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秦赵长平之战陷入漫长相持时,其他列国为何一直观望?

回答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战役之一。这场战役秦国和赵国之间进行了长达一年多的拉锯战,但令人费解的是,当时其他列国为何对此袖手旁观,似乎置身事外?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包括当时的国际政治格局、列国的自身利益、对战争性质的判断以及战略考量等。

一、 战前及战中的国际政治格局:合纵的瓦解与秦国的崛起

曾经的合纵联盟的瓦解: 在长平之战爆发之前,六国曾多次尝试联合抗秦。以苏秦的合纵六国抗秦最为著名,这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秦国的扩张。然而,随着苏秦的失势和合纵联盟内部的矛盾日益加剧,各国之间的猜忌、利益冲突以及“连横”政策的诱惑,使得合纵联盟的基础变得非常薄弱。各国更倾向于根据自身短期利益进行外交选择,而非长期的战略联盟。
秦国的强大与渗透: 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国力强盛,军事制度和作战能力在列国中首屈一指。同时,秦国还善于运用外交手段,如“远交近攻”和“纵横捭阖”,离间六国,分化瓦解合纵。在长平之战爆发前,秦国已经成功地将战火引入了中原腹地,并且能够与赵国进行如此大规模的对峙,本身就说明了秦国的强大实力以及其在国际舞台上的主导地位。
各国对秦国的畏惧心理: 经过多年的战争,秦国已经给其他列国留下了深刻的“虎狼之国”的印象。各国都深知与秦国硬碰硬的危险性,尤其是在秦国占据主动权的情况下。因此,一旦秦国发动对赵国的攻势,各国的第一反应往往是评估自身的安全,而不是立即伸出援手。

二、 各国的自身利益与战略考量:计算与观望的逻辑

“坐山观虎斗”,待价而沽: 这是其他列国观望长平之战最直接的利益考量。秦赵两国都是当时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它们的决战无疑会极大地消耗双方的国力。对于其他国家来说,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可以坐视秦赵两败俱伤,然后渔翁得利。它们可能在暗中观察战局的发展,评估哪一方最终获胜,以及获胜后的力量对比,以便在最有利的时机采取行动。
赵国的地理位置与战略孤立: 赵国地处中原,虽然军事力量强大,但其地理位置相对孤立。在长平之战爆发前,秦国已经成功地将战线推到了赵国腹地。其他国家,尤其是距离赵国较远的国家,如楚国、齐国,要支援赵国,需要跨越重重阻碍,并且要承担被秦国截断补给线的风险。尤其是韩国和魏国,它们夹在秦国和赵国之间,面临着更大的地缘政治压力。
对战局的误判与低估:
低估秦国的决心和实力: 尽管秦国强大,但其他国家可能并没有完全预料到秦国会倾举国之力与赵国在长平进行如此长期且大规模的消耗战。他们可能认为这只是又一场普通的边境冲突,或者秦国也无法承担过大的损失。
高估赵国的抵抗能力: 赵国作为中原强国,拥有廉颇这样的名将,各国可能认为赵国能够坚守住阵地,或者在秦国付出重大代价后能够达成某种程度的妥协。他们可能没有预料到秦国会采取坑杀降卒这样的极端手段来彻底摧毁赵国的有生力量。
对赵国指挥体系的担忧: 战前,赵国更换了主帅,用年轻且缺乏实战经验的赵括取代了经验丰富、善于防守的廉颇。虽然这不是其他国家能够直接干预的,但这种决策上的失误可能会让一些国家对赵国最终的胜算产生怀疑,从而减少支援的意愿。
各国之间的相互猜忌与不信任: 即使存在合纵的理念,但各国之间根深蒂固的猜忌和不信任是难以消除的。它们担心一旦出兵支援赵国,秦国就会转而进攻自己;或者担心赵国获胜后,会反过来威胁自己的利益;更担心支援赵国反而会让自己成为秦国的下一个目标。这种“多米诺骨牌效应”的担忧,让各国在行动上犹豫不决。
楚国的观望与自保: 楚国在战国初期是一个强大的国家,但后来也遭受了秦国的重创。在长平之战期间,楚国也经历了自己的政治动荡和内部问题,其国力受到一定影响。同时,楚国与秦国之间也存在着复杂的战略关系,它可能更倾向于保存自身实力,避免卷入秦赵的正面冲突。即使秦赵大战,楚国也可能在观望秦国的最终战略意图,以及其在南方的潜在威胁。
齐国的袖手旁观与渔利: 齐国在战国时期是东方的大国,但在长平之战前后,齐国的战略重心更多地放在东部和南方。它可能认为秦赵之争与自己的核心利益关系不大,并且乐于看到这两个强国互相消耗。此外,齐国自身也存在一些内政和外部挑战,使其难以全力介入。

三、 具体到其他列国的“观望”逻辑:

韩国和魏国: 这两国直接夹在秦国和赵国之间,是地理上最受影响的国家。它们可能更害怕秦国的报复,一旦支援赵国,可能会立即遭到秦国的打击。同时,它们也可能看到秦国强大的攻势,而怀疑赵国能否顶住。因此,它们更倾向于保持中立,甚至可能在某种程度上与秦国进行利益交换,以换取自身的安全。
楚国和齐国: 这两国离长平战场较远,受到的直接威胁相对较小。它们更可能采取“坐山观虎斗”的策略。它们可能在暗中评估战局,并考虑在战后如何利用秦赵两败俱伤的局面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或领土。例如,齐国可能在关注秦国在 North Eastern 的动向,而楚国则可能关注秦国在南方的战略部署。
燕国: 燕国在战国时期相对较弱,地处北方,与秦赵的直接冲突较少。它可能更关注北方的游牧民族以及与赵国的关系。在长平之战期间,燕国可能也处于观望状态,并评估战局对其北方安全的影响。

四、 历史的复杂性与偶然性:

尽管上述分析提供了一系列解释,但历史事件往往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长平之战中其他列国的观望,也包含了当时决策者们对局势的认知偏差、信息不对称以及不可预知的偶然性。也许在某些时刻,某些国家也曾考虑过支援赵国,但最终的决策受到了各种复杂因素的制约。

总结来说,秦赵长平之战陷入漫长相持时,其他列国之所以普遍观望,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 合纵联盟的瓦解和秦国的强大渗透,使得列国难以形成有效的统一战线。
2. “坐山观虎斗”的利益驱动,希望通过秦赵两败俱伤来获取战略优势。
3. 地理位置和战略孤立,使得支援赵国面临巨大的风险和困难。
4. 对战局的误判和低估,以及各国之间根深蒂固的猜忌和不信任,阻碍了积极的军事干预。
5. 各国自身的内政和外交重心,也限制了它们参与远方战事的可能性。

最终,长平之战的结局是秦国大获全胜,赵国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而其他列国的观望,虽然在短期内避免了直接的战争风险,但也为秦国最终统一六国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这场战役也成为了战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深刻地改变了列国之间的力量对比和未来的走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评论区高能预警:有个188块钱《辑证》买不起的朋友。当然,其实买不起也没什么,但他认为因为他买不起所以他对……

关于长平之战后秦国饥荒有明文记录,“国疲民饥”、“士民倦,粮食(缺)”,我都跟他说了一遍了,这位朋友的转头又忘了,也怪不得天天觉得别人都是奔着诺贝尔奖去的。

秦昭襄王49年改颛顼历,所以48年时间记录颇为混乱。

注意,“改颛顼历”是把颛顼历以十月为岁首改为了以正月为岁首,所以导致了48年有15个月。虽然不愿意说,但这位朋友……应该用什么形容词看个人吧。

但无论是否使用颛顼历,秦军在长平之战后都撤退了——

如果不使用颛顼历是长平之战后因粮食问题撤回河东,第二年秋收后重新攻占上党,然后攻击太原,筹备进攻邯郸;

使用颛顼历是,长平之战后因粮食问题撤回上党,然后回师攻击上党与河东交界的皮牢,另一支偏师攻打太原。这里对照邯郸、长平、上党、皮牢、太原的位置即可。

如果不使用颛顼历,会多出来一个9月;如果使用颛顼历,和之后“苏代”与范雎的对话有矛盾。因此这一年的时间一直有争议。

评论区的朋友可能不只买不起实体书,似乎连电子地图都不会查……十分遗憾。)


这个问题特别简单,只需要看一下年表。

在秦韩在交战期间,秦国发生了一场严重的饥荒,导致秦军进攻受阻。

在第二年冬小麦收货以后,秦军再度出击,与赵国在上党交战,将赵军压制在长平。

随后,秦赵双方进入对峙阶段,时间奔向农历8月,也就是谷子秋收的时间。

也就是说,所谓的长平对峙两(三)年之说,其实是把之前攻韩,和秦国闹饥荒按兵不动,等收完谷子接着打都算进去的。

注意,这个时候秦国的余粮只有一年的冬小麦,而60万壮劳动力无法参与秋收(即使现代农业只用女人秋收也会导致严重歉收)。

而赵国并不具备一年两熟的条件,谷子的收货是全年的收入,但40万壮劳动力无法参与秋收。

那么,韩、魏、楚、燕是什么态度呢?

韩国是最简单的,放任他们两个粮食歉收,自己夺回上党就非常轻松了。

魏国惦记攻定陶和卫国,楚国惦记攻鲁国,巴不得没有秦国和赵国干涉。

至于燕国,更巴不得赵国削弱。

所以,等秦赵两国骑虎难下耗光了自己的余粮以后,列国就可以为所欲为了。

这个时候让任何一方占优,对列国都没好处。

比如和秦国瓜分赵国,就会造成“绝纵亲之腰”的局面,对列国来说是不能接受的。

而魏楚抄后路全歼秦军,也会造成赵国干涉魏楚在泗上的扩展,同时占据上党导致韩国变成小型诸侯国,也是列国不能接受的。

所以,让人秦赵耗光粮食是最好的局面,而且可以肯定,列国在期间肯定大搞政治暧昧,让秦赵双方都认为列国可能倒向自己,或者自己一旦示弱列国就会落井下石,直到粮食耗尽。

最后的结果是,白起在长平全歼赵军后,马上撤出了上党(见《史记.白起列传》在次年秦军的动向),第二年秋收以后才重新攻占上党,准备围攻邯郸(这一次被范雎所阻挠)。

魏楚在这一段时间灭卫、鲁,占定陶,达到了“复强”。

燕国一直没敢乱动,在长平之战的9年后,趁着魏楚攻齐的时候才攻赵。

而秦国为了维护霸权强推邯郸,信陵君、临武君击破,魏国一度恢复河东郡。

实际上,长平之战的结果,是魏楚的盛宴。

user avatar

前期不敢管!后期不想管!

长平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62至前260年,这个时间段,除开秦赵,其他五国什么状态呢!

楚国:楚顷襄王病危,楚国太子在秦国做人质,这里日后有名的春申君黄歇帮助太子回国继位,即楚考烈王!你楚国太子还是偷梁换柱从秦国跑回来继位的!国内的局势以及太子回国的方式,都让楚国投鼠忌器!敢干涉就不怕秦国调转枪头打楚国嘛!

韩国:不用说了,上党之争就是它引起来的,韩国哪里敢说话!

魏国:伊阙之战!把韩魏联军斩草除根!彼时的魏国早就不是战国初期的三晋第一,中原一霸了!从后面邯郸保卫战魏国的反应看,不是信陵君窃符救赵,魏国等着赵国被灭都不敢出声!

燕国:燕国这个国家.....比较特殊!长平之战时期燕国是燕武成王主政!燕国迎合秦国,是唯一一个明面上配合秦国攻赵的列强!长平前攻赵,长平后疲赵!战国第一政治二B无人可出其右!

齐国:求粮不可得,求兵不可出,齐国为何观望???远交近攻自然是把齐国哄得舒舒服服,但可能根本原因还是“五国伐齐”,伤了齐国里子,更让齐国国策发生了根本变化!霸业不可争!保命最重要!

后面上党之争演变为两国的全面战争后,其余五国就变成了不想管了!

一是秦国和韩、魏、楚都有世仇且连年攻打,这三国巴不得赵国一棍子把秦国打回函谷关!燕国侍秦,且享受了秦国远交近攻政策的“利益”,希望赵国被打垮跟着发家致富,至于齐国:君王后贤,事秦谨,与诸侯信!两边都不得罪!

二是赵国派使者入秦求和,秦国借力使力,演了一处,五国一看这两国都使者互通了,还管什么啊!

五国里,四国想坐收渔翁之利,一国中立不闻不问!嫣然一副看好戏的架势!就等两雄相伤,乘机而起!而长平之战后的格局,洽洽把关东一超五弱变成了六弱,魏国、楚国的回光返照,也映射出了关东六国矬子里面拔将军!再无一国可独立抗秦!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