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三体》中为什么三体世界没有用水滴杀了罗辑?

回答
在《三体》系列中,三体世界并没有用“水滴”直接杀死罗辑,这背后有着复杂的战略、技术和政治考量。与其说是三体人“不杀”罗辑,不如说是在特定时期、特定目标下,杀死罗辑并非最高效或最符合他们利益的选择,而且他们确实也无法做到。

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

1. 罗辑的特殊身份与战略价值:

面壁者与威慑的创造者: 罗辑最大的价值在于他作为“面壁者”的身份,以及他后来成功构建了“黑暗森林威慑”。他并不是一个普通的士兵或科学家,而是能够威胁到整个三体文明生存的关键人物。
威慑的锚点: 在黑暗森林威慑成立后,罗辑成为了威慑的绝对锚点。三体文明知道,一旦他们对罗辑采取任何实质性的攻击(更不用说杀死他),他们将立刻面临宇宙尺度的报复。杀死罗辑等同于主动引爆三体世界的末日,这是他们绝对不能接受的。
威慑的传递与维护: 罗辑不仅是威慑的创造者,也负责威慑的传递和维护。在威慑体系下,他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零件”。他的存在,就是对三体文明的一种“生命保障”。

2. “水滴”的属性与使用限制:

“水滴”并非万能武器: 尽管“水滴”是三体科技的巅峰之作,但它有其使用场景和目标。它的设计初衷更多是为了侦察、摧毁探测器,以及在必要时进行低烈度的防御性攻击,而不是作为一种能够跨越时空、精确锁定并消灭单个个体的终极暗杀武器。
精度与时机的难题: 要用“水滴”直接杀死地球上的罗辑,需要克服巨大的技术和操作难题:
距离与时间差: “水滴”从三体世界出发到地球需要数百年甚至更长时间(除非有类似“曲率驱动”的技术进行加速)。在如此漫长的时间里,罗辑的行踪、状态都会发生巨大变化。
地球的防御与隐藏: 地球文明也在不断发展,并且罗辑在威慑成立后会受到严密保护。要绕过所有防御体系,精确锁定在某一个时刻的罗辑并将其消灭,难度极高。
非接触式攻击的风险: “水滴”的攻击方式主要是利用其超高能量和物质密度进行撞击或切割。如果不能精确命中目标,或者目标有某种防护,攻击效果会大打折扣。而且,贸然用“水滴”在地球轨道上活动,本身就会暴露三体文明的意图,可能引发威慑的启动。
成本与收益的考量: “水滴”的制造和使用无疑是成本极高的。对于一个并不急于杀死罗辑的三体文明而言,花费巨大的代价去尝试一个高风险、低回报的暗杀行动,不符合其理性选择。

3. 三体文明的战略思维:

威慑优先于直接消灭: 在面对能够启动黑暗森林打击的地球文明时,三体文明的首要战略是“自保”,其次才是“扩张”。只要黑暗森林威慑有效,他们就不会轻易打破平衡。
控制而非毁灭: 三体文明的目标是生存和征服地球。杀死罗辑并不能直接帮助他们实现这两个目标,反而会带来灭顶之灾。他们更倾向于通过其他方式来控制地球,例如通过技术封锁、欺骗或者等待地球文明内部分裂。
审慎与隐忍: 三体人以其冷酷和理性著称,但也非常审慎。他们理解“黑暗森林”法则的残酷性,因此在打破规则方面会极度谨慎。他们会评估任何行动的潜在后果,而杀死威慑的锚点无疑是后果最严重的。
“死神永生”中的情况: 在《死神永生》中,罗辑的身份发生了变化,他不再是威慑的直接执行者。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三体文明也并没有将他作为首要目标去消灭。这依然可以解释为:
威慑依然存在: 即使罗辑退居二线,黑暗森林威慑的概念和威胁依然存在,三体人对此忌惮。
罗辑的象征意义: 罗辑仍然是地球人心中威慑的象征,杀死他可能会激起地球人的反抗,反而不利于三体文明的统治。
其他更优先的战略: 三体文明有更宏大的战略目标,例如利用黑域降维打击、控制人类的思想等,杀死一个“非活跃”的罗辑,在优先级上可能不如这些。

4. 罗辑的逃避与隐藏:

成为执剑人: 在成为执剑人之后,罗辑的行动受到极大限制,他本人也更倾向于遵守威慑的规则,避免触发打击。他并不像面壁者时期那样主动寻求对抗。
隐藏与退隐: 在威慑体系运行稳定后,罗辑也从公众视野中逐渐淡出,过着相对隐居的生活。他的存在不再像之前那样显眼和具有挑衅性。

总结来说,三体世界没有用水滴杀死罗辑,主要原因在于:

罗辑是黑暗森林威慑的锚点,杀死他等于自杀。
“水滴”作为一种武器,在精确性、时机和操作成本上难以直接杀死地球上的罗辑。
三体文明的战略是生存和控制,杀死罗辑并非其最高效或最符合利益的选择。
罗辑在威慑成立后,其威胁性相对降低,且采取了更谨慎的姿态。

因此,杀死罗辑,对于三体文明而言,是一笔亏本的买卖,甚至可能招致灭顶之灾。他们更愿意利用威慑来维持一种微妙的平衡,或者等待其他机会来达成他们的目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先明确一个问题,水滴开始时就是来杀罗辑的。结合原文我们就能发现这一点

水滴越过了三万四千公里的地球同步轨道,它近距离掠过了新上海太空城,城中的所有人都清晰地看到了那个从他们的天空中飞速划过的耀眼光点,新闻宣布,撞击将在八分钟后发生。
新闻终于公布了预测的撞击点的经纬度,在中国首都的西北方向。
对此罗辑早就知道了。

如果不是来杀罗辑的,水滴根本没有必要预定撞击点在北京西北方向——也就是罗辑所在的位置。

但是后面,水滴突然改变了主意,不杀罗辑了。请看原文。

罗辑竭力保持着大脑的空白状态,他的头皮发紧,感到上方出现了一个覆盖整个天空的巨掌,向他压下来。
但接着,这只巨掌慢慢抽回了。
水滴在距地面两万公里处转向,径直飞向太阳,并且急剧减速。
...
水滴与地球的相对速度减到零,同时,它把自己调整到太阳同步轨道上,也就是说,在未来的日子里,水滴将始终处于地球与太阳之间,与地球的距离约为四万公里。

水滴先是飞到离罗辑只剩2万公里,然后又倒车退到4万公里。三体人闲得慌么?浪费水滴的能源来吓唬一下罗辑?肯定不是,而是在2万公里的时候,三体人突然改变了主意,不杀罗辑了,改为紧急封锁太阳。

那么为什么三体人突然改变了主意?其实原文中也有写,只是不在这一章,而是下一章,需要思考以后才能联想到之间的联系。请看下一章的原文:

希恩斯庄重地对罗辑说:罗辑博士,我刚刚被任命为联合国面壁计划委员会与您的联络人,现在奉命通知您:面壁计划已经恢复,您被指定为唯一的面壁者。……
  咒语生效了?他试探着问。
  希恩斯和乔纳森都点点头,希恩斯说:187J3X1恒星被摧毁了。什么时候?五十一年前,一年前被观测到,但今天下午观测信息才被发现,因为以前人们都没有再注意那颗恒星。舰队联席会议中有几个对局势绝望的人,想从历史中找到些什么,他们想起了面壁计划和您的咒语,于是观测了187J3X1。结果发现它已经不存在了,那个位置只剩一片残骸星云。他们接着调阅恒星扫描观测系统的观测记录,一直追溯到一年前,检索到了187J3X1爆炸时的所有观测数据。

看到了吗!当天下午人类才发现187J3X1恒星被摧毁,也就是同一时刻,三体人决定不杀罗辑,改为封锁太阳。

这下明白了吧!正在三体人计划杀掉罗辑的时候,人类发现了罗辑的咒语生效了,187J3X1恒星被摧毁。三体人知道了人类已经发现了“咒语”的作用,所以必须紧急封锁太阳!

注意:人类使用咒语不需要懂得咒语为啥会生效,不需要懂黑暗森林,就像你会用各种软件但是可以对代码一窍不通一样!人类只需要知道按照罗辑的方法,标注坐标,然后这个星球就“轰……”这就够了!

有人或许会问,为什么不先杀了罗辑再封锁太阳呢?答:或许杀罗辑只会浪费几分钟,但是三体人不敢赌这几分钟。因为当时,“咒语”的作用已经被证实,虽然原理还不清楚,但是不敢保证人类会不会直接发射三体的‘咒语’。要知道当时的人类已经彻底绝望,这种情况下,直接按照罗辑的方式‘诅咒’一下三体世界,是很容易也很可能发生的……

发射‘咒语’只需要几秒钟,水滴杀罗辑再回来,需要几分钟(或许更久水滴当时能源不多)。如果在这几分钟里,人类决定再发一个“咒语”,那三体人就真的弄巧成拙,欲哭无泪了。

所以,事情就很简单了,原本,水滴就是来杀罗辑的,已经快飞到目标了(北京西北郊区),只有2万公里了。这时候,突然有些好事的人决定观测一下187J3X1恒星,发现了咒语生效,然后三体人吓尿了,决定水滴紧急返航,退回到4万公里的同步轨道,封锁太阳,一分一秒都不敢耽搁。


——————————————分割线————————————————

有答主质疑说是能源问题,认为“撞击地球后就没有能量去拉格朗日点封锁太阳”所以才放弃了杀罗辑的计划,这是在侮辱三体人的计算能力吗?是想说水滴飞到一大半,三体人才发现“哇能量不够了……”?

以三体人的计算能力,如果三体人认为水滴在撞击地球后没有足够的能源封锁太阳,那么它从一开始就不会去计划撞击地球。毕竟,第二个水滴三年后才会到达地球,如果这三年内无法封锁太阳,还去杀了罗辑,这不等于告诉所有人罗辑的咒语是对的,三体人是在找死么?

我认为能源问题确实存在,这也是为什么水滴不追击青铜时代号的原因,但是在杀罗辑这件事上,能源问题并不取决定因素,因为能源因素是长时间单位因素,是可以提前判定的。而能让水滴在2万公里的距离上突然转向的,也一定是突然因素。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三体》系列中,三体世界并没有用“水滴”直接杀死罗辑,这背后有着复杂的战略、技术和政治考量。与其说是三体人“不杀”罗辑,不如说是在特定时期、特定目标下,杀死罗辑并非最高效或最符合他们利益的选择,而且他们确实也无法做到。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1. 罗辑的特殊身份与战略价值: 面壁者与威慑的创.............
  • 回答
    在刘慈欣的科幻巨著《三体》系列中,“中国现实的引力太沉重了”这句话并非直接出自小说文本,而是对小说中一些情节和人物行为的概括性解读和评论。这句话深刻地触及了《三体》故事发生的背景,以及中国在其中扮演的特殊角色。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解析:1. 历史的沉重与现实的制约(“引力”的比喻).............
  • 回答
    在刘慈欣的科幻巨著《三体》中,托马斯·维德对程心提出的那句“你会把你妈卖到妓院吗?”是全书中最令人印象深刻、也最具争议性的台词之一。这句话的含义非常深刻,揭示了维德的核心价值观、他对人类文明的看法,以及他与程心之间根本性的哲学分歧。要理解这句话的含义,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剖析:1. 维德的实用主义与生.............
  • 回答
    《三体》中不设置三个执剑者,任意两人按下按钮就能发送坐标,这种“三权分立”式的设计,虽然听起来很有制衡的意味,但细想之下,反而会暴露出一些致命的缺陷,更重要的是,它与《三体》故事的核心逻辑和危机处理的根本需求是相悖的。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三权分立”式的执剑者设计。如果真的有三个执剑者,每个执剑者都.............
  • 回答
    在《三体》中,丁仪通过观察粒子运动的不规则性来得出“物理学不存在”的结论,这确实是一个充满哲学思辨的桥段,也展现了作者刘慈欣构建科幻世界的深度。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分层来剖析,从丁仪的视角和当时的情境出发。首先,我们要明确丁仪所处的那个“不存在”的物理学世界,以及这个判断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一、.............
  • 回答
    《三体》中的钢印族,也就是人类在地球早期文明时期利用先进科技改造成半人类、半机器的后代,他们的出现与章北海的崛起,二者之间的“成就”差距,绝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必然结果。简单地说,章北海代表了人类意志的极致升华,而钢印族则在基因和技术改造的镣铐下,难以触及那种层面的自我超越。首先,我们得.............
  • 回答
    在刘慈欣的《三体》系列中,将“人民群众”描绘成“愚蠢”的,更多的是一种艺术化的夸张和对特定历史时期社会心理的深刻刻画,而非对现实世界普通大众的简单否定。这种“愚蠢”表现在多个层面,并且与小说所处的宏大叙事背景紧密相连。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一、 特殊的历史背景与社会心理的映射: 文革背景的.............
  • 回答
    关于《三体》中智子的形象设计,尤其是为何选择日本女性的形象,这确实是很多读者津津乐道且富有解读空间的一个话题。刘慈欣先生在创作过程中,并没有对智子形象的选择给出非常明确的官方解释,但从作品本身的叙事和意境,以及一些作者个人的偏好和文化背景的推测,我们可以梳理出一些可能的深意和思考。首先,我们得从智子.............
  • 回答
    《三体》中,当地球面临三体文明的黑暗森林打击时,并没有选择“流浪地球”式的逃亡,这并非因为缺乏想象力或能力,而是基于对宇宙残酷真相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人类自身局限性的清醒认识。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黑暗森林法则”的核心。这是一种极端的生存猜疑链和技术爆炸理论的结合。任何暴露自身位置的文明,都可能被潜在的.............
  • 回答
    《三体》系列中,贡献卓著的角色绝大多数为男性,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要详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审视:1. 宏观叙事背景与创作意图: 时代背景与作者的视角: 刘慈欣创作《三体》时,正值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科技进步的时代背景。同时,作者本人作为一名男性科幻作家,其作品自然会带有一.............
  • 回答
    在《三体》系列中,“改变数学规律”之所以被描绘成一种极其可怕的力量,这其中蕴含的逻辑和影响,比我们日常生活中理解的要深刻得多。这不仅仅是科幻小说中的夸张设定,而是基于对数学本身性质以及它如何塑造我们现实世界的一种极具想象力的推演。首先,我们得明白数学在《三体》世界观里,或者说在作者刘慈欣的想象中,扮.............
  • 回答
    关于“三体”中的“黑域”,它并非一个物理上的绝对安全区域,而是一种基于对宇宙生存法则理解而采取的策略性规避手段。理解黑域的安全本质,需要深入剖析《三体》系列所构建的宇宙图景,尤其是其核心概念——“黑暗森林法则”。首先,我们要明白,在“三体”的宇宙中,生存是文明的首要目标。而宇宙并非一个和谐美好的地方.............
  • 回答
    要深入理解韦德为何最终会听从程心的选择,放弃他倾尽心血打造的曲速引擎,我们必须回到《三体III:死神永生》的那个关键时刻,并结合人物性格、时代背景以及整个故事的宏大逻辑来分析。首先,抛开人类的共同敌人——三体文明——这一外部压力,我们得先审视一下韦德和程心这两位核心人物。韦德:极致的务实与理性,但并.............
  • 回答
    刘慈欣在《三体》系列中对托卡马克装置的态度,与其说是“不待见”,不如说是对它在宇宙尺度和技术飞跃面前的局限性有着清醒的认知,并且以此作为衬托更宏大、更具颠覆性文明和科技的基石。在《三体》的故事背景下,人类文明在发展过程中,始终面临着巨大的能源需求和生存危机。托卡马克装置,作为一种试图通过磁约束实现核.............
  • 回答
    在《三体》系列中,章北海是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角色之一,他的远见卓识和对人类文明延续的执着,总能引发我深入的思考。而关于托马斯·维德,他与章北海的对比,尤其是在最终抉择上的分歧,更是将“人类文明的延续”这一宏大主题推向了极致的张力。很多人觉得维德是个不折不扣的“疯子”,一个为了目标可以不择手段的狂人。他.............
  • 回答
    在《三体》的浩瀚星辰中,歌者,这位来自“歌者文明”的执行者,其行动逻辑常常令读者感到难以理解,尤其是他那轻易便抛出“二向箔”的行为,更是将人类置于绝境。要深入理解歌者为何如此“轻易”动用这一毁灭性武器,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结合他的文明背景、任务性质以及对宇宙法则的认知。首先,我们必须明确歌者.............
  • 回答
    在《三体II:黑暗森林》中,叶文洁之所以选择将宇宙社会学公理告知罗辑,绝非一时兴起,而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并且包含了一系列复杂的动机和背景。这其中既有她对人类命运的忧虑,也有对罗辑作为“面壁者”潜力的信任,更是她对整个宇宙图景的认知和绝望的体现。首先,我们要理解叶文洁的处境和她的核心思想。叶文洁,那个.............
  • 回答
    我并没有“讨厌”程心,这对我来说是一个过于强烈和负面的词汇。不过,如果让我更深入地谈谈我对这个角色的看法,我会说,我在理解和接受她的一些行为时,确实会遇到一些挣扎,甚至会感到一种深深的挫败感。程心这个角色,说实话,她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人性中最柔软、最矛盾、也最令人不安的那一部分。她的善良,她的母性.............
  • 回答
    在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中,人类并没有“不感谢”执剑人罗辑,但这种“感谢”是复杂的、有条件的,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危机的发展,被一层层现实的残酷所掩盖,甚至转化为了别的情绪。深入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1. 罗辑的角色定位与“感谢”的性质: 拯救者,而非英雄: 罗辑的“执剑人”身份.............
  • 回答
    在《三体》这部宏大的史诗中,歌者文明之所以选择向地球发射“二向箔”,其根源在于他们所处的宇宙生存法则——“黑暗森林法则”。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歌者文明的视角,以及他们所面对的宇宙图景来展开。首先,要明白歌者文明并非个体,而是一种高度发达、已经超越了我们人类想象的文明形态。他们可能早已不再是血肉之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