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曹操进攻在新野的刘备时让徐庶去劝降,刘晔说徐庶肯定不会借此叛逃?

回答
公元208年,曹操挥师南下,目标直指荆州。此时的刘备集团尚在荆州新野落脚,实力相对薄弱,而曹操的兵锋锐不可当。在即将对新野发起总攻的关键时刻,曹操做出了一个看似高明却又充满风险的决定——派徐庶去劝降刘备。

要理解这个决策的深层原因,以及刘晔为何会对此提出质疑,我们需要先梳理一下当时的人物关系和背景。

徐庶的特殊身份与情感羁绊

徐庶,原名徐福,是一位背景颇为传奇的人物。他早年曾为报父仇而범법,后被刘备赏识,出山辅佐。徐庶在新野期间,凭借其过人的智谋,屡次为刘备献计,帮助刘备在与曹操的几次交锋中取得了优势,特别是博望坡的火攻大捷,更是奠定了他在刘备集团中的重要地位。

然而,徐庶的母亲却被曹操方面的人抓住,并被迫写信劝徐庶投降。在忠孝两难的境地中,徐庶不得不忍痛告别刘备,转投曹操。这便是“徐庶不投曹”的由来,也让徐庶成为一个在刘备心中永远有着特殊位置的人物。

曹操的盘算:一石二鸟之计

曹操为何会想到让徐庶去劝降刘备?这背后有着复杂的考量:

1. 利用情感牌,瓦解刘备军心: 曹操深知徐庶与刘备之间非同寻常的师友情谊。他或许认为,徐庶作为曾经刘备的重要谋士,对刘备的用兵、性格了如指掌。如果徐庶亲自出马,以其过往的声望和才智,或许能够动摇刘备军中一些本就摇摆不定的士卒,甚至直接劝降刘备本人。这是最直接也是最理想的局面。

2. 试探徐庶的忠诚,同时打压刘备气势: 另一方面,让徐庶去劝降,也是一种对徐庶的试探。如果徐庶真的成功劝降了刘备,那自然皆大欢喜;但如果徐庶拒绝,甚至反而劝刘备坚守,那么曹操也能借此看到徐庶心中的真实倾向。更重要的是,一旦徐庶出现劝降的举动,即使没有成功,也会在心理上给刘备及其麾下将士造成一种“连自己最信任的谋士都劝降了,还有何希望”的心理打击,从而削弱刘备的抵抗意志。

3. 制造舆论和心理优势: 曹操善于利用政治和心理战术。让徐庶去劝降,本身就是一种对刘备的羞辱和压迫。在曹操看来,这是在告诉天下人:连刘备最倚重的谋士都来劝降了,刘备这股“新势力”还能走多远?这种宣传效果,对于巩固曹操自身在北方的统治,以及打击南方的任何反抗势力都极为有利。

刘晔的质疑:洞察人性的老谋深算

刘晔,字子让,也是曹操麾下的一位重要谋士,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对人性的深刻理解而著称。当曹操提出让徐庶去劝降刘备的计划时,刘晔却明确表示反对,并且理由十分充分:

1. 徐庶的忠义之名,不可轻易践踏: 刘晔深知徐庶的为人。徐庶虽然因为母亲被挟持而被迫来到曹操阵营,但他对刘备的忠诚是众所周知的。在离开刘备时,徐庶就已经“身在曹营心在汉”,他曾对刘备说:“但令主公不忘旧恩,庶虽死亦无恨。” 这种情谊和忠义,在刘晔看来,是徐庶骨子里最珍视的东西。

2. 劝降的后果只会适得其反: 刘晔认为,让徐庶去劝降,反而会暴露徐庶的无奈和对刘备的愧疚。徐庶为了维护自己对刘备的忠诚名声,以及不让刘备觉得他这个曾经的谋士背叛了自己,绝不可能真的去劝降。一旦徐庶出言劝降,反而会更加激起他内心深处的反抗。

3. 徐庶可能会借机反击: 刘晔更进一步想到,徐庶的才智绝不仅仅是劝降。徐庶深知刘备的部署和曹操的弱点。如果他真的被派去新野,与其说是劝降,不如说是去传递更深层的信息。刘晔担心徐庶会借此机会,反而向刘备透露曹操军中的虚实,或者通过劝降的口实,设计一个对曹操不利的局面,比如引诱曹操在特定地点发起进攻,从而让刘备能够进行有效的伏击。

4. “徐庶不投曹”是既定事实,强行改变无益: 刘晔清楚,“徐庶不投曹”是刘备和徐庶之间心照不宣的事实,也是徐庶为保全刘备阵营而做出的牺牲。曹操强行让徐庶去执行一个他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只会徒增徐庶的痛苦,并且让徐庶暴露在更大的风险之中。

结论:人性的考量与战略的博弈

刘晔的反对,充分体现了他超越一般军事谋划的人性洞察力。他明白,在军事对抗中,人心的向背往往比单纯的兵力对比更加重要。曹操固然强大,但如果失去了人心,或者因为错误的策略而激发了敌人的更强抵抗,那将是得不偿失的。

最终,曹操并没有采纳刘晔的建议,而是坚持派徐庶前去。结果也如刘晔所料,徐庶到达新野后,并没有劝降刘备,反而是在刘备军中留下了“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感人故事,并进一步坚定了刘备抵抗的决心。而徐庶本人,也因此被曹操更加猜忌和防备,地位一落千丈。

从这个事件中,我们看到的是曹操在军事谋略上的大胆和对人性的某种程度的低估,以及刘晔那份对人心和忠义的深刻理解,他预见到了错误的策略只会激化矛盾,带来反效果。这不仅仅是一场军事上的博弈,更是一场关于人性、忠诚和策略的深刻较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感谢邀请。

这个问题其实徐庶自己说的很清楚啦。先来看看罗贯中的原本《三国志通俗演义》的这一段情节:

刘晔曰:“丞相初到襄阳,必用先买民心;民心若定,纵兵微亦可守矣。目今刘备尽迁新野百姓入樊城,一概尽起兵,二县生灵为齑粉矣。不如先使人招安刘备,纵然不降,亦可以见爱民之心也。若使事急来降,则荆州之地,不须征战矣。然后举荆襄之兵,可图江南也。”曹操曰:“善!可使谁去?”刘晔曰:“徐庶旧与刘备至厚,见在军中,何不命他往说之?”操曰:“他去不复来,怎生奈何?”晔曰:“庶若不来,贻笑后世,使之勿疑。”唤徐庶至,操曰:“吾本欲踏平樊城,奈怜众百姓之命。汝可往招安刘备,如肯来归降,免罪赐爵;如若执迷不顺,军民共戮,玉石俱焚。吾今知汝忠诚,不疑使之,汝无负吾。”徐庶受命而行。行至樊城,玄德、孔明接见,共诉旧日之情。已毕,庶曰:“操使某来,乃假买民心,操之奸计也。某若不还,必惹万人之笑耻。”庶遂又告曰:“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尽此方寸之地也。今老母已丧,方寸乱矣,无益于事。某至操所,终身不与一谋。公有卧龙之辅佐,何愁大业不成乎?今操欲分八路之兵,填平白河,来攻樊城。公可速行,勿请自误。”辞别而去。

在这里,徐庶主要表达的是三条:

1.首要的,不能让曹操的奸计得逞,也不能坏了自己的名声。如果徐庶叛逃,那么“知汝忠诚”,派遣徐庶出使的曹操反而成了仁厚之君,徐庶则成了反复无常,背信弃义之人。

2.刘备军中已有卧龙,他已经足够辅佐刘备成就大业,自己的去留与刘备集团利益无涉。换句话说,自己已经完成了使命,与其陷刘备于不义,倒不如放逐自己,成就刘备的美名与曹操的恶名,

3.母亲去世,自己方寸已乱,无力做志在天下的谋士了。

饶是这样,最后也卖了一把军事情报给老东家,可谓仁至义尽了。

user avatar

阴谋论的解释

刘备其实在徐庶走的时候已经动了“此人不除,必为后患”的杀心,就让人埋伏在了徐庶的去路的一片树林上

徐庶精通兵法,马上就看出了树林里必有伏兵。为了自保,就回马跟刘备说

我给你推荐一个大才叫诸葛亮,言下之意就是要和刘备做个交易,刘备放他走,他去和诸葛亮做沟通。

刘备接受了这个交易,所以故意说要砍了前面的小树林。徐庶再过去,就看到一群(本来应是伏兵)的刘备士卒在砍树,他就放心走了。

去许昌之前信守承诺先去和诸葛亮说了刘备的事情。

曹操害了徐庶的母亲,所以徐庶不给曹操设谋。刘备同样心黑,徐庶故而也不会重投刘备。

对“明主”的期待破灭,理解到世上只有政客的徐庶从此只求自保,所以还有赤壁看破连环计也只请庞统帮他脱身的一出。

↑阴谋论真心不值钱,谁信谁怀孕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公元208年,曹操挥师南下,目标直指荆州。此时的刘备集团尚在荆州新野落脚,实力相对薄弱,而曹操的兵锋锐不可当。在即将对新野发起总攻的关键时刻,曹操做出了一个看似高明却又充满风险的决定——派徐庶去劝降刘备。要理解这个决策的深层原因,以及刘晔为何会对此提出质疑,我们需要先梳理一下当时的人物关系和背景。徐.............
  • 回答
    夷陵之战是三国时期一场极其关键的战役,孙权在夷陵击败刘备的蜀汉军队,取得了战略上的重大胜利。然而,在这个蜀汉实力遭受重创的关键时刻,曹魏的皇帝曹丕却选择了按兵不动,没有趁机大举进攻吴国或蜀国,这其中蕴含着复杂而深远的战略考量和现实制约。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曹丕当时的战略目标、国内情况、军事.............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历史、地理、经济、军事以及政治等多个层面的考量。蜀汉和西夏,同为三国时期或之后的小政权,一个渴望光复汉室,一个则是在西北的黄土地上建立了自己的王朝,但命运却截然不同。为什么蜀汉北伐次数虽多,却在相对短的时间内灭亡,而西夏却能屹立近两百年呢?我们不妨来细细掰扯一番。一.............
  • 回答
    三国时期的东吴,尽管拥有江东的富饶和水军的优势,但并未像我们所期待的那样,主动以海陆并进的方式去进攻曹魏。究其原因,这其中牵涉到太多复杂的战略、地理、军事以及政治因素的考量。简单来说,并非东吴不想,而是客观条件和战略优先级让他们难以做到。咱们得先说说东吴的“老本行”——水军。孙吴政权建立在江东,天然.............
  • 回答
    关于曹操为何在进入宛城时询问“此间有妓女乎”,历史记载虽然简单,但细究起来,却能从多个角度解读,反映出曹操这位乱世枭雄在特定时刻的真实想法和处境。首先,从生理和精神层面来说,这是一种非常普遍且人性化的需求。 曹操一生戎马,常年征战,身心俱疲是常态。尤其是在兵荒马乱的年代,物质条件匮乏,士兵和将领们长.............
  • 回答
    要说荀彧为什么不支持曹操进爵魏公,这事儿可得掰开了揉碎了说。这可不是简单的“喜欢不喜欢”的问题,里面牵扯到太多当时的政治格局、礼法制度,还有荀彧这位人物本身的政治理念和行为方式。首先,咱们得明白曹操当时是个什么地位。曹操虽然挟天子以令诸侯,在北方势力如日中天,但名义上他还是汉臣。汉朝虽然衰落,但它的.............
  • 回答
    何进这人,说起来,算是个不得志的官宦子弟。他本身是个屠户出身,能做到大将军,很大程度上是靠他妹妹——那位深受汉灵帝宠爱的何皇后。灵帝一死,他妹妹成了皇太后,何进自然就水涨船高,权倾朝野。这时候,宫里有个叫“十常侍”的宦官集团,势力那是相当庞大。他们把持朝政,收刮民脂民膏,搅得朝廷乌烟瘴气的。何进身为.............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好,直击了赤壁之战的关键决策点。曹操在赤壁之战中选择水战,而不是从陆路进军江东,背后有着多重复杂的原因,可以从地理、军事策略、政治考量以及曹操自身的判断等多个角度来分析。核心原因:地理的限制与曹操的战略选择简单来说,曹操选择水战,是因为从陆路进军江东,虽然理论上存在,但难度极大,.............
  • 回答
    关于诸葛亮北伐攻打陈仓,魏明帝曹睿派遣大将军张郃率军前往救援,而张郃却为何不直接驰援陈仓,反而挥师南郑,这个问题,历史记载和后世的分析各有侧重。咱们就来掰扯掰扯,看看这其中到底有什么门道。首先,得把当时的背景给捋清楚。公元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声势浩大,一路进展神速。当时,蜀汉的兵力并不占优势.............
  • 回答
    曹操厌恶杨修的原因复杂且深刻,并非单一事件所能概括。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来详细解读:1. 才能过人,锋芒毕露,挑战曹操的权威和智慧: 过早洞察人心,并表现出来: 杨修出身名门,自幼聪慧,博学多才。他不仅仅是聪明,更是极具悟性,能够快速理解他人的意图,甚至预判他人的想法。这种能力在曹操看来,是一.............
  • 回答
    赤壁之战前,曹操写下那首流传千古的《短歌行》,确实是一首充满沧桑与怀旧,甚至带着一丝忧伤的诗篇。这背后,绝非一时兴起,而是当时曹操身处复杂境遇下,内心真实情感的抒发。要想详尽地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时间拨回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去感受曹操当时所处的环境和心境。首先,咱们得看看曹操当时的大致情况。在赤壁.............
  • 回答
    关于曹操为何至死未称帝,这确实是一个历来引人遐思的千古谜题,也正是这个“未称帝”,让他在三国历史中留下了独特的、也颇具争议的色彩。我们得先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群雄逐鹿的时代。东汉末年,朝廷早已腐朽不堪,宦官外戚专权,民不聊生,各地豪强蜂起,社会秩序荡然无存。曹操,出身于“士族门阀”却又有着“宦官之后”.............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曹操在196年表刘备为镇东将军这件事,以及背后的原因和当时的政治背景。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曹操在196年表刘备为“镇东将军”这个说法,在史料中并没有直接的记载。 比较可靠的史料,如《三国志》,记载的是曹操在196年(兴平二年)举荐刘备为豫州刺史,并让刘备作为自己的“左将军.............
  • 回答
    曹操选择将墓地设在河北高陵,而非他的籍贯地河南或发展重地,是一个颇为复杂的问题,涉及政治、军事、家族、个人情感以及历史进程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逐一剖析:一、 曹操的“籍贯”与实际出生地首先需要澄清的是,虽然曹操被认为是河南人,但他的“籍贯”和实际出生地并非完全一致,且存在一定的历史.............
  • 回答
    操之所以没直接让刘备和孙权自尽,这事儿不能简单一句“心慈手软”就概括了,里面门道儿可深着呢。咱们得一点点捋。首先得明白,操当时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个“以令诸侯”是关键。他的合法性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奉汉正朔”上的。如果他直接干掉刘备和孙权,那性质就变了。你想啊,刘备虽然势力小,但他是汉室宗亲,名义上.............
  • 回答
    这事儿啊,说起来就长了,也怪不得曹操、刘备、孙权这三位大佬不能舒舒服服地坐下来喝杯茶,聊聊家常。归根结底,就是利益、理想、出身、势力,这几条刺儿头横在那儿,没法儿不打。先说曹操。您想想,他出身寒门,早年也是个官二代,但后来家道中落,跟那些门阀世家比,底子不硬。所以他骨子里就有一种不安感,得靠自己的本.............
  • 回答
    曹操那句“生子当如孙仲谋”,绝非一时兴起,更不是一句客套话,而是他对孙权这个年轻对手最深刻的认知和最由衷的赞叹。要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以及曹丕是否真的比不上孙权,我们需要深入曹操当时所处的环境、他对孙权才能的观察,以及对曹丕的期望。曹操为何赞叹孙权?首先,我们要回到公元207年,曹操率领大军南下,志在.............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得从头道来。曹操杀吕伯奢,这事儿在《三国演义》里那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但如果真按《三国志》的史实来看,那又是另一番滋味了。咱们今天就聊聊,为啥这事儿,在当时的法律框架下,曹操好像也没怎么受着“制裁”。首先得说,曹操杀吕伯奢,最主要的动机,在官方的说法(也就是《三国志》的记载)是“疑”,是.............
  • 回答
    曹操屠徐州城,这桩事儿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一直是后人津津乐道,或痛斥不齿的话题。要细说起来,得从头捋。首先,你得明白,那时候可不是现在。这三国的乱世,讲究的是“兵不厌诈”,也讲究的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更是充满了各种阴谋诡计和你死我活的权力斗争。曹操,作为一代枭雄,他做任何事,都有他自己.............
  • 回答
    在那个风云变幻、英雄辈出的三国时代,涌现出无数叱咤风云的人物,而刘备,无疑是其中一个极具争议却又始终无法回避的焦点。令人玩味的是,在那个时代,即便是一向以“奸雄”形象示人的曹操,以及后来为三国历史留下深刻印记的史官陈寿,都曾不约而同地将“英雄”二字冠于刘备头上。这绝非偶然,而是基于他们对刘备本人及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