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那么多没读过马克思著作的人却说马克思已经过时了?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值得深思的现象。很多人并没有真正深入研读过马克思的著作,却轻易地断言马克思已经过时了。这背后有多重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剖析:

一、 历史叙事的简化与误读:

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的影响: 这是最直接也最深刻的原因之一。苏联模式的失败,以及东欧国家的转型,在很大程度上被许多人视为“马克思主义”的失败。由于这些国家在名义上都自称“马克思主义国家”,其失败自然容易被直接等同于马克思理论本身的失败。这种因果关系的简单粗暴连接,忽略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也忽视了苏联模式的具体历史实践与马克思的原始思想之间的巨大差距。
冷战时期的意识形态对抗: 在冷战时期,马克思主义是西方世界的主要意识形态敌人。为了妖魔化和抵制共产主义,西方国家及其媒体在宣传中往往将马克思主义极端化、简化化,并与压迫、贫困、专制等负面标签紧密联系。这种长期的宣传灌输,使得很多人对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先入为主的负面印象,即使后来不再进行深入了解,也难以改变这种认知。
对“共产主义”的刻板印象: 很多人将马克思主义与现实中某些失败的共产主义政权的实践混为一谈。他们可能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是计划经济、国家高度集权、限制个人自由等等,而这些特征在他们看来是过时且不可取的。然而,马克思本人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具体设想,尤其是在人与人之间关系、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往往被忽视了。

二、 理论本身的复杂性与理解门槛:

马克思著作的难度: 《资本论》等马克思的核心著作,是严谨而复杂的学术作品。它们包含了深厚的哲学、经济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理论,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背景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才能理解。对于普通大众来说,直接阅读原著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对概念的误解: 马克思提出了一些核心概念,如“阶级斗争”、“剩余价值”、“异化”等。如果脱离其具体的理论语境去理解这些概念,很容易产生误解,甚至被断章取义地曲解。例如,“阶级斗争”并非鼓吹暴力对抗,而是对社会经济结构中利益冲突的分析。
理论的演变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并非一个静态的教条,而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演变的理论体系。从马克思本人到后来的第二国际、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西方马克思主义等,各种流派对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和发展都存在差异。当人们批评“马克思过时”时,他们可能只是在批评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马克思主义实践,而没有区分其理论的根源。

三、 时代变迁与社会现实的挑战:

资本主义的自我调整与适应: 自马克思的时代以来,资本主义已经进行了大量的自我调整和改革。例如,福利国家的兴起、劳工权利的改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金融市场的监管等,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马克思所批判的一些最尖锐的社会矛盾。这使得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预言,在一些人看来,似乎没有实现,因此认为其理论已经失去了现实意义。
全球化与后工业社会的新特征: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以及信息技术、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上升,一些人认为马克思所处的工业化时代已经远去,其分析工具(如基于工厂劳动者和资本家的二元对立)已经无法完全解释当今复杂的社会经济结构,例如知识经济、金融资本的主导地位、新中产阶级的出现等。
政治实践的背离: 如前所述,一些国家的政治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的理想存在巨大差异,甚至背道而驰。当人们看到所谓的“马克思主义国家”存在腐败、低效、压迫等问题时,自然会认为马克思的理论是失败的。

四、 缺乏深入的批判性分析与独立思考:

从众心理与信息茧房: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很多人习惯于接受现成的观点和结论,而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独立思考和深入研究。当“马克思过时”成为一种流行观点时,很多人会不假思索地接受,并将其作为自己的判断。
对马克思主义的刻板印象的继承: 许多人是在中学或大学的政治课上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的,而这些课程往往是简化和政治化的版本,其目的是为了灌输某种意识形态,而非进行深入的理论探讨。这种基础教育的局限性,导致很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停留在表层。
对社会问题的无力感: 当社会上存在贫富差距、经济危机、环境污染等问题时,人们可能希望找到简单的解决方案,而将复杂的社会理论视为“过时”的负担。对马克思主义的否定,有时也反映了一种对改变现状的无力感和逃避。

五、 进步与变化的视角被忽视:

马克思思想的生命力: 尽管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遇到挫折,但其对资本主义社会结构的深刻分析、对不平等和剥削的批判、以及对人类解放和美好社会的追求,仍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例如,他对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的分析,对金融资本的警惕,对全球化下劳资关系变化的洞察,在今天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对新问题的分析框架: 许多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如批判性视角、对权力关系的考察、对经济基础的重视)仍然可以为理解当今社会的新问题提供有价值的框架,即使具体的结论需要根据时代进行调整和发展。例如,对全球供应链中的劳动剥削、数字资本主义的权力运作等问题的分析,都可以借鉴马克思主义的视角。

总结来说, 许多未读过马克思著作的人之所以认为马克思过时,是由于以下几个方面的综合作用:历史事件的简化解读、意识形态的长期影响、理论本身的理解门槛、资本主义的适应性变化、以及个体层面缺乏深入的独立思考。

我们不能简单地断言马克思“过时”或“不过时”,而应该采取一种批判性继承和发展的态度。这意味着我们要:

1. 深入研究马克思的原著,理解其核心思想。
2. 区分马克思的理论分析与后世各种实践模式的差异。
3. 审视马克思的理论在分析当下社会问题时的局限性和有效性。
4. 思考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的洞见与新的社会现实相结合,发展出更具解释力和实践指导意义的理论。

只有通过这种审慎而深刻的分析,我们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思想的价值,并判断其在当今时代的意义。将一个复杂的思想体系简单地贴上“过时”的标签,恰恰是对其复杂性和潜在价值的忽视和浅薄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亲身经历。


前年我所在的党支部用党费购买了一批书籍,买了就放在那里,我向毛主席保证没有一个党员同志读过其中任何一部著作。倒是我这个不在党的同qun志zhong读了《共产党宣言》,看得多了以后还能背诵一部分;后来还翻了翻《资本论》,可读性不是太好。

当然我偷偷背诵贵党纲领性文件的动机是龌龊的、阴暗的,是不可告人的,主要是为了以后哪个党员同志怼我的时候可以用刘新建同志的名言怼回去。


后来有一次在食堂吃饭,遇到党群工作部的主任聊起集团当前的党务工作,聊着聊着就变成了对主义和理论的探讨。当听到我引用了这份贵党纲领性文件上的一些内容后,对方瞬间变得很严肃,用电影里革命烈士牺牲前交党费的低沉嗓音对我说,这话以后不要讲了,被别有用心的人听到会惹麻烦。。


所以说,不管读没读过,人家说一句“过时”好像也没什么问题;有这么个态度至少说明人家思想积极要求进步,并且注意观察生活,是吧。

user avatar

转载一下,列宁的《国家与革命》段落。

马克思的学说在今天的遭遇,正如历史上被压迫阶级在解放斗争中的革命思想家和领袖的学说常有的遭遇一样。当伟大的革命家在世时,压迫阶级总是不断迫害他们,以最恶毒的敌意、最疯狂的仇恨、最放肆的造谣和诽谤对待他们的学说。在他们逝世以后,便试图把他们变为无害的神像,可以说是把他们偶像化,赋予他们的名字某种荣誉,以便“安慰”和愚弄被压迫阶级,同时却阉割革命学说的内容,磨去它的革命锋芒,把它庸俗化。现在资产阶级和工人运动中的机会主义者在对马克思主义作这种“加工”的事情上正一致起来。他们忘记、抹杀和歪曲这个学说的革命方面,革命灵魂。他们把资产阶级可以接受或者觉得资产阶级可以接受的东西放在第一位来加以颂扬。现在,一切社会沙文主义者都成了“马克思主义者”,这可不是说着玩的!那些德国的资产阶级学者,昨天还是剿灭马克思主义的专家,现在却愈来愈频繁地谈论起“德意志民族的”马克思来了,似乎马克思培育出了为进行掠夺战争而组织得非常出色的工人联合会!

…………

现在很多人,今天阉割一点马克思的学问,明天在阉割一点马克思的学问。

现在大多数人,一起提马克思,都是一脸懵逼,因为他们就连马克思写过那些著作都不知道。

是时候,感受一下文字的力量了,转载一点精彩段落。

…………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工资决定于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敌对的斗争。胜利必定属于资本家。资本家没有工人能比工人没有资本家活得长久。资本家的联合是很通常而卓有成效的,工人的联合则遭到禁止并会给他们招来恶果。此外,土地所有者和资本家可以把产业收益加进自己的收入,而工人除了劳动所得既无地租,也无资本利息。所以,工人之间的竞争是很激烈的。从而,资本、地产和劳动三者的分离,只有对工人来说才是必然的、本质的、有害的分离。资本和地产无须停留于这种分离,而工人的劳动则不能摆脱这种分离。

  因而,资本、地租和劳动三者的分离对工人来说是致命的。

最低的和唯一必要的工资额就是工人在劳动期间的生活费用,再加上使工人能够养家活口并使工人种族不致死绝的费用。按照斯密的意见,通常的工资就是同“普通人”即畜类的生活水平相适应的最低工资。

  对人的需求必然调节人的生产,正如其它任何产品生产的情况一样。如果供给大大超过需求,那末一部分工人就要沦为乞丐或者饿死。因而工人的生存被归结为任何其它商品的存在条件。工人成了商品,如果他能找到买主,那就是他的幸运了。工人的生活取决于需求,而需求取决于富人和资本家的兴致。如果供给的量超过需求,那末价格构成部分(利润、地租、工资)之一就会低于价格而支付,结果,价格构成的一部分就会脱离这种应用,从而市场价格也就向作为中心点的自然价格靠近。但是,第一,在分工大大发展的情况下,工人要把自己的劳动转用于其它方面是极为困难的:第二,在工人从属于资本家的情况下,吃亏的首先是工人。

  因此,当市场价格向自然价格靠近时,工人无条件地要遭到最大的损失。正是资本家把自己的资本转用于其它方面的这种能力,才使得束缚于一定劳动部门的工人失去面包,或者不得不屈服于这个资本家的一切要求。

 〔II〕市场价格的偶然的和突然的波动,对地租的影响比分解为利润和工资的价格部分的影响小;而对利润的影响又比对工资的影响小。一般情况是,有的地方工资提高,有的地方工资保持不变,有的地方工资在降低。

  当资本家赢利时工人不一定得到好处,而当资本家亏损时工人就一定跟着吃亏。例如,当资本家由于制造秘密或商业秘密,由于垄断或自己地段的位置有利而使市场价格保持在自然价格以上的时候,工人也得不到任何好处。

  其次,劳动价格要比生活数据的价格远为稳定。两者往往成反比。在物价腾贵的年代,工资因对劳动的需求下降而下降,因生活价格提高而提高。这样,二者互相抵消。无论如何,总有一定数量的工人没有饭吃。在物价便宜的年代,工资因对劳动的需求提高而提高,因生活数据价格下降而下降。这样,二者互相抵消。

  工人还有一个不利的方面:

  不同行业的工人的劳动价格的差别,比不同投资部门的利润的差别要大得多。在劳动时,个人活动的全部自然的、精神的和社会的差别表现出来,因而所得的报酬也各不相同,而死的资本总是迈着同样的步子,根本不在乎实际的个人活动如何。

  总之,应当看到,工人和资本家同样在苦恼时,工人是为他的生存而苦恼,资本家则是为他的死钱财的赢利而苦恼。

  工人不仅要为物质的生活数据而斗争,而且要为谋求工作,即为谋求实现自己的活动的可能性和手段而斗争。

  我们且举社会可能所处的三种主要状态,并且考察一下工人在其中的地位。

(1)如果社会财富处于衰落状态,那末工人所受的痛苦最大。因为,即使在社会的幸福状态中工人阶级也不可能取得像所有者阶级所取得的那么多好处,“没有一个阶级像工人阶级那样因社会财富的衰落而遭受深重的苦难”。

  〔III〕(2)现在且拿财富正在增进的社会来看。这是对工人唯一有利的状态。这里资本家之间展开竞争。对工人的需求超过了工人的供给。

  但是,第一,工资的提高引起工人的过度劳动。他们越想多挣几个钱,他们就越不得牺牲自己的时间,并且完全放弃一切自由来替贪婪者从事奴隶劳动。这就缩短了工人的寿命。工人寿命的缩短对整个工人阶级是一个有利状况,因为这样就必然会不断产生对劳动的新需求,这个阶级始终不得不牺牲自己的一部分,以避免同归于尽。

  其次,社会在什么时候才处于财富日益增尽的状态呢?那就是一国的资本和收入增长的时候。但是,这只有由于下述情况才可能:

  (a)大量劳动累积起来,因为资本是累积的劳动;就是说,工人的劳动产品越来越多地从他手中被剥夺了,工人自己的劳动越来越作为别人的财产同他相对立,而他的生存数据和活动数据越来越多地集中在资本家的手中。

  (b)资本的积累扩大分工,而分工则增加工人的人数;反过来,工人人数的增加扩大分工,而分工又扩大资本的积累。一方面随着分工的扩大,另一方面随着资本的积累,工人日益完全依赖于劳动,依赖于一定的、极其片面的、机器般的劳动。随着工人在精神上和在肉体上被贬低为机器,随着人变成抽象的活动和胃,工人越来越依赖于市场价格的一切波动,依赖于资本的运用和富人的兴致。同时,由于单靠劳动为生者阶级的人数增加。〔IV〕工人之间的竞争加剧了,因而他们的价格也降低了。在工厂制度下,工人的这种状况达到了顶点。

  (c)在福利增长的社会中,只有最富有的人才能靠货币利息生活。其余的人都不得不用自己的资本经营某种行业,或者把自己的资本投入商业。这样一来,资本家之间的竞争就会加剧,资本家的积聚就会增强,大资本家使小资本家陷于破产,一部分先前的资本家就沦为工人阶级,而工人阶级则由于这种增加,部分地又要经受工资降低之苦,同时更加依赖于少数大资本家。资本家由于人数减少,他们为争夺工人而进行的竞争几乎不再存在;而工人由于人数增加,彼此间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反常和带有强制性。正像一部分中等资本家必然沦为工人等级一样。

  由此可见,即使在对工人最有利的社会状态中,工人的结局也必然是:过度劳动和早死,沦为机器,沦为资本家的奴隶(资本的积累作为某种有危险的东西而与他相对立),发生新的竞争以及一部分工人饿死或行乞。

 〔V〕工资的提高在工人身上引起资本家般的发财欲望,但是工人只有牺牲自己的精神和肉体才能满足这种欲望。工资的提高以资本的积累为前提并导致资本的积累:因而劳动产品越来越作为某种异己的东西与工人相对立。同样,分工使工人越来越片面化和从属化:分工不仅导致人的竞争,而且导致机器的竞争。因为工人被贬低为机器,所以机器就能作为竞争者与他相对抗。最后,正像资本的积累增加工业的数量,从而增加工人的数量一样,由于这种积累,同一数量的工业生产出更大量的产品;于是发生生产过剩,而结果不是有很大一部分工人失业,就是工人的工资下降到极其可怜的最低限度。

  这就是对工人最有利的社会状态,即财富正在增长、增进的状态所产生的后果。

  然而,这种正在增长的状态终究有一天要达到自己的顶点。那时工人的处境会怎样呢?

  (3)“在财富已经达到它可能达到的顶点的国家,工资和资本利息二者都会极低。工人之间为就业而进行的竞争如此激烈,以至工资缩减到仅维持现有工人人数的程度,而国家的人口这时已达到饱合,所以这个人数不能再增加了。”

  超过这个人数的部分注定会死亡。

  因此,在社会的衰落状态中,工人的贫困日益加剧;在财富增进的状态中,工人的贫困具有错综复杂的形式;在达到繁荣顶点的状态中,工人的贫困持续不变。

  〔VI〕但是,既然按照斯密的意见,大多数人遭受痛苦的社会是不幸福的,既然社会的最富裕的状态会造成大多庶人的这种痛苦,而国民经济学(一般是私人利益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又会导致这种最富裕的状态,那末国民经济学的目的也就在于社会的不幸。

  关于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关系还应指出,工资的提高对资本家说来,可以由劳动时间总量的减少而绰绰有余地得到补偿;工资的提高和商品利息的提高会像单利和复利那样影响商品的价格。

  现在让我们完全站在国民经济学家的立场上,并且仿效他把工人的理论要求和实践要求比较一下。

  国民经济学家对我们说,劳动的全部产品,本来属于工人,并且按照理论也是如此。但他同时又对我们说,实际上工人得到的是产品中最小的、没有就不行的部分,也就是说,只得到他不是作为人而是作为工人生存所必要的那一部分以及不是为了繁衍人类而是为繁衍工人这个奴隶阶级所必要的那一部分。

  国民经济学家对我们说,一切东西都可用劳动来购买,而资本无非是积累的劳动;但他同时又对我们说,工人不但远不能购买一切东西,而且不得不出卖自己和自己的人的尊严。

  懒惰的土地所有者的地租大都占土地产品的三分之一,忙碌的资本家的利润甚至于两倍于货币利息,而剩余部分工人在最好的情况下挣得的部分,只有这么多:如果他有四个孩子,其中两个必定要饿死。

………………

读完以上转载段落,再说马克思过时没过时吧,等你读完了,在读读《共产党宣言》等等著作,花不了你几分钟的时间。

那时候,你就知道他过时了没有。

user avatar

其实没那么麻烦,就是没读懂。

而且不止是读马克思没读懂。好多人读其他人的书也没读懂。然后用一本自己读不懂的书/讲义/理论,来反驳另一个自己读不懂的书/讲义/理论而已。

而且很多人用那种单独反例的思维,瞄准一个自己造的靶子打来打去觉得可以用一个反例就否定一切。就觉得获得了完美的满足感。

这玩意又不是数学证明题,你击杀了推演出来的定理又没什么用。

哪些是马克思的哪些是恩格斯的哪些是列宁的哪些是日丹诺夫的也分不清楚。

装筐的模式各种各样,我能列三天半不过不必浪费这种时间了。

正经要评论它“过时”,可不是这么玩的。

且不说过时不过时,哲学范围内要批判马克思主义几乎要沿着这玩意上溯到黑格尔一路连根拔。做不掉这一路哲学源流的话你就得看着马克思继续被历史现象学研究放在高处瞻仰着。你没办法。

这不是那种侃大山能完成的工作。这甚至是大多数人完全理解不到,学术界甚至不少人都没法理解的玩意。

我这种圈外人也不懂。无非是听哲学从业的朋友说,然后当做看神仙打架传八卦。

你看我不懂就说不懂。比我胆子大的人有的是。

真要读懂马克思,从哲学入手是一个方式,不过鉴于德国古典哲学这一路给我的感觉都是专业不说人话,日常搞得我有杀人冲动的情况。我不建议这样。当然如果有面对严密到死板的语言逻辑体系的精神和生理准备,而且有这种悟性,那么祝你成功。

另一个从经济学,主要是资本主义时代之前的经济学入手。

当你脑子里描绘的封建图景不再是一堆随机数乱蹦的情况下,甚至不怎么需要再去读马克思的原著,你自己就能做出判断了。

这个不在于读书多少。懂就是能懂,不懂也就不懂得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值得深思的现象。很多人并没有真正深入研读过马克思的著作,却轻易地断言马克思已经过时了。这背后有多重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剖析:一、 历史叙事的简化与误读: 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的影响: 这是最直接也最深刻的原因之一。苏联模式的失败,以及东欧国家的转型,在很大程度上被.............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些人对宗教信仰的困惑。确实,很多人可能并没有深入研读过他们所属宗教的经典,甚至对自己宗教的一些核心教义理解得比较模糊。那么,当他们说自己是“信徒”时,他们究竟在信仰着什么呢?与其说他们“信仰”着一套严谨的教义体系,不如说他们的信仰更像是一种文化认同、情感寄托和生活习惯的.............
  • 回答
    当亲戚提出“你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啊?你看那个谁没读大学照样20万一年!”这样的质疑时,这背后往往隐藏着对教育价值的误解、对成功定义的狭隘以及对个人路径的简单化比较。要反驳这种观点,需要有理有据,同时兼顾情感沟通。以下是一些详细的反驳思路和方法: 一、 理解亲戚背后的心理和误区:在开始反驳之前,先尝试.............
  • 回答
    珠穆朗玛峰,这座被誉为“世界之巅”的山峰,自1953年首次被人类征服以来,就成为无数登山者心中圣洁的殿堂。然而,即便如此,人类的脚步也从未停止对地球更高处、更险峻之地的探索。那么,为什么这座已经有人成功登顶的巍峨山峰,依然有那么多“处女峰”,等待着人类去挑战呢?这背后,是自然法则的严酷,是人类能力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啊,其实挺扎心的,尤其是对咱们这些曾经把游戏当生命,现在却只能“望游兴叹”的玩家来说。要我说啊,这事儿吧,就像谈恋爱,刚开始那叫一个热烈,恨不得时时刻刻黏在一起;等到真成家立业了,日子就回归柴米油盐,那份热情自然就稀释了不少,而且这还不是最关键的。咱们一个一个掰扯掰扯,为啥那些曾经游戏玩得飞.............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是很多凡夫俗子会好奇的。毕竟,我们听惯了各种修仙问道、得道成仙的故事,看到那些故事里的“高人”最终都超凡脱俗,长生不老。但现实中,那些真正投入毕生精力去修习佛道、追求精神境界的人,即便我们称他们为“高人”,最终也摆脱不了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层次的原因,不能简单.............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人对三国演义中曹操阵营和刘备阵营实力对比的普遍感受。要解释为什么曹操麾下名将如云,为何在很多人心中却没能拿出“五个能与五虎上将比肩”的武将,咱们得从几个方面细细说道说道。首先,得承认,曹操阵营的武将数量确实是当时最庞大的。从初期跟韩馥、袁绍争夺冀州,到后期统一北方,再到.............
  • 回答
    这个问题,我想了很久很久。那种滋味,就像喉咙里卡着一口苦涩的茶,怎么咽都咽不下去。你拼命地喝,希望能把它化开,但它只是在里面翻腾,让你浑身不舒服,又得不到一丝慰藉。你觉得委屈,对不对?明明付出了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牺牲了很多娱乐、休息,甚至有时候是和家人朋友相处的时间。你熬过的夜,流过的汗,受过的委.............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实在,也道出了很多在日本打拼的朋友的困惑。确实,网络上充斥着“在日本年收500700万日元很普遍”的声音,但你自己在日本工作了三年,却“没见过”,这种落差感非常真实。这背后,确实存在一些值得深入探讨的误解和信息不对称。首先,我们要明白,“年收500700万日元”在日本的就业市场中,.............
  • 回答
    刘备,这位仁德之君,以“汉室宗亲”自居,一生致力于恢复汉室,匡扶天下。麾下猛将如云,谋臣似雨,如关羽、张飞、赵云、黄忠、马超五虎上将,诸葛亮、庞统、法正、徐庶等智囊团,曹操曾言:“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这样的阵容,何愁天下不归?然而,历史的齿轮却最终没能让刘备的政治版图一统三国。这其中的原因,.............
  • 回答
    要理解为什么在美国新冠疫情如此严重,感染和死亡人数众多,但社会并未出现大规模“造反”,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剖析,而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某个单一原因。这涉及到美国独特的社会结构、政治体系、文化观念、经济状况以及疫情本身的复杂性。首先,我们需要澄清“造反”的定义。如果“造反”指的是大规模的、有组织的武装起.............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对日本动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番剧”的复杂感受。你觉得“毁三观”的番剧很多,但同时又看到这么多人追捧,觉得不解甚至有点恶心,这确实是一种相当普遍的观感。首先,我们得承认,日本动画(番剧)的题材和内容确实极其广泛,包罗万象。从治愈系、日常系,到热血战斗、科幻冒.............
  • 回答
    非常感谢您提出这个问题。您提问的出发点是基于您对潮汕地区的了解和亲身经历,觉得您没有见过潮汕地区存在“恶习”。这是一个很正常的感受,因为个体经历是有限的,而且社会上的“恶习”也并非普遍存在于所有人和所有时间。关于“潮汕地区存在恶习”的说法,这通常是一种社会观察或者带有一定地域刻板印象的看法。事实上,.............
  • 回答
    确实,近几年汉服的兴盛有目共睹,走在街上,你可能会遇到穿着飘逸汉服的小姐姐小哥哥。相比之下,虽然我们国家有着众多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但他们的传统服饰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频率似乎就没有那么高了。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并非简单的“没人穿”就能概括。咱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聊聊这个现象:1. 历史与文化语境的变.............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是许多人对考古工作感到困惑的地方。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为什么我国考古学家在发掘古代墓葬时,经常会提到“盗墓贼盗过”的情况,以及盗墓贼的“厉害”之处。一、为什么总说“盗墓贼盗过了”?这并不是考古学家们的一种“无奈之语”或“推脱之词”,而是基于大量的考古实践和历史事实。原因可以从以下.............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的,咱们也别扯那些虚头巴脑的,直接说点实在的。央视请那么多大牌、超一线的大厨,动辄就是“国宴大师”、“米其林三星厨师”,按理说这水平没得说,做出来的东西也肯定色香味俱全,但就是没能像王刚那样火起来,甚至很多人连节目名字都记不清。反倒是王刚,一个在川菜馆子厨房里干活的“老师傅”,.............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几个关键点:美国历史上的军事行动、公众舆论的形成、以及俄乌战争引发的特殊反应。要深入探讨,我们需要将这些元素一一拆解,并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首先,关于美国发动战争的“呼吁和平的人”。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美国自建国以来,参与了多次大规模战争,从独立战争、南北战争,到一战、二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也是很多人心中可能存在的疑问。为什么同样是和多位模特有染,莱昂纳多享受的是“万人迷”的赞誉,而罗志祥则沦为“全网嘲讽”的对象?这背后涉及到文化差异、社会观念、舆论环境以及个人行为在不同语境下的解读等诸多因素。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一下。一、 文化背景的差异与包容度首先,.............
  • 回答
    哈哈,你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你说得没错,咱们平头百姓初次接触NAS,确实会觉得它“没那么好用”。不像咱们习惯了的云盘或者U盘,插上就能用,文件传输飞快,界面也熟悉。NAS这玩意儿,从设置到管理,总得花点心思去琢磨,有时候折腾半天,可能还没搞明白它到底解决了我的啥大问题。可是,就是这么一个“不好上手.............
  • 回答
    警校,一个听起来就自带光环的词汇。很多人觉得,能进警校,毕业就意味着一份体面的工作,稳定的收入,以及相对优厚的社会保障,这简直就是“铁饭碗”的升级版。从这个角度看,警校的“性价比”确实很高,怎么说也比那些出来还得辛苦找工作、或者前途未卜的专业要稳妥得多。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如此,为什么报考警校的人,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