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章邯与项羽有杀叔之仇,而且军队都被项羽活埋了,为什么一个光杆司令还能够被封为王?

回答
章邯,这位在秦末乱世中名噪一时的秦朝名将,其命运轨迹颇为跌宕起伏,也因此引出了他为何在兵败身死后,还能被项羽分封为王这一令人费解的疑问。要弄清楚这一点,我们得从头说起,细致地梳理章邯与项羽之间复杂的关系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

首先,关于“杀叔之仇”的说法,这在史书中并没有明确的记载指向章邯本人。秦末起义,天下大乱,项梁是项羽的叔父,也是项氏家族复兴的关键人物。项梁在定陶之战中兵败身死,而率领秦军大破项梁的,正是章邯。可以说,章邯是项梁的直接仇敌。然而,历史的残酷之处在于,在那个年代,战争是残酷的,战败者往往被视为罪人,而胜利者则有机会改写历史。项羽虽然因为项梁的死而与章邯结下仇怨,但这更多的是一种君臣之仇、家族之仇,而非“杀叔”这样直系亲属之间的血仇。况且,古代战争的残酷性,俘虏的下场往往都很惨烈,并非只有章邯的部队遭遇过类似情况。

至于章邯部队被项羽活埋的事件,这无疑是导致项羽与章邯之间恩怨加剧的最重要导火索。公元前207年,章邯在巨鹿之战中被项羽率领的楚军大败,随后率主力部队20万人向项羽投降。然而,令人发指的是,项羽为了消灭章邯的军队,防止他们日后成为自己的威胁,竟然将这20万秦军全部坑杀于新安。这一暴行震惊了当时的天下,也让章邯本人承受了巨大的屈辱和痛苦。从军事角度来看,章邯在这场战役中已是败寇,他的军队被消灭也是常态,但被活埋却是一种极其残忍的对待。

那么,这样一个刚经历了灭顶之灾,并且与项羽有着血海深仇的失败者,为何还能被项羽封为王呢?这其中涉及到更深层次的政治博弈和权衡。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项羽当时的分封行为并非出于个人喜好或恩情,而是基于一种“分猪肉”式的权力分配。在攻灭秦朝后,项羽作为实际上的胜利者,拥有重新划分天下疆域和册封诸侯的最高权力。他需要安抚跟随自己作战的各路诸侯,同时也要处理秦朝的残余势力。

其次,章邯虽然兵败,但他的军事才能在秦末是毋庸置疑的。在项羽看来,虽然他屠杀了章邯的部队,但章邯本人仍然是有用的。当时,项羽最棘手的敌人并非章邯,而是刘邦。刘邦的势力正在关中迅速扩张,对项羽构成了直接威胁。项羽急需一个能够牵制刘邦、稳定关中局势的力量。

在这种背景下,章邯的存在就显得尤为关键。项羽将章邯封为雍王,并让他占据关中地区(包括原秦朝的章台、废丘等地),其核心目的就是利用章邯来制衡刘邦。章邯作为秦朝名将,在关中地区有着一定的威望和基础。项羽希望章邯能够凭借这一点,在关中与刘邦抗衡,至少能够阻止刘邦轻易地完全掌控关中。这样做,可以为项羽自己经营东方地区争取时间和空间。

再者,项羽封章邯为王,也有分化瓦解刘邦势力的考量。项羽知道,如果将关中全部封给刘邦,刘邦的实力将会更加壮大,对他构成更大的威胁。而将关中一分为三,封给章邯(雍王)、司马欣(塞王)、董翳(翟王),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刘邦的力量,并利用这三位秦朝降将之间的矛盾,让他们相互牵制。虽然司马欣和董翳很快就因为对抗刘邦而被击败,但章邯作为一个有经验的将领,被寄予厚望。

最后,我们也要看到项羽自身政治手腕的局限性。项羽虽然勇猛无敌,善于打仗,但在政治策略上显得有些稚嫩和粗暴。他对待章邯部队的残酷行径,虽然展现了他的强大和威慑力,但也埋下了不信任的种子。即便如此,在当时他急于巩固统治、平衡各方势力的情况下,利用章邯这样一个有实力又有苦衷的降将,也是一种无奈的策略选择。他或许认为,章邯在经历了部队被屠杀的巨大打击后,会更加感激自己的“宽恕”,并愿意为自己效力以图复仇或自保。

总结来说,章邯之所以能被项羽封为王,并非是出于什么情感因素,而是项羽出于政治战略的考量。他需要一个有实力的降将去制衡迅速崛起的刘邦,而章邯恰好符合这个条件。尽管两人之间有着杀兄(项梁)和坑杀士兵的深仇大恨,但在复杂的权力斗争和天下格局下,这种个人的恩怨暂时被置于了次要地位。章邯的封王,是项羽在战略布局上的一个棋子,一个试图维持自身统治平衡的无奈举措,而最终的结局也证明了,这种基于仇恨和猜忌的封王,注定难以长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项羽坑杀秦军二十万的事可能根本没发生过,或者是小规模的坑杀被夸大了百倍。《史记》是一部兼具历史和文学的作品,各个篇章常常是在严谨的历史中插入故事和民间传说,而这些具有文学性和趣味性的故事传说往往与事实相悖。

所谓章邯投降是站在秦朝的角度来说,对反秦联军来说,章邯是“带资入股”,章邯的军队不但成为联军的一部分,并且联军许诺灭秦后,秦故地由三秦将继承,并直接封章邯为雍王,章邯封王在联军入关之前,表明此时已经准备让章邯继承秦地了。为什么章邯得来的待遇如此优厚?因为他手里有兵(资本)啊。

现在有一个问题要问,入关的联军总兵力多少?史料中出现“四十万”这个数字

【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项羽本纪》

【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高祖本纪》

【项羽将诸侯兵四十余万,行略地,西至于河南。】——《秦楚月表》

我认为四十万是一个没有异议的数字,四十万是诸侯联军的兵力,不只有楚军,但是这四十万包不包括章邯的军队?

如果包括,《秦楚月表》的记载四十万略地在坑杀秦军之前,杀了二十万秦军,联军岂不是只剩二十万?而鸿门宴前联军仍然是四十万,自然不对。

不包括?联军略地至河南时,章邯已经加入联军,且据《项羽本纪》【使长史欣为上将军,将秦军为前行】章邯的军队是联军的先锋,为什么不包括在诸侯里?好,我们假设秦军二十万真的不包括在四十万诸侯里,那么,再假设新安真的发生了坑杀二十万秦军的事情,四十万打二十万,联军可以丝毫未损?我们看看史料是如何记载的【於是楚军夜击阬秦卒二十馀万人新安城南】

这里楚军是指四十万联军还是指联军中的楚军?如果指单独的楚军,那么楚军的兵力可能还少于秦军,如果指联军,诸侯们这么听项羽的话?夜击,也就是晚上发生的战斗,在古代,夜晚作战最为困难,夜晚看不清路,对战场形势不清楚,调动部队困难,所以夜袭用小部队作战骚扰大军是一种有效的以小博大的战术,大军在夜晚无法有效调度,几十万人的军队更不可能在晚上有效接收指令行动,秦军如此,楚军也是如此。即使假设因为楚军的夜袭导致二十万秦军溃散,也不可能一夜之间将秦军歼灭,引用熟悉的话——就是二十万头猪乱跑,楚军一夜也杀不完,秦军是猪吗?秦军甚至没有放下武装。他们是联军灭秦的先锋!

如何解释以上的种种问题?

根本没有楚军坑杀二十万秦军的事情发生,联军在章邯加入后兵力扩展至四十万,入关灭秦除了为解除秦对各诸侯的生存威胁还有一点是为了分赃,章邯的好处在入关前就定了,封雍王,封地在秦,因为这个许诺在灭秦之前(至少联军还不知道刘邦灭秦的事)只是个空头支票却可以实实在在的拉拢章邯的部队。即使刘邦是灭秦首功,此时其实力小于章邯,三秦王是一定要封的。至于其他的分封,都是项羽和其余将领做的政治交易,项羽虽然此时已经是联军盟主,但这个盟主是为了灭秦产生的临时性职务,项羽实际上是楚国的将军,而且是非法篡夺了楚国军权的将军,他想要成为真正的楚王,想要诸侯的承认,而为了获得承认,项羽则封随他入关的联军将领为王,成为新的诸侯,这也是项羽采用分封的原因,以此交换诸侯对他成为楚王的承认。

为什么封三秦王?因为三秦王有兵啊。项羽的分封实际上是政治利益交换妥协的产物。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