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而不死是为贼,孔子为什么要说这句话?
政治斗争是赢是败,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自然寿命。
刘邦败给吕后,是因为刘邦死得早。
魏延最忌惮的是诸葛亮,所以诸葛亮一死他就反了。诸葛亮知道不知道将来魏延会反呢?知道。但是拿他没有办法。
刘邦也知道他死后,吕后会干坏事,会迫害戚夫人母子,把他的决策都颠倒过来,但是也拿她没有办法。
假设希特勒五岁的时候,一个先知先觉的神人知道他将来要干大恶事,引起世界上亿人死亡,就在那时把他杀了,拯救了世界上亿条生命,这个功劳大不大?当然大,他是全世界的大恩人。但是那个时候杀掉希特勒,希特勒的恶迹还没显露,全世界人会怎么想?全世界人都要骂这个人,骂这个人心狠手辣,残害可爱的儿童,美丽的花朵。把这个人上绞架都不解恨。这个人挽救了上亿条生命,得到的却是这样的下场。世界上的蠢人很多很多。
诸葛亮不杀魏延,也是有这样的顾虑。那时魏延的反相没露,还是个英勇善战的大功臣面目,那时要把魏延杀了,蜀国人都会心寒,大臣们也都会心惊胆战,都会骂诸葛亮诛杀功臣,大清洗,心里有私。比如骂他嫉贤妒能,想给儿子清除竞争对手,或者骂他怕魏延超过自己,想除掉自己的竞争对手。这样的事,也会让魏国和吴国拿过去大做文章。所以诸葛亮考虑来考虑去,不能杀魏延,只能等到他反后才能杀他。
刘邦在死前不杀吕后,也是这个原因。所以只能等她恶迹暴露。吕后在刘邦死前不敢作恶,也是因为忌惮刘邦,不是因为她是好人,不想作恶,所以只能等到刘邦死后才作恶。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假如吕后在刘邦死前就死了,就会落个贤德的美名。假如魏延在诸葛亮死前就死了,也会落个智勇双全,忠义无双的美名。假如希特勒在四十来岁就死了,也会落个英明盖世的赞誉。
而该死的时候不死,到老就成贼了。
不过,对这些恶迹暴露之前的伪善人,英明的人束手无策。除掉他们不是,不除掉他们也不是。两权相害取其轻,所以只能等到他们恶迹暴露,害死很多人后,让后人再除掉他们。由于世界上蠢人太多,英明的人没有任何办法,只能选此下策。
下策尽管是下策,但是还是要胜利的。所以虽然刘家天下岌岌可危,刘家后代遭受很多苦难,但是最终胜利的还是刘邦,吕家被一锅端,连根拔,还让天下拍手称快。
汉高祖刘邦,不喜欢太子刘盈性情柔弱,料定他必为强势的母后吕雉夺权。于是打算立戚夫人所生幼子刘如意。这在历朝历代是司空见惯的帝皇家寻常事。
年龄渐长的皇帝,与在位日久的太子产生矛盾,而打算更立幼子的事例,不胜枚举,
一个成年强势的皇太子和年纪老迈的老皇帝之间,本来就很容易产生矛盾:太子想早点即位,老皇帝则恐惧人心离散,大权旁落。
反之,年纪幼小的幼子,既比成年太子更有耐心,又无力威逼老皇帝,反而还要依仗老皇帝强给他的威望,去压制众多年长的皇兄们,双方的矛盾自然就不激烈了。反而更能“舔犊情深”,彼此依赖。
然而,每次皇储更立,意味着为了新太子坐稳储君之位, 原来布局给旧太子一党的权力结构要推倒重来,已经站队拥戴旧太子的大臣们都要面临被清洗。
对西汉王朝这种开国功臣众多、布衣天子刚刚建立起来的政权,更意味着刘邦为了非嫡非长、又无强大外戚拱卫的幼子刘如意,将来能坐稳江山,势必要大开杀戒,大规模清洗功臣,才不至于让刘如意登基后,因为难以驾驭功臣,新帝大权旁落,甚至被谋朝篡位。—— 别忘了,刘邦可不是生来就是皇帝。
历史上,刘邦临死前听说手握20万大军的樊哙,同时也是吕雉的妹夫,扬言要杀掉戚夫人与刘如意母子,就派遣周勃陈平火速赶到军中,将其处死。
樊哙和刘邦不止是多年连襟,而且一同久历患难,出生入死,鸿门宴上奋不顾身,在项羽面前豁出性命去保护刘邦。刘邦为了刘如意母子,连樊哙都舍得杀掉,试问其余的丰沛老兄弟们,他究竟有谁不能下狠手杀?
正因为功臣集团人数众多,势力雄厚,对刘邦更换幼子为储君,势必要清洗他们的未来心知肚明,才会坚决地与吕雉外戚集团结为盟友,坚决反对刘邦的易储图谋。
一如陈平知道刘邦即将不久于人世,便说服周勃只是将樊哙抓进囚车,缓缓送回长安,讨好吕雉姊妹。
从刘邦未有旨意,吕雉就能驱使萧何,杀掉淮阴侯韩信,足可见这位大汉相国,开国功臣第一人,已经明确站队吕雉了。
吕雉通过结好刘邦的智囊张良,请出四个刘邦不曾请到的山中隐士“商山四皓”,用这四个八十多岁的老头儿,彰显刘盈已经得到士人集团的支持。
士人集团则一向是嫡长子继承制的坚定拥护者:天位非可以力争,他们拥护的是稳定的皇位传承秩序。加上嫡长子刘盈其人文弱,知礼,很容易就赢得了 “商山四皓” 代表的士人集团的支持。
刘邦此时因征英布中流矢,重伤难愈,时日无多,面对功臣集团、吕氏外戚与士人集团联手的集体意志,最终放弃了戚夫人母子,和这次更易储君的图谋。
刘邦开国后,虽然陆续铲除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韩王信、燕王臧荼等异姓诸侯王,但是绝大多数的开汉功臣,刘邦那些丰沛老兄弟们,过得不要太滋润,他们这些汉初封侯,是有独立封地的诸侯,本质上就是一个个封地较小的诸侯王,而非后世各朝大臣的空头爵位可比。
汉初功臣既可以将封地代代传袭子孙,又可以入朝为将相,执掌军政大权,即使是藩王待遇优厚如明朝,朱元璋那些子子孙孙,其实也未必及得上他们,而唐、宋那些空有爵位的皇族亲王郡王,更远不能与之相比。
不妨看看后来的历史,这些开汉功臣又是如何回报刘邦的呢?
刘邦死后,吕后专权,汉惠帝刘盈刚想有所作为,就被曹参这个丞相兼功臣领袖,毫不客气地顶回去,抽了自己儿子一顿,教训他“萧规曹随”,也让皇帝直接被狠狠打脸,从此熄灭了和母后争权之念,沉溺酒色英年早逝。
吕雉虽然是靠功臣集团的支持,才保住自己的后位与刘盈的太子之位,还是在刘盈丧礼上动了过河拆桥的凶念,打算一举将他们尽数肉体消灭。
这时,又是陈平提醒张良之子张辟强,奏请吕雉重用自己亲族,掌管军权,更进一步大封自己亲族为王,残害刘邦子孙。
除此前的赵隐王刘如意外,吕雉还先后杀死赵幽王刘友,逼死了赵恭王刘恢,在燕王刘建死后,杀其子夺其国,同时把“非刘不王”的白马之盟当废纸的时候:
侄子吕台为吕王,侄子吕产为梁王,侄子吕禄为赵王,侄孙吕通为燕王,外孙张偃为鲁王;追封长兄吕泽为悼武王,次兄吕释之为赵昭王,亡父吕文为吕宣王;吕种为沛侯,吕平为扶柳侯, 吕他为俞侯,吕更始为赘其侯,吕忿为吕城侯……
功臣集团除了右丞相王陵出来反对,告老还乡,其余人等都在安享富贵,和光同尘。
等吕后一死,周勃、陈平、灌婴们为首的功臣集团,倒是打着“辅汉安刘”的旗号,铲除了吕氏集团之后,只因为担心有吕后血脉的小皇帝刘弘长大亲政后,会对他们报复,功臣们毫不客气地宣布刘弘和和惠帝一系皇子(梁王刘太、淮阳王刘武、恒山王刘朝),连同早死的前少帝刘恭、前恒山王刘不疑,汉惠帝的六个亲生儿子,刘邦的六个嫡系子孙,统统为“足下非刘氏,不当立”,全都是抱养的野种!
刘邦、吕后、刘盈都死了,自然是死无对证,由得这些掌管了国家中枢大权的人信口胡说。然后呢,大家手上一同沾血,就这么将开国皇帝的嫡系子孙尽数灭绝了。
因为在那之后,刘邦的庶子、代王刘恒被功臣集团推举为汉文帝,并坐稳了江山,之后的汉朝皇帝皆出自他一脉。因此一众功臣即使公然弑君并杀皇子之举,亦可为“安汉功臣”名垂青史,何其讽刺!
如果刘邦真有先见之明,知道从他的结发妻子,到生前这些老兄弟们,竟如此弄权,肆意杀戮他的子孙,未必不会如后世朱元璋一般,使尽一切残酷手段,铲除功臣集团与吕氏外戚,也要扶持自己更中意的继承人上位。
很多现代人论史,总以为刘邦这样的伟大君王,一定算无遗策,甚至鼓吹「戚夫人刘如意母子只是试探工具人」「刘邦需要吕雉来为汉室江山保驾护航」「吕氏集团被功臣诛灭,皆在刘邦15年前意料之中」之类结论,倒是过于一厢情愿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