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刘备麾下良将那么多,为什么没能一统三国?

回答
刘备,这位仁德之君,以“汉室宗亲”自居,一生致力于恢复汉室,匡扶天下。麾下猛将如云,谋臣似雨,如关羽、张飞、赵云、黄忠、马超五虎上将,诸葛亮、庞统、法正、徐庶等智囊团,曹操曾言:“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这样的阵容,何愁天下不归?然而,历史的齿轮却最终没能让刘备的政治版图一统三国。这其中的原因,盘根错节,绝非一两句话能道尽。

一、 根基不稳,起步艰难:

刘备出身贫寒,虽然贵为汉室宗亲,但早期并无多少实际的势力。与曹操、孙权相比,刘备的起家可谓是筚路蓝缕。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据北方精粹之地,人口、财富、兵源皆占尽优势。孙权则继承父兄基业,坐拥江东,地势险要,物产丰饶,早已是一方豪强。

而刘备,则是在颠沛流离中辗转腾挪。他早期依附过公孙瓒,又辗转于袁绍、曹操之间,甚至一度寄人篱下。虽然有“桃园结义”般的兄弟情深,但这种飘零的生涯,使得他难以像曹操、孙权那样,在早期就建立起稳固的根据地和完善的政治制度。直到赤壁之战后,才得以占据荆州部分地区,但荆州本就是四战之地,内部势力错综复杂,刘备在此的统治并非牢不可破。

二、 战略抉择的失误与外部环境的阻碍:

尽管诸葛亮为刘备规划了“隆中对”这一宏伟蓝图,提出“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的战略,为刘备勾勒了统一天下的光明前景。但要实现这一战略,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完美结合,而刘备却常常在关键时刻遭遇不测。

荆州失守: 荆州是“隆中对”战略的关键,是连接益州和北方的桥梁。然而,由于关羽的骄傲轻敌,以及东吴的背信弃义,荆州最终被吕蒙夺取,关羽更是身死国灭。这是刘备统一大业上最为致命的打击,也导致了“隆中对”战略的破产。失去了荆州,蜀汉便成了一座孤城,失去了战略纵深,也失去了与曹魏抗衡的重要支点。
夷陵之战的惨败: 关羽之死,让刘备怒不可遏,决心为二弟报仇,亲率大军伐吴。然而,此时的刘备年事已高,又缺乏对战场形势的准确判断,贸然采取连营战术,被陆逊一把火烧毁,蜀汉精锐损失殆尽。这场惨败不仅让刘备心力交瘁,一病不起,更让蜀汉元气大伤,短期内难以恢复,为后来的国力衰弱埋下了伏笔。
北伐的局限性: 诸葛亮之后的北伐,虽然屡次出兵,但受限于蜀汉国力,加上曹魏强大的军事和经济实力,以及魏延等将领的个人恩怨,始终未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蜀汉的人口、土地、财富相比曹魏都处于劣势,长期的军事消耗,对本就羸弱的国力是巨大的负担。

三、 内部治理的隐忧与人才的断层:

刘备虽然以仁德著称,麾下也涌现了众多忠臣良将,但其统治的稳定性和长远发展,也存在一些隐忧。

人才梯队的建设: 刘备早期人才济济,但随着老一辈将领的逐渐凋零,如关羽、张飞、黄忠、马超等相继去世,而新一代的将领,虽然也有姜维等优秀人才,但整体而言,蜀汉在军事人才的补充上,出现了断层。尤其是能够独当一面、能够稳固一方的统帅型人才,更是稀缺。
政治斗争与猜忌: 尽管刘备为人宽厚,但在权力分配上,也并非没有波澜。例如,在攻取益州后,对赵云的疑虑,以及后来对魏延的处置,都或多或少反映出一些内部的治理问题。而诸葛亮在世时,虽然将国事处理得井井有条,但其事必躬亲的模式,也限制了其他人的成长空间,并且在他去世后,蜀汉的政治局面一度出现动荡。
民生与经济的制约: 蜀汉占据的益州,虽然地势险要,物产也相对富饶,但其地理位置偏远,与外界的联系不如曹魏和东吴便利。加之长期处于战争状态,对民生的影响不容忽视。有限的国力,难以支撑大规模的长期战争,也限制了其发展的潜力。

四、 曹魏和东吴的实力对比:

不能忽视的是,刘备所面对的对手——曹魏和东吴,也都并非泛泛之辈。

曹魏: 曹操奠定了曹魏的基础,其子曹丕更是建立了魏朝,拥有效率的政治体系和强大的军事力量。曹魏占据北方,人口众多,经济发达,拥有数量庞大的军队和优秀的将领。曹魏在战略上,始终占据主动,多次对蜀汉和东吴发起进攻,给这两个政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东吴: 东吴孙权,虽然在军事上不如曹操,但在政治和外交上有着独到的眼光。他善于利用孙刘联盟来对抗曹操,又在适当的时候背叛联盟,渔翁得利。孙吴政权内部虽然也有一些矛盾,但总体上保持了稳定,其海军力量更是强大,控制着长江天险,使得北方的曹魏难以轻易渡江。

总结:

刘备未能一统三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他虽然拥有卓越的个人魅力和一批忠诚的追随者,但他所处的时代,战争连绵,群雄逐鹿,他面对的对手强大而狡猾。在战略上,荆州失守和夷陵之战的惨败,是难以弥补的致命伤。在内部治理上,人才的断层和国力的局限,也为蜀汉的最终衰亡埋下了伏笔。

刘备的一生,是悲壮而充满理想的一生。他以“复兴汉室”为己任,即便在最艰难的时刻,也从未放弃。他的失败,或许是历史的必然,但他的精神,却激励着后人,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其说刘备“没能”一统三国,不如说他在乱世之中,凭借个人魅力和政治智慧,在夹缝中开辟出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这本身就是一种非凡的成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三个大点:

一、「良将多」就能统一三国么

二、是不是真的「良将多」

三、顺带提一下地理制约


一、「良将多」就能统一三国么

事实上,历史并不是很多三国游戏那种思路:只要屯一堆高级神将,武力和统帅90+的,再屯一堆高级文官,智力和政治90+的。武将带兵出去砍瓜切菜,文官在家种田发财,一城也可以逆袭搏天下。


三国对峙,一定是整个国力的比拼。


A.)

首先看谭其骧先生权威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上面,魏、吴、蜀汉三国的政权地图

绿色的是魏国,蓝灰色的蜀国,土色的吴国。其他土色地方是尚未控制的少数民族地方。

——注意看上面城市名称的密度,那时全国经济重心大部分在北方(衣冠南渡,南方的大规模发展是后来的事情了)。


上面这张图看上去蜀汉的疆界还不小,但可以放大仔细看,蜀汉大部分图上面积其实都是统治松散、交通不便、经济极度落后的南方地区(对就是孟获造反的云南那块)。

实际真正是这样的

(source: zh.wikipedia.org/wiki/F)

这个区域对比是不是更明显了一点。


B.)从州郡的角度看。

三国的州郡划分挺乱,而且有不断变化。摘一段——

以东汉十三州为基础,但是又有少数拆分州郡的情况。194年,东汉将凉州东部与司隶西部合成雍州,213年,凉州被并入雍州,但到220年曹魏又恢复凉州。荆州、扬州长期被曹魏与东吴分占,而且由于其本来面积广大,所以增设了大量郡置。226年,东吴从交州中分出广州,后取消,后又复设,总计三国共有十五州。

source:https://zh.wikipedia.org/wiki/三国行政区划

不论天下按十三州还是十五州计算,蜀国只掌握了一个益州(梁州是蜀汉灭亡后,晋在269年左右从益州中分出);

对比吴国掌握3.5个州:荆州南部,扬州绝大部分,交州,加上后来自设的广州。

剩下的凉州、雍州、司隶、荆州北部、豫州、扬州小部分、徐州、青州、兖州、冀州、并州、幽州、加上辽东地区,都是魏国的势力范围。


C.) 再看人口对比

【题外话:按西晋司马彪的《续汉书》和《晋书》的数字,东汉鼎盛时期人口接近5000万左右。

之后东汉末年,饥荒、瘟疫、战乱,人口锐减。

汉恒帝永寿二年(156年)还是5000万左右人口,到汉献帝建安二十二年(212年),五十多年间,人口就只剩1500万左右了,折了三分之二。

真的是千里无鸡鸣,想想都太惨了。】


上海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葛剑雄主编的《中国人口发展史》的记录三国时代的人口是1600万—2000万之间(这个数据是葛剑雄教授推算的,包含了大量没纳入统计的没纳税没户口的人员)。


按纳税户算的话——

* 魏元帝曹奂景元四年(263年):
灭蜀之前,663,423户,4,432,881人。
灭蜀之后,纳税户943,423户,5,372,881人。
(数据来源:《通典·食货》七)

* 蜀汉昭烈帝刘备章武元年(220年):
200,000户,900,000人。
(数据来源:《晋书·地理志》)

* 蜀汉后主刘禅炎兴元年(263年):
民户280,000户,940,000人。
此外,带甲将士102,000,吏40,000人,总计1,082,000人。
(数据来源:《通典·食货》七和《三国志·蜀志》卷三附注引王隐《蜀记》中的数据,关于263年的蜀国人口,两者数据相同)

* 吴大帝孙权赤乌五年(242年):
523,000户,2,400,000人。
(数据来源:《晋书·地理志》)

* 吴后主孙皓天纪四年(280年):
民户523,000户,2,300,000人。
此外,带甲将士230,000,吏32,000人,总计2,567,000人。
(数据来源:《三国志·吴志》卷三附注引《晋阳秋》中的数据)

粗略对比一下,魏国是450万人口上下,蜀国90万人,吴国240万人上下(都按税户计算,此外还有大量未载册的流民)。


(附注:三国的具体人口是一笔糊涂账,史料前后也有不一致的地方,只能估个大概。比如 @游逆客 在评论里提到的,蜀汉昭烈帝刘备章武元年(220年)是200,000户,900,000人;到蜀汉后主刘禅炎兴元年(263年),民户增加了80,000户,人口只增加40,000人。

查了《晋书.地理志上》的原文,确实是这样写,「刘备章武元年,亦以郡国封建诸王,或遥采嘉名,不由检土地所出。其户二十万,男女口九十万」。

又去多查了一下,有一位上海大学历史系的博士生和他的教授在他们《三国人口辨析 -- 孙祥伟 朱子彦》的论文里(发表在2010年《社会科学辑刊》)也提出了同样的质疑(全文地址:三国人口辨析 _ 中国经济史论坛),并给了详细的分析,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参阅。)


总之,政权面积、控制区域的人口,经济和农业的发展基础,都直接决定了国力强弱,决定了兵员、后勤、人才供给。


这时候再看诸葛亮的《后出师表》(真伪暂且不论):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

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诸葛亮说,之前刘备从四方带入益州的精锐部属(包括赵云之流),逐渐衰老凋零。这些都不是一个州郡就能养出来的。用一个州的力量去打持久战是行不通的。


面对压倒性的国力差距,不是坐拥良将就能轻松逆转的。


二、是不是真的「良将多」

这又是典型的演义思路了。毕竟演义里以蜀汉为正统视角,着重点都在蜀汉,自然显得蜀汉都是良将。


在三国前期,刘备身边还带着一大票「纠合四方之精锐」,有北方集团,有荆州集团,有益州土著集团。中后期这些人逐渐老去,士兵和官员的补充都来自本土——这又直接和人口数量以及人口素质挂钩。


三国里真正人才占统治性优势的必然是魏国。

首先控制区域和人口基数摆在那里。更何况传统的世家大族,大多都在北方。加上曹操一系列唯才是举的政策。


一个直观例子,看看陈寿《三国志》:《魏志》三十卷,《蜀志》十五卷,《吴志》二十卷,

以及魏志里每一卷的传主密度更高。

虽然卷数不能完全说明问题,加上蜀汉无史,散失了一部分,不过管中窥豹,也可见一斑。


三、地理制约

还有其他更多可以谈的,比如地理因素。不详写,简单提一下。


蜀汉要打出去,要么向北,从汉中出秦岭,就是诸葛亮北伐的路线;

要么从东边,不过关羽失掉荆州之后,这一路已经很难了。


而北伐过秦岭,都是山区。千里运粮,后勤极为不便(故有诸葛亮造木牛流马一说)。


作为成都人,之前我曾经前后三次,总计好几周时间,专程开车慢慢重走了诸葛亮/姜维北伐的几条路线——

关陇大道:广元(昭化/剑阁)-- 勉县诸葛亮行署/定军山 --略阳--康县--西和--祁山--天水;

陈仓故道:五丈原--宝鸡(陈仓)--大散关--凤县--留坝--汉中

泛傥骆道:G108老国道,汉中--西安(蜀汉出兵倒是没走过这条)

陇南--文县的阴平道,再到江油(邓艾伐蜀时候走的)

当然还有成都--广汉/雒城--德阳--绵阳--剑阁出川的传统金牛道。

亲身体会了蜀道之难,秦川之险。


截几张当时自己无人机拍的视频截图

这张大散关在宝鸡/陈仓的南边不远,就是后来陆游诗里面「铁马秋风大散关」的地方。算是从北向南,刚进入秦岭的区域。

注意看地势,群山中间夹了很窄的一条道。这还是现代科技修出来的路。

而进入秦岭更深之后,地势会更险峻。


这张大散关的图只是做一个示例。由此想一想,如果是三国时期进攻方,蜀汉要出兵行军,穿越秦岭,后勤会有多么艰难。

星落秋风的五丈原——


而对比一下,

魏国关中地带的潼关和渭水。一旦出秦岭之后,到了魏国的关中地带。地势虽然不算非常平坦,但比起秦岭要好太多。

而且有河道可以迅速运送粮草、军器、兵员。

同样,再远一点神雕侠侣里的风陵渡口(和三国倒是关系不大了,只是顺便发出来,展示一下黄河河道)。魏国借黄河之力,也可以在控制区域内部,高效周转军队和物资。


而想想蜀汉,从成都到汉中,再从汉中出秦岭出祁山......

蜀道难,守是好守,但要攻出去,也何尝不难。

反观魏国,如果只是想做好防守的话,完全是以逸待劳。


这样下去,魏国只要守好关中。蜀汉打不出去,国力又远远不如对方,拼不起消耗——拖得越久,差距越大。


一个题外小彩蛋,当时去礼县祁山堡的时候,没带零钱,就给卖门票小哥的个人微信转账。然后发现小哥的微信ID是,白马义从> <!

那可是河北公孙瓒的精兵啊怎么到祁山来了哈哈哈哈哈一下子就穿越了。


Anyway, 综上,三国时期,刘备/刘禅的蜀汉无论整体国力,还是人才基数,都远远不如其余两国,更遑论地理限制等等因素。

首先良将不算多,其次即使有很多良将,依然很难。

光从纸面上看,统一的难度是极大的。


当然这也更显出诸葛亮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不易。走过那几条诸葛亮北伐路线之后,真的是感慨万千,敬佩万千。不过这又是另话了。


End.


浊世滔滔,垃圾流量铺天盖地。太过爱惜羽毛的沉默、或者一骑独逸,把公共话语空间拱手让给傻逼,也都是被动意义上的不作为了,在这样的环境下,并算不上”virtuous”(真正的德行)。

高中跑到山上,出世隐居;后来又去到村里,入世扶贫。还是爬上来挂了牌,和光同尘,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哪怕多传给一个人也都是好的。”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新开了公众号:uuulysses,尽量每周末写一篇。多指教。

user avatar

因为知乎有西蜀崇拜症。你看到的都是选择性史料,哦不,材料。不管是正史、野史,还是演义、小说,只要有利于盆地伪汉,以及不利于其它两家的,都作大肆渲染。刘备家,文官神级算,武将万人敌,所有败仗都不能怪他们的能力,都是运气不好。

user avatar

因为早期刘备还想着礼义廉耻不够黑。而乱世之中好人不可能成大势。

刘备的地盘从哪来的?荆州,以刘琦名义夺取(蓝后刘琦很合适的死了)

益州,学吕布背刺刘璋得到。

但等刘备黑化之后已经晚了。曹贼太过强大。

user avatar

换个角度来看,如果把三国比作NBA,就比较好理解了。


蜀汉队第一个赛季只有关羽、张飞两个新秀+孙乾糜竺一群底薪,总工资不到1万兵,赛季过半战绩联盟倒数,除了打打黄巾队这种鱼腩基本上屡战屡败,和袁术队打的有来有回,在官渡全明星赛上只有关羽1人入选。当时的强队董卓队、袁绍队、曹魏队这些根本没把蜀汉队放在眼里。


第二个赛季开局,蜀汉队继续连败,随着赛季中期诸葛亮加入,马上就是一波连胜,靠着2万总工资的阵容,在赤壁全明星赛后的荆州四连客场取得全胜,成功打入季后赛,把刘璋队揍的人仰马翻,但是主力小前锋庞统因伤退役。本赛季,虽然东吴队周瑜拿下了赛季MVP,但是媒体和专家开始普遍看好蜀汉队的前景。


第三个赛季,蜀汉队总工资达到了6万兵,但仍然只有曹魏队的1/5,凭借诸葛亮的MVP级表现,一路高歌猛进,常规赛两连杀曹魏队,夏侯渊被黄忠大帽后做出不理智行为,吃到技术犯规被终身禁赛。赛季中期西凉队巨星马超宣布以自由球员身份加盟蜀汉队,使得蜀汉队的实力达到了顶峰。


但是此时蜀汉队也存在着重大隐患,在经过连续作战后球队伤病严重,板凳球员不足的问题开始暴露出来。同时,问题球员马超由于性格原因,场上表现平平很快被边缘化,成为了天才陨落的反面教材。


西部决赛诸葛亮、张飞等主力都因伤缺阵,关羽单核带队,率领周仓、廖化、糜芳这样一批底薪球员,面对曹仁、徐晃、于禁、庞德、满宠先发五虎组成的宇宙队阵容大杀四方,关羽砍下场均大三双数据,打成3:3进入抢七。


关键的第七场比赛中,关羽开场就猛攻内线,打得于禁、庞德六犯下场,但没想到东吴队超级巨星吕蒙忽然宣布将天赋带到许昌,加入了曹魏队,再加上蜀汉队控卫糜芳卧底,不但不给关羽传球还被接连抢断,第三节结束时蜀汉队已经落后20分,关羽也受伤下场。第四节老板刘备亲自披挂上阵,试图劝阻的赵云被按在板凳席上,但全队急于求成反而频频打铁,蜀汉队遭遇惨败。


这个赛季结束之后,刘备将产业交给了儿子刘禅,蜀汉队阵容老化严重,马超、赵云等老将先后退役,进入诸葛亮单核带队时代,全队总工资5万,只有曹魏队的1/6左右。虽然诸葛亮打出了联盟史上最强数据,但是双方实力差距过大,最后诸葛亮强行带伤上阵,在一波六连客场作战后终于支持不住倒在了球场,球队二号得分手魏延和助教杨仪大打出手被驱逐出球场,从此宣告了蜀汉队彻底退出了争冠行列。



更多回答:

《权力的游戏》中的权谋与逻辑水平是否超过了《三国演义》?

张郃在《三国演义》前半场处处被虐,怎么下半场就成了名将?

如果煮酒论英雄时刘备回答“天下英雄唯丞相与备耳”会怎么样?

魏延是被诸葛亮逼反的吗?

为什么说宋江的《西江月》写得不好,差在哪些地方?

潘金莲为什么要毒死武大郎?

为什么江南七怪武功不怎么高可名气这么大?

吳用這麼草包,為何能一直在梁山保持崇高地位?


(以上同时发布于个人公众号“直说”,欢迎关注,如需转载请注明作者)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刘备,这位仁德之君,以“汉室宗亲”自居,一生致力于恢复汉室,匡扶天下。麾下猛将如云,谋臣似雨,如关羽、张飞、赵云、黄忠、马超五虎上将,诸葛亮、庞统、法正、徐庶等智囊团,曹操曾言:“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这样的阵容,何愁天下不归?然而,历史的齿轮却最终没能让刘备的政治版图一统三国。这其中的原因,.............
  • 回答
    淮海战役是中国解放战争中一场举世瞩目的战略决战,其规模之大、影响之深远,至今仍被军事史家津津乐道。在这场战役的指挥体系设置上,一个颇为令人费解的安排是:中央军委让只有12万人的刘邓大军,在名义上领导陈粟(即陈毅、粟裕)两大主力,而陈粟的兵力加起来远超刘邓。许多人会对此感到困惑,尤其是在粟裕资历尚浅的.............
  • 回答
    刘备带着五个超巨和一个最佳教练却未能夺冠,这一情景若置于虚构或历史背景中,可能涉及以下复杂原因: 1. 团队协作与化学反应缺失 超巨的矛盾性:五个超巨可能各自拥有顶级天赋,但若缺乏默契,容易导致阵容失衡。例如,超巨可能因竞争激烈而互相压制,或因个人风格差异导致战术执行混乱。 教练的战术适配问题:最佳.............
  • 回答
    要理解为何刘备占有南郡和关羽羞辱孙权被视为“正常”行为,而孙权“背刺”则被视为“小人行径”,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时的历史背景、各方实力对比、政治利益以及三国时期的道德观念。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对错判断,而是基于复杂的政治博弈和人性考量。 1. 历史背景与实力对比:时势造英雄,也造出“必要”的手段 曹操.............
  • 回答
    “刘备是伪君子吗?”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且充满争议的问题,在关于刘备的讨论中经常出现。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刘备的生平、行为、思想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并且要理解“伪君子”这个词的含义及其不同解读。首先,我们来定义“伪君子”。“伪君子”通常指的是那些假装拥有美德、道德高尚,但实际上行为不端、.............
  • 回答
    刘备在白帝城托孤于诸葛亮时,确实说了“君可自取”。这句话并非字面意思的“你自己拿去”,而是包含着深厚的政治考量和对诸葛亮个人品德的信任。要详细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将其置于当时的历史背景、刘备的处境以及他对诸葛亮的深刻认识之中。一、历史背景与刘备的处境 蜀汉内忧外患: 刘备一生戎马倥偬,虽然建立了.............
  • 回答
    刘备与宋江:能力与魅力的深度比较刘备与宋江,作为中国历史上两位极具传奇色彩的领导者,他们都凭借自身独特的才能和人格魅力,聚集了一批忠诚的追随者,并在乱世之中建立了自己的事业。然而,将两人进行能力和魅力的比较,却是一个复杂且需要细致分析的话题。他们身处的时代背景、面临的挑战以及所展现出的特质都有所不同.............
  • 回答
    刘备是否是“真君子”,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历史上和后世的评价对此都有很多不同的解读。要回答“如果刘备是真君子,为什么当皇帝?”,我们需要深入探讨以下几个方面:一、 对“真君子”的理解与刘备的定位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在汉末三国那个特定历史时期,“君子”的含义以及刘备所处的社会阶层和人生追求.............
  • 回答
    刘备倾全国之力攻打东吴,为关羽报仇固然是一个重要的导火索,但绝非唯一原因,更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脑袋发热”。这件事背后是复杂的政治、军事和战略考量,是三国鼎立局面下,一个政权对另一个政权进行战略打击的必然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导火索:关羽之死与蜀汉的战略损失1. 关羽的特殊地.............
  • 回答
    “有借有还,再借不难”的确是做人处事的非常基本的道理,它体现了诚信、责任感和对他人资源的尊重。如果刘备真的在这方面做得不好,确实会让人质疑他的“仁义”。然而,刘备之所以被后世推崇为“仁义”的代表,并非仅仅基于日常的物质借贷关系,而是他一系列的行为和价值观所形成的整体形象。要理解为什么刘备会被认为“仁.............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它触及了历史评价中的一个关键点:视角与立场。为什么同样是更换主公,刘备能被誉为“枭雄”,而吕布却背负“三姓家奴”的骂名?这背后涉及到的不仅仅是简单的次数多寡,更是个人品质、历史背景、以及评价者本身的价值观。让我们从几个方面详细分析:一、 忠诚度与承诺的认知 刘备: 刘备的“五易.............
  • 回答
    刘备之所以一出道就带着两位当世勇将,这并非是偶然,而是他个人魅力、历史机遇以及当时社会背景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1. 刘备的“仁德”与“ charisma”(个人魅力): 出身与抱负的矛盾: 刘备出身于没落的皇室(汉室宗亲),这为他赋予了“正统”的出身,但也意味着他一开始.............
  • 回答
    要说刘备为什么会在白帝城而不是直接回成都,就把诸葛亮叫到身边托孤,这事儿得从头说起,得把当时的整个局面掰开了揉碎了讲。首先,咱们得明白,刘备那时候的情况,已经不是他年轻时那个说走就走、叱咤风云的壮年了。赤壁之战后,他虽然夺取了荆州、益州,建立了蜀汉基业,但一路走来,那是风风雨雨,磕磕绊绊,他年纪也大.............
  • 回答
    刘备的真本事:不止是“仁德”的帝王坯子提到刘备,人们脑海里立刻会浮现出那个“三顾茅庐”、“刮骨疗毒”、“携民渡江”的仁德君主形象。然而,仅凭这些故事,我们很难评判他真实的军事才能究竟几何。历史长河中,他并非总是运筹帷幄的战神,但他的军事生涯,却充满着跌宕起伏和独特的生存智慧。要深入了解刘备的军事水平.............
  • 回答
    刘备和宋江,一个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开国皇帝,另一个是《水浒传》中梁山泊的领袖,两人所处的时代、身份以及最终的结局都有着天壤之别。但如果深入剖析他们的人生轨迹和行事风格,我们或许能从中发现一些有趣的相似之处,也可能看到更深刻的差异。首先,我们来聊聊他们的出身和早期经历。刘备,虽然自称中山靖王之后,但实际.............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把刘备这样一位历史人物放到现代社会,他会不会吸引女生,得从几个方面细细掰扯。毕竟时代不同了,人们的择偶标准也变了许多。首先,咱们得看看刘备身上那些在现代社会依旧会闪光的特质。1. 仁义之名与责任感: 刘备最鲜明的标签就是“仁义”。他心怀天下,以百姓为重,即便身处乱世,也尽量避免战.............
  • 回答
    刘备,一个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名字,他的崛起之路充满了传奇色彩。从一个织席贩履的平民,一步一步成长为一代枭雄,最终三分天下,建立蜀汉政权,这并非偶然,而是他个人特质、时代机遇以及一系列关键事件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我们将详细梳理刘备的崛起之路:第一阶段:草根起家,积蓄力量(约180年代末 190.............
  • 回答
    刘备“携民渡江”还是“胁民渡江”,这是一个历史上有争议的问题,也是对刘备个人品质和当时局势解读的重要切入点。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事件背景:三国鼎立前的复杂局势 汉末乱世的流民问题: 汉末时期,黄巾起义、董卓之乱、军阀混战等因素导致社会动荡,大量百姓流离失所,成.............
  • 回答
    刘备在创业初期,屡次投靠各方诸侯,却总能获得厚待,这并非偶然,而是他自身特质与当时时代背景下,诸侯们需求相互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一、 刘备自身独特的个人魅力和品德优势: 仁德之名远播: 这是刘备最核心的优势。虽然早期力量弱小,但他始终践行“仁义”之道,体恤百姓,爱护士卒.............
  • 回答
    刘备在古人眼中的形象,可以从正史、野史以及民众口耳相传的传说等多个层面来理解。总的来说,他被塑造成为一个集仁德、雄才、坚韧和政治智慧于一身的复杂人物,但不同的时代和受众,对他有着不同的侧重。一、 正史中的刘备:汉室宗亲,仁德君主与枭雄并存正史,尤其是陈寿的《三国志》,是了解刘备最可靠的来源。在陈寿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