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三体》里的水滴有可能被制造出来吗?

回答
关于《三体》中的“水滴”能否被制造出来,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引人深思的问题,它涉及到物理学、材料科学以及我们对宇宙尺度的理解。为了详细地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

一、 水滴的“本质”与制造的挑战

首先,我们要理解《三体》中水滴的设定。在小说中,水滴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液体水滴,而是由“强互作用力材料”制成的微观探测器。它的关键特性包括:

极高的强度和韧性: 能够承受几乎一切已知的物理打击,包括光粒(能量束)的轰击和高速撞击。
极其光滑的表面: 表面光滑到连原子都无法在其上附着,这是它能够高效抵御能量攻击的关键。
高密度: 尽管体积微小,但拥有巨大的质量。
高效的推进系统: 能够以接近光速的速度飞行。
强大的探测能力: 能够扫描和分析目标,并将信息传递回智子。

基于这些设定,制造一个“水滴”所面临的挑战是巨大的,甚至可以说以我们目前的科技水平和对物理学的理解,制造出完全符合小说设定的水滴几乎是不可能的。

二、 从物理学角度分析制造难度

1. 强互作用力材料:
“强互作用力”是自然界四种基本力之一,负责将夸克束缚成质子和中子,并将质子和中子束缚在原子核中。 它的作用范围极短,大约是 10^15 米(飞米)。
小说中的“强互作用力材料”是利用了这种力的宏观应用,将这种本应存在于原子核内部的力,以某种方式扩展到宏观尺度,用于构建物体。
目前的物理学理论认为,强互作用力是量子色动力学(QCD)描述的。 在原子核尺度下,夸克之间通过交换胶子来传递强相互作用。然而,这种力的作用范围非常有限,离开原子核内部,强相互作用力就会急剧衰减到几乎为零。
要让强互作用力在宏观尺度上“起作用”,意味着我们需要一种全新的材料,能够以某种方式“固化”或“放大”这种在原子核内部才存在的结合能。 这超出了我们目前对物质构成和相互作用的理解。
一个可能的推测是,这种材料可能是一种高度压缩或排列的奇异物质, 比如由夸克物质组成的“夸克星”的内部结构,但即使是夸克星,其尺度也远超微观,而且其结构也并非人类能够轻易控制和加工的。
制造的挑战在于,我们如何能够精确地控制和操纵这种在极小尺度下才表现出强大作用力的基本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将其构建成宏观物体。 这需要对物质进行前所未有的精细化设计和操控,可能需要达到比原子层面更低的层级。

2. 原子尺度级别的光滑表面:
水滴表面的光滑程度被描述为“连原子都无法在其上附着”。这意味着它的表面粗糙度必须在原子尺度(埃,10^10 米)之下,甚至更低。
我们目前的纳米技术已经可以制造出非常光滑的表面,例如通过化学气相沉积(CVD)、原子层沉积(ALD)等方法,可以实现纳米级别的平整度。 镜子、半导体芯片的表面都可以做到非常光滑。
然而,要达到“连原子都无法附着”的程度,则需要一种特殊的表面处理或者材料本身就具备这样的排斥性。 这可能涉及到量子效应,例如极端的表面电子云排斥或者形成某种“能量壁垒”。
如果材料本身就是由强相互作用力构成的,其表面的电子排布和原子结构会非常特殊,可能导致其表面具有极强的排斥性。 但具体如何实现这一点,仍是未知的领域。

3. 高速推进系统和能量控制:
水滴能够以接近光速的速度飞行,这意味着它需要极高的能量密度和极其高效的推进系统,以及能够承受这种加速度和速度带来的巨大能量的结构。
“反物质湮灭”是目前已知最有效的能量释放方式,但要实现近光速的稳定推进,需要克服巨大的技术难题,例如反物质的储存、精确控制湮灭反应以及能量转换效率。
同时,如此高的速度意味着巨大的动能,水滴本身必须能够承受这种能量。

4. 微型化与信息传递:
将如此复杂的结构和功能集成在一个微小的探针中,本身就是一项巨大的工程挑战,需要极高的集成度和微纳制造能力。
信息传递方面,虽然我们有无线通信技术,但要实现像水滴那样高效、定向且不易干扰的信号传输,可能还需要全新的通信原理。

三、 类比和科幻的边界

量子纠缠与量子通信: 虽然与水滴的直接通信方式不同,但量子纠缠和量子通信展现了我们对微观粒子“超距”联系的探索,这或许是未来信息传递的一种可能性。
新材料探索: 科学家一直在寻找具有极端性能的新材料,例如石墨烯、碳纳米管等,它们在强度、导电性等方面展现出远超传统材料的特性。但这些材料的性能提升,仍然是在现有物理学框架内进行的。
强互作用力材料的想象空间: “强互作用力材料”是刘慈欣在《三体》中最具想象力的设定之一,它提供了一种突破现有材料学和物理学限制的可能。可以说,它是一种“科学幻想中的科学”,是对未来未知领域的一种大胆推测。

四、 结论:目前的可能性为零,未来的不确定性

以我们目前的科技水平和对物理学的理解,制造出《三体》中的水滴是绝对不可能的。 它的核心技术,即利用强互作用力制造宏观物体,涉及到对物质基本构成和相互作用的颠覆性认知,我们甚至不知道是否存在实现这一点的基本原理。

然而,科学的边界是不断被拓展的。我们不能完全排除在遥远的未来,随着人类对宇宙基本规律的更深入理解,特别是对量子世界和基本粒子物理的突破性进展,我们可能会发现新的物质形态和操控方式。

也许,强互作用力材料并非如字面意思那样简单地“放大”强互作用力,而是利用某种我们尚未发现的物理原理,通过特殊的物质排列和能量注入,来达到类似的效果。
甚至,它可能是一种我们完全无法想象的存在形式,与我们目前所理解的“物质”有着本质的区别。

总而言之,从当前的科学认知来看,水滴是纯粹的科幻设定。它之所以引人入胜,正是因为它触及了我们对极端物质性能的想象极限,并以一种极富创造力的方式,将这些想象具象化。

我们可以持续探索基础物理学,例如在粒子加速器中对夸克和胶子的研究,以及对宇宙中极端物质(如中子星内部)的研究,这些或许能为我们打开一丝通往“水滴”般超凡材料的理论可能性,但具体的制造路径,在目前看来,仍然遥不可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了很多的回答,基本上绝大多数人把认为水滴未来能实现的观点都归结于民科了。看科幻片的时候我会注意到,很多星际交通工具坠落星球表面的时候,会直接砸到地面上,但是主体结构不被破坏,比如最早的威尔史密斯的《天煞地球反击战》里面他击落的外星战机,直接撞到山体,却没有损坏,威尔自己的战斗机却在撞上的一瞬间变成了废铁。后来的这样的情节越来越多,大家可以观察一下,甚至很多战机从太空中坠落地面主体结构也能保持完好。比如最新的一部星际迷航里面,企业号从宇宙坠落地面,如此巨大的飞船如同一个盘子一样的插进地面。这样的结构电影中从未给出过具体的解释,但是却成为宇宙航行的最基本要求,试问这样的结构在目前人类的科技体系中能否解释呢?宇宙航行需要面对的不仅仅是动力的问题,还要面对宇宙中无处不在隐藏的危机,如果没有一个无坚可摧的坚固结构,是不敢想象飞船进行光年级航行的。水滴也许不合理,但是却是一个方向,一个跳出人类物理体系的方向,是以人类目前的认知能够想象出来的最坚固的结构了。目前理论框架内的材料学,是永远无法进行星际航行的,无工质推进也只是一个幻想,就算实现了,靠着如同木板一样脆弱的钢铁外壳也不可能走出多远。如果说四光年的距离是大洋彼岸,人类目前不过刚刚靠着一块漂浮的木头游到了海边附近的礁石上。于是很多人拿着手里的木头说,那种像山一样的钢铁大船是不可能实现的,然后去嘲笑那些敢于想象的人。如果人类是宇宙的威胁,那么这个这个威胁不是从我们建造巨大的高能粒子加速器开始的,而是从我们远古的祖先抬头仰望星空的那一刻开始的。我们的目标是星辰大海,我们需要一艘大船,它不仅仅要有无尽的动力,还有要坚不可摧的甲板和船舷,最重要的,是要有无数敢于抬头仰望星空的水手。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可以同化为:如果把我们的科学水准比作一幢正在建造的大厦,那么当我们的大厦造到某一层时,我们能在那一层做出水滴吗?

我的回答是:就算水滴可以被制造,但也不会在这幢大厦内被制造。

我们目前的物理框架内不包含制造水滴这种东西的理论,从前是,现在是,未来也是。我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科学理论就算造大楼一样,每一层都需要下面楼层的支撑,不可能有某一层是悬空的。

有人说现在的理论和技术不允许那么未来的理论和技术也许就可以了啊。古时候我们都认为人类飞不起来,但现在我们都能登月了。

这是没有考虑到我们目前这座“大厦”高度的问题。要知道古代我们的“大楼”还是一块荒地,连地基都没有开挖,因此当时完全没有“大厦”的概念。但现在我们的“大厦”已经建造了不少层了,地基已经确定,“大厦”的垂直空间也已经确定,之后这幢大厦会造的越来越高,但也是在既定的垂直空间内发展。

大厦不可能歪着造,而水滴对我们的大厦来说是“悬空”的。形象的说:水滴的所在的位置不在我们大厦的垂直空间内。

我并没有完全否定水滴的存在,或许就有外星文明能造。而且如果真的有外星文明能造的话,那我们的“大厦”在它们科技大厦面前就是一简易房,它们对这个宇宙的理解根本就不是我们能理解的,更重要的是,我们无法和它们交流,因为可能我们根本就看不懂它们的物理量和算式。它们可能没有氢氦锂铍硼这样的元素概念,它们甚至可能连力的概念都没,也只有这样的文明,或许能制造出类似水滴的这种东西。

我为什么类似,因为在我们的理论内,我们其实无法准确描述水滴。我也不觉得三体人能造,因为三体人能和人类交流,是和我们同一垂直空间的。

总归说来,水滴其实是一个BUG,硬要一个BUG变得合理,那也只能换系统了。


5.20补充:加粗了一句话,就是上面这句“我们其实无法准确描述水滴”,以我们现在的理论,根本无法对类似水滴功能的物体进行准确描述。事实上小说中作者对水滴更多的描写主要是在水滴摧毁人类舰队这一块,至于水滴的本质,作者也明白不能多说,因为压根就找不到合适的理论来塑造水滴这个东西。

我为什么说水滴是悬空的,因为任何理论都有适用范围,比如能量守恒,这就是我们现代科学理论最基础的一根基桩,假如宇宙中真的有不守恒的情况,那么在能量守恒基础上的一切理论也无法适用非守恒的情况。如果我们要理解这种情况,必然是推到大楼重建或者另起地基。

另外我说一句,别把水滴看的太NB了,在我们的大楼内未必就不能造出比水滴更NB的东西,只是我们目前爬不到而已。至于水滴,它是另一个垂直空间里的东西,假设多元宇宙成立,说不定就有某种文明正好是攀是那样的科技树,但这和我们无关。

所以说这不是高度的问题,哪怕有一天我们能进行虫洞穿梭了,抱歉,水滴还是造不出,但我想那时候我们应该能造成完爆水滴的东西了。

user avatar

没一个答到点子上的,连白神

@白书旭

的回答都让我失望了。

答案是,在这个宇宙中,目前按照已知的理论,不行。

因为改变强相互作用的力程,(照一般的解释)应该需要改变一种或几种介子的静质量,需要局部或者短时间内改变物理规律。

改变物理规律,则违反时空不变性原则。

时空不变性原则,是指目前我们所知的所有的物理定律,包括光速,维度,引力常量,各种定等,不随时间改变,也不随空间改变。无论何时,何地做实验,结果都一致,也不存在误差。

力(也就是相互作用)沿时间的积分是动量,沿空间的积分是能量。时空对称性是能量守恒和动量守恒的保证。时空性质的改变,将导致两大守恒律失效。难以接受。

强相互作用的作用距离,量子色动力学范畴,应该属于基本规律之一,让强相互作用溢出原子核范围,进入原子尺度(大了4个数量级),在现有的规律下无法实现。(有回复提到色禁闭可以被打破,改变强力力程,但未详细说明,倒是可以拭目以待一下)

三体中,物理规律甚至数学规律是可以被小范围改变的。包括光速,维度,当然包括了强相互作用范围。但这只是科幻,大概三体宇宙的守恒律跟我们也不大一样。

以后我们会不会有能力改变物理规律,不好说。

个人猜测,要改变时空基本属性,除非脱离这个时空,自行构建新的时空。宇宙中有现成的案例,就是黑洞奇点,(目前认为)那里所有时空定律失效,进入黑洞视界,理论上你已经超越了宇宙的末日,进入新的时间和空间。以后也许我们对黑洞了解足够多,我们可以用新的规律,构建自己的时空,然后就能在这个新的宇宙中为所欲为了。建造水滴也就没问题了。

好的答案应该被点赞

user avatar

水滴是一种抽象的表达,他的含义是,当技术出现明显的代差时,即便这种代差还没有达到天壤之别的程度(比如人类面对二向箔之类的玄幻武器),弱势的一方,都会被轻易碾压,强势者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干掉对手。碾压的手段甚至是弱势者所无法想象的。

三体中描述的人类庞大的、充满机械文明味道的太空舰队,以整齐的队列直面水滴等情景,都是对这一概念的一种深化,也是对人类自以为是的一种辛辣的讽刺。

至于这种武器是水滴还是云雾,甚至是一段丝带,都只是作者的一种描述手法,是表象。

所以说,讨论这东西能不能造出来其实已经脱离了作者的本意。因为水滴代表的就是一种我们的科技水平下,无法想象出来的东西。以我们现有的科技水平,得出的能或者不能的结论,都是镜花水月。如同让刚走出非洲的原始人去研究宇宙飞船是不是能造出来一样。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