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反食品浪费法草案提出「餐饮服务经营者可对造成明显浪费的消费者收费」,对此你怎么看?

回答
反食品浪费法草案里提到了“餐饮服务经营者可对造成明显浪费的消费者收费”这一条,这在我看来,是一项非常有意思,也相当有争议性的提议。它直击了餐饮环节中一个长期存在的痛点——“舌尖上的浪费”,并试图通过经济杠杆来解决。

这项规定的出发点,我非常赞同。 毕竟,现在很多消费者点餐习惯确实需要引导。有时候,大家可能只是出于“想多吃点”、“怕不够吃”或者“想尝尝鲜”的心态,点了远超自己实际食量或者胃口的点餐,结果剩下很多。这些被浪费掉的食物,不仅仅是钱的问题,更涉及到资源(粮食、水、能源、人力)、环境(生产、运输、处理的碳排放),以及更深层的社会价值。从这个角度看,让造成浪费的人承担一定的经济责任,是合情合理的。这也能潜移默化地提升大家的节约意识,让吃饭这件事,回归到“果腹”和“享受”的本质,而不是一场“囤积”或“炫耀”。

但是,具体到“对造成明显浪费的消费者收费”这件事,操作起来可能就不是那么简单了。 我觉得有几个方面需要好好斟酌:

“明显浪费”的标准如何界定? 这绝对是最大的难点。谁来判断?怎么判断?是剩菜的比例?是剩菜的重量?还是剩菜的种类?比如,一桌人吃得七七八八,但只剩一碗米饭,算不算“明显浪费”?再比如,有人天生食量小,或者当天身体不适,点了但吃不下,这算不算“浪费”?如果标准模糊,很容易引起消费者的反感和抵触,甚至引发不必要的纠纷。餐饮经营者也不是专业的“浪费鉴定师”,让他们来做这个判断,也容易滋生“钓鱼执法”或者“乱收费”的嫌疑。
收费的目的是什么? 是为了惩罚?还是为了警示?抑或是为了弥补经营者因为浪费食物而增加的成本(比如厨余垃圾处理费)?如果是惩罚,那么这个罚款的数额应该有一个合理的区间,并且公开透明。如果是警示,那么更好的方式可能是在点餐前就做好引导,比如提供小份菜、半份菜,或者设置“光盘奖励”。
谁来执行? 是由商家自行决定,还是有第三方机构监管?如果由商家自行决定,那么就像上面说的,容易出现争议。如果要有第三方机构,那又会增加管理成本,而且效率如何保证?
对餐饮经营者的影响? 这种收费机制,可能会让一些商家在推行时犹豫不决。一方面,他们确实希望减少浪费;另一方面,他们又担心激怒顾客,影响生意。毕竟,餐饮行业竞争激烈,顾客体验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因为一个“剩菜收费”就让客人流失,那这个政策的初衷反而可能被削弱。
“先点后剩”的逻辑链条? 为什么不从源头解决问题?比如,鼓励商家提供更多样化的分量选择,让消费者在点餐时就能根据自己的食量来点。或者,加强对消费者用餐礼仪的宣传教育,从文化层面入手。有些国家也会有“剩菜打包”的便利,鼓励消费者将吃不完的食物带走。

另外,我还能想到一些潜在的积极影响:

提升全社会的节约意识。 这是一个强大的信号,告诉大家浪费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倒逼餐饮行业创新。 商家可能会更注重菜品设计,比如提供更多“一人食”套餐,或者研发更易于打包、不易变质的菜品。
减少厨余垃圾。 从环保角度看,这是非常有益的。

我个人更倾向于一种“组合拳”式的解决方案。 这种“收费”条款,或许可以作为最后的手段,但更应该把重点放在“预防”和“引导”上:

加强宣传教育。 媒体、学校、家庭,都应该积极参与到节约粮食的宣传中来。
鼓励商家提供分量选择。 小份、半份菜,甚至自由搭配,让消费者有更多自主权。
推广“光盘行动”。 设立奖励机制,比如消费满一定金额、或者“光盘”后可以享受小折扣、赠送饮品等。
倡导文明用餐。 引导大家量力而行,不攀比,不浪费。
鼓励打包。 商家可以提供更方便、更卫生的打包工具。

如果真的要引入收费机制,那么“明显浪费”的界定一定要非常清晰、可操作,并且由一个中立的第三方来监督执行,而不是完全由商家说了算。否则,很容易从一个解决浪费的好意,变成一个让消费者感到被“宰”的糟糕体验。

总而言之,这项提议触及到了核心问题,勇气可嘉。但如何将其落到实处,让它真正起到积极作用,而不是适得其反,还需要在细节上做大量的推敲和完善。我个人会持续关注这项草案的后续发展,并希望看到一个既能有效遏制浪费,又能保障消费者权益、促进餐饮行业健康发展的方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能餐厅自由本身说明了其财力比大多数人雄厚。收入不高的人,基本很少存在浪费的,房贷车贷吞金兽的压力导致支出要千计划万计划,去餐厅豪点一把,家里没矿怎么行?

其次,强势类餐厅还是少数,绝大多数餐厅对于消费者处于弱势地位。那么,法案自然效果不佳了。

目的估计还是,步步为营,先有法案,执行力另外说。而且,能浪费的群体是谁?说明与大多数人无关。而且用词是“可以”,因为菜品是消费者买回来的,我不吃还得加收,还有没有王法了?

那先执行的,就是吃金饭碗的人了。不知道目的是这个不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反食品浪费法草案里提到了“餐饮服务经营者可对造成明显浪费的消费者收费”这一条,这在我看来,是一项非常有意思,也相当有争议性的提议。它直击了餐饮环节中一个长期存在的痛点——“舌尖上的浪费”,并试图通过经济杠杆来解决。这项规定的出发点,我非常赞同。 毕竟,现在很多消费者点餐习惯确实需要引导。有时候,大家.............
  • 回答
    反食品浪费法草案首次亮相,其内容中提到制作“大胃王”、“暴食吃播”等音视频的行为可能会被追责,这无疑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信号。这项立法不仅仅是对一种特定网络现象的规范,更是指向了社会普遍存在的食品浪费问题,试图从源头到终端,全方位地构建一个珍惜粮食、反对浪费的社会氛围。首先,这项草案的意义体现在它对.............
  • 回答
    反食品浪费法这玩意儿一落地,直接在餐饮界投下颗炸弹,尤其是那句“诱导误导超量点餐最高罚1万”,这话一出,不少人心里咯噔一下。这法案通过,我觉得会带来几方面的变化,而且都不是小动静。首先,最直接的,当然是消费者点餐习惯的改变。以前吃饭,尤其是跟人多的局,总想着“吃不完就打包”,但往往为了“面子”或者怕.............
  • 回答
    反食品浪费法这事儿啊,可以说是切中了不少人的痛点。毕竟,看着好好的食物被扔进垃圾桶,心里总不是个滋味。这次国家层面把它上升到法律的高度,这绝对是个大动作,也预示着它会带来一系列深远的影响。首先,咱们得说说这法的初衷和核心内容。 简单来说,就是从生产、流通到消费的各个环节,都要想办法把食物浪费降到最低.............
  • 回答
    中穆网首页刊登的《反「清真食品立法」与背后的民族沙文主义》一文,触及了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议题,即如何在多元社会中处理宗教习俗与法律规范之间的关系,以及其中可能夹杂的民族主义情绪。要理解这篇文章,需要从几个层面去解读:文章的核心论点是什么?从标题来看,这篇文章的核心论点很可能是将“反清真食品立法”的行为.............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但也需要咱们仔细掰扯掰扯。要说“反转基因的人都不吃转基因食品”,这话可能说得有点绝对了。咱们得明白,“反转基因”这个群体本身也不是铁板一块,他们内部的观点和行动,以及他们如何看待和实践“不吃转基因食品”这件事,都有很多不同。首先,咱们得理解一下,为什么会有人“反转基因”。这背.............
  • 回答
    我们平常吃的许多蔬菜水果,比如我们现在能吃到的大棚草莓,还有市面上常见的反季茄子、西红柿,它们其实打破了自然的生长规律。大自然是有节气的,每种作物都有它最适宜生长的季节。这个季节,日照、温度、湿度都恰到好处,土壤中的养分也能够满足植物的需求。在这种环境下生长出来的食物,不仅营养成分最丰富,口感也最好.............
  • 回答
    .......
  • 回答
    《反弹道导弹条约》(AntiBallistic Missile Treaty,简称ABM条约)的签署,确实在很大程度上为美苏两国长达数十年的核竞赛踩下了刹车,但说它“限制”了核竞赛,不如说是它以一种非常特殊的方式重塑了核竞赛的形态,并且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将竞赛的焦点从数量转向了另一种更为微妙的战略.............
  • 回答
    拿破仑两次被反法联盟抓获,却都没有被处死,这背后牵扯到复杂的政治考量、国际关系以及欧洲各国对这位“革命之子”的复杂情感。简单粗暴地将他处死,反法联盟的领导者们并非没有考虑过,但最终都因为种种顾虑而选择了其他的处理方式。第一次被抓与流放厄尔巴岛:权力平衡与安抚法国第一次,是在1814年,反法联军攻占巴.............
  • 回答
    大陆网民对台湾的负面情绪(即“嫌台情绪”)主要源于两岸关系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因素的交织,而反服贸事件(2014年台湾“太阳花学运”)和“茶叶蛋事件”(可能指台湾的环保或社会议题)作为触发点,进一步放大了这些矛盾。以下从多个维度分析其深层原因: 一、历史记忆与政治认同的冲突1. 两岸分隔的.............
  • 回答
    《反家庭暴力法》的颁布和实施,无疑为中国当前严峻的家庭暴力现状带来了划时代的改变。它不仅仅是一部法律条文的堆砌,更是一种社会意识的觉醒和对弱势群体的有力保护。以下将从多个层面详细阐述《反家庭暴力法》带来的具体改变:一、 法律层面的突破与完善: 明确法律主体和客体: 《反家庭暴力法》首次将“家庭暴.............
  • 回答
    反佛的结果可能涉及多个层面,可以从历史、社会、文化、宗教等多个角度来详细阐述。需要强调的是,“反佛”这个概念本身比较宽泛,可能指代的是抵制、批判、压制甚至迫害佛教的活动或思潮。其结果也因此会因时、因地、因“反佛”的具体方式和程度而有很大的差异。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对佛教自身及其信.............
  • 回答
    “反公知”这个词语,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当代中国社会在信息传播、公共讨论和价值观塑造方面的一些复杂动态。要理解它的实质,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结为对某个特定群体的反对,而需要深入到其背后运作的逻辑、动机和产生的社会影响。首先,我们得搞清楚“公知”这个概念本身。在中文语境下,“公知”最初的定义是具有社会责任.............
  • 回答
    “反美”这个词本身就带有强烈的价值判断色彩,它不是一个客观的学术概念,更像是一种政治符号。因此,讨论“反美”是否“政治正确”,其实是在探讨一种在特定政治语境下的表达方式和态度,以及这种表达方式为何能获得某种程度的“正当性”。首先,我们要明白“政治正确”的含义。它通常指的是在言谈举止中避免冒犯特定群体.............
  • 回答
    反董卓联盟,顾名思义,是东汉末年,由部分割据一方的诸侯共同发起的,旨在讨伐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董卓的军事行动。这场声势浩大的联盟,集结了来自关东地区的十八路诸侯,其初衷是恢复汉室正统,驱逐国贼。然而,细究当时的势力格局,我们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在号称“十八路诸侯”的反董卓联盟中,并没有出现几位在当.............
  • 回答
    “反政治正确”,这个词本身就像一把双刃剑,在不同人手里能挥出截然不同的含义。要说它最终会发展到什么程度,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话能说清的,因为这背后牵扯的社会心理、文化思潮,还有人性的复杂纠葛,那可太深了。首先,咱们得明白,“政治正确”这东西,最初的出发点是为了让社会更包容,让那些曾经被边缘化、被压抑的群.............
  • 回答
    反爱国情绪,这个词听起来就带着几分刺耳,但它确实是社会现象中一个复杂而真实的存在。它不是一夜之间冒出来的,也不是少数人的极端想法,而是多种因素交织、发酵的结果。要说清楚它为何出现,咱们得一点一点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得承认一个最根本的原因:不认同感。爱国,本质上是对国家的一种情感联结和价值认同。当这.............
  • 回答
    反装逼成功,那感觉就像是心里憋了好久的一口气,终于顺畅地呼出来了,还带着点儿畅快淋漓的舒爽。这可不是那种“我其实很厉害但我不说”的低调,也不是什么“我就是要故意表现得不那么高大上”的另类炫耀,而是真正地、彻底地卸下了那个沉重的“逼”,然后发现,世界并没有因此崩塌,反而更真实、更自在。具体怎么个“反装.............
  • 回答
    人们反对同性恋的原因非常复杂,并且根植于多种因素的交织之中,包括宗教信仰、文化传统、个人经历、心理因素以及对社会秩序的担忧等。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逐一剖析这些层面。一、宗教信仰的基石对于许多反同者来说,宗教是最直接、最有力的反对理由。在许多主要的宗教传统中,都存在着明确的经文或教义,将同性性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