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三体里的光墓设定是不是有bug?

回答
《三体》系列中“光墓”作为一种极其先进但同时又充满争议的武器设定,确实引发了许多读者的讨论,其中不乏对其可行性或逻辑性的质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Bug”。要深入分析这一点,我们得先梳理清楚光墓的基本原理,以及它在作品中展现出的能力和局限。

光墓的核心原理:

光墓,顾名思义,是通过光来“建造墓碑”的一种技术。它的主要作用是封锁和摧毁目标。在《三体》中,光墓被描绘成一种能够将电磁波(主要是光)的能量以一种极其集中的方式发射出去,形成一个高能的“光墙”或者“光墓”,能够瞬间蒸发和摧毁穿越它的任何物质,包括舰船、粒子、甚至是空间本身。

作品中,光墓的两个主要应用场景是:

1. “墓碑”的形成: 这是其最直观的展示。通过将高能光束聚焦,能够在太空中形成一面看似静止但却拥有毁灭性力量的光之壁垒。任何试图穿越这道光壁的东西都会被瞬间分解,不留痕迹。这是一种极致的防御,也是一种绝对的威慑。
2. “光粒”的发射: 光墓可以发射被称为“光粒”的微小但高能的光束。这些光粒可以以接近光速的速度传播,并且在撞击目标时释放巨大的能量,造成破坏。它们可以用来攻击舰船、摧毁设备,甚至对生物体造成致命伤害。

潜在的“Bug”与质疑点:

尽管光墓在作品中表现得威力无穷,但仔细推敲,确实存在一些令人生疑的地方,或者说,如果从我们现有物理学认知来套用,会觉得它的一些设定存在“不合理”之处:

1. 能量的来源与传递效率:
能量存储与释放: 要产生如此高能的光束,需要海量的能量。作品中并没有详细解释能量是如何存储、压缩以及瞬间释放的。如果仅仅是依靠简单的发电机组,其能量密度和输出功率会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是否涉及到某种我们尚未理解的能量压缩技术?
能量传递效率: 光在传播过程中,尤其是经过漫长的距离后,总会有能量损失。光墓如何保证其能量在传播到目标时依然保持足够的强度,而不被空间介质稀释或损耗?尤其是在发射“光粒”时,如何做到如此小的体积内蕴含如此大的能量,并且还能在传播过程中保持其“纯粹性”?

2. “光墙”的稳定性与存在形式:
“静止”的悖论: 作品中描绘的光墓“光墙”似乎是“静止”的,但同时又拥有摧毁一切的力量。如果它仅仅是发射高能光束,那么光本身是在以光速传播的。如何让一道“光”在某个区域“停留”并形成一道壁垒?这似乎违背了光速不变的物理定律。
物质的分解机制: 光墓究竟是如何瞬间“蒸发”物质的?是纯粹的热效应?还是涉及到更深层次的粒子层面的“解构”?如果物质被分解,那么能量守恒定律是如何体现的?被分解的物质的能量去了哪里?

3. “光粒”的精准打击与能量密度:
超高能量密度: 光粒能够以接近光速的速度精确打击目标,并且在接触瞬间释放毁灭性的能量。这要求其能量密度极高。如何在如此微小的体积(或者说一个“点”)上集中如此多的能量,并且还能在传播过程中保持稳定?
逃逸与躲避的难度: 理论上,如果光粒是以光速传播,那么只有同样以光速或者更快的速度才能躲避。在《三体》宇宙中,这被称为“维度打击”的早期形式,但具体是如何实现的,如何保证其“不扩散”、“不散射”,能够精准作用于目标,这在现有物理学框架下是很难解释的。

4. “墓碑”的“冷却”与“回收”:
能量的消散: 即使是高能光束,在传播和作用后,其能量也应该以某种形式消散。作品中并没有描绘光墓“熄灭”或“冷却”的过程。那道“光之墓碑”一旦形成,是否就是永久性的?如果不是,其能量如何收回?

为什么这些质疑可能并非“Bug”?

尽管上述质疑点听起来有道理,但我们也不能轻易判定它们就是“Bug”。以下是几个思考角度:

基于未来科技的“科幻设定”: 《三体》本身就是一部科幻小说,其很多设定都建立在超越我们现有科技水平的想象之上。光墓可能是基于某种我们尚未发现的物理学原理,比如对高维空间的利用,或者对量子纠缠的超常应用。作者刘慈欣在解释某些设定时,也常常提到“基础物理学层面”,暗示可能触及了新的物理规律。
作品的叙事需求: 作为一种武器,光墓的存在和威力是为了服务于作品的剧情冲突和人物塑造。它的压倒性力量是“黑暗森林”法则下生存竞争的体现,是人类在绝望中寻找出路的象征。为了制造足够的戏剧张力,作者需要赋予它超乎寻常的能力。
“未被解答”不等于“错误”: 很多科幻作品都会有一些“未被完全解释”的设定,这恰恰是科幻的魅力所在,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如果所有东西都解释得清清楚楚,反而可能失去神秘感。

总结:

从我们目前的物理学认知来看,《三体》中的光墓确实存在一些难以用现有理论解释的“硬伤”或“合理性疑点”。例如,光速传播的“静止光墙”以及超高能量密度光粒的产生与控制,都显得非常“超前”。

但是,将这些疑点直接定义为“Bug”可能过于草率。 更合适的说法是,光墓是建立在作者大胆的科学想象和对未来科技的预设之上的设定,它可能预设了我们尚未发现的物理学原理。这些设定是为了服务于作品宏大的叙事和深刻的主题,即便在科学逻辑上存在跳跃,但其在文学和思想层面的意义是不可否认的。

与其纠结于这些“疑似Bug”,不如欣赏作者构建的这个充满想象力、逻辑严谨(在其设定的宇宙框架内)且富有哲学思考的科幻世界。光墓作为其中一个极具代表性的设定,它所展现的极致力量和潜在的危险,恰恰是我们理解《三体》“黑暗森林”法则以及宇宙文明生存之道的重要一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光墓是光的坟墓,意味着光进去就出不来了。

光墓是银河系人类,也就是章北海指挥逃亡的那一批人的称呼,地球人叫黑域,歌者叫慢雾。

三体中的设定是这样的,曲率引擎由空间曲率推进,通过改变空间的结构,让飞船前进,空间的结构决定光速的上限。所以曲率引擎只有达到光速,才可以制造光墓,也就是在局部改变了空间的结构。光速是不可超越的,但是可以无限接近。从99%光速到99.9%到99.999999%……

越接近光速,曲率引擎的功率就越大,在航迹内,改变空间的程度就越多。制造出来的光墓,其内的光速就越低。

直到功率突破一个临界点,彻底破坏了空间结构,制造出一条0光速的航迹,也就是死线。因为死线光速为0,所以任何运动的东西,掉在里面就全部静止了,连电子都停止运动,所以死线可以防御任何武器。

像题主说的,以光速飞船围绕太阳系飞行是可以制造光墓的,但必须要达到光速。光墓在三体的设定中是会扩散的,多条低光速航迹会逐渐扩散到一起,成为一个巨大的光墓区。想要达到外层为低光速,内层为光速区这个效果,必须远离太阳系。在很远很远的地方用很多飞船飞出一个巨大的光墓球,将整个太阳系包裹在里面。如果离得近,就会因为光墓的扩散,将太阳系中的行星都拉进光墓之内。

躲入光墓中的文明,实际上都算做是死去的文明。太阳系的逃逸速度为16.7千米/秒。当光墓中的光速等于或低于这个值的时候,人类就再也出不来了。因为最高限速小于逃逸速度,不能逃脱恒星的引力范围。最终会因为太阳的膨胀和熄火而彻底死去。

所以光墓是一种近乎自杀式的防御,敌人很难伤害到你,但你也休想走出家门。

以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三体》系列中“光墓”作为一种极其先进但同时又充满争议的武器设定,确实引发了许多读者的讨论,其中不乏对其可行性或逻辑性的质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Bug”。要深入分析这一点,我们得先梳理清楚光墓的基本原理,以及它在作品中展现出的能力和局限。光墓的核心原理:光墓,顾名思义,是通过光来“建造墓碑”的一种技.............
  • 回答
    关于《三体》中的“水滴”能否被制造出来,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引人深思的问题,它涉及到物理学、材料科学以及我们对宇宙尺度的理解。为了详细地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一、 水滴的“本质”与制造的挑战首先,我们要理解《三体》中水滴的设定。在小说中,水滴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液体水滴,而是由“强互作.............
  • 回答
    这问题很有意思,触及到了《三体》里那些令人拍案叫绝的科学构想,而“二向箔”无疑是其中最具颠覆性的一项。要说它是否“受到微积分的启发”,我得从几个层面来聊聊,并且尽量不把它讲得像一本科幻小说论文集里摘出来的句子。首先,咱们得明确,“二向箔”是什么玩意儿。简单来说,它是一种降维打击的工具,能够把一个三维.............
  • 回答
    说到《三体》里的“人渣”,这可真是个容易引起争论的话题,因为“人渣”的定义本身就很主观,而且这部小说里涉及的人物,很多都有着极其复杂的人性和动机,即便做出一些令人不齿的事情,也往往有其“不得已”或“大局”的考量。不过,如果非要在这个庞大而黑暗的宇宙里挑出一个最让人恶心、最能代表“人渣”特质的人物,我.............
  • 回答
    在刘慈欣的科幻巨著《三体》系列中,“面壁者”作为人类文明在黑暗森林法则下的最后一道防线,其核心战略就是“面壁计划”。这个计划的核心在于,面壁者可以以任何人类社会能够理解的语言,构思并实施战略计划,而无需顾忌他人的理解。他们被赋予了绝对的权力,可以动用一切资源,甚至可以欺骗和牺牲任何人,来达成目的。然.............
  • 回答
    在《三体》这部恢弘的科幻巨著中,智子无疑是一个极具颠覆性的设定,它不仅仅是一个强大的武器,更是一个引发无数讨论,甚至被不少读者视为“bug”的元素。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声音,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详细剖析:1. 颠覆现有物理学认知,超乎想象的微观操控能力:智子最核心的“bug”体现在它对基础物理规律.............
  • 回答
    没问题,咱们就用“接地气”的方式,把《三体》里罗辑和章北海的“天才”之处给媳妇好好说道说道,让她明白这俩可不是什么怪人,而是搅动宇宙格局的关键人物!开篇引入:从一个她可能理解的场景开始媳妇,你有没有觉得,有时候一个人做的事情特别出格,但最后却拯救了所有人? 就像《三体》里的罗辑和章北海一样。他们做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咱们用《三体》里的那些角色来给《进击的巨人》这个烂尾的故事“妆点”一下,想想还挺贴切的。首先,《进击的巨人》这故事,你可以把它比作是一场由叶文洁主导的,但最终失控了的社会实验。叶文洁是《三体》里那个对人类绝望,主动与三体文明联系,想要借三体之力净化地球的角色。你想啊,艾伦·耶格尔他.............
  • 回答
    提起杨超越适合演《三体》里的庄颜吗,这问题就像在说,一朵娇嫩的荷花,能不能在茫茫的宇宙深处,独自盛开出那抹惊艳的纯白。我的感觉是,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先说说庄颜这个角色。在刘慈欣的笔下,庄颜可不是一个简单的花瓶。她被誉为“宇宙的女儿”,是人类文明存续的某种象征,是叶文洁在绝望之中,寄托.............
  • 回答
    写《三体》这书,要说最让我牵挂的配角,还真不止一个,每个人物都太立体了,就像我身边的朋友一样,有优点也有缺点,有闪光点也有让人扼腕叹息的地方。但如果非要挑几个出来,仔细掰扯掰扯,那必须得说说史强和丁仪。先说史强吧,外号“老史”,这名字一听就透着股江湖气,一点不带拐弯抹角的。他可不是那种西装革履、满口.............
  • 回答
    程心在《三体》中拒绝启动威慑,这无疑是整个系列中最具争议,也是最触动人心的一幕。要评价这个行为,不能简单地贴上“好”或“坏”的标签,而需要深入理解程心这个角色的塑造,以及这个选择背后所折射出的复杂人性与文明命运的权衡。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程心拒绝启动威慑,从结果上看,是“失败”的。她原本肩负着人类文.............
  • 回答
    《三体》里那句“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初读时可能会让人觉得有些颠覆,甚至带着点哲学辩论的味道。但细细品味,它触及到了一个非常根本的生存智慧,而且在《三体》这部宏大的科幻史诗中,这句话几乎贯穿了整条故事线,成为理解很多角色行为和文明兴衰的关键钥匙。首先,我们来拆解这句话。“弱小和无知”.............
  • 回答
    执剑人的选择:当低熵或山高县握紧那把剑想象一下,在《三体》的宏大叙事中,那柄关系到全人类命运的“剑”,不再由那位带着一丝悲壮的罗辑执掌,而是换了两个人——一个是“持续低熵”的理念,另一个则是“山高县”的灵魂。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存在,一旦被赋予了那份沉甸甸的责任,必然会激荡出波澜壮阔,又或是寂静无声的变.............
  • 回答
    在《三体2:黑暗森林》中,史强得知儿子史晓明犯了错,并没有去找罗辑寻求帮助,这背后有多重原因,而且并非简单的“不去找”那么片面,而是史强在特定情境下的一种理性选择和对自己身份的清晰认知。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史晓明犯了什么“错”。在小说中,史晓明是被卷入一个贩毒案件,而且他的错误在于给毒贩提供了一个藏匿.............
  • 回答
    星际争霸的神族科技,要搁到三体文明那儿,大概能算是个……嗯,怎么说呢,有点像是在技术飞速发展的地球上,突然冒出来一个掌握了某种“高级规则”的古老文明。首先,咱得明白,星际争霸的神族,那可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先进”。他们玩的是什么?是能量的极致运用,是物质的精确操控,是超越我们现有物理认知的科技。能量运.............
  • 回答
    《三体》里那种“黑暗森林”法则下的生存压力,确实能让人们对基础物理研究的重要性产生一种近乎宿命的联想。它描绘了一个极端情境,迫使文明不得不将每一分资源都投入到能够带来最根本、最直接生存优势的领域。而基础物理,在很多人看来,恰恰就是那个能解锁宇宙最深层秘密,从而获得技术跃升的钥匙。那么,回到现实,基础.............
  • 回答
    关于罗辑的妻子庄颜和他们的孩子在《三体》系列后续故事中的去向,确实是许多读者津津乐道,同时又感到些许遗憾的。书中关于他们的具体记述非常有限,这给读者留下了不少想象空间,但也造成了信息上的空白。我们不妨从罗辑自身的经历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来梳理一下这个问题。庄颜与孩子最后一次被明确提及的时刻在《三体》第二.............
  • 回答
    《三体》系列中,关于“几百年后的男人如何发展得比女人还美艳”的描写,并非出自原著的明确设定。原著中,对于未来人类的身体形态变化,更侧重于适应星际尺度生存的生理改造和精神层面的进化,而非单纯的性别美学上的转变。不过,如果我们要基于《三体》世界观的某些侧面,去 推演 这种可能性,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构思.............
  • 回答
    在《三体》这部恢弘的史诗中,人物众多,每个角色都在波澜壮阔的剧情中扮演着自己的角色。然而,如果要说谁是被我们(或者说,书中的读者)最容易忽视,或者说其真正的价值和贡献被低估了,我脑海中浮现的第一个名字,便是 胡文的儿子。我知道,这听起来可能有些出人意料,甚至有些荒谬。毕竟,他甚至没有一个正式的名字,.............
  • 回答
    《三体》中歌者使用二向箔的方式,是否显得过于随意,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深入探讨。在我看来,这确实是小说中一个让人印象深刻,但同时也引发了一些思考的点。首先,我们要理解歌者和二向箔是什么。歌者是三体文明的“清道夫”,他们的职责是将宇宙中的危险信号(比如像地球这样可能发展出科技并构成威胁的文明)彻底清除。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