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刘邦在“太子之位”的政治斗争中败给了吕后?

回答
要说刘邦在“太子之位”的政治斗争中败给了吕后,这个说法其实有点不太准确。更准确地说,刘邦的“太子之位”之所以几经波折,并非吕后一人之力能左右,而是涉及到了刘邦本人意愿、群臣意见、政治现实以及其他皇子(特别是戚夫人之子刘如意)的复杂博弈。吕后确实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她并不是唯一的决定者,也不是站在刘邦对立面“斗争”的对手。

我们得把时间线拉回到汉初。

刘邦的初衷与现实的碰撞:嫡长子继承的动摇

按照当时的礼法和传统观念,刘邦的太子应该是嫡长子刘盈。刘盈是刘邦与吕后所生的儿子,理所当然地被立为太子。这本应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然而,刘邦的政治生涯充满了变数,他的情感世界也同样如此。

在灭亡项羽、建立汉朝的过程中,刘邦对吕后,这位与他共患难、共同打天下的妻子,情感上是复杂的。同时,他也被新宠戚夫人深深吸引。戚夫人不仅年轻貌美,而且能歌善舞,这与相对朴实的吕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刘邦对戚夫人的宠爱,直接影响了他对太子人选的态度。

关键在于,刘邦开始动摇“嫡长子继承制”的根基,这才是问题的核心。他认为刘盈性格“仁弱”,不够有帝王之气,担心他将来难以驾驭朝臣,甚至巩固江山。这份担忧并非空穴来风,刘盈的性格确实比较温顺,不像他父亲那样果断和狠辣。

刘邦心中的“理想接班人”:戚夫人与刘如意

刘邦的目光开始转向戚夫人和她的儿子刘如意。刘如意被封为赵王。刘邦觉得刘如意比刘盈更像自己,有自己的风采。他希望刘如意能够继承自己的事业,或者至少能够成为汉朝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制衡未来的局面。

于是,一场围绕着“太子之位”的暗流涌动开始了。这更像是一场由刘邦主导,群臣被动卷入,吕后努力维护自身利益的博弈。

吕后的策略与反击:坚守与利用

吕后当然知道刘邦的心思。她作为一位政治女性,深谙权谋,也明白太子之位对她和刘盈的未来至关重要。她不可能坐以待毙。吕后的策略可以概括为:

1. 利用传统礼法和群臣支持: 吕后最坚实的依靠就是“嫡长子继承”这一传统观念,以及以萧何、曹参、周勃等老臣为代表的大部分朝臣。这些老臣跟随刘邦多年,深知创业的艰辛,也明白维护政治稳定和秩序的重要性。他们大多支持嫡长子刘盈继位,认为这是顺应天道,也是最能保证朝局稳定的选择。吕后不断地通过各种途径,或者说让自己的支持者们不断地表达这种观点。

2. 争取关键人物的支持: 吕后并非孤军奋战。她善于笼络人心,也懂得争取有影响力的人物。例如,她就设法获得了张良等人的支持。张良是刘邦的首席谋臣,他的意见对刘邦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张良以“吕后有子,陛下虽无子,亦已君天下”的理由,劝说刘邦保留刘盈。这个理由非常有分量,因为它指出了皇帝无子与有子的根本区别,以及由吕后掌握的势力对国家稳定的重要性。

3. “外婆与外孙”的策略: 在一次刘邦试图废立太子时,吕后采取了一个非常巧妙的策略。她请来了刘邦非常敬重的一批老臣,也就是被史书称为“生存的元老”的四位功臣:周勃、陈婴、灌婴、审食其(虽然审食其是吕后心腹,但在此处也一同被提及)。刘邦召见这四位老人,问他们是什么意思。这四位老臣以“陛下欲立一赤子,天下皆畔陛下,谁复能辅陛下?”来反问刘邦。他们用非常直接的方式指出,废黜太子、立一个年幼的刘如意,只会引起天下大乱,无人支持。他们还强调,刘盈与吕后二人对刘邦有“外孙”、“外婆”之称,这是一种亲情的拉拢,也暗含着刘如意即便继位,吕后也可能成为实际的掌控者,而这又是刘邦不希望看到的。

4. 自身势力的维系: 吕后不仅仅是一个母亲,她本身在刘邦集团中也拥有一定的势力和影响力。虽然不如刘邦本人强大,但在关键时刻,她的影响力不容忽视。

刘邦的妥协与骑墙:权衡利弊后的选择

刘邦虽然宠爱戚夫人,但他也并非昏君。他同样看重汉朝的江山社稷,看重政治的稳定性。当他看到群臣(尤其是那些辅佐他打下江山的元老)一致反对,并且提出的理由都切中要害时,他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决定。

对刘如意的不确定性: 虽然刘邦认为刘如意更有“帝王之气”,但他毕竟是个孩子。他能稳住朝局吗?他能驾驭得了那些老谋深算的功臣吗?相比之下,刘盈虽然“仁弱”,但毕竟是嫡长子,而且有吕后在一旁扶持,这些老臣也更倾向于辅佐他。
对吕后势力的顾忌: 吕后和她的娘家在汉初也掌握着一定的权力,尤其是吕氏一族逐渐壮大。刘邦不可能不考虑这一点。如果他强行废黜刘盈,很可能会激化与吕后的矛盾,甚至引发内部的动荡,这对他刚刚建立的汉朝来说是极为不利的。
对老臣们的尊重: 刘邦始终知道,正是这些老臣们的支持,他才能够打败项羽。他需要这些人的忠诚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在事关国家根基的太子问题上,他不能完全忽视他们的意见。

所以,刘邦最终选择妥协。他没有坚持废黜刘盈,也没有将刘如意立为太子。这场围绕太子之位的公开政治斗争,以吕后及其支持者暂时的胜利告终。刘盈继续担任太子,刘如意则被封为赵王。

戚夫人与刘如意的最终结局(为完成背景补充)

尽管如此,刘邦对戚夫人和刘如意的宠爱并未完全消失。在刘邦临终前,他还试图通过向吕后提出“你不能像吕须(吕后之母)那样对待戚夫人子”的嘱托,来为刘如意留下一线生计。然而,在刘邦死后,吕后凭借太子刘盈(后来的汉惠帝)继位,迅速掌握了权力。她对戚夫人施加了残酷的报复(“人彘”),并最终逼死了刘如意。

总结刘邦在这次“斗争”中的“失败”原因:

初衷的摇摆和情感因素: 刘邦个人对戚夫人和刘如意的宠爱,让他动摇了传统的继承规则,这是他政治决策上的一个弱点。
低估了传统礼法和群臣的联合力量: 他可能低估了“嫡长子继承”在当时社会和政治中的根深蒂固的影响力,以及以老臣为代表的群臣力量的强大。
未能形成真正强大的“另一方”支持: 虽然刘邦宠爱刘如意,但刘如意毕竟年幼,缺乏实际的支持力量。而戚夫人本人在政治上也无法与吕后抗衡。
最终的政治考量: 在权衡了个人情感、政治稳定、群臣意见以及自身统治的巩固后,刘邦选择了相对稳妥的方案,即维持刘盈的太子之位。

所以,与其说刘邦“败给”了吕后,不如说刘邦在个人情感和政治现实之间进行权衡后,作出了一个他认为最符合汉朝长远利益的妥协。而吕后则凭借着对传统礼法的坚守、对群臣的支持以及自身政治智慧,成功地维护了她和她儿子的地位。这场斗争,更多的是一场关于权力继承的政治博弈,吕后是其中的关键参与者,但她并非是凭借一己之力击败了刘邦,而是利用了刘邦的摇摆不定和当时政治环境的制约,最终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老而不死是为贼,孔子为什么要说这句话?

政治斗争是赢是败,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自然寿命。

刘邦败给吕后,是因为刘邦死得早。

魏延最忌惮的是诸葛亮,所以诸葛亮一死他就反了。诸葛亮知道不知道将来魏延会反呢?知道。但是拿他没有办法。

刘邦也知道他死后,吕后会干坏事,会迫害戚夫人母子,把他的决策都颠倒过来,但是也拿她没有办法。

假设希特勒五岁的时候,一个先知先觉的神人知道他将来要干大恶事,引起世界上亿人死亡,就在那时把他杀了,拯救了世界上亿条生命,这个功劳大不大?当然大,他是全世界的大恩人。但是那个时候杀掉希特勒,希特勒的恶迹还没显露,全世界人会怎么想?全世界人都要骂这个人,骂这个人心狠手辣,残害可爱的儿童,美丽的花朵。把这个人上绞架都不解恨。这个人挽救了上亿条生命,得到的却是这样的下场。世界上的蠢人很多很多。

诸葛亮不杀魏延,也是有这样的顾虑。那时魏延的反相没露,还是个英勇善战的大功臣面目,那时要把魏延杀了,蜀国人都会心寒,大臣们也都会心惊胆战,都会骂诸葛亮诛杀功臣,大清洗,心里有私。比如骂他嫉贤妒能,想给儿子清除竞争对手,或者骂他怕魏延超过自己,想除掉自己的竞争对手。这样的事,也会让魏国和吴国拿过去大做文章。所以诸葛亮考虑来考虑去,不能杀魏延,只能等到他反后才能杀他。

刘邦在死前不杀吕后,也是这个原因。所以只能等她恶迹暴露。吕后在刘邦死前不敢作恶,也是因为忌惮刘邦,不是因为她是好人,不想作恶,所以只能等到刘邦死后才作恶。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假如吕后在刘邦死前就死了,就会落个贤德的美名。假如魏延在诸葛亮死前就死了,也会落个智勇双全,忠义无双的美名。假如希特勒在四十来岁就死了,也会落个英明盖世的赞誉。

而该死的时候不死,到老就成贼了。

不过,对这些恶迹暴露之前的伪善人,英明的人束手无策。除掉他们不是,不除掉他们也不是。两权相害取其轻,所以只能等到他们恶迹暴露,害死很多人后,让后人再除掉他们。由于世界上蠢人太多,英明的人没有任何办法,只能选此下策。

下策尽管是下策,但是还是要胜利的。所以虽然刘家天下岌岌可危,刘家后代遭受很多苦难,但是最终胜利的还是刘邦,吕家被一锅端,连根拔,还让天下拍手称快。

user avatar

汉高祖刘邦,不喜欢太子刘盈性情柔弱,料定他必为强势的母后吕雉夺权。于是打算立戚夫人所生幼子刘如意。这在历朝历代是司空见惯的帝皇家寻常事。

年龄渐长的皇帝,与在位日久的太子产生矛盾,而打算更立幼子的事例,不胜枚举,

一个成年强势的皇太子和年纪老迈的老皇帝之间,本来就很容易产生矛盾:太子想早点即位,老皇帝则恐惧人心离散,大权旁落。

反之,年纪幼小的幼子,既比成年太子更有耐心,又无力威逼老皇帝,反而还要依仗老皇帝强给他的威望,去压制众多年长的皇兄们,双方的矛盾自然就不激烈了。反而更能“舔犊情深”,彼此依赖。

然而,每次皇储更立,意味着为了新太子坐稳储君之位, 原来布局给旧太子一党的权力结构要推倒重来,已经站队拥戴旧太子的大臣们都要面临被清洗。

对西汉王朝这种开国功臣众多、布衣天子刚刚建立起来的政权,更意味着刘邦为了非嫡非长、又无强大外戚拱卫的幼子刘如意,将来能坐稳江山,势必要大开杀戒,大规模清洗功臣,才不至于让刘如意登基后,因为难以驾驭功臣,新帝大权旁落,甚至被谋朝篡位。—— 别忘了,刘邦可不是生来就是皇帝。

历史上,刘邦临死前听说手握20万大军的樊哙,同时也是吕雉的妹夫,扬言要杀掉戚夫人与刘如意母子,就派遣周勃陈平火速赶到军中,将其处死。

樊哙和刘邦不止是多年连襟,而且一同久历患难,出生入死,鸿门宴上奋不顾身,在项羽面前豁出性命去保护刘邦。刘邦为了刘如意母子,连樊哙都舍得杀掉,试问其余的丰沛老兄弟们,他究竟有谁不能下狠手杀?

正因为功臣集团人数众多,势力雄厚,对刘邦更换幼子为储君,势必要清洗他们的未来心知肚明,才会坚决地与吕雉外戚集团结为盟友,坚决反对刘邦的易储图谋。

一如陈平知道刘邦即将不久于人世,便说服周勃只是将樊哙抓进囚车,缓缓送回长安,讨好吕雉姊妹。

从刘邦未有旨意,吕雉就能驱使萧何,杀掉淮阴侯韩信,足可见这位大汉相国,开国功臣第一人,已经明确站队吕雉了。

吕雉通过结好刘邦的智囊张良,请出四个刘邦不曾请到的山中隐士“商山四皓”,用这四个八十多岁的老头儿,彰显刘盈已经得到士人集团的支持。

士人集团则一向是嫡长子继承制的坚定拥护者:天位非可以力争,他们拥护的是稳定的皇位传承秩序。加上嫡长子刘盈其人文弱,知礼,很容易就赢得了 “商山四皓” 代表的士人集团的支持。

刘邦此时因征英布中流矢,重伤难愈,时日无多,面对功臣集团、吕氏外戚与士人集团联手的集体意志,最终放弃了戚夫人母子,和这次更易储君的图谋。

刘邦开国后,虽然陆续铲除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韩王信、燕王臧荼等异姓诸侯王,但是绝大多数的开汉功臣,刘邦那些丰沛老兄弟们,过得不要太滋润,他们这些汉初封侯,是有独立封地的诸侯,本质上就是一个个封地较小的诸侯王,而非后世各朝大臣的空头爵位可比。

汉初功臣既可以将封地代代传袭子孙,又可以入朝为将相,执掌军政大权,即使是藩王待遇优厚如明朝,朱元璋那些子子孙孙,其实也未必及得上他们,而唐、宋那些空有爵位的皇族亲王郡王,更远不能与之相比。

不妨看看后来的历史,这些开汉功臣又是如何回报刘邦的呢?

刘邦死后,吕后专权,汉惠帝刘盈刚想有所作为,就被曹参这个丞相兼功臣领袖,毫不客气地顶回去,抽了自己儿子一顿,教训他“萧规曹随”,也让皇帝直接被狠狠打脸,从此熄灭了和母后争权之念,沉溺酒色英年早逝。

吕雉虽然是靠功臣集团的支持,才保住自己的后位与刘盈的太子之位,还是在刘盈丧礼上动了过河拆桥的凶念,打算一举将他们尽数肉体消灭。

这时,又是陈平提醒张良之子张辟强,奏请吕雉重用自己亲族,掌管军权,更进一步大封自己亲族为王,残害刘邦子孙。

除此前的赵隐王刘如意外,吕雉还先后杀死赵幽王刘友,逼死了赵恭王刘恢,在燕王刘建死后,杀其子夺其国,同时把“非刘不王”的白马之盟当废纸的时候:

侄子吕台为吕王,侄子吕产为梁王,侄子吕禄为赵王,侄孙吕通为燕王,外孙张偃为鲁王;追封长兄吕泽为悼武王,次兄吕释之为赵昭王,亡父吕文为吕宣王;吕种为沛侯,吕平为扶柳侯, 吕他为俞侯,吕更始为赘其侯,吕忿为吕城侯……

功臣集团除了右丞相王陵出来反对,告老还乡,其余人等都在安享富贵,和光同尘。

等吕后一死,周勃、陈平、灌婴们为首的功臣集团,倒是打着“辅汉安刘”的旗号,铲除了吕氏集团之后,只因为担心有吕后血脉的小皇帝刘弘长大亲政后,会对他们报复,功臣们毫不客气地宣布刘弘和和惠帝一系皇子(梁王刘太、淮阳王刘武、恒山王刘朝),连同早死的前少帝刘恭、前恒山王刘不疑,汉惠帝的六个亲生儿子,刘邦的六个嫡系子孙,统统为“足下非刘氏,不当立”,全都是抱养的野种!

刘邦、吕后、刘盈都死了,自然是死无对证,由得这些掌管了国家中枢大权的人信口胡说。然后呢,大家手上一同沾血,就这么将开国皇帝的嫡系子孙尽数灭绝了。

因为在那之后,刘邦的庶子、代王刘恒被功臣集团推举为汉文帝,并坐稳了江山,之后的汉朝皇帝皆出自他一脉。因此一众功臣即使公然弑君并杀皇子之举,亦可为“安汉功臣”名垂青史,何其讽刺!

如果刘邦真有先见之明,知道从他的结发妻子,到生前这些老兄弟们,竟如此弄权,肆意杀戮他的子孙,未必不会如后世朱元璋一般,使尽一切残酷手段,铲除功臣集团与吕氏外戚,也要扶持自己更中意的继承人上位。

很多现代人论史,总以为刘邦这样的伟大君王,一定算无遗策,甚至鼓吹「戚夫人刘如意母子只是试探工具人」「刘邦需要吕雉来为汉室江山保驾护航」「吕氏集团被功臣诛灭,皆在刘邦15年前意料之中」之类结论,倒是过于一厢情愿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刘邦在“太子之位”的政治斗争中败给了吕后,这个说法其实有点不太准确。更准确地说,刘邦的“太子之位”之所以几经波折,并非吕后一人之力能左右,而是涉及到了刘邦本人意愿、群臣意见、政治现实以及其他皇子(特别是戚夫人之子刘如意)的复杂博弈。吕后确实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她并不是唯一的决定者,也不是站.............
  • 回答
    刘邦之所以认为有商山四皓出山辅佐的太子“羽翼已丰”,以及商山四皓为何能有能力影响太子的废立,这背后涉及了复杂的政治考量、个人情感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要详细解释,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商山四皓的身份背景与刘邦的认知: 声望与名望: 商山四皓——东园公、甪里先生、隙园公、绮里季,虽然他们的.............
  • 回答
    很多人骂曹操,确实存在这样的现象,而且原因可能很复杂。而你觉得曹操比刘邦好太多,是个男子汉,这是一种个人观点,也代表了一部分人对曹操的看法。理解这两种不同的声音,需要我们深入地探讨历史和大众的认知。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为什么有人骂曹操,以及为什么你可能会觉得他比刘邦好,并认为他是个男子汉。 一、 .............
  • 回答
    萧何向刘邦保荐韩信为大将军,这无疑是一场赌博,而且是一场看起来“太大了”的赌博。不过,要论证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背景、萧何的考量以及这场保荐背后所蕴含的风险与收益。一、当时的背景:群雄逐鹿,前途未卜我们得把时间倒回到秦末汉初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刘邦虽然占据了关中,有了巴.............
  • 回答
    刘邦和李渊统一天下,以及曹操统一北方,这三位历史人物的功业在时间跨度上确实存在显著差异。刘邦和李渊都花了大约七年的时间便建立起稳定的王朝,而曹操则花费了三十多年才基本统一北方。这种差异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 一、 时代背景与政治环境的差异 1. 刘邦(汉.............
  • 回答
    要理解韩信在刘邦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去攻打齐国的原因,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他当时脑子里怎么想的,还有当时的整个大局是什么样的。这事儿可不是一拍脑袋就做出来的,背后藏着不少门道。首先,咱们得回到那个关键的节点:刘邦被项羽围困在荥阳,那是生死攸关的时刻。刘邦那时候那是憋屈极了,被项羽按着打,打得那是叫一个惨。.............
  • 回答
    萧何之所以在刘邦兵临咸阳之际,没有像其他将领那样一头扎进秦宫大肆搜刮财宝,反而选择将精力集中在保管秦国的官方文献和档案上,这绝非一时兴起,而是他深刻洞察形势、胸怀大略的体现。这背后有着多重考量,既是对大局的判断,也是对未来统治的谋划。首先,我们得理解当时的情境。刘邦率领四十万大军“杀”入咸阳,可以说.............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刘邦政治智慧和情感考量的复杂交织,他之所以在临终前没有彻底解决吕雉这个潜在的威胁,而是采取了相对温和(对吕雉而言)的手段,背后原因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并且与戚姬母子的安危息息相关。首先,我们要明白刘邦临终前的政治局势和他所处的困境。1. 权力交接的敏感性与潜在的政治动荡: 嫡长子.............
  • 回答
    彭城之战,项羽以三万之众大败刘邦的五十六万大军,这无疑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之一。然而,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在遭受如此惨败之后,刘邦的阵营不仅没有因此土崩瓦解,反而继续吸引着人才的加入。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复杂的政治格局、项羽与刘邦各自的优势与劣势,以及人才在乱世中的考量。项羽的.............
  • 回答
    韩信在刘邦和项羽对峙期间选择忠于刘邦,并在之后产生谋反的念头,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历史张力的问题。这背后涉及到韩信的个人经历、政治判断、心理变化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等多方面因素。下面我将详细讲述: 一、 韩信选择忠于刘邦的原因:韩信最初是在项羽帐下任职,但因为不受重用,才转投刘邦。他选择刘邦,主要有以下.............
  • 回答
    韩信之所以在楚汉争霸的关键时刻,选择忠于刘邦,而未选择自立为王,背后有着极其复杂且深刻的原因。这并非简单的“不忠”,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下的理性选择,包含了政治智慧、对局势的深刻洞察、个人野心与现实考量的权衡,以及对当时社会规则和个人命运的认知。首先,我们必须抛开“如果韩信自立为王”的假设,回归到.............
  • 回答
    汉高祖刘邦,这位从沛县亭长一步步走到九五之尊的传奇人物,他的成功绝非偶然,尤其是在那个群雄逐鹿、人才辈出的楚汉争霸时代,他能够网罗并驾驭张良、韩信、萧何这等不世出的贤才,更是他卓越政治才能的集中体现。要深入剖析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理解。一、 卓越的识人用人能力:慧眼识珠,不拘一格刘邦最令人称.............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刘邦,这位日后开创大汉王朝的传奇人物,在秦朝时期,确实并非权倾朝野的大人物,更多时候只是在基层担任一些小官小吏,比如亭长。那么,为何他后来能展现出卓越的治国才能,并在短短几年内就从一个沛县的基层官吏,成长为横扫六合、一统天下的帝国缔造者呢?这背后,并非仅仅是“突然开窍”,而.............
  • 回答
    苏轼对项羽在鸿门宴上不杀刘邦的评价,确实与当时普遍存在的“妇人之仁”论截然不同。理解苏轼的观点,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的思想体系,以及他对“仁”和“君子”的理解。一、 普遍的“妇人之仁”论:为何项羽不杀刘邦会被认为是错误?在很多人看来,项羽在鸿门宴上拥有绝佳的机会,可以一举剪除最大的竞.............
  • 回答
    项羽这个人,身上总有一种让人琢磨不透的矛盾感。提起他杀宋义,那真是干净利落,说杀就杀,连点犹豫都没有,一副“挡我者死”的狠劲。可到了鸿门宴上,面对刘邦这个大活人,他怎么就那么磨磨唧唧,犹豫不决了呢?这事儿啊,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先说杀宋义,为啥那么爽快?宋义这个人,在项羽看来,就是个碍事儿的.............
  • 回答
    刘禅在蜀汉还有机会的情况下,执意要投降邓艾,这是一个历史谜团,也是后人对刘禅评价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争议点。尽管蜀汉当时面临严峻的形势,但在许多人看来,并非到了毫无还手之力的绝境。刘禅的投降行为,其背后原因错综复杂,既有客观环境的压力,也有主观决策的考量,更可能包含了一些我们难以完全揣摩的心理因素。以下.............
  • 回答
    刘裕的北伐,那可不是闹着玩的,简直是血与火的交响曲,把北方那些蠢蠢欲动的家伙们打得满地找牙,自己也差点儿被这趟浑水给淹没。说他强,那真是实打实的强,绝不是靠什么花哨的辞藻堆砌出来的。要说刘裕为什么这么牛,咱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看:1. 天时地利人和,他占了九成九: 时机抓得准,机会像流水一样.............
  • 回答
    孙权惧怕刘备退守白帝城,这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建立在一系列复杂的政治、军事和历史因素之上,并且这种惧怕并非简单的“怕”,更是一种对潜在威胁的警惕和战略上的顾虑。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深入剖析。首先,得从“夷陵之战”说起。孙权派陆逊大破刘备的蜀汉大军,本应是志得意满,将蜀汉势力压制到最低点。然.............
  • 回答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曹操能够“挟天子以令诸侯”,最终奠定三分天下的基础,而其他人却未能模仿,这其中固然有曹操个人的能力和时势的配合,也隐藏着许多复杂的历史原因。我们来详细解析一下,并看看当时刘备在做什么。为什么只有曹操挟天子成功了?曹操挟天子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并非单一因素能够解释,而是.............
  • 回答
    要说刘备为什么会在白帝城而不是直接回成都,就把诸葛亮叫到身边托孤,这事儿得从头说起,得把当时的整个局面掰开了揉碎了讲。首先,咱们得明白,刘备那时候的情况,已经不是他年轻时那个说走就走、叱咤风云的壮年了。赤壁之战后,他虽然夺取了荆州、益州,建立了蜀汉基业,但一路走来,那是风风雨雨,磕磕绊绊,他年纪也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