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抗战最后期还在中国负隅顽抗的日军战败情况如何,生活有多窘迫?

回答
抗战胜利前夕,在中国境内,特别是一些偏远地区和交通不便的据点,仍有部分日军在负隅顽抗。这些部队的处境,正如您所说,已经非常窘迫,走向了最后的败亡。以下将从几个方面详细讲述其战败情况和生活窘迫程度:

一、战败情况:被围困、补给断绝、节节败退

1. 战术上的孤立与围困: 随着中国军队战略反攻的推进,特别是“豫湘战役”后,日军的战略优势荡然无存。驻扎在内陆地区,特别是沦陷区边缘或山区据点的日军,被中国军队的包围圈越缩越小。交通线(铁路、公路)被切断,与后方联系几乎中断。他们失去了来自大本营的补给、兵员补充和有效的指挥。

2. 军事上的节节败退与崩溃:
据点攻坚战: 中国军队利用人数优势和对地形的熟悉,对日军据点进行层层围困和打击。许多据点虽然防御工事坚固,但缺乏补给,日军只能靠有限的物资苦苦支撑。随着战事推移,一些据点被攻破,日军士兵或被歼灭,或投降,或溃散。
“零星作战”的末路: 有些日军部队试图突围,但往往陷入更深的包围,损失惨重。他们失去了战略主动权,只能进行零星的防御性作战,应对中国军队的进攻。
日军整体战略的瓦解: 随着太平洋战场的失利和日本国内战略的收缩,中国战场的日军早已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他们清楚知道日本本土的战况并不乐观,士气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3. 投降与溃散: 随着战争的临近尾声和日军后勤的彻底崩溃,部分日军部队开始出现大规模的投降现象。许多在孤立无援、饥寒交迫中的士兵,在看到中国军队的强大攻势和优待俘虏的政策后,选择放下武器。另一部分则选择了溃散,企图逃回日本,但绝大多数在逃亡途中被捕获或死亡。

二、生活窘迫:饥饿、疾病、绝望

1. 极度的饥饿与食物短缺:
补给断绝的致命打击: 原本日军的后勤补给体系已经摇摇欲坠。一旦交通线被切断,他们的生活物资便迅速耗尽。储备的粮食物资很快被消耗殆尽。
强征与搜刮的绝望: 为了维持生命,日军不得不进行残酷的“三光政策”式的搜刮,抢夺当地百姓的粮食。但随着战争后期,中国农村也早已是满目疮痍,百姓自身也难以糊口。日军的搜刮往往只能获得杯水车薪,而且会激起中国人民更强烈的反抗,进一步压缩了他们的生存空间。
以树皮草根为食: 许多记载显示,在弹尽粮绝的据点里,日军被迫食用树皮、草根,甚至开始出现人吃人的惨剧,尽管后者可能较为极端,但足以说明饥饿的程度。

2. 恶劣的卫生条件与疾病肆虐:
后勤断绝导致医疗体系瘫痪: 药品和医疗器械的缺乏,使得伤病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即使是小伤小病,也可能因为缺乏药物而恶化死亡。
环境恶劣与传染病: 长期被围困在条件简陋的据点里,缺乏清洁的水源和食物,卫生条件极差。加上营养不良,日军的抵抗力大大下降,各种传染病如痢疾、伤寒等开始大规模流行,进一步削弱了部队的战斗力。
“病夫”的处境: 许多日军士兵因为饥饿和疾病,身体极度虚弱,即使是未受伤的士兵也往往病恹恹的,失去了往日的精气神。

3. 精神上的绝望与士气崩溃:
希望渺茫的孤立感: 随着日本本土战事的失败和中国战场的节节败退,驻扎在中国的日军已经意识到自己被遗弃了,几乎没有获胜的希望。这种长期的孤立和绝望感,对士兵的精神造成了巨大的摧残。
昔日“皇军”的沦落: 一度被灌输“必胜”信念的日本士兵,面对现实的残酷,从骄横跋扈到惊恐绝望,精神上的落差是巨大的。他们可能开始质疑战争的意义,以及自己为何会落到如此境地。
对死亡的恐惧: 在饥饿、疾病和无休止的战斗中,对死亡的恐惧笼罩着每一位士兵。投降、逃亡或在绝望中等待被歼灭,成为他们可能的结局。

4. 装备与弹药的匮乏:
弹药耗尽: 即使有顽抗的决心,但弹药的消耗是巨大的。随着补给的断绝,他们手中的子弹、炮弹会逐渐耗尽,最终只能依靠刺刀和冷兵器进行抵抗,这在面对中国军队的现代化进攻时是极其被动的。
武器的维护与保养: 缺乏零件和维护,许多武器也逐渐失灵。即使是还能使用的武器,也因为弹药的匮乏而显得无力。

总结:

抗战最后期在中国境内负隅顽抗的日军,已经陷入了战败的泥潭。他们被中国军队分割包围,补给断绝,失去了与后方的联系。生活上,他们面临着严重的饥饿、疾病的侵袭,生活条件极其恶劣。精神上,长期的孤立和失败让他们陷入绝望。这些部队的最终结局,要么是被中国军队歼灭,要么是因饥饿疾病死亡,亦或是选择投降。他们的境况,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前夕,日军在中国战场上走向全面溃败的一个缩影,是其侵略战争罪行应得的下场。

值得一提的是,即使在如此窘迫的情况下,仍有部分日军士兵怀着所谓的“武士道精神”或出于被军国主义洗脑,进行了极其顽固的抵抗,但也无法改变其最终战败的命运。他们的顽抗,也使得中国军民在最后阶段付出了更多的牺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945年8月,还想着把中国东北当做基地来负隅顽抗的日本鬼子突然听到了一个晴天霹雳般的消息:苏联人打过来了!

不到一个月,关东军和他们扶植的伪满洲国都被苏联红军的坦克履带碾得粉碎,东北十四年暗无天日的日子结束了。

然而这个时候,还有一些关东军的游兵散勇没有放下武器,在东北四处游荡。他们对东北人民形成了严重的威胁,然而慑于苏联红军的威力,大多数时候,这些不肯缴械的死硬分子都不敢暴露形迹去骚扰百姓。

1945年8月的一天,这个时候日本投降已经十多天了。齐齐哈尔富拉尔基南约80里的三家子屯的中国村民们,突然看到了几个衣衫不整的日本兵,这小日本已经完蛋了,怎么还有日本兵呢?

这几个日本兵当然就是不肯缴械的死硬分子了,这个时候,他们只剩两条步枪和300发子弹了。又过了一段时间,村民们没有粮食继续提供给这几个日本兵了,就提议让他们去找苏军投降。这几个鬼子不愿意去西伯利亚农家乐,但又不敢硬抢,现在他们已经穷的什么武士道都顾不上了,愿意把手里的武器换成钱,好继续逃命。

当时民间向军队买枪也是寻常事,村民们也答应了,可是这些鬼子拿了钱却耍赖,不肯按约把子弹交出来。没有子弹的枪那不是烧火棍嘛,有这么忽悠人的?话不投机,日军上士井上松村端起枪哇哇暴叫,向人群射击,企图吓唬村民。结果是几个日本兵被群众当场按住交给了苏联红军,还有两个跑掉了。

就是这两个鬼子招来了大祸,他们在逃跑时撞上了三四百个关东军溃兵。1945年9月24日,由两个小鬼子带路,这伙匪徒径直扑向了三家子屯。为了不惊动苏军,当夜这伙日本兵没有开枪,端起刺刀,排成两排,把80多名村民赶进一处大院,血洗了三家子屯。80多人的屯子,最后只有3人幸存,其中一个是身中七刀,忍着剧痛等到鬼子走后才起身的陶永富,他也是这场惨案的主要见证人之一。而陶永富的妹妹、母亲、妻子和孩子都已被鬼子兵杀害。

鬼子兵血洗了三家子屯后,并没有收手,而是渡过嫩江,闯进了江对面的申地房子村,村民们已经知道三家子屯遭殃了,准备天一亮就走,没想到鬼子兵还没等天亮就闯进来了。又有80多名无辜村民倒在了血泊里,只有2人幸存。

在欠下了160条人命的血债后,鬼子兵也不忙逃走,而是在原地休息。这时候江对面的三家子屯里,陶永富拖着重伤的身体,拼命地赶路去找人帮忙。天亮后,远处开来一队铁甲车,是苏联红军来了。虽然现在有一些人拼命抹黑苏联,但在当时,迅速消灭伙匪徒,阻止他们继续残害中国百姓的,正是苏联红军。红军看到了正在摇晃帽子的陶永富,把他扶上了车,在他的带引下,一起赶到了嫩江边。红军从望远镜里看到日本兵正在江边抽烟、檫刀,于是迅速通过无线电报告上级,并向这伙匪徒开炮。

不久,四辆卡车装载的100多名红军从江对面包抄了这股日军,有30多名日军举手投降,当红军过去受降时,埋伏在庄稼地里的200名日军突然向他们猛烈开火,苏军指挥员上尉包德高尔内当场牺牲,剩下十几名还有战斗力的红军战士迅速转入防御,阻挡住了日军的进一步反扑,也为援军彻底包围歼灭这伙匪徒赢得了时间。

过了一阵,苏军大尉茂木结滨带领大队援兵赶到,在水陆两用坦克的支援下,包围了日军。由于敌人利用土岗、条沟、庄稼地、苇塘形成交叉火力,苏军很难前进。大尉茂木结滨令中尉尼卡诺夫、耶先果夫各带一个纵队,从两个方向切入,将这四处敌人分割包围,同时想办法救出土坝上的十几名苏军官兵。日军发现苏军意图后,分成30多个战斗小组四处散开,利用隐蔽地势抵抗苏军的切入部队。

这次参战的全是苏军欧洲部队,从没遇到过这样猛烈的抵抗,但英勇的苏军面对丧心病狂的日本军国主义分子,也组成30多个战斗小组,并组织了敢死队,先向苇塘和庄稼地里的日军进攻,准备将日军压缩到土岗、条沟地带。这伙鬼子负隅顽抗,不肯退缩,两军立即在苇塘和庄稼地一带形成了白刃战,苏军少尉斯克俩洛夫带领敢死队最先与苇塘深处的敌人接触,混战在一起,有的战士枪上没有刺刀就用枪把子抡,有的甚至甩掉了枪,跟日寇摔在一起。

当庄稼地和苇塘日寇被解决后,龟缩在条沟、土岗地带的日寇心惊胆战,多数都想缴械投降,日军官加滕荣男等军国主义极端分子哇哇暴叫,强迫他们必须战死。苏军大尉茂木结滨在组织对敌喊话过程中弹牺牲,中尉尼卡诺夫、耶先果夫气红了眼晴,身先士卒向敌人发起冲锋,在浑身多处中弹的情况下,硬是带领部下杀入敌群,终于在白刃战中全歼了残敌。

这次战斗中,124名苏军指战员牺牲,三四百名鬼子被全歼。即便是穷途末路,这伙鬼子仍表现得极端狡诈、凶残,不但杀害了大量中国老百姓,也让一开始有些轻敌的苏军付出了较大代价。这说明对于不肯放下武器的军国主义分子,一定不能掉以轻心,而应该采取有力措施,干净彻底地把他们消灭光。

另一方面,仅仅三四百名日寇残兵就造成了这么大的破坏,而光复前的东北,盘踞着70多万关东军,以及上百万拥有武装的“开拓团”。如果不是苏联红军的雷霆一击,迫使他们迅速崩溃瓦解;如果不是苏联红军以强硬手段迅速解除了他们大多数人的武装;如果不是苏联红军的声威迫使那些漏网之鱼只能东躲西藏的话。那么这些残余侵略力量会对东北造成多么大的浩劫,简直就令人不敢想象了。

本文大部分内容改编自《苏军烈士陵园及烈士遇难始末》


user avatar

狼狈到1945年7月15日,攻占福建云宵县城。7月15日,攻陷浙江金华县。7月19日,攻陷江西万安县城。7月20日,攻陷福建诏安县城。7月21日,攻陷江西吉水县城。7月23日,攻陷江西泰和县城。7月24日,攻陷广西凭祥县城和镇南关。7月27日,攻陷江西万载县城。7月29日,攻占江西吉安县城。7月30日,攻陷江西上高县城。8月1日,攻陷江西奉新县城、高安县城。8月2日,攻陷江西峡江县城。8月3日,攻陷江西新淦县城。8月6日,攻陷江西清江县樟树镇。8月7日,攻陷江西清江县全境。8月8日,攻陷江西丰城县


user avatar

简单地说就是国军补给靠美军,鬼子补给靠国军,八路补给靠太君

user avatar

从小人物的角度来侧面反映一下,当年采访时听一个老革命说的。44年年底,河北某地一个日军守备中队,中队长有匹骑乘用的军马。有天马夫溜马时一个不注意,让马跑丢了,连马带鞍的丢了。 虽然只是一匹马,但是这也是军产,装备表上有编制的,这样一匹马丢了,还没个说法,而且还是中队长的座骑,跟上面不好交差。 所以出动了上百号日军伪军汉奸出去找都没找到,后来打听到让某村的民兵捡走了。这个村的自卫队民兵也就二十几号人,只有两支老掉牙的老套筒,剩下的都是土铳和长矛。

日军先是派伪政府的汉奸出面去要,民兵当然不给。 到我手的东西我能轻易给你么? 日军不是没想过去抢回来,可是马不是个死东西,是个活物,你去硬抢,万一抢个死的回来怎么办?部队出门是要上级批准的,为了去抢匹马擅自出动部队,那罪过比丢马还大。再说44年了,那会广大农村地区早就是八路的天下了,日军不出动个几百人是轻易不敢出门的。万一为了抢匹马,在遭遇个伏击,踩个地雷,吃个冷枪,马弄不弄得回来先不说,如果再死几个人那就太划不来了。

虽然那支民兵队伍很小,日军还是不敢轻易招惹,平时日伪军和当地抗日武装的关系保持的还稳定,你不招我,我也不惹你,日子过得还算太平。万一把他们惹操了,天天光给你找麻烦,那日子还过不过了?

所以硬的来不了,只能用软的,又派汉奸去说和,说你们捡的那匹马是骑乘马,除了骑人啥用都没有,既不能下地拉犁,又不能拉车驼货。吃的还精细,又不好伺候,你们留着也没用,干脆还给我们吧,我们用钱赎。民兵不乐意,钱?你们那鬼子军票跟擦屁股纸一样不值钱!老子不稀罕!!不给!!!

后来汉奸过了几天又来了说,既然钱不满意,那我给你们换,皇军说了,愿意用匹骡子给你们换,骡子你们拿着实惠啊!

民兵想了半天,想着这马他们留着是没用,这马喂养成本有点高,要吃玉米黑豆这种精料,的确不好伺候,也喂不起,有骡子换那就太实惠了。但是这么难得的机会不宰鬼子一顿那就太亏了,于是坐地起价,最后以一匹骡子加五百斤粮食的代价,达成协议。

送走军马的那一天,民兵还使了个坏,用草料裹住几颗钉子,给马喂了下去。

这马回去后头几天看不出个啥,一旦钉子进入了马的肠胃,划伤了肠子,会造成军马内部感染,没几天就会嗝屁。

日军到头来还是骡马粮食全亏空了。

那个年月,民兵都开始讹日本鬼子,可见小鬼子那会混的有多背了。

在上一张图,侧面反映小日本在战争后期装备补给的不足,全用上缴获武器了。这行军的四个日军机枪手,扛了三挺捷克zb26,一挺比利时fn1930。从左往右第三个就是,因为那枪弹匣在枪下面,扛在肩上不方便,所以这个鬼子就把弹匣卸下来拿在手上。妈的,左一的鬼子看着居然有点像胖版刘德华。

user avatar

冀鲁豫解放区的“最后狂欢”

1943年11月,中共中央冀鲁豫分局成立,俗称平原分局。

1944年1月1日,中共北方局发布1944年工作方针指示,要求团结军民、克服困难、坚持抗战、积蓄力量、准备反攻。然后,这一年边区大小战斗3604次,攻克据点碉堡395个,毙伤日伪军16073人,俘虏日军27人、伪军32929人,缴获枪支32386支、迫击炮26门、重机枪13架、轻机枪523挺、掷弹筒336个,子弹炮弹83万3173发。我军阵亡2013名,伤5683名,根据地扩大一倍,成为解放区,下辖116个县政权,新解放人口五百余万。日军占领区被压缩成线状。

45年,边区大反攻,疯狂反击日寇。

1月16日光复大名,阵斩伪东亚自治同盟军长刘坤。

1月21日冀鲁豫配合太行军区发动道清战役,及历时两月有余,歼敌两千五百余,解放县城四座、人口75万。

4月24日强攻南乐,毙伤俘虏日伪四千,南乐光复。

5月,解放区全线出击,北线光复南宫、新河、阜城,南线歼灭鲁西南顽杂武装五千余,东线光复东平、东阿,根据地东界直抵津浦铁路。至此,春季攻势结束,大小战斗602次,解放国土一万余平方公里、人口250余万,毙伤日军780余、伪军4700余,俘虏日军11人、伪军15261人。

5月,德国投降,冀鲁豫解放区展开对日反攻,光复河北威县、枣强、故城、冀县、阜城、清河、巨鹿、广宗,山东武城、冠县、单县、馆陶、阳谷,河南扶沟,江苏丰县等十六座县城。

8月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最后一战》,8月10日、11日朱德连续发布七道反攻命令。解放区兵分三路,中路由宋任穷、杨勇率十三个团,准备强攻开封,南路、北路阻击增援日军。

8月14日起,解放区主力、地方部队在11天内光复东阿、沛县、平阴、鱼台、定陶、金乡、延津、鄄城、封丘、肥城、武邑、广平、平乡、曲周、鸡泽、景县、长清、浚县十八座县城,歼敌近九千。

8月26日起,各部光复通许、杞县、民权、太康、隆平、尧山、临清、长垣、成安、高唐、滑县、曹县、茌平、邢台、汤阴、汶上、宁阳、肥乡、淇县、汲县、西华等二十三座县城。

至此,解放区东起津浦铁路,西扩平汉铁路,北至石德铁路,南界新黄河(颍河,蒋委员长炸了花园口,黄河就改道夺颍河入淮了)。解放区人口三千三百余万,是敌后最大根据地。

在此解放区基础上,1949年8月20日,中共平原省委员会、平原省人民政府、平原省军区在新乡成立,潘复生任省委书记,晁哲甫任省主席,刘致远任军区司令,下辖两个市、六个专区57县共三万七千余村庄、一千七百多万人口。

抗日抗出来的一个省。

附:平原省委的进化史

理论上来说,平原省就是从冀鲁豫解放区改的,冀鲁豫解放区减去旧黄河(即现在黄河)以南的河南、江苏地区,减去漳河以北直到石家庄的河北地区,再减去黄河以南、运河以东的山东地区,加上了平汉铁路以西的原属于太行、太岳、冀南解放区的18个县,就是平原省。

平原省委主体就是前边我说的中共北方局冀鲁豫分局(平原分局),但是如果从根上论,这个省委完全是在敌后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发展起来的。

往前最早应该是1937年7月建立的鲁西北特委和鲁西特委,这两个是我党在七七事变之后跑聊城这儿建立的两个党组织,开始发展独立的抗日力量。10月建立了冀南特委,用来主持河北省南部、河南北部的大名、安阳一带的抗战力量。

同年十一月,鲁西、鲁西北合并为鲁西北特委,用于配合当地的国民党山东游击第六区也就是范筑先司令的抗日工作,也单独领导敌后游击抗日力量。同月又建立鲁西南工委,主持今天山东菏泽地区的抗日工作。

38年5月,鲁西南工委进阶为鲁西南特委,7月时又和徐州西北区委合并为苏鲁豫特委。与此同时,鲁西北特委再次分为鲁西和鲁西北,单独组织工作。

因38年底范筑先战殁、山东抗日第六区覆灭,鲁西抗日形势大坏,39年1月,分开的鲁西、鲁西北特委,联合38年五月组建的泰西(就是泰山以西)特委,组建鲁西区党委,下辖第一到第七这七个地委(同年11月又改为以地名方位命名的七个地委)。这是后来的冀鲁豫分局的主体。

2月,直南特委根据河南河北两个省的区划,分成直南地委和豫北地委。又在后来的40年4月合并组建了冀鲁豫区党委。冀鲁豫分局的名号,从这儿出现。

5月,苏鲁豫特委进阶为苏鲁豫区党委,并在41年1月分出一部加入到了鲁西区党委的湖西地委。

41年7月,鲁西区党委及下辖的泰西、运西、鲁西北、运东、巨南五个地委,同冀鲁豫区党委及下辖的第一、二、三地委合并,组建为新的冀鲁豫区党委,下辖第一到第八以及巨南共九个地委,而之前划入苏鲁豫区的湖西区也在42年10月回归冀鲁豫。

42年是边区军民形势最严峻的一年,根据地被打成了游击区,规模缩小三分之一,于是进行了相对应的调整,12月,冀鲁豫十个地委合并为六个地委。42年豫北会战失利,花园口改道,于是在43年1月添设黄泛区的水东地委。

43年开始,局势好起来了,日军越来越孱,边区进阶为解放区,于是在44年5月,冀鲁豫区党委和河北的冀南区党委合并,组建了新的冀鲁豫党委并进阶为冀鲁豫分局,下辖第一到第十一以及水东、水西共十三个地委。这也是冀鲁豫边区最辉煌的一段时期。

45年9月,抗战胜利,冀鲁豫分局改组,河北的归河北,冀鲁豫的归冀鲁豫,于是同年十月从分局十三个地委里抽调第二到第七共六个地委组建冀南区党委,剩下的七个地委改组成冀鲁豫区党委,下辖第一到第六共六个地委。

46年11月,解放战争中的冀鲁豫区党委再次改编,水东地区的第六地委改属河南,剩余的五个地委重新划为八个,至此,平原省规模基本形成。47年9月,析设第九地委。

49年8月,冀鲁豫区党委进阶为平原省委。

我画了个草图:

注:资料来源于《中共冀鲁豫边区党史大事记》,这书最后本来有一个“附:中共冀鲁豫边区党组织沿革示意图”,结果我快把书撕烂了都找不着,我翻来覆去横竖睡不着,爬起来用放大镜看半天,最后在书缝里发现被人撕了。于是只好自己画了,准不准确不知道,凑活着看吧。

user avatar

在国共中俄之间转圜,也是悲惨,无人纪念,其实那也是一段惨绝人寰。

听过一个故事,一个日本乡下女孩,为了生活,学了护士,去了东北(满洲)。日本战败后,先是被苏军俘虏,后被释放,但找不到乘船回日本的机会,而且回去也是给家里徒增负担,就和小姐妹一起参加了东北民主联军的医疗队,随四野南下,打到了常德,战死在那里了,死前跟小姐妹嘱咐尽可能把自己带回日本。

战场上怎么可能?埋下前,小姐妹一横心,割下她的一条腿骨,就这样藏在背包里好几年。解放后,四野日本人员遣返回国。五十年代初,小姐妹终于把阔别家乡十几年的小女孩带回家了。

我是阶级调和论者,我有错,我要改。

user avatar

抗战后期日军的后勤保障跟不上了,大部分工业都去造船去了,日军甚至出现了国械部队。

日军正是从1943年开始大量装备缴获的我国武器,主要是配备新成立的30多个独立旅团,独立混成旅团,还有几个治安师团开始换装我国武器。主要就是使用81-82毫米迫击炮换掉应该配备的92式步兵炮。

使用捷克式机枪替换,应该配备的96,99和11年式机枪。使用缴获的我国山炮,代替日本造山炮。使用中正式步枪代替日本38式步枪。日本挑选了毕竟好的,40万支步枪,1966门迫击炮,1427门山野炮,高射炮和4425挺重机枪,13526挺轻机枪配备给这些日军。

在1944年豫湘桂会战这种情况,尤其严重,交战双方使用的武器弹药都是一样的。比如在日军第13师团夺取金城江以后,从这里的武器库得到了12门山野炮,60门飞机用机关炮,85挺重机枪,1500支步枪和大量弹药,日军第13师团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补给,就是在金城江通过这些武器弹药补充了自己。

并且,还穿上了从军需库拿出来的棉衣和军装,日本出版的战史广西会战都说,到了豫湘桂会战后期,日军除了军帽还是日本式的,从棉衣军装到武器,已经完全中国化

与之相对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和地方抗日武装大量日式装备的普及,八路军的装备越来越像日军,有八路鬼子的说法,记得看过一个日军士兵写的回忆录,说是日军总崩溃的时候,他和他的战友自由行动,想去海边找船回日本,经过村庄时,遭到村庄里三八式步枪的射击,才醒悟到,大部分村庄一直是抗日的据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抗战胜利前夕,在中国境内,特别是一些偏远地区和交通不便的据点,仍有部分日军在负隅顽抗。这些部队的处境,正如您所说,已经非常窘迫,走向了最后的败亡。以下将从几个方面详细讲述其战败情况和生活窘迫程度:一、战败情况:被围困、补给断绝、节节败退1. 战术上的孤立与围困: 随着中国军队战略反攻的推进,特别是.............
  • 回答
    抗战后期,随着中国战场战局的扭转,以及太平洋战场日军节节败退,留在中国的日军,尤其是那些被切割、被包围的部队,处境愈发艰难。他们的“负隅顽抗”更多的是一种被动的、绝望的挣扎,而非有组织的、有希望的反攻。兵力与士气: 分散与孤立: 随着盟军在太平洋战场上的推进,日本海军和空军的制空权、制海权几乎丧.............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的复杂性,也涉及到对历史人物评价和解读的不同视角。关于史泽波(通常指阎锡山)在刘志丹牺牲事件中的角色以及上党战役的性质,以及为何在抗战后我们对他的态度可以被解读为“宽容”,需要我们细致地梳理和理解当时的政治背景、各方立场以及历史发展的逻辑。首先,我们来澄清几个关键点,并深入探讨背后.............
  • 回答
    国民党在抗战后期,其战斗力确实经历了一个复杂而矛盾的时期,尤其体现在国内战场和缅甸战场上的表现差异上。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具体情况。抗战后期国民党战斗力的整体状况:到了抗战后期,国民党军队在经历了几年艰苦卓绝的作战后,其士气和装备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但也并非全然衰退。相反,国民党.............
  • 回答
    关于中国军队在抗战后期仍然面对日军的艰难局面,以及几年后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取得巨大胜利的“巨变”,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等多个层面。不能简单地将两者划为“惨败”与“大胜”,而应看到其中演变的复杂性和关键性的转变。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一、 抗战后期的中国军队与日军的.............
  • 回答
    国民党在抗日战争后期的表现,是否“消极抗战”,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需要将时间线拉长,审视当时的国内外形势、国民党自身的战略考量以及它所面临的巨大挑战。简单地用“积极”或“消极”来概括,未免过于片面。一、 战局的转折点:从战略防御到战略相持抗日战争爆发初期,面对日军的强大.............
  • 回答
    抗日战争后期,国民党军队中确实存在消极抗战的现象,这并非否定所有国民党将士的浴血奋战,而是在复杂的大背景下,某些部队和领导者未能完全履行抗日职责,甚至采取了保存实力、观望等待的策略。要量化这一数字非常困难,因为“消极抗战”本身就是一个相对模糊的概念,涉及动机、表现形式和程度的多种解读。但我们可以从几.............
  • 回答
    国军在抗战胜利后的战略决策,特别是“每城必守”的原则,对他们在解放战争中丢掉大陆的结局,无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导致”或“没有导致”的二元论问题,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重要推手。要细致地分析这一点,我们需要从战略目标、兵力部署、战场态势以及国共双方的优劣势等多个维度去审视。一、 战.............
  • 回答
    抗战结束后,国民政府之所以面临严重的通货膨胀,原因错综复杂,是多种因素相互叠加、恶性循环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来详细解读:一、战时积累的财政赤字与巨额军费开支的延续 战争消耗巨大: 八年抗战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破坏和财政压力。国民政府为了支撑战争,不得不大量发行法币,以弥补巨额的军.............
  • 回答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之所以认为三个月就能灭亡中国,其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既有日本自身的战略判断和军事优势,也有对中国国情和抵抗意志的严重误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日本的战略自信与军事优势: 速战速决的“大陆政策”思想: 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就奉行“大陆政策”,视朝鲜半岛和中国.............
  • 回答
    抗战胜利后,对汉奸的审判和处理,是那个时代一项极其复杂而敏感的议题,其过程之曲折、尺度之争议,至今仍是历史研究的重要课题。简单来说,这就像一场大手术,既要清除病灶,又要顾及身体的元气,其间充满了权力博弈、民族情绪、法律原则和社会现实的交织。首先,我们得明确“汉奸”这个概念在当时语境下的含义。它主要指.............
  • 回答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的失败,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多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下的必然结果。若要细致探究,我们需从以下几个主要层面来剖析:一、 政治层面:丧失民心,统治合法性危机 政治腐败与独裁专制: 抗战期间,国民党政府虽是战时执政党,但内部的官僚腐败、特权横行、裙带关系普遍存在。战后,这.............
  • 回答
    关于抗战爆发后蒋介石政府继续向日本支付庚子赔款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令人费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细节。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跳出“单纯的恩仇录”视角,从更复杂的政治、外交和国际环境来审视。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庚子赔款的性质和背景。庚子赔款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年)后,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辛丑条约.............
  • 回答
    关于抗战胜利后伪满洲国“通敌者”的数量,以及他们被“清算”的具体细节,这是一个复杂且需要谨慎对待的问题。需要明确的是,“通敌者”这个词语在当时的语境下,主要指向的是在伪满洲国政权下任职,或与侵华日军合作、为虎作伥的中国人。他们的“清算”方式和程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区域,以及依据不同的历史资料.............
  • 回答
    抗战胜利后,中国是否还属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而且答案并非非黑即白,需要结合当时的具体情况和历史学的分析来理解。首先,我们回顾一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内涵。 这个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的重要分析工具,用来描述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性质。它包含两个核心层面: 半殖民地.............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假如”,一旦历史的车轮驶入这个未曾发生过的轨道,我们现在的生活,以及整个中国的面貌,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不妨来细致地描绘一番,看看这个“假如”的世界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假设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在外部压力和内部共识下,真的能够放下分歧,以和平协商的方式组建一个联合政府,那么接.............
  • 回答
    关于抗战胜利后蒋介石邀请冈村宁次担任军事顾问一事,确实是一个非常敏感且在历史研究中存在不少争议的课题。理解这件事,需要我们将其置于当时极其复杂的历史背景和蒋介石的战略考量之下,并排除一些不必要的个人情感臆断。一、 历史背景的复杂性首先,我们要明确抗战胜利后的中国是什么样的状况。 胜利的代价巨大:.............
  • 回答
    国民党政权在抗战前确实对共产党进行了多次“围剿”,一度将其逼入绝境,但战后仅仅用了三年时间就失去了大陆的统治权,最终退守台湾,这中间的原因错综复杂,绝非单一因素能够解释。如果要详细分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层面来看:一、 抗战前的“围剿”:成功之处与局限性国民党在“围剿”中取得的阶段性胜利是客观存.............
  • 回答
    关于抗战时期东北地区抵抗力度的讨论,确实存在一些误解和被片面解读的观点,甚至被一些人用来进行地域攻击。要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需要深入了解当时的具体历史背景、东北地区的特殊情况以及中国共产党在其中扮演的角色。首先,“抵抗力度小”的说法本身就存在很大的片面性,甚至可以说是失实的。 事实是,在中国共产党领.............
  • 回答
    清朝灭亡,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就此落下帷幕。但随之而来的是一个巨大的真空,以及无数残留的、曾经是“大清”一部分的武装力量。这些军人,他们的命运又将如何?为何在后来抗击外侮的烽火岁月中,我们很难看到他们成建制的“清军”身影?这背后,隐藏着一段复杂的社会转型和军事重塑的历程。清军的“解体”与分流:辛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