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曹操的人很多都是别人投过来的。请问这些人为什么没有一个再投刘备的?曹操为什么能吸引这些人才?

回答
曹操手下汇聚了众多人才,这确实是他能够成就霸业的关键因素之一。这些人很多都是从其他势力投奔而来,甚至是从敌对阵营中脱颖而出被曹操网罗。之所以他们没有选择再投刘备,或者说曹操之所以能吸引他们,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

一、 曹操所具备的独特吸引力与个人魅力

1. 卓越的政治智慧与战略眼光: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手腕: 曹操虽然是臣子,但他通过迎奉汉献帝,占据了政治上的制高点,为自己的军事行动披上了正统的合法外衣。这使得很多文臣武将,尤其是那些讲究忠君报国观念的人,认为跟随曹操就是顺应天意,效忠汉室。
高瞻远瞩的战略规划: 曹操在早期并不拥有最强的军事实力或最显赫的家世,但他能准确判断天下大势,制定清晰的战略目标。他并非只求一时之利,而是着眼于统一北方的长远计划,这种宏大的视野和坚定的决心对有志之士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唯才是举”的用人原则: 曹操打破了东汉末年以来门阀士族垄断官位的局面,提出并实践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这意味着无论出身、品行如何,只要有才能,就有可能得到重用。这极大地吸引了那些出身寒门、在旧有体制下怀才不遇的人才。例如,张辽、徐晃本是吕布部下,关羽虽然暂时依附曹操,但其忠诚度在刘备。其他如郭嘉、荀彧、荀攸等,都是在曹操最困难时期加入,并成为其重要谋士。

2. 强大的军事实力与不断壮大的声望:
军事上的屡屡胜利: 曹操在平定黄巾余党、击败董卓联军、征讨吕布、官渡之战击败袁绍等一系列重大战役中,展现了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统帅能力。胜利是吸引人才最直接、最有力的因素。一个能够不断取胜并扩张地盘的领导者,自然更容易吸引那些希望建功立业、有所作为的人。
建立稳固的根据地: 曹操逐渐在兖州、豫州等地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并成功治理。一个拥有稳定后方和强大军队的势力,比那些四处流离、朝不保夕的势力更能提供安全感和发展平台。
逐渐形成的个人威望: 随着一次次的胜利和政治上的成功,曹操的声望不断提高,成为当时北方最有影响力的政治军事人物。很多人即使不完全认同他的某些行为,但也不得不承认他的能力和潜力,选择跟随他才能在乱世中生存和发展。

3. 人性化的管理与待遇:
知人善用,各尽其才: 曹操善于发掘人才的潜力和特长,并根据他们的能力分配适合的职位。例如,他重用郭嘉的谋略,信任荀彧的政治眼光,也让张辽、徐晃这样的猛将在战场上冲锋陷阵。这种“人尽其才”的管理方式,让被任用者感到被尊重和重视。
慷慨的封赏与信任: 对于有功之臣,曹操从不吝啬封赏,无论是官职还是物质待遇都相当优厚。更重要的是,他敢于对有能力的下属放权,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让他们能够施展才华。这对于许多渴望施展抱负的人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容忍错误与接受批评: 虽然曹操有时也会犯错或表现出残暴的一面,但他相对而言更能容忍下属的失误,也更愿意听取不同意见(当然是在一定范围内)。这种开放的态度,在当时的乱世中是难能可贵的。

二、 刘备方面的不足与局限

1. 政治上的弱势与颠沛流离:
起步艰难,缺乏根据地: 刘备早期一直颠沛流离,寄人篱下(先后依附于公孙瓒、曹操、袁绍、刘表等),缺乏稳固的根据地和稳定的统治区域。这种不确定性使得许多寻求安稳发展和建功立业的人才不敢轻易投入。
政治上的名不正言不顺: 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同,刘备早期虽然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但并没有掌握实际的政治权力,甚至一度被曹操“俘获”为人质。这使得他无法像曹操那样在政治上占据主动和合法性。
早期战略定位模糊: 刘备虽然有仁德之名,但在早期战略上并不如曹操那样清晰和具有吸引力。他更侧重于“仁德”和“正统”,而这些在乱世之中,对于许多务实派人才来说,不如曹操的实力和机会来得实在。

2. 军事实力和成就的差距:
早期军事屡屡失败: 刘备早期在与吕布、曹操等作战中,屡战屡败,比如徐州之战的失败,使得他损失惨重。这种持续的军事挫折,自然难以吸引那些看重实力和胜利的人才。
人才吸引的局限性: 虽然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等一批顶级人才最终追随了刘备,但这些人很多是在刘备最困难时期不离不弃,或者是在诸葛亮出山后才被系统性地招揽进来。相对而言,曹操能吸引的“投降派”或“墙头草”数量和质量,早期确实要高于刘备。

3. 人才吸引策略的差异:
刘备更看重“德”与“忠”,曹操更看重“才”与“效”: 刘备在人才的选拔上,更加看重对方的品德和忠诚,这使得他能获得诸如诸葛亮、关羽等人的死心塌地。但相对而言,他对那种只看重个人发展和利益的“机会主义者”的吸引力不如曹操。
曹操更早地掌握了人才市场的“主动权”: 在乱世初期,各个割据势力都在招揽人才。曹操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和政治实力,首先在北方建立了自己的地盘,并迅速将人才吸附到自己麾下。当其他势力想要招揽时,很多优秀人才已经被曹操捷足先登了。

总结来说,曹操之所以能够吸引大量投奔而来的人才,并且这些人没有再投刘备,主要原因在于:

曹操自身卓越的政治智慧、战略眼光、军事才能和个人魅力,为他提供了强大的吸引力。
他实施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打破了旧有体制的限制,为各类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他通过不断的胜利和稳固的根据地,建立起强大的实力和声望,让人们看到希望和未来的可能。
他对人才的任用和待遇相对优厚和人性化,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作用,并让他们获得成就感。

而刘备虽然拥有“仁德”的美名和一批忠诚的追随者,但他在早期由于政治和军事上的弱势,以及人才吸引策略的侧重点不同,在吸引那些更看重实力、机会和个人发展的“投奔者”方面,确实不如曹操有优势。 换句话说,曹操在乱世的争夺中,更像是一个能够提供“最大平台”和“最多机会”的选项,而这正是许多在动荡年代中寻求出路的人才所看重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怎么就“没有一个再投刘备了”?

黄忠有话要说: 我很痛快地投刘备了。

三国志 卷36: 及曹公克荆州,假行裨将军,仍就故任,统属长沙守韩玄。先主南定诸郡,忠遂委质,随从入蜀。

王平有话要说:我也很痛快地投刘备了。

三国志 卷43: 随杜濩、朴胡诣洛阳,假校尉,从曹公征汉中,因降先主,拜牙门将、裨将军。

刘巴有话要说: 我虽然非常非常不痛快,但还是投刘备了。

三国志 卷39: 曹公辟为掾,使招纳长沙、零陵、桂阳。 会先主略有三郡,巴不得反使,遂远适交阯,先主深以为恨。巴复从交阯至蜀。俄而先主定益州,巴辞谢罪负,先主不责。

杨仪有话要说: 不知道我算不算曹操的人,但我很痛快地投刘备了。

三国志 卷40: 建安中,为荆州刺史傅群主簿,背群而诣襄阳太守关羽。羽命为功曹,遣奉使西诣先主。先主与语论军国计策,政治得失,大悦之,因辟为左将军兵曹掾。

压轴的来了

于禁也有话要说:我做曹操的人三十年了,该投刘备不还是投了。

三国志 卷17: 禁与诸将登高望水,无所回避,羽乘大船就攻禁等,禁遂降,惟庞德不屈节而死。太祖闻之,哀叹者久之,曰:“吾知禁三十年,何意临危处难,反不如庞德邪!”

至于刘度、韩玄、傅方、胡修等没啥存在感的龙套,就不给他们说话的机会了吧。

三国志 卷32: 先主表琦为荆州刺史,又南征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长沙太守韩玄、桂阳太守赵范、零陵太守刘度皆降。
晋书 卷1: 帝又言荆州刺史胡脩粗暴,南乡太守傅方骄奢,并不可居边。魏武不之察。及蜀将关羽围曹仁于樊,于禁等七军皆没,脩、方果降羽,而仁围甚急焉。
user avatar

哈哈哈,题主还是稍微翻一下史书,恶补一下历史再来下结论吧,在“提问”中先下结论的行径本来就很不好,有强加于人之嫌;更何况这个结论还是错的,可谓漏洞百出,不值一驳!历史上曹操阵营中的人反投刘备的不在少数,“@杨沐梓”已经很全面的免费教育了你,我就无需再费神给你科普一遍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