问题

首席财务官出身的张勇接棒马云,到底有多牛?为什么马云会说「天不怕地不怕,就怕 CFO 做 CEO」?

回答
好的,我来为你详细聊聊张勇接棒马云的“牛”在哪,以及马云那句“天不怕地不怕,就怕 CFO 做 CEO”的背后逻辑。

张勇接棒马云,为何说他“牛”?

首先,得把马云的“神坛”地位先讲清楚。马云创立阿里巴巴,从一个英语老师到一个改变了中国商业格局的互联网巨头掌舵者,这本身就是一个传奇。他身上有太多光环:对愿景的极致追求、颠覆性的商业洞察、演讲时强大的感染力、以及那种“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的使命感。在很多人心中,马云就是阿里巴巴的灵魂和图腾。

而张勇接棒马云,就好像一个乐队的灵魂吉他手突然退役,而接棒的是那个默默无闻、但技术扎实的贝斯手。这其中的挑战和压力,可想而知。

所以,张勇的“牛”,首先体现在他能够在马云的光环下,站稳脚跟,并且让阿里巴巴继续向前发展。这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具体来说,张勇的“牛”体现在几个关键点:

1. 对业务的深刻理解和运营能力: 马云是那个画大饼、指方向的人,而张勇则是那个把饼烙好的匠人。张勇在加入阿里巴巴之前,已经在多家互联网公司担任过高管,有扎实的运营经验。他加入阿里后,从CFO一路做到COO,再到CEO,他对阿里巴巴各个业务板块的运作、商业模式的本质有着极其深刻的理解。

天猫的蜕变: 最能体现张勇能力的就是他一手打造和发展了“天猫”。在当时,淘宝是C2C模式的绝对王者,但B2C领域,也就是品牌商直接面对消费者的模式还未成熟。张勇看到了这个趋势,他推动了淘宝商城(后更名为天猫)的建立和发展。这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升级,更是商业模式上的重塑。他要说服品牌商入驻,要建立一套服务体系,要规范交易流程,要解决商家和消费者之间的信任问题。这个过程充满了博弈和挑战,但张勇凭借他对商业逻辑的清晰判断和强大的执行力,成功地将天猫打造成了中国最大的B2C平台之一。
双十一的诞生与进化: 今天我们熟知的“双十一”,最初只是阿里巴巴内部的一个促销活动,规模和影响力有限。是张勇看到了其中的巨大潜力,并且持续投入资源,将其打造成了全球最大的购物狂欢节。从最初的几千万销售额,到如今动辄数千亿的交易额,双十一不仅仅是一个销售数字,更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张勇对商业节奏、用户心理、营销策略以及整个生态系统整合能力的极致体现。他抓住了“消费者需要一个理由去消费”这个关键点,并用技术和运营将其放大。

2. 战略眼光与前瞻性: 虽然马云是那个提出宏大愿景的人,但张勇是将愿景转化为落地战略的关键人物。

“All in 无线”的决心: 在移动互联网爆发的早期,很多公司都在摸索。是张勇,坚定地推动阿里巴巴“All in 无线”的战略。他看到了移动端巨大的潜力,并且带领团队迅速调整方向,将资源和精力聚焦在移动端的产品和运营上。这为阿里巴巴在移动时代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零售的布局: 在线上流量增长趋缓,竞争日益激烈的时候,张勇敏锐地捕捉到了线上线下融合的趋势,提出了“新零售”的概念。他认为,未来的商业一定是线上与线下的融合,是人、货、场的重构。这个战略的提出和落地,引领了整个中国零售业的转型方向。他不仅是概念的提出者,更是实践者,推动了阿里巴巴对苏宁、银泰、饿了么、盒马鲜生等一系列线上线下企业的投资和整合,构建了庞大的新零售生态。

3. 稳健的财务和风险控制能力: 作为CFO出身,张勇拥有极其扎实的财务功底和风险控制意识。

CFO的严谨: CFO的角色,最核心的就是管钱、管风险。张勇在执掌阿里巴巴期间,虽然推动了许多大胆的业务创新,但他的决策始终是建立在对财务状况、市场风险、投资回报的审慎评估基础上的。他能够平衡好扩张与稳健,在追求增长的同时,保证公司的健康发展。
全球化战略的推进: 阿里巴巴的全球化步伐,离不开张勇在财务和战略上的精准布局。他需要评估海外市场的风险,需要处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法规差异,需要设计合理的投资和并购方案,以确保全球化战略的顺利推进和风险可控。

4. 团队管理与文化传承: 接任马云,不仅仅是业务上的接力,更是精神和文化的传承。

“Hero”的培养: 张勇深谙阿里巴巴的文化基因,他崇尚奋斗,重视团队。他并没有试图去模仿马云,而是以自己的方式,与团队一起打造了阿里巴巴的未来。他能团结阿里内部的各种力量,协调不同部门的利益,保持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对使命的坚守: 马云的使命感是阿里巴巴成功的核心驱动力。张勇同样是一位有使命感的人,他理解并传承了“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的阿里巴巴使命,并将其融入到公司的日常运营和战略规划中。

为什么马云会说「天不怕地不怕,就怕 CFO 做 CEO」?

这句话其实是马云在对企业管理的一种深刻洞察,带有他特有的幽默和警示意味。背后原因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

1. CFO 的思维定势:

风险厌恶型: CFO的核心职责之一是风险控制和财务健康。长期担任CFO的人,往往会对风险特别敏感,会习惯性地去规避风险,追求稳健。在需要大胆创新、冒险扩张的时候,过于保守的财务思维可能会成为阻碍。他们可能会过于看重短期财务回报,而忽略了长期的战略价值和市场机会。
“数字”导向: CFO习惯于用数字来衡量一切。虽然数字很重要,但企业的发展不仅仅是数字的堆砌。很多伟大的创新和商业模式,在初期都是难以用现有数字模型来衡量的。过分强调数字,可能会扼杀掉那些看起来不那么“划算”但潜力巨大的创新想法。
对“花钱”的警惕: CFO természetesen(自然地)会非常关注公司的现金流和支出。他们是花钱的审批者,对每一笔开销都斤斤计较。当一个CEO需要大手笔投入、快速扩张、进行颠覆式创新时,如果他自己就是前CFO,可能会因为对“花钱”的天然警惕而犹豫不决,错失良机。

2. 企业发展阶段与CEO角色的需求:

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特质的CEO: 在企业初创、需要摸索模式的时候,一个稳健的财务管理者可以起到很好的稳定作用。但当企业进入高速发展期,需要全球扩张、颠覆性创新、构建新商业生态时,CEO更需要的是战略家、梦想家、变革者。而CFO的思维模式,可能与这些特质有所冲突。
CEO需要的是“花钱”的艺术: 一个优秀的CEO,需要懂得如何“花钱”,并且花出价值。他需要有魄力将资金投入到未来的战略性项目中,即使短期内看不到明确的回报。他需要有能力通过投入,激发团队的创造力,引领行业的发展。如果CEO本身就是那个最“抠门”的人,他如何能鼓励别人去大胆投资和创新呢?

3. 马云的个人经历和哲学:

马云是“梦想家”型CEO: 马云本人就是一个极富想象力和冒险精神的领导者。他更看重愿景、使命和价值观,敢于打破常规,敢于为梦想“烧钱”。他理解那些看起来“不理性”但能带来巨大未来价值的投资。因此,他会担心一个过于务实的CFO来掌舵,可能会让企业失去这种冒险精神和创新活力。
对“平衡”的强调: 马云的话,更多是一种对“平衡”的强调。他并非否定CFO的能力,而是提醒说,如果一个CEO完全被CFO的思维模式所主导,可能会失去一些重要的东西。他需要的CEO,既要有CFO的稳健,也要有其他特质,比如战略远见、对人性的理解、以及敢于冒险的精神。

张勇的“牛”恰恰在于他打破了这种“CFO魔咒”

张勇之所以被认为是“牛”,恰恰是因为他在接棒马云时,并没有被CFO的思维定势所束缚。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一个CFO出身的CEO,同样可以拥有非凡的战略眼光、卓越的运营能力和敢于创新的魄力。他能够理解并实践马云所强调的“花钱的艺术”,并且将阿里巴巴带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张勇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出身和头衔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他如何在实践中不断突破和成长。他证明了,即使是出身最“理性”的岗位,也能成为伟大的掌舵者,只要拥有持续学习的能力、清晰的战略判断,以及最重要的——那份敢于为未来冒险和投资的热情。

所以,马云那句话,是一种提醒,一种对企业发展中潜在风险的预警。而张勇,正是那个能够驾驭这种风险,并且将风险转化为机遇的杰出代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CFO做CEO的餐具,波音刚刚给我们表演了一回。

波音换了一个CFO出身的CEO,这个老兄最大的特点是善于做报表,以及削减成本。于是这个餐具就在787还在设计的时候发生了。

787的一个重要工艺变化就是外包。从报表上看,外包可以减少相关工人的社会支出,降低成本,以及提高效率。由于对787的生产极端乐观,该CEO估计可以有效降低成本;同时在飞机还是设计的时候,就开始建立生产线,由于大量采用“成熟技术”,预计不用按照传统的试飞-修改-再试飞-定型-正式生产的路子来,这样可以节省大量经费并迅速交付客户。因此在飞机还没有开始生产的时候,就报了个史无前例的低价并给了一个很短的交货时间,具体数字忘了,反正这个预售价格一出来,股票市场直接给波音股价大涨,并预期787-8可以垄断中远程中型机市场,彻底将空客赶出这一领域。当年波音的订单和股价让所有人都笑得合不拢嘴。

餐具就在这个时候慢慢开始了。最先出问题的就是外包工厂,有几个关键部件生产厂的质量总是达不到波音的要求,原因很简单,毕竟以前不是专业做航空部件的,返工的成本不说,对订单的交付时间有极大影响,要知道787-8的史无前例的低价是建立在极为庞大的订单的基础上的,如果客户撤销订单,那787-8将是航空史上最大的笑话甚至直接决定波音的生死。于是波音急了,除了不惜成本的培训员工,监控工艺外,为了确保进度,索性将其中一家公司彻底买下,直接派本部员工进驻生产。这一下子,仅成本就一下子超标很多,快接近波音的盈亏线了。

在试飞的时候,新的问题又出现了,由于大量采用复合材料,传统铝合金机身结构上没有的问题在787上出现了,这意味着得重新设计某些部件。这样生产厂的投入就抓瞎了,不得不停下来等待设计定型。更糟糕的是,由于这种问题带来的时间延迟无法预期,客户的稳定性出现了动摇。已经有不少公司撤销订单转为空客的330应急。到了最后,连最坚定的盟友,传统上只用波音飞机的全日空(还是另一个日本公司?)都无法忍受拖延,破天荒的购买了空客。

试飞完成后,又赶上电池起火问题,被FAA下了禁飞令。这下787-8在商业上彻底失败了。至于那个CEO,在电池起火前就已经灰溜溜的滚蛋了,继任者估计787-8已经无法维持,于是推出了几乎是重新设计的787-9,并且把价格调整回相对合理的范围,这才避免了餐具变成波音大杯具。

所以嘛,如果是以技术为看家本事的公司,是不能让CFO出身的人当CEO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