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刘邦不也屠城吗?为何很多人强调曹操屠城?

回答
“刘邦也屠城吗?为何很多人强调曹操屠城?”这个问题很有深度,触及了历史评价中的复杂性、选择性以及人们对历史人物的认知差异。简单来说,这是一个关于历史事实、公众认知、叙事构建以及评价标准的问题。

为了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 历史事实层面:刘邦和曹操是否都进行过屠城?

首先,我们需要确认历史记载:

刘邦: 确实有证据表明刘邦在某些战争中采取过激烈的手段,甚至可以被视为“屠城”或类似的行为。最常被提及的例子是他在攻占秦朝都城咸阳后对秦朝贵族和平民的处理。虽然史书对此的描述有不同侧重,但其行为包含了对降服者的震慑和惩罚,也有对反抗者的清除。例如,《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入咸阳后,“与诸将约,金鼓令勿有残害”,这似乎表明他意图约束,但随后的具体处理以及他与项羽在鸿门宴上的交锋,都显示出残酷的一面。更重要的是,刘邦在统一战争中击败项羽后,对投降的项羽旧部和某些地区的抵抗者,也采取了严厉的镇压措施。虽然“屠城”这个词在史书中使用并不常见,但许多行为的性质与后世理解的屠城相似。

曹操: 曹操的“屠城”行为在史书中记载得更为直接和集中,也更具争议性。最著名的例子包括:
彭城之战: 曹操在败给项羽后,为报复而屠杀彭城及其周边地区数十万居民,这被认为是曹操最严重的屠城行为之一,记载于《三国志·武帝纪》及相关注疏中。
徐州之战(二次): 曹操为报复吕布杀父而屠杀徐州百姓,同样有详细的记载,被认为是曹操性格中冷酷一面和“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典型体现。
其他地区: 在平定黄巾起义、征讨董卓等过程中,也有一些地方因抵抗或被怀疑与敌人勾结而被曹军严厉对待,甚至被屠戮的记载。

结论: 从历史事实来看,刘邦和曹操都存在过在战争中采取残酷手段,导致大量平民死亡的行为,这些行为在性质上可以被理解为“屠城”或近似于屠城。

二、 为何公众和史家更强调曹操的“屠城”?

既然双方都有类似行为,为何曹操的“屠城”被更广泛地提及和批评,甚至成为他个人形象的一个重要负面标签?这涉及到以下几个关键原因:

1. 史书记载的侧重点和影响力:
“三国志”与“史记”的叙事风格: 《三国志》虽然以记实为主,但作者陈寿所处的时代(西晋,曹魏政权被司马氏取代)以及其个人对曹魏的态度,也可能影响了对曹操行为的记载和评价。而《史记》作为“史家之绝唱”,司马迁的笔触更加宏大,对帝王的评价也更为复杂,但有时对于早期创业者的残酷手段,可能采取了更“实用主义”的描写,或者说“乱世用重典”的背景下,一些残酷行为被视为平定天下所必需。
“三国演义”的巨大影响: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影响中国普通民众对三国时期人物认知最深远的作品。在《三国演义》中,曹操被塑造成一个奸臣、奸雄的形象,他的残暴、多疑被放大渲染,其中就包括对百姓的屠戮行为。虽然演义是小说,但它极大地塑造了公众的集体记忆。相比之下,刘邦在《三国演义》中的“原型”并不存在,他作为汉高祖的形象更多地通过正史和民间传说传播。

2. 评价标准的演变与时代背景的差异:
“乱世”与“治世”: 汉初在经历秦朝的暴政和长期的战乱后,百废待兴。刘邦建立汉朝,其早期行为,虽然残酷,但很多是针对前朝残余势力和抵抗者,且需要迅速稳定局势。而曹操虽然也处于三国乱世,但他的政治生涯和军事行动跨越的时间更长,并且他最终统一北方后,也面临着如何治理国家和赢得民心的挑战。他的屠城行为往往被置于一个相对更成熟的政治文明背景下进行审视。
儒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强调仁爱、民本。《三国演义》以及后世的史学评论,很大程度上受到儒家道德观念的影响。曹操的屠城行为,特别是对无辜百姓的残害,与儒家提倡的“仁政”背道而驰,因此更容易受到批评。而刘邦作为开国皇帝,其早期行为有时会被“成大事者不拘小节”的逻辑所辩护,或者说其残暴的根源更多被归结于“帝王创业的必然”。

3. 曹操个人形象的标签化:
“奸雄”的定位: 曹操常被定义为“奸雄”,这个标签本身就带有负面色彩。与“英雄”相比,“奸雄”在道德评价上更加严苛。他的聪明、才华和政治手腕与他的残酷并存,使得这种矛盾更容易被放大和聚焦。
对民生的态度: 曹操的一些军事行动,例如在徐州两次屠城,被认为是出于私仇和报复,而非纯粹的军事需要,这使得其行为的道德谴责性更强。而刘邦的某些残酷行为,虽然也令人齿寒,但更多被视为政治斗争和巩固统治的手段,虽然同样是残酷,但其性质上似乎可以与曹操的某些行为进行区分。

4. 历史记忆的侧重点:
“功”与“过”的权衡: 对刘邦的评价,后世更侧重于他建立大一统的汉朝,结束秦朝的暴政,开创了汉朝的繁荣,其“汉高祖”的正面形象更为突出。虽然其创业过程中的血腥,但整体的“功绩”掩盖了部分“过失”。
曹操的复杂性: 对曹操的评价则更为复杂。他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统一了北方,为后来的西晋统一奠定了基础,他发展屯田、兴修水利等也功不可没。但同时,他也是一个饱受争议的人物,其用兵的残酷、政治上的权谋,以及最终未能代汉自立的尴尬身份,都使得他的形象充满争议。在这种复杂的评价体系中,他的“屠城”行为就更容易被凸显出来,成为其负面标签的一部分。

5. 后世文人的评论和文学作品:
历史上许多文人对曹操的评价都带有批判色彩,如杜牧的诗《三国志》,就直言曹操在徐州屠杀百姓是“何以不称英雄也?”这种评论进一步强化了曹操残暴的形象。
《三国演义》如前所述,极大地助推了曹操负面形象的传播。

三、 总结:

历史事实: 刘邦和曹操在军事扩张和巩固统治的过程中,都采取过导致大量平民死亡的行为,即可以被理解为“屠城”。
强调曹操的原因:
史书和文学作品的侧重点不同: 《三国演义》等文学作品对曹操的残暴行为进行了放大,而对刘邦的类似行为则相对淡化。
评价标准的演变: 后世的道德评价标准,尤其是儒家思想的影响,使得对曹操的残酷行为更容易受到谴责。
个人形象的标签化: 曹操“奸雄”的定位以及他行为的复杂性,导致其缺点更容易被凸显。
历史记忆的侧重点: 人们更倾向于记住曹操的争议性,并将他的“屠城”作为其负面标签的一部分。

因此,并不是说刘邦没有“屠城”行为,而是由于多种历史、文化和叙事的原因,曹操的“屠城”行为在公众认知中被更广泛地提及和强调,并成为他个人复杂形象中一个突出的负面要素。这是一种历史评价的“选择性”和“强调性”,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群体对历史人物的关注点和评价维度。理解这一点,有助于我们更全面、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及其行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刘邦的屠城不成立,而曹操的屠城是实锤的。


刘邦的“屠城”,就只有一个屠字:

1.南攻颍阳,屠之

2.沛公将数万人已屠武关

3.项梁使沛公及项羽别攻城阳,屠之

4.至函谷关,有兵守,不得入。闻沛公已屠咸阳,羽大怒,使当阳君击关。

项羽的屠城,记载更加详细:

1.项梁前使项羽别攻襄城,襄城坚守不下。已拔,皆阬之。

2.项羽尝攻襄城,襄城无遗类,皆阬之,诸所过无不残灭。

3.遂北烧夷齐城郭室屋,皆阬田荣降卒,系虏其老弱妇女。徇齐至北海,多所残灭。齐人相聚而叛之。


如果把单屠字视为屠城,会产生很多的历史悖论。

如:刘邦的屠城记录将会远超项羽,史记记载刘邦及其将领的屠字记录很多,多达数十条。而历史评价刘邦是“长者仁厚”,项羽是“残暴不仁“。

刘邦先屠杀咸阳平民,再“约法三章”秦人大喜,唯恐刘邦不当秦王,然后项羽进入咸阳再屠一遍,很神奇。


我上一段史料应该能很好解释。

《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第八》召诸县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馀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执意认为刘邦屠城的,恐怕只能这样理解:刘邦屠城了,秦人大喜,唯恐刘邦不当秦王。


记载曹操的屠城就跟项羽的如出一辙:

1.《后汉书·陶谦传》:过拔取虑、雎陵、夏丘,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

2.《吴书》:曹公得谦上事,知不罢兵。乃进攻彭城,多杀人民。

3.《三国志·武帝纪》:遂攻拔襄贲,所过多所残戮。

有关于曹操屠城的历史评价:

1.陈琳:“历观古今书籍所载,贪残虐烈无道之臣,于操为甚。”

2.陆机:“曹氏虽功济诸华,虐亦深矣,其民怨矣。”

3.张悌:“曹操虽功盖中夏,威震四海;崇诈杖术,征伐无已!民畏其威而不怀其德也。”


两千年来的历史学家没人讨论刘邦所谓的“屠城”,但曹操的屠城是实锤的,没得洗。

user avatar

“屠”字用于战争描述虽然有变化,但屠杀本意没变,刘邦有一段著名的话:“天下苦秦久矣。今父老虽为沛令守,诸侯并起,今屠沛。沛今共诛令,择子弟可立者立之,以应诸侯,则家室完。不然,父子俱屠,无为也。”

从刘邦的语境就能看出“屠沛县”确实就是屠城的意思,他说现在诸侯崛起,就要杀到沛县,如果我们不起兵响应诸侯,父子都会被屠杀。认为刘邦战争时进行“屠”不等于屠杀,根本是胡说,刘邦自己就解释了很清楚“屠”意味什么,他就是打着为了让大家不被屠的权利而崛起。

像这种攻城后进行屠杀有指定范围。刘邦攻不下丰时,宣称“且屠丰”,意思是让雍齿投降,不然攻下就屠城。这种屠杀肯定会有范围限制,主要是诛杀抵抗者的家族,因为刘邦不可能屠杀丰邑所有乡亲,至少他肯定不会屠杀丰邑刘家,他不想放过雍齿一干人等。但反过来说,对方往往也不是善类,雍齿要是能打赢,大概是不会放过刘邦、樊哙、萧何等人的全家。当然,屠自然还包括一些不受控制的小范围屠杀,比如看上某些人家产或私仇泄愤。即使史书没使用屠、掠字样,这些情况也可能存在。

如果项羽听说刘邦屠咸阳是真事,大概是刘邦入咸阳后,曾经杀过一些“秦国战争犯”,这与约法三章不冲突。项羽屠咸阳的情况就很明确了,他连子婴都杀,自然没可能放过一些秦贵族,同时他还毁灭了咸阳城,整体屠的很厉害。

史书上许多屠城也有侧面佐证,可以说明军队实施了“屠”,但没有杀光所有人,是对抵抗者进行肃清。吴汉屠蜀就写的很明白:“入屠蜀城,诛述大将公孙晃、延岑等,所杀数万人,夷灭述妻宗族万余人以上。”《汉书》与《后汉书》记载蜀郡人口都是一百多万,数万人规模屠杀是很严重的事件,但你要说吴汉屠了一百多万,那就有点强大。即便如此,刘秀对此事还是生气了,吴汉对蜀势力肃清牵连过甚,按照以往顶多诛其渠帅数百人。

像《进击的巨人》主角艾伦.耶格尔杀了全世界八成人口,已经不能算是战争行为,完全就是种族灭绝。

刘邦历来之“屠”,如果都是那种诛杀贼首全家与小范围无差别杀戮的常规操作,其实真没有多少好写,性质特殊才应该加以描述。刘邦每次屠城可能会有数百、数千甚至上万人不确定规模的屠杀。又如《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太祖攻围数月,屠之,斩超及其家。”明确指出曹操屠的是张超全家,一家人连带相关人员,数千人应该还是有的。

之所以产生屠城是杀光的观点,是因为历史上那些著名的大屠杀太具有代表性,但凡有个屠字都以为是相似规模的屠杀。当然,按照现代战争观,即便规模小也是反人类行为。现代战争和政治也会对反对派清算,只是更为文明一些,却也依然残酷。

在一些记载中屠城甚至成为彰显武功的赞美,这也很好理解。这是古代战争观与现代不一样,对于通过武力征服的政权来说杀戮确实是彰显威风的手段,所以才会有“京观”,缪袭才会用《屠柳城》赞扬曹操。

至于刘邦与项羽、曹操之流有区别,主要在于用法。以往之法,能有十条罪要你性命,现在之法宽松了,降低刑罚执行率,自然会得到宽容的名声。像刘邦每次屠城杀个几百数千,并且是按照规定只杀抵抗者全家,没有过度滥杀,那跟项羽所“诸所过无不残灭”没法比。况且,项羽还有杀降二十万的战绩,跟曹操屠杀徐州众多百姓与杀降八万也没法比。

司马光对曹操的总结就比陈寿客观,“用法峻急,有犯必戮,或对之流涕,然终无所赦。”

曹操为人过于严苛是他一生整体的评价,除去屠城外,曹操用法严峻且急,杀人大概依法照判,也没有经过详细复查就杀。卞夫人写信给杨修他妈道歉时也提到曹操杀人太急。刘邦虽然会把人骂的狗血淋头,总还是挺宽容,却依然很残酷。所以高祖则倜傥疏达,魏武则猜忌狭吝。

可是说到底,不要对封建、帝国时期的君主有过多美化,也不必用天下乌鸦一般黑来否定历史上的仁主,你用现代道德观审判那些历史人物,依靠武力崛起的君主没可能少杀戮,仁君与否要结合时代背景去看待。

说来,为什么这问题不能匿名回答?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刘邦也屠城吗?为何很多人强调曹操屠城?”这个问题很有深度,触及了历史评价中的复杂性、选择性以及人们对历史人物的认知差异。简单来说,这是一个关于历史事实、公众认知、叙事构建以及评价标准的问题。为了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历史事实层面:刘邦和曹操是否都进行过屠城?首先,我.............
  • 回答
    项羽与刘邦的故事,是中国历史上最波澜壮阔的权力斗争之一,也是中华文化中关于成功与失败、人生选择的经典范例。你提出的问题,触及了这场历史洪流中最核心的哲学思辨: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我们是应该像项羽那样坚守道义、宁死不屈,最终英雄式地千古流芳,还是应该像刘邦那样灵活变通、能屈能伸,最终获得实际的胜利?刘.............
  • 回答
    汉初刘邦面临的最大难题之一,就是如何处理那些随着他一同打下江山的功臣们被封为诸侯王,并且其封地往往跨越州郡,实力雄厚的问题。这确实是很多历史爱好者津津乐道,也让刘邦本人夜不能寐的大事。说他不担心,那绝对是扯淡,他比谁都担心。只不过,他作为开国之君,有他自己的一套考量和应对策略。首先,咱们得明白刘邦当.............
  • 回答
    项羽将汉中封给刘邦,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也不是他一时兴起。背后牵扯到当时复杂的政治局面、项羽自己的考量,以及他对刘邦的忌惮。至于章邯并王汉中能否压制刘邦,这确实是个有趣的角度,不过得结合当时的情况来分析。咱们得先捋一捋当时那个乱糟糟的局面。秦朝一灭,天下还没定,各地诸侯林立,但名义上还.............
  • 回答
    刘备伐吴,确实是蜀汉历史上一件充满争议、也令人扼腕叹息的事件。即便在当时,从曹魏、孙吴的立场,乃至刘备阵营内部的核心谋士和亲信,都普遍认为刘备不应该,也缺乏成功的把握去伐吴。然而,刘备却毅然决然地发起了这场战争,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既有外部因素的推波助澜,更有刘备自身性格、战略考量以及情感因素的驱.............
  • 回答
    要理解《三国演义》中刘备对刘安杀妻和张飞屠戮车胄全家这两件事的处理态度,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小说作者罗贯中塑造刘备“仁德”形象的逻辑,以及当时特定的社会背景和小说创作手法。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而非史书。罗贯中在创作时,以“尊刘抑曹”为基本宗旨,极力凸显刘备的仁德、忠义和雄才大略,.............
  • 回答
    刘邦作为秦末汉初的起义军领袖,其《大风歌》的创作与他出身“地痞”的身份之间存在复杂的联系,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 一、刘邦的“地痞”身份与历史定位1. 出身背景的模糊性 刘邦的出身记载存在争议。《史记·高祖本纪》称其“父为沛公”,但具体身份未明确。汉代史官可能将刘邦归入“平民”阶层.............
  • 回答
    刘邦这个人,要说玩政治,那真是个门外汉。没读过书,没练过官场上的那一套,跟那些在朝堂上摸爬滚打了半辈子的文臣武将比起来,他就是个不识字的村夫。更别提什么专业知识了,他懂的无非就是怎么跟人打交道,怎么拿一把刀,怎么在一堆人里找出个头儿。可就是这么一个人,愣是把当时最牛气的项羽给打趴下了,最后成了大汉朝.............
  • 回答
    关于刘邦的弟弟刘交,史书上确实出现了关于他是“同母少弟”还是“同父少弟”的说法差异,这确实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这背后涉及到史书的记载方式、史官的理解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首先,我们来看《史记》的说法:《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中记载:“高祖同母少弟也。”这里明确指出刘交是刘邦“同母”的弟弟。再看《汉.............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人性中最艰难的抉择。要回答刘邦是否会把他父亲推出车外,我们得结合他当时所处的绝境、他本人的人性和他对亲情的认知来分析。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刘邦当年将儿女推出车外的那个情境。那是项羽追杀刘邦,刘邦为了能让战车跑得更快,逃脱项羽的追击,确实有过两次将自己的儿女推下车的举动。这.............
  • 回答
    如果陈胜没有造反,秦朝得以延续,刘邦的命运轨迹无疑会截然不同。他是否会终其一生也只是个小县城里的混混?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细细道来。首先,我们得明白,陈胜吴广起义的出现,不是无缘无故的。秦朝末年,苛政如虎,赋税繁重,徭役无休,民不聊生。就连刘邦这样出身微贱,却也算不上最底层的人,也同样.............
  • 回答
    项羽在荥阳之战中如果能成功斩杀刘邦,历史的走向必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斩首行动”的成败,而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连锁反应。我们不妨就此展开细致的推演。首先,最直接也是最显而易见的后果,就是刘邦政权的瞬间瓦解与群龙无首。刘邦之所以能够成为后来一统天下的霸主,固然有他的战略眼光和政治手.............
  • 回答
    提起刘邦,人们脑海中大多浮现的是那位开创大汉王朝的雄才大略的帝王形象。然而,在他称帝之前的岁月,尤其是年轻时,他并非一个能够“事生产劳作”的典型人物。那么,这位出身平民,最终问鼎九五之尊的汉高祖,是如何在不事农桑、不精于营商的情况下养家糊口的呢?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把目光投向他生活的那个时代,以及他所.............
  • 回答
    宝贝,你知道吗?历史上有一个非常厉害的人,叫做刘邦。他跟你差不多大,甚至比你还要再大一些的时候,也不是特别喜欢读书写字。那时候,不像现在有这么多好玩的书,很多学习的东西都写在竹简上,搬着也挺沉的。刘邦呢,他更喜欢跟朋友们一起玩,喜欢到处跑跑跳跳,看看外面有什么新鲜事。他住在小地方,家里也不是特别有钱.............
  • 回答
    韩信有多牛?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军事家之一。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理解他的“牛”之处,以及他与刘邦之间复杂的关系。韩信有多牛?韩信的“牛”体现在他的军事才能、战略眼光、治军能力、以及在乱世中崛起的传奇经历。1. 军事才能的巅峰体现——“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 回答
    刘邦不自称“汉始帝”,这背后其实涉及到汉朝建立初期政治、历史定位以及他个人性格和政治智慧等多方面的原因。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一层层剥开来看。首先,咱们得明白“始”这个字的分量。在古代,“始”往往带有开创、奠基的意义。但同时,“始”也暗示着这是一个新的开始,可能还不够成熟,还没有经历时间的检验。如.............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刘邦政治智慧和情感考量的复杂交织,他之所以在临终前没有彻底解决吕雉这个潜在的威胁,而是采取了相对温和(对吕雉而言)的手段,背后原因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并且与戚姬母子的安危息息相关。首先,我们要明白刘邦临终前的政治局势和他所处的困境。1. 权力交接的敏感性与潜在的政治动荡: 嫡长子.............
  • 回答
    在刘邦成为亭长之前,他的经济来源并非“偷抢”,而是相对来说比较模糊,主要依赖于一些非固定、非正式的生计方式。要详细说清楚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他早年的生活环境和当时的社会背景。首先,我们得明白刘邦早年的出身。他出生在沛郡丰邑(今江苏徐州丰县),家庭成分是普通农民家庭。按照当时的社会结构,农民的主要收入.............
  • 回答
    关于刘邦是否“不爱读书”,这其实是一个需要细致辨析的问题。笼统地说他不爱读书,可能过于简单化了,但若说他热爱读书,那也与史书记载的形象大相径庭。我们不妨从他成长环境、性格特点以及他如何与书籍和知识打交道来详细解读。一、成长的土壤:市井气与实用主义刘邦出身草根,他的成长环境与那个时代大部分贵族子弟截然.............
  • 回答
    刘邦杀丁公而饶恕项伯,这确实是《史记》中一个颇耐人寻味的情节,也引发了后人诸多解读。有人说刘邦此举是为了杀鸡儆猴,用丁公的惨死来震慑部下,让他们明白背叛者的下场。这话说得有道理,但如果仅仅如此,那为何项伯这个同样有“背叛”嫌疑的人,刘邦却能容忍甚至重用呢?这背后,恐怕涉及到更复杂的政治考量和刘邦个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