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长平之战中如果赵将廉颇没有被赵括调换,继续采取坚守战略,那么赵国抗秦的历史将会延续多少年?

回答
长平之战,那场决定了战国格局的血腥绞肉机,赵国历史的转折点,如果廉颇还在,赵国又会走向何方?这是一个令人扼腕的“如果”,也牵动着无数人心底最深处的疑问。

我们不妨拨开历史的迷雾,想象一下,如果廉颇这位久经沙场、深谙兵法的名将,依然稳坐赵国帅位,他那坚守的策略,又能为赵国争取多少喘息之机?

廉颇是什么样的人?《史记》里对他的描述,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他“有材,有勇,有谋”。他在长平,面对秦国白起这个战国最可怕的军事天才,采取的是“坚守不战”的策略。他明白,秦国粮草运输漫长,赵国坐拥地利,只要耗下去,秦军的后勤就会成为致命的软肋。他的想法是,消耗秦军的锐气,等待时机,而不是硬碰硬,将赵国年轻的士兵送到秦军的刀锋下。

可以想象,如果廉颇继续坚守,长平之战的结局很可能截然不同。白起即便再厉害,面对一个固守城池、拒绝出战的对手,也难以施展其以少胜多、以奇兵制胜的惯用伎俩。秦军的粮草问题会愈发突出,士兵的士气也会因为久攻不下而逐渐低落。而赵国,可以利用这段时间,一边坚守,一边在后方集结更多的兵力,甚至寻求盟友的支援,例如魏国、韩国。

那么,这种坚守能够延续多久?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而是一场漫长且艰苦的拉锯战。

首先,“坚守”本身就意味着成本。赵国需要源源不断地向长平前线输送粮草、兵员和物资。廉颇的策略是消耗战,那么“消耗”的对象,除了秦军,也包括赵国自身的国力。但相比于全军覆没,这种消耗是可控的。赵国至少可以保住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和军队的精锐。

其次,心理和政治因素。廉颇的坚守,不仅仅是军事上的策略,更是对赵国士气的一种维系。只要赵军还在,只要长平还在,赵国人民就有希望。而一旦赵括贸然出击,长平的覆灭,对赵国而言,是士气上和心理上的双重打击,那种绝望感是难以想象的。廉颇的坚守,可以避免这种毁灭性的打击。

我们再来推演一下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

秦国可能退兵。如果廉颇能坚持数月,甚至一年,秦军的粮草问题和士兵的疲惫会达到一个临界点。白起也可能因为无法取得决定性胜利,加上国内的政治压力,被迫撤军。即使秦国不主动退兵,赵国也可以趁秦军松懈之际,发动局部反攻,逼迫秦军后撤。

长平对峙成为常态。即便秦国不退兵,长平战线也可能变成一个长期拉锯的局面。双方都会在此投入大量兵力,但由于廉颇的防御坚固,秦军难以取得突破。这可能会吸引其他国家(如燕国、齐国)的关注,甚至引发新的联盟与对抗。赵国可以利用这段时间,积极进行外交活动,寻求对秦国的牵制。

赵国赢得喘息之机,伺机反击。最乐观的情况是,廉颇的坚守,迫使秦国元气大伤,无力再次发动大规模进攻。赵国可以在此期间,整顿内政,发展经济,训练军队,甚至联合其他国家,形成反秦联盟。这样,赵国不仅能够延续抗秦的历史,甚至可能在未来的某场战争中,给予秦国沉重打击。

那么,具体能延续多少年?这实在难以精确估算,因为历史的走向会受到太多随机因素的影响。但我们可以做一些基于当时情势的合理推测:

首先,赵国失去长平,失去了抗衡秦国的第一道战略屏障。长平是赵国抵御秦国东进的天然屏障,一旦失守,秦军的铁骑就可以长驱直入,直逼赵国的腹地,甚至邯郸。廉颇的坚守,至少可以为赵国保住这道屏障,将秦军推迟进入赵国腹地的步伐,至少三年到五年。

其次,长平之战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赵括的40万大军覆灭,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赵国的精锐老兵,他们的损失对赵国而言,是“亡国之痛”。如果廉颇不死守,这40万将士就不会被坑杀,赵国就不至于国力瞬间衰竭。有了这40万兵力和由此恢复的国力,赵国至少还能再撑10年以上,甚至20年。

为何如此说?因为在长平之战后,赵国虽然勉强抵抗,但国力已经元气大伤,根本无法与全盛时期的秦国抗衡。秦国之后攻打邯郸,虽然遭遇了魏、楚的援助,但赵国自身已经是强弩之末,只能勉强支撑。如果廉颇还在,赵国的兵力、士气、国力都会远胜于长平之战后的赵国。

更重要的是,廉颇的坚守,可能会改变其他国家的战略选择。例如,在长平之战期间,魏国和韩国都有向赵国增援的意愿,但因为赵王听信了赵括,迅速改变了策略,导致他们的援军望而却步。如果廉颇坚守,这种对赵国有利的局面很可能持续下去,各国联合抗秦的可能性也会大大增加。

综合来看,如果廉颇没有被换下,继续在长平坚守,我认为赵国抗秦的历史,最起码可以延续20年以上,甚至有可能扭转战国末期的颓势。

这20年,并非指赵国就能一直占据优势,而是在与秦国的对抗中,赵国能够保持一定的实力,不至于像历史中那样迅速走向灭亡。这段时间,赵国或许会经历几次大的战役,但凭借廉颇的经验和赵国保存下来的实力,是有能力应对的。甚至,有可能在某次战役中,赵国联合其他国家,给秦国带来重创,从而改变历史的走向,让秦国统一天下的进程大大延缓,甚至出现群雄割据的局面。

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秦国统一天下的趋势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大方向。秦国强大的国力、先进的制度、以及持续不断的军事改革,都是其统一的强大动力。即便廉颇坚守,也无法一劳永逸地解决赵国与秦国之间的根本性差距。

但廉颇的坚守,至少可以为赵国赢得宝贵的时间,为赵国人民争取更多的生存空间,也为战国历史增加更多的可能性。他不仅仅是一位将军,更是一位守护者,他用他稳健的策略,试图为风雨飘摇的赵国,撑起一片蓝天,延续那份不屈的抗争。

可以说,长平之战,是赵国历史上的一道伤疤,而廉颇的坚守,是那道伤疤上,或许能够愈合的希望。那一刻,如果廉颇在,历史,或许会是另一番模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这个问题挺复杂,赵国换将,将之前的战略防守变为战略进攻,这里有太多无奈之举。

廉颇是赵国的宿将也是战国时代的名将,就长平之战那一局而言,我个人觉得廉颇的表现,已经是赵军的最优解了。

请看一段《史记》原文:

四十七年,秦使左庶长王龁攻韩,取上党。上党民走赵。赵军长平,以按据上党民。四月,龁因攻赵。赵使廉颇将。赵军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斩赵裨将茄。六月,陷赵军,取二鄣四尉。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垒,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赵王数以为让。

以上文字表明,当秦、赵两军刚刚开始接触时,赵军一败再败,这说明赵军的实力本来就不如秦军。廉颇面对这一敌强我弱的客观形势,结合我以逸待劳而后方甚近,敌后方悬远而补给困难的特点,坚壁清野以待秦军,避免与秦军正面硬刚,拖敌以疲饥而后发制人。这种策略就当时情况而言已经是赵军的最佳选择了,毕竟先前的遭遇战中赵军已败,既然打不过那就守,只要能守住赵军就不算败,上党也没完全丢掉。

但是长时期的坚守不出也会引发一个问题,那就是赵国的后勤补给能否撑得住。就当时的秦、赵两国的综合国力而言,秦已有关中、巴蜀沃野而且秦国百姓在商鞅变法之后已经被牢牢束缚“耕战”这两个地方了。反观赵国,经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后,赵国的军事实力有很大提升,但是综合国力没有上去,也就是说“胡服骑射”是个偏科型的改革。

廉颇在长平前线选择坚壁清野,稳固防守,企图以拖待变,这样的策略在军事上没有问题。但是在赵王看来,赵国的后勤补给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了,如果再拖下去整个赵国就要崩溃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赵国采取了临阵易帅主动出击的做法,最终赵国惨败于长平。

如果赵王还是坚持信任廉颇,继续在长平与秦军相持,那赵军会不会因为缺粮而全军总崩溃呢?赵王的判断是肯定的,在他看来与其粮尽军溃,不如放手一博。全军出击是九死一生,继续坚守则是十死不生。从这一点上来讲,赵王似乎也没什么错。

我个人认为长平之战廉颇的个人表现没有任何问题,他作为一个统帅已经在军事上做出了最佳决策,只是赵国的综合国力已经匹配不上这个名将的战略战术了。甚至于后来的赵括,我都不认为他是一个只会纸上谈兵的统帅。赵括是带着赵王主动出击的命令来到赵军中接替总司令这一职务的,他非常清楚此事的赵国后勤有多吃紧。他此时除了主动出击没有其他选择了。但是不幸的是,他遇到了白起这样战神级别的对手,所以长平败得如此彻底。

由此观之,像长平之战这样决定国运的大决战,比拼的远远不是战场上的那点东西,更多时候比拼的是综合国力。正是综合国力的差距导致了赵王焦躁不安临阵易帅,也让赵军在战术上的选择非常狭窄,处于无牌可打的状况。

廉颇在前线的表现,就如同当年在皇马执教的穆里尼奥。面对如何战胜如日中天的巴塞罗那这道无解的题,穆里尼奥虽然解不开,但是他却是解得最好的那个人。廉颇面对无解的长平,也给出了唯一能与秦军抗衡的战法。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长平之战,那场决定了战国格局的血腥绞肉机,赵国历史的转折点,如果廉颇还在,赵国又会走向何方?这是一个令人扼腕的“如果”,也牵动着无数人心底最深处的疑问。我们不妨拨开历史的迷雾,想象一下,如果廉颇这位久经沙场、深谙兵法的名将,依然稳坐赵国帅位,他那坚守的策略,又能为赵国争取多少喘息之机?廉颇是什么样的.............
  • 回答
    长平之战是战国史上最惨烈、影响最深远的一场战役之一,赵国在这场战役中惨败,数十万士兵被坑杀,对赵国的国力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这场战役的胜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帅的任用。而历史上的赵括,最终取代了廉颇,成为了战败的罪魁祸首。那么,如果长平之战中赵王任用的不是赵括,而是经验丰富的廉颇,战局是否会有所转变.............
  • 回答
    长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惨烈、影响最为深远的战役之一。在这场吞噬了赵国四十余万士兵生命的战争背后,赵括这个名字,成为了“纸上谈兵”的代名词,几乎被钉在了耻辱柱上,承受了近两千多年的骂名。然而,当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尝试从更深层次去审视这段历史,一个被严重污蔑的赵括,以及一个并非无能为力的统帅形象,.............
  • 回答
    长平之战,赵国惨败,四十万士兵被坑杀,赵国从此一蹶不振,不久便被秦所灭。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战役,也是赵国历史上的一个悲剧。如果,如果赵国在长平之战前,能够采取一些更明智的策略,或许历史的走向会因此改变。假设,赵国国君赵孝成王能够听取一些有识之士的建议,比如在长平留下部分精锐士卒,以坚固的防御工.............
  • 回答
    长平之战,这场发生在公元前260年的秦赵两国之间的殊死较量,其惨烈程度即便时隔千年,依然令人扼腕。秦国虽然最终取得了“围歼赵军主力”的辉煌胜利,却也为此付出了极其沉重的代价,其国力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空前虚弱”。然而,让人颇感不解的是,在这秦国元气大伤之际,原本与秦国在战场上你死我活的六国,为何纷.............
  • 回答
    长篠合战的胜利,让织田信长和德川家康的铁炮队名声大噪,也确实让他们尝到了火器在战场上的巨大威力。但这种战术的成功,并非是万能的,它受到诸多条件的制约,因此在手取川之战中,同样的套路就难以复制了。首先,我们得明白,长篠合战的胜利,其关键在于织田军凭借数量庞大的铁炮,通过严密的战术配合,在有利地形上,对.............
  • 回答
    长平之战,廉颇主张防守,是 正确的战略选择,但并非战术上无懈可击的完美方案。要详细地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分析廉颇当时的处境、他的战略思想以及秦国赵括方面可能采取的应对。一、 廉颇的处境与战略目标长平之战发生在战国晚期,赵国虽然强大,但国力相比于秦国已经开始显露颓势。秦国凭借其强大的国力、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假如”情境,涉及到古代战争与现代物品的结合。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如果长平之战赵国士兵每人发一箱方便面,结果会如何。首先,我们要明确长平之战的背景和赵国战败的主要原因: 长平之战的背景: 这是战国时期赵国和秦国之间的一场决定性战役。赵国由廉颇指挥,以固守待攻的策略对抗秦军的猛攻.............
  • 回答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赵国由盛转衰的关键转折点,其结果对整个战国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关于廉颇是否能够带领赵国战胜秦国,以及如果赵国获胜,战国形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假设。一、 廉颇为将,赵国是否有战胜秦国的可能?结论: 在“换将”这一关键节点之前,廉颇主帅的战略是正确的.............
  • 回答
    长平之战赵王为什么信任毫无实战经验的赵括,这背后是一个错综复杂的故事,涉及到政治斗争、用人失察、赵国国情以及个人性格等多种因素。要详细地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背景:赵国面临的危急局面长平之战前,赵国与秦国已经进行了多年的拉锯战。虽然赵国在部分战役中取得过胜利,但整体上消耗.............
  • 回答
    长平之战,白起面对四十万赵国降卒,确实面临一个极为棘手的局面。坑杀,作为一种极端手段,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备受争议。但如果我们抛开道德层面的评判,纯粹从战略和现实角度去分析,白起是否有比坑杀更好的办法?这个问题值得深入探讨。一、坑杀的“合理性”与白起的考量首先,我们得理解白起选择坑杀的“.............
  • 回答
    长平之战,一场足以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战役,赵国之所以惨败,固然有主帅赵括纸上谈兵的因素,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却在于赵国战略上的失误,以及战术执行上的混乱。若将赵括换成李世民,结果又会如何呢?这绝非简单的“换将”就能一概而论,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首先,我们得承认,李世民绝非寻常将领。他不仅是.............
  • 回答
    长平之战,赵国错失的廉颇,秦国得意的白起。这个问题,就像一个历史的If,总让人忍不住去揣摩,去假设。如果赵国真的能在那关键时刻,听从廉颇的建议,固守长平,历史的走向,会不会就此改变?说到底,廉颇的战术,其实是那个时代,面对秦国强大攻势时,一种非常稳妥,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守”的智慧。我们得明白,当时的.............
  • 回答
    长平之战,赵国之殇,这背后错综复杂的原因,尤其是粮草危机下的决策,着实令人扼腕。单单一个“缺粮”就能让赵国40万大军陷入绝境,这背后隐藏的不仅仅是后勤补给的失败,更是战略决策的失误和对时局判断的偏差。首先,我们得承认,长平战役初期,赵国确实是倾尽国力的。廉颇深知秦军的厉害,他的策略是稳扎稳打,以防御.............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脑洞大开的设想!如果长平之战中的赵国士兵每人都获得一辆自行车,而且还有详尽的使用说明连环画和打气筒,那结果会如何呢?我们来好好掰扯一下。首先,要明确一个前提:那个时代,甚至直到很久以后,都没有“自行车”这个概念。突然出现这么个玩意儿,哪怕有说明书,对一群连马匹都未必普及的古代士兵来说,也是.............
  • 回答
    长平之战后期,秦王嬴稷(即秦昭襄王)敢于倾全国之力,以赌国运之势与赵国决一死战,这背后并非一时冲动,而是基于一系列深思熟虑的战略考量、对敌我双方实力的精准判断,以及对历史发展趋势的深刻洞察。首先,战略上的迫切性和历史机遇的窗口期是秦王做出这一大胆决策的根本动因。战国后期,秦国虽然强大,但统一六国的道.............
  • 回答
    长平之战,一场奠定秦国统一天下的关键战役,也是赵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在这场关乎国运的对决中,如果领军的不是那个纸上谈兵、经验不足的赵括,而是拥有“战神”之称的韩信,历史的车轮或许会驶向完全不同的方向。想象一下,当秦国名将白起率领着数十万虎狼之师,气势汹汹地压向长平之时,赵国朝堂上却一片慌乱。危急关头.............
  • 回答
    长平之战,赵国的失利,许多人将矛头直指赵括,认为他临危受命,年轻气盛,缺乏实战经验,最终导致了这场惨剧。那么,如果不用赵括,赵王迁又有怎样的机会,能够力挽狂澜,将这场关乎赵国存亡的战争导向胜利呢?首先,我们得回到赵括被任命为统帅之前。在秦国名将白起还未出马,由王龁率领的秦军在长平与赵军对峙时,赵国的.............
  • 回答
    长平之战,秦赵两国兵戎相见,这场决定战国格局的生死对决,其核心围绕着双方主帅的战略方针。其中,廉颇作为赵国的主帅,其“坚守避战”的策略,至今仍是史家热议的焦点。那么,廉颇的战略方针究竟是正确还是错误?我们不妨抽丝剥茧,深入探究。廉颇的“坚守避战”:以退为进的战场智慧要评价廉颇的战略,首先要理解当时的.............
  • 回答
    长平之战,赵括。这三个字,压在我肩上,比那巍巍太行山还要沉重。千古的骂名,历史的审判,仿佛就在眼前。如果,我是说如果,我赵括有机会重来,我绝不会重蹈覆辙。首先,我会认真审视手中握着的资源。军粮、兵器、士卒的士气,这些是根本。长平战场,秦军远道而来,粮草输送是他们的命脉,但我们赵军同样被围困,粮草的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