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曹操的人很多都是别人投过来的。请问这些人为什么没有一个再投刘备的?曹操为什么能吸引这些人才?

回答
曹操手下汇聚了众多人才,这确实是他能够成就霸业的关键因素之一。这些人很多都是从其他势力投奔而来,甚至是从敌对阵营中脱颖而出被曹操网罗。之所以他们没有选择再投刘备,或者说曹操之所以能吸引他们,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

一、 曹操所具备的独特吸引力与个人魅力

1. 卓越的政治智慧与战略眼光: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手腕: 曹操虽然是臣子,但他通过迎奉汉献帝,占据了政治上的制高点,为自己的军事行动披上了正统的合法外衣。这使得很多文臣武将,尤其是那些讲究忠君报国观念的人,认为跟随曹操就是顺应天意,效忠汉室。
高瞻远瞩的战略规划: 曹操在早期并不拥有最强的军事实力或最显赫的家世,但他能准确判断天下大势,制定清晰的战略目标。他并非只求一时之利,而是着眼于统一北方的长远计划,这种宏大的视野和坚定的决心对有志之士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唯才是举”的用人原则: 曹操打破了东汉末年以来门阀士族垄断官位的局面,提出并实践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这意味着无论出身、品行如何,只要有才能,就有可能得到重用。这极大地吸引了那些出身寒门、在旧有体制下怀才不遇的人才。例如,张辽、徐晃本是吕布部下,关羽虽然暂时依附曹操,但其忠诚度在刘备。其他如郭嘉、荀彧、荀攸等,都是在曹操最困难时期加入,并成为其重要谋士。

2. 强大的军事实力与不断壮大的声望:
军事上的屡屡胜利: 曹操在平定黄巾余党、击败董卓联军、征讨吕布、官渡之战击败袁绍等一系列重大战役中,展现了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统帅能力。胜利是吸引人才最直接、最有力的因素。一个能够不断取胜并扩张地盘的领导者,自然更容易吸引那些希望建功立业、有所作为的人。
建立稳固的根据地: 曹操逐渐在兖州、豫州等地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并成功治理。一个拥有稳定后方和强大军队的势力,比那些四处流离、朝不保夕的势力更能提供安全感和发展平台。
逐渐形成的个人威望: 随着一次次的胜利和政治上的成功,曹操的声望不断提高,成为当时北方最有影响力的政治军事人物。很多人即使不完全认同他的某些行为,但也不得不承认他的能力和潜力,选择跟随他才能在乱世中生存和发展。

3. 人性化的管理与待遇:
知人善用,各尽其才: 曹操善于发掘人才的潜力和特长,并根据他们的能力分配适合的职位。例如,他重用郭嘉的谋略,信任荀彧的政治眼光,也让张辽、徐晃这样的猛将在战场上冲锋陷阵。这种“人尽其才”的管理方式,让被任用者感到被尊重和重视。
慷慨的封赏与信任: 对于有功之臣,曹操从不吝啬封赏,无论是官职还是物质待遇都相当优厚。更重要的是,他敢于对有能力的下属放权,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让他们能够施展才华。这对于许多渴望施展抱负的人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容忍错误与接受批评: 虽然曹操有时也会犯错或表现出残暴的一面,但他相对而言更能容忍下属的失误,也更愿意听取不同意见(当然是在一定范围内)。这种开放的态度,在当时的乱世中是难能可贵的。

二、 刘备方面的不足与局限

1. 政治上的弱势与颠沛流离:
起步艰难,缺乏根据地: 刘备早期一直颠沛流离,寄人篱下(先后依附于公孙瓒、曹操、袁绍、刘表等),缺乏稳固的根据地和稳定的统治区域。这种不确定性使得许多寻求安稳发展和建功立业的人才不敢轻易投入。
政治上的名不正言不顺: 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同,刘备早期虽然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但并没有掌握实际的政治权力,甚至一度被曹操“俘获”为人质。这使得他无法像曹操那样在政治上占据主动和合法性。
早期战略定位模糊: 刘备虽然有仁德之名,但在早期战略上并不如曹操那样清晰和具有吸引力。他更侧重于“仁德”和“正统”,而这些在乱世之中,对于许多务实派人才来说,不如曹操的实力和机会来得实在。

2. 军事实力和成就的差距:
早期军事屡屡失败: 刘备早期在与吕布、曹操等作战中,屡战屡败,比如徐州之战的失败,使得他损失惨重。这种持续的军事挫折,自然难以吸引那些看重实力和胜利的人才。
人才吸引的局限性: 虽然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等一批顶级人才最终追随了刘备,但这些人很多是在刘备最困难时期不离不弃,或者是在诸葛亮出山后才被系统性地招揽进来。相对而言,曹操能吸引的“投降派”或“墙头草”数量和质量,早期确实要高于刘备。

3. 人才吸引策略的差异:
刘备更看重“德”与“忠”,曹操更看重“才”与“效”: 刘备在人才的选拔上,更加看重对方的品德和忠诚,这使得他能获得诸如诸葛亮、关羽等人的死心塌地。但相对而言,他对那种只看重个人发展和利益的“机会主义者”的吸引力不如曹操。
曹操更早地掌握了人才市场的“主动权”: 在乱世初期,各个割据势力都在招揽人才。曹操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和政治实力,首先在北方建立了自己的地盘,并迅速将人才吸附到自己麾下。当其他势力想要招揽时,很多优秀人才已经被曹操捷足先登了。

总结来说,曹操之所以能够吸引大量投奔而来的人才,并且这些人没有再投刘备,主要原因在于:

曹操自身卓越的政治智慧、战略眼光、军事才能和个人魅力,为他提供了强大的吸引力。
他实施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打破了旧有体制的限制,为各类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他通过不断的胜利和稳固的根据地,建立起强大的实力和声望,让人们看到希望和未来的可能。
他对人才的任用和待遇相对优厚和人性化,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作用,并让他们获得成就感。

而刘备虽然拥有“仁德”的美名和一批忠诚的追随者,但他在早期由于政治和军事上的弱势,以及人才吸引策略的侧重点不同,在吸引那些更看重实力、机会和个人发展的“投奔者”方面,确实不如曹操有优势。 换句话说,曹操在乱世的争夺中,更像是一个能够提供“最大平台”和“最多机会”的选项,而这正是许多在动荡年代中寻求出路的人才所看重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怎么就“没有一个再投刘备了”?

黄忠有话要说: 我很痛快地投刘备了。

三国志 卷36: 及曹公克荆州,假行裨将军,仍就故任,统属长沙守韩玄。先主南定诸郡,忠遂委质,随从入蜀。

王平有话要说:我也很痛快地投刘备了。

三国志 卷43: 随杜濩、朴胡诣洛阳,假校尉,从曹公征汉中,因降先主,拜牙门将、裨将军。

刘巴有话要说: 我虽然非常非常不痛快,但还是投刘备了。

三国志 卷39: 曹公辟为掾,使招纳长沙、零陵、桂阳。 会先主略有三郡,巴不得反使,遂远适交阯,先主深以为恨。巴复从交阯至蜀。俄而先主定益州,巴辞谢罪负,先主不责。

杨仪有话要说: 不知道我算不算曹操的人,但我很痛快地投刘备了。

三国志 卷40: 建安中,为荆州刺史傅群主簿,背群而诣襄阳太守关羽。羽命为功曹,遣奉使西诣先主。先主与语论军国计策,政治得失,大悦之,因辟为左将军兵曹掾。

压轴的来了

于禁也有话要说:我做曹操的人三十年了,该投刘备不还是投了。

三国志 卷17: 禁与诸将登高望水,无所回避,羽乘大船就攻禁等,禁遂降,惟庞德不屈节而死。太祖闻之,哀叹者久之,曰:“吾知禁三十年,何意临危处难,反不如庞德邪!”

至于刘度、韩玄、傅方、胡修等没啥存在感的龙套,就不给他们说话的机会了吧。

三国志 卷32: 先主表琦为荆州刺史,又南征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长沙太守韩玄、桂阳太守赵范、零陵太守刘度皆降。
晋书 卷1: 帝又言荆州刺史胡脩粗暴,南乡太守傅方骄奢,并不可居边。魏武不之察。及蜀将关羽围曹仁于樊,于禁等七军皆没,脩、方果降羽,而仁围甚急焉。
user avatar

哈哈哈,题主还是稍微翻一下史书,恶补一下历史再来下结论吧,在“提问”中先下结论的行径本来就很不好,有强加于人之嫌;更何况这个结论还是错的,可谓漏洞百出,不值一驳!历史上曹操阵营中的人反投刘备的不在少数,“@杨沐梓”已经很全面的免费教育了你,我就无需再费神给你科普一遍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曹操手下汇聚了众多人才,这确实是他能够成就霸业的关键因素之一。这些人很多都是从其他势力投奔而来,甚至是从敌对阵营中脱颖而出被曹操网罗。之所以他们没有选择再投刘备,或者说曹操之所以能吸引他们,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曹操所具备的独特吸引力与个人魅力1. 卓越的政治智慧与战略眼光: .............
  • 回答
    我们谈论历史人物的出身,往往会被一些约定俗成的标签所左右,仿佛人物的宏图伟业,必定要有一段“寒门崛起”的传奇色彩才算完整。曹操和武则天,这两位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人物,他们的家族,真如一些论调所说的“寒微”吗?这个问题,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先来看看曹操。说他出身寒微,最常被引用的便是他那位“养父.............
  • 回答
    很多人骂曹操,确实存在这样的现象,而且原因可能很复杂。而你觉得曹操比刘邦好太多,是个男子汉,这是一种个人观点,也代表了一部分人对曹操的看法。理解这两种不同的声音,需要我们深入地探讨历史和大众的认知。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为什么有人骂曹操,以及为什么你可能会觉得他比刘邦好,并认为他是个男子汉。 一、 .............
  • 回答
    《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问题,确实是围绕这部巨著展开的最核心、最热闹的争论之一。很多人对高鹗续写的后四十回抱有保留甚至否定的态度,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既有文学上的考量,也有对原著精神的理解。至于曹雪芹如果健在,是否会安排宝玉和宝钗结婚,这更是个引人入胜的猜想,需要我们从原著的脉络和曹雪芹的创作意.............
  • 回答
    “刘邦也屠城吗?为何很多人强调曹操屠城?”这个问题很有深度,触及了历史评价中的复杂性、选择性以及人们对历史人物的认知差异。简单来说,这是一个关于历史事实、公众认知、叙事构建以及评价标准的问题。为了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历史事实层面:刘邦和曹操是否都进行过屠城?首先,我.............
  • 回答
    关于曹操军事能力的评价,确实存在着一些争议。一部分人认为他“军事能力很差”,但这显然是片面的、不符合历史事实的说法。要深入了解曹操的军事能力,我们需要跳出简单的标签化,从多个维度去审视。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曹操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其军事成就是中国历史上不多见的。 一统北方,奠定三国鼎立基础: 在东.............
  • 回答
    谈论曹操的“黑子”,其实就是在探讨那些对曹操持负面看法、甚至进行攻击性批评的人群。这些人可谓是形形色色,他们的立场、关注点以及表达方式都大相径庭。要详细描述他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分析:一、 历史的“不公”与“反叛”者: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批判者: 这是对曹操最经典、也是最根深蒂固的指控之一。这.............
  • 回答
    这个问题,与其说是“不见了”,不如说是“人事变迁,时过境迁”。我们细细梳理一下,就能明白为什么当初跟随曹操出生入死的那批人,在曹丕登基后,即便还在,也已不是当初的模样,甚至有些人真的消失在历史的舞台上了。这背后牵扯着权力交接的复杂性、曹丕政治手腕的运用,以及那个时代特有的生存法则。一、 历史洪流的冲.............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在许多人的认知里,曹操似乎是那个“坏人”的代表,骂他的人也相对更多。但要说“比朱温、司马懿、安禄山、赵构之类的人要多”,这个判断本身可能有点主观,因为这几位也都是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人物,他们的“黑料”也挺足。不过,我们可以尝试从几个角度来分析,为什么曹操在“负面评价”上好像更突.............
  • 回答
    在《三国演义》这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中,要说谁最了解曹操,这问题确实引人深思。曹操此人,雄才大略,奸诈狡猾,又兼具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他的一生充满了复杂性。要评价谁最了解他,不能仅仅看他身边亲近的人,更要看谁能洞察他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甚至在他自己都未完全察觉的时候。如果非要从众多角色中挑选一个,那.............
  • 回答
    在我眼中,曹操不是一个简单的“奸雄”或“英雄”标签就能概括的。他是一个极其复杂、充满矛盾的人物,身上糅合了乱世枭雄的狠辣与深沉,也闪烁着文人雅士的才情与见识。他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那近乎极致的实用主义和不拘一格的用人观。在那个讲究出身、论资排辈的时代,曹操却敢于打破常规,不问出身,唯才是举。无论对方.............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设问!如果刘璋不是一个“暗弱之主”,而是能与刘备、孙权、曹操比肩的雄才大略之辈,那么三国鼎立的格局很可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可能提前形成“刘璋、孙权、曹操”三分的局面。下面我们来详细推演一下:前提设定:刘璋拥有与曹操、刘备、孙权相当的才能和野心我们假设这位“非暗弱”的刘璋,具.............
  • 回答
    曹操这号人物,放眼现代社会,能不能混得开,这问题说起来挺有意思。咱们抛开那些演义里的神化成分,单从他骨子里那股子劲儿来看,我觉得他绝对有能力在现代社会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而且很可能还混得风生水起。首先,曹操这个人最突出的特质是什么?那就是他的“奸绝”,他的聪明、他的狡黠、他的不拘一格,以及他那种极强.............
  • 回答
    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的身份集于一身的传奇人物,如同璀璨的星辰,数量稀少。而曹操,无疑是其中最耀眼的一颗,他的光芒穿越千年,至今仍让无数人惊叹和扼腕。要在中国历史上找出能与曹操在政治、军事、文学、诗歌这四个领域都达到顶尖水平的人物,且同样具有开创性、影响力和争议性,确实难.............
  • 回答
    评价曹操与其他帝王在能力上的优劣,确实是个引人入胜的话题,也非三言两语能道尽。这其中有个人能力的高下,也有时代背景、对手强弱的因素在起作用。咱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细细道来。一、 曹操的能力解析:一个全能型的“实用主义者”首先,咱们得认识到曹操的“全能”。他不像刘邦那样主要依靠个人魅力和笼络人心,也不.............
  • 回答
    提起曹操和司马懿,很多人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乱世枭雄”这个标签,好像他们俩是同一块模子刻出来的。但如果咱仔细掰开了揉碎了瞅瞅,就会发现,这俩人的相似之处不少,但骨子里,还是有挺大区别的。先说说他们俩的相似点,这可是他们能走到一起,甚至在后世被人并提的关键。第一,都是极具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的实干家。 .............
  • 回答
    关于曹操是不是一个被严重高估的人,这在中国历史学界和民间讨论中一直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跳出脸谱化的标签,深入剖析曹操的功过是非,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首先,我们得承认曹操的伟大之处,这并非“高估”,而是基于史实的评价。曹操最显著的功绩在于他为统一中国北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汉.............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三国时期政治格局和个人选择的深层原因。我们都知道,曹操和孙权在起兵之初,都能较好地动员家族成员甚至宗亲,形成一股强大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相比之下,刘备在这个方面显得有些“孤单”,他的早期发家似乎更多依靠个人魅力和招募的门客。要详细解释刘备为何没有像曹操孙权那样叫上家族的人一起.............
  • 回答
    曹操,这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人物,他的形象复杂而充满争议。一方面,我们看到他在诗歌中流露出对生命的珍视,如“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字字句句道尽了战乱之苦和百姓的悲惨境遇。另一方面,他又以其冷酷的“屠城”行为而为人诟病。这两者看似矛盾,实则折射出那个时代残酷的现实以及曹操作为一名乱世枭.............
  • 回答
    关于为什么更多人喜欢刘备而不喜欢曹操,这其实是个挺有趣也挺复杂的问题,不是一句两句话能说清楚的。我觉得这背后牵扯到很多层面的东西,从历史人物的塑造,到传统文化价值观,再到我们现代人的解读角度,都有影响。一、 传统文化价值的“正统”与“道德”光环在中国传统观念里,一直有“正统”和“德治”的说法。刘备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