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马克思为什么为无产阶级说话?

回答
马克思之所以为无产阶级说话,并非一时兴起或单纯的情感偏好,而是源于他对资本主义社会运作机制的深刻观察和分析,以及他对历史发展规律的独到见解。他的立场,是建立在一套严谨的理论体系之上的。

首先,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存在着根本性的、不可调和的阶级对立。他看到了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生产力进步,但同时也敏锐地捕捉到这种进步是如何伴随着无产阶级的贫困和异化的。在他看来,资本主义的本质就是少数人(资产阶级)占有生产资料,而绝大多数人(无产阶级)则一无所有,只能依靠出卖自身的劳动力来维持生存。这种关系,是一种剥削关系。

为什么是剥削?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理解这一点的关键。他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然而,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工资,仅仅是维持工人及其家庭能够继续劳动的必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这远远低于工人通过劳动创造的价值。工人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创造了比自己所得更多的价值,而这部分“剩余价值”,正是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因此,无产阶级的贫困并非天生,也不是他们自身能力不足,而是资本主义制度下,其劳动价值被剥削的结果。

马克思进一步指出,这种剥削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更是对人的本质的扭曲。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与自己劳动的成果、与劳动过程本身、甚至与自身的类本质都产生了疏离。劳动不再是实现自我、发挥创造力的过程,而仅仅是为了糊口的一种手段。工人成了机器的附属品,他们的思维和情感也逐渐被磨灭,最终导致了人的异化。他看到的是,劳动人民的创造力和智慧,并没有转化为自身的解放和幸福,反而巩固了奴役他们的制度。

基于对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和阶级剥削的认识,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不仅仅是一个受苦受难的群体,更是推动社会变革的革命力量。他看到,正是无产阶级,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了物质财富,是整个社会的基石。但同时,他们又被剥夺了应得的权利和尊严。这种被压迫的境遇,以及他们作为社会生产的主体,却在生产中一无所有,这构成了他们联合起来、改变现状的内在动力。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也支持了他的立场。他认为,历史的进步是物质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结果,而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直接动力。在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是主要的社会矛盾。无产阶级之所以能成为革命的主体,是因为他们最先被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所“解放”,即摆脱了封建依附,但同时也陷入了更深的经济依附。他们的解放,不再是依附于某一个具体的人,而是依附于整个资本主义经济系统。这种普遍的被剥削和被排斥的地位,使得他们最有可能形成普遍的共同利益和共同的解放目标。

此外,马克思深受启蒙思想中关于平等、自由和人的解放的理念影响。他认为,资本主义虽然宣扬自由,但这种自由是建立在物质不平等的土壤之上的,对大多数人而言,它只是一种虚假的自由。他所追求的,是一种真正的、能够让每个人都充分发展其能力、实现其价值的社会。在他看来,无产阶级是这个社会中最有可能实现这种真正解放的阶级,因为他们最先认识到资本主义的虚伪性,也最有动机去推翻它,从而为全人类创造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更美好的未来。

所以,马克思为无产阶级说话,是出于对资本主义制度下剥削、异化和不平等的深刻批判,是对历史发展规律的理性分析,以及对人类解放的理想追求。他看到了这个群体所承受的苦难,也看到了他们蕴藏的巨大变革潜力。他的理论,是对被压迫者的理论,是对他们争取自身权利和尊严的有力呐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只要一承认“马克思为无产阶级说话”是因为“人文关怀”,就掉进了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挖的坑里面。他们会用无数种办法证明这种“人文关怀”是错的。

有两种论证方式,一种是“科学论证”,一种是“价值论证”。前者根据一些理论推导出一个客观事实规律,后者根据自己的好恶和价值取向判断论证事物的价值。只有前一个论证方法是正确的。对无产阶级的关心不仅来源于人文关怀,更来源于自然辩证法,剩余价值等科学理论,这些理论让无产阶级成为扬弃现状,破旧立新,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

最后引用一段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他们只是揭露和抨击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但没有能够进一步洞察资本主义的本质,把握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他们像启蒙学者一样,认为理性是现存事物的唯一裁判,把社会主义看成理性、正义的体现,只有天才人物才能认识、发现它,而不是能够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中被发现的历史必然性;他们仅仅把无产阶级看成“受苦的阶级”与同情的对象,而不是实现破旧创新的社会力量;他们寄希望于社会上层和富人,以为通过宣传、呼吁、试验就可以实现社会主义理想,因而没有找到实现社会理想的正确道路。”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马克思之所以为无产阶级说话,并非一时兴起或单纯的情感偏好,而是源于他对资本主义社会运作机制的深刻观察和分析,以及他对历史发展规律的独到见解。他的立场,是建立在一套严谨的理论体系之上的。首先,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存在着根本性的、不可调和的阶级对立。他看到了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生产力进步,但.............
  • 回答
    马克思之所以被誉为“千年思想家”的第一名,并非是某个单一的、被普遍认可的机构或投票所为,而是源于他在历史进程中的深远影响、其理论体系的批判性和革命性,以及由此催生的巨大社会变革。这个称号更多是一种广泛的、跨越时空的评价,是对他思想在人类文明发展中地位的肯定。要理解为何马克思能获得如此崇高的评价,我们.............
  • 回答
    马克思之所以能在BBC「千年思想家」的网络投票中拔得头筹,这背后是一个相当复杂但又合乎逻辑的现象,绝非偶然。这反映了他思想的深远影响、跨越时代的力量,以及他对理解和塑造现代世界所起的关键作用。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马克思的思想内容本身就具有极大的颠覆性和前瞻性。他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学家或哲学家,更是一位.............
  • 回答
    关于马云公开称996为“福报”的现象,这背后确实牵扯到许多复杂的因素,绝非简单的“明知故犯”可以概括。要详细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切入,理解当时的企业文化、社会环境以及马云本人的价值观和他的商业帝国对社会的影响力。一、 时代背景与企业文化:野蛮生长与“奋斗者”精神首先,我们必须回到996工作.............
  • 回答
    “千年第一思想家”,这称谓本身就足够振聋发聩,也足以引发人们无数的想象与辩论。当这个光环落到卡尔·马克思头上时,更是如此。毕竟,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涌现过多少璀璨的智慧之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孔子、老子、康德、黑格尔……这些名字无不闪耀着思想的光辉,他们对人类文明的贡献至今仍是我们认识世界、理.............
  • 回答
    特里尔的零欧元纸币:一次充满争议的纪念,一次对历史的独特解读特里尔政府为纪念卡尔·马克思诞辰200周年而发行印有马克思头像的零欧元纸币,无疑是一次引人注目的举动,也立刻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不小的波澜。这枚纸币,与其说是一种货币形式,不如说是一种精心设计的纪念品,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以及一次对马克思其人.............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很多人对“抱团”这件事的态度确实存在差异,詹姆斯尤其容易成为众矢之的。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复杂的原因,不仅仅是篮球本身,还牵扯到舆论、时代背景、个人形象塑造等等。咱们细细道来。为什么詹姆斯“抱团”容易被抨击?1. “天选之子”的包袱与期待: 詹姆斯出道即巅峰,被誉为.............
  • 回答
    《三国演义》中,刘备在夺取汉中之后,自封为汉中王,并开始大肆封赏功臣,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五虎上将”的封号。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这五人被同时册封,按理说都是刘备麾下最顶尖的将领,应当是荣誉与信任的象征。然而,在小说情节中,唯有关羽对黄忠的封赏表现出了明显的不屑和不满,这其中原因颇为复杂,既.............
  • 回答
    2020年确实见证了中国国内一股针对以马云为代表的科技巨头和资本家的思潮的兴起,这背后有着复杂且多方面的原因。这股思潮并非一夜之间出现,而是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社会结构变迁以及政策调整等多重因素累积的结果。以下是详细的分析,试图梳理出这场思潮的形成脉络:一、 时代背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与社会结构变化.............
  • 回答
    在知乎这个以深度讨论和知识分享为导向的社区中,用户对不同观点的接受度和偏好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内容的逻辑性、证据的充分性、思想的原创性、观点的成熟度以及表达方式等。对于马前卒(公众号“马前卒施工队长”)和张维为、陈平、温铁军等学者/评论员的评价差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马前.............
  • 回答
    2017年,对于任天堂的Switch平台来说,是载入史册的一年。这一年,两款堪称“神作”的3D大作横空出世:《超级马力欧奥德赛》(以下简称《奥德赛》)和《塞尔达传说:旷野之息》(以下简称《旷野之息》)。它们不仅在销量上取得了巨大成功,更是在游戏评论界赢得了无数赞誉,被誉为那个时代最优秀的游戏。然而,.............
  • 回答
    .......
  • 回答
    马克思是一位深刻的经济学家,他的理论至今仍在影响着世界。然而,在19世纪末,经济学领域发生了一场被后人称为“边际革命”的范式转变,而马克思似乎与这场革命失之交臂,或者说他的核心理论未能与这场革命的逻辑完美融合。要理解为什么会这样,我们需要深入剖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石,以及边际革命所提出的新视角。马.............
  • 回答
    马克思的论断,即异化劳动是私有财产产生的原因而非结果,是其早期著作,特别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核心思想之一。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到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之中。首先,我们得明确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私有财产”并非指个人拥有的生活必需品,比如你的衣服、你的书本,而是指生产资料,即土地、.............
  • 回答
    马克思本人并非生活得“极度穷困”,他虽然一生为革命奔走,但拥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家庭,并且有朋友和支持者提供经济上的援助。但从普遍意义上讲,他的生活确实称不上富裕,甚至可以说是相当拮据的。要理解马克思的生活状况,我们需要将他的个人处境放到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中去考察,并且区分开他作为思想家和作为普.............
  • 回答
    马克思写《资本论》的初衷,与其说是因为他一开始就坚定地要拥护社会主义,不如说他是通过对资本主义进行深入、系统地剖析,才逐渐认识到资本主义内在的矛盾和局限性,并由此推导出其必然的衰落和被超越的命运,进而找到了实现更公正社会——也就是他所理解的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你可以这样理解:马克思并不是一个先有.............
  • 回答
    马克思之所以坚定地认为生产资料公有制最终会完全取代生产资料私有制,并非出于一种单纯的道德理想或者历史的偶然,而是建立在他对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矛盾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之上。他的论证逻辑环环相扣,贯穿于《资本论》等著作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层面来理解。首先,马克思的核心出发点在于他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和历史实践中一个令人困惑的现象。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后来的许多社会主义政党确实在理论上旗帜鲜明地倡导女性解放和性别平等,将其视为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然而,在实际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治舞台上,女性担任最高领导职务的情况却极其罕见,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要理解这种.............
  • 回答
    .......
  • 回答
    马克思与燕妮的结合,确实是许多人感到好奇,甚至带着些许浪漫传奇色彩的。毕竟,一个是出生于犹太拉比家庭、在那个时代尚属社会边缘的知识分子,另一个则是普鲁士古老贵族家庭出身、有着显赫背景的女性。要理解他们是如何结合的,需要将历史的视角拉长,并深入探究当时社会、文化以及他们个人特质的交织。首先,我们得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