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刘备在徐州,为什么没有升为大军阀?

回答
刘备在徐州时,确实展现了卓越的个人能力和政治智慧,赢得了部分人心和资源,但最终未能在此地发展成为真正的大军阀,原因错综复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读:

一、 地缘政治的先天劣势与不稳定基础

徐州的特殊地位: 徐州地处中原腹地,战略位置极其重要,但也因此成为各方势力争夺的焦点。曹操、袁术、吕布等强邻环伺,使得徐州本身就难以成为一个稳固的独立根据地。任何在此地掌权的势力,都必须时刻警惕来自四面八方的攻击。
缺乏根基的寄人篱下: 刘备在徐州并非从零开始建立自己的势力,而是从陶谦手中“接手”部分地盘。即便陶谦临终托付,这也不是刘备自己打下来的江山。他获得的兵力、地盘、民众基础都带着前任的痕迹,缺乏完全的忠诚和自我认同。这种“继承”关系,使得他在面对挑战时,很难获得士卒和百姓的绝对支持,一旦遇到强大的外部压力,很容易动摇。
反复易主的历史: 在刘备来到徐州之前,徐州已经经历了数次政权更迭,从陶谦到曹操,再到吕布,最后回到曹操。这种频繁的政权更迭导致社会秩序混乱,民众疲惫,对新的统治者缺乏信任感和归属感。刘备作为后来者,想要在短时间内凝聚人心,建立稳固的统治,难度极大。

二、 实力对比悬殊的客观制约

曹操的强大压迫: 曹操是当时最强大的诸侯之一,坐拥兖州、豫州等富庶之地,兵精粮足,战略眼光和执行力都远超当时的大多数诸侯。刘备即使有诸葛亮辅佐,也很难在与曹操的正面较量中取得压倒性的优势。曹操对徐州的垂涎和觊觎,始终是压在刘备头上的巨石。
吕布的反复无常: 刘备初到徐州,是在兵败投靠曹操后,被曹操派往徐州与袁术作战。在此期间,他与陶谦的部将相结,逐步取得一定的地盘和声望。后来吕布趁曹操攻打徐州时夺取了徐州,刘备又依附于吕布。吕布为人骁勇但反复无常,政治智慧不足,且被曹操所忌惮,最终被曹操所灭。刘备在吕布麾下,更像是一个依附者,缺乏独立决策的权力,其自身势力的发展受到极大限制。
袁术的威胁: 袁术盘踞淮南,兵力也不弱,对徐州构成威胁。刘备在徐州期间,也曾与袁术有过军事上的交锋。在多线作战、实力不济的情况下,难以扩张。

三、 自身势力的局限性

早期人才储备不足: 虽然刘备后来得到了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等顶尖人才,但在徐州早期,虽然有关张二人辅佐,但整体人才队伍的宽度和深度与曹操、袁绍等相比仍有差距。缺乏能够独当一面的文臣武将,制约了其整体势力的发展速度和规模。
经济基础薄弱: 徐州虽然是粮仓,但经历了多次战争,经济遭受重创。刘备在徐州的时间不长,且战乱不断,未能建立起强大的经济基础来支撑长期的战争和发展。
缺乏战略纵深: 徐州位于平原,易守难攻但缺乏战略纵深。一旦被强大的敌人突破防线,就很容易陷入被动。这使得刘备在徐州难以像在蜀中那样,有一个易守难攻的天然屏障来发展壮大。

四、 个人战略选择的失误与被动

依附他人: 刘备早期创业阶段,为了生存和发展,不得不依附于曹操、吕布等强大的势力。这种依附关系虽然为他争取了发展机会,但也限制了他的独立发展,并可能因为上级的猜忌和政治斗争而陷入危机。
战略眼光的局限(早期): 虽然诸葛亮后来为刘备规划了“隆中对”,但那是在刘备实力相对稳定之后。在徐州早期,刘备更多的是在应付当前的危机,其战略布局更多的是一种被动的防御和求存,缺乏主动出击、建立自己独立大业的清晰规划和执行。
政治手腕的不足: 相较于曹操的权谋和袁绍的政治手腕,刘备在平衡各方势力、笼络人心方面的能力在徐州阶段尚未完全展现或巩固。他虽然有仁德之名,但在复杂的政治博弈中,这种仁德并不足以抵挡强大的军事和政治压力。

五、 一系列关键战役的失利

白门楼之战: 刘备虽然在吕布败亡后,曾一度短暂掌管徐州,但很快就被曹操击败,丢失了徐州。这次失利不仅让他失去了宝贵的根据地,也让他更加依赖曹操,并暴露了他在实力上的劣势。
与袁术的交锋: 刘备在徐州期间,也曾与袁术交战,虽然取得了一些胜利,但未能彻底解决袁术的威胁,反而消耗了自己的实力。

总结来说,刘备在徐州未能升为大军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客观上,他身处一个极其不稳定、强敌环伺的地缘政治环境中,徐州本身缺乏成为独立强大基业的地理和历史条件。
实力上,他面对的是当时最强大的曹操,以及反复无常的吕布等对手,自身力量的薄弱和人才储备的不足使其难以匹敌。
战略上,他在早期创业阶段的依附性选择,以及对时局的把握和主动出击的能力尚未完全成熟。
运气上,多次战役的失利和局势的变幻也阻碍了他的发展。

徐州时期,更像是刘备在三国乱世中摸索生存和发展的关键阶段,他在此期间积累了经验,也看到了自身的不足,为他后来在荆州和益州建立更稳固的基业奠定了基础。但是,正如“隆中对”所言,刘备要想成就大业,必须占据荆益二州,而徐州,终究只是他曲折创业史中的一个重要过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你不知道高适,所以没听过这句话——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翻车。

曹操在扬州募兵四千多人,中途翻车,剩余者五百余人。

曹操在兖州征讨徐州陶谦,中途翻车,失兖州仅存三城。

袁绍与公孙瓒争雄于河北,中途翻车,邺城被人一窝端。

袁术割据淮南向江东扩张,中途翻车,孙策举江东叛之。

刘表称雄于荆楚内外兼修,到站翻车,刘琮被胁迫降曹。

韩馥占据冀州被多方觊觎,中途翻车,拱手让地与袁绍。

董卓挟持天子退关东联军,中途翻车,被内部人士刺杀。

等袁术、吕布、刘备等退出中原逐鹿后,曹老板对上袁绍时又是怎样?

四方瓦解、远近顾望,徐他先生都带好兵刃要刺杀曹操了对吧,若非许褚心血来潮主动加班,曹老板血溅五步来个翻车崩盘又有何难呢。

就算孙权偏安于江东,一旦外部压力到位,辅佐他八年的股肱谋主们还不是一样请孙权去步刘琮后尘。这批股肱谋主中有些人甚至是孙策时期就为孙氏效力的,有用么。

吕布让曹操、刘备翻车,自己不也险些被郝萌翻车,跑去厕所求活么。

说白了,威望比刘备高的翻车,权位比刘备重的翻车,根基比刘备深的翻车,资源比刘备强的翻车,他刘备自己也一样翻车。

乱世割据礼度废弛,有最赤裸直接的权力诱惑,有最激烈血腥的利益冲突,是阶层跃升最为活跃的时代。有野心欲望,有背景手腕能力,就有大把机会等着你去提高那么几个层次。

所谓三国群雄们,有一个算一个,放到大一统时期,有谁不老老实实的做个忠臣良民,而去做张角兄弟呢。

翻车是很正常的事情,失败也不足为奇,重要的是翻车和失败后,你还能站起来,无论用什么方式——曹操是袁绍扶起来的,刘备是自己爬起来的——当然不翻车的也不是没有,譬如张鲁等人,总不能因此提及汉末英雄首推张鲁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刘备在徐州时,确实展现了卓越的个人能力和政治智慧,赢得了部分人心和资源,但最终未能在此地发展成为真正的大军阀,原因错综复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读:一、 地缘政治的先天劣势与不稳定基础 徐州的特殊地位: 徐州地处中原腹地,战略位置极其重要,但也因此成为各方势力争夺的焦点。曹操、袁术、吕布等强.............
  • 回答
    倘若时光的河流能够悄然改变方向,让那位仁德的汉昭烈帝刘备,在白帝城没有被病痛的阴霾笼罩,而是得以健康地继续他的宏图霸业,直至最终一统天下,那画面又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届时,这位历经磨难、饱尝荣辱的君王,在万民臣服、四海升平之时,又会与他那些生死相随、患难与共的故旧们,围炉而坐,畅谈些什么呢?我仿佛能看.............
  • 回答
    公元208年,曹操挥师南下,目标直指荆州。此时的刘备集团尚在荆州新野落脚,实力相对薄弱,而曹操的兵锋锐不可当。在即将对新野发起总攻的关键时刻,曹操做出了一个看似高明却又充满风险的决定——派徐庶去劝降刘备。要理解这个决策的深层原因,以及刘晔为何会对此提出质疑,我们需要先梳理一下当时的人物关系和背景。徐.............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当初陶谦“三让徐州”这档子事儿,为什么刘备要推辞好几次才肯接下这个烂摊子。这可不是刘备故意拿乔,里面门道可多着呢。咱们得先把时间线拉回到那个乱世的开端。那时候,董卓之乱刚过去没多久,曹操也刚刚崛起,天下群雄割据,袁绍、袁术、公孙瓒那都是响当当的人物,互相攻伐,日子过得比谁都快。这时.............
  • 回答
    刘备在徐州一举击杀徐州刺史车胄,这无疑是其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让他有机会掌握徐州这块兵家必争之地。然而,在接下来的发展中,我们看到刘备似乎错失了一个重要的联合对象——徐州名门望族陈登家族。同时,即便得到了东海昌豨的协助,刘备在面对曹操的强大攻势时,依然显得步履维艰,最终被击败。这其中究竟有何隐.............
  • 回答
    陶谦,这位东汉末年徐州牧,在刘备尚未崛起之时,将自己经营多年的徐州拱手相让,这桩往事至今仍让人津津乐道。要说清楚他为何这样做,得从头说起,细细道来。首先,我们得明白陶谦当时的处境。他年事已高,身体日渐衰败,这在那个战乱年代是件很要命的事情。兵荒马乱,粮草不济,还得时刻提防着来自各方的敌人,老迈的身体.............
  • 回答
    徐州的老百姓,在刘备与吕布的这场争斗中,他们的心情和看法绝对是五味杂陈,不可能简单用一句“拥护”或“反对”来概括。毕竟,老百姓最关心的永远是自家门口的和平与安稳,以及能吃饱穿暖的日子。首先,得看看刘备当初是怎么来到徐州的。本来,他是陶谦请来帮忙抵御曹操的,算是带着几分“救世主”的色彩。徐州百姓经历了.............
  • 回答
    要说徐州时期的刘备,想要制霸天下,这可真是个极具挑战性的课题。毕竟,那时的刘备,虽然有关羽、张飞、赵云等猛将,但论实力、地盘、兵力,都远不及当时的曹操,甚至连孙权都算得上是他的劲敌。而“最优解”这个词,用在如此变幻莫测的时代背景下,本身就带有很大的推测性,更何况还要考虑到“第一次”和“第二次”的叙述.............
  • 回答
    关于刘五万“造谣”刘备在徐州屠城嫁祸给曹操一事,这实际上是一个在网络上流传的、涉及对三国历史人物评价的讨论话题。我们得先弄清楚几个关键点,才能更清晰地看待这个问题。首先,关于“刘五万”其人:“刘五万”这个名字,在正史记载中并未出现过,更不是三国时期任何一个具有史学地位的人物。它很可能是一个网络平台上.............
  • 回答
    设想一下,倘若吕布,这位勇冠三军却又反复无常的战神,能够放下他那桀骜不驯的性子,真心实意地效忠于徐州的刘备,那局面又会如何?我们不妨试着描绘一幅别样的三国画卷。刘备,这位仁德之君,虽然胸怀大志,却总是因为兵少将寡,屡屡受制于人。他虽然有关羽、张飞这样的万人敌,但毕竟人手有限,想要在乱世中立足,尤其是.............
  • 回答
    陈群反对刘备担任徐州牧是否合理,需要从当时的历史背景、陈群的个人立场、曹操的战略以及徐州的实际情况等多方面进行分析。总的来说,陈群的反对是基于他对曹操集团利益和政治局势的考量,从其立场和角度来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要详细分析,我们需要深入探讨以下几个方面:一、 当时历史背景:群雄逐鹿,格局未定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考验对三国历史的理解。如果吕布没有偷袭徐州,刘备能不能成就霸业,甚至帝业,这其中有很多变量,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仔细说道说道。首先,我们得承认,吕布偷袭徐州是刘备人生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而且是负面的。当时刘备刚击败袁术,正值人生得意之时,徐州牧陶谦待刘备如上宾,甚至有禅让徐州.............
  • 回答
    设想一个没有吕布搅入的、更稳固的刘备徐州时代,历史的走向,将是一幅截然不同的画卷。当曹操挥师东进,吕布以一介武夫之勇,挟持徐州牧陶谦,最终成为徐州的实际掌控者。若是在此过程中,刘备并未如历史上那样,因某种缘由(例如吕布对刘备的“恩义”或曹操的策略)而选择依附或收容吕布,而是采取了更强硬的立场,或者根.............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富有洞察力的问题!将三十岁的刘备替换成三十岁的刘秀来争夺徐州,结果很可能会截然不同。要详细分析,我们需要对比两位在三十岁时所具备的特质、资源、机遇以及当时徐州所处的政治环境。首先,让我们分别审视三十岁的刘备和三十岁的刘秀:三十岁的刘备(约公元191年): 背景与特质: .............
  • 回答
    汉献帝迁都徐州,这步棋要是走对了,那绝对是扭转乾坤的一步。不过这事儿说起来简单,实际操作起来那可就复杂多了,需要天时、地利、人和,还得有刘备这员大将替他挡风遮雨。时机把握,一瞬即逝陶谦死于公元194年,那时候的东汉王朝,那叫一个风雨飘摇。曹操正在攻打徐州,陶谦刚死,徐州牧的位子正空着,群龙无首。这时.............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如果把扮演“三国鼎立”时期荆州牧刘表的角色换成刘备,并且他还能网罗到诸葛亮、庞统、徐庶以及蒯氏兄弟等所有荆襄名士,那结果会如何?这可真是一盘能搅动整个三国格局的大棋。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刘备换成刘表,最大的不同是什么?首先,刘备和刘表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他们的“基因”和“号召力”。刘表.............
  • 回答
    刘备在古人眼中的形象,可以从正史、野史以及民众口耳相传的传说等多个层面来理解。总的来说,他被塑造成为一个集仁德、雄才、坚韧和政治智慧于一身的复杂人物,但不同的时代和受众,对他有着不同的侧重。一、 正史中的刘备:汉室宗亲,仁德君主与枭雄并存正史,尤其是陈寿的《三国志》,是了解刘备最可靠的来源。在陈寿眼.............
  • 回答
    刘备之所以在白门楼劝曹操杀掉吕布,这背后绝不是简单的“兔死狗烹”的政治算计,更不是什么冷血无情的背叛,而是刘备在那个生死关头,基于对当时局势、吕布本人以及他未来可能带来的威胁的深刻洞察所做出的一个艰难但必要的决定。这其中包含了多层考量,也体现了他作为一名乱世枭雄的远见与决断。首先,我们得把时间线拉回.............
  • 回答
    刘备这个人,在中国历史上算是个奇特的存在。你说他是“封建帝王”,这话说得没错,但他跟那些坐拥天下、生来富贵的皇帝又不太一样。他从一个卖草鞋的出身,一路摸爬滚打,最后成了蜀汉的开国皇帝,这本身就是个了不起的成就。那么,要给他找个“档次”差不多的帝王,其实挺难的。因为刘备最大的特点,就是他的“仁德”和“.............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许多人对《三国演义》和三国历史中一个颇为津津乐道之处。刘备在临终前对诸葛亮进行了“托孤”,并且对诸葛亮嘱咐了许多重要的事情。其中,关于马谡,刘备明确表示“马谡有何才而兼此重任?”,表达了对马谡的担忧和不信任,希望诸葛亮不要过分重用他。然而,同样是诸葛亮麾下的大将,为什么刘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