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反秦各军头为什么坑杀20万降卒,却仍然让已经成为“光杆司令”的章邯活着,还让他做雍王?

回答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其中以项羽和刘邦最具实力,他们率领的军队是反秦的主力。在这一历史进程中,章邯作为秦朝的得力干将,一度是反秦武装最头疼的对手。然而,最终章邯却向项羽投降,并被册封为雍王,这其中有着复杂的原因和多方考量,绝非简单的“坑杀降卒”就能概括。

首先,我们得理解一下“坑杀20万降卒”这个事件本身。这个事件的主角是项羽,而非刘邦。在巨鹿之战中,项羽以雷霆万钧之势击溃了秦朝章邯、王离率领的主力军队。章邯在兵败之后,率领残部四十余万向项羽投降。然而,令所有人震惊的是,项羽最终坑杀了这四十余万秦军降卒。史书上对于项羽为何如此残忍,有不同的说法。一种主流观点认为,项羽是为了震慑秦朝残余势力,并快速打击士气,让那些仍然效忠秦朝的城池不战自降。另一种说法则认为,这批秦军之中有不少是被迫投降的士兵,项羽担心他们日后成为心腹之患,所以一并处死。

那么,为什么章邯却得以幸免,甚至被封为雍王呢?这背后涉及了当时复杂的政治博弈和项羽的战略考量。

一、章邯投降的时机与项羽的政治需求

章邯投降的的时机非常关键。当时秦朝统治已经摇摇欲坠,但各地反秦势力尚未形成统一的领导核心。章邯虽然兵败,但他手中仍然掌握着一支不容小觑的力量,并且在秦朝境内有着一定的声望和统治基础。

项羽此时最需要的是什么?是尽快剪灭秦朝的残余力量,并将各路反秦武装整合到自己的领导之下。章邯的投降,恰恰为项羽提供了一个“收编”强大秦军残部的机会。如果项羽直接将章邯也一并处死,那么这四十余万秦军降卒很可能会哗变,或者被其他反秦势力利用,成为项羽的敌人。通过收编章邯的军队,项羽可以迅速壮大自己的实力,并将这支曾经的秦军转变为自己的力量。

二、章邯的价值:经验与资源

章邯是秦朝末期少有的能够独当一面的将领。他不仅有丰富的作战经验,而且在秦朝的军事体系中有着深厚的根基。更重要的是,他统领的这支秦军是经过秦朝多年训练的精锐,战斗力不容小觑。

项羽作为一个外来者,虽然勇猛无敌,但在管理和统治一个刚刚被征服的地区时,可能缺乏经验和熟悉的人才。而章邯,作为秦朝的旧将,对关中地区的地理、人文以及统治方式都非常熟悉。项羽册封章邯为雍王,是将章邯的军事力量和地方统治经验,转化为自己的政治资本。这是一种典型的“以夷制夷”的策略,利用原有的统治阶层来管理被征服的地区,减少直接管理的成本和阻力。

三、避免进一步的动荡和消耗

如果项羽不接受章邯的投降,而是继续与之作战,或者将其处死导致其军队哗变,那么秦朝的残余势力可能会更加分散和混乱。这对于项羽来说,意味着更多的战争,更多的伤亡,以及更长的统治不稳定期。通过“招安”章邯,项羽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章邯及其所率军队的问题,从而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攻略其他地区和彻底消灭秦朝本身。

四、项羽的“恩威并施”与政治手段

项羽虽然勇猛,但并非完全不懂政治。他对章邯的封王,既是一种“恩赐”,也是一种“制约”。将章邯封为雍王,一方面是拉拢他,使其为自己所用,另一方面也是将其局限在雍地。作为独立的王国,章邯自然需要向项羽效忠,并听从项羽的指挥。如果章邯不服从,项羽就可以以“背叛”的名义将其消灭。

同时,项羽的坑杀降卒行为,虽然残忍,但也确实展现了他的强硬手段和不容置疑的权威。在这种情况下,章邯为了保全自己和手下(虽然绝大部分被坑杀,但仍有少数被保留下来),选择投降并接受项羽的安排,也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五、刘邦的角色(虽然问题主要针对项羽,但刘邦的反应也间接说明了原因)

虽然问题主要集中在反秦各军头为何坑杀降卒以及为何留章邯,但我们也要考虑到当时刘邦的处境。刘邦当时占据关中,但实力尚不如项羽。项羽在巨鹿之战后,拥有无可匹敌的军事优势。刘邦在 terms of military strength and political influence上,还无法与项羽抗衡。项羽对章邯的处理方式,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刘邦对章邯的态度。刘邦后来与章邯在关中作战时,虽然也曾击败章邯,但章邯最终的命运是由项羽决定的。

总结一下:

反秦各军头(这里主要指项羽)坑杀20万秦军降卒是出于军事和政治的考虑,旨在震慑敌人,快速巩固自己的权力。而章邯之所以能得以幸免,并被封为雍王,则是项羽基于以下几点做出的决策:

时机成熟: 章邯的投降符合项羽加速灭秦的战略。
收编力量: 章邯及其军队是项羽壮大实力的重要资源。
利用人才: 章邯的经验和对关中的熟悉是项羽急需的。
减少消耗: 平息章邯的投降比继续作战更为有利。
政治手段: 封王是一种拉拢和制约的政治策略。

所以,虽然坑杀降卒的行为骇人听闻,但章邯的生还并被封王,是当时复杂历史背景下,政治、军事和权谋相互交织的结果。章邯的命运,从一个秦朝的将军,变成了一个被分封的王,恰恰说明了那个时代风云变幻、权谋斗争的残酷与无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主的顺序搞错了

按照史书记载,项羽是先立章邯为王,一个月后才歼灭了章邯的军队。而且,秦军根本没有投降项羽,史书中对这一事件的描述是“约”和“盟”。

章邯使人见项羽,欲约。项羽召军吏谋曰:“粮少,欲听其约。”军吏皆曰:“善。”项羽乃与期洹水殷虚上。已盟,章邯见项羽而流涕,为言赵高。项羽乃立章邯为雍王,置楚军中,使长史欣为上将军,将秦军为前行。

这个协议的主要内容就是封章邯为雍王,然后秦军与诸侯军共同南下灭秦,只不过联军走到新安的时候,项羽突然背盟,半夜偷袭秦军,这才消灭了章邯的主力部队。

项羽召黥布、蒲将军计曰:“秦吏卒尚众,其心不服,至关不听,事必危。不如击杀之,而独与章邯、长史欣、都尉翳入秦。”于是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馀万人新安城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其中以项羽和刘邦最具实力,他们率领的军队是反秦的主力。在这一历史进程中,章邯作为秦朝的得力干将,一度是反秦武装最头疼的对手。然而,最终章邯却向项羽投降,并被册封为雍王,这其中有着复杂的原因和多方考量,绝非简单的“坑杀降卒”就能概括。首先,我们得理解一下“坑杀20万降卒”.............
  • 回答
    如果反秦起义时,陈胜吴广等人提出的是“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中国之后的历史发展会是怎样的?这是一个极具颠覆性的假设,将从根本上重塑中国历史的进程。如果陈胜吴广在那个关键时刻提出的不是恢复“六国”,而是明确反对任何形式的帝制,并号召“天下共击之”,那么中国政治体制、社会结构、文化思想,乃至国际.............
  • 回答
    宋江逼反秦明,这事儿说起来,得从头梳理。当初秦明这个人,在江湖上也算是有头有脸的,人称“轰天雷”,性子直,武艺高强,是个响当当的好汉。他本来在黄河水泊做军师,跟宋江算是同门师兄弟,关系也还不错。那宋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心思缜密,遇事儿总能算计到前头,而且也善于笼络人心。他想上梁山泊,把梁山变成自己的.............
  • 回答
    好,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啥当年一提到“楚”,秦国以外的天下就跟打了鸡血似的,纷纷响应。这事儿可不是随便哪个国家喊个口号就能成的,它背后藏着不少门道,得从历史、文化、实力好几个层面来看。首先,得看楚国这个“牌子”有多硬。秦朝一统天下,虽然威风凛凛,但毕竟是“新贵”。而楚国呢?那可是“老牌劲旅”,底.............
  • 回答
    秦晖教授之所以会说“在美国,工人比资本家更反共产主义,工会比商界更‘冷战化’”,这背后是他对美国历史和特定社会经济现象的深入观察和分析。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拆解其中的几个关键点:1. 美国工人与资本家在反共产主义立场上的差异 历史背景与经济制度: 资本主义制度的相对成功: 美国作为.............
  • 回答
    《反弹道导弹条约》(AntiBallistic Missile Treaty,简称ABM条约)的签署,确实在很大程度上为美苏两国长达数十年的核竞赛踩下了刹车,但说它“限制”了核竞赛,不如说是它以一种非常特殊的方式重塑了核竞赛的形态,并且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将竞赛的焦点从数量转向了另一种更为微妙的战略.............
  • 回答
    反食品浪费法草案首次亮相,其内容中提到制作“大胃王”、“暴食吃播”等音视频的行为可能会被追责,这无疑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信号。这项立法不仅仅是对一种特定网络现象的规范,更是指向了社会普遍存在的食品浪费问题,试图从源头到终端,全方位地构建一个珍惜粮食、反对浪费的社会氛围。首先,这项草案的意义体现在它对.............
  • 回答
    拿破仑两次被反法联盟抓获,却都没有被处死,这背后牵扯到复杂的政治考量、国际关系以及欧洲各国对这位“革命之子”的复杂情感。简单粗暴地将他处死,反法联盟的领导者们并非没有考虑过,但最终都因为种种顾虑而选择了其他的处理方式。第一次被抓与流放厄尔巴岛:权力平衡与安抚法国第一次,是在1814年,反法联军攻占巴.............
  • 回答
    大陆网民对台湾的负面情绪(即“嫌台情绪”)主要源于两岸关系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因素的交织,而反服贸事件(2014年台湾“太阳花学运”)和“茶叶蛋事件”(可能指台湾的环保或社会议题)作为触发点,进一步放大了这些矛盾。以下从多个维度分析其深层原因: 一、历史记忆与政治认同的冲突1. 两岸分隔的.............
  • 回答
    《反家庭暴力法》的颁布和实施,无疑为中国当前严峻的家庭暴力现状带来了划时代的改变。它不仅仅是一部法律条文的堆砌,更是一种社会意识的觉醒和对弱势群体的有力保护。以下将从多个层面详细阐述《反家庭暴力法》带来的具体改变:一、 法律层面的突破与完善: 明确法律主体和客体: 《反家庭暴力法》首次将“家庭暴.............
  • 回答
    反佛的结果可能涉及多个层面,可以从历史、社会、文化、宗教等多个角度来详细阐述。需要强调的是,“反佛”这个概念本身比较宽泛,可能指代的是抵制、批判、压制甚至迫害佛教的活动或思潮。其结果也因此会因时、因地、因“反佛”的具体方式和程度而有很大的差异。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对佛教自身及其信.............
  • 回答
    “反公知”这个词语,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当代中国社会在信息传播、公共讨论和价值观塑造方面的一些复杂动态。要理解它的实质,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结为对某个特定群体的反对,而需要深入到其背后运作的逻辑、动机和产生的社会影响。首先,我们得搞清楚“公知”这个概念本身。在中文语境下,“公知”最初的定义是具有社会责任.............
  • 回答
    “反美”这个词本身就带有强烈的价值判断色彩,它不是一个客观的学术概念,更像是一种政治符号。因此,讨论“反美”是否“政治正确”,其实是在探讨一种在特定政治语境下的表达方式和态度,以及这种表达方式为何能获得某种程度的“正当性”。首先,我们要明白“政治正确”的含义。它通常指的是在言谈举止中避免冒犯特定群体.............
  • 回答
    反董卓联盟,顾名思义,是东汉末年,由部分割据一方的诸侯共同发起的,旨在讨伐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董卓的军事行动。这场声势浩大的联盟,集结了来自关东地区的十八路诸侯,其初衷是恢复汉室正统,驱逐国贼。然而,细究当时的势力格局,我们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在号称“十八路诸侯”的反董卓联盟中,并没有出现几位在当.............
  • 回答
    反食品浪费法草案里提到了“餐饮服务经营者可对造成明显浪费的消费者收费”这一条,这在我看来,是一项非常有意思,也相当有争议性的提议。它直击了餐饮环节中一个长期存在的痛点——“舌尖上的浪费”,并试图通过经济杠杆来解决。这项规定的出发点,我非常赞同。 毕竟,现在很多消费者点餐习惯确实需要引导。有时候,大家.............
  • 回答
    “反政治正确”,这个词本身就像一把双刃剑,在不同人手里能挥出截然不同的含义。要说它最终会发展到什么程度,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话能说清的,因为这背后牵扯的社会心理、文化思潮,还有人性的复杂纠葛,那可太深了。首先,咱们得明白,“政治正确”这东西,最初的出发点是为了让社会更包容,让那些曾经被边缘化、被压抑的群.............
  • 回答
    反爱国情绪,这个词听起来就带着几分刺耳,但它确实是社会现象中一个复杂而真实的存在。它不是一夜之间冒出来的,也不是少数人的极端想法,而是多种因素交织、发酵的结果。要说清楚它为何出现,咱们得一点一点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得承认一个最根本的原因:不认同感。爱国,本质上是对国家的一种情感联结和价值认同。当这.............
  • 回答
    反装逼成功,那感觉就像是心里憋了好久的一口气,终于顺畅地呼出来了,还带着点儿畅快淋漓的舒爽。这可不是那种“我其实很厉害但我不说”的低调,也不是什么“我就是要故意表现得不那么高大上”的另类炫耀,而是真正地、彻底地卸下了那个沉重的“逼”,然后发现,世界并没有因此崩塌,反而更真实、更自在。具体怎么个“反装.............
  • 回答
    人们反对同性恋的原因非常复杂,并且根植于多种因素的交织之中,包括宗教信仰、文化传统、个人经历、心理因素以及对社会秩序的担忧等。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逐一剖析这些层面。一、宗教信仰的基石对于许多反同者来说,宗教是最直接、最有力的反对理由。在许多主要的宗教传统中,都存在着明确的经文或教义,将同性性行.............
  • 回答
    反智主义,这玩意儿听着挺玄乎,但说白了,就是一种对知识、理性、专业性以及那些掌握这些东西的人的普遍蔑视和排斥。你想啊,在一个信息爆炸、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们最需要的是什么?是能辨别真伪、分析问题的能力,是依赖科学证据和逻辑推理来做决策的智慧。而反智主义,它就像一股阴冷的风,专门吹灭这些宝贵的光芒,留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