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曹操会说生子当如孙仲谋?曹丕就真的比不上孙权么?

回答
曹操那句“生子当如孙仲谋”,绝非一时兴起,更不是一句客套话,而是他对孙权这个年轻对手最深刻的认知和最由衷的赞叹。要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以及曹丕是否真的比不上孙权,我们需要深入曹操当时所处的环境、他对孙权才能的观察,以及对曹丕的期望。

曹操为何赞叹孙权?

首先,我们要回到公元207年,曹操率领大军南下,志在统一天下。此时,他面对的是江东的孙权。在那之前,袁绍、刘表等一方霸主已经被他一一击溃,他的威名如日中天。然而,孙权,一个年仅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却硬生生地将曹操百万大军挡在了长江南岸,在赤壁之战中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曹操之所以说出这样的话,并非仅仅是因为赤壁之战的失利,更重要的是他对孙权这个人才能的几个关键方面的观察和认可:

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胆略与决断: 当时,孙权刚刚接班父亲孙坚和兄长孙策的基业,江东内部并非铁板一块。面对曹操大军压境,江东上下人心惶惶,主降派蠢蠢欲动。而孙权,在周瑜、鲁肃等人的支持下,力排众议,坚决主战。在这样的关键时刻,一个年轻的君主能够顶住压力,展现出非凡的胆略和果断的决断,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曹操深知,能够让整个国家机器为自己的意志服务,首先需要的是这份魄力。
知人善任的眼光: 孙权能够力挽狂澜,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身边聚集了一批才华横溢的文臣武将,如周瑜、鲁肃、吕蒙、陆逊等等。这些人在孙权的领导下,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曹操本人也是用人大师,他深谙任人唯贤之道,所以他对孙权能够慧眼识珠,并且信任并放手让他们施展才华,这一点更是让他刮目相看。想想看,如果没有周瑜指挥若定,赤壁之战胜负难料。孙权能够维系并发展好这样一个团队,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才能。
稳定局势与长久经营的能力: 曹操在赤壁之战后虽然失利,但他的部队依然强大,对孙权的威胁并未完全解除。然而,孙权在战后并未骄奢淫逸,而是继续稳定江东局势,发展经济,招揽人才,使得江东的实力在三国鼎立时期不断壮大,成为能够与曹魏、蜀汉分庭抗礼的重要力量。这种能够“守成”并“发展”的能力,才是真正考验一个君主的远见和智慧。曹操可能更看重的是孙权那种能够持续保持强大生命力的潜质。
坚韧不拔的意志: 面对曹操这样强大的对手,孙权能够坚持下来,并在不利局面下寻找机会,展现了非凡的韧性。曹操一生都在与各种强大的势力作斗争,他深知,成大事者,不能轻易被挫折打倒。孙权的这种坚韧,在曹操看来,是未来能够成就大业的重要品质。

曹丕真的比不上孙权吗?

这个问题,需要放在更宏观的角度来看待。简单地说“比不上”是不准确的,因为曹丕和孙权各有其长处和短处,他们所处的环境和所面临的挑战也不同。

曹丕的优势:

继承和发扬了曹操的政治遗产: 曹丕是曹操的嫡长子,从小在曹操身边耳濡目染,深谙曹操的治国理念和政治手腕。他在继承曹操事业上,无疑是顺理成章的。
改革与制度建设: 曹丕在位期间,虽然时间不长,但在政治和军事制度上进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例如实行九品中正制,这对后来的中国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他还积极发展农业,减轻百姓负担,努力恢复经济。
文学成就: 曹丕在文学上的造诣也很高,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曹植并称“三曹”。他的文章,如《典论·论文》,至今仍被传颂。
对军队的掌控: 作为曹操的继承人,曹丕对曹魏军队的控制力是毋庸置疑的,这使得他在权力巩固和对外征伐方面拥有天然的优势。

曹丕的劣势与孙权的优势对比:

政治手腕的圆滑与魄力: 相较于孙权在关键时刻力排众议、独断专行的魄力,曹丕在某些政治斗争中,虽然也有手段,但可能不如孙权那种面对生死存亡时的决绝和果断。孙权在处理内部矛盾、笼络人心方面,展现出了更高的政治艺术。
知人善任的广度与深度: 孙权身边汇聚了更多具有开创性和战略眼光的谋士,并且能够将他们用到极致。曹丕虽然也任用了不少人才,但有些人才是他父亲曹操留下的,而他自己亲自挖掘并培养出能与周瑜、鲁肃比肩的人物,似乎稍显逊色。
战略眼光的长远性与灵活性: 孙权能够长期稳定江东,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扩张,展现了其战略眼光的独到之处。曹丕在位时,虽然也对外用兵,但更多的是巩固和扩张曹操已经打下的基础,相比孙权那种在夹缝中求生存并发展壮大的韧劲,可能在战略的开创性上略有不足。
个人魅力与政治号召力: 孙权作为一个年轻人,能够赢得江东士族的普遍拥戴,并在长期的统治中维持这种支持,展现了他强大的个人魅力和政治号召力。曹丕虽然是皇帝,但其个人政治魅力和对臣民的凝聚力,似乎不如孙权那样深入人心。

曹操评价的深层含义:

曹操说“生子当如孙仲谋”,其实是在表达一种对理想继承人的期许,他看到孙权身上具备了许多自己欣赏的品质,比如胆略、决断、知人善任以及长久的经营能力。他或许也看到了自己儿子曹丕身上可能存在的不足,或者说他希望曹丕能够学习孙权身上的优点。

从更深的层面来说,曹操的话也带有一种对天下格局的预判。他知道统一天下并非易事,而能够与他抗衡并最终形成三国鼎立局面的,是一个像孙权这样有能力的年轻君主。他可能是在用孙权这个活生生的例子,来激励自己的儿子,让他明白,作为君主,需要具备怎样的素质才能在乱世中生存和发展。

总结:

曹操说“生子当如孙仲谋”,并非否定曹丕的能力,而是高度赞扬孙权身上那些让他视为珍贵的君主品质。曹丕无疑是一位有能力的君主,他为曹魏政权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贡献。但如果以曹操的标准来看,孙权在某些方面,尤其是在关键时刻的魄力、知人善任的眼光以及长久经营的韧性上,确实展现出了更令人惊叹的才能。

可以说,曹操是在用孙权这面镜子,来映照出他心目中“完美君主”的模样。他的这句赞叹,既是对孙权个人的认可,也是对曹丕的一种鞭策,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像孙权一样,成为一个真正能够担当起大任的领导者。而历史的发展也证明,孙权确实在乱世中开创了东吴,并维持了近六十年的国祚,成为三国时期的一股重要力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这其实是两个问题。

曹操拿孙权比较的,是刘表(和袁绍)的儿子。原语境里没曹丕。

但曹丕的确,不如孙权。



曹操与孙坚同岁。当年关东诸侯作壁上观,他二人奋然讨董,朝洛阳去时,都是三十七岁。

孙策时年十七岁。孙权时年十岁。

其实早在对孙策时,曹操已经抱有一种长辈对晚辈的忌惮了:听说孙策平江东,于是:

“猘儿难与争锋”。


曹操四十三岁死了长子曹昂。

但从四十三岁到五十三岁这些年,从控制山东河南的部分,到平定整个北方。那时简直可以目空一切。所以才敢在《让县自明本志令》里豪迈自称天下无他,“不知几人称孤,几人称王!”

到南下取荆州,刘琮不战而降,简直已经天下无敌了吧。那时的状态,曹操大概觉得自己眼看就要百万雄师过大江,天翻地覆慨而慷了。

江对面的孙权,比诸葛亮还小两岁,一个大学研究生刚毕业的年纪而已。

曹操一路平北方,是靠着袁绍几个儿子内讧;平荆州,是刘表的儿子刘琮请降。

他因此对小一辈,不太看重。所以给孙权的诏书傲慢得很:

“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恫吓之意,不言自明。


历来赤壁之战前,说孙权是战是和,需要决定;诸葛亮出使、周瑜进谏、鲁肃坚持,孙权才下决心。我们知道结局,不觉得有多难;但当时孙权没开上帝视角,孤注一掷,全凭年轻人血气。

“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今数雄已灭,唯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

前面这段话,仔细想来很可怕:曹操忌惮的群雄已死了,就剩下孙权一个了;一般人就会“我也活不下去,不如降了吧”,孙权却决然奋起,“势不两立!”

然后赤壁,不提。

曹操南侵步伐从此停顿。此前十年纵横无敌的神话戛然而止。


又五年后,濡须口。曹操与孙权对峙。

公见舟船器仗军伍整肃,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若刘景升儿子,豚犬耳!”


他拿孙权比的,是刘表的儿子。曹操自己带过兵,知道整合各方势力,保持整肃多难。刘琮就是搞不定荆州各方势力,请降了;袁绍的儿子自己内乱,被曹操破了。

孙权时年也就三十出头,居然让曹操无处下嘴。

当然终究是自己的晚辈。曹操第一时间琢磨的,还是刘表和袁绍的儿子。毕竟他和孙坚是同辈啊。

后来曹操始终自居孙权的长辈。孙权卖萌劝他称帝时,曹操看破他的计策,说:

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邪!

是儿=这小子。

相比起来,他还是更多把刘备当成真对手,所谓“使君与操”的对等感,孙权没得到过。在他眼里,孙权是个很厉害的孩子。

但的确很厉害,曹操是承认的。



至于孙权与曹丕嘛,嘻嘻。

曹丕文章写得好,孙权不能比。

曹丕剑术非常出色,自己吹得呱呱叫,孙权不能比。

曹丕骑术不得了,宛城时自己一溜烟就跑走了,孙权不能比。

曹丕还来得及先曹操一步抢到甄氏呢,孙权就呵呵了。

孙权个人才艺上比曹丕好的,怕也只有酒量和打猎吧?


但是吧:

王忠是曹操麾下将领,以前饥荒时吃过人;曹丕马鞍上拿个骷髅羞辱他。

贾诩劝张绣归降曹操,曹操感动坏了:“使吾信重于天下者,子也。”曹丕去把张绣给折磨出心理阴影,死了。

陈寿写《三国志》时,总得想法子给魏国说好话。所以他如此说曹丕:

“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若加之旷大之度,励以公平之诚,迈志存道,克广德心,则古之贤主,何远之有哉!”

——意思是,曹丕文章写得好,有学问,有才艺,好啊!如果有大度、够真诚、多讲点仁德,离古代的贤君也不远啦!

——这就是说话的艺术了。陈寿的真实意思,可以这么理解:

曹丕没度量、不真诚、不仁不德。也就是文章写得好,有学问,有才艺而已啊。


孙权呢?

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业。然性多嫌忌,果于杀戮,暨臻末年,弥以滋甚。至于谗说殄行,胤嗣废毙,岂所谓赐厥孙谋以燕冀于者哉?其后叶陵迟,遂致覆国,未必不由此也。

孙权晚年是个大混蛋,大渣权。但在曹操死之前,即公元220年之前,他是个合格甚至优秀的统治者。他能忍,能用人,有血气,同时很狡猾。这几点是曹丕不具备的——曹丕可能是更有才华的个体,但早年孙权作为一个统治者,业绩比曹丕厉害多了。


所以曹操说“生子当如孙仲谋”时,固然是在吐槽刘表的儿子,但内心深处应该也明白:公元213年时,就他家那位写文章吹自己的五官中郎将曹丕,跟对面这个已经鼎足江表的孙权,实在也没啥好比的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曹操那句“生子当如孙仲谋”,绝非一时兴起,更不是一句客套话,而是他对孙权这个年轻对手最深刻的认知和最由衷的赞叹。要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以及曹丕是否真的比不上孙权,我们需要深入曹操当时所处的环境、他对孙权才能的观察,以及对曹丕的期望。曹操为何赞叹孙权?首先,我们要回到公元207年,曹操率领大军南下,志在.............
  • 回答
    关于曹操在徐州的行为,确实与他自己写下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余一,念之断人肠”这句诗在情感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让许多读者感到困惑。要理解这种矛盾,我们需要深入考察当时的具体历史背景、曹操的个人动机以及这场战争的残酷性。历史的背景:乱世之中的生存法则首先,必须明确的是,曹操所处的东汉末年.............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设想!陶渊明和曹操,一位是隐逸诗仙,一位是乱世枭雄,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追求和生活方式可谓是天壤之别。如果他们真的相遇,对话一定会充满张力与趣味。让我们来设想一个可能的场景,以及他们可能会说什么,我会尽量详细地展开:场景设定:时间:东汉末年,曹操正值政治和军事上的鼎盛时期,但天下尚.............
  • 回答
    公元200年,许昌。那是个有些阴沉的日子,东风起时,带来了初春的微凉。刘备,这位被曹操视作心腹大患的“汉室宗亲”,此刻正端坐在曹操下首,桌案上摆着几个小菜,几杯酒。殿外,守卫森严,但殿内,却是一番君臣相得的景象。曹操端起酒杯,眼中带着几分戏谑,也有几分真心实意的欣赏,缓缓说道:“玄德啊,今日与你对饮.............
  • 回答
    说曹操是“治世之能臣”,这评价,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说。这可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基于他一生的功业、治国的方略,以及他在那个乱世中扮演的角色来下的定论。首先,理解“治世之能臣”这几个字。什么是“治世”?那就是天下太平,百姓安乐,国家稳定,政通人和。什么是“能臣”?就是在这样的“治世”中,能够独当一面.............
  • 回答
    公元208年,曹操挥师南下,目标直指荆州。此时的刘备集团尚在荆州新野落脚,实力相对薄弱,而曹操的兵锋锐不可当。在即将对新野发起总攻的关键时刻,曹操做出了一个看似高明却又充满风险的决定——派徐庶去劝降刘备。要理解这个决策的深层原因,以及刘晔为何会对此提出质疑,我们需要先梳理一下当时的人物关系和背景。徐.............
  • 回答
    假设曹丰泽受邀到衡水中学进行一场励志演讲,以下是他可能会说的一些内容,并进行详细的阐述:演讲主题: 破茧成蝶,铸就辉煌——我的奋斗之路与衡中学子们的未来畅想演讲开场:“各位老师,各位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一起分享我的故事。当我得知有机会来到享有盛誉的衡水中学,我内心是既激.............
  • 回答
    毛泽东对刘备和曹操的评价,可以说是洞察中国历史,尤其是三国时期政治格局和人物性格的深刻体现。他之所以对两人有截然不同的定性,根源在于他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标准,以及对“非常之人”和“超世之杰”的定义,更侧重于其能力、抱负与时代契合度的高度统一,以及对局势的掌控力和开创性。我们先从刘备说起。毛泽东认为刘备.............
  • 回答
    赤壁之战中,曹操并非“轻易”相信黄盖,而是经过一系列铺垫和分析后,才最终采信了他的“诈降”。黄盖的受刑只是“诈降”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旨在增加说服力,而非唯一的决定因素。要理解曹操为何会相信黄盖,需要深入分析当时曹操所处的环境、他自身的性格特点以及黄盖“诈降”的精妙之处。 曹操所处的环境与心态:1.............
  • 回答
    很多人对曹植这位三国时期的文坛巨匠的印象,除了他那“七步成诗”的传奇,便是他一生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可就在这样一个志向远大的青年,却在随父亲曹操出征前,上演了一场令人费解的“酩酊大醉”。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他难道不怕因此断送前程,辜负自己的理想吗?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跳出“建功立业”这单一的视角,走进.............
  • 回答
    鲁肃这番话,其实是站在当时严峻的政治和军事形势下,对孙权的长远利益进行了一番深刻的分析。如果单看刘琮投降的结果似乎“挺好”,那只是看到了表面,忽略了背后隐藏的巨大风险和更深层次的道理。首先,我们要明白鲁肃当时的立场。他是孙吴政权的核心谋士,他的首要任务是确保孙权的基业能够稳固发展,甚至有机会扩大。而.............
  • 回答
    我们谈论历史人物的出身,往往会被一些约定俗成的标签所左右,仿佛人物的宏图伟业,必定要有一段“寒门崛起”的传奇色彩才算完整。曹操和武则天,这两位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人物,他们的家族,真如一些论调所说的“寒微”吗?这个问题,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先来看看曹操。说他出身寒微,最常被引用的便是他那位“养父.............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涉及到《三国志》与《三国演义》的差异,以及历史评价的复杂性。如果咱们抛开《三国演义》的影响,单从史书的记载来看,汉水之战赵云大败曹操这件事,即使属实,追谥时只提当阳之役,背后是有着相当的逻辑和历史考量的。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就是你说的“《云别传》”,其实更准确的说法是《三国.............
  • 回答
    “曹爽,看着我。”我知道这话说得有些突兀,你现在可能满心屈辱,满心不甘,甚至可能还在想着如何翻盘,如何扭转乾坤。但此刻,我只想让你看看我,看看这个曾经与你一同生活,一同见证大魏兴衰的人。我知道,此刻你内心一定波涛汹涌。权力,荣耀,那些曾经你以为唾手可得的东西,如今却像风中的沙,从指缝间溜走。那些曾经.............
  • 回答
    曹操“天命在吾,吾其为周文王矣”这句话,充分展现了他内心深处的政治野心和对于自身历史定位的思考。理解这句话的关键,在于深入剖析他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性格以及他对“天命”的理解,从而探讨他是“不能”还是“不愿”取汉帝而代之。一、 时代背景:汉末的混乱与“天命”观念的重塑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朝廷腐败.............
  • 回答
    在三国志的世界里,曹操早年的官职生涯中,“济南相”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官职名称,它背后承载着曹操初入仕途的历练、政治抱负的萌芽,以及他如何在这个混乱的时代中崭露头角的开端。那么,这个“济南相”究竟指的是什么?“济南相”的含义解析:简单来说,“济南相”是指曹操在汉朝时期担任的“济.............
  • 回答
    白门楼上,吕布面对曹操,想要活命,必须展现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深沉的智慧和更灵活的策略。仅仅依靠勇武或往日的情义,在此时此刻都已不足以打动曹操。吕布需要做的,是让曹操看到他更大的价值,并且让他相信,杀掉他,曹操会失去更多。以下是吕布可以对曹操说的话,以及其背后更详细的考量:核心策略:价值最大化与威胁.............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曹操在196年表刘备为镇东将军这件事,以及背后的原因和当时的政治背景。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曹操在196年表刘备为“镇东将军”这个说法,在史料中并没有直接的记载。 比较可靠的史料,如《三国志》,记载的是曹操在196年(兴平二年)举荐刘备为豫州刺史,并让刘备作为自己的“左将军.............
  • 回答
    曹操之能得到广泛拥护,并非一朝一夕,更非单靠武力或权谋,而是多种因素巧妙糅合,最终赢得人心。要说透这层道理,得从他所处的那个时代背景讲起,也得细细品味他这个人身上的特质与行为。时代洪流与个人机遇:首先得明白,曹操所处的东汉末年,那是个什么样的光景?朝廷腐朽,宦官外戚专权,地方军阀割据,百姓流离失所,.............
  • 回答
    要说曹操为何“贬”孙策而“夸”孙权,这事儿得从他们的年龄、经历以及更重要的,他们各自面对的政治局势和战略意图说起。这不是简单的个人好恶,而是孙策和孙权在不同时期,面对着截然不同的挑战,而曹操的评价,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带有他一贯的实用主义和战略考量。孙策的横空出世:年轻气盛,威胁显露孙策这个人,你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