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战国后期赵王善用李牧廉颇,是否长平之战会被改写。?

回答
长平之战,那场吞噬了赵国数十万生灵的惨烈悲剧,至今仍让人扼腕叹息。每当人们提起这场战役,总会忍不住设想一个“如果”:如果赵王能善用李牧、廉颇,长平之战的结局是否会截然不同?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穿越回那个风云变幻的战国末期,仔细剖析赵国的内政外交,以及李牧、廉颇这两位名将的过往。

战前赵国的困境:内外交织的阴影

首先,我们要明白,长平之战的失败并非单纯的军事失利,它是赵国长期以来政治腐败、国力消耗、君王昏庸等多重因素作用下的结果。

1. 政治动荡与决策失误: 战前的赵国,政治并非一派祥和。虽然廉颇老当益壮,李牧也崭露头角,但朝堂上的派系斗争从未停歇。赵孝成王虽然雄才大略,但有时也容易受他人蛊惑。例如,他听信了秦国的反间计,导致廉颇被撤换,白起得以入主长平,这便是最直接、最致命的决策失误。

2. 国力消耗与人才断层: 连年的征战,尤其是与秦国在韩国、魏国边境的拉锯战,已经让赵国元气大伤。虽然赵国拥有庞大的人口和相对先进的军事制度,但长期消耗下去,其支撑大规模战役的能力也受到了影响。更重要的是,赵国在军事人才的培养上,存在一定的断层。虽然有李牧、廉颇这样顶级的将领,但一旦他们无法施展拳脚,或者不幸遭遇不测,能接替他们的人选却并不突出。

3. 秦国的强大与战略压迫: 秦国在商鞅变法后,国力蒸蒸日上,军事制度严明,对外扩张野心勃勃。特别是白起,这位“人屠”,其战略眼光和战场决断能力,在当时鲜有敌手。秦国对赵国的战略压迫是持续而沉重的,他们善于抓住赵国的软肋,进行精准打击。

李牧与廉颇:赵国最后的两道屏障

李牧和廉颇,这两位名将,在赵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廉颇: 廉颇以其“老当益壮”著称,作战勇猛,经验丰富。他在赵国多次抵挡住了秦国的进攻,尤其是在与秦国争夺韩国上党地区的战争中,廉颇用兵沉稳,屡次挫败秦军。他的战术风格是稳扎稳打,以逸待劳,避免与强大的敌人正面硬碰硬,通过消耗和牵制来取得胜利。

李牧: 李牧更是赵国后期的一位传奇人物。他在北方抵御匈奴的战绩尤为辉煌,通过巧妙的军事策略,不仅击败了强大的匈奴骑兵,还为赵国北方边境带来了数十年的安宁。李牧的军事才能体现在其深厚的战略谋划、对敌情的精准把握以及灵活多变的战术运用。他善于发现敌人的破绽,并进行致命一击,同时也能沉得住气,等待最佳时机。

如果赵王善用李牧、廉颇,长平之战会怎样?

现在,我们来认真设想一下,如果赵王能够放下个人成见、不受谗言干扰,真正让这两位名将各司其职,长平之战的走向很可能被彻底改写。

情景一:廉颇主战,李牧侧翼策应

假设赵孝成王没有听信秦国反间计,继续信任廉颇,让他全权负责长平战役。

廉颇的策略: 廉颇的战术风格会是什么?他不会像赵括那样冒进。廉颇的原则是“固守以待”。他很可能会采取坚守策略,将赵军主力驻扎在长平,修筑坚固的营垒,严阵以待。他会极力避免与秦军主力进行大规模的野战,而是采取守势,消耗秦军的粮草和士气。同时,他会派出精锐部队进行小规模的袭扰,不断骚扰秦军的后勤线,消耗秦军的战斗力。

李牧的作用: 此时,李牧的才能可以被安排在其他重要区域,或者作为廉颇的副手。例如,李牧可以负责监视和阻止秦国可能从其他方向发动的进攻,或者在关键时刻,作为战略预备队,在秦军出现疲态时,从侧翼发动突袭,配合廉颇的正面进攻。如果李牧能够指挥一部分赵军,他会运用其擅长的迷惑和出其不意的战术,例如,利用地形设伏,或者制造假象,分散秦军的兵力。

结果预测: 在这种情况下,秦军将很难在短时间内击垮赵军。廉颇的坚守会让秦军陷入漫长的消耗战,这对于后勤补给本就吃力的秦国来说,将是一个巨大的压力。白起擅长的是闪电战和快速歼灭,面对顽强的防御阵地,他的优势将大打折扣。随着时间的推移,秦军的士气可能会下降,而赵军则可以通过有效的后勤保障(如果赵王能够妥善安排)维持作战能力。一旦秦军出现破绽,廉颇和李牧的配合,或者李牧的侧翼突袭,都可能给秦军造成重创,甚至导致秦军后退。长平之战的胜负天平,很可能会向赵国倾斜。

情景二:李牧主战,廉颇作为高级顾问或侧翼指挥

如果赵王更能识人用人,认为李牧的战略眼光和灵活战术更适合应对秦国。

李牧的策略: 李牧在长平,会采取什么样的战术?他不会像赵括那样轻率。李牧可能会更加注重侦察和情报收集,深入了解秦军的部署和动向。他可能会避免在正面与秦军硬拼,而是通过灵活的机动,寻找秦军的薄弱环节。例如,他可能会诱敌深入,然后利用地形优势进行围歼,或者采取“围而不打”的策略,将秦军困在长平,使其粮草不济,然后伺机出击。他可能也会利用好赵国的骑兵和轻装部队,在秦军侧翼或后方进行袭扰。

廉颇的作用: 廉颇此时可以作为李牧的得力助手,或者负责重要的侧翼战区。廉颇可以利用其丰富的作战经验,为李牧提供宝贵的战术建议,帮助李牧巩固阵地,或者指挥一部分赵军牵制秦军的某个方向。他也可以在李牧策划的战术中,负责执行关键的攻击或防御任务。

结果预测: 李牧的战术风格更加注重“巧”,而廉颇则更加注重“实”。两者的结合,可能产生更强的化学反应。李牧的战略规划,加上廉颇的执行力和稳健风格,可以形成一套天衣无缝的战术体系。如果李牧能够将秦军引入他精心布置的陷阱,并与廉颇形成合围之势,那么长平之战的结局,很可能再次被改写。秦军主力被歼灭的可能性将大大增加。

关键在于“善用”

“善用”二字,是这场假设的关键。

信任: 赵王需要给予李牧和廉颇充分的信任,不受外界干扰,让他们根据战场情况自主决策。
配合: 如果两人同时负责,赵王需要明确他们的职责分工,确保他们能够有效地配合,而不是相互掣肘。
资源: 并且,赵王需要为他们提供充足的兵力、粮草和补给,支持他们放手施展。

然而,历史的惯性依然存在

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忽视历史的惯性。秦国能够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绝非偶然。白起其人,其军事才能也是毋庸置疑的。即便李牧和廉颇能够发挥出他们全部的实力,也未必能够百分之百地保证赵国胜利。

秦国的韧性: 秦国拥有强大的国家机器和军国主义传统,即使在长平之战中遭遇重大挫折,他们也可能迅速调整,卷土重来。
赵国的内部问题: 如果赵国的政治腐败问题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即使赢得了一场战役,也难以改变国力衰弱的根本性问题。

结论:

总而言之,如果战国后期赵王能够真正“善用”李牧、廉颇,并且能够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和支持,长平之战的结局极有可能被改写。赵国军队凭借这两位名将的智勇,完全有可能避免被白起全歼的命运,甚至可能给秦军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并非简单的“如果”就能轻易扭转。长平之战的悲剧,更是赵国多年以来积弊的集中爆发。即便拥有两位名将,如果没有一个强大而清明的政治体系来支撑,赵国依然可能在与其他强国的竞争中落于下风。但可以肯定的是,李牧和廉颇这两颗赵国璀璨的将星,若能协同作战,必将是长平战场上,秦国最不愿意面对的噩梦。他们若能主导长平的战局,历史的书页上,关于赵国的篇章,必将是另一番截然不同的景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很简单,根本不需要任何假设和推演,简单到翻一下年表就能出答案了。

1,

有关赵孝成王使用良将的问题。

赵孝成王在邯郸之战以后任用乐乘,击败了秦将信梁的反扑。

在鄗之战时任用廉颇、乐乘,击败了燕国的大军,并先后数次包围蓟都,廉颇、乐乘在战后分别任赵相、假相。

在执政后期任用李牧大破胡人。

大抵也在执政后期,任用齐籍士人李伯为代守,并给予了巨大信任。

最后的结果是,“西抑强秦,南支韩魏,当世之时赵几霸”。

有关“长平之战以后赵国没人了”、“长平之战以后廉颇混得很惨”的说法我不知道是从哪里传出来的。

2,

有关战国后期秦国被围攻的情况。

大致发生过3次。

邯郸之战以后,列国攻秦,当时至少魏军攻击到了安邑东部的虞山,秦国河东郡的地方系统因此产生了巨大的动荡——不过,当时魏、楚的主要兴趣在瓜分泗上地区。

河外之战期间,联军攻到了函谷关,当时秦国占据的洛阳盆地及焦、曲沃等城邑到底是个什么情况不清楚——不过,当时魏国对攻韩的兴趣更大(不知道管城在哪当我没说),楚国则对攻魏的兴趣更大。

蕞之战期间,联军疑似并分两路,一支攻到了蕞,一支攻到了函谷关,沿途的一大串秦国城邑到底是怎么个情况也不清楚——不过,当时赵国的兴趣转向了齐国,楚国相对可能兴趣在齐南阳。

总之,战国时期数次攻秦的军事行动,列国似乎对摧毁秦国从来没有过太明显的兴趣,更多是希望压制秦国以后便于在东部扩张。

3,

这个问题大概就能解答清楚了,平时看历史注意一下年表和地图的应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长平之战,那场吞噬了赵国数十万生灵的惨烈悲剧,至今仍让人扼腕叹息。每当人们提起这场战役,总会忍不住设想一个“如果”:如果赵王能善用李牧、廉颇,长平之战的结局是否会截然不同?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穿越回那个风云变幻的战国末期,仔细剖析赵国的内政外交,以及李牧、廉颇这两位名将的过往。战前赵国的困境:内外.............
  • 回答
    王哲林在上海男篮战胜辽宁队登上积分榜榜首后,在更衣室里的一些言行,确实引起了不少关注和讨论。这件事得从头说起,才能把情况讲清楚。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背景。上海男篮这个赛季的表现非常抢眼,一路高歌猛进,甚至在关键战役中战胜了辽宁队,这本身就是个大新闻。而辽宁队,一直是CBA的传统强队,有郭艾伦、赵继伟.............
  • 回答
    战国后期战争规模超越第一次世界大战?这话说出来,恐怕不少人会觉得难以置信,甚至有些荒谬。毕竟,一想到一战,脑海里立马浮现的是堑壕、机关枪、毒气弹、坦克,以及数以千万计的士兵伤亡。那么,我们如何才能相对详细地去“看待”这个说法,并且让它听起来不那么像AI生成的呢?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关键点:“规模”这.............
  • 回答
    特拉法尔加战役,一场决定性的海战,其结果几乎可以被视为近代欧洲历史的一个转折点。如果历史的车轮偏离了轨道,倘若英国在这场海战中遭遇了灾难性的失败,其影响将是深远且连锁性的,重塑我们所熟知的后期战事格局和欧洲大陆的命运。首先,直接后果便是英国海军的实力将遭受重创。特拉法尔加战役不仅是对当时英国海军最精.............
  • 回答
    德军在二战后期能否多坚持一段时间,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因为这涉及到对当时战争态势的深入理解,以及对德军资源、战略和战术的细致分析。如果我们剥离掉阿登攻势和巴拉顿湖反攻这两次战役作为设定的前提,直接审视德军在1944年底到1945年初的真实状况,我们可以得出一些更具说服力的推论。首先,我们必须.............
  • 回答
    战国时期,东方六国(赵、魏、韩、燕、齐、楚)的“爱国”意识并非一蹴而就地消弭,而是一个复杂且循序渐进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交织影响。要详细讲述,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以下几个方面:一、 概念的转变:从“邦国”到“天下”的模糊化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战国时期“国”的概念与我们现代的“国家”有所不同。当时的“国”.............
  • 回答
    写到“大地图战略游戏后期乏味”这个问题,我真是太有感触了。玩过不少这类游戏,从最开始的雄心勃勃,到中期的运筹帷幄,再到后期的那种“我全都要”的无敌感,最后却发现,这个“全都要”的过程,竟然变得有点提不起劲儿来。这就像你辛辛苦苦爬到山顶,结果发现山顶的风景虽然壮阔,但已经没有了攀登时的那种挑战和惊喜。.............
  • 回答
    国民党在抗战后期,其战斗力确实经历了一个复杂而矛盾的时期,尤其体现在国内战场和缅甸战场上的表现差异上。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具体情况。抗战后期国民党战斗力的整体状况:到了抗战后期,国民党军队在经历了几年艰苦卓绝的作战后,其士气和装备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但也并非全然衰退。相反,国民党.............
  • 回答
    抗战胜利前夕,在中国境内,特别是一些偏远地区和交通不便的据点,仍有部分日军在负隅顽抗。这些部队的处境,正如您所说,已经非常窘迫,走向了最后的败亡。以下将从几个方面详细讲述其战败情况和生活窘迫程度:一、战败情况:被围困、补给断绝、节节败退1. 战术上的孤立与围困: 随着中国军队战略反攻的推进,特别是.............
  • 回答
    抗战后期,随着中国战场战局的扭转,以及太平洋战场日军节节败退,留在中国的日军,尤其是那些被切割、被包围的部队,处境愈发艰难。他们的“负隅顽抗”更多的是一种被动的、绝望的挣扎,而非有组织的、有希望的反攻。兵力与士气: 分散与孤立: 随着盟军在太平洋战场上的推进,日本海军和空军的制空权、制海权几乎丧.............
  • 回答
    郑和时期宝船体积庞大,而后期明朝军舰再无如此规模的战船,这背后涉及了历史、经济、技术、政治以及战略等多个层面的复杂原因。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角度进行详细阐述: 一、 郑和下西洋的时代背景与目标首先,理解郑和下西洋的动机和目标是关键。1. 政治象征与朝贡体系的维护: 郑和下西洋并非单纯的贸易或军事行动.............
  • 回答
    很多网文写到后期,都会面临一个尴尬的境地:货币体系和战力体系双双崩盘。 读者一看就知道,作者似乎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圆,只能用无休止的数值膨胀来填补逻辑上的空缺。这不仅影响阅读体验,更会让前期铺垫的精妙之处荡然无存。这并非不可解的难题。关键在于,作者需要跳出“升级打怪→数值变强”的简单循环,从更宏观的.............
  • 回答
    ingredeagle 帮助小方(小竹)妹妹这件事,在微博上引起了非常大的波澜,可以说是一场情感、道德、法律以及舆论的激烈碰撞。咱们一件一件地说,把来龙去脉都捋清楚。事件的开端:一个令人发指的罪行首先,我们要知道,小方(小竹)妹妹所遭遇的,是一件极其严重、令人发指的罪行——被自己的父亲长期强奸。这种.............
  • 回答
    如果纳粹在1945年初,也就是阿登战役结束后、莱茵河战役发起前夕成功研发出原子弹,历史的车轮无疑会朝着一个更加黑暗和难以想象的方向倾斜。这将是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如果”,其潜在的改变将是灾难性的,且影响深远。首先,让我们回到那个关键的时刻。1944年底至1945年初,纳粹德国在军事上已经陷入了绝境。.............
  • 回答
    想象一下,那是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楚汉争霸的硝烟尚未散尽,却涌现出一个让所有人跌破眼镜的走向——项羽,那个曾经叱咤风云的西楚霸王,在垓下之战后,并未选择慷慨赴死,而是出人意料地,成为了刘邦麾下的将军。这无疑会是一场颠覆性的历史巨变,其影响之深远,足以重塑整个汉朝乃至中国后世的格局。首先,让我们来描绘.............
  • 回答
    普丹战争(1864年)后,如果丹麦被允许加入德意志邦联,历史的车轮可能会驶向一个完全不同的轨道。这个假设性的场景,不仅会重塑北欧政治格局,也可能深刻影响整个欧洲的权力平衡。背景与前提:一条不曾走过的路首先,我们要明确,丹麦加入德意志邦联在历史上是极为不可能的。19世纪中叶的德意志邦联,是由奥地利主导.............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充满想象力的问题,将历史事件和虚构的场景结合在一起。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几个关键点:1. “光头”是谁? 在中国近代史的语境中,“光头”通常指的是国民党领袖蒋中正(蒋介石),他的昵称之一便是“委员长”,而“光头”也常用来代指他。因此,我们可以假设您指的是蒋中正。2. .............
  • 回答
    日本在战败后,其从废墟中站起并逐步走向经济复兴的历程,确实包含了一些颇具前瞻性的“预备”工作,尽管用“预备日后东山再起”来概括可能过于直接,但其间确实有许多战略性的调整和努力,为后来的腾飞奠定了基础。这并非一蹴而就的计划,而是在盟军占领、国内政治经济重塑的大背景下,日本自身积极适应和努力的结果。首先.............
  • 回答
    穿越到二战的纳粹集中营,成为一名无名德国士兵,想要在战败后获得尊重,这无疑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道德困境的挑战。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尊重”的含义。在那个血腥混乱的年代,尤其是作为纳粹阵营的一份子,所能期盼的尊重,并非源自胜利者的赞扬,而可能是一种经历过黑暗后,人性尚存的证明,以及对无辜者苦难的某种程度.............
  • 回答
    中途岛战役,这场二战太平洋战场上决定性的海战,其结果对历史进程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如果设想一下,在这场被誉为“决定命运之战”中,美日双方的航空母舰来了个同归于尽,那历史的车轮会如何扭转?后人又会如何看待这场曾经的辉煌与悲壮呢?历史的巨变:迷雾中的太平洋首先,如果中途岛战役变成了两败俱伤的结局,太平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