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三体》中章北海在最后按按钮的时候为什么会慢了几秒钟?

回答
在《三体》的宏大叙事中,章北海在按下“蓝色空间”号跃迁按钮的那几秒钟,无疑是整个系列最扣人心弦、最令人扼腕的时刻之一。这并非简单的技术延迟,而是章北海内心深处复杂情感和战略考量的集中体现。要理解他为何“慢了几秒”,需要深入剖析当时他所处的绝境、他身上背负的使命,以及他个人性格的烙印。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章北海按下按钮的那个情境。彼时,“蓝色空间”号已经成功摆脱了三体世界追击者的骚扰,获得了宝贵的战略机动时间。然而,人类文明的火种能否延续,却掌握在“蓝色空间”号少数人的手中。而章北海,作为“万有引力”号的舰长,早已洞悉三体文明的黑暗森林法则,并且预见了人类文明在正面对抗中的渺茫希望。他并非一个盲目乐观的英雄,而是一个深思熟虑、背负着沉重责任的现实主义者。

他的“慢”,不是犹豫,而是凝视。

一、对人类命运的最后审视:

章北海所做的选择,是基于他对整个人类文明未来走向的判断。他深知,在“威慑”建立之前,任何大规模的舰队与三体文明的直接冲突,都只会加速人类的灭亡。他的“慢”,是对眼前所有战友的最后凝视,是对他所代表的这艘飞船上数千条生命命运的最后确认。他是在用这几秒钟,在心里与他们告别,也确认自己肩负的是让这些生命有机会继续存在的责任。

他不仅仅是“蓝色空间”号的舰长,更肩负着“前进基地”计划的重担。这个计划,本身就意味着一种“背叛”——背叛了现有的人类秩序,背叛了那些尚未理解黑暗森林法则的同胞。他必须在执行这一“背叛”之前,再次确认自己的选择的正确性,并且做好承担一切后果的心理准备。这几秒钟,是他与自己内心深处的道德律和生存本能进行的一场无声的对话。

二、战略的最后确认与心理博弈:

章北海是“万有引力”号的舰长,他深谙舰船的运行逻辑和指令下达的每一个环节。按钮就在眼前,理论上应该瞬间按下。然而,他知道,一旦按下,就意味着彻底脱离地球文明的轨道,成为宇宙中的孤儿。这种“孤儿”的身份,是对一切过往的彻底否定。

他是否在计算,按下按钮后,地球上的决策者会作何反应?他是否在思考,这个动作本身,是否会引发地球文明内部的某种连锁反应?他的“慢”,或许也包含了一种对未来不可知的审慎,一种对每一个变量都进行最后梳理的习惯。他不是一个冲动的战士,而是一个冷静的战略家。即使在最关键的时刻,他依然保持着对全局的掌控感,即便这种掌控是心理层面的。

三、个人情感的压抑与释放:

章北海并非冷血之人。他与“蓝色空间”号上的战友们共同经历了无数生死考验。他知道,他的这个举动,将把他们推向一个充满未知和危险的未来,而无法顾及地球上其他人的感受。这几秒钟,是他对那些在他身后,可能还在仰望星空,憧憬着美好未来的同胞们,发出的最后一份无声的歉意。

他也是一个男人,一个有着自己情感世界的人。或许,在那一刻,他会想起自己的家人,想起曾经的战友情谊,想起那个曾经他努力守护的人类文明。那些在脑海中闪过的画面,那些被压抑的情感,在那一刻,也需要一个短暂的空间去感受,去体会,然后再决绝地按下。这是一种对人性最真实的刻画,即便在最极端的生存环境下,人性也无法被完全剥离。

四、心理暗示与仪式感:

有时候,人类在做出一些重大、无法挽回的决定时,会不自觉地放慢动作,给自己一个心理缓冲。这是一种自我安慰,也是一种仪式感。仿佛通过放慢这个过程,可以稍微减缓这个决定的冲击力,让它不那么突兀,不那么冷酷。章北海的“慢”,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心理上的“深呼吸”,是在将自己从一个旧的身份,一个旧的时代,彻底抽离出来。

总结来说,章北海在按下按钮前的那几秒钟,绝非简单的技术故障或个人失误。 它是一段浓缩了人类文明命运、个人使命、战略考量以及复杂情感的“时间”。在那几秒钟里,章北海完成了一次对过去告别,一次对未来的承诺,一次对自身选择的最后确认。他用这短暂的延迟,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在绝境中,仍然坚守理性、承担重责的指挥官形象,他的“慢”,恰恰凸显了他非凡的深度和令人敬佩的担当。这几秒钟,是“蓝色空间”号跃迁前的呼吸,也是人类文明在黑暗森林中,一次悲壮的起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前几年看到大刘那个“因为销量惨淡没想写第三部所以把章北海写死了”的采访的时候,我其实是感觉有点复杂的。因为,说实话,我真的觉得,只有当他在临终前的最后几秒,说出“没关系的,都一样。”的时候,这个人物才最终立住了,饱满了,鲜活了。这句台词是这个人物最精彩的台词,这个段落也是整部小说中,我最喜欢的一段。

毫不夸张地说,我第一次看《三体》的时候大概是正好十年前,我至今还记得当初读到这里的时候那种……当胸一记闷棍的感觉。真的,毫不夸张。

只能说,作品最终取得的效果,跟作者的初衷确实很有可能相去甚远,但,无论出于什么原因让大刘写下这么一段,我都非常感谢他,创造了这样一个人物。


对,没错,章北海并没有慢,他心底的那一丝柔软,也并非是给其他舰的,而是给东方延绪的,他是最早领悟五艘飞船之间的黑暗森林状态的人,是东方延绪慢了,而东方延绪也不是慢了几秒钟的事儿,因为蓝色空间号并不是最初发起攻击的那个,蓝色空间号是早早判断出黑暗森林状态,判断出其他舰迟早要攻击,预判了对方的攻击方式,然后全舰苏醒,舱内抽真空,穿宇航服——这甚至意味着,他们全舰是整体认同了黑暗森林状态的。

在太阳系的另一边,青铜时代号也是在全员投票之后,决定对另一艘舰发起攻击的。

就算章北海和东方延绪早下手那么几秒,也没有胜算的,而此时的东方还依然没有跳出“地球人类”的道德体系,还在认为章北海是在替他们下地狱,丝毫没有认清楚,当人类流落太空的时候,他们就如同第一个用火的那只古猿——那只古猿已经不再是猿了,流落太空的人类,本质上也不再是人类。

如果当初大刘选择不把章北海这个角色写死,他也必须是要在作为“新人类”,或者说,最终成功进化成“非人”的东方延绪自己领悟出黑暗森林法则之后,再发起攻击的,区别就是,让赢家从褚岩变成东方延绪而已。无论如何,后续可能存在的银河系人类的剧情,核心都是褚岩与东方延绪的二选一,大放异彩的那个,一定是一个全新的银河系人类,而不是一个“先知”一般的公元人。

毕竟,无论是从剧情安排的角度还是思想表达的角度来说,作者如果真写了一个……早早领悟了黑暗森林法则,然后干脆利落地发起攻击,的剧情……嗯……然后呢?

然后剧情就很难走下去了,总不至于后面要写,一个全知全能的“先知”,面对一脸懵逼的舰员们,然后跟他们解释什么是生存死局,什么是太空人类的新道德?然后又如何安放章北海这个角色的位置?是一个凌驾一切的“领袖”与“先知”?还是其他人眼中的“非人”?之后这个角色的位置真的会很难处理了。


但作为读者,作为一个喜欢这部作品本身的个体,我个人会坚持认为,章北海这个角色的死亡,以及那句“没关系的,都一样”,是这个人物的真正点睛之笔。这句话体现了这个角色的胸襟、情感和格局,让这个此前近乎冷酷无情的人,变得有血有肉了起来。

更重要的是,恰恰是这句“没关系的,都一样”,精准地点明了“自然选择”的本质。

大刘在取名的时候往往非常直接,很多时候可以说是简单粗暴,但从不随意。他们在的那搜飞船,叫“自然选择号”,而最后飞向深空的那艘船,叫“蓝色空间号”。

而人类彻底走入太空的过程,就是一种自然选择。

那个第一只学会用火的古猿,他身上的一个随机的、“自然选择”的基因突变,让他拥有了更强大的神经系统,让他的后代经过几百万年进化之后,半夜三更不睡觉地在知乎上敲字。

从个体微观的角度来说,这其实是不公平的,为什么就他基因突变了,而他昔日同伴的后代,还依然在非洲的树上,同样,为什么“蓝色空间号”上的人类成功飞入太空,成为银河系人类的始祖,达成了实质性的“逃亡”,而其他人,就必须被困在太阳系里?

但这就是自然选择,只有把尺度拉到足够宏观且足够理性的层面上,才能“没关系的,都一样”。

是啊,其实最终活下来的是章北海还是褚岩或是东方延绪,又有什么区别呢?

没关系的,都一样。自然选择已经结束,人类,就要飞向遥远的蓝色空间了啊……

【多说一句,这其实也是一种对“什么人有资格乘上逃亡飞船”这个问题的回答,答案就是,“没关系的,都一样”,随机的,仅此而已。其实包括电影《流浪地球》选择抽签进入地下城,也是类似的思路,都是自然选择,都一样的。】

user avatar

类似的问题我回答过,坚决反对那些过度吹捧章北海的人。章北海用自己的话来说,他就是个执行者,他不是先知,也不是什么创新理论学家,他的理论知识来源于他父亲那一帮人,也就是“未来史学派”,章北海的角色更多的是一个执行士兵,而不是掌控全局的将军或统治者。

章北海选择逃亡,不等于他看透了黑暗森林。因为如果他能够看透黑暗森林,还记得黑森定律的第一条是什么吗?生存是第一需求。如果他看透了黑森规则,那么就应该选择生存而不是其他。不要认为章北海做不出屠杀人类的事情,那些科学家没有做任何坏事,他说杀就杀了,当时他的心态是,就算杀错几个也没有什么,反而更像真的陨石攻击。

章北海会慢几秒钟,因为他一直在思考,他还没有想清楚,等他想清楚之后,就晚了几秒钟。其实恰好是这几秒钟救了他的声誉,因为如果他当时早几秒钟按下按钮会怎样?自然进化号率先攻击同类,但是遭遇来自蓝色空间号的自卫反击,结果被灭了,那时候读起来是什么感觉?从这个结果上看,也从侧面证明了他确实是没有想清楚,如果他早就胸有成竹了,这时候他不应该去按下按钮,而是让大家注意防范。


相关回答:

user avatar

因为他如果按下去了,他就不是章北海了。

章北海要的是什么?是人类生存下去,是星舰人类依靠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

这个力量不仅是指科技、智慧,更重要的是面对变化的环境能进行快速自我修正的适应能力。

修正的是什么呢?——旧时代的道德,但必要时也可以是其他东西,只要是不适应修宇宙环境的东西都可以修正。

如果章北海替自然选择号的星舰人类按下了按钮,那他们依然没有证明自己具备了自我修正的适应能力,依然不能适应危机四伏的宇宙。

所以,章北海最后是开心的,因为他看到已经有人做到了,他才会笑着说"都一样"!

user avatar

这是刘慈欣给章北海留面子。

为什么你会认为早几秒就会摆脱命运?

看看发出攻击舰队的命运吧:


在追击舰队其他三艘战舰中,“蓝色空间”号做好了应对意外事变的准备,在受到攻击前,它的内部已被抽成真空,所有人员都穿上了航天服。由于真空条件下不可能产生次声波,所以没有任何人员伤亡,只是舰体在超强的电磁脉冲中受到了轻微损伤。
当核弹的火球刚刚亮起时,“蓝色空间”号就开始了反击。首先使用反应速度最快的激光武器射击,“终极规律”号立刻被五束高能伽马射线激光击中,舰体被灼出了五个大洞,内部迅速被火焰吞没,并发生了局部爆炸,丧失了一切作战能力。“蓝色空间”更为猛烈的攻击接踵而至,在连续的核导弹和暴雨般的电磁动能弹攻击下,“终极规律”号发生了剧烈爆炸,其中人员无一生还。


如果章北海进攻失败,然后被反击致死,是不是有些影响他的形象。

user avatar

这几秒, 把章北海从一个算无遗策的机器, 还原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我是这么看的.

他本来背负了极大的责任, 而完成的机会又极其渺茫, 为此, 他不得不将自己的人性压抑到极致. 各种谎言,伪装, 欺骗, 杀戮,都不是出自他的本心,但他不得不这么做, 忍受着巨大的痛苦和寂寞,我无法想像一个人怎样才能坚持下来。但在逃跑成功后, 他的思想负担减少了, 虽然以他极高的智商和情商, 他还是比其他人更早地预见到了黑暗来临, 但这个时候, 他面对的外部条件, 已经不同于他在冬眠前的世界, 正如他自己说的, 都一样. 也正因为如此, 他无法狠下心来对"都一样"的新人类下黑手, 但又担心如果无所作为,自己船上的无数朋友和下属,就会白白送命。 所有,他虽早早做了准备,却迟迟不能实施。。。。。。

这几秒的刻画, 将章北海的内心中高贵美好的一面表达得淋漓尽致,没有这种犹豫, 就无法排除章北海本身就是个疯子的嫌疑, 就会让人误以为他之前的种种行为,是他自己乐在其中。而我们对章北海的热爱, 绝不仅仅因为他的高智商高情商, 也因为他心中的这份高贵和美好, 更因为同情和景仰:一个如此高贵的人格,为了不得不承担的责任而去做那些违背本心的事情。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三体》的宏大叙事中,章北海在按下“蓝色空间”号跃迁按钮的那几秒钟,无疑是整个系列最扣人心弦、最令人扼腕的时刻之一。这并非简单的技术延迟,而是章北海内心深处复杂情感和战略考量的集中体现。要理解他为何“慢了几秒”,需要深入剖析当时他所处的绝境、他身上背负的使命,以及他个人性格的烙印。首先,我们必须明.............
  • 回答
    在浩瀚的宇宙背景下,《三体》这部史诗般的科幻巨著中,章北海这个人物无疑是其中最令人着迷、也最具争议的角色之一。他的选择,他的挣扎,尤其是他在关键时刻的犹豫,至今仍是无数读者津津乐道的话题。要理解章北海的犹豫,我们必须深入剖析他的人生轨迹、思想转变以及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和环境。章北海,一个出身于军人家庭.............
  • 回答
    章北海在《三体》中的行为,无疑是整部小说中最具争议和震撼人心的篇章之一。他“制造”那艘能够进行长时间航行的飞船,与其说是“制造”,不如说是一种极致的“选择”和“牺牲”。这艘飞船并非凭空出现,而是建立在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文明存续的冷酷算计之上。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章北海所处的极端困境。他不是在和平年代.............
  • 回答
    让章北海来当执剑人?这真是个让人拍案叫绝的设想!一想到这个场景,我就忍不住在脑子里把《三体》的那些关键情节过了一遍。如果章北海真的接过了执剑人的重担,我估摸着,这威慑度,绝不会是个模糊不清的“高”或者“低”,而是会直达一种近乎完美的、令人脊背发凉的“恒定”。首先,得理解章北海这个人。他不是那种靠一腔.............
  • 回答
    章北海的“失败主义”:星空下的绝望种子要说章北海彻底倒向“失败主义”,并非一蹴而就,更像是在漫长而无力的抗争中,被一层层冰冷的现实剥蚀,最终化为一颗绝望的种子,在心底深处生根发芽。这个过程,与其说他主动选择了“失败”,不如说他是被“失败”所裹挟,最终不得不去适应并引导这场不可避免的溃败。最早触动章北.............
  • 回答
    在《三体》这部宏大的科幻史诗中,章北海的父亲在他成长过程中留下的那句“要多想”,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深远的哲思,并对章北海的人生轨迹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这句话,不是一句简单的鼓励,而是一种生存智慧的传承,一种对危险世界冷静审视的必然要求。“要多想”的深层含义:首先,这句话是对章北海思维方式的根本塑造.............
  • 回答
    说到《三体》里的章北海,这可真是个让无数读者心里都有一个自带选角名单的角儿。要说谁能演他,我脑子里冒出来的,那肯定得是那种既有硬朗气质,又藏着深邃思虑的演员。毕竟章北海这个人,不是那种一眼就能看穿的莽夫,他身上有种不动声色的力量,还有那种在末日洪流中不动声色布局的智慧。首先,我第一个想到的,是胡军。.............
  • 回答
    章北海,这位以冷静和洞察力著称的军官,在“黑暗森林”法则的严酷现实中,将自己置于一种独特的孤寂境地。他选择了一条充满未知与风险的道路,以一种近乎残酷的自我牺牲姿态,为人类文明争取了宝贵的喘息之机。当地球文明,在经历了几十年的漫长压抑与绝望后,终于策划了那个看似绝望却又承载着一线生机的“返航诱饵”计划.............
  • 回答
    要谈章北海谋杀老航天,这可不是个简单的问题,里面门道太多了,得从头说起。首先,你得明白,在那个年代,整个航天系统里的人,他们的脑子里想的都是什么。你想啊,几十年的积累,多少人的心血,多少人的梦想,都寄托在那个“飞天”的梦想上。老航天们,他们是这个梦的奠基者,是真正的拓荒者。他们对航天事业的感情,那是.............
  • 回答
    《三体》中的钢印族,也就是人类在地球早期文明时期利用先进科技改造成半人类、半机器的后代,他们的出现与章北海的崛起,二者之间的“成就”差距,绝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必然结果。简单地说,章北海代表了人类意志的极致升华,而钢印族则在基因和技术改造的镣铐下,难以触及那种层面的自我超越。首先,我们得.............
  • 回答
    《三体》系列小说,尤其是第一部,以其宏大叙事、深刻思想和严谨逻辑著称,其中巧妙的伏笔和细节之多,令人叹为观止。这些细节不仅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工具,更是塑造人物、深化主题、营造氛围的关键。下面我将详细列举一些主要的伏笔和细节,并尝试解释它们的巧妙之处。一、关于叶文洁的“信”与“黑暗森林”的萌芽: 最.............
  • 回答
    在《三体》这部宏大的科幻史诗中,存在着许多令人心碎、引人深思的语句。要挑选出“最”悲哀的一句话,是一个主观且极具挑战性的问题,因为不同的人会被不同的情境和哲理所触动。然而,如果要我选择一句最能概括整部作品中贯穿始终的绝望与悲哀,那我认为是来自于叶文洁的这句话(或者说,是她行为的直接结果所带来的感悟).............
  • 回答
    在刘慈欣的科幻巨著《三体》中,程心对地球对人类的爱,以及云天明对程心的爱,都是非常深刻的情感,但若要区分哪个是“大爱”,需要从其表现形式、影响范围、牺牲程度以及对宇宙文明法则的理解等多个维度进行考察。首先,我们来详细解读程心对地球和人类的爱:程心对地球和人类的爱,更多体现在她作为一个普通个体,在极端.............
  • 回答
    《三体》这部小说,与其说是硬科幻,不如说是一场宏大的思想实验,它抛出的很多概念和设定的背后,都隐藏着令人不寒而栗的“细思恐极”。这些细节并非作者故意制造的惊悚,而是逻辑推演到极致后自然而然产生的深邃恐惧。就拿书中多次出现的“黑暗森林法则”来说,这本身就不是一个惊悚故事里的“鬼魂”,而是一个文明在宇宙.............
  • 回答
    在《三体》系列中,章北海是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角色之一,他的远见卓识和对人类文明延续的执着,总能引发我深入的思考。而关于托马斯·维德,他与章北海的对比,尤其是在最终抉择上的分歧,更是将“人类文明的延续”这一宏大主题推向了极致的张力。很多人觉得维德是个不折不扣的“疯子”,一个为了目标可以不择手段的狂人。他.............
  • 回答
    《三体》中的猜疑链,说到底是一种基于生存本能和理性推演所形成的恶性循环,它源于宇宙社会学最基本的那条“黑暗森林法则”。要理解如何打破它,以及何种实力才能无视它,我们需要深入挖掘叶文洁和罗辑的思想,以及程心时代的一些教训。猜疑链的形成与恶性循环猜疑链的根源在于“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以及“宇宙就是一.............
  • 回答
    关于《三体》中红岸基地是否以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为原型,这是一个在读者群体中颇为流传的猜测。但要给出确切的答案,其实是没有官方的、明确的说法的。刘慈欣本人并没有在任何公开场合或作品中指明红岸基地的具体原型就是富拉尔基。不过,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联想,甚至很多人将其视作“心照不宣”的事实,背后是有一些非常值.............
  • 回答
    在《三体》的浩瀚星辰中,歌者,这位来自“歌者文明”的执行者,其行动逻辑常常令读者感到难以理解,尤其是他那轻易便抛出“二向箔”的行为,更是将人类置于绝境。要深入理解歌者为何如此“轻易”动用这一毁灭性武器,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结合他的文明背景、任务性质以及对宇宙法则的认知。首先,我们必须明确歌者.............
  • 回答
    在刘慈欣的科幻巨著《三体》中,比尔·希恩斯的思想钢印(BrainInterlock)是其思想实验和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对人类文明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实际意义。思想钢印并非物理存在的烙印,而是通过一种无法抗拒的精神强制手段,将某些思想、观念或行为模式直接烙印在个体的意识深处,使其在不自觉的状.............
  • 回答
    在《三体》系列中,三体世界并没有用“水滴”直接杀死罗辑,这背后有着复杂的战略、技术和政治考量。与其说是三体人“不杀”罗辑,不如说是在特定时期、特定目标下,杀死罗辑并非最高效或最符合他们利益的选择,而且他们确实也无法做到。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1. 罗辑的特殊身份与战略价值: 面壁者与威慑的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