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长平之战后期秦王为什么敢赌国运?

回答
长平之战后期,秦王嬴稷(即秦昭襄王)敢于倾全国之力,以赌国运之势与赵国决一死战,这背后并非一时冲动,而是基于一系列深思熟虑的战略考量、对敌我双方实力的精准判断,以及对历史发展趋势的深刻洞察。

首先,战略上的迫切性和历史机遇的窗口期是秦王做出这一大胆决策的根本动因。

战国后期,秦国虽然强大,但统一六国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合纵之策依旧对秦国构成巨大威胁,尤其是在北方,赵国作为六国中军事实力最强的国家,其对秦国的牵制作用尤为显著。一旦赵国强大,其对秦国的压力将是全方位的,不仅可能阻止秦国东进,甚至可能联合其他国家反攻秦国。

而长平之战的爆发,恰恰为秦国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良机。长平是连接秦国和赵国本土的关键战略要地。如果秦国能在长平取得决定性胜利,不仅能重创赵国的有生力量,更能打开通往赵国腹地的通道,为日后灭赵奠定坚实基础。反之,如果秦国在这场战役中失利,其东进战略将遭遇重大挫折,赵国将进一步壮大,其他国家也会趁机联合反秦,秦国的统一大业将面临被延缓甚至颠覆的风险。因此,秦王深知,这是一场“不成功便成仁”的决战,不容有失。

其次,对赵国战略态势的判断与利用是秦王敢于冒险的关键。

在长平之战初期,赵国由老将廉颇率军,采取的是坚守策略,以稳固的阵地和消耗战来对抗秦军。廉颇的策略虽然稳健,但秦国深谙此道,也同样能够承受消耗。然而,秦国高层,特别是范雎,敏锐地捕捉到了赵国内部政治的动荡和对廉颇指挥权的不满。

通过“反间计”,秦国成功地离间了赵孝成王与廉颇。赵孝成王年轻气盛,容易被谗言所惑,他听信了秦国的谣言,认为廉颇“怯”,意图与秦国议和,于是撤换了廉颇,改用年轻且缺乏实战经验的赵括为主将。

秦王和范雎之所以敢于在后期将全部兵力压上,正是基于对赵括取代廉颇这一局势的精准判断。他们知道,赵括虽然纸上谈兵,但实战能力不足,且缺乏廉颇那种老练的指挥艺术。一旦赵括接过指挥权,很可能会犯下战略性的错误。秦国只需抓住赵括指挥失误的瞬间,便能一举击溃赵军。

因此,秦王调集全国的精锐,由白起这位当时秦国最善于用兵的将领亲自主帅,正是为了抓住赵括可能出现的破绽,进行一场决定性的、压倒性的反击。这是一种“围点打援”的战略,以长平为诱饵,吸引赵国主力前来,然后聚歼之。

第三,白起其人及其战略战术的绝对自信也是秦王敢于赌国运的重要支撑。

白起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以其高超的指挥艺术和残酷的战术而闻名。他曾率军在伊阙之战中大破魏韩联军,斩首二十四万;又在鄢郢之战中攻陷楚国都城,名震天下。白起以其“战必胜,攻必取”的赫赫战绩,赢得了秦王的高度信任。

在长平之战的特定环境下,秦王将秦国最精锐的士兵和白起这样一位经验丰富、战术高明的将领交给,就相当于将自己的底牌完全押上。白起也明白,这是他证明自己价值,也是为秦国统一立下不世之功的最好机会。他自信能够运用其擅长的“诱敌深入,迂回包围”的战术,彻底消灭赵军主力。

当赵括上任后,白起立刻改变了原先廉颇的坚守策略,转为主动进攻,不断制造假象,引诱赵军深入。他派出精锐骑兵切断了赵军的粮道和退路,然后在长平境内将赵军团团围住。这种“围而不攻,断其粮道”的策略,正是白起的高明之处,他深知饥饿和绝望是瓦解一支军队最有效的手段。

第四,秦国强大的国力作为后盾。

虽然长平之战看似一场豪赌,但秦国在当时拥有强大的国力作为支撑。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建立了高效的政治体制和强大的军事动员能力。秦国能够持续地向战场输送兵员和物资,即使经历了长期作战,也依然能够维持其战争潜力。

相比之下,赵国虽然兵力充足,但内部的政治动荡和君臣之间的不信任,削弱了其整体的作战效能。当赵括将四十余万大军置于险地时,赵国已经没有足够的后备力量来支援,一旦长平之战失败,赵国将彻底丧失再战之力。秦王正是看到了这一点,认为自己有能力承受这场战争的长期消耗,并最终获得胜利。

最后,统一天下的宏大战略目标。

长平之战的胜负,直接关系到秦国能否统一天下。秦王嬴稷深知,如果不能在此时彻底解决赵国的威胁,统一之路将遥遥无期,甚至可能面临前功尽弃的危险。因此,他愿意冒险,倾尽国力,也是为了实现秦国世代积累的统一天下的宏大战略目标。这场战役的胜利,将为秦国扫清统一道路上最大的障碍。

总结来说,秦王在长平之战后期敢于赌国运,并非鲁莽之举,而是基于对战争全局的深刻理解,对敌我双方关键优劣势的精准把握,对赵国政治军事动荡的利用,以及对自身强大国力和优秀将领的绝对自信。这是一场精心策划、风险巨大但收益也同样巨大的战略冒险,其最终的成功,为秦国最终统一六国奠定了决定性的基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

《史记》的原文是——“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

所以,秦军在末期的动员令更有可能主要在河内动员,并非一定指全国动员。

所以,当时秦国究竟有没有到“赌国运”的程度并不好说,可能是也可能不是,尤其当时是自耕农武装。

2,

“长平之战”一词指一个庞大的战役,而非单纯发生于长平关的战斗。

这个词本身有人为划分的成分,容易和之后的一系列战斗产生割裂。

客观来说,发生在长平—武安—皮牢—邯郸的战斗为一系列有打有停、延绵不断的战争,开始列国站队然后作壁上观,中期小心试探,后期进场混水摸鱼,到末期直接武力介入。我们并不能因为其中的某一阶段没有出现大规模军事冲突,就直接得会不会出兵的结论。

所以,题主预设的秦廷判断到列国不会出兵,也不好说。

3,

更重要一点,当时秦廷的相关决策,可能是理性化的结果,但也有可能是非理性化的结果。

当然,究竟哪种可能性更高,甚至完全排除另一种可能,这些完全看个人观点,并不可能有统一答案。

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

我们并不能因为某种原因就盲目把历史人物的决策认定为一定是理性化的结果,也不能认定为一定是非理性化的结果。

所以,当时秦廷是否是因为某种原因就敢于如何如何,也不好说。

4,

此外,也有政治语言因素。

比如赵廷在向秦国求和向列国求救之间二选一,单方面选择了向秦国求和,于是列国受到这一因素的干扰没有出兵。

再比如,秦廷宣布谁救赵就移兵攻谁,于是列国都被吓住了没有出兵。

以上因素可能存在,也可能仅仅是当时政治环境下的政治宣传。

举例来说,当时赵廷上下为什么要单纯到只做选择题?为什么不一方面暗中向列国求救,一方面公开向秦国求和以向列国施压?这种操作在战国中期一来属于列国的常规操作,为什么赵国没用?是单纯在于赵孝成王和群臣集体缺心眼,还是暗中有活动但列国不咬钩(当时平都君确在魏国活动,虞卿之前弃相后一直在魏、楚活动,此时突然又重新出现在了赵廷),上述内容不可能有标准答案。

再举例来说,秦国当时的恐吓到底有没有作用,如果有又有多大作用,为什么楚国这时候突然向鲁国开刀,后来魏国在之后的邯郸之战期间突然夺下了伊是,这些都没有标准答案。

所以,题主预设的问题本身也就不好说了。

5,

在确定以上内容后,期待题主未来能总结出更全面的个人观点,或提出更优质的问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长平之战后期,秦王嬴稷(即秦昭襄王)敢于倾全国之力,以赌国运之势与赵国决一死战,这背后并非一时冲动,而是基于一系列深思熟虑的战略考量、对敌我双方实力的精准判断,以及对历史发展趋势的深刻洞察。首先,战略上的迫切性和历史机遇的窗口期是秦王做出这一大胆决策的根本动因。战国后期,秦国虽然强大,但统一六国的道.............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战国时期格局演变的一个关键节点,以及对历史的另一种可能性的畅想。长平之战无疑是秦国崛起过程中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赵国元气大伤,秦国至此拥有了压倒性的军事优势。然而,如果将视线拉回到长平之战后,设想一个截然不同的历史走向:韩、魏、赵三国并未因长平之败而彻底瓦解,反而在此基础.............
  • 回答
    长平之战,那场吞噬了赵国数十万生灵的惨烈悲剧,至今仍让人扼腕叹息。每当人们提起这场战役,总会忍不住设想一个“如果”:如果赵王能善用李牧、廉颇,长平之战的结局是否会截然不同?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穿越回那个风云变幻的战国末期,仔细剖析赵国的内政外交,以及李牧、廉颇这两位名将的过往。战前赵国的困境:内外.............
  • 回答
    长平之战,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血色与悲凉,它几乎抽干了战国赵国最后一口元气。秦国以一个几乎是倾国倾城的姿态,坑杀了赵国数十万精锐,此后的赵国,在外人看来,早已是风雨飘摇,摇摇欲坠。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奄奄一息的赵国,却在不久之后,还能“吊打”来犯的燕国,这其中的逻辑,远比简单的“实力对比”要复杂得多。.............
  • 回答
    长平之战,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惨烈、最令人扼腕的一场战役。赵国主力被坑杀,数十万士兵的性命就此终结,这一幕至今读来仍令人心惊肉跳。然而,关于长平之战的伤亡数字,尤其是赵国一方的数字,历来都是讨论的焦点。那么,这些数字是否真的如史书记载的那般“精确”,还是存在着一些我们看不到的“水分”呢?要回答这个问题.............
  • 回答
    .......
  • 回答
    白起在长平之战后,为何宁死也不再出兵攻打赵国,这背后并非简单的战术或个人情绪使然,而是多重复杂因素交织下的必然选择,是对当时政治、军事现实以及他自身深刻反思的综合体现。首先,长平之战的惨烈与代价让白起心有余悸,也让他对战争的本质有了更深的认识。 长平一战,秦国以几乎倾尽全国之力,付出了数十万士兵的生.............
  • 回答
    战国末期,特别是长平之战后,天下格局发生了剧变。秦国凭借长平之战的胜利,实力得到了极大的增强,但要说“第二强国”,并非一个简单的问题,因为各国都在激烈地争夺霸权,局势错综复杂,并且“强”可以从多个维度来理解,比如军事、经济、政治影响力等。然而,若论及在长平之战后,能够与秦国分庭抗礼,并在一定时期内对.............
  • 回答
    .......
  • 回答
    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在丰臣秀吉死后,日本进入了一个权力真空期,各方势力蠢蠢欲动,尤其是德川家康和以石田三成为首的丰臣政权旧臣之间的矛盾愈发尖锐。最终,这份潜藏的危机在关原爆发,演变成了一场决定日本未来走向的大战。这场战役的胜负,不仅决定了德川家康能否顺利掌握大权,也深刻影响了日本此后数.............
  • 回答
    .......
  • 回答
    长平之战,廉颇主张防守,是 正确的战略选择,但并非战术上无懈可击的完美方案。要详细地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分析廉颇当时的处境、他的战略思想以及秦国赵括方面可能采取的应对。一、 廉颇的处境与战略目标长平之战发生在战国晚期,赵国虽然强大,但国力相比于秦国已经开始显露颓势。秦国凭借其强大的国力、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假如”情境,涉及到古代战争与现代物品的结合。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如果长平之战赵国士兵每人发一箱方便面,结果会如何。首先,我们要明确长平之战的背景和赵国战败的主要原因: 长平之战的背景: 这是战国时期赵国和秦国之间的一场决定性战役。赵国由廉颇指挥,以固守待攻的策略对抗秦军的猛攻.............
  • 回答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赵国由盛转衰的关键转折点,其结果对整个战国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关于廉颇是否能够带领赵国战胜秦国,以及如果赵国获胜,战国形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假设。一、 廉颇为将,赵国是否有战胜秦国的可能?结论: 在“换将”这一关键节点之前,廉颇主帅的战略是正确的.............
  • 回答
    长平之战赵王为什么信任毫无实战经验的赵括,这背后是一个错综复杂的故事,涉及到政治斗争、用人失察、赵国国情以及个人性格等多种因素。要详细地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背景:赵国面临的危急局面长平之战前,赵国与秦国已经进行了多年的拉锯战。虽然赵国在部分战役中取得过胜利,但整体上消耗.............
  • 回答
    长平之战是战国史上最惨烈、影响最深远的一场战役之一,赵国在这场战役中惨败,数十万士兵被坑杀,对赵国的国力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这场战役的胜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帅的任用。而历史上的赵括,最终取代了廉颇,成为了战败的罪魁祸首。那么,如果长平之战中赵王任用的不是赵括,而是经验丰富的廉颇,战局是否会有所转变.............
  • 回答
    长平之战,白起面对四十万赵国降卒,确实面临一个极为棘手的局面。坑杀,作为一种极端手段,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备受争议。但如果我们抛开道德层面的评判,纯粹从战略和现实角度去分析,白起是否有比坑杀更好的办法?这个问题值得深入探讨。一、坑杀的“合理性”与白起的考量首先,我们得理解白起选择坑杀的“.............
  • 回答
    长平之战,一场足以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战役,赵国之所以惨败,固然有主帅赵括纸上谈兵的因素,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却在于赵国战略上的失误,以及战术执行上的混乱。若将赵括换成李世民,结果又会如何呢?这绝非简单的“换将”就能一概而论,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首先,我们得承认,李世民绝非寻常将领。他不仅是.............
  • 回答
    长平之战,那场决定了战国格局的血腥绞肉机,赵国历史的转折点,如果廉颇还在,赵国又会走向何方?这是一个令人扼腕的“如果”,也牵动着无数人心底最深处的疑问。我们不妨拨开历史的迷雾,想象一下,如果廉颇这位久经沙场、深谙兵法的名将,依然稳坐赵国帅位,他那坚守的策略,又能为赵国争取多少喘息之机?廉颇是什么样的.............
  • 回答
    长平之战,赵国错失的廉颇,秦国得意的白起。这个问题,就像一个历史的If,总让人忍不住去揣摩,去假设。如果赵国真的能在那关键时刻,听从廉颇的建议,固守长平,历史的走向,会不会就此改变?说到底,廉颇的战术,其实是那个时代,面对秦国强大攻势时,一种非常稳妥,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守”的智慧。我们得明白,当时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