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曹操的父亲曹嵩被杀的真相是怎样的?

回答
关于曹操父亲曹嵩的死,历史的记录并不算十分清晰,留下了不少模糊和推测的空间。不过,流传最广、也最被后人所接受的版本,与“黄巾之乱”时期的一段混乱经历有关,也牵扯到了当时一些地方势力的行为。

简单来说,曹嵩是被董卓手下的将领徐荣杀害的。但这个“被杀”的过程,并非是单纯的政治刺杀,而是发生在一次战乱和溃兵掠夺的背景下。

为了说得更详细,咱们得稍微往前梳理一下当时的局势:

背景:黄巾之乱与东汉末年的动荡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黄巾起义爆发,虽然起义很快被扑灭,但地方割据势力开始抬头,中央的权威进一步衰落。董卓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凭借军队控制了洛阳,掌握了朝政,成为了权臣。

曹嵩的身份与行动

曹嵩,是曹操的父亲。他有个挺显赫的背景——他的爷爷曹腾是东汉末年宦官集团中的重要人物,曹嵩本人也因此仕途顺利,官至卫尉、大司农,后来甚至被任命为司隶校尉,这个位置相当重要,负责京畿地区的军事和治安。

在董卓专权之后,天下各地人心惶惶。一些官员选择依附董卓,另一些则为了避祸而离开朝廷。曹嵩也是在这个时候,出于某种原因(可能是对董卓的专权感到不安,也可能是为了躲避战乱,也可能是为了寻找更安稳的出路),带着家眷和一些钱财,离开了洛阳,前往自己的家乡谯县(今安徽亳州)。

路途中的遭遇

曹嵩带着的钱财应该不少,毕竟他是大官,而且宦官出身的家族往往也积累了不少财富。当他带着这些财富在战乱时期行动时,很容易引起别人的觊觎。

当曹嵩的车队行进到滎阳(一个地方)附近时,遇到了当时驻守在那里的董卓部将徐荣。

历史记载中,徐荣是个比较勇猛但做事也比较粗鲁的将领。当时董卓刚刚控制洛阳不久,朝廷内外仍然是一片混乱。徐荣的部队可能刚刚经历过战斗,或者在执行任务,又或者是单纯地想劫掠一番。

关键的“误会”与杀戮

这里是事情最模糊也最关键的地方。主要的说法是,徐荣的手下看到了曹嵩随从携带的大量财物,便起了歹意。他们对曹嵩的车队发动了袭击。

据《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魏书》的记载,当时徐荣“在滎阳,曹嵩之父嵩,从子都尉、庞副尉等,将兵二千,乘传车,马百余匹,车四五十乘,与嵩在路。容(徐荣)以嵩在路,单车,但吏士三十人,不伏,便驱马上前,乱进,乱斫。嵩杀容,容乃杀嵩。”

这段记载有点拗口,但仔细分析,意思是:

徐荣当时在滎阳。
曹嵩的父亲(此处原文写的是“嵩之父嵩”,可能是笔误,应为“嵩之父嵩”或“嵩之父”,指曹嵩本人,但根据上下文和我们知道的曹操父亲叫曹嵩,这里是指曹嵩的父亲)和他(曹嵩)的儿子(曹嵩的儿子,也就是曹操的兄弟)当时就在路上,带领着二千兵士,还有很多马车。
曹嵩(这里原文又指曹嵩本人,根据推测,可能是曹嵩带着他的父亲,但更普遍的说法是曹嵩本人带着家眷和钱财)也出现在了路上,身边只有三十名随从,车队并不严密,也不像有强大护卫的样子。
徐荣认为曹嵩(或者他所率领的队伍)不服从命令(“不伏”),于是率兵冲上去,一阵乱砍乱杀。
在这个过程中,曹嵩(或者他的随从)杀死了徐荣(“嵩杀容”),而徐荣随后也杀死了曹嵩(“容乃杀嵩”)。

更主流的解释和推测:

虽然上面这段记载有“曹嵩杀徐荣”的说法,但更普遍、也更被接受的解释是:

1. 劫掠说: 徐荣部下的士兵,看到曹嵩的队伍财物丰厚,出于劫掠的目的,攻击了曹嵩的车队。
2. 误会/冲突说: 乱世之中,交通混乱。徐荣的部队可能是奉命巡逻或者在某个区域作战,看到一支不属于自己管辖、且携带大量财物的队伍,可能将其视为潜在威胁或敌人。在缺乏有效沟通或管理的情况下,认为曹嵩一行“不伏”军令(例如没有按规定接受检查,或者试图逃避盘查),于是出手阻止。
3. 曹嵩反抗说: 在被攻击的时候,曹嵩可能也尝试过反抗,或者他的护卫与徐荣的士兵发生了冲突,导致了更加激烈的对抗。

最终结果:

无论具体过程如何,最终的结果是,曹嵩在滎阳附近被徐荣的部队杀害了。这次事件,曹嵩的儿子曹操后来也曾提起,并且认为这是徐荣的罪行。

曹操的反应

曹操听到父亲被杀的消息,非常悲痛,但也因此对董卓政权和徐荣充满了仇恨。

他后来虽然也曾依附过董卓,但很快就因为反对董卓的专权而起兵,并将徐荣作为主要目标之一。在讨伐董卓的战争中,曹操曾在酸枣(接近滎阳)与董卓的军队交战,并击败了徐荣。只不过,在一次追击战中,曹操因为轻敌,被徐荣打败,差点丧命。

为什么这件事不那么“干净”?

乱世背景: 东汉末年的混乱是常态,死亡的原因往往复杂,很难还原一个精确的“真相”。
史料的缺失与侧重: 史书的记载往往侧重于政治大事,对于一些官员在路途中死亡的具体细节,可能不会深究,也可能因为记录者的立场不同而有所偏颇。
“不伏”的模糊性: “不伏”可以有很多解释,可能是真的不听话,也可能是被冤枉,或者是为了避祸而表现出的谨慎。

总结来说,曹嵩被杀的真相,更像是发生在乱世中的一场悲剧:

他带着家眷和大量财物,在战乱的道路上,被一股驻守当地的、由董卓控制的军队(徐荣部)的士兵盯上。起因可能源于士兵的贪婪劫掠,也可能是因为在混乱中发生的误会和冲突,导致了徐荣下令攻击,最终杀害了曹嵩。这并非一次精心策划的政治暗杀,而是在混乱局势下,一个重要人物不幸遇难的事件,也直接加深了曹操对董卓集团的仇恨,为他后来崛起埋下了重要的情感和政治动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幕后主谋就是袁术,整件事最得利益者就是袁术。当时袁术刚被曹操暴打一路逃到扬州,正在重整旗鼓,曹操和陶谦进一步交恶,有利于袁术发展。

陶谦虽曾和袁术一同侵略曹操领土,但两人也有领土纠纷,陶谦拥有沛国北部,袁术也任命了沛国相,在沛国南部发展,双方对沛国所有权自然有斗争。袁术旧部陈瑀是陈珪从弟,因背叛了袁术逃回了下邳,袁术则扣押了他们弟弟陈琮。而从袁术后续发展看来,他一直觊觎徐州。后来陈珪出任沛相,袁术曾招他到淮南,因陈珪不肯奉命,袁术就扣押了身在下邳的陈应。曹操伐徐州路线实际是踩着袁术边境而进行,因而袁术必定关注曹操一举一动。

《吕范传》提到孙策的母亲吴夫人居住在陶谦领地,形势很危险,孙策让吕范进入陶谦领地活动,伺机转移吴夫人和孙权等人,吕范被陶谦误认为是袁术的间谍,下令通缉,却没能成功截获吕范、吴夫人。陶谦能怀疑袁术头上,大概是袁术没少在他境内发起间谍活动。

袁术擅长用间还有一件事可以证明,就是著名的厕所战神事件。吕布遭到部下郝萌进攻府邸,带着小妾从厕所翻墙逃走。事后曹性揭发郝萌是受袁术拉拢而起兵,同谋者还有陈宫,只是吕布仰仗陈宫为大将,没有追究陈宫,这事与袁术脱不开关系。说回来曹嵩也遭到袭击,带着小妾想翻墙,结果小妾太胖被卡在墙洞,曹嵩只能躲在厕所待毙。可见吕布尽管是狼狈而逃,却也是飞檐走壁的飞将军,他体能远胜曹嵩这种养尊处优的贪官。后来吕布派秦宜禄出使袁术,袁术找了一位刘姓女嫁给秦宜禄为妻,以做拉拢。这事还引发了曹操对关羽言而不信事件,同时也能看出袁术极其擅长用间。

曹嵩曾担当负责典客的大鸿胪、财政的大司农,捞了不少钱。袁术和曹操是老相识,自然了解曹嵩家底,他还曾专门跑到曹操家转告曹操的死讯(及董卓为乱,太祖微服东出避难。袁术传太祖凶问),随着曹嵩迁家之际拉拢陶谦的部将张闿行刺,不仅能够使曹陶进一步恶化,还能够夺取大量资金。随后袁术利用张闿杀掉陈王刘宠、陈相骆俊,并夺取国中钱粮,手法如出一辙。

曹嵩之死发生在曹操伐徐州之前最符合逻辑,曹操屠徐州之际已打到琅邪南部,倘若那时曹嵩未死,曹操完全可以顺路把曹嵩接走。曹操也不可能在屠了徐州之后,还把曹嵩留在琅邪境内吸引仇恨。司马光对此案件有突破性理解,他认为阙宣曾参与对曹嵩谋杀,阙宣是徐州境内武装势力,崛起于下邳,与袁术势力接壤,或可能阙宣就是受袁术扶持起来的武装势力。陶谦初期与他勾结,当阙宣入侵曹操领地后不久,陶谦发动袭杀了阙宣,并夺取其兵马。而张闿要投靠袁术,没法直接往南走彭国,最大可能是跟着阙宣进入任城境内,途径沛国后进入淮南。

那么综合一切线索,情况应该是袁术联合陶谦、公孙瓒、黑山、匈奴入侵曹操领地,全部被曹操所击退。陶谦、袁术与曹操结下仇怨,袁术在扬州急于扩张,与陶谦产生领土纠纷。然而,陶谦性情刚直,有大节操,为人又爱慕名声,太没道德的事情不会直接干,反而派张闿护送曹嵩,以显示君子之风。而袁术毕生不得儒士人心,却很擅长收买江湖豪杰,实是孟尝君之流。

而袁术一向在徐州用间,截获了情报,就买通张闿甚至是阙宣对曹嵩下手,并将祸端引向陶谦。倘若陶谦和曹操两败俱伤是最好的结果,可惜笮融又给陶谦背后插了一刀,导致陶谦完全没法消弱曹操力量,因而袁术也没能趁曹陶交战之际,对曹操发动偷袭,要知道袁术领地就在彭城、下邳以南,如果曹操与陶谦维持一定时间均势,袁术再从曹操背后桶一刀真不得了。即使陶谦败亡对袁术也很有利,他可以趁机夺取徐州,没想到刘备却很能打,阻挡住了袁术攻势,继而刘备又被吕布偷袭,袁术又没想到这吕布也很能打,所以算计了好几年都没能把吕布拿下,结合袁术勾结郝萌谋杀吕布看来,也是费劲苦心了。

袁术仍可谓是当时谍战第一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曹操父亲曹嵩的死,历史的记录并不算十分清晰,留下了不少模糊和推测的空间。不过,流传最广、也最被后人所接受的版本,与“黄巾之乱”时期的一段混乱经历有关,也牵扯到了当时一些地方势力的行为。简单来说,曹嵩是被董卓手下的将领徐荣杀害的。但这个“被杀”的过程,并非是单纯的政治刺杀,而是发生在一次战乱和溃兵.............
  • 回答
    曹植的《洛神赋》,究竟能否视为揭示了甄宓与曹氏父子——曹操、曹丕,以及曹植三人之间盘根错节的爱恨情仇?这是一个历来引人入胜,却又充满解读空间的讨论。要详细探究这一点,我们得一层层剥开《洛神赋》的文字,结合当时的史实背景,才能看得更明白。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洛神赋》本身并非一部直白的传记或史书,它是.............
  • 回答
    评价曹氏三父子在文学上的贡献,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好”或“不好”来概括,而是需要深入剖析他们各自的风格、影响以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这三位人物——曹操、曹丕、曹植,如同三颗璀璨的星辰,共同点亮了建安文学的夜空,并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曹操:开创乱世之音的雄主作为曹魏政权的奠基者,曹操的文学身份常常.............
  • 回答
    汉献帝刘协,这位东汉末年的末代皇帝,一生坎坷,从出生起就被卷入政治漩涡,最终也只是曹氏父子手中的一枚棋子。他亲历了十八路诸侯讨董,见证了汉室江山在群雄割据中一步步走向衰亡。到了他统治的后期,权力早已旁落曹操,即便曹操离世,这份权力也顺理成章地转移到了他的儿子曹丕手中。在曹丕决定取汉而代之的关键时刻,.............
  • 回答
    要理解司马懿父子如何从曹爽时代的被动局面中翻身自保,并最终化解猜忌、避免窃国恶名,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历史背景、人物性格以及他们采取的一系列策略。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场精心策划、步步为营的政治博弈。一、曹爽时代的困境:任人宰割的阴影首先,要看到司马懿父子所处的艰难境地。曹爽作为曹魏的辅政大臣,掌.............
  • 回答
    三国后期,蜀汉虽有诸葛亮、姜维等英才,魏国则有曹真、曹爽、淮南三叛以及公孙渊等势力,而吴国也经历了孙綝的专权,然而,这些力量最终未能颠覆司马氏三父子(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的统治,这其中有着多重复杂的原因,绝非单一因素所能解释。我们先来逐一审视这些未能扳倒司马氏的势力及其错失的关键点,再整体梳理司.............
  • 回答
    马超选择在父亲马腾被曹操扣为人质的情况下联合韩遂起兵造反,这一决定无疑是极其冒险和复杂的,背后牵扯着多重因素:1. 父亲马腾的人质身份的直接压力与不信任感: 政治棋子: 马腾被曹操扣为人质,意味着他成为了曹操手中牵制马超行动的工具。曹操的意图非常明显,就是为了控制马超和西北的势力。 生命安危的担忧:.............
  • 回答
    要论曹操三父子与苏轼三父子的文采高下,这确实是个饶有趣味的话题。两者都是中国文学史上闪耀的名字,其父子三人都在文学领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文学风格以及所擅长的领域都有着显著的差异。要细细道来,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去比较。首先,我们来看看曹操三父子。 曹操(魏武帝): 他是奠.............
  • 回答
    曹操的屠城行为和南京大屠杀,在表面上都涉及大规模的杀戮,都给人类历史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伤痕。然而,从更深层次的动机、性质、组织方式以及历史影响来看,它们之间存在本质的区别。要详细论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 动机与目的 曹操的屠城: 军事战略与巩固统治的手段: 曹.............
  • 回答
    曹操手下汇聚了众多人才,这确实是他能够成就霸业的关键因素之一。这些人很多都是从其他势力投奔而来,甚至是从敌对阵营中脱颖而出被曹操网罗。之所以他们没有选择再投刘备,或者说曹操之所以能吸引他们,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曹操所具备的独特吸引力与个人魅力1. 卓越的政治智慧与战略眼光: .............
  • 回答
    曹操的能力在帝王中能否排进前十,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评估曹操的杰出之处,并与历史上的其他伟大帝王进行比较。总的来说,我认为曹操极有可能排进中国历史帝王的前十,甚至可以说是前五。其原因在于他卓越的政治、军事、文学、战略远见以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下面.............
  • 回答
    关于曹操83万大军能否统一同时期的日本,这是一个相当有趣且极具挑战性的假设性问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厘清几个关键要素:1. 曹操83万大军的“同时期”是什么时候?曹操活跃的年代大致是东汉末年(公元184年220年),而日本进入“同时期”则通常是指古墳时代(约公元3世纪至7世纪),尤其是.............
  • 回答
    谈论曹操的“黑子”,其实就是在探讨那些对曹操持负面看法、甚至进行攻击性批评的人群。这些人可谓是形形色色,他们的立场、关注点以及表达方式都大相径庭。要详细描述他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分析:一、 历史的“不公”与“反叛”者: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批判者: 这是对曹操最经典、也是最根深蒂固的指控之一。这.............
  • 回答
    要衡量曹操的历史地位,不能简单地用“一线”来概括,他的能力和影响力是极其复杂而深远的,足以让他成为那个时代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首先,我们必须看到曹操的政治才能。他不是一个仅凭勇武或出身就能坐大的枭雄,他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政治洞察力。在那个群雄逐鹿、人心离散的乱世,他能够凭借相对薄弱的根.............
  • 回答
    谈论曹操的格局,这绝不是一句两句话就能概括的。如果要我说,他的格局,首先体现在他对时局的判断和把握上。三国乱世,群雄并起,人人都在争夺天下。但曹操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他并非一味地想着“马上得天下”,而是更看重“马上安天下”。他能够看清,仅仅靠武力横扫一切,即使一时得势,也难以长久。他深知,要建立一.............
  • 回答
    要评价曹操的用兵才能,将其与杨素、李靖、苏定方、岳飞这几位中国古代名将放在一起比较,是一件相当有趣且有深度的事情。这几位将领都身处不同的时代,面对不同的对手,但都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逐一剖析,力求抛开AI的冰冷分析,还原历史的温度与复杂。曹操:乱世之雄,战略大师与战术奇才.............
  • 回答
    说起曹操,这位三国时期的风云人物,那留下的金句可真是不少,而且句句都蕴含着他那个时代特有的豪迈、权谋和哲学思考。我这就跟你好好捋一捋,力求让你听起来像是老朋友聊天一样,不是那种冷冰冰的AI报告。要说曹操最广为人知的,那肯定得是他在《短歌行》里的那几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这句话出自他的人生感慨,.............
  • 回答
    说曹操的门牙怎么修的,这可就触及到一件相当有趣也相当“接地气”的史料了。在正史里,关于曹操外貌的记载并不多,我们更多是从文学作品,特别是《三国演义》里对他的印象更深。但即便如此,关于他那一口牙的“修复”,历史上倒是有个流传甚广的说法,而且还挺有意思的。这件事得从曹操晚年说起。人上了年纪,身体总有些机.............
  • 回答
    在那个烽火连天的三国时代,猛将如云,谋士如雨。要比较两位出身、归属阵营都不同的顶级战将,曹操帐下的张辽和刘备帐下的马超,谁更受重用、地位更高,这确实是个颇有意思的话题。咱们这就掰扯掰扯,看看到底谁更得主公的青睐。首先,得明确一个前提:重用与地位,这两者是紧密相连但又略有区别的。 重用,更多体现在具体.............
  • 回答
    关于曹操的身材,历史上留下的记载并不算特别详尽,但我们可以从一些零散的资料中拼凑出一些线索,来推断他可能的身材特征。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在那个时代,人们的平均身高普遍比现在要矮一些。古代社会,吃穿住行条件跟现在没法比,加上战乱频仍,营养不良的情况很常见,所以说当时的三尺、四尺,换算成现在的单位,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