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这其实是两个问题。
曹操拿孙权比较的,是刘表(和袁绍)的儿子。原语境里没曹丕。
但曹丕的确,不如孙权。
曹操与孙坚同岁。当年关东诸侯作壁上观,他二人奋然讨董,朝洛阳去时,都是三十七岁。
孙策时年十七岁。孙权时年十岁。
其实早在对孙策时,曹操已经抱有一种长辈对晚辈的忌惮了:听说孙策平江东,于是:
“猘儿难与争锋”。
曹操四十三岁死了长子曹昂。
但从四十三岁到五十三岁这些年,从控制山东河南的部分,到平定整个北方。那时简直可以目空一切。所以才敢在《让县自明本志令》里豪迈自称天下无他,“不知几人称孤,几人称王!”
到南下取荆州,刘琮不战而降,简直已经天下无敌了吧。那时的状态,曹操大概觉得自己眼看就要百万雄师过大江,天翻地覆慨而慷了。
江对面的孙权,比诸葛亮还小两岁,一个大学研究生刚毕业的年纪而已。
曹操一路平北方,是靠着袁绍几个儿子内讧;平荆州,是刘表的儿子刘琮请降。
他因此对小一辈,不太看重。所以给孙权的诏书傲慢得很:
“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恫吓之意,不言自明。
历来赤壁之战前,说孙权是战是和,需要决定;诸葛亮出使、周瑜进谏、鲁肃坚持,孙权才下决心。我们知道结局,不觉得有多难;但当时孙权没开上帝视角,孤注一掷,全凭年轻人血气。
“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今数雄已灭,唯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
前面这段话,仔细想来很可怕:曹操忌惮的群雄已死了,就剩下孙权一个了;一般人就会“我也活不下去,不如降了吧”,孙权却决然奋起,“势不两立!”
然后赤壁,不提。
曹操南侵步伐从此停顿。此前十年纵横无敌的神话戛然而止。
又五年后,濡须口。曹操与孙权对峙。
公见舟船器仗军伍整肃,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若刘景升儿子,豚犬耳!”
他拿孙权比的,是刘表的儿子。曹操自己带过兵,知道整合各方势力,保持整肃多难。刘琮就是搞不定荆州各方势力,请降了;袁绍的儿子自己内乱,被曹操破了。
孙权时年也就三十出头,居然让曹操无处下嘴。
当然终究是自己的晚辈。曹操第一时间琢磨的,还是刘表和袁绍的儿子。毕竟他和孙坚是同辈啊。
后来曹操始终自居孙权的长辈。孙权卖萌劝他称帝时,曹操看破他的计策,说:
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邪!
是儿=这小子。
相比起来,他还是更多把刘备当成真对手,所谓“使君与操”的对等感,孙权没得到过。在他眼里,孙权是个很厉害的孩子。
但的确很厉害,曹操是承认的。
至于孙权与曹丕嘛,嘻嘻。
曹丕文章写得好,孙权不能比。
曹丕剑术非常出色,自己吹得呱呱叫,孙权不能比。
曹丕骑术不得了,宛城时自己一溜烟就跑走了,孙权不能比。
曹丕还来得及先曹操一步抢到甄氏呢,孙权就呵呵了。
孙权个人才艺上比曹丕好的,怕也只有酒量和打猎吧?
但是吧:
王忠是曹操麾下将领,以前饥荒时吃过人;曹丕马鞍上拿个骷髅羞辱他。
贾诩劝张绣归降曹操,曹操感动坏了:“使吾信重于天下者,子也。”曹丕去把张绣给折磨出心理阴影,死了。
陈寿写《三国志》时,总得想法子给魏国说好话。所以他如此说曹丕:
“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若加之旷大之度,励以公平之诚,迈志存道,克广德心,则古之贤主,何远之有哉!”
——意思是,曹丕文章写得好,有学问,有才艺,好啊!如果有大度、够真诚、多讲点仁德,离古代的贤君也不远啦!
——这就是说话的艺术了。陈寿的真实意思,可以这么理解:
曹丕没度量、不真诚、不仁不德。也就是文章写得好,有学问,有才艺而已啊。
孙权呢?
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业。然性多嫌忌,果于杀戮,暨臻末年,弥以滋甚。至于谗说殄行,胤嗣废毙,岂所谓赐厥孙谋以燕冀于者哉?其后叶陵迟,遂致覆国,未必不由此也。
孙权晚年是个大混蛋,大渣权。但在曹操死之前,即公元220年之前,他是个合格甚至优秀的统治者。他能忍,能用人,有血气,同时很狡猾。这几点是曹丕不具备的——曹丕可能是更有才华的个体,但早年孙权作为一个统治者,业绩比曹丕厉害多了。
所以曹操说“生子当如孙仲谋”时,固然是在吐槽刘表的儿子,但内心深处应该也明白:公元213年时,就他家那位写文章吹自己的五官中郎将曹丕,跟对面这个已经鼎足江表的孙权,实在也没啥好比的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