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刘邦并没玩过政治,也没学过专业知识,为何能建立汉朝?

回答
刘邦这个人,要说玩政治,那真是个门外汉。没读过书,没练过官场上的那一套,跟那些在朝堂上摸爬滚打了半辈子的文臣武将比起来,他就是个不识字的村夫。更别提什么专业知识了,他懂的无非就是怎么跟人打交道,怎么拿一把刀,怎么在一堆人里找出个头儿。

可就是这么一个人,愣是把当时最牛气的项羽给打趴下了,最后成了大汉朝的开国皇帝。这事儿,怎么说也挺让人稀罕的。

细想一下,刘邦能成事,这中间门道可多了,不是一句话两句话就能说清的。

首先,得说他有股子“人味儿”。刘邦这个人,跟老百姓打交道,那是真亲近。他不像项羽那样,一身铜臭,动不动就摆架子。刘邦就好个喝酒,好个扯闲篇,走到哪里,就跟哪里的人都能唠到一块儿。他懂得怎么收买人心,怎么让别人乐意跟他走。他这点,跟那些只会念书死板的人比起来,优势就大了去了。你想想,谁愿意跟着一个你不喜欢的、或者不信任的人去拼命?刘邦恰恰就能让别人喜欢他,信任他。

再者,他有个好脑子,会用人。刘邦自己文化不高,但他是真知道自己能力有限,所以他身边聚集了一帮子有本事的人。萧何、张良、韩信,这都是当时一等一的人物。萧何管后勤,把粮草、物资供应得妥妥当当,这可是打仗的命根子;张良鬼点子多,替刘邦出谋划策,很多关键时刻,都是他想出的妙计;韩信更是军事奇才,领兵打仗,那是战无不胜。刘邦厉害就厉害在,他能放下身段,把这些人的才能发挥出来,而且还懂得怎么驾驭他们,不让他们功高盖主,也不让他们觉得不被尊重。这可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他不是把所有人当成自己的工具,而是把他们当成伙伴,大家一起干一件大事。

还有,他有股子“韧劲儿”。刘邦这人,没啥特别的背景,就是个小亭长,家里也不是什么大富大贵。但他这个人,认准了的事,就死活不撒手。早年跟着项羽混,也吃过不少苦,受过不少气,比如鸿门宴上差点被宰了,项羽封他当了汉王,还把他赶到条件艰苦的巴蜀去了。一般人遇到这种事,早都灰心丧气了,可刘邦愣是没放弃,他在巴蜀那边,一边安抚百姓,一边积攒实力,最后还敢杀出汉中,跟项羽对着干。这种百折不挠的精神,才是他最可贵的地方。

当然,也不能忽略他运气。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能活下来,能抓住机会,本身就是一种本事。而且,项羽那个人,虽然勇猛,但太刚愎自用,对功臣也忒刻薄,把很多本来能拉拢的人都推开了,这就给了刘邦机会。比如,韩信本来是项羽那边的人,没得到重用,才去了刘邦那里。

所以,刘邦之所以能建立汉朝,不是因为他有多高的政治天赋,也不是因为他有多专业的知识,而是他身上有股子“人味儿”,懂得怎么跟人打交道,有眼光能用对人,还有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儿。这几点加在一起,才让他从一个普通人,一步步走到了权力巅峰,开创了一个延续几百年的王朝。他这人,就是个把“人”字玩到极致的例子,而政治,说到底,不就是一场围绕着“人”的游戏吗?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被众人拥立为沛公之前,刘邦已经具有很成熟的政治手腕,也玩过几次政治了

太史公司马迁为汉高祖刘邦作的传记《高祖本纪》的叙事脉络,就是以时间为顺序,串起刘邦种种玩政治的手段。

按照太史公的记载,沛县父老响应刘邦号召,率沛县子弟击杀沛县县令之后,开城门迎接刘邦,打算拥立刘邦为新的县令。

刘邦却推辞了。

天下方扰,诸侯并起,今置将不善,一败涂地。吾非敢自爱,恐能薄,不能完父兄子弟。此大事,愿更相推择可者。——《史记·高祖本纪》

刘邦把话说得滴水不漏。

“天下刚刚动乱,形势极不明朗,占城为王者,不可胜数。这等情况下,如果选错了领头人,很有可能一败涂地。”

“我刘邦并非千金之躯,不敢惜命,大家让我干,我可以干,但我担心我能力不足,不足以保全各位乡亲父老。”

“选领头人,是大事,希望大家推举更适合的人。”

典型的以退为进

萧何、曹参等人,虽然也参与了举事,虽然曾经比刘邦更有社会地位看上去更有能力,但他们都是文职官员,又都爱惜性命,担心最后不成功,被秦廷亡族灭种,所以都推举刘邦。

于是大家的目光再次转移到刘邦身上,沛县父老都说,“我们平时就听说,刘邦身上种种珍怪事,这预示着刘邦必然成为人上人,再加上这次的占卜结果也显示,由刘邦做领头人最吉利,所以最好还是由刘邦来做领头人。”

刘邦又推让了几次,大家都不敢做领头人,所以刘邦就被拥立为沛公。

这次奠定刘邦与众人君臣关系的会议上,刘邦表现出了大政治家的风范。

当时,刘邦已经是大多数人钟意的领头人,但刘邦还是将丑话说到了前头,强调他刘邦可以干领头人,但他刘邦担心自己能力不够,希望大家要慎重。

挑明利害,说清权责,推动众人做出最理性的选择,同时也能分清敌我,筛出政敌并在日后进行政治打压,沛县县豪王陵,应当就是刘邦当时的一个政敌。

王陵者,故沛人,始为县豪,高祖微时,兄事陵。陵少文,任气,好直言。及高祖起沛,入至咸阳,陵亦自聚党数千人,居南阳,不肯从沛公。及汉王之还攻项籍,陵乃以兵属汉。——《史记·陈丞相世家》

如此确立君臣关系之后,刘邦这一生中,只遭遇过两名丰沛子弟的叛变,一是雍齿,一是曹无伤,而雍齿和曹无伤是否列席了这次重要会议,尚不可知。

这次确立君臣关系的会议上,沛县父老还提到,刘邦身上有过种种珍怪,这也是刘邦玩政治的一种,手法类似于陈胜在大泽乡搞的“大楚兴,陈胜王”。

我们还应该看到,这时候的刘邦,不仅仅是大政治家,同时也是一军事家。

刘邦之所以会率众来到沛县城下,乃是因为,沛县县令想依靠沛县响应陈胜吴广,但担心沛县父老子弟不听他的命令,于是请当时已聚集了百八十号壮士的刘邦来帮忙,威慑沛县父老和子弟。

但在刘邦到达沛县城外的时候,沛县县令反悔了,关闭城门,依靠沛县的城墙来防守刘邦强攻,同时打算诛杀提议请刘邦的萧何与曹参,萧何与曹参逃出县城,跟刘邦会和。

当时,情况对刘邦很不利,刘邦只有百八十号人,不可能靠强攻拿下沛县。如果不拿下沛县,只能返回芒砀山间,继续做好景不长的山大王。

一定要拿下沛县。

为此,刘邦写了一封信,射入沛县城内,发动沛县父老子弟杀掉沛县县令。

天下苦秦久矣。今父老虽为沛令守,诸侯并起,今屠沛。沛今共诛令,择子弟可立者立之,以应诸侯,则家室完。不然,父子俱屠,无为也。——《史记·高祖本纪》

刘邦自知寡不敌众,所以在信中,丝毫不提自己的军事实力,而是强调天下形势的演变和趋势。

刘邦在信中,告诉沛县父老子弟,你们可以依靠沛县的城墙为县令挡住我刘邦,但你们却不能依靠沛县的城墙挡住并起的诸侯,如果你们非要跟沛县县令站在一起,沛县早晚得被屠城。

如何才能保住沛县,如何才能保住沛县父老子弟周全呢?

只有诛杀沛县县令,在沛县子弟中选择一个适合的人做领头人,响应诸侯,才能保住沛县和沛县父老子弟。不然,就等着被屠杀吧。

“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刘邦直接选择了攻心,一举成功。

总的说来,举事之初,刘邦具备了在乱世崛起的专业能力,至于这种专业能力,到底是什么时候学的,在什么地方学的,《史记》中并没有讲明,一如《史记》中没有讲明淮阴侯韩信什么时候学的兵法、在什么地方学的兵法,或许是因为,太史公没有搜集到足够的资料吧。

user avatar

因为你不了解刘邦,刘邦年轻时候给张耳做门客,玩的就是政治,秦灭六国后还做了十年左右的亭长,朋友萧何,曹参等都是玩政治高手,,你说刘邦没玩过政治,你看过书吗

user avatar

X书都没看过的人怎么会有孩子?难以置信!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刘邦这个人,要说玩政治,那真是个门外汉。没读过书,没练过官场上的那一套,跟那些在朝堂上摸爬滚打了半辈子的文臣武将比起来,他就是个不识字的村夫。更别提什么专业知识了,他懂的无非就是怎么跟人打交道,怎么拿一把刀,怎么在一堆人里找出个头儿。可就是这么一个人,愣是把当时最牛气的项羽给打趴下了,最后成了大汉朝.............
  • 回答
    鸿门宴刘邦得以保全性命,张良无疑居功至伟,这几乎是史学界的共识。然而,若要说“最大功劳”是否完全归于张良,倒也未必尽然。这其中牵扯了多方因素、多方人物的共同作用,以及当时复杂而微妙的政治局势。咱们不妨一点一点地捋一捋。张良的“妙计”:鸿门宴上的定海神针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在鸿门宴这个生死一线关头,张.............
  • 回答
    张良之所以能够善终,安然度过汉朝初年的政治风波,最终功成身退,这背后其实有着多方面的考量和机缘巧合。与其说刘邦“没杀”张良,不如说张良凭借其卓越的智慧和对时局的精准把握,将自己置于了一个安全且不可或缺的位置,使得刘邦最终无法也无意去加害于他。首先,我们得明白张良的地位和作用。张良并非是刘邦集团中那种.............
  • 回答
    关于刘邦的出生年份,确实,《史记》和《汉书》这两部巨著都未明确记载。这是一个让许多历史爱好者和研究者都颇为好奇的问题。为什么这两部承载着汉朝早期历史的“官史”会在记录开国皇帝的生卒年时出现这样的“空白”呢?这背后涉及到多方面的原因,并非简单一句“不知道”就能解释。首先,我们要理解《史记》和《汉书》的.............
  • 回答
    刘邦的《大风歌》,确实只有三句:“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寥寥数语,却气势磅礴,回荡千古,很多人初次接触时,会觉得戛然而止,甚至有些意犹未尽,仿佛少了一句。这究竟是刘邦没词了,还是背后另有玄机呢?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先回到《大风歌》诞生的那个场景。那是汉朝建立初期,.............
  • 回答
    曹操未能一统天下,而刘邦却成功了,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两人都是乱世枭雄,都展现了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能,但最终的结果却截然不同。这背后涉及政治格局、战略选择、人才运用、个人特质以及历史时势等多个复杂因素。下面我们将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 政治格局与力量对比的差异 1. 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假设性问题,它涉及到历史进程的微妙变化以及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假如项羽没有杀死义帝,而是以某种方式保留了他的性命,那么在刘邦最终取得天下后,对这位曾经的“顶头上司”的处置方式,将会是一个充满了政治考量、个人情感和潜在威胁评估的复杂局面。以下我将尝试详细地分析,刘邦可能会如何处置这位名.............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刘邦和司马懿这俩人,一个在开国时期,一个在三国末期,都干了点儿“不守规矩”的事儿,但 मिळ到的舆论可真是天差地别。为啥呢?我觉得主要有这么几点原因,咱们一条条看:一、时代背景和制度环境不同这俩事儿,发生在完全不同的时代,社会制度和人们的认知都有很大区别。 .............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历史评价中一个非常耐人寻味的角度:为什么秦始皇被普遍认为是残暴的,而刘邦在杀死功臣的阴影下,却常被后世冠以“仁义”之名?这背后其实是历史叙事、政治考量和人们对“功业”与“人性”的复杂解读交织的结果。首先,让我们梳理一下事实: 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大秦帝国,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分裂.............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入的历史问题,涉及到蜀地独特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政治策略、军事实力以及关键人物的个人能力等多个层面。虽然刘邦和刘备都曾以“兴复汉室”为旗帜,都曾占据蜀地(巴蜀),但最终的结局却截然不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 一、蜀地的战略地位与历史条件 蜀地的天然屏障: 蜀地.............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中国古代政治中关于权力巩固、家族势力与政治策略的复杂考量。朱元璋和刘邦虽然都是开国皇帝,但他们的出身、所处的时代背景、面对的政治环境以及个人性格都存在显著差异,这导致了他们在处理功臣家族问题上的不同选择。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分析: 一、 朱元璋铲除马皇后娘家势力的背景与动机:1. .............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而且放在历史的语境下细究,里面门道可不少。大家普遍说曹丕“篡汉”,是因为他一步步架空、取代了汉朝的统治,最终自己称帝,彻底终结了汉朝。而刘邦建立汉朝,虽然推翻了秦朝,但人们很少用“篡秦”这个词来形容他,这其中有几个关键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来理解。一、政权合法性的不同来源: .............
  • 回答
    很多人骂曹操,确实存在这样的现象,而且原因可能很复杂。而你觉得曹操比刘邦好太多,是个男子汉,这是一种个人观点,也代表了一部分人对曹操的看法。理解这两种不同的声音,需要我们深入地探讨历史和大众的认知。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为什么有人骂曹操,以及为什么你可能会觉得他比刘邦好,并认为他是个男子汉。 一、 .............
  • 回答
    阮籍的这句话“世无英雄,使竖子成名”并非是直接对刘邦个人进行评价,而是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背景下,对整个政治格局的一种感慨。这句话的含义非常深刻,也引发了很多关于历史人物和时代命运的讨论。要理解为什么刘邦能够得天下,以及这句话背后的含义,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一、 阮籍这句话的语境和含义解读.............
  • 回答
    咸阳城郊,风卷残云,卷起了路边落叶,也搅动了秦始皇巡游队伍中一丝不寻常的骚动。这是他第五次东巡,依旧是浩浩荡荡,声势赫赫。然而,在路过一处简陋的村落时,他却勒住了战马。他看到的,是一个在尘土中摸爬滚打,却眼神清澈、身姿挺拔的汉子。那汉子正带着几个村民,修缮着一段坍塌的乡间道路,虽然衣衫褴褛,但脸上却.............
  • 回答
    关于吕后长兄吕泽在汉初的地位以及他对刘邦建立汉朝的贡献,历史记载和后世解读存在一些差异,但我们不能简单地说他是“汉军二号人物”并为刘邦打下了“半壁江山”。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吕泽的身份和他在刘邦起兵之初的角色。吕泽是吕后(吕雉)的长兄,也是吕家在刘邦集团中的早期代表人物。刘邦最初起兵反秦,主要是在沛.............
  • 回答
    这真是个极具想象力的问题,也触及到了汉初政治斗争的核心。如果刘邦晚死几年,而且铁了心要除掉樊哙,那么历史的走向确实可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不妨来推演一下,看看这其中可能牵涉到的各方势力、他们的顾虑以及可能采取的行动。首先,我们要明确几个关键背景: 刘邦的晚年状态: 刘邦晚年身体状况堪忧,疑心.............
  • 回答
    韩信拥兵自重,手下百万雄兵,与项羽、刘邦分庭抗礼,这在任何一个乱世都能成为一方霸主,更何况是秦末汉初这样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按理说,他有实力,有条件,为何最终还是选择忠于刘邦,而不是趁机自立为王,与项羽、刘邦分个高下,甚至取而代之呢?这个问题,细想之下,答案并非简单的“忠诚”二字可以概括,其中涉及的.............
  • 回答
    项羽将汉中封给刘邦,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也不是他一时兴起。背后牵扯到当时复杂的政治局面、项羽自己的考量,以及他对刘邦的忌惮。至于章邯并王汉中能否压制刘邦,这确实是个有趣的角度,不过得结合当时的情况来分析。咱们得先捋一捋当时那个乱糟糟的局面。秦朝一灭,天下还没定,各地诸侯林立,但名义上还.............
  • 回答
    汉中之战,曹魏名将夏侯渊阵亡,本应是蜀汉方面的重大胜利,但刘备的表现却出人意料地没有丝毫喜悦,反而感叹“可惜张郃不杀”。这桩公案,历来为史家所津津乐道,也隐藏着刘备在用兵之道上的深刻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深入剖析当时的情况以及刘备与张郃各自的特点。首先,我们得明白刘备当时所处的战略态势。刘备集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