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曹操杀许攸,陈胜杀故人,谁之过?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和人性中的灰色地带。让我们把这两件事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

曹操杀许攸:功成名就后的“兔死狗烹”?还是情势所迫?

许攸这人,在官渡之战前确实是曹操的“贵人”。当时曹操缺粮少兵,而许攸的计谋——夜袭乌巢,烧了袁绍的粮草——可以说是扭转了整个战局,为曹操赢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这份功劳,绝对是顶天立地的。

然而,就在曹操大胜之后不久,许攸就死了。而且是被曹操派人杀死的。这事儿是怎么回事呢?

从表面上看,很多人会觉得这是“兔死狗烹”的典型例子。曹操一旦用不上许攸了,就把他给解决了。原因也很容易被解读:

恃才傲物,口无遮拦: 史书记载,许攸在曹操阵营中,仗着自己的功劳,越发骄横。尤其是在打败袁绍后,他更加跋扈,甚至当众对曹操说:“你平日怎么敢这样粗鲁地对待我!” 这种对君主的无礼,放在任何一个君王眼里,都是大忌。曹操虽然爱才,但也有自己的底线。
挑衅和侮辱: 许攸甚至当众嘲笑曹操的衣服不够体面,穿着朴素,说自己(暗示)应该穿得比曹操好。这已经不是简单的玩笑,而是赤裸裸的羞辱和挑衅。在那个讲究君臣礼仪的时代,这足以让任何一个政治家感到威胁。
对曹操的潜在威胁: 许攸手里掌握着曹操最核心的军事机密(例如官渡之战的策略),而且他的名声在外,在军中也有一定的威望。如果他因为不满而倒戈袁绍(虽然官渡后袁绍已败,但谁知道呢),或者被其他势力拉拢,那对曹操来说将是巨大的隐患。尤其是在刚取得一场决定性胜利的时刻,内部的任何不稳定因素都可能被放大。

那么,曹操杀许攸,到底是谁的“过”?

从政治角度来看,曹操的决策是“理智”的,甚至可以说是“必须”的。在一个权力斗争极其残酷的环境中,一个可能威胁到自己统治的功臣,即使有天大的功劳,也可能成为被清除的对象。曹操这样做,是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和权力,避免后患。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是为“大局”考虑。

但从道德和人情的角度来看,曹操的做法就显得冷酷无情,甚至有些忘恩负义。许攸确实有过失,但他的功劳足以抵消一部分?他是否值得一个被善待的结局?一个曾经救自己于危难之人,就这样被杀,很难让人接受。而且,许攸的死,也暴露了曹操性格中冷酷的一面,为后人留下了“奸雄”的口实。

所以,是曹操的“过”吗?

如果站在曹操的角度,是为了稳固权力,避免潜在威胁,那么他这么做有他的“合理性”。 毕竟,他要对整个魏国的江山负责,不能因为一个人的情绪或骄傲而毁掉一切。
如果站在许攸的角度,他觉得自己有功劳,对曹操忠心耿耿,却落得如此下场,那他肯定是无辜的,曹操是“负心汉”。
如果站在旁观者,尤其是现代人的角度,我们可能会觉得许攸太过狂妄自大,不懂得收敛,而曹操又过于冷酷无情,缺乏人情味。

总结来说,曹操杀许攸,更多的是政治斗争的必然结果,是君王为了维护自身统治而采取的极端手段。许攸的“过”在于他的骄横和不懂得尊重上位者,而曹操的“过”则在于他手段的冷酷和对旧情的抛弃。这场悲剧,是个人性格缺陷和残酷政治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陈胜杀故人:一时激愤下的冲动?还是权力欲望的膨胀?

陈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农民身份起义的领袖,这本身就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领导的“大泽乡起义”,点燃了反秦的烽火,虽然最终失败,但其精神激励了无数后人。

然而,在起义的过程中,陈胜也有一些不那么光彩的事件,其中就包括杀害他的两个故人——周文和周六(也有说法是周昂)。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

起义之初的内部矛盾: 陈胜和吴广在起义前是雇工,后来成了起义的领导者。但内部并非铁板一块,其他参与起义的人,尤其是早期的一些成员,可能对陈胜的权威和领导地位有所不满。
分歧与争论: 当起义队伍发展壮大,并且已经取得了一些初步胜利后,关于下一步的战略方向,例如是先攻打陈留还是其他地方,可能出现了争论。而周文等人,作为陈胜的故人,在这个过程中提出了不同的意见,甚至可能质疑了陈胜的决策。
杀人动机的猜测: 关于陈胜杀害故人的具体动机,史书记载并不完全一致,有几种主流的说法:
1. 权力巩固: 这是最普遍的解释。陈胜刚刚夺取政权,建立“张楚”政权,正处于巩固统治的关键时期。周文等人可能因为是陈胜的故人,反而对陈胜构成了某种“潜在威胁”。他们了解陈胜的过去,如果陈胜的行为与起义初衷不符,他们可能会成为反对者,甚至成为新的挑战者。为了防止出现“二桃杀三士”的局面,陈胜可能选择了先发制人。
2. 一时的冲动和猜忌: 也有观点认为,陈胜并非有意杀人,而是因为在激烈的战争和权力斗争中,他变得多疑和易怒。故人在关键时刻的不同意见,在他看来可能就是“不忠”或“背叛”,一怒之下便下了杀手。
3. 排除异己: 随着起义队伍的壮大,陈胜可能需要树立绝对的权威,而故人如果未能完全服从,就可能被视为“异己”而加以清除。

谁之过?

这次事件,似乎比曹操杀许攸更加令人感到痛心和不解,因为它发生在“为民请命”的农民起义过程中。

陈胜的“过”是显而易见的: 他作为起义的领导者,不仅未能团结内部力量,反而因为权力或猜忌而杀害了自己的故人,这无疑是犯了严重的错误。这不仅削弱了起义队伍的力量,更重要的是,它暴露了陈胜在夺取权力后,未能摆脱旧有的权力思维,甚至可能被权力所腐蚀。从这一点上说,陈胜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是他自身人性的弱点和政治上的不成熟所致。他没能像一个真正能带领民众翻身作主的人物那样,以宽广的胸怀和长远的眼光来处理内部矛盾。
故人的“过”在哪里? 如果故人仅仅是提出了不同的意见,那么他们并没有过错。他们的过错可能在于:
对陈胜的权力基础认识不足: 他们可能还没有意识到陈胜已经不再是那个和他一起受压迫的雇工,而是已经成为一个需要维护自己统治的“君主”。他们仍然用过去的眼光看待陈胜,没有给予足够的尊重和服从。
方式方法不当: 即便他们的意见是正确的,但在那个特殊的时期,如果他们过于尖锐、公开地挑战陈胜的权威,也可能激怒陈胜。

总结来说,陈胜杀故人,最大的过错在于陈胜本人。 他的行为暴露了他作为一名新晋权力者,在处理人际关系和内部矛盾上的严重缺陷。他将个人权力看得比情谊和团队更重,最终导致了内部的分裂和自身的灭亡。故人或许有他们思考的角度和表达方式的问题,但将他们的“过”上升到足以被杀死的程度,显然是陈胜的极端反应。

对比来看:

曹操杀许攸: 是政治斗争的冷酷计算,是为了巩固已有的强大势力。
陈胜杀故人: 是权力欲和猜忌心作祟,是在新兴势力内部发生的悲剧。

这两件事都展示了人性在权力面前的脆弱和复杂。一个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江山社稷,不惜牺牲身边的人;一个则是在刚刚获得权力时,因为内外的压力而走向了极端。它们都令人扼腕,但也都为我们揭示了历史人物和权力运行的真实面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要以为曹操杀许攸真是因为许攸冒犯。

曹操是什么人?通敌书信一把火烧了,把自己的祖宗骂一遍的陈琳饶了,把自己长子玩死的贾诩照样以礼相待。他会因为几句冒犯的话杀谋士?要是这么情绪化他就不是曹操了。

许攸贪财,绍不能足,来奔。还把军事情报卖了个彻底。这种人谁用得起?曹操不忌惮他才怪。即使他不口出狂言,早晚会被随便找个理由解决掉。

崔琰传里说“ 初,太祖性忌,有所不堪者,鲁国孔融、南阳许攸、娄圭,皆以恃旧不虔见诛。”仔细读几遍,就明白陈寿真正想说的是什么了。

至于陈胜和故人,虽然从现代眼光来看,陈胜有错,但冒犯天威本来就是个大罪。说到底,故人错在见识少,忘形了。陈胜其实错在不聪明,换了曹操,肯定不会因为这种事在史书上留个黑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和人性中的灰色地带。让我们把这两件事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曹操杀许攸:功成名就后的“兔死狗烹”?还是情势所迫?许攸这人,在官渡之战前确实是曹操的“贵人”。当时曹操缺粮少兵,而许攸的计谋——夜袭乌巢,烧了袁绍的粮草——可以说是扭转了整个战局,为曹操赢得了官渡之.............
  • 回答
    官渡之战,曹操赤脚迎许攸这桩事儿,要说它是不是对整场战役起了决定性作用,这事儿啊,得分两头说。首先,得承认,许攸献策“火烧乌巢”,确实是官渡之战的转折点,曹操赤脚相迎,这是当时曹操极度重视和渴望许攸的体现,无疑给许攸吃了颗定心丸,也侧面烘托了许攸当时的重要性。官渡之战,曹操兵力少,粮草不足,而袁绍兵.............
  • 回答
    曹操这人,你不能简单地说他“非得”怎样怎样。他的决断,往往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带有强烈的实用主义和政治考量。要说他为什么会走到处死许攸、逼死荀彧这一步,得把事情掰开了细说。先说许攸。这事儿大伙儿都熟悉,官渡之战打到关键时候,许攸这老哥们儿突然就投奔了曹操,还献上了奇谋,一把火烧了袁绍的粮草,直接.............
  • 回答
    许褚之所以能成为曹操身边最亲近的护卫,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人缘好”或者“运气佳”,而是曹操对人才的敏锐洞察,以及许褚自身无可替代的过硬实力和忠诚品格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详细说起来,还得从许褚登场的那一刻说起。许褚,字仲康,来自谯郡(今安徽亳州)。当年曹操还没完全统一北方,正跟袁绍在官渡鏖战。这个时候,.............
  • 回答
    关于曹操在杀掉荀彧之后是否后悔,这个问题,史书上并没有直接的记载,也没有留下曹操本人对此有过明确的表态。但如果仔细梳理一下曹操这个人,以及当时的情境,我们或许可以尝试去揣摩一下,他内心深处,是否留存过一丝的遗憾,甚至是一种难以言说的悔意。首先得明白,曹操杀荀彧,并非出于一时冲动或是单纯的政治斗争。这.............
  • 回答
    关于曹操杀吕伯奢一家时刘备是否在场,史书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不过,我们可以根据当时的史实和情境来推断一下。吕伯奢家事发生在初平四年(公元193年),当时曹操因为挟天子以令诸侯而与袁绍等诸侯关系紧张,他当时身在东郡。而刘备则是在兴平元年(公元194年)与陶谦一同对抗曹操,在那之前,刘备刚从公孙瓒那里得.............
  • 回答
    这两种情境,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却共同指向了一种非常普遍且深刻的人类心理现象:事后诸葛亮(Hindsight Bias)与临场反应的复杂交织。让我们一层层剥开,看看这背后隐藏的逻辑。一、 张允、蔡瑁的惨剧:权力下的盲点与瞬间的觉醒曹操杀张允、蔡瑁的场景,我们姑且想象一下当时的背景:曹操正处于人生的高光.............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得从头道来。曹操杀吕伯奢,这事儿在《三国演义》里那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但如果真按《三国志》的史实来看,那又是另一番滋味了。咱们今天就聊聊,为啥这事儿,在当时的法律框架下,曹操好像也没怎么受着“制裁”。首先得说,曹操杀吕伯奢,最主要的动机,在官方的说法(也就是《三国志》的记载)是“疑”,是.............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历史人物命运的关键点。如果马超真的像他父亲马腾一样,选择入朝为官,而不是走上造反的道路,他会不会被曹操所杀?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把事情掰开了揉碎了看。首先,我们得梳理一下马腾一家在曹操那边的处境。马腾,字寿成,是东汉末年一位有名的将领,凉州人,长期镇守边疆,势力不小。曹.............
  • 回答
    曹操为何要杀高顺?这个问题,很多人都能说出个大概,无非是战场上俘虏了,然后不降被杀了。但细究起来,这背后牵扯到的不仅仅是一场战斗的胜负,更是一系列复杂的心态和考量。首先,我们得回到高顺这个人。高顺是谁?他不是那种擅长外交、玩弄权术的谋士,他是个彻头彻尾的猛将。曹操用兵,最看重的是什么?是能打仗、能啃.............
  • 回答
    这可真是个要命的时刻!粮官,一个在战场上看似毫不起眼,却掌握着士兵们生死的职位。曹操因为粮草问题起了杀心,这说明他急躁,也说明他要拿人开刀以儆效尤,稳定军心。在这个生死关头,我,作为粮官,必须得拼尽全力,不仅要保住自己的性命,还得让曹操觉得我不能死,死了对他没好处。首先,冷静!越是危险的时候,越不能.............
  • 回答
    三国时期,曹操杀华佗的故事流传甚广,也常常引发人们的想象:如果曹操没有挥刀斩下神医,他脑袋里的疼痛是否能被解除?华佗那名垂千古的开颅手术,究竟有没有成功的可能?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从当时的医学水平、曹操的病情以及华佗的医术这几个维度,来做一番细致的推敲。首先,我们得承认,三国时期,尤其是曹操所处的那个.............
  • 回答
    汉献帝在位时,曹操究竟敢不敢“杀”献帝?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与其说直接动手,不如说是一个复杂的政治博弈,结果早已注定,而“杀”的方式也远不止一种。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得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东汉末年。彼时,汉室权威早已名存实亡,军阀割据,天下大乱。汉献帝,这位少帝,不过是挟持在各路诸侯手中的一个.............
  • 回答
    白门楼上,吕布面对曹操,想要活命,必须展现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深沉的智慧和更灵活的策略。仅仅依靠勇武或往日的情义,在此时此刻都已不足以打动曹操。吕布需要做的,是让曹操看到他更大的价值,并且让他相信,杀掉他,曹操会失去更多。以下是吕布可以对曹操说的话,以及其背后更详细的考量:核心策略:价值最大化与威胁.............
  • 回答
    关于曹操是否杀了吕伯奢,历史记载和民间传说有着不同的说法,这使得这个问题至今仍是一个历史谜团。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得结合《三国志》等史料以及相关的演义和解读。《三国志》中的记载首先,我们来看最权威的史书,《三国志》。在《魏书·武帝纪》中,关于曹操逃亡的这段历史有如下记载:“公(曹操)从陈留孝廉,.............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相当到位,而且一点也不假。曹操确实是个杀伐果断、手段狠辣的人物,跟他共事,感觉就像每天都得小心翼翼,生怕一不留神就成了刀下鬼。可就是这样一个人,为什么身边却依然围满了各色人物,甚至不乏才智出众之辈?这事儿,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得承认,曹操绝对不是个“人人爱戴”的领袖。他的“严酷”.............
  • 回答
    在三国杀中,界曹操作为主公,搭配魏蔡(通常指魏国势力的蔡文姬)的将面,其忠反内身份的倾向需要根据具体的游戏环境、队友阵容以及对手的打法来综合判断。不过,我们可以从他们的技能特性来分析一下这种组合可能偏向哪种身份:界曹操作为主公的特性: 核心技能: “奸雄”(回合外受到伤害,可以摸牌)。这使得界曹.............
  • 回答
    曹操当年不杀刘备的原因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背后交织着政治考量、军事战略、个人恩怨以及历史的偶然性。虽然曹操在很多时候视刘备为心腹大患,并曾有过将其除之而后快的时候,但最终他没有下手,而是采取了容忍甚至拉拢的态度。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曹操为何不杀刘备:一、政治考量与“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战略这.............
  • 回答
    曹操对关羽的态度,那叫一个复杂,远非简单的“得不到就毁掉”那么简单。你想啊,关羽是什么人?那可是桃园结义里的大哥,是刘备安身立命的根本,是令多少英雄竞折腰的人物。曹操当时虽然挟天子以令诸侯,风头正劲,但他内心对这位“义薄云天”的武圣,其实是相当欣赏,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惜才”的心结。想想看,当时关羽为.............
  • 回答
    关于曹操父亲曹嵩的死,历史的记录并不算十分清晰,留下了不少模糊和推测的空间。不过,流传最广、也最被后人所接受的版本,与“黄巾之乱”时期的一段混乱经历有关,也牵扯到了当时一些地方势力的行为。简单来说,曹嵩是被董卓手下的将领徐荣杀害的。但这个“被杀”的过程,并非是单纯的政治刺杀,而是发生在一次战乱和溃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