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秦晖为什么说「在美国,工人比资本家更反共产主义,工会比商界更『冷战化』」?

回答
秦晖教授之所以会说“在美国,工人比资本家更反共产主义,工会比商界更‘冷战化’”,这背后是他对美国历史和特定社会经济现象的深入观察和分析。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拆解其中的几个关键点:

1. 美国工人与资本家在反共产主义立场上的差异

历史背景与经济制度:
资本主义制度的相对成功: 美国作为资本主义的典范,其经济制度在长期的发展中,为一部分工人提供了相对较好的生活水平和向上流动的机会。尽管存在贫富差距和剥削,但与许多欧洲国家相比,美国的工人阶级没有经历过那么极端和系统性的剥削,也没有像欧洲那样深重的封建残余和阶级固化。
“美国梦”的吸引力: 长期以来,“美国梦”的叙事强调个人奋斗、自由市场和机会均等。这种叙事虽然在现实中存在许多不足,但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许多工人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改善生活,从而对强调集体所有制和计划经济的共产主义产生天然的警惕。他们可能认为共产主义会剥夺他们的个人财产、限制他们的自由选择,并可能导致经济停滞。
对苏联模式的认知: 冷战时期,美国政府和媒体对苏联的宣传机器非常强大,将苏联描绘成一个压迫人民、侵犯人权的极权主义国家。这种宣传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美国民众的认知,包括工人阶级。虽然工人阶级可能对资本家的剥削不满,但他们可能更倾向于认为美国式的资本主义是“不完美但可以接受”的,而苏联式的共产主义是“糟糕且危险”的。
工人的社会地位与利益: 即使是工人,在很多情况下也拥有私有财产,例如房屋、汽车、股票(通过养老金或直接持有)等。这些财产的所有权与共产主义的“公有制”理念是相悖的。因此,工人阶级可能更在意保护他们已经获得的个人财富和生产资料的私有属性,这使得他们对共产主义的变革持有更谨慎甚至敌对的态度。

与欧洲工人的对比: 相比之下,欧洲许多国家的工人阶级在历史上经历了更严重的剥削、更深刻的阶级分化和更漫长的社会革命斗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潮在欧洲更容易获得工人阶级的广泛支持,因为它们提供了对现有不公制度的激进批判和替代方案。在美国,这种历史条件和现实政治的差异使得工人阶级的反共立场相对更强。

2. 美国工会与商界在“冷战化”程度上的差异

“冷战化”的含义: 在这里,“冷战化”指的是一种极度对抗、零和博弈的态度,以及将一切社会问题都笼罩在意识形态对抗的阴影下的思维模式。

工会的“冷战化”表现:
内部的政治光谱: 虽然美国工会整体上是工会联合会(AFLCIO)为核心的组织,其政治立场相对民主党,但其内部存在着复杂的政治光谱。在冷战时期,受到共产主义威胁论的影响,工会内部的领导层和许多基层成员都普遍对共产主义持强烈的敌对态度。
驱逐共产主义者: 在冷战初期,美国工会(如AFL)曾主动清理内部的共产党员和左翼激进分子,以维护其政治合法性和避免被政府打压。这种清洗行动使得工会内部的政治环境更加“反共”,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比商界更为激进。他们担心共产主义会颠覆工会自身的组织结构和争取工人权益的方式。
将劳资矛盾意识形态化: 在某些情况下,工会会将与资本家的斗争上升到意识形态层面,将资本家描绘成追求利润最大化、剥削工人的“资本主义原罪”,并将其与共产主义的“阶级斗争”叙事进行微妙的联系或区分。他们可能强调自己是在为工人争取合理利益,而不是在推翻整个资本主义制度。
对苏联工人的同情与距离: 虽然理论上工会可能对全球工人阶级的团结感兴趣,但在实际的冷战语境下,美国工会更多的是将苏联工人的境遇描绘成在共产主义体制下被压迫的形象,从而进一步强化对共产主义制度的负面认知,与苏联工会保持距离。

商界的“冷战化”表现:
维护既得利益: 商界,特别是大企业和金融资本,在冷战时期也极力反共,因为共产主义对私有产权、自由市场和利润机制构成了根本性的威胁。他们投入了大量的资源进行政治游说、媒体宣传和对反共组织的资助。
利益的现实性: 然而,商界的反共更多是基于其经济利益和制度维护的现实考量。一旦冷战结束,与共产主义政权的意识形态对抗减弱,许多美国企业反而会积极与曾经的“敌人”进行商业往来,寻求新的市场和利润机会。这种务实的态度使得商界的“冷战化”在本质上不如工会那样带有深刻的内部清洗和意识形态固化的痕迹。商界的立场可以根据经济利益的需要而调整,而工会内部的“冷战化”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其政治认同和组织文化。
更强的战略性: 商界在反共方面的策略可能更具战略性和精明性,他们更侧重于通过经济手段和政治影响来抵制共产主义的渗透,而不是像工会那样在内部进行彻底的意识形态清洗。

总结秦晖的观点:

秦晖的这句话,是基于一种历史和政治的辩证分析:

1. 工人反共更甚: 美国工人阶级虽然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被剥削者,但由于其相对较好的物质条件、对个人财产的重视、对“美国梦”的认同以及对苏联模式的负面认知,使得他们对共产主义的警惕性甚至高于资本家。资本家反共是出于维护自身经济利益和制度,而工人反共则混合了对个人前途、自由选择和国家安全的考虑。
2. 工会冷战化更深: 美国工会为了维护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在冷战时期主动进行了彻底的意识形态“净化”,将共产主义视为对其组织原则和工人利益的直接威胁。这种内部的清洗和政治站位,使得工会比商界在意识形态上表现出一种更为“纯粹”和彻底的“冷战化”立场。商界虽然反共,但其立场更具功利性和现实性,可以在利益驱动下进行调整。

因此,秦晖教授的这句话并非否定资本家或商界不反共产主义,而是强调了在美国特定的历史和社会条件下,工人阶级和工会在反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表现上,其深度、广度和内涵与资本家和商界有所不同,甚至在某些方面更加“激进”和“彻底”。这是一种对美国政治光谱和意识形态斗争复杂性的深刻洞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语境不同

在我国,共产主义指马克思理论中的共产主义社会,与现实无关

在美国,共产主义指苏联和我国的政治体制

user avatar

谢邀

秦晖老师说得不错。只是这里,环境变量还是少了一点,没有前因后果,容易产生误解。

先从一件事讲起。

1970 年 5 月 8 日,上千名中学和大学学生在纽约华尔街组织集会,抗议几天前的 5 月 4 号,在俄亥俄州的肯特州立大学(Kent State),国民警卫队向示威抗议美国入侵柬埔寨的学生开枪,打死了四名学生。结果,这批学生遇到了另一批在现场集会的 200 名建筑工人,这些工人是由当地工会组织来支持美国的越战政策的。结果,建筑工人冲破了警察的分割线,对学生大打出手,造成 70 多人受伤。

这就是著名的“安全帽暴乱(Hard Hat Riot)”

你看,在资本主义大本营的美国纽约,蓝领工人居然开始当起了政府的打手了。

当然,打手不是一天练成的,工会在美国,也存在了不是一天两天。要理解这个现像,可以回到历史中去,看工会在美国,是如何一步一步的走过来的。

资本主义的一个本质特征,就是它的自由市场体系。这个市场体系的一个伟大贡献,就是它把劳动力,作为一种资源和产品,也纳入到了这个自由市场里。在劳动力市场里,卖家是出卖劳动力的工薪族,买家则是雇主。

在美国,到十九世纪下半页,随着工业化的进行,城市的兴起,大批人口移入城市,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变得激烈起来。对于普通人来说,他们不得不开始面对一个新的社会关系,随之产生的不适应,也因着竞争变得激烈而显现了起来。

对于传统的技术工种,所谓的专业手艺人,这种自由市场和他们的职业理念有着本质的矛盾。自由市场里,卖家和买家是独立的,卖家之间,买家之间,也是相对平等独立的。市场竞争的要义,当然是让相似的商品可以自由竞价,让买家自由挑选。但是对于技术工种来说,他们卖得是不可替代的一技之长,这种一技之长,通常是普通买家不能有效的评估的。所以,技术工种需要和买家建立一种长期的相互信任。在封建社会里,社会是一个个孤立的小村镇,你是村里唯一的铁匠,裁缝,医生……这种信任是通过依赖逐步形成的。

但是在工业化大城市里,竞争让这种通过依赖而产生信任的机制不复存在。依然保持独立的小业主发现自己需要追求顾客,而作为技术工种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工人则要和其他工人竞争。这时,他们不可避免的发现,有大量的同业者,或号称有相关技能的人,在与其竞争。对于这些业主,就要面临一个选择:我是否要为了争取更多的顾客,而降低职业标准。对于技术工人,是否为了获得工作而虚报自己的技能。而这些行为,会毋庸置疑的影响到这个职业的公众信任度:我到底应该向客户/雇主负责,还是向自己的其他同业者负责。前者是自由市场的基本准则,后者则是传统的职业道德。

更糟糕的是,随着工业革命,新的自动化技术开始降低很多传统技术工种的门坎,让很多专业技能不再重要。比如卷烟机,缝纫机这样的机械,就让相关工种变成了非技术工种,在不断涌入的移民大潮前,这更是大大加强了竞争的激烈程度。普通工人,没有任何专门技能,又人数众多,在和雇主议价方面,自然容易占了下风。

于是,就像企业会去追求垄断以削弱竞争,工人当然也要加强自己对市场的控制,削弱竞争。这样,工会和劳资对抗就出现了。

不难想像,在一开始,工人也面临如何组织起来,如何进行有效抗争的问题。比如,是以各个地方,还是各个行业,还是各个工种为单位组织起来呢?比如,是接受现行的体制,在体制内提高工人待遇,还是用直接的对抗方式,改变经济体制?

最早的大型工会组织,全国工会( National Labor Union),试图将美囯所有工会联合起来(当然,华工除外),人数曾高达 70 万人。全国工会试图通过影响立法的形式提高工人待遇。但是,仅有的几个立法都漏洞百出,形同虚设。全囯工会于是在 1873 年瓦解。

通过体制内的手段没有成功,于是工人们开始转而通过罢工来争取自身权益。在当时的美国,铁路工人是仅次于农民和矿工的第三大工种,但是工作条件和矿工一样极其恶劣。铁路公司同意赔偿客户在事故中的损失,却和工人签下生死合同。仅在 1881 年一年,铁路工人因工作的伤残人数就超过 3 万人。而火车对于社会的正常运转影响巨大,所以,铁路罢工就成了劳资纠纷的主战场。在 1777 年,爆发了一次大规模的被称为大变革(Great uprising)的铁路大罢工。但是由于罢工没有组织,被逐一击溃。

第一个成功的大型工会,是由 Terence V. Powderly 在 1869 年成立的工人骑士团(Knights of Labor)。从名字就可以看出,Powderly 的组织有一种传统的职业荣耀感。工人骑士团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大一统的工人组织,它不仅对非技术工人和技术工人都开放,还对个体业主开放,甚至接受妇女和黑人(当然,华工除外)。到 1886 年,工人骑士团的成员高达 80 万人。工人骑士团在 1884 年和 1885 年组织了两次成功的铁路大罢工,为自己获得了极高的声誉。但是,它的开放态度,也让它吸纳了相当多的激进份子,比如无政府主义者。

在 1886 年 5 月 1 日,另一支工会,行业组织和工会联盟(Federation of Organized Trades and Labor Unions),在全美国组织了争取八小时工作日的大罢工,有几十万工人参加。在运动的中心芝加哥,有三四万人罢工游行,并在 5 月 4 日那天,在干草市场(Haymarket)组织了一次大型的集会。就在那天晚上,当警察勒令和平示威的剩余工人离开时,有人向警察扔出了炸弹,当场炸死一名警察,结果警察在混乱中又打死了数名警察和四名工人,还击伤了几十名在场的人。

事后,芝加哥警方逮捕了数名无政府主义领袖,虽然没有证据,法官依然成功把其中七人判了死刑。然而芝加哥警察的耻辱还没有完。七名死刑犯中的最大嫌犯 Louis Lingg 居然在邻刑前一天在牢房里用一颗炸弹自杀,用行动完成了最后一次无政府主义的示威。

面对干草市场暴乱的现实,美国不得不承认,自己已经不再是没有阶级差别的小农帝国。而为了打击无政府主义者,美国开始了第一次红色恐惧,打击工会和无政府主义份子。国际工人运动则把这七人视为为了工人运动而殉难的烈士,为了纪念他们和这次罢工,5 月 1 号成为了国际劳动节。但是,美国国内的工人运动却因为这次事件而大受挫折。工人骑士团更是因为那年夏天的罢工失败而瓦解。

与此同时,行业组织和工会联盟更名为美国劳工联合会(American Federation of Labors,AFL)。AFL 的领袖,Samuel Gompers,决定工会运动还是要走体制内的路线,不再寻求一个代表劳工利益的单独政党,改变资本主义的劳资结构,而把政治诉求留给同情劳工的政治家来完成,自己则只追求直接的经济利益。而且,Gompers 认为在一个工会下,技术工种和非技术工种的利益不能两全, 于是 AFL 将成员限制在技术工种上。这样 AFL 的下属工会以工种,而非行业来划分。于是同一个工厂,同一列火车上,工人就会分属于不同的技术工会。通过制定标准,控制工会成员的资格,AFL 就能有效的保证技术工种的职业水平,同时,限制了工人的数量,让工人和工会在市场上更具有竞争力。这样,就能实现一个和市场的妥协:一方面工会满足了手艺人维持技术水准的职业传统,一方面为劳工市场提供了有质量保证的劳工,同时还能利用市场机制提高自己的报酬。AFL 这样的选择让它逐渐站稳了脚跟。

但是,AFL 的这种行为显然牺牲了工人中占大多数的非技术工种。到世纪之交,美国的工人中,只有不到一成属于工会。

于是,1905 年,对 AFL 不满的工人运动组织者在芝加哥成立了世界工联(Industrial Workers of the World,IWW)。IWW 信奉的是乌托邦性质的理想主义,要把世界所有工人都包纳进来,无分种族,工种,性别,也对各种支持它目标的文化社会潮流都开放,比如无政府主义,社会主义这样激进的政治派别,并获得了很多开放的知识份子的支持,比如我们熟悉的 Upton Sinclair,Helen Keller。社会主义报纸 Appeal to Reason 高峰期的订阅数有 50 万人,总发行量达到 70 万。

IWW 的目标是要彻底的推翻资本主义的劳资体系。不仅如此,它还要颠覆掉资本主义的文化和道德准则,它的普世社会价值观。作为工会,IWW 更重视实践和教育,而非理论发展。于是 IWW 积极推动艺术文化的创作,尤其是颠覆性的前卫艺术,这让它在先锋艺术家中获得了不少盟友。同时,IWW 为了争取农民工这样居无定所的散工,需要利用街边巷尾这样的场合随时随地的进行宣传工作,这也让 IWW 成为争取言论自由的先锋。比如 IWW 在 1912 年在圣地亚哥发动了“言论自由之战”。结果当地政府通过法律禁止在街边进行演讲,并组织了地方暴力团伙来对 IWW 的工人进行镇压。这也是美国工人运动的一大特点:因为政府的弱势,企业往往会自己雇佣私人武装来破坏罢工。比如为企业打击工会出力的 Pinkerton 侦探所,在顶峰时,其探员人数超过了美国现役军人的总和。因为双方都实际上没有合法使用暴力的权利,反而让罢工双方常常发生无法控制的暴力冲突。

但是,IWW 的目标也成为它自身的短板。因为它要推翻现行制度,它就不承认劳资合同这样的形式,这就让它的进攻没有了直接的目标,不能步步为营的前进,取得的成果也无法保证。比如当时因为工作条件恶劣,纺织女工的人均寿命只有 30 多岁。在 1912 年,IWW 成功的在美国纺织业的大本营,麻省组织了“面包与玫瑰罢工(bread and roses strike)”。但是罢工成果不久就被工厂逐步蚕食殆尽。

在一次大战时期,Wilson 为了连任,首次向工会,就是 AFL 抛出了榄橄枝。结果美国参战后,AFL 大力支持政府,成员数也得以飞涨。而 IWW 和它支持的社会主义政党则因为反对参加为资本家卖命的战争,而遭到毁灭性打击。社会主义党的总统候选人 Eugene V. Debs 因为反战言论入狱。而 IWW 自己也在 1917 年被政府全面围剿,165 名主要负责人被起诉判刑。战后美国又掀起第二轮红色恐惧,让 IWW 彻底转入战略防御,虽然一直坚持到今天,却退出了美国工人运动的前沿战场。也正时这时候,1920 年,美国通过立法,把 5 月 1 日定为“效忠日(Loyalty Day)”。

工人运动在经历了 1920 年代的低潮后,因为大萧条的出现又重新兴起。一方面,经济危机让劳工在劳动力市场倍感压力,一方面,随着移民的后代长大进入工作市场,美国的劳工第一次真正感到,自己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而不再是来自某个欧洲小地方的移民。这让劳工在经济之外的文化上有了共同语言,也对美国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认同感:这片土地是我们的土地。

同时,罗斯福带领民主党形成了一个新的政治联盟,把低收入的蓝领工人也纳入到自己的阵线中,于是在 30 年代,美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支持工人运动的法律。1933 年的新政首次给予了工会代表工人进行劳资谈判的权力。 1934 年,在美国共产党和左派人士的策动下,美国工人成功的进行了一系列的大罢工。1935 年,全国劳资关系法(National Labor Relations Act)通过,给予了工会罢工和抗议以争取工人权益的合法权利。同一年,八个工会从 AFL 分离出来,后来成立了面向非技术蓝领工人的产业工会联合会(Committee for Industrial Organization,CIO)。到 1938 年,公平劳工标准法(Fair Labor Standards Act)规定了一周最多 44 小时的工作时间,实现了最低工资,取缔了童工。

至此,美国工人终于初步实现了他们争取了半个多世纪的权利。说是初步,不仅是因为这只是争取工人权益的第一步,也是因为,那时的主要工会还只能说是个白人男性的工会,面向的是劳动密集型生产制造企业,而大量的黑人和妇女,季节性流动工人还没有被吸纳进来。

工人运动在二战后,随着美国右翼保守势力的兴起而再次受挫。冷战让麦卡锡主义成为美国政治的主导力量,而工会则受到打击,比如海员工会的成员,就因为国防的借口被大量清洗。工会也就面对一个坚难选择:是和共产党分道扬镳,还是继续原来的道路。工会意识到,没有政府和主要党派的支持,工会很难有真正的作为。而支持冷战,保持美国在国防工业上的投入,也会让工人在二战中获得的经济利益能够保持下去。于是在压力之下,工会选择了后者,CIO 和 AFL 合并成为 AFL-CIO。这样,围绕冷战,美国被打造成了一个巨大的军事工业复合体(Military industrial complex)。就像美国国防部长,通用汽车的前 CEO Charles Erwin Wilson 所言:“对我们国家好的对通用汽车就是好的,反之亦然”。同样,美国大企业也和工会签下了大方的劳资合同。这下子,工人,企业,和国家就站到了一条战线上,为自身的繁荣,和冷战的胜利而共同战斗。5 月 1 号,也是在冷战阴影下,在 1958 年,又多了一个新名字,叫作“守法日(Law Day)”。

这也意味着,争取有色人种权益,妇女权益,和其它小工种的经济权益的斗争,将被随之而来的民权运动所接手。也因为如此,到了 60 年代中期,除了全美汽车工人联合会(United Auto Workers)等少数下属工会,AFL-CIO 在面对不断升级的越战时,选择了支持政府的态度,并且要求政府扩大国防工业的投入。

同时,新左派出现了。他们认为,工会只是一味满足于经济上的权益,已不能代表左派的前进方向,也不复其主导地位。新时代的阶级斗争,已经从经济领域转向了社会文化领域,道德和良心成了这场斗争的关键词,而其主导力量,也随之变为学生和知识份子。

在 1970 年发生的安全帽暴乱,其实就是新左派和旧左派的一次对决。

不久,随着 70 年代美国经济的持续恶化,越南问题的加剧,工会面临分裂。美国的工会开始意识到,一味的支持冷战和大国防的经济政策,并不能永远的带动经济的持续发展,工人的经济利益也没有永久保证。这让工会开始和左派和平主义者开始走到一起。随着里根政府对工会的公开打压,工会继续留在了民主党的阵营中。但是,游戏规则已变,罢工已经不再是斗争的主要方式,文化战争取代了经济斗争成为主战场,而工会的作用,已不复从前。

值得一提的是,1969 年,芝加哥政府为了纪念干草市场暴乱中牺牲的警察而竖立了近百年的警察雕像,被新左派极端组织,气像员(Weatherman)炸毁。重建的雕像,又在 70 年被炸。1972 年,鉴于保护雕像的成本过于巨大,芝加哥不得不把雕像移至警察中央总局院内。

现在,去缅怀干草市场的受难者,或许该是去芝加哥郊外的 Forest Home 公墓参观干草市场烈士纪念碑。那里在 1997 年已被列为国家历史名胜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秦晖教授之所以会说“在美国,工人比资本家更反共产主义,工会比商界更‘冷战化’”,这背后是他对美国历史和特定社会经济现象的深入观察和分析。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拆解其中的几个关键点:1. 美国工人与资本家在反共产主义立场上的差异 历史背景与经济制度: 资本主义制度的相对成功: 美国作为.............
  • 回答
    秦晖先生关于“大共同体”与“小共同体”的提法,在我看来,是一种很有洞察力的社会分析框架,它能帮助我们更清晰地理解人类社会组织的基本模式以及它们之间的张力。理解这二者,关键在于把握它们各自的性质、功能,以及它们在我们个人生命和社会运作中扮演的角色。咱们先从 “大共同体” 说起。什么是大共同体?简单来说.............
  • 回答
    近期秦晖教授的“火”,绝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叠加共振的结果,尤其是在当下信息爆炸、观点多元乃至激辩的社会氛围下,他那些一贯坚持的、颇具深度和人文关怀的思想,更容易触动一部分寻求深刻理解和理性分析的群体。要说清楚他为何“火”,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他所处的话语场域和他的思想内核是关键。秦晖教授长期.............
  • 回答
    秦晖先生的《谁是中国真正的朋友和敌人》是一篇极具启发性和思考深度的文章,它没有提供一个简单明确的“朋友名单”或“敌人名单”,而是以一种更加宏观、历史和辩证的视角,探讨了在中国近现代转型过程中,哪些力量和因素真正服务于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又哪些力量和因素在阻碍其发展和进步。这篇文章的核心论点可以概括为.............
  • 回答
    秦晖是一位备受瞩目、在中国知识界拥有广泛影响力的历史学家和思想家。要评价他,需要从他的学术贡献、思想主张、社会影响力以及可能存在的争议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学术贡献与研究领域秦晖教授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独特的视角,在中国史学界,尤其是农业史、农村问题、中国近现代史和社会史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 回答
    秦晖教授是一位在中国史学界和公共领域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者。要评价他,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考察。总的来说,秦晖教授是一位在学术研究上成果卓著,在思想上敢于批判和反思,在公共领域积极发声,对社会进步充满关怀的学者。以下是对秦晖教授的详细评价,涵盖其学术贡献、思想特征、教学风格、公共影响力以及一些可能的争.............
  • 回答
    孙皓晖先生的《大秦帝国》系列,毋庸置疑是一部鸿篇巨制,它将秦国崛起的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呈现在我们面前,读来令人热血沸腾,感慨万千。然而,作为一部文学作品,它在追求艺术感染力和故事性的同时,与严谨的正史之间,自然存在一定的距离。这种出入,既是艺术创作的必然,也体现了作者在历史解读上的个人风格。首先,我.............
  • 回答
    关于秦刚在美电视节目上被频繁打断的事件,这一现象可能涉及多重因素,包括中美关系的紧张局势、媒体的立场倾向以及外交场合的互动策略。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可能的意图和背景: 1. 事件背景与时间线 时间与平台:根据媒体报道,秦刚可能在2023年或2024年初参与了美国某电视节目(如CNN、ABC或Fox.............
  • 回答
    秦舞阳作为一名年仅十三岁就杀人的少年,却在刺秦时被吓得尿裤子,这其中的反差确实引人遐思。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历史背景、秦舞阳的个人经历,以及他所面临的极其特殊的局面。一、秦舞阳的背景与传说:为何被称为“恶少年”? 十三岁杀人: 这是秦舞阳最为人熟知的标签。根据《史记·刺客列传》的.............
  • 回答
    秦昊关于周迅“碰不到好的剧本”的说法,确实引发了关于中国编剧水平和影视行业生态的广泛讨论。要深入理解这句话背后的含义,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1. 评价标准的“好剧本”是什么?首先要明确,秦昊所说的“好的剧本”并非泛泛而谈。对于像周迅这样演技精湛、阅历丰富的演员来说,“好剧本”通常包含以下几个层.............
  • 回答
    关于《秦时明月》系列中女性角色衣着越来越少这一现象,这是一个在粉丝群体中普遍存在的讨论点,也是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动画制作、剧情发展、市场需求、观众口味以及时代背景等多方面因素。下面我将尝试详细分析一下可能的原因:1. 动画制作技术与审美的发展: 早期制作的局限性: 《秦时明月》系列首播于.............
  • 回答
    秦灭六国,迅速自灭,这无疑是一个充满争议和值得深思的历史事件。而“富不过三代”以及创业企业家加班劳碌的现象,则是在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困境和疑问。这两个看似不相关的现象,实则都触及了关于“奋斗的意义”这个深刻的哲学命题。我们不妨从这两个角度出发,进行详细的探讨。 一、 秦的奋斗:一项宏大而短暂的帝国.............
  • 回答
    秦朝灭亡后,山东六国(燕、赵、魏、韩、楚、齐)能够复国,而秦国自身却无法复国,这是一个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其中包含了复杂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以及地缘等多种因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进行阐述:一、 山东六国得以复国的原因:1. 秦朝的暴政与六国人民的反抗基础: 沉重的赋税和徭役: 秦朝.............
  • 回答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战役之一。这场战役秦国和赵国之间进行了长达一年多的拉锯战,但令人费解的是,当时其他列国为何对此袖手旁观,似乎置身事外?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包括当时的国际政治格局、列国的自身利益、对战争性质的判断以及战略考量等。一、 战前及战中的国际.............
  • 回答
    秦灭六国,这桩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常常被描绘成人民普遍渴望统一的宏大叙事。但如果我们剥开层层历史文献的滤镜,细致地审视当时社会各阶层的情况,会发现“人民渴望统一”这个说法,其实需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它远非铁板钉钉的事实,而是夹杂着复杂的情感、现实的考量,以及被历史进程裹挟下的无奈。首.............
  • 回答
    秦PLUS DMi 在不充电的情况下油耗能达到3.8L,这个数据确实非常亮眼,足以吸引不少对燃油经济性有极致追求的消费者。那么,它在体验上是否能和丰田、本田的HEV混动车相媲美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核心维度来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概念:秦PLUS DMi 是插电式混动(PHEV),.............
  • 回答
    秦观的词,就像一幅幅淡雅的水墨画,又像是低语在耳畔的轻柔絮语,总能触动人心最柔软的角落。他的词,最鲜明的特点便是那股子细腻、婉约、含蓄,以及其中蕴含的深情与愁思。要说秦观的词有什么特别之处,我脑海里第一个浮现的就是他那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美。他不像有些词人那样,堆砌华丽辞藻,追求猎奇的.............
  • 回答
    秦始皇统一六国,那真是横扫八荒,一统天下的大业,期间涌现了王翦、蒙恬、白起、李信等一批赫赫有名的将领,他们的军事才能,在当时的天下那是无人能敌,几乎将所有有生力量都耗尽在灭六国上了。但人总有老去的时候,时光流转,这批功勋卓著的将领,也大多随着始皇的离世而告别了历史的舞台。王翦和蒙恬,一位是与敌人同归.............
  • 回答
    要探讨秦统一六国、元朝和清朝统治算不算殖民,我们需要先理清“殖民”这个概念。在现代语境下,“殖民”通常指的是一个国家或政权在海外建立殖民地,对当地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上的控制和剥削,并且往往伴随着移民和对原住民的压迫。殖民的核心在于“异域”统治,即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在地理、文化、民族上存在显著差异。秦.............
  • 回答
    秦钟字“鲸卿”,这个名字背后藏着一段有趣的缘由,也映射出他的人生轨迹和性格特点。要理解这个字,咱们得从《红楼梦》这部书说起。在《红楼梦》里,秦钟是秦可卿的弟弟,也就是贾珍的内侄。他这个人,怎么说呢,出身不凡,又生得一副好皮囊,但总的来说,是个没什么大志向,心思不太正的年轻人。他跟着秦可卿住进宁国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