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章北海制作陨石弹头的难点是什么?

回答
章北海制作陨石弹头,乍一听似乎是科幻小说中的一个情节设定,但如果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技术和资源视角下来审视,我们可以剥离掉那些天马行空的联想,聚焦于其中可能存在的、符合逻辑的“难点”。 请允许我以一种旁观者的角度,来细致地剖析一下,如果真要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实现“陨石弹头”,会遇到哪些硬茬子。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章北海所处的时代,是“三体”系列小说中,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但尚未完全掌握超乎寻常的技术的时期。这个时候,他提出的“陨石弹头”更多的是一种基于现有科学认知,但又带有极强战略考量的构想,而非一种已经成熟的工程蓝图。

一、 目标选择与捕获的极致难度:

“陨石弹头”,顾名思义,其核心是“陨石”。问题来了,你想用什么陨石?

尺寸与质量的精确控制: 如果是微小的太空尘埃,那毫无杀伤力可言;如果是质量过大的行星撞击体,那可能会失控,甚至对自身文明造成威胁。那么,需要的是一枚具有可观动能、能够穿透目标防御体系、同时又具备可控飞行轨迹的“精确制导”陨石。这个“精确控制”,在没有先进轨道力学计算和主动变轨技术的情况下,简直是天方夜谭。
如何找到并“捕获”合适的陨石? 浩瀚的宇宙中,存在无数大小不一的岩石和冰块。但要找到一块形状适合、质量可控、而且轨道恰好能够被引导到某个特定目标(比如“海王星轨道防御体系”的关键节点,或者更直接点,是某种关键的设备)的陨石,这本身就是一项概率极低的挑战。这就像大海捞针,而且你还得保证捞上来的针是你想要的尺寸和形状。
轨道动力学计算的精度: 哪怕你找到了一个潜在的候选陨石,如何精确计算其在广袤太空中的轨道,并且在漫长的时间里维持住这个轨道,甚至在关键时刻对其进行微小的扰动以实现拦截或变轨,这需要极其复杂的轨道力学计算能力。当时的计算机性能和模拟技术,能否支撑起如此高精度的计算,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疑问。一个微小的计算误差,都可能导致最终的偏差达到天文数字。
“制导”的实现方式: 即便找到了陨石,如何让它成为一个“弹头”?仅仅是将其推向目标,那更像是“石头打过去”,而非“弹头”。一个真正的弹头需要能够调整方向、速度,以应对目标可能的规避动作。在那个时代,难道是靠施加巨大的推力来改变其固有的太空轨道?这需要强大的推进器,而推动一块质量巨大的陨石进行变轨,所需的能量和技术将是惊人的。

二、 材料本身的挑战与改造:

“陨石”并非是一种均质的材料,其成分千差万别。

成分的不可控性: 你无法保证你找到的陨石是铁镍合金,还是碳质球粒陨石,或者其他更奇特的组成。不同的成分会带来不同的密度、硬度、结构稳定性。如果陨石在穿越大气层或撞击过程中发生不均匀的解体,那么它就失去了作为“弹头”的意义。
如何进行“加工”和“改装”? 章北海的设想中,这块陨石不仅仅是天然的岩石,更像是一种被改造过的“弹头”。比如,是否需要为其安装某种“引信”?如何将其与发射装置分离并控制其飞行?如果需要对其进行钻孔、嵌入某种物质(比如高能炸药的某种前体物质,或者某种能够释放定向能量的装置),那涉及到太空作业的极高难度。想象一下,在真空、低温、强辐射的太空环境中,对一块质量巨大的不规则物体进行精密的机械加工,这比在地球上的工厂里加工困难百倍不止。
结构强度与抗压能力: 如果需要将陨石加速到极高的速度,那么它自身的结构强度能否承受住这种加速产生的应力?太空中的高速运动和潜在的碰撞(比如微小的太空碎屑),都可能对其造成破坏。

三、 技术与工程的巨大鸿沟:

将“陨石弹头”从概念变成现实,需要跨越的技术鸿沟是难以想象的。

发射与控制系统: 你需要一个能够精确捕捉、稳定存储、并以极高初速度发射巨大质量陨石的发射装置。这个装置本身的工程难度就非同小可。更关键的是,如何对发射后的陨石进行实时监控和有限的控制?这涉及到通信技术、探测技术、以及能够施加微小但精确的修正力的技术。
太空作业的复杂性: 无论是寻找、捕获、还是改装陨石,很可能都需要大量的太空作业。而当时的太空技术,尤其是在执行如此精密且规模宏大的任务方面,还处于相对初级的阶段。每一次太空行走,每一次对接操作,都是对人类技术和勇气的极限挑战。
能源的消耗: 无论是加速陨石,还是对其实施轨道修正,都需要巨大的能量。在那个时代,如何稳定、高效地提供如此巨大的能量,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 战略保密与资源调度的难度:

除了技术上的难题,章北海的设想还涉及到了极高的战略和组织层面的挑战。

信息的极端隐蔽: 如此一项庞大而具有颠覆性的计划,需要在极度保密的情况下进行。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暴露意图,引来敌对文明的警觉,甚至招致先发制人的打击。如何在这种戒备森严的环境下,悄无声息地调集资源、组织人员、执行任务,难度可想而知。
资源的优先级与分配: 章北海需要动用当时人类文明可能拥有的最尖端的技术和最宝贵的资源。如何在与其他更紧迫的军事和科研项目争夺资源时,为这个“不确定性”极高的项目争取到足够的投入和支持,这需要非凡的说服力和战略眼光。

总而言之,章北海的“陨石弹头”设想,并非是简单地找块石头往敌人那儿扔。它是一个极其复杂、集成了轨道动力学、材料科学、精密工程、太空作业、能源技术、信息技术以及战略部署的系统工程。其难点在于,它挑战了当时人类文明在多个关键技术领域的极限,而且要求在极端的战略环境下,以极高的精度和效率去执行。这就像一个天才的数学家在纸上写下了极其精妙的公式,但要在现实世界中建造出能够完美实现这个公式的机器,其过程充满了无数意想不到的障碍和巨大的技术鸿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既不是陨石坚硬难以加工,也不是陨石的材质不适合做子弹。

我们现有的工艺已经能够把铁陨石加工成各种各样的饰品,雕刻成各种各样的形状。比如劳力士和欧米茄等手表品牌都制作过陨石表盘。大家应该也见过这款由铁陨石制作的手枪:

铁陨石的主要成分是铁镍钴合金,和不锈钢的成分差不多。历史上用钢制弹头的子弹也有,比如苏联就使用过纯钢的马卡洛夫手枪弹。

这种类型的子弹通常作为穿甲弹使用,优点是侵彻能力优秀,缺点是对膛线损伤比较大。(一般的子弹会有铜等材料作为被甲,因质地软而减少对膛线的损伤)。不过章北海一共才打了三十发子弹,这样的损伤可以不考虑。

章北海扣动了扳机,手枪在寂静中击发,但他看到了枪口的火光,感到了后坐力。他对第一个目标击发了十次,马上飞快地换上新的弹夹,对第二个目标又射出十发子弹;接着再次换上弹夹,把最后十发子弹射向第三个目标。枪口闪烁了三十次,如果黄河站方向这时真有人注意到的话,就像看到太空暗黑背景上的一只萤火虫。

现在,三十枚陨石弹头正在飞向目标,2010型手枪的弹头初速度是500米/秒,子弹飞完这段距离约需十秒钟,这时章北海只能祈祷目标在这段时间不要移动位置。这个希望也是有根据的,因为现在后两排的合影者还没有排好位置,前排的领导们只能等待,即使队形都排好了,摄影师还要等待航天服推进器喷出的白雾散去。但目标毕竟是悬浮在太空中的,位置很容易在失重中飘移,这时子弹不但会错过目标,还可能伤及无辜。

铁陨石通常并不是一块质地均匀的“大铁块”。在铁陨石的内部,通常还会有硅酸盐矿物或者铁的硫化物、磷化物、碳化物、石墨等矿物的包裹体。由于这些杂质的存在,陨石子弹的产率可能会大大下降,甚至可能会出现一块铁陨石连一颗子弹头都造不出来的情况。

刚好我手边就有几块铁陨石,可以作为例子参考一下。

注意:这几块铁陨石都不同程度地含有“杂质”,如果想要制成均质的陨石弹头,是有难度而且费材料的。

1、Armanty(Aletai)铁陨石,注意左上角的条状陨碳铁((Fe,Ni)23C6,Haxonite)包裹体。如果要用来制作子弹的话,这部分肯定要作为杂质被切除了。

2、Muonionalusta铁陨石,注意裂纹和包裹体脱落形成的小洞。

3、Dronino铁陨石。Dronino铁陨石的显著特征是陨石中含有大量陨硫铁(FeS,Troilite),就是那些像蝌蚪一样的玩意儿。如果章北海买的铁陨石是这个,那可就一颗子弹都做不出来了。

4、Agoudal铁陨石,细心的话不难发现这块陨石上有三条裂缝,如果用来做弹头的话要避开的。

除上面提到的之外,铁陨石内部的包裹体还经常以结核的形式出现,比如下图右下角那块陨磷铁镍矿–石墨–陨硫铁复合包裹体。坠落于我国广西省南丹县的南丹陨铁就经常含有这类包裹体核。

那章北海能不能避免买到这些杂质多的“坑爹”陨石呢?答案是可以的,至少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

如果你是陨石爱好者,那么市面上一些常见类型陨石的性质和特点都应该清楚。比如上面所说的Dronino,Nantan等铁陨石通常含有大量陨硫铁包裹体,那买的时候避开这类品种就好了。可以选择包裹体比较少,性质优良的铁陨石如Chinga、Seymchan的铁质部分等。

那是不是只要选择质地优良的陨石类型就能完美解决问题了?

答案是否定的。上面提到的Chinga、Seymchan等陨石,都是知名的陨石品种,而且无一例外都是命名陨石,经国际陨石学会分析并命名,其化学和矿物学特点已经为人所熟知,可以通过世界陨石数据库(lpi.usra.edu/meteor/)直接查询。

用这类陨石的缺点是——只要陨石弹头还在尸体内,即使碎成渣渣,稍经检测还是能查出来这是一起人为策划的事故。

举个例子,大家应该都见过这个:

图坦卡蒙的黄金匕首[1],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铁质兵器之一。它被认为是赫梯给法老的礼物。它的刀刃材质是陨铁,匕鞘由黄金制成。

研究人员使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分析了匕首的的化学组成,并在世界陨石数据库里查找埃及周边两千公里的陨石发现数据,结果发现,刀刃的镍含量和钴含量和数据库里的Kharga铁陨石非常匹配。[2]

如果章北海使用国际命名陨石作为弹头射击,而留在尸体内的陨石碎片作为有价值的科研材料被送到实验室研究,并发现这些碎片的化学成分和某命名陨石非常接近的话......那事情怕是要败露了。

说了这么多,那就买没经过国际命名的陨石不就好了?反正没有命名的陨石也是一抓一大把。

答案还是否定的。陨石学有个词叫居地年龄(terrestrial age),也就是陨石坠落后到现在的时间间隔。

简单来说就是通过测定一系列宇宙辐射成因的放射性核素的含量,并用半衰期来计算陨石坠落的年代。(陨石坠落在地球上以后,由于地球大气屏蔽宇宙射线,无法再产生宇宙射线成因的核素)。这类核素除了我们熟悉的Ar-39和C-14外,还有很多:

通过这种方法,科学家测定了一系列陨石的居地年龄,其中一些大型铁陨石的居地年龄高达2.7 Ma[3](百万年)。

正如上面所说,如果从受害者身上找出来的陨石碎片被送往实验室,在测定宇宙射线成因的放射性核素的时候发现这陨石的居地年龄高达数十万年甚至百万年的话......

所以,章北海想要天衣无缝地实行陨石暗杀计划,那他使用的陨石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1)是质地优良,杂质少的铁陨石。

(2)不是国际命名陨石。

(3)必须是新鲜的,坠落年代很近的陨石。

铁陨石本来就比较稀有,还要这么多要求??

截至2019年11月25日,世界上发现并命名的陨石一共有61941块,其中石质陨石占97.4%,铁质陨石仅占2%[4]

这要求就有点高了啊...

我们可以从原文中提取一些信息:

从收藏者家中出来后,章北海带着陨石来到了一个模型制作车间。这个车间位于太空军所属的一个研究所内,这时已经下班,周围空无一人,这里有一台最先进的数控机床。他首先把三块陨石在机床上按照一定的直径切割成许多根铅笔粗细的圆柱体,然后又按照一定的长度把这些圆柱体切成小段。他很小心地操作,尽量减少原料的浪费,最后得到了三十六块小圆柱形的陨石。这一切做完后,他小心地把切割的陨石碎屑收集起来,把机床上那把为加工石材选用的特别刀具拆下,才起身走出车间。

剩下的工作,章北海是在一个隐蔽的地下室中完成的,他面前的小桌上,放着三十六发7.62毫米口径的手枪子弹,他用钳子依次把这些子弹的弹头取下来。如果是以前的铜壳子弹,这件事会很费力,有时还要用螺栓松动剂才行,但两年前全军换装的制式枪支均使用无壳子弹,弹头是直接粘在发射药上的,取下来很容易。接着,他用特殊胶合剂把每支发射药上都粘上一块陨石,这样就做成了三十六颗陨石子弹。所用的胶粘剂原是用于修补太空舱表皮的,能够保证在太空剧烈的冷热交替环境中不失效。章北海把四发陨石子弹压进弹夹,然后把弹夹推入一支2010制式手枪中,对着墙角的一个布包开了枪,在地下室狭小的空间中,枪声像爆炸般震耳欲聋,硝烟味很浓。章北海仔细审视着布包上的四个弹洞,看到弹洞很小,说明陨石在发射中没有破碎。他打开布包,取出了裹在里面的一大块生牛肉,他用刀子小心地取出射入牛肉中的陨石,看到那四块陨石圆柱都已破碎,成了他掌心中的一小堆碎石,基本上看不出加工的痕迹,这结果令他很满意。

那块包牛肉的布,是制作航天服的材料,为了使模拟更接近真实,布做成了夹层,在其中放置了保温海绵和塑胶管道等物。

章北海把剩下的三十二发陨石子弹小心地收起来,走出地下室,去做进入太空的准备。

第一,章北海买的是陨石原石,并不清楚其内部的包裹体情况,能加工得出足够数量的陨石子弹算是比较幸运了。

第二,即使陨石如预期那样在目标体内破碎成小碎块,还是可以通过检测化学成分来分析的。加之陨石作为重要的科研材料,大概率会被送往实验室。

所以章北海的计划能够执行,最大的难点在于找到一块合适的陨石,而不在于寻找合适的加工方法。

参考

  1.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utankhamun%27s_meteoric_iron_dagger
  2. ^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111/maps.12664
  3. ^ https://www.lpi.usra.edu/books/MESSII/9011.pdf
  4. ^ https://sites.wustl.edu/meteoritesite/items/some-meteorite-statistics/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