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刘备在古人眼里到底是什么样子?

回答
刘备在古人眼中的形象,可以从正史、野史以及民众口耳相传的传说等多个层面来理解。总的来说,他被塑造成为一个集仁德、雄才、坚韧和政治智慧于一身的复杂人物,但不同的时代和受众,对他有着不同的侧重。

一、 正史中的刘备:汉室宗亲,仁德君主与枭雄并存

正史,尤其是陈寿的《三国志》,是了解刘备最可靠的来源。在陈寿眼中,刘备并非完美无缺的神话人物,而是具备显著优点但也有不足的凡人。

汉室宗亲的身份与复兴汉室的理想: 这是刘备身份最核心的标签。他自称中山靖王之后,这一点在正史中有所记载,虽然其血缘是否纯正或距离有多远,在当时也存在争议,但这成为了他起兵的重要政治资本和合法性来源。古人非常重视血统和正统,汉室的衰败让他们感到忧虑,刘备以“兴复汉室”为号召,自然能够赢得一部分人的同情和支持。
仁德与爱民的形象: 这是刘备最广为人知的特点。《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中记载了许多他“垂仁下士”、“急人之难”的事迹。例如,长坂坡败退时,他不顾个人安危,屡次回头寻找甘夫人和阿斗;对待关羽、张飞、赵云等部下,他“恩待将士,不顾亲近”,能够与部下同甘共苦,甚至“尝与人同被而坐”。这种对臣民的爱护和关怀,在乱世之中尤为可贵,为他赢得了“仁君”的声誉,也吸引了众多贤士加盟。
坚韧不拔的毅力与屡败屡战的精神: 刘备早年屡遭挫败,从一介草鞋贩子,到依附各路诸侯,再到最终建立蜀汉政权,其创业之路异常艰辛。正史详细记载了他多次的败北经历,但同时也强调了他的不屈不挠。《三国志》记载他“虽尝有败,终能克复”,这种“屡败屡战”的形象,在崇尚坚毅品质的古人眼中,是非常值得敬佩的。
政治智慧与用人能力: 尽管早期颠沛流离,但刘备展现了非凡的政治眼光和识人用人能力。他能够识别诸葛亮的才华并三顾茅庐,得到“天下奇才”;他能够容忍和重用关羽、张飞这样的粗中有细的猛将,也能够信任和倚重赵云这样的忠勇之士。他懂得平衡各方势力,在曹操、孙权两大势力夹缝中求生存,最终能够占据荆州、益州之地,建立蜀汉,这无不体现了他的政治智慧。
也有“奸诈”或“善于笼络”的负面评价: 《三国志》也记录了其他史家的评价,如刘备“外有君臣之义,内怀奸诈”,或者说他“善于笼络人心”。这并非纯粹的贬低,而是承认他在乱世之中,为了生存和发展,也会采取一些策略性的手段,比如他著名的“哭”和“善于顺人”。这种评价,更符合一个在复杂政治斗争中生存的政治家形象。

二、 野史与传说中的刘备:草根英雄与仁义的化身

一旦脱离正史的束缚,刘备的形象在民间传说和野史中得到了极大的升华和“浪漫化”。

草根英雄的形象强化: 尤其是在《三国演义》的影响下,刘备“织席贩履”出身的说法被广为流传。这个细节虽然正史中没有明确记载其“织席贩履”,但“贩履”是有的。这一形象极大地拉近了刘备与普通民众的距离,将他描绘成一个从底层崛起,靠自身努力和仁德赢得天下的英雄,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德不孤,必有邻”的认同。
“仁义”的极致化演绎: 《三国演义》将刘备的“仁义”发挥到了极致。他被塑造成一个完全的“仁君”典范,其行为处处体现“仁德”。例如,他为了不丢弃百姓而屡次回头,与阿斗的关系被描绘得异常深厚(摔阿斗的情节)。这种极致化的“仁义”,使得刘备在普通人心目中成为了忠厚善良、以德服人的代表。
“大耳垂肩”的形象特征: 《三国演义》对刘备外貌的描写,如“双耳垂肩,两只胳膊肘都长得能够到自己膝盖”、“面如冠玉,唇若抹朱,身长七尺五寸”,以及“两眼垂珠”等,虽然未必完全符合历史事实,但这些形象特征塑造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带点神秘色彩的领导者形象,深入人心。
“玄德”之名的寓意: “玄德”二字本身就带有深厚的儒家哲学含义,意指深远、正直的德行。这个名字的出现,也加深了人们对他仁德的印象。
情感丰富的君主: 在传说中,刘备是一个情感非常丰富的人,喜怒哀乐常常表露在外,尤其是他的哭。他会因为失去关羽而痛哭失声,并由此引发对吴国的战争。这种情感化的描绘,让刘备更具人情味,更容易引起民众的共鸣。

三、 不同视角下的评价与解读

古人对刘备的评价并非铁板一块,也受到不同立场和时代的影响。

敌对阵营的评价: 例如曹操一方,可能会认为刘备是一个野心勃勃但又善于伪装的枭雄。曹操曾对刘备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这句话既是肯定,也带着警惕。孙权方面,对刘备的戒备也从未放松,认为他“狼子野心”。
儒家士人的推崇: 大部分儒家士人,特别是那些欣赏仁政、重视道德的学者,对刘备评价极高。他们认为刘备继承了尧舜禹等圣王的衣钵,是乱世中恢复王道的希望。诸葛亮、庞统等贤士的追随,也为刘备赢得了“得人心者得天下”的声誉。
道家思想的解读: 一些道家思想家可能会从“无为而治”的角度去解读刘备的一些行为,例如他善于听取意见,不事事亲为,以及他最终建立的蜀汉虽然地盘不大,但治理得相对有序。
后世统治者的借鉴: 历代统治者在评价刘备时,往往会借鉴他的成功经验,尤其是他如何在逆境中崛起,如何笼络人心,以及如何建立政权。他“仁德”的形象,也成为后世君主标榜自身的重要道德标准。

总结来说,古人眼中的刘备是一个多层次、多面向的人物:

在正史中,他是一位出身皇室、以复兴汉室为己任、以仁德爱民著称、同时具备政治智慧和坚韧毅力的君主,但也被认为有其策略和权谋的一面。
在民间传说和《三国演义》中,他被塑造成一位草根英雄、仁义的化身,一个充满人情味、值得尊敬和同情的领袖人物。

无论哪种评价,刘备都因为其独特的个人魅力、高尚的品德和坚定的信念,在中华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极具影响力的符号。他的形象,既是对历史真实的记录,也是对理想人格的塑造与升华。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往往受制于评论者当时所站的立场。

《三国志》是晋初问世,陈寿没法大夸刘备。

但裴松之做注时,常璩和习凿齿对刘备的态度,那就友好多了。

司马光写《通鉴》,以魏为正统,对刘备又是另一个态度:认为不算名正言顺,不能真算汉朝遗统。

而吕思勉先生一向推崇曹操,所以觉得刘备取蜀,机谋多而正义少。

各自都有所处年代与背景的缘由。


就算是三国那时代,袁绍说刘玄德弘雅有信义,可吕布临死前气急败坏,骂刘备“是儿最叵信者”。

所以刘备到底有没有信义?


张松跟刘璋吹刘备“善用兵”,可是赵戬又说刘备“拙于用兵,每战则败”。

所以刘备到底会不会打仗?


我觉得,这玩意得去掉各种乱七八糟的极端评价来看。别太以成败论英雄。


刘备有个特点,当时熟他的人和不熟他的人,评价经常不同。熟的人看的是刘备这个人,不熟的人看的是他做的事。

常璩说“先主名微人鲜”。名微,确实。

刘备早期到处当活雷锋,孔融求救于他时,刘备那句“孔北海乃复知天下有刘备邪?”细想来是有点酸楚的。

所以他人到中年,事业不算成功但名闻天下,“有英名”,实在是自己争出来的。

他依附曹操时还无所成,但个人魅力在,曹操看得出来,“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周瑜未见刘备时,也就那样;与刘备并力于赤壁之后,就跟孙权说了,刘备不简单:

“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


傅干回答赵戬的“拙于用兵,每战则败”,也是这么说的:“刘备宽仁有度,能得人死力。”

程昱郭嘉,也都是“刘备有雄才而得众心。”

则刘备的坚韧、仁厚、度量和用人,都是公认的。事后也证明,他就是靠百折不挠和大度用人,鼎足三分。


至于缺点……

曹操自己作为死敌,承认刘备的同时,嘴炮一句“刘备,吾俦也。但得计少晚。”

刘晔作为曹魏谋士,说得更直接,“有度而迟。”

陈寿在《三国志》里也明白说了:

先主弘毅宽厚,很像刘邦,英雄之器——刘邦出了名的“善将将”,还是能用人。

但“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机变权谋这些,不如曹操,也符合曹操所谓“得计少晚”,刘晔“有度而迟”。

我们都很熟悉的一位大人物说,刘备善于用人,但好感情用事、不能区分主次矛盾。后一个“不能区分主次矛盾”,那就是判断和决策不是顶尖,那就是“得计少晚”、“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了。


则抛开各色极端评价——类似于体育评分里,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则刘备历史形象大概是:

善用人、有大度、仁厚坚韧,机变权谋稍微慢一拍。

季汉具体怎么样是另一回事,但刘备这几个特色,在三国时已形成大致基本认同,后世也一直没怎么变。

至于后世吐槽刘备的,大多集中于,从他作为一个君主的角度出发的挑刺。如苏洵苏辙说刘备时,也都认为刘备有度量而无取天下之才。还是“有度而迟”。


妙在这个“得计少晚”、“机权干略”缺一点,拖了刘备争天下的后腿,反而可能成就了刘备个人的另一个特色。

不忍取荆州,携民渡江,为了关羽征吴。

这些细节,从弱肉强食成王败寇的历史角度看,都不能算聪明,没给他实际的利益。但凡从大角度出发,都会觉得刘备欠缺一点。

从各色大历史角度,曹操实是三国这个时代的主角。《通鉴》都站了魏角度。朱敬则也只把刘备当个边陲割据者。


但对民间而言,就会觉得,刘备是个坚韧的好人。他与他的战友们,是坚韧、真诚而浪漫的团队。故此各色民间故事角度出发的话本、小说乃至后世各色叙事作品,刘备与季汉作为三国中势力最小者,往往是戏份最重的。

我觉得,大概是因为,历史上大多数普通人,比起机变干略,还是更喜欢折而不挠、真诚仁厚的热血故事。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