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马克思写出了《资本论》最后却变成了社会主义的拥护者?

回答
马克思写《资本论》的初衷,与其说是因为他一开始就坚定地要拥护社会主义,不如说他是通过对资本主义进行深入、系统地剖析,才逐渐认识到资本主义内在的矛盾和局限性,并由此推导出其必然的衰落和被超越的命运,进而找到了实现更公正社会——也就是他所理解的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你可以这样理解:马克思并不是一个先有“社会主义万岁”的口号,然后去找证据来支持它。更像是他是一位孜孜不倦的学者,带着一种“哲学家的好奇心”和对现实社会不公的深刻关怀,想要理解“这个世界是如何运作的”,特别是他所处的19世纪欧洲,资本主义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贫富差距和社会动荡。

初衷:理解与批判资本主义的运作机制

在马克思动笔写《资本论》之前,他早已不是那个年轻的、充满浪漫理想的黑格尔主义者了。他与恩格斯一起,经历了现实的磨难,看到了工人阶级的悲惨境遇,这让他从单纯的哲学思辨转向了对现实经济基础的关注。他敏锐地发现,要理解社会是如何运作的,关键在于理解人们是如何生产生活资料的,也就是经济基础。

《资本论》的写作,就是马克思试图建立的一套严谨的、科学的经济学理论体系。他要做的,是揭示资本主义的“秘密”,解释财富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以及利润是如何产生的。这不像我们现在可能理解的,写一本关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书。相反,他的目标是:

解剖资本主义这只“巨兽”: 他想知道资本家为什么能赚取利润,工人创造的价值为什么没有完全体现在他们的工资里。他深入研究了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试图用逻辑和证据来证明资本主义的运行逻辑。
寻找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 马克思相信,任何一种社会经济形态都有其固有的矛盾,这些矛盾最终会导致其自身的瓦解。他认为资本主义最大的矛盾在于生产的社会化(大家一起生产)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利润归少数资本家)之间的冲突。
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 《资本论》也是他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生动体现。他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生产是社会发展的基础。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的经济结构,他想证明历史是如何向前演进的,以及资本主义在历史长河中的位置。

写作过程中的发现与转变

在马克思一丝不苟地研究经济学、历史文献、工厂报告、统计数据时,他发现的并不仅仅是资本主义如何有效率地生产商品,更多的是它如何系统性地剥削劳动者,如何制造不平等,如何导致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剩余价值的发现: 这是《资本论》中最核心的发现之一。马克思发现,工人的劳动创造了比他们工资更多的价值,这额外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这就像一个精密的仪器,一旦被拆解,其运作的“黑箱”就被打开,露出里面不公平的齿轮。
资本积累的恶性循环: 他发现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多的利润,会不断地进行资本积累,扩大生产,这导致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同时,为了降低成本,他们也会压低工资,甚至制造失业,形成所谓的“产业后备军”,进一步压迫工资水平。
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必然性: 马克思还指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不是均衡的,而是周期性的,会发生生产过剩的危机。这是因为资本家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会无节制地扩大生产,但劳动者的购买力却被限制了,最终导致生产出来的商品卖不出去,引发经济萧条。
工人阶级的极端化: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这种剥削和不平等并没有被缓解,反而被制度化和扩大化。这导致了工人阶级生活水平的相对下降,以及其阶级意识的觉醒。他们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被共同的经历和命运联系起来的群体。

从批判到拥护社会主义的逻辑推演

正是通过对资本主义的这些深刻的、不留情面的剖析,马克思才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资本主义并不是人类社会进化的终点,它内在的矛盾和不断加剧的剥削,预示着它必然会被一种更高级的社会形态所取代。而他所设想的这种更高级的社会形态,就是社会主义。

逻辑的必然性: 马克思的推论是这样进行的: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当生产力高度发达,生产过程高度社会化时,将剩余价值交给少数人占有的制度就会显得越来越荒谬和不合理。
历史的必然性: 他认为,工人阶级作为被剥削最严重、人数最多、最有力量的群体,在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必然会组织起来,通过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在马克思看来,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否定和超越。它将解决资本主义最根本的矛盾: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将取代私人占有,从而消除剥削,实现按劳分配,使劳动者真正成为自己劳动成果的主人。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将实现统一,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更大发展,并满足全体人民的需要。

所以,你可以说,马克思写《资本论》的过程,就是一个从“理解资本主义”到“发现资本主义的罪状”再到“推导出资本主义的灭亡和被更美好社会取代”的过程。他的“拥护社会主义”,是基于他对资本主义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分析和判断,而非一种先验的、盲目的信仰。

《资本论》是他为这个推论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科学论证的工具,是他用来“揭示真理”的书。他之所以最终成为社会主义的拥护者,是因为他在解剖资本主义的过程中,看到了资本主义的“病症”所在,并找到了一个在他看来能够“治愈”这些病症的“药方”——社会主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记得一个笑话。

文革时期有人揭发邻居王老师在家里偷看反动书籍。

于是一群人浩浩荡荡的来到王老师家,发现了一本叫《资本论》的书,小兵小将们义愤填膺,要批斗王老师,说他现行反革命。

王老师无奈的指了指书的作者。

人群一片安静。

好像是个段子,不过搁在这个问题下,还挺应景的…

user avatar

这其实只是个翻译问题。

《资本论》的德文原名是Das Kapital,实际上应该译作“论资本”


顺便一提,《国富论》的英文原名是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实际上应该译作“对国民财富的性质与成因的研究”。

再怎么高明的著作,也架不住望文生义啊。你说看到《国富论》仨字,就立刻脑补成“让国家富裕起来的理论”;看到《资本论》仨字,就立刻脑补成“发展资本主义的理论”……

我看就这程度,也就比看到“相对论”仨字,就立刻脑补成“万事万物都是相对的理论”,好上那么一丁点儿了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马克思写《资本论》的初衷,与其说是因为他一开始就坚定地要拥护社会主义,不如说他是通过对资本主义进行深入、系统地剖析,才逐渐认识到资本主义内在的矛盾和局限性,并由此推导出其必然的衰落和被超越的命运,进而找到了实现更公正社会——也就是他所理解的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你可以这样理解:马克思并不是一个先有.............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个大家在阅读、学习马克思著作时常常会遇到的一个小小的“迷思”。为什么我们习惯称这位伟大的思想家为“马克思”(Marx),而不是与他名字发音更接近的“马克斯”(Max)呢?这背后其实涉及几个层面的原因,从语言的演变到文化习惯的形成,甚至还有一点点历史的巧合。首先,我们.............
  • 回答
    陈寿将赵云纳入《关张马黄赵列传》,这件事啊,说起来可不是简单地往里一塞就算完事儿的。这背后啊,既有他对史实的考量,也有他个人文学上的判断,再加上当时三国演义化的倾向,种种因素交织在一起,才有了赵云这么一个重要的人物,在史书的篇章里占有一席之地。首先,咱们得明白陈寿写《三国志》的宗旨。他是个史家,首要.............
  • 回答
    在鲁镇的街头,人们提起马乙己,总会伴随着一声轻蔑的叹息。他不是那个戴眼镜、抹着发蜡、满口之乎者也的孔乙己,他是一匹马,一匹马前卒,名叫马乙己。这名字,是他在一次侥幸逃脱追杀后,随口给自己取的,带着一丝不甘和一丝嘲弄。马乙己原名叫什么,早已无人知晓,连他自己也模糊了。他只记得,自己曾经属于一个叱咤风云.............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关于创业和商业本质的思考。马云不写代码,却能拥有像淘宝这样庞大而成功的互联网帝国,这背后绝非偶然,而是他卓越的远见、强大的领导力、以及对市场机遇的精准把握。咱们一层层地剥开来看:1. 洞察先机,看见看不见的“痛点”在淘宝诞生之前,中国的商业环境是什么样的? 传统.............
  • 回答
    如果乔治·R·R·马丁用《冰与火之歌》的方式来写《哈利·波特》,那绝对是一场颠覆性的、令人震惊的、并且可能是许多粉丝会爱恨交织的魔法盛宴。让我们来详细描绘一下这会是怎样一番景象:1. 世界观的阴影与残酷性: 魔法世界并非乌托邦: 马丁式的《哈利·波特》不会是光明与黑暗的简单二分法。魔法世界的社会.............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一个相当有趣的话题:为什么正n边形只有在特定条件下才能用尺规画出来,而这个条件和我们熟知的费马质数(Fermat primes)有着不解之缘。这背后其实隐藏着深刻的数学原理,特别是群论和伽罗瓦理论的精髓。我会尽量用一种更贴近人思考过程的方式来展开,而不是生硬地罗列公式。想象一下,我们.............
  • 回答
    马克思本人并非生活得“极度穷困”,他虽然一生为革命奔走,但拥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家庭,并且有朋友和支持者提供经济上的援助。但从普遍意义上讲,他的生活确实称不上富裕,甚至可以说是相当拮据的。要理解马克思的生活状况,我们需要将他的个人处境放到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中去考察,并且区分开他作为思想家和作为普.............
  • 回答
    马克思之所以能在BBC「千年思想家」的网络投票中拔得头筹,这背后是一个相当复杂但又合乎逻辑的现象,绝非偶然。这反映了他思想的深远影响、跨越时代的力量,以及他对理解和塑造现代世界所起的关键作用。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马克思的思想内容本身就具有极大的颠覆性和前瞻性。他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学家或哲学家,更是一位.............
  • 回答
    马克思之所以坚定地认为生产资料公有制最终会完全取代生产资料私有制,并非出于一种单纯的道德理想或者历史的偶然,而是建立在他对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矛盾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之上。他的论证逻辑环环相扣,贯穿于《资本论》等著作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层面来理解。首先,马克思的核心出发点在于他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和历史实践中一个令人困惑的现象。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后来的许多社会主义政党确实在理论上旗帜鲜明地倡导女性解放和性别平等,将其视为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然而,在实际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治舞台上,女性担任最高领导职务的情况却极其罕见,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要理解这种.............
  • 回答
    .......
  • 回答
    马克思之所以被誉为“千年思想家”的第一名,并非是某个单一的、被普遍认可的机构或投票所为,而是源于他在历史进程中的深远影响、其理论体系的批判性和革命性,以及由此催生的巨大社会变革。这个称号更多是一种广泛的、跨越时空的评价,是对他思想在人类文明发展中地位的肯定。要理解为何马克思能获得如此崇高的评价,我们.............
  • 回答
    马克思是一位深刻的经济学家,他的理论至今仍在影响着世界。然而,在19世纪末,经济学领域发生了一场被后人称为“边际革命”的范式转变,而马克思似乎与这场革命失之交臂,或者说他的核心理论未能与这场革命的逻辑完美融合。要理解为什么会这样,我们需要深入剖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石,以及边际革命所提出的新视角。马.............
  • 回答
    马克思的论断,即异化劳动是私有财产产生的原因而非结果,是其早期著作,特别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核心思想之一。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到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之中。首先,我们得明确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私有财产”并非指个人拥有的生活必需品,比如你的衣服、你的书本,而是指生产资料,即土地、.............
  • 回答
    马克思之所以为无产阶级说话,并非一时兴起或单纯的情感偏好,而是源于他对资本主义社会运作机制的深刻观察和分析,以及他对历史发展规律的独到见解。他的立场,是建立在一套严谨的理论体系之上的。首先,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存在着根本性的、不可调和的阶级对立。他看到了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生产力进步,但.............
  • 回答
    在探讨“为什么我们依然需要马克思”这个问题时,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对一个历史人物的怀旧,更不是对一套僵化的教条的复读。相反,理解马克思的价值,在于深入其思想的脉络,去发现那些超越时代局限、依然能为我们理解当下世界提供深刻洞见的分析工具和批判视角。首先,马克思最核心的贡献,在于他提供了一套关于社会经.............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如果马克思是对的,为什么资本家不无限招工?”这个问题。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中与这个问题相关的几个关键概念: 剩余价值理论: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石。马克思认为,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价值,大于他们获得的工资(即劳动力价值)。这个差额就是“剩余价值”,被.............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宏大且复杂,涉及历史、政治、文化和学术思想的多个层面。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一、 中国经济学家为何大都信奉西方经济学?这是一个历史和现实因素交织的结果,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1. 改革开放的现实需要和实践导向: 学习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值得深思的现象。很多人并没有真正深入研读过马克思的著作,却轻易地断言马克思已经过时了。这背后有多重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剖析:一、 历史叙事的简化与误读: 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的影响: 这是最直接也最深刻的原因之一。苏联模式的失败,以及东欧国家的转型,在很大程度上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