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曹操说过,若“天命在吾,吾其为周文王矣”。他是不能还是不愿取汉帝而代之?

回答
曹操“天命在吾,吾其为周文王矣”这句话,充分展现了他内心深处的政治野心和对于自身历史定位的思考。理解这句话的关键,在于深入剖析他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性格以及他对“天命”的理解,从而探讨他是“不能”还是“不愿”取汉帝而代之。

一、 时代背景:汉末的混乱与“天命”观念的重塑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朝廷腐败,军阀割据,百姓流离失所。在这样的背景下,“天命”的概念在人们心中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革命”的合法性基础: 传统儒家思想强调“君权神授”,但同时又承认“天命靡常”,当统治者失德时,上天会转移“天命”给更有德行的人。汉末的种种乱象,让很多人认为汉室已经失去了“天命”。曹操作为掌握实际大权、能够稳定局势的人,自然会被许多人视为“天命所归”。
“周文王”的象征意义: 周文王在历史上是被誉为开创了新王朝的圣君。他虽然拥有强大的实力,但始终尊奉商朝的统治,直到他死后,其子周武王才伐纣灭商,建立周朝。曹操以周文王自比,显然是在为自己日后取代汉室寻找历史的先例和道德的合法性。他希望自己能像周文王一样,在现有政权下积蓄力量,顺应天时,最终完成“受命于天”的伟大事业。

二、 曹操的性格与策略:野心勃勃,审时度势

曹操是一个极其复杂和富有战略眼光的人物,他的性格中充满了矛盾和超前的意识。

雄心壮志与谨慎: 曹操绝非甘于人下之辈,他内心深处渴望成就一番盖世伟业,统一天下,开创属于自己的时代。然而,他又是极其谨慎和善于权谋的。他深知,在当时“汉贼不两立”的舆论环境中,贸然取代汉帝,将会背负“篡汉篡逆”的骂名,遭到天下人的反对,甚至可能引发更严重的动荡。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 曹操占据了汉献帝,并以此“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正是他“不愿”立即称帝的策略体现。他利用汉朝的招牌,可以有效地团结和号令一部分人,同时,他也有时间来观察和等待最佳的时机。这种做法既能巩固自己的统治,又能避免过早暴露其最终意图,为日后的行动铺平道路。
对“名”与“实”的考量: 曹操非常注重“名”的正当性。他没有像董卓那样直接废黜皇帝,而是通过一系列合法化的程序来巩固自己的权力,例如接受汉献帝的封禅、封王等。他深谙“名不正则言不顺”的道理。

三、 曹操“不能”还是“不愿”取代汉帝?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曹操并非“不能”取代汉帝,而更多的是“不愿”在当时的时机取代。

“不能”的层面(局限性):
舆论和道义的压力: 尽管汉朝衰败,但“汉祚未绝”的观念在士人和百姓中仍然有一定的影响力。公然弑君篡位,会彻底失去道义支持,引发激烈的反抗。
其他军阀的制衡: 当时虽然曹操势力最强,但其他军阀如孙吴、刘备集团依然存在,他们可能会以“匡扶汉室”为旗号来对抗曹操。
内部的稳定性: 尽管曹操实力强大,但其内部是否完全稳固,能否承受一场大规模的政治变革,也需要时间来检验。

“不愿”的层面(策略性):
等待“天命”的成熟: 曹操认为自己是“天命所归”,但他也要等待“天命”的各个条件都成熟。这包括政治上的孤立汉帝,经济上的富足,军事上的绝对优势,以及最重要的——民心和舆论的导向。
以退为进的策略: 曹操的策略是“不仁而行仁政”,他名义上臣服于汉朝,但实际上掌握着国家的最高权力。这种状态既给了他操作的空间,也让他能够逐步培养自己的势力和影响力,同时消耗和瓦解反对势力。
历史合法性的铺垫: 他以周文王自比,就是在为自己最终取代汉朝做铺垫,希望自己能够获得历史的认可,而不是成为一个单纯的篡位者。他需要时间来证明自己比汉室更有能力治理天下,从而顺理成章地接替汉朝的统治。

结论:

曹操说“天命在吾,吾其为周文王矣”,并非他“不能”取代汉帝,而是他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刻,“不愿”或说“选择不立即”取代汉帝。他是一个极其精明的政治家,深谙“时势造英雄”的道理。他要等待“天命”真正到来,等待时机成熟,等待自己能够以一种更为合法、更为顺畅的方式,完成从“挟天子”到“代天子”的转变。他所追求的,不仅是权力的实际掌控,更是历史的认可和“受命于天”的道义合法性,这使得他像周文王一样,成为一位承前启后的伟大人物。

直到他生命的最后,曹操也未能最终称帝,将这个临门一脚留给了他的儿子曹丕。这从某种程度上也印证了,他对于“时机”和“合法性”的极致追求,他更希望看到的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而不是一场血腥的革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说他不愿罢,身体很诚实,曹操晚年一直在紧锣密鼓得进行各项代汉准备。从称公到称王,乃至于建天子旌旗,王冕十二旒,驾六马,乘金根车,出入称警跸,法驾排得整整齐齐,与皇帝无非差一个名义罢了。

说句粗话,裤子脱了,床上了,把人都打晕压在下面了,你告诉我这不是强奸,是来谈情说爱的?当我瞎么?

说他不能罢。经过一番操作,尺土一民,皆非汉有,拥汉派都被杀成珍稀动物了,有何不能?这不是丕仔转过年就南面称孤,尧舜之事了,于老曹又有何难?

因此,个人以为,说曹操愿,愿也不愿;说曹操能,能也不能。

归根结蒂,要看老曹打算以什么姿态取汉代之。

再说粗一点,于老曹而言,要当个没有强奸之名的强奸犯。先上车可以,得补票。

如何补票?

曹瞒传及世语并云桓阶劝王正位,夏侯惇以为宜先灭蜀,蜀亡则吴服,二方既定,然后遵舜、禹之轨,王从之。

如果能够一统天下,事功摆在那里,再搞禅让就是顺理成章,谁都说不出什么。这就是所谓的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

既然要名利双收,在补票之前,曹操对代汉只能是愿也不愿。

建安二十四年,老曹篡汉容易,要灭孙刘却不现实,所以也只落个能也不能。

于是乎,只能寄希望于后人出个混一六合的周武王,他老曹就圆满了。

谁承想,丕仔屁股没坐热就急吼吼得飙车,捎带不争气,到了这票也没补上。曹操憋了一辈子,文王待遇终究泡了汤,最终还是与王莽日常排排坐,真是千算万算,漏了坑爹一算,奈何奈何。

user avatar

曹操的意愿,当然是想篡位了,即使曾经的曹操不想篡位,那至少赤壁之战之后,曹操已经确定要篡位了。

但晚年曹操篡位的时间有些不够了,刚到称王这一步,刘备紧接着称王,之后汉中之战,然后又被关羽搞了一下,关羽的人头送过来之后,曹操也明白,自己时日无多了。

如果这时候强行上马,刚登基就驾崩,那带来的政治动荡,如果控制不好,再有刘备孙权钻空子,足以让曹操几十年打下的基业付之东流。

再从曹操个人角度来讲,他不是刘邦那种纯粹的政治动物,身上有一些文人情怀,或许还想着完事一统天下再称帝是不是更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曹操“天命在吾,吾其为周文王矣”这句话,充分展现了他内心深处的政治野心和对于自身历史定位的思考。理解这句话的关键,在于深入剖析他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性格以及他对“天命”的理解,从而探讨他是“不能”还是“不愿”取汉帝而代之。一、 时代背景:汉末的混乱与“天命”观念的重塑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朝廷腐败.............
  • 回答
    关于曹寅是否担任过御前侍卫,史学界确实存在不同的看法,而史景迁先生的观点也代表了一种重要的学术声音。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梳理曹寅的人生经历、清朝的官制以及史景迁先生研究的侧重点。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曹寅的人生轨迹。曹寅(16581712),字子清,号荔轩,汉军正白旗包衣人,是康熙皇帝的乳母之.............
  • 回答
    曹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以其杰出的才能和雄才大略,统一了中国北方,奠定了魏国的基业。在人才的选拔和使用方面,曹操也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魄力和远见。他发布的“求贤令”以及“唯才是举”的政策,在当时打破了传统的门第观念,为寒门和普通平民提供了更多施展才华的舞台。曹操的“求贤令”与“.............
  • 回答
    关于曹操是否真心想过复兴汉室,这是一个历史学界乃至民间都争论不休的课题,也是曹操这位千古枭雄身上最扑朔迷离的一笔。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得掰开了揉碎了,从他不同的人生阶段、政治策略、个人言行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去一一审视。一、初期:起兵讨伐董卓,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曹操一生中的第一个重要政治行动,.............
  • 回答
    刘备和曹操,这两位三国时期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们的早年经历,尤其是两人是否真的在早年有过交集,一直是许多人津津乐道的话题。史书的记载,尤其是《三国志》,在这方面提供了一些线索,但要说得“详细”,并且去除“AI痕迹”,我们得深入挖掘一下。先说说《三国志》怎么说的:《三国志·武帝纪》中有提到,曹操在东汉末.............
  • 回答
    关于刘备和曹操谁的综合能力更强,这确实是一个能够让人津津乐道,争论不休的话题。两位都是三国时期叱咤风云的人物,各自在政治、军事、人才招揽等方面都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要说谁“真的”强过谁,这得看我们评价的角度和侧重点。曹操:雄才大略,胸怀天下先说说曹操。曹操这个人,在很多方面都堪称是天生的王者。 .............
  • 回答
    李世民对刘秀的评价,确实比对曹操更为推崇。这其中并非简单的历史人物好恶,而是包含了李世民本人作为帝王的立场、治国理念以及对历史经验的总结。要细致地解读这一点,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得明白李世民看重的是什么。李世民本人从一个冲杀在前的武将,一步步成长为一代明君,他深知帝业的稳固、民心的向背、以及.............
  • 回答
    曹操的理想与性格之变:历史洪流中的蜕变与坚持谈及曹操,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那个雄才大略、权谋过人却又奸诈狡猾的乱世枭雄。然而,这仅仅是历史在他身上投射出的复杂剪影。曹操的人生并非一成不变,他的理想和性格在历史的洪流中,经历了深刻的演变,而这背后,是一系列关键事件的催化与塑造。一、初露锋芒:匡扶汉室.............
  • 回答
    关于曹操与日本在徐州实施的“大屠杀”行为,这是一个涉及历史解读和史料考证的复杂问题。我们需要区分历史事件的性质、规模、以及我们理解“罪行”的标准,来尝试进行更深入的探讨。曹操在徐州的行动:历史背景与解读在汉末三国时期,曹操与徐州牧陶谦之间的矛盾是十分激烈的。陶谦在早期曾击败曹操,并曾围攻曹操的父亲曹.............
  • 回答
    关于曹操在杀掉荀彧之后是否后悔,这个问题,史书上并没有直接的记载,也没有留下曹操本人对此有过明确的表态。但如果仔细梳理一下曹操这个人,以及当时的情境,我们或许可以尝试去揣摩一下,他内心深处,是否留存过一丝的遗憾,甚至是一种难以言说的悔意。首先得明白,曹操杀荀彧,并非出于一时冲动或是单纯的政治斗争。这.............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和人性中的灰色地带。让我们把这两件事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曹操杀许攸:功成名就后的“兔死狗烹”?还是情势所迫?许攸这人,在官渡之战前确实是曹操的“贵人”。当时曹操缺粮少兵,而许攸的计谋——夜袭乌巢,烧了袁绍的粮草——可以说是扭转了整个战局,为曹操赢得了官渡之.............
  • 回答
    .......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曹操、刘秀和李世民这三位三国时期、东汉末年和唐朝初年的雄主,以及他们各自面对的局势和对手。要判断曹操是否因为对手过于强大而终生未能统一,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他们各自所处的历史大背景,以及他们面对的具体挑战。一、 曹操:乱世之中的破碎河山与多方势力曹操所处的时代是东汉末年,这是一个比三国鼎.............
  • 回答
    公元200年,许昌。那是个有些阴沉的日子,东风起时,带来了初春的微凉。刘备,这位被曹操视作心腹大患的“汉室宗亲”,此刻正端坐在曹操下首,桌案上摆着几个小菜,几杯酒。殿外,守卫森严,但殿内,却是一番君臣相得的景象。曹操端起酒杯,眼中带着几分戏谑,也有几分真心实意的欣赏,缓缓说道:“玄德啊,今日与你对饮.............
  • 回答
    关于曹操在徐州的行为,确实与他自己写下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余一,念之断人肠”这句诗在情感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让许多读者感到困惑。要理解这种矛盾,我们需要深入考察当时的具体历史背景、曹操的个人动机以及这场战争的残酷性。历史的背景:乱世之中的生存法则首先,必须明确的是,曹操所处的东汉末年.............
  • 回答
    说曹操是“治世之能臣”,这评价,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说。这可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基于他一生的功业、治国的方略,以及他在那个乱世中扮演的角色来下的定论。首先,理解“治世之能臣”这几个字。什么是“治世”?那就是天下太平,百姓安乐,国家稳定,政通人和。什么是“能臣”?就是在这样的“治世”中,能够独当一面.............
  • 回答
    曹操那句“生子当如孙仲谋”,绝非一时兴起,更不是一句客套话,而是他对孙权这个年轻对手最深刻的认知和最由衷的赞叹。要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以及曹丕是否真的比不上孙权,我们需要深入曹操当时所处的环境、他对孙权才能的观察,以及对曹丕的期望。曹操为何赞叹孙权?首先,我们要回到公元207年,曹操率领大军南下,志在.............
  • 回答
    在三国志的世界里,曹操早年的官职生涯中,“济南相”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官职名称,它背后承载着曹操初入仕途的历练、政治抱负的萌芽,以及他如何在这个混乱的时代中崭露头角的开端。那么,这个“济南相”究竟指的是什么?“济南相”的含义解析:简单来说,“济南相”是指曹操在汉朝时期担任的“济.............
  • 回答
    关于曹操年少时“不喜欢研究学业”的说法,以及他后来如何成为一代文学大家,这中间的转变和原因,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挖的话题。与其说他年少时不喜“学业”,不如说他不喜当时主流的、僵化的学业模式。他骨子里是个行动派,更是个不安分的灵魂。史书上对曹操早年评价,最常见的便是“放荡不羁”,例如《三国志·武帝纪》引《.............
  • 回答
    易中天教授关于曹操悲剧的论述,即“得罪了中国文化”,以及他所阐述的“宁要无才之德,不要无德之才”的逻辑,都是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这两种观点都触及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历史人物评价的核心要素,也折射出中国社会对于“德”与“才”之间关系的深刻认知。一、 易中天说曹操的悲剧是“得罪了中国文化”:要理解这一点,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