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长平之战后,如果韩魏赵三国又重新合并为晋,并且内部没有任何冲突,励精图治,最终有可能和秦抗衡吗?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战国时期格局演变的一个关键节点,以及对历史的另一种可能性的畅想。长平之战无疑是秦国崛起过程中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赵国元气大伤,秦国至此拥有了压倒性的军事优势。然而,如果将视线拉回到长平之战后,设想一个截然不同的历史走向:韩、魏、赵三国并未因长平之败而彻底瓦解,反而在此基础上,克服了历来的隔阂与分歧,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联合,甚至重归“晋”的荣光,并且内部高度团结,励精图治,那么它们是否有能力与如日中天的秦国分庭抗礼呢?

首先,我们需要分析一下长平之战后,赵国和另外两国(韩、魏)的实际情况。长平之战虽然令赵国损失了数十万精锐,但其核心军事力量并未被完全摧毁,国力也尚未达到破产的程度。而韩、魏两国,虽然也经历过秦国的持续侵扰和吞并,但它们依然保有一定的地域和人口基础,且长期以来与赵国在地理上相连,有着共同的敌人。如果这三国能够放下历史包袱,特别是魏国在长平之战中由于未能及时支援赵国而造成的道义上的亏欠,以及三国之间长久以来互相提防的心结,真正意义上实现“重新合并为晋”,这本身就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其难度绝不亚于日后合纵抗秦的任何一次尝试。

我们假设,在某种极端且不可思议的条件下,这三国真的克服了所有内耗,形成了一个统一且高效的政治军事实体,并且领导者是真正具备远见卓识和治国安邦才能的英明君主,能够调动三国所有的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那么,它们将面临怎样的挑战,又有多大的可能与秦国抗衡呢?

从经济和人口上看,合后的“晋”三国,其疆域广阔,人口众多,特别是中原地区的农业生产潜力巨大,手工业也相当发达。如果能够有效组织和动员,其经济实力和人力资源是足以与秦国匹敌的。秦国之所以能强大,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其高度集中的国家机器和对资源的极致动员能力。一个整合了韩、魏、赵三国的“晋”,如果也能做到这一点,理论上是可以创造出可观的财富和兵源。

军事上,这是一个关键。长平之战的失败,让赵国失去了大量的优秀将领和士兵,这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然而,如果三国合并,将能够汇聚三国的军事人才和剩余的军事力量。我们可以想象,一个整合了廉颇(虽然他在长平之战前已被撤换,但其军事经验仍然宝贵)、李牧(在长平之战后,李牧逐渐崭露头角,在几次对匈奴和秦国的战争中表现出色)、以及其他三国同样优秀的将领,共同制定军事战略,形成一股新的军事力量。这种力量,如果能够进行有效的改革,例如统一军制、加强训练、吸取长平之战的教训,或许能够重新建立起一支有战斗力的军队,甚至可以尝试发展出与秦国同等水平的攻城器械和步兵战术。

更重要的是,三国合并意味着能够形成一个统一的战略规划。过去,三国的行动往往是割裂的,秦国常常可以利用它们之间的矛盾,各个击破。如果合为一体,它们就能够形成一个统一的战线,无论是防御还是进攻,都能够协调一致。例如,可以将防守的重心放在函谷关以东,在本土进行持久战,消耗秦国的国力;也可以集中兵力,尝试对秦国在河西地区或关中地区进行有限的突袭,以打破秦国的战略优势。

然而,我们也不能低估秦国的实力和战略眼光。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其政治、经济、军事制度已经高度完善,对内能够进行高效的统治和资源动员,对外则拥有强大的军事机器和持续的扩张动力。秦国的军事优势并不仅仅体现在长平之战的胜利,更在于其整个国家机器的运转效率和对战争的执着。如果“晋”三国能够重新整合,秦国必然也会做出相应的反应。他们可能会继续采取分化瓦解的策略,例如挑拨“晋”三国之间的关系,或者加强对“晋”三国边境的军事压力,迫使其不断消耗力量。

并且,历史的惯性是强大的。三国之间的宿怨和猜疑,即使在极度不利的情况下,想要彻底消除也绝非易事。一旦出现决策失误,或者在某个战场上遭遇重大挫折,“晋”三国之间重新出现裂痕的可能性依然存在。这种内耗,恰恰是秦国最乐于见到的。

总而言之,如果韩、魏、赵三国能够克服历史的阻碍,真正实现有效的合并,并且内部没有冲突,而是励精图治,那么它们确实有可能在经济、人口、以及一定程度上在军事力量上与秦国形成抗衡的局面。然而,要达到“能够和秦抗衡”这个程度,需要三国之间实现前所未有的政治统一和战略协同,并且能够长时间维持这种状态,同时在军事改革和战略运用上都不能出现大的失误。这是一个非常美好的设想,但考虑到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实现的可能性依然非常渺茫。即便勉强实现了联合,秦国那套成熟且高效的战争机器,以及其对战略机会的把握能力,也仍然会给这个新生的“晋”带来巨大的压力。最终的结局,或许仍然是艰苦卓绝的拉锯战,而能否完全扭转乾坤,甚至压倒秦国,则是一个难以确定的未知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邯郸之战以后,秦将信梁在声称斩首90.000级以后被赵将乐乘击败。

始皇帝继位初期,魏国扛着秦赵两面夹击,西边把秦军耗到跨年,北边把赵王耗死。

我也不知道一些读物是如何得出长平之战秦国稳操胜券的。

三晋合并的话,应该考虑的是秦、楚、晋三强将会变成什么样的格局,另外以魏、赵、韩当时朝堂之糜烂,在三晋合并后究竟能有效统治多大面积。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战国时期格局演变的一个关键节点,以及对历史的另一种可能性的畅想。长平之战无疑是秦国崛起过程中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赵国元气大伤,秦国至此拥有了压倒性的军事优势。然而,如果将视线拉回到长平之战后,设想一个截然不同的历史走向:韩、魏、赵三国并未因长平之败而彻底瓦解,反而在此基础.............
  • 回答
    长平之战的惨败,犹如一把尖刀,狠狠地刺入了赵国的胸膛,元气大伤。紧接着,秦国趁势而上,围困邯郸,更是将赵国逼入了生死存亡的绝境。在这样的内忧外患之下,想要赵国重新振作,君王是否昏庸,以及变法改革是否能成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绝非一句“能”或“不能”能够简单回答。首先,我们要理解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
  • 回答
    长平之战,一场足以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战役,赵国之所以惨败,固然有主帅赵括纸上谈兵的因素,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却在于赵国战略上的失误,以及战术执行上的混乱。若将赵括换成李世民,结果又会如何呢?这绝非简单的“换将”就能一概而论,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首先,我们得承认,李世民绝非寻常将领。他不仅是.............
  • 回答
    长平之战,赵国错失的廉颇,秦国得意的白起。这个问题,就像一个历史的If,总让人忍不住去揣摩,去假设。如果赵国真的能在那关键时刻,听从廉颇的建议,固守长平,历史的走向,会不会就此改变?说到底,廉颇的战术,其实是那个时代,面对秦国强大攻势时,一种非常稳妥,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守”的智慧。我们得明白,当时的.............
  • 回答
    长平之战,一场奠定秦国统一天下的关键战役,也是赵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在这场关乎国运的对决中,如果领军的不是那个纸上谈兵、经验不足的赵括,而是拥有“战神”之称的韩信,历史的车轮或许会驶向完全不同的方向。想象一下,当秦国名将白起率领着数十万虎狼之师,气势汹汹地压向长平之时,赵国朝堂上却一片慌乱。危急关头.............
  • 回答
    长平之战,赵国的失利,许多人将矛头直指赵括,认为他临危受命,年轻气盛,缺乏实战经验,最终导致了这场惨剧。那么,如果不用赵括,赵王迁又有怎样的机会,能够力挽狂澜,将这场关乎赵国存亡的战争导向胜利呢?首先,我们得回到赵括被任命为统帅之前。在秦国名将白起还未出马,由王龁率领的秦军在长平与赵军对峙时,赵国的.............
  • 回答
    长平之战,赵括。这三个字,压在我肩上,比那巍巍太行山还要沉重。千古的骂名,历史的审判,仿佛就在眼前。如果,我是说如果,我赵括有机会重来,我绝不会重蹈覆辙。首先,我会认真审视手中握着的资源。军粮、兵器、士卒的士气,这些是根本。长平战场,秦军远道而来,粮草输送是他们的命脉,但我们赵军同样被围困,粮草的紧.............
  • 回答
    长平之战是战国史上最惨烈、影响最深远的一场战役之一,赵国在这场战役中惨败,数十万士兵被坑杀,对赵国的国力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这场战役的胜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帅的任用。而历史上的赵括,最终取代了廉颇,成为了战败的罪魁祸首。那么,如果长平之战中赵王任用的不是赵括,而是经验丰富的廉颇,战局是否会有所转变.............
  • 回答
    长平之战,那场决定了战国格局的血腥绞肉机,赵国历史的转折点,如果廉颇还在,赵国又会走向何方?这是一个令人扼腕的“如果”,也牵动着无数人心底最深处的疑问。我们不妨拨开历史的迷雾,想象一下,如果廉颇这位久经沙场、深谙兵法的名将,依然稳坐赵国帅位,他那坚守的策略,又能为赵国争取多少喘息之机?廉颇是什么样的.............
  • 回答
    长平之战中,廉颇能否在前早期进攻并取得胜利,这个问题一直以来都是许多军事爱好者和历史研究者津津乐道的话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时的双方实力、战役背景、廉颇的战术思想以及赵括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演。历史背景与双方实力对比:在长平之战爆发前,秦国已对赵国构成严重威胁。秦国雄才大.............
  • 回答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赵国由盛转衰的关键转折点,其结果对整个战国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关于廉颇是否能够带领赵国战胜秦国,以及如果赵国获胜,战国形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假设。一、 廉颇为将,赵国是否有战胜秦国的可能?结论: 在“换将”这一关键节点之前,廉颇主帅的战略是正确的.............
  • 回答
    长平之战,那场吞噬了赵国数十万生灵的惨烈悲剧,至今仍让人扼腕叹息。每当人们提起这场战役,总会忍不住设想一个“如果”:如果赵王能善用李牧、廉颇,长平之战的结局是否会截然不同?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穿越回那个风云变幻的战国末期,仔细剖析赵国的内政外交,以及李牧、廉颇这两位名将的过往。战前赵国的困境:内外.............
  • 回答
    长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惨烈、影响最为深远的战役之一。在这场吞噬了赵国四十余万士兵生命的战争背后,赵括这个名字,成为了“纸上谈兵”的代名词,几乎被钉在了耻辱柱上,承受了近两千多年的骂名。然而,当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尝试从更深层次去审视这段历史,一个被严重污蔑的赵括,以及一个并非无能为力的统帅形象,.............
  • 回答
    让项羽替赵括去打长平之战,对阵白起,这可真是一场极具想象空间的对决,也足以让后人津津乐道。如果抛开历史的既定轨道,单从个人能力和军事素养来看,项羽确实有搅乱战局、甚至颠覆结局的潜力,但要说稳操胜券,恐怕还得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首先,我们得承认项羽的勇猛与战术风格。项羽此人,天生就是战场上的猛将,勇冠.............
  • 回答
    长平之战,秦军确实以精妙的战略和出色的执行力,实现了对赵军的战略包围,而非是简单的2.5万奇兵“截断”。事实上,秦军的总兵力远超这个数字,只是在关键的包围阶段,投入的关键部队和执行包围任务的部队构成了我们理解中的“奇兵”效应。要详细理解秦军是如何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剥离“2.5万奇兵”这个过于简化的.............
  • 回答
    长平之战:中国古代史上最惨烈的一战,如何评价?长平之战,发生于公元前260年,是战国时期秦国与赵国之间的一场决定性战役。这场战役以其规模之大、伤亡之惨重以及对战国格局产生的深远影响而被载入史册,堪称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要评价这场战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 一、 战役的背景与起因.............
  • 回答
    在知乎上,用户“经略幽燕我童贯”抛出的关于长平之战运输量计算的这个问题,确实是一个非常能勾起人兴趣的切入点。它不是简单地复述历史事件,而是试图用一种更加量化、更贴近实际操作的角度去审视这场影响深远的战争,这本身就很有价值。这个问题为什么引人注目?首先,长平之战本身就充满了传奇色彩,而“运输量”这个词.............
  • 回答
    我,赵孝成王,深知上党对于我赵国的战略意义。长平之战的阴影至今仍在我的心头挥之不去,那一战,我们付出了何等惨痛的代价,无数英魂至今犹在,提醒着我,和平的来之不易,以及错误决策的毁灭性。如今,上党重回我赵国怀抱,这是天赐的良机,也是一场严峻的考验。如何确保这份来之不易的安宁,避免重蹈覆辙,甚至将上党真.............
  • 回答
    东汉末年,刘备集团的力量远不如曹魏和孙吴,为了对抗强大的曹操,孙刘联盟应运而生。这个联盟的基石,在于共同的敌人和对天下大势的判断。孙刘联盟并非牢不可破,其内在的张力,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借荆州”这一事件上。从战略思想的角度来看,孙刘联盟最初的目标是一致的:先联合抗曹,然后再图谋天下。孙权和刘备都明白.............
  • 回答
    关于长筱之战中织田军仅凭铁炮就击溃武田军的“谣言”,与其说是谣言,不如说是一种经过民间流传和文学创作的简化和夸大,旨在突出织田信长军事革新的重要性和武田胜赖的悲剧性。要理解其诞生过程,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几个关键层面:1. 长筱之战的真实背景:首先,必须明确长筱之战并非织田军仅凭铁炮取胜。真实的历史是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