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刘备在古人眼里到底是什么样子?

回答
刘备在古人眼中的形象,可以从正史、野史以及民众口耳相传的传说等多个层面来理解。总的来说,他被塑造成为一个集仁德、雄才、坚韧和政治智慧于一身的复杂人物,但不同的时代和受众,对他有着不同的侧重。

一、 正史中的刘备:汉室宗亲,仁德君主与枭雄并存

正史,尤其是陈寿的《三国志》,是了解刘备最可靠的来源。在陈寿眼中,刘备并非完美无缺的神话人物,而是具备显著优点但也有不足的凡人。

汉室宗亲的身份与复兴汉室的理想: 这是刘备身份最核心的标签。他自称中山靖王之后,这一点在正史中有所记载,虽然其血缘是否纯正或距离有多远,在当时也存在争议,但这成为了他起兵的重要政治资本和合法性来源。古人非常重视血统和正统,汉室的衰败让他们感到忧虑,刘备以“兴复汉室”为号召,自然能够赢得一部分人的同情和支持。
仁德与爱民的形象: 这是刘备最广为人知的特点。《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中记载了许多他“垂仁下士”、“急人之难”的事迹。例如,长坂坡败退时,他不顾个人安危,屡次回头寻找甘夫人和阿斗;对待关羽、张飞、赵云等部下,他“恩待将士,不顾亲近”,能够与部下同甘共苦,甚至“尝与人同被而坐”。这种对臣民的爱护和关怀,在乱世之中尤为可贵,为他赢得了“仁君”的声誉,也吸引了众多贤士加盟。
坚韧不拔的毅力与屡败屡战的精神: 刘备早年屡遭挫败,从一介草鞋贩子,到依附各路诸侯,再到最终建立蜀汉政权,其创业之路异常艰辛。正史详细记载了他多次的败北经历,但同时也强调了他的不屈不挠。《三国志》记载他“虽尝有败,终能克复”,这种“屡败屡战”的形象,在崇尚坚毅品质的古人眼中,是非常值得敬佩的。
政治智慧与用人能力: 尽管早期颠沛流离,但刘备展现了非凡的政治眼光和识人用人能力。他能够识别诸葛亮的才华并三顾茅庐,得到“天下奇才”;他能够容忍和重用关羽、张飞这样的粗中有细的猛将,也能够信任和倚重赵云这样的忠勇之士。他懂得平衡各方势力,在曹操、孙权两大势力夹缝中求生存,最终能够占据荆州、益州之地,建立蜀汉,这无不体现了他的政治智慧。
也有“奸诈”或“善于笼络”的负面评价: 《三国志》也记录了其他史家的评价,如刘备“外有君臣之义,内怀奸诈”,或者说他“善于笼络人心”。这并非纯粹的贬低,而是承认他在乱世之中,为了生存和发展,也会采取一些策略性的手段,比如他著名的“哭”和“善于顺人”。这种评价,更符合一个在复杂政治斗争中生存的政治家形象。

二、 野史与传说中的刘备:草根英雄与仁义的化身

一旦脱离正史的束缚,刘备的形象在民间传说和野史中得到了极大的升华和“浪漫化”。

草根英雄的形象强化: 尤其是在《三国演义》的影响下,刘备“织席贩履”出身的说法被广为流传。这个细节虽然正史中没有明确记载其“织席贩履”,但“贩履”是有的。这一形象极大地拉近了刘备与普通民众的距离,将他描绘成一个从底层崛起,靠自身努力和仁德赢得天下的英雄,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德不孤,必有邻”的认同。
“仁义”的极致化演绎: 《三国演义》将刘备的“仁义”发挥到了极致。他被塑造成一个完全的“仁君”典范,其行为处处体现“仁德”。例如,他为了不丢弃百姓而屡次回头,与阿斗的关系被描绘得异常深厚(摔阿斗的情节)。这种极致化的“仁义”,使得刘备在普通人心目中成为了忠厚善良、以德服人的代表。
“大耳垂肩”的形象特征: 《三国演义》对刘备外貌的描写,如“双耳垂肩,两只胳膊肘都长得能够到自己膝盖”、“面如冠玉,唇若抹朱,身长七尺五寸”,以及“两眼垂珠”等,虽然未必完全符合历史事实,但这些形象特征塑造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带点神秘色彩的领导者形象,深入人心。
“玄德”之名的寓意: “玄德”二字本身就带有深厚的儒家哲学含义,意指深远、正直的德行。这个名字的出现,也加深了人们对他仁德的印象。
情感丰富的君主: 在传说中,刘备是一个情感非常丰富的人,喜怒哀乐常常表露在外,尤其是他的哭。他会因为失去关羽而痛哭失声,并由此引发对吴国的战争。这种情感化的描绘,让刘备更具人情味,更容易引起民众的共鸣。

三、 不同视角下的评价与解读

古人对刘备的评价并非铁板一块,也受到不同立场和时代的影响。

敌对阵营的评价: 例如曹操一方,可能会认为刘备是一个野心勃勃但又善于伪装的枭雄。曹操曾对刘备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这句话既是肯定,也带着警惕。孙权方面,对刘备的戒备也从未放松,认为他“狼子野心”。
儒家士人的推崇: 大部分儒家士人,特别是那些欣赏仁政、重视道德的学者,对刘备评价极高。他们认为刘备继承了尧舜禹等圣王的衣钵,是乱世中恢复王道的希望。诸葛亮、庞统等贤士的追随,也为刘备赢得了“得人心者得天下”的声誉。
道家思想的解读: 一些道家思想家可能会从“无为而治”的角度去解读刘备的一些行为,例如他善于听取意见,不事事亲为,以及他最终建立的蜀汉虽然地盘不大,但治理得相对有序。
后世统治者的借鉴: 历代统治者在评价刘备时,往往会借鉴他的成功经验,尤其是他如何在逆境中崛起,如何笼络人心,以及如何建立政权。他“仁德”的形象,也成为后世君主标榜自身的重要道德标准。

总结来说,古人眼中的刘备是一个多层次、多面向的人物:

在正史中,他是一位出身皇室、以复兴汉室为己任、以仁德爱民著称、同时具备政治智慧和坚韧毅力的君主,但也被认为有其策略和权谋的一面。
在民间传说和《三国演义》中,他被塑造成一位草根英雄、仁义的化身,一个充满人情味、值得尊敬和同情的领袖人物。

无论哪种评价,刘备都因为其独特的个人魅力、高尚的品德和坚定的信念,在中华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极具影响力的符号。他的形象,既是对历史真实的记录,也是对理想人格的塑造与升华。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往往受制于评论者当时所站的立场。

《三国志》是晋初问世,陈寿没法大夸刘备。

但裴松之做注时,常璩和习凿齿对刘备的态度,那就友好多了。

司马光写《通鉴》,以魏为正统,对刘备又是另一个态度:认为不算名正言顺,不能真算汉朝遗统。

而吕思勉先生一向推崇曹操,所以觉得刘备取蜀,机谋多而正义少。

各自都有所处年代与背景的缘由。


就算是三国那时代,袁绍说刘玄德弘雅有信义,可吕布临死前气急败坏,骂刘备“是儿最叵信者”。

所以刘备到底有没有信义?


张松跟刘璋吹刘备“善用兵”,可是赵戬又说刘备“拙于用兵,每战则败”。

所以刘备到底会不会打仗?


我觉得,这玩意得去掉各种乱七八糟的极端评价来看。别太以成败论英雄。


刘备有个特点,当时熟他的人和不熟他的人,评价经常不同。熟的人看的是刘备这个人,不熟的人看的是他做的事。

常璩说“先主名微人鲜”。名微,确实。

刘备早期到处当活雷锋,孔融求救于他时,刘备那句“孔北海乃复知天下有刘备邪?”细想来是有点酸楚的。

所以他人到中年,事业不算成功但名闻天下,“有英名”,实在是自己争出来的。

他依附曹操时还无所成,但个人魅力在,曹操看得出来,“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周瑜未见刘备时,也就那样;与刘备并力于赤壁之后,就跟孙权说了,刘备不简单:

“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


傅干回答赵戬的“拙于用兵,每战则败”,也是这么说的:“刘备宽仁有度,能得人死力。”

程昱郭嘉,也都是“刘备有雄才而得众心。”

则刘备的坚韧、仁厚、度量和用人,都是公认的。事后也证明,他就是靠百折不挠和大度用人,鼎足三分。


至于缺点……

曹操自己作为死敌,承认刘备的同时,嘴炮一句“刘备,吾俦也。但得计少晚。”

刘晔作为曹魏谋士,说得更直接,“有度而迟。”

陈寿在《三国志》里也明白说了:

先主弘毅宽厚,很像刘邦,英雄之器——刘邦出了名的“善将将”,还是能用人。

但“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机变权谋这些,不如曹操,也符合曹操所谓“得计少晚”,刘晔“有度而迟”。

我们都很熟悉的一位大人物说,刘备善于用人,但好感情用事、不能区分主次矛盾。后一个“不能区分主次矛盾”,那就是判断和决策不是顶尖,那就是“得计少晚”、“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了。


则抛开各色极端评价——类似于体育评分里,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则刘备历史形象大概是:

善用人、有大度、仁厚坚韧,机变权谋稍微慢一拍。

季汉具体怎么样是另一回事,但刘备这几个特色,在三国时已形成大致基本认同,后世也一直没怎么变。

至于后世吐槽刘备的,大多集中于,从他作为一个君主的角度出发的挑刺。如苏洵苏辙说刘备时,也都认为刘备有度量而无取天下之才。还是“有度而迟”。


妙在这个“得计少晚”、“机权干略”缺一点,拖了刘备争天下的后腿,反而可能成就了刘备个人的另一个特色。

不忍取荆州,携民渡江,为了关羽征吴。

这些细节,从弱肉强食成王败寇的历史角度看,都不能算聪明,没给他实际的利益。但凡从大角度出发,都会觉得刘备欠缺一点。

从各色大历史角度,曹操实是三国这个时代的主角。《通鉴》都站了魏角度。朱敬则也只把刘备当个边陲割据者。


但对民间而言,就会觉得,刘备是个坚韧的好人。他与他的战友们,是坚韧、真诚而浪漫的团队。故此各色民间故事角度出发的话本、小说乃至后世各色叙事作品,刘备与季汉作为三国中势力最小者,往往是戏份最重的。

我觉得,大概是因为,历史上大多数普通人,比起机变干略,还是更喜欢折而不挠、真诚仁厚的热血故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刘备在古人眼中的形象,可以从正史、野史以及民众口耳相传的传说等多个层面来理解。总的来说,他被塑造成为一个集仁德、雄才、坚韧和政治智慧于一身的复杂人物,但不同的时代和受众,对他有着不同的侧重。一、 正史中的刘备:汉室宗亲,仁德君主与枭雄并存正史,尤其是陈寿的《三国志》,是了解刘备最可靠的来源。在陈寿眼.............
  • 回答
    在古代,能遇到朱元璋和刘邦这样的老板,那绝对是九死一生中的“生”路,更多时候是往“死”里逼。想在这两位帝王手下保命,那可得下足了功夫,还得有点石破天惊的好运气。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怎么才能在这两位“活阎王”面前,混个不被砍头的安稳日子。先说说这位“朱老四”——明太祖朱元璋:这老朱啊,年轻时候苦过.............
  • 回答
    曹丕受禅登基,刘备也自立为帝,这确实是三国时期两个重要的政治事件,也常常引发“合法性”和“国家分裂”的讨论。要理解这个问题,咱们得穿越回那个时代,看看当时人们的观念和古制是如何看待这些行为的。首先说曹丕受禅登基。这在当时看来,是遵循了“禅让制”的规矩,尽管这个规矩在汉末已经名存实亡,但其理论上的合法.............
  • 回答
    刘备之所以在白门楼劝曹操杀掉吕布,这背后绝不是简单的“兔死狗烹”的政治算计,更不是什么冷血无情的背叛,而是刘备在那个生死关头,基于对当时局势、吕布本人以及他未来可能带来的威胁的深刻洞察所做出的一个艰难但必要的决定。这其中包含了多层考量,也体现了他作为一名乱世枭雄的远见与决断。首先,我们得把时间线拉回.............
  • 回答
    刘备在徐州时,确实展现了卓越的个人能力和政治智慧,赢得了部分人心和资源,但最终未能在此地发展成为真正的大军阀,原因错综复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读:一、 地缘政治的先天劣势与不稳定基础 徐州的特殊地位: 徐州地处中原腹地,战略位置极其重要,但也因此成为各方势力争夺的焦点。曹操、袁术、吕布等强.............
  • 回答
    刘备这个人,在中国历史上算是个奇特的存在。你说他是“封建帝王”,这话说得没错,但他跟那些坐拥天下、生来富贵的皇帝又不太一样。他从一个卖草鞋的出身,一路摸爬滚打,最后成了蜀汉的开国皇帝,这本身就是个了不起的成就。那么,要给他找个“档次”差不多的帝王,其实挺难的。因为刘备最大的特点,就是他的“仁德”和“.............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许多人对《三国演义》和三国历史中一个颇为津津乐道之处。刘备在临终前对诸葛亮进行了“托孤”,并且对诸葛亮嘱咐了许多重要的事情。其中,关于马谡,刘备明确表示“马谡有何才而兼此重任?”,表达了对马谡的担忧和不信任,希望诸葛亮不要过分重用他。然而,同样是诸葛亮麾下的大将,为什么刘备.............
  • 回答
    刘备在我心中,怎么说呢,他是一个挺奇妙的存在。就好像我们身边那个总能让人忍不住去关注,但又未必能完全看透的人。首先,得承认,他不是那种天生就自带光环,一眼看过去就知道“此人必成大事”的类型。历史上那么多枭雄,曹操那叫一个霸气侧漏,孙权少年老成,都被描绘得棱角分明。刘备呢?他给人的感觉更像是从泥土里一.............
  • 回答
    刘备在汉中之战击败曹操,这无疑是刘备军事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其“含金量”相当高。这场胜利不仅为刘备集团赢得了汉中这一战略要地,更是打破了曹操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提升了刘备的政治威望和集团凝聚力。要评价这场战役的含金量以及两位主帅的用兵能力,我们需要将其置于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细致分析双方的战略意图.............
  • 回答
    刘备在官渡之战背刺曹操,与襄樊之战中孙权背刺关羽,这两件事都发生在三国时期,而且都牵涉到诸侯之间的联盟与背叛,对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要判断哪个战略失策更大,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战略意图、具体操作、直接后果以及长远影响。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这两件事:1. 刘备在官渡之战前后的“背刺”曹.............
  • 回答
    刘备在赤壁之战前名震天下,并非一夜之间,而是经历了一段漫长而艰辛的崛起之路。这期间,他凭借着独特的个人魅力、不懈的奋斗以及一系列关键事件的积累,逐渐在乱世中站稳脚跟,并为后人所熟知。一、出身显赫,却饱经风霜的早期经历:虽然刘备自称中山靖王之后,但他的家族早已衰落,到了他这一代,生活十分困苦。早年丧父.............
  • 回答
    刘备在前往东吴准备与孙权的妹妹完婚之际,确实给诸葛亮留下了不少嘱托和安排,这些安排的出发点,不仅是为了巩固孙刘联盟,更是刘备作为一个政治家审时度势、运筹帷幄的体现。与其说是“密令”,不如说是深思熟虑的战略部署。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当时的大背景是什么?赤壁之战刚刚结束,曹操虽然败退,但北方实力犹存,曹刘.............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浮想联翩的设问。如果刘备,这位汉室宗亲、仁德之君,真的在某个关键节点,放下脸面,向曹操称臣,他又能混到个什么地位?这可不是简单一句“屈居人下”就能概括的。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捋一捋,从当时的政治格局、曹操的性格以及刘备自身的条件来分析。一、 称臣的时机与背景:决定了起点的高低首先,刘.............
  • 回答
    公元200年,许昌。那是个有些阴沉的日子,东风起时,带来了初春的微凉。刘备,这位被曹操视作心腹大患的“汉室宗亲”,此刻正端坐在曹操下首,桌案上摆着几个小菜,几杯酒。殿外,守卫森严,但殿内,却是一番君臣相得的景象。曹操端起酒杯,眼中带着几分戏谑,也有几分真心实意的欣赏,缓缓说道:“玄德啊,今日与你对饮.............
  • 回答
    刘备若能穿越到梁山水泊,面对108位好汉,以他仁德、知人善用、志向远大的性格,必然会从这群草莽英雄中精挑细选,为他复兴汉室的大业寻找最合适的助力。他不会仅仅看重武力,更会关注个人的品德、才能、以及与他志向的契合度。以下是刘备可能挑选的几位梁山好汉,以及他们能否帮助刘备光复汉室的分析:刘备可能挑选的几.............
  • 回答
    要理解刘备为何选择了刘禅而非刘永作为继承人,单纯归咎于年龄差异可能过于片面。虽然刘永确实比刘禅年长,但在古代皇权继承的考量中,年龄只是一个因素,更关键的往往在于其母家的背景、个人能力,以及当时政治形势的判断。刘永是刘备的嫡长子,这一点在宗法制度森严的古代,无疑具有天然的优势。按照嫡长子继承制,他是最.............
  • 回答
    关于刘五万“造谣”刘备在徐州屠城嫁祸给曹操一事,这实际上是一个在网络上流传的、涉及对三国历史人物评价的讨论话题。我们得先弄清楚几个关键点,才能更清晰地看待这个问题。首先,关于“刘五万”其人:“刘五万”这个名字,在正史记载中并未出现过,更不是三国时期任何一个具有史学地位的人物。它很可能是一个网络平台上.............
  • 回答
    设想一下,倘若吕布,这位勇冠三军却又反复无常的战神,能够放下他那桀骜不驯的性子,真心实意地效忠于徐州的刘备,那局面又会如何?我们不妨试着描绘一幅别样的三国画卷。刘备,这位仁德之君,虽然胸怀大志,却总是因为兵少将寡,屡屡受制于人。他虽然有关羽、张飞这样的万人敌,但毕竟人手有限,想要在乱世中立足,尤其是.............
  • 回答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曹操能够“挟天子以令诸侯”,最终奠定三分天下的基础,而其他人却未能模仿,这其中固然有曹操个人的能力和时势的配合,也隐藏着许多复杂的历史原因。我们来详细解析一下,并看看当时刘备在做什么。为什么只有曹操挟天子成功了?曹操挟天子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并非单一因素能够解释,而是.............
  • 回答
    刘备集团在赤壁之战后,至夷陵之战前这十几年的时间里,可谓是风云激荡,机遇与挑战并存。这一时期,他们从一个偏安一隅的势力,逐步发展壮大,为日后三分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在这条扩张之路的背后,也隐藏着不少得失,许多决策的利弊至今仍为后人津津乐道。政治领域:奠定基石,制度雏形渐显赤壁之战的胜利,为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