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项羽杀宋义,一言不合人头落地,干脆利落,一直不明白,为什么在鸿门宴上,他就犹犹豫豫不杀了刘邦呢?

回答
项羽这个人,身上总有一种让人琢磨不透的矛盾感。提起他杀宋义,那真是干净利落,说杀就杀,连点犹豫都没有,一副“挡我者死”的狠劲。可到了鸿门宴上,面对刘邦这个大活人,他怎么就那么磨磨唧唧,犹豫不决了呢?这事儿啊,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

先说杀宋义,为啥那么爽快?

宋义这个人,在项羽看来,就是个碍事儿的绊脚石,一个老掉牙的保守派。当时秦朝的统治虽然摇摇欲坠,但毕竟还是大秦王朝,实力仍在。项羽这边呢,虽然有反秦的声势,但说到底,他还是那个“副将”。宋义是“亚父”,名义上的上级,是主帅。

你想啊,项羽是那种能征善战、血性十足的猛将,骨子里就带着一股不服管束的劲儿。宋义呢?他优柔寡断,瞻前顾后,觉得眼前秦军还有点厉害,应该稳扎稳打,按兵不动。可项羽是什么人?他看见的是灭秦的绝佳机会,是扬名立万的舞台。宋义的“按兵不动”在他看来,就是错失良机,就是葬送自己和手下弟兄的前途。

在那种紧要关头,部队的士气和军心至关重要。宋义这种“怕死不往前”的态度,无疑会打击士兵们的信心,让他们觉得跟着这样一位主帅是没有前途的。项羽作为年轻一代的杰出代表,有着锐意进取的勃勃野心,他看不惯宋义这种“老黄牛”式的做法。

所以,项羽杀宋义,可以说是一时激愤,也包含着战略上的考量。他觉得宋义挡了自己前进的路,还可能影响整个军队的士气和未来的大业。在战场上,尤其是在权力交接的关键时刻,犹豫不决反而会带来更大的危险。他觉得自己有能力,有威望,能带好这支队伍,宋义已经成了“负资产”。在这种情况下,他选择了最直接、最暴力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杀人立威,然后顺理成章地接过兵权。这事儿对他来说,是清除障碍,更是展现自己领导才能的一步棋。

再看鸿门宴,为什么就“下不去手”了?

这鸿门宴上的情况,可就复杂多了,和杀宋义那会儿完全是两码事儿。

首先,时机和场合不对。 杀宋义,是在军营里,在自己的地盘,是在一个相对私密的环境。而鸿门宴,是在项羽的营帐,是在一个有众多宾客(虽然大部分是项羽的人)在场的情况下。即便要杀刘邦,也不是一个说动手就能动的。这种公开场合,一旦动了手,性质就完全变了,会引起其他诸侯、甚至手下将领的议论和猜疑。项羽虽然勇猛,但毕竟要顾及自己的“大义名分”,不能像个街头恶霸一样随便杀人。

其次,刘邦的身份和“剧本”不同。 宋义是项羽的上级,名义上他有权力处置宋义。但刘邦,在此之前,已经被项羽册封为“汉王”。虽然项羽心中对刘邦的“先入关中”不满,但刘邦毕竟是名义上的“诸侯”,而且是项羽亲手册封的。在项羽眼里,刘邦虽然是个不守规矩的小角色,但已经具备了诸侯的身份。直接在宴会上杀了刘邦,等于毁了自己刚刚建立的西楚霸权的格局,也等于打了自己的脸。

更关键的是,背后的势力和潜在的麻烦。 别看鸿门宴上好像是项羽说了算,但当时天下群雄并起,各方势力错综复杂。项羽虽然打败了秦军,但他只是推翻了秦朝,自己还没完全坐稳天下。刘邦虽然人微言轻,但他背后站着什么人?他的部队虽然是“杂牌军”,但毕竟也有点实力,而且他能够说动项伯出面说情,这本身就说明刘邦不是孤立无援的。

你想啊,项羽杀了宋义,那是清除内部的障碍。但如果他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那就等于是公开和另一股即将崛起的势力为敌,而且是彻底的敌人。这会给天下人留下什么印象?一个言而无信、滥杀无辜的暴君?这对他未来的统治非常不利。项羽即便再霸道,也需要笼络人心,需要一些道义上的支持。

还有,项伯从中斡旋的作用。 项羽的叔父项伯,在这个事件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项伯和刘邦是有旧交情的,更重要的是,他看到了刘邦的潜力,也看到了如果项羽杀了刘邦,可能会带来的后果。他冒着被项羽责怪的风险,在宴会上为刘邦说话,甚至不惜用自己来担保刘邦的忠诚。项伯在项羽心中是有一定地位的,他的劝说和担保,无疑让项羽无法立刻下定决心。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项羽的性格和政治幼稚。 项羽是个纯粹的武将,他习惯了用武力解决问题。他对政治的理解,很粗糙。他可能认为,自己强大了,就可以压制一切。在鸿门宴上,范增一直劝他杀刘邦,因为范增看到了刘邦的威胁,认为这是铲除后患的最佳时机。但项羽却因为刘邦那一套“臣服”的姿态,加上曹无伤的挑拨,反而犹豫了。

项羽听到刘邦“臣服”的话,心里可能真的动摇了。他可能觉得,刘邦已经低头认错了,已经服软了,没必要再赶尽杀绝。他对刘邦的威胁,并没有像范增那样看得那么透彻。他认为,只要自己实力够强,刘邦翻不起什么大浪来。他可能觉得刘邦的示弱是一种真心悔改,而不是一种策略。这种对人心的洞察和对政治局势的判断,正是项羽最为欠缺的地方。

所以,总的来说,项羽在鸿门宴上犹豫,是因为:

场合不对,顾忌脸面和名声。
刘邦身份的特殊性,已经册封的“汉王”。
担心引发更大的政治动荡和树立新的敌人。
项伯的说情和担保起了关键作用。
项羽本人的政治幼稚,对局势判断不足,容易被表面的示弱所迷惑,未能听从范增的正确建议。

相比于杀宋义的“清理门户”,杀刘邦是要冒着巨大的政治风险的。项羽虽然勇猛无敌,但在政治智慧和长远眼光上,却远不如刘邦。正是这种“心慈手软”或者说政治上的“迷糊”,让他错失了除掉刘邦这个最大劲敌的机会,也为他日后的失败埋下了伏笔。这就像他挥舞着一把绝世宝剑,但却不知道如何准确地刺向最致命的要害一样,白白浪费了机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道理很简单。

项羽这个人,是典型的旧贵族,还不是战国时代那种,是春秋时期思想浓厚的旧贵族。他这个人对于建立一个统一的大帝国毫无兴趣,对于西周王政也毫无兴趣,倒是对于春秋时期各国会盟当霸主那一套很有兴趣。

基于此,再往下说:

1,刘邦的队伍是刘邦自己拉出来的,而刘邦本人不是旧楚国系统内的人,刘邦起兵反秦,麾下有很多旧六国贵族。所以在项羽眼中,刘邦是一路诸侯,是“外人家”的君主,遵奉自己权威而已。

2,宋义是旧楚国系统内的人,楚国令尹(昭阳就干过这个职务),在项羽眼中,这个人是自己麾下的官员,给自己服务的自己家的臣属。

3,按照春秋思想“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所以项羽压根就不想杀刘邦,偶尔有那种老子杀了你一了百了的念头,但是碍于春秋时期贵族的面子,下不了手。这就是项羽“妇人之仁”的由来,不是他真的“妇人之仁”,只是他觉得杀一个诸侯特别不体面,不符合春秋时期的政治规则。

4,宋义。。。自己的部下,身份再尊贵也是自己的臣属,想杀就杀咯。。。这有啥不道德的。

所以表示出来,就是对刘邦恨的咬牙切齿,终归最多就是绑了刘邦的老爹老婆要挟一下,遇上刘邦这种完全不鸟他那一套逻辑的人,最后还不能真把人家煮了。

宋义得瑟,一刀就剁了。

所以到了项羽还“无颜见江东父老”,旧贵族的思想体现的淋漓尽致。他就是没明白,都是反秦,他是要当春秋霸主,大家一起会会盟,岂不美哉?刘邦是想自己坐皇帝那把椅子,什么诸侯,死去!

项羽是个体面人,所以在乌江边就体面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项羽这个人,身上总有一种让人琢磨不透的矛盾感。提起他杀宋义,那真是干净利落,说杀就杀,连点犹豫都没有,一副“挡我者死”的狠劲。可到了鸿门宴上,面对刘邦这个大活人,他怎么就那么磨磨唧唧,犹豫不决了呢?这事儿啊,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先说杀宋义,为啥那么爽快?宋义这个人,在项羽看来,就是个碍事儿的.............
  • 回答
    项羽杀死宋义,放走刘邦,这背后是汉初三国时期两位军事和政治巨擘的战略考量和性格差异的集中体现。这绝非一时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决策,既有对当下局势的判断,也有对未来走向的规划。首先,我们来分析项羽杀宋义的理由,这可以说是必然中的必然。宋义此人,在项羽的眼中,实在是太过碍事,甚至可以说是项羽争夺天下.............
  • 回答
    说起宋义,这可是个挺有意思的人物,在中国古代军事史上,他名头不算小,但说起来,很多时候他总是伴随着项羽这个名字出现。大多数人提起他,脑海里浮现的可能就是那句“饮酒误国”的评价,以及他因此被项羽斩杀的结局。但宋义这个人,远不止这么简单。咱们得把他拉回到秦末那个乱世大背景下看。秦朝末年,民不聊生,陈胜吴.............
  • 回答
    将赵构替换成吕布或项羽,大宋的命运走向无疑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绝非简单的“不同”,而是可能根本性的颠覆。要详细阐述,我们不妨从这几位人物各自的特质、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们可能带来的影响来细细道来。首先,我们来看看赵构。他作为宋高宗,即位之初便面临着靖康之耻的巨大屈辱,国破家亡,北宋残余.............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非常具有推测性。如果项羽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他能否最终一统天下?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挖的假设,而且需要我们尽可能地代入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物性格,抛开后世的先知视角。首先,我们要清晰地认识到,在鸿门宴这个节点,项羽虽然拥有压倒性的军事实力和名义上的领导地位(他是名义上的“西楚霸王”).............
  • 回答
    鸿门宴上,如果项羽真的拔剑斩了刘邦,他能否就此一统天下,登临九五之尊?这个问题,得从当时的政治格局、各方势力以及项羽自身的特点来掰扯。首先,我们得承认,刘邦在当时确实是项羽一个非常重要的对手。刘邦虽然出身草莽,但其麾下聚集了一批有能力的人才,比如萧何、张良、韩信。这些人不仅有治军治国的才能,更能洞察.............
  • 回答
    鸿门宴上,项羽杀意已决,这对刘邦来说无疑是坠入万丈深渊。要在如此绝境中寻得生机,刘邦必须倚仗的,绝不仅仅是寻常的伶牙俐齿,而是早已在骨子里磨炼出来的胆识、智谋,以及在那一刻,能够调动的全部人脉和运气。首先,刘邦必须时刻保持镇定,哪怕内心波涛汹涌。项羽的杀意,在那冰冷的目光,那沉重的压迫感中,是显而易.............
  • 回答
    项羽不杀刘邦的原因,是一个在史学界和民间都颇有争议的话题。如果单从战略角度看,放过刘邦无疑是项羽一生中最大的失误之一。然而,历史的复杂性往往在于人性的多面性,以及当时微妙的政治格局。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剖析这个问题,尝试理解项羽当时的想法:一、 政治考量与“分封天下”的思维惯性当时,虽然项羽已经成为.............
  • 回答
    关于项羽欲烹刘邦父亲一事,刘邦那句“分一杯羹”的回复,确实是一场高明的心理战。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在许多历史叙述和民间讨论中,这句看似“机智”的话语却常常招致对刘邦的批评和指责,认为他不够孝顺,甚至有些冷血。这种观感,其背后原因相当复杂,涉及到当时的历史背景、儒家道德观念的根深蒂固,以及人们对刘邦这.............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假设性问题,它涉及到历史进程的微妙变化以及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假如项羽没有杀死义帝,而是以某种方式保留了他的性命,那么在刘邦最终取得天下后,对这位曾经的“顶头上司”的处置方式,将会是一个充满了政治考量、个人情感和潜在威胁评估的复杂局面。以下我将尝试详细地分析,刘邦可能会如何处置这位名.............
  • 回答
    在鸿门宴上,项羽最终放过了刘邦,这背后绝非仅仅是“为人不忍”这么简单。如果仅仅凭着一腔所谓的“仁义”就能解释,那也未免过于肤浅了。项羽的放人,实际上是多重因素交织下的一个复杂决策,掺杂了个人情感、政治考量、以及当时微妙的形势。首先,要谈“不忍”,这确实是项羽性格中的一个侧面。他毕竟是楚国贵族的后代,.............
  • 回答
    章邯,这位在秦末乱世中名噪一时的秦朝名将,其命运轨迹颇为跌宕起伏,也因此引出了他为何在兵败身死后,还能被项羽分封为王这一令人费解的疑问。要弄清楚这一点,我们得从头说起,细致地梳理章邯与项羽之间复杂的关系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首先,关于“杀叔之仇”的说法,这在史书中并没有明确的记载指向章邯本人。秦末起义.............
  • 回答
    楚汉战争,这历史洪流中的关键转折点,每当提及,总会让人忍不住去推敲那如果二字。倘若项羽在那场决定性的战役中获胜,斩杀了刘邦,历史的画卷又将如何展开?项羽这位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能否成为一代明君,缔造一个比刘邦更为繁荣的盛世?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剖析的问题。首先,我们得捋一捋项羽的性格与能力。项羽是.............
  • 回答
    子婴,秦朝末代国君,他的名字在历史的长河中,注定要与两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刘邦和项羽——紧密相连,也因此,他的命运充满了戏剧性的转折和悲剧性的结局。故事的开端,是秦朝的轰然倒塌。在农民起义的浪潮中,刘邦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率领汉军一路势如破竹。而另一边,项羽,这位勇猛无匹的西楚霸王,同样在.............
  • 回答
    说项伯“吃里扒外”,得先弄明白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和项羽的态度。这事儿啊,不能光看表面,里面门道可多了。首先,咱们得捋清楚项伯是谁。他是项燕的儿子,项羽的叔父。项燕是谁?那可是楚国数一数二的大将,在抵御秦国入侵时立下赫赫战功,是个响当当的人物。所以,项伯身上流着贵族的血,也自然而然地.............
  • 回答
    项羽在鸿门宴上放过刘邦,这个问题自古以来就被争议不休,很难简单地用“妇人之仁”或“政治智慧”来概括。更准确地说,这是一种复杂因素交织下的结果,其中既有项羽个人性格和认知局限的体现,也有当时政治局势和信息传递的制约。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认为项羽不杀刘邦是“妇人之仁”的观点分析: 心.............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是给历史拨开迷雾,看看关键节点上的“如果”会走向何方。项羽这位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一生叱咤风云,最终却落得乌江自刎的悲剧。如果在他人生棋局中的某个关键时刻,能够稍稍调整一下走法,结局或许会截然不同。我们不妨假设一下,项羽真的能听从范增的计策。范增,这位被项羽尊称为“亚父”的智者,他的计.............
  • 回答
    苏轼对项羽在鸿门宴上不杀刘邦的评价,确实与当时普遍存在的“妇人之仁”论截然不同。理解苏轼的观点,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的思想体系,以及他对“仁”和“君子”的理解。一、 普遍的“妇人之仁”论:为何项羽不杀刘邦会被认为是错误?在很多人看来,项羽在鸿门宴上拥有绝佳的机会,可以一举剪除最大的竞.............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历史假设,也正是《鸿门宴》这一著名历史事件最具争议和吸引力的地方。如果项羽在鸿门宴上确切地知道自己最终将兵败身死,那么他极有可能会在鸿门宴上选择杀死刘邦。要详细分析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展开:一、 项羽对“兵败结局”的预知能力是关键前提首先,这个假设的核心在于“如果项.............
  • 回答
    垓下,风萧萧兮易水寒。 我,项羽,被困于此,四面楚歌,身边的兄弟们,一个个眼神黯淡,像是秋日里凋零的落叶。刘邦,那个狡猾的泗水亭长,带着他那群乌合之众,把我们逼到了绝境。别人眼中的项羽,是匹夫之勇,是血性莽夫。但他们不懂,我项羽的心,比这寒风还要冷,比这战鼓还要烈。我不是一个简单的屠夫,我是一个天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