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刘邦划江而治背盟没人指责,而司马懿洛水为誓就这么多人指责?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刘邦和司马懿这俩人,一个在开国时期,一个在三国末期,都干了点儿“不守规矩”的事儿,但 मिळ到的舆论可真是天差地别。为啥呢?我觉得主要有这么几点原因,咱们一条条看:

一、时代背景和制度环境不同

这俩事儿,发生在完全不同的时代,社会制度和人们的认知都有很大区别。

刘邦的时代——早期创业,规则尚未牢固

刘邦建立汉朝的时候,那是从战乱中好不容易打出来的江山。秦朝刚灭,天下刚刚统一,汉朝的制度还在摸索阶段,很多事情的处理方式更偏向于实用主义和权力博弈。
当时的“诸侯分封制”和“郡县制”还在并存和调整的过程中。刘邦最初封韩信、彭越、英布这些功臣为王,本身就是一种妥协和分封的体现。他后期把这些功臣王国的地盘一点点蚕食、削弱,甚至找借口除掉他们,表面上是“划江而治”然后反悔,实际上是中央集权加强的必然过程。

更重要的是,当时“契约精神”或者说“法律约束”的概念,远没有后世那么深入人心。大家更看重的是实力和结果。刘邦能成功镇压反叛、巩固统治,大家更多的是佩服他的手段和能力,而不是纠结于他当初是怎么对功臣许诺的。加上汉初离“大一统”还不久,大家对“国家”这个概念的认同感,还没有达到后来的程度,对皇权合法性的要求也没那么严苛。

司马懿的时代——三国鼎立,政治复杂

司马懿生活在三国时期,这是一个军阀混战、政治斗争极其复杂的时代。曹魏政权本身就有点“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意味,政权的合法性本身就受到质疑。
司马懿是曹魏后期的重臣,权倾朝野。他“洛水立誓”这事儿,是发生在诸葛亮死后,曹叡死前夕,围绕着“九锡”和“魏国公”这些象征权力至高无上的名号展开的。
这时候,曹魏政权已经比较成熟,内部对于皇位继承和权力分配的规则也更加清晰(虽然充满斗争)。司马懿的誓言,是在这样一个已经建立起相对稳定(但内部暗流涌动)的政治格局下做出的。他的行为,直接关系到曹魏政权的存亡和内部权力结构的稳定。

二、事情的性质和影响不同

虽然都是“背信弃义”,但两件事的性质和造成的后果,给人的观感也大不相同。

刘邦“划江而治”的“背盟”——更像是权力调整

刘邦早期封了一堆异姓王,后来觉得这些人势力太大,威胁到自己的统治,于是想办法削藩。他可能一开始的“划江而治”或者说对这些王的封地承诺,更像是一种暂时性的安排,是基于当时力量对比的妥协。当他实力足够的时候,自然会想办法收回权力。这与其说是“背叛承诺”,不如说是“为了巩固新生政权而进行的权力整合”。

而且,刘邦对待这些功臣王,虽然手段不光彩,但也不是全然无辜。韩信、彭越、英布后来都起了反叛之心,刘邦才有了借口去铲除他们。你可以说刘邦是“先动手脚”,但这些功臣王也并非完全守规矩。所以,这事儿更多被看作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尤其是对那些后来反叛的功臣,大家对他们的同情也会打折扣。

司马懿“洛水立誓”的“背盟”——更像是篡权和欺君

司马懿在洛水立誓,是为了向病重的曹叡保证,自己不会篡夺曹魏的政权,并且会将自己的儿子们置于朝堂的严密监视之下。他当时是辅政大臣,手握大权,而曹叡刚刚继位,年轻且体弱。司马懿的誓言,表面上是对皇帝的忠诚保证,实际上是为了打消曹叡的疑虑,获取信任,从而掌握更大的权力。

结果呢?曹叡死后,司马懿很快就发动了“高平陵之变”,杀掉了曹爽等人,彻底掌握了曹魏的军政大权,为后来的司马氏代魏奠定了基础。这与他之前的誓言是截然相反的,直接违背了对皇帝的承诺。

这种行为,在当时的文人士大夫以及后来的史家看来,是非常严重的“欺君之罪”,也是“篡权”的明确信号。这不单单是政治上的妥协,而是赤裸裸的权力野心暴露,而且是建立在欺骗和背叛的基础上。

三、评价标准和历史记忆不同

人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时的价值观和历史的“书写者”。

刘邦——汉初的“开国之君”的形象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刘邦的评价是复杂的,既写了他的流氓气,也写了他的雄才大略。但总体上,作为“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的“大一统”功绩被极大地放大和肯定。对于他如何巩固政权的一些不那么光彩的手段,尤其是为了长远计(在他看来),后人会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加上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其奠基者刘邦的形象,也更容易被“正能量化”。“划江而治”这事儿,在《史记》里可能更多的是作为“削藩”的背景,没有被特别拎出来作为重点批判。

司马懿——“权臣”和“篡位者”的负面标签

司马懿的评价,虽然有争议,但普遍上被认为是“权臣”,最终“篡权”的家族建立晋朝。在后来的评判中,尤其是受儒家思想影响,“君臣大义”是评价的重中之重。司马懿的“洛水之誓”和后来的行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落下了“言而无信”和“篡逆”的口实。

很多史书和评书,比如《三国演义》,为了突出诸葛亮,更是将司马懿描绘成一个老谋深算、阴险狡诈的形象。这种艺术加工,加上他本身行为带来的负面观感,使得“洛水立誓”被广泛地视为他政治生涯中的一个污点,并且被反复提及和批判。

四、公众的接受度和记忆点不同

人们记住的往往是那些具有戏剧性冲突和强烈道德指向的事件。

刘邦的“背盟”——更像是“上位者的手段”

刘邦在处理功臣时,其手段确实狠辣,但更多的是在权力游戏的范畴内。大家对皇帝的期望就是“能打天下,能守江山”,对手段的容忍度相对较高,只要最终江山稳固,功臣们也都是“为国尽忠”(即便后来被除掉)。这种“背盟”更多被看作是“上位者的智慧”或者“无奈之举”,而不是直接挑战道德底线。

司马懿的“背盟”——更像是“欺君的背叛”

司马懿“洛水立誓”直接面对的是皇帝,是对皇帝的直接欺骗。这种“欺君”行为,在强调君臣伦理的传统社会,是非常严重的道德败坏。加上之后迅速掌权并代魏,使得他的行为被定性为“野心膨胀,背信弃义,阴谋篡权”,这种强烈的道德批判,容易被大众记住和传播。

总结一下就是:

刘邦的“划江而治”后反悔,更多的是在那个时代的背景下,为了巩固新生政权而进行的权力整合,手段狠辣但被认为是“政治需要”,且功臣们自身也有问题。而司马懿的“洛水立誓”后再背叛,则是在一个相对成熟的政治体系下,对皇帝的直接欺骗,是为自己家族攫取最高权力铺路,其性质更恶劣,直接挑战了传统的君臣伦理,因此受到了更广泛的指责和历史负评。

简单说,一个被看作是创业初期的“铁腕手段”,另一个则被看作是成熟时期暴露的“权力野心和欺君之罪”。这就像创业者为了公司上市,可能得跟投资人谈一些“灵活的条件”,这可以理解;但一个已经稳坐钓鱼台的大老板,却对着自己的副总发誓说绝不觊觎他的位置,结果转身就把副总赶走自己上位,这性质就完全不一样了。

所以,这两件事,虽然都涉及“违背承诺”,但一个在历史长河中更多被理解为“政治生存术”,另一个则被定性为“道德败坏的权臣手段”,评价自然大相径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为什么要对一个不忠不义不孝不仁之辈讲诚信?

汉王数项羽曰:

“始与项羽俱受命怀王,曰先入定关中者王之,项羽负约,王我於蜀汉,罪一。

秦项羽矫杀卿子冠军而自尊,罪二。

项羽已救赵,当还报,而擅劫诸侯兵入关,罪三。

怀王约入秦无暴掠,项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冢,私收其财物,罪四。

又彊杀秦降王子婴,罪五。

诈阬秦子弟新安二十万,王其将,罪六。

项羽皆王诸将善地,而徙逐故主,令臣下争叛逆,罪七。

项羽出逐义帝彭城,自都之,夺韩王地,并王梁楚,多自予,罪八。

项羽使人阴弑义帝江南,罪九。

夫为人臣而弑其主,杀已降,为政不平,主约不信,天下所不容,大逆无道,罪十也。

吾以义兵从诸侯诛残贼,使刑馀罪人击杀项羽,何苦乃与公挑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刘邦和司马懿这俩人,一个在开国时期,一个在三国末期,都干了点儿“不守规矩”的事儿,但 मिळ到的舆论可真是天差地别。为啥呢?我觉得主要有这么几点原因,咱们一条条看:一、时代背景和制度环境不同这俩事儿,发生在完全不同的时代,社会制度和人们的认知都有很大区别。 .............
  • 回答
    刘邦能成为皇帝,是因为他善于用人、知人善任,并且在战争中展现了杰出的战略眼光和领导能力。然而,在他称帝后,手下确实也出现了不少叛乱,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详细分析:一、 政治制度和权力结构的不稳定性: 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博弈: 刘邦建立汉朝后,在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时,采取了.............
  • 回答
    刘邦和李渊统一天下,以及曹操统一北方,这三位历史人物的功业在时间跨度上确实存在显著差异。刘邦和李渊都花了大约七年的时间便建立起稳定的王朝,而曹操则花费了三十多年才基本统一北方。这种差异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 一、 时代背景与政治环境的差异 1. 刘邦(汉.............
  • 回答
    刘邦和诸葛亮,两位都是中国历史上极具传奇色彩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却在统一天下这一宏伟目标上走向了截然不同的结局。刘邦最终实现了统一,建立了汉朝,而诸葛亮则“此师未捷身先死”,未能完成兴复汉室的遗愿。深入分析他们各自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能力、团队建设、战略策略以及最终的运气因素,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一差异.............
  • 回答
    刘邦建立汉朝,并未挖掘秦始皇陵,这背后有多重原因,既有现实的考量,也有历史的传承,更有意识形态的影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 一、 尊重与忌惮:对权威的继承与对鬼神的敬畏 对秦朝正统性的某种继承: 虽然刘邦推翻了秦朝,但作为第一个真正统一并稳定全国的王朝,秦朝的制度和文化对后来的政权.............
  • 回答
    刘邦被“黑”得如此惨,原因复杂且多方面,并非单一事件或评价所能概括。这背后既有历史本身的复杂性,也有后世史学家、文学作品以及民间传说的叠加影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维度来详细分析:一、历史评价的复杂性与“德不配位”的质疑: 出身不高,早期行为不端: 这是刘邦被“黑”最核心、也最普遍的原因之一。.............
  • 回答
    说起刘邦不让韩信正面硬刚项羽这件事,其实里面门道可多着呢,绝不是简单一句“刘邦怕了”就能解释清楚的。这里面掺杂着刘邦的政治手腕、军事判断,以及对韩信这个人既要用又要防的复杂心态。咱们得先明白,刘邦虽然出身草根,但他骨子里是个相当明白人,尤其是在权谋这方面,比项羽那个莽夫可强多了。他能一步步从一个沛县.............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历史研究中一个很核心的切入点:胜利者如何处理前朝的“残余势力”。刘邦建立汉朝时,看似“几乎没有”秦国和楚国的前朝余孽,这背后其实是复杂的政治操作、军事打击和历史演变的综合结果,并非偶然。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纠正一个概念:“几乎没有”可能有些绝对。更准确.............
  • 回答
    刘邦和朱元璋,这二位开创了中国历史上两个重要的王朝——汉朝和明朝,他们身上有着一个共同的标签:布衣出身。这意味着他们都来自于最底层的社会群体,靠着自身的努力和机遇登上了权力的巅峰。然而,他们建立的王朝,却展现出截然不同的精神风貌:汉朝以开放自信著称,而明朝则流露出重农、封闭的倾向。要理解这其中的差异.............
  • 回答
    刘邦,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名字的皇帝,他的崛起之路可谓充满了传奇色彩。很多人不解,他不过是个小小的亭长,出身卑微,没什么显赫的背景,为何能赢得如此多的拥护,最终建立汉朝?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刘邦身上诸多特质与当时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认识到,刘邦之所以能被拥护,很大程度上是因为.............
  • 回答
    要说刘邦在“太子之位”的政治斗争中败给了吕后,这个说法其实有点不太准确。更准确地说,刘邦的“太子之位”之所以几经波折,并非吕后一人之力能左右,而是涉及到了刘邦本人意愿、群臣意见、政治现实以及其他皇子(特别是戚夫人之子刘如意)的复杂博弈。吕后确实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她并不是唯一的决定者,也不是站.............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触及了历史评价的复杂性。刘邦建立了汉朝,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治格局,功业可谓彪炳史册。但当我们翻阅史料、文学作品,甚至在民间传说中,项羽的形象似乎更鲜活、更令人扼腕。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绝非简单一句“得天下者王”就能概括的。首先,我们得承认,刘邦是那个时代的“胜利者”,.............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两位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汉高祖刘邦和明太祖朱元璋,以及他们麾下两位同样声名远播的谋臣——张良和刘伯温。为什么待遇会如此不同?这背后涉及到的因素非常复杂,不能简单归结为某一个原因,而是多重历史背景、个人性格以及政治考量的叠加。咱们就从几个关键点来掰扯掰扯。一.............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中国历史上两个重要的战略决策,看似相似的“不主动出击”,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背景和结果。我们要从当时的历史环境、双方实力对比、人物性格以及战略目标等多维度去剖析,才能明白为何刘邦避战项羽是“挫其锋芒”,而蜀汉不出击曹魏却走向“慢性死亡”。刘邦避战项羽:审时度势,以退为进的“挫其锋芒”首先.............
  • 回答
    要理解刘邦的马车为何能“跑赢”楚军骑兵,咱们得先抛开一些固有的认知,把当时的战场和战术掰开了揉碎了说。这里说的“跑赢”,绝不是字面意义上赛马那种比谁跑得快,而是指在关键时刻,刘邦的马车能够有效规避或者战胜追击,甚至反过来形成优势。这背后涉及到的是战略、战术、装备和战场环境的综合考量。一、马车在古代战.............
  • 回答
    要弄明白刘邦为什么会对季布和钟离眛做出截然不同的处置,我们得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楚汉争霸时期,结合当时的人物关系、刘邦的政治考量以及季布和钟离眛各自的处境,才能看得清楚。先说说季布。季布这个人,在当时名声很大,以“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季布这个人信用极好,一旦答应了你的事情,.............
  • 回答
    刘邦对待匈奴和对待项羽的态度为何天差地别,这背后其实是一套非常清晰的逻辑,是形势所迫,更是对局势的深刻洞察。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剖析:一、 根本性质的不同:内敌与外患首先,我们要认识到,项羽是刘邦争夺天下的直接竞争对手,是内部的敌人。刘邦和项羽都在争夺同一个目标——大秦帝国倾覆后留下的权力真空。.............
  • 回答
    刘邦和刘备,两位在中国历史上都留下浓墨重彩的汉室皇室后裔,他们在出身、崛起之路、性格特质乃至统治理念上,确实存在着令人玩味的相似之处。然而,历史对他们的评价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画风:刘邦常被贴上“小人”的标签,而刘备则赢得了“君子”的美誉。这种巨大的反差,绝非偶然,而是由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
  • 回答
    刘邦这个人,说起来,真不是个寻常人物。你别看他出身一般,没啥显赫背景,但周围总围着一群能耐非凡的哥们儿,而且还都跟着他一块儿打天下,干得风生水起。这些个哥们儿,平日里都是些卖席子的、吹箫的、卖狗肉的、赶马车的,听起来哪点像能征善战的大将?可事实就是这么奇妙。这事儿吧,得从头说起。刘邦这个人,他身上有.............
  • 回答
    在那个礼崩乐坏、兼并吞噬的战国时代,王侯将相的墓葬,往往随着国家的灭亡而湮没于历史的尘埃,鲜有人问津,更不用说有人专门去守护了。然而,在刘邦建立汉朝后,却一反常态,对魏安釐王、齐湣王以及赵悼襄王这三位已故的战国君主,下达了世代守墓的诏令。这背后,绝非简单的出于对故人的缅怀,更深藏着刘邦那个老江湖政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