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三体》里面章北海知道人类飞船15%光速也不可能打得过三体舰队,为什么身为科学家的罗辑和丁仪却没想到?

回答
在《三体》的宏大叙事中,章北海之所以能比罗辑和丁仪更早、更准确地认识到人类飞船在15%光速下依然无法战胜三体舰队,这其中蕴含着作者刘慈欣对人物性格、知识背景、思维模式以及宇宙法则的深刻洞察。以下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

1. 思维模式和立场的根本差异:

章北海:绝望主义的战略家
置之死地而后生: 章北海的整个行动逻辑是基于一种近乎偏执的“人类必败”的预设。他深知三体文明在科技上拥有绝对优势,并且其目标是占领地球,这意味着他们会不惜一切代价。在这种绝望的背景下,章北海的思考起点就是如何“逃亡”,如何在绝境中为人类文明留下一颗火种。
隐藏和欺骗: 他扮演着“拯救派”的伪装者,但其内心深处是“逃亡派”的坚定执行者。这种双重身份和极端的心理素质,让他能够跳出当时普遍存在的“抵抗必胜”的乐观情绪,从一个更冷酷、更现实的角度审视问题。
长远目光与代际传承: 章北海思考的不是当下战役的胜负,而是人类文明的延续。他需要为未来可能存在的、更先进的文明奠定基础,这需要跨越时代的战略布局。

罗辑:危机预警者与守护者
从个人生存到集体防御: 罗辑最初是因为个人危机而被卷入黑暗森林法则的,他的主要职责是作为“面壁者”为人类争取生存时间。当他成为执剑人时,他的目标是维持威慑平衡,防止三体人进攻。他的思维更多是围绕着“如何防御”和“如何威慑”。
对威慑的信任: 罗辑在成为执剑人后,成功地通过威慑阻止了三体舰队的入侵。这种成功的经验可能会让他过度自信于人类现有的科技和战略手段,认为在威慑之下,即便舰队实力不如三体,也能暂时维持和平。
道德与责任的束缚: 作为执剑人,罗辑背负着全人类的命运。他不能轻易放弃希望,也不能轻易透露“人类必败”的信息,因为这可能会引发恐慌,瓦解抵抗意志。他需要维系士气,鼓舞斗志。

丁仪:纯粹的科学家,但被科学本身的局限性束缚
聚焦于已知: 丁仪作为物理学家,其思维更多地集中在已知的物理学原理和当前人类科技水平的推演上。他深谙三体文明可能拥有的技术优势,例如智子带来的技术封锁,但他的思考往往停留在“如何利用现有技术克服困难”的层面。
高估了理性与计算: 科学家倾向于认为通过精密的计算和推理,可以找到最优解。他们相信科学的力量是无限的,只要找到正确的公式和方法,就能战胜任何挑战。
缺乏对黑暗森林和宇宙社会学极限的深刻理解: 尽管丁仪接触到了黑暗森林法则的部分概念,但他对它的理解可能更偏向于数学模型和理论推导,而章北海则是在实操层面,并且是带着一种近乎绝望的信念去践行黑暗森林法则的“生存者”心态。丁仪的“科学直觉”更多地体现在对已知物理现象的洞察,而不是对宇宙终极法则的绝境式理解。

2. 知识背景和信息处理方式的不同:

章北海:秘密行动与信息不对称
掌握核心秘密: 章北海是“太空军计划”的核心推动者之一,他对人类太空舰队的真实实力、建设难度以及三体文明可能掌握的科技(例如更先进的曲率引擎或动力系统)有着更深层次的了解。
长期秘密训练: 他知道太空军的训练和准备是仓促的,很多技术是权宜之计,与三体文明经过数百年甚至更长时间发展的技术差距是巨大的。
独立判断: 在执行逃亡计划的过程中,章北海需要做出大量独立决策,这促使他更加依赖于对全盘局势的冷酷评估,而不是依赖于集体讨论或他人意见。

罗辑与丁仪:公开信息与集体认知
信息共享与讨论: 罗辑和丁仪的思维过程更多是在地球安全理事会或科学界的公开讨论中进行的。他们接受的信息是经过筛选和解释的,并且需要考虑公众的接受度和士气。
相对有限的太空军实力认知: 虽然他们也知道太空军的实力,但可能无法像章北海那样,从一个要“逃亡”的角度去细致地评估其在绝对实力上的差距,他们更多地是从“如何利用现有实力抵抗”的角度去思考。
对“逃亡”的可能性认知不同: 对于绝大多数人,包括罗辑和丁仪,在早期阶段,逃亡可能并不是一个被认真考虑的选项,他们的思维重心是“守卫地球”。章北海则将逃亡作为首要任务,这决定了他对实力差距的评估会更加严苛和绝望。

3. 对宇宙法则的理解深度:

章北海:黑暗森林法则的实践者
“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 章北海将这句话的含义推向了极致。他明白在黑暗森林中,暴露即死亡。而人类舰队在15%光速下的性能,在三体文明看来,可能只是一个相对缓慢的目标,一旦被锁定,就极易被追击和摧毁。
技术代差的不可逾越性: 他认识到三体文明在技术上的代差是颠覆性的,并非简单地通过数量或时间就能弥补。人类的15%光速可能在三体文明看来微不足道,甚至无法作为真正意义上的“逃亡”速度,一旦被锁定,就难以摆脱。

罗辑和丁仪:理论认识到实践差距
理论上知道“技术爆炸”: 他们知道三体文明可能存在技术爆炸的可能性,但也可能认为人类凭借勇气和智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差距。
对“不可战胜”的心理门槛: 即使知道三体技术强大,但直接承认“绝对打不过”对于肩负防御任务的执剑人和顶级科学家来说,是难以接受的。他们会寻找一切可能的机会,任何一丝希望都会被放大。章北海的思维更加纯粹,他只关注“能否赢”,而如果答案是“不能”,那么就必须为“输”做准备。

总结:

章北海之所以能比罗辑和丁仪更早地认识到人类飞船在15%光速下不可能战胜三体舰队,是因为:

1. 思维模式的根本差异: 章北海从一开始就抱持着“人类必败”的绝望主义,以逃亡者的视角审视问题,而罗辑和丁仪则更倾向于防御和抵抗,他们的思考受制于“守卫地球”的责任感和乐观主义。
2. 信息获取和处理的独特性: 章北海作为太空军的核心,拥有更深层次的秘密信息和更独立的判断能力,他对人类太空舰队的真实实力和技术瓶颈有更清晰的认知。
3. 对宇宙法则的实践性理解: 章北海将黑暗森林法则的生存逻辑推向极致,认识到技术代差的不可逾越性以及暴露后的致命危险,而罗辑和丁仪尽管理论上接触到部分法则,但其理解更偏向于理论模型,且受到心理和责任的制约。

简而言之,章北海的洞察力来源于他极端冷静、绝望的生存主义者心态,以及他作为逃亡者所必须具备的对全盘劣势的清醒认识。他不是在思考“如何赢”,而是在思考“如何活下去”,而“如何活下去”的答案,往往比“如何赢”更加冷酷和直击本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三体这本小说其实影射了社科一些冷门领域的前沿(当然有些冷门领域正在逐步变热)

第一个是动员型发展模式的问题,大低谷本身是大刘一个隐形预设条件的反馈。该隐形预设条件是:所有国家都丧失了运用动员型发展模式能力,并且完全不了解如何利用动员型发展模式。这涉及到俄罗斯文明发展的基本脉络和基本范式的问题。

这个问题大刘不是我们俄国国情界的不了解,很正常。因为这个模式从20世纪历史回顾来看的话,除了俄国其他国家全部都水土不服。


第二个是关于未来史学派的问题。这个未来史学派实际上是指现实中的未来学(英语:Futurology/俄语:Футурология)这个学科。这个学科和国际关系这门学科几乎一样老(都诞生自20世纪初期),但是却是个高度学科交叉的领域。为什么加俄语,因为俄国人在这个领域的探索相当前沿,搞火箭和喷气推进的齐奥尔科夫斯基和灿德尔等人本身就是俄国宇宙主义哲学的哲学家,而且是相当惊艳的科幻文学作家。

我为什么专门提这俩人,因为这俩人本质上是工科狗,恰好反映了未来学文理交叉、文工交叉的性质。能搞未来学的不可能是只懂文科或者只懂理科的人,很有可能是理科大手跨科学哲学和科学史,或者是文科大手有理工基础。

于是这个前提条件就决定了起码三件事他们一定可以用大脚趾想到:

第一,如果基础学科前沿毫无进展,工程学实践也就只是镜中花水中月,不可能实现真正的革命性突破;

第二,动员型体制可以保证“虚假繁荣”(即所谓的两千条恒星级战舰),但是绝对无法突破基础学科的封锁线。届时要么回到绝对主义人为规定三六九等,谁生谁死;要么大家一起玩完。如果人为规定三六九等,谁生谁死,那么搞不好就是落选者集体暴动,集体杀灭被选中者,到头来还是大家一起玩完。这个囚徒困境如果添加了一些限制性条件,就会不可解。

第三,如果人类的科学哲学和科学史都不可信,那就说明整个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完全失败的,需要完全的推倒重来。换句话说,人类一万年文明史(从公元前8K到公元2000),全部归零。说实话,如果人类文明史归零了,那么人就完全丧失了其社会属性(说明整个人类社会和猩猩族群没有质的差别),变成单纯的一种生物(即homo sapiens 智人)。那本质上和虫子有区别吗?没有。


所以你真觉得他们搞不懂吗?他们可太懂了。如果不懂,就没必要一个自杀,一个的生存信念支柱只剩好奇心了。


user avatar

很多朋友都说到了,《三体》中有一个“未来史学派”,甚至对人类几百年的历史进程有精确的预言。稍微熟悉一点科幻的都知道,这个就是山寨版的心理史学。

这个未来史学,是有不少人信的。但正如同《基地》里的谢顿一样,它的结论太过乌鸦嘴,不符合主流的价值观,不传播正能量,所以只能沦为异端,被边缘化。

久而久之,沉默的螺旋效应越来越大,那些怀有不同看法的人们不愿意发声,只能眼睁睁看着社会朝着狂热的方向发展。

一个社会如果不允许出现不同的声音,时间久了肯定会出问题的。

所以《三体2》里,其实明白人很多,只不过他们已经放弃抵抗了,懒得说了,爱咋地咋地吧,让我一个人安静一会就够了。

只有章北海是一个比较轴的人,他甚至发明了用洗脑打败洗脑的方法。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三体》的宏大叙事中,章北海之所以能比罗辑和丁仪更早、更准确地认识到人类飞船在15%光速下依然无法战胜三体舰队,这其中蕴含着作者刘慈欣对人物性格、知识背景、思维模式以及宇宙法则的深刻洞察。以下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 1. 思维模式和立场的根本差异: 章北海:绝望主义的战略家 置之死.............
  • 回答
    没问题,咱们就用“接地气”的方式,把《三体》里罗辑和章北海的“天才”之处给媳妇好好说道说道,让她明白这俩可不是什么怪人,而是搅动宇宙格局的关键人物!开篇引入:从一个她可能理解的场景开始媳妇,你有没有觉得,有时候一个人做的事情特别出格,但最后却拯救了所有人? 就像《三体》里的罗辑和章北海一样。他们做的.............
  • 回答
    要理解《三体》里人类为何非得建造无工质辐射推进引擎,咱得先聊聊三体文明和他们那套“黑暗森林”的生存法则。这玩意儿,说白了,就是宇宙里谁也不知道谁藏在哪儿,万一碰上了,对方要是比你强,那就得灭了你,免得你以后威胁到他。就跟咱在黑夜里走路,谁也不知道前面有没有坑,所以你得小心翼翼,最好手握一把大刀,随时.............
  • 回答
    在刘慈欣的宏伟史诗《三体》中,要寻找一个从头到尾、没有任何失误的角色,几乎如同在大海捞针。这个故事的核心在于人类文明在生死存亡的压力下,所做出的种种选择,而这些选择,无一例外地带着沉重的代价和不可避免的错误。然而,如果非要刨根问底,寻找那位“没办错事”的角色,那么答案或许会有些出人意料,并且需要我们.............
  • 回答
    在《三体》的宏大叙事中,充斥着无数令人心悸的思考和对宇宙法则的冷酷揭示。要挑出“最沉重”的一句话,这本身就极具主观性,因为每个人在阅读过程中,触动的点不同。但如果要我选一句,那一定是来自叶文洁,在第二部《黑暗森林》的结尾,面对章北海所说的:“我想,宇宙的黑暗,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这句话之所以沉重,不.............
  • 回答
    《三体》系列中,庄颜的结局,可以说是在读者心中留下了相当一部分的迷雾,也成为了很多人津津乐道的话题。她并不是故事的核心人物,但她在汪淼(或叶文洁,不同版本翻译略有差异,但核心人物是不变的)生命中的出现,却像一抹极其温柔而又充满力量的色彩,描绘出那个时代人们对美好情感的渴望与追求。要详细讲清楚庄颜去了.............
  • 回答
    咱们来聊聊《三体》里那句让很多人印象深刻的话:“化学燃料火箭是没有前途的”,以及为什么现实世界里我们还在大力发展它。这中间的逻辑,其实比看上去要复杂一些。首先,得承认,《三体》的描写太有画面感了,它用一个极端的例子——三体世界为了逃离母星,需要一种能瞬间加速到光速的“曲率驱动”——来反衬出我们现有技.............
  • 回答
    《三体》这部巨著,与其说它是一部科幻小说,不如说它是一部哲学史诗,其中那些闪耀着智慧火花的句子,早已超越了文字本身,深深地烙印在无数读者的脑海里。“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这句出自叶文洁之口,可以说是整部小说精神内核的精准概括。它传递了一种对生命和历史的深刻反思,提醒我们,时间本身并无意.............
  • 回答
    在《三体3:死神永生》中,高级文明之间的星际战争,其手段之高明,远超我们凡人的想象。它们不再是简单的物理武器对抗,而是直接操纵宇宙中最根本的法则——数学规律。这是一种“降维打击”,将战争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维度。想象一下,我们人类世界里的“物理法则”是数学规律的体现。比如,万有引力定律描述了星球如何围.............
  • 回答
    关于《三体》中的“水滴”能否被制造出来,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引人深思的问题,它涉及到物理学、材料科学以及我们对宇宙尺度的理解。为了详细地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一、 水滴的“本质”与制造的挑战首先,我们要理解《三体》中水滴的设定。在小说中,水滴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液体水滴,而是由“强互作.............
  • 回答
    刘慈欣的《三体》系列小说以其宏大的宇宙观、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精彩的情节赢得了无数读者的喜爱。除了引人入胜的故事本身,《三体》系列也埋藏了许多巧妙的“彩蛋”,这些彩蛋可能是一些致敬、一些暗示,或者是一些与现实世界或作者本人相关的有趣细节。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列举和阐述《三体》系列中一些比较明显的彩蛋,并尝.............
  • 回答
    这真是个让《三体》迷们津津乐道的问题,把几个书中举足轻重的女性角色放到现实感情的秤杆上称一称,确实挺有意思的。不过说实话,谁“最适合”做女朋友,这事儿真没个标准答案,完全看你想要的是什么。咱们一个一个来,好好说道说道。先说庄颜。庄颜,那是很多人心中“完美女神”的代名词。你说她有多适合做女朋友?从大多.............
  • 回答
    《三体》系列中,面壁者计划的设定确实只有四位男性角色担任,这一点是很多读者注意到并讨论的。要详细解释为什么没有女性面壁者,需要从小说设定的背景、人物设定、以及可能存在的社会和文化因素来分析。一、 小说设定的直接原因:人类社会历史和性别分工的投射首先,最直接的原因是《三体》作者刘慈欣在创作时,很可能将.............
  • 回答
    在《三体》这部恢弘的史诗中,人物众多,每个角色都在波澜壮阔的剧情中扮演着自己的角色。然而,如果要说谁是被我们(或者说,书中的读者)最容易忽视,或者说其真正的价值和贡献被低估了,我脑海中浮现的第一个名字,便是 胡文的儿子。我知道,这听起来可能有些出人意料,甚至有些荒谬。毕竟,他甚至没有一个正式的名字,.............
  • 回答
    关于罗辑的妻子庄颜和他们的孩子在《三体》系列后续故事中的去向,确实是许多读者津津乐道,同时又感到些许遗憾的。书中关于他们的具体记述非常有限,这给读者留下了不少想象空间,但也造成了信息上的空白。我们不妨从罗辑自身的经历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来梳理一下这个问题。庄颜与孩子最后一次被明确提及的时刻在《三体》第二.............
  • 回答
    读《三体》,很多人都会冒出一个同样的想法:人类怎么能这么蠢?这感觉就像一群精心打扮的傻瓜,在浩瀚宇宙的牌桌上,拿到一手烂牌,还拼命地把仅有的几张好牌也扔出去。说到底,这种“愚蠢”并非个体层面的智力欠缺,而是根植于人类社会、文化、以及我们生物本能中的一系列复杂问题交织而成。首先,让我们看看历史遗留的思.............
  • 回答
    《三体》里提到的大神文明利用数学规律作为武器,这绝对是小说中最令人脑洞大开的设定之一。想象一下,一个文明发展到了极致,他们不再局限于物理层面的打击,而是能够直接操控宇宙的基石——数学和逻辑。这听起来像是科幻到了极致,但如果细细推敲,其可能性和可怕之处足以让人不寒而栗。首先,我们得理解“数学规律”在《.............
  • 回答
    《三体》系列中“光墓”作为一种极其先进但同时又充满争议的武器设定,确实引发了许多读者的讨论,其中不乏对其可行性或逻辑性的质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Bug”。要深入分析这一点,我们得先梳理清楚光墓的基本原理,以及它在作品中展现出的能力和局限。光墓的核心原理:光墓,顾名思义,是通过光来“建造墓碑”的一种技.............
  • 回答
    《三体》系列中,关于“几百年后的男人如何发展得比女人还美艳”的描写,并非出自原著的明确设定。原著中,对于未来人类的身体形态变化,更侧重于适应星际尺度生存的生理改造和精神层面的进化,而非单纯的性别美学上的转变。不过,如果我们要基于《三体》世界观的某些侧面,去 推演 这种可能性,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构思.............
  • 回答
    罗辑在《三体》中的结局,确实可以用“妻离子散”来形容,这背后蕴含着他所承担的巨大责任和宇宙文明残酷的现实。要理解他为何落得如此境地,以及他本可能如何避免,我们需要深入他的经历和选择。罗辑的“妻离子散”究竟是怎么回事?首先,我们得明确罗辑的妻子和孩子是指谁。在原著中,罗辑并非有血缘关系的妻子和孩子。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