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国民党抗日后期真的是消极抗战吗。?

回答
国民党在抗日战争后期的表现,是否“消极抗战”,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需要将时间线拉长,审视当时的国内外形势、国民党自身的战略考量以及它所面临的巨大挑战。简单地用“积极”或“消极”来概括,未免过于片面。

一、 战局的转折点:从战略防御到战略相持

抗日战争爆发初期,面对日军的强大攻势,国民党作为中国的执政党,承担起了抵抗侵略的主要责任。从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到武汉会战,国民党军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虽然未能阻止日军的深入,但也极大地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企图,赢得了战略防御阶段的胜利。

然而,随着战事的深入,尤其是在1938年武汉会战之后,中国战场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这意味着日军的侵略速度减缓,但其占领区域仍然广阔,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上难以发动大规模的战略反攻。国民党政府面临着一个现实的困境:如何在保持抗战的持久性与避免国家力量的过早耗尽之间找到平衡。

二、 国民党抗战的“积极”与“无奈”

当我们说国民党“消极抗战”时,通常会指向以下几个方面:

正面战场失利与战略退却: 在战略相持阶段,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上虽然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也出现了一些战略性退却,例如1939年的南昌会战、1940年的枣宜会战等。一些历史论述会认为,这些退却未能充分发挥地利优势,甚至存在保存实力的考量。
“剿共”政策的阴影: 尽管是抗日统一战线,但国民党政府始终将共产党视为潜在的威胁。在抗战期间,国民党执行了“先安内后攘外”的旧思想,虽然在抗日大背景下有所收敛,但“闪击”皖南新四军事件(1941年)以及在华北地区对共产党的军事围堵和摩擦,无疑削弱了抗日阵营的力量,也给人留下“消极抗战”的口实。
缺乏大规模战略反攻: 相较于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不断壮大和活跃,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尤其是后期,较少有能够扭转战局的、大规模的战略反攻行动。一些研究认为,这是由于国民党军队的装备、训练以及后勤补给都存在严重的不足,无法支撑大规模的攻坚战。

然而,如果仅仅以此断定国民党“消极抗战”,则忽略了其抗战过程中的“积极”方面和所处的“无奈”境地:

坚持抗战的决心: 尽管面临重重困难,国民党政府始终没有放弃抗战。从迁都重庆,到与盟国协同作战,国民党政府在国际舞台上争取援助,维持着中国的抗战地位。蒋介石本人在面对压力时,也多次表明“和平必亡,抗战必胜”的决心。
正面战场的巨大牺牲: 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上伤亡数字巨大,涌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如张自忠将军的战死沙场,无数将士在血与火的洗礼中为国捐躯。这些牺牲绝非“消极”二字可以概括。
牵制日军主力: 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上牵制了日军绝大部分的兵力,为中共领导的敌后游击战争和盟军在太平洋战场的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如果没有正面战场的巨大牵制,日军将有更多的兵力投入到其他战场,中国的抗战局面将会更加艰难。
战略决策的考量: 在战略相持阶段,国民党政府面临着如何保存实力、如何应对复杂的国际局势等一系列战略决策问题。面对拥有绝对优势的日军,贸然发动大规模反攻可能导致全线溃败。因此,采取消耗战、持久战的策略,也是一种战略选择。
盟国协同作战: 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中国成为同盟国的重要成员。国民党政府积极配合盟军的战略部署,参与了滇西反攻等重要战役,最终与盟军一道将日军赶出了中国。

三、 历史的复杂性与多重解读

评价国民党在抗战后期的表现,需要置于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并理解其内部的复杂性和所面临的巨大压力。

军事实力对比悬殊: 国民党军队在武器装备、训练水平、后勤保障等方面,与日军相比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这种差距限制了其发动大规模攻势的能力。
内部腐败与效率问题: 国民党政府内部也存在着腐败、派系林立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抗战的整体效率和动员能力。
国际援助的不确定性: 在战争初期,国际援助相对有限,国民党政府需要依靠自身力量支撑战争。后期虽然有盟国援助,但援助的及时性和规模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因此,简单地将国民党抗战后期定性为“消极抗战”,是对历史的简化和片面化。更准确的说法可能是,国民党在抗战后期面临着巨大的军事、政治和经济压力,其战略选择既有坚持抗战的决心和付出,也存在着战略上的局限性和一些政治上的考量。

历史的评价应当是多维度的。国民党作为当时的执政者,其抗战的功绩和牺牲是不可磨灭的。同时,其在战略部署、内部治理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也同样是历史留下的课题。理解国民党在抗日战争后期的表现,需要抛开简单的标签化思维,深入分析其行为背后的逻辑和当时的历史条件,才能得出更为客观和全面的结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美国人是这样认为的,参见迪克西使团的报告:

第一页:


题目:美军军事援助中国共产党军队的价值
致: 主管将军, 美国驻中国、缅甸、印度部队

美国军队已经与中国共产主义者的武装力量展开了合作。到目前为止我方在合作中均处于被动——中共的情报来源提供的窃听信息以及对美军飞行员的救援。这些初步合作所产生的显著成功应该使更主动的(合作)措施纳入我们的考虑。

这种主动的合作应当以提供中共急缺的基本军用物资为开端,辅以以有效使用这些物资为目的的必要培训。由于中国的战局已经进入晚期,这种合作应该做好计划,以实现共产党与空军及其他陆军力量的战术协同。

应当承认,支援共产党部队的物理困难很大。但是这些困难是可以被克服的。但是启动这种合作的决策却会涉及军事和政治策略方面的一些问题。首当其冲的,当然是来自国民党的强烈且顽固的反对。我们必须确定,援助共产党所能带来的合理的预期收益是否能够超出那些克服困难或无视国民党所带来的代价。

对于这一问题的决策,我建议,应基于以下考量。

A. 政治

我们现在对中国的情况已经足够熟悉了,也充分体验了与国民党的合作,因此可以说国民党如同它表面上一样,是虚弱、无能且不合作的。

政治盲目且完全自私的国民党领袖所担心的唯一问题是他们摇摇欲坠的权力。由于缺乏民望且没有勇气采取必要改革来重获民望,国民党知道它的可悲的、毫无士气的壮丁部队无法在战斗中抵抗日本人。在其当前的短浅目光看来,那些军队以及国民党希望我们将提供的装备才是它权力的根基。由于缺乏任何有效的经济政策,国民党正在使这个国家迅速滑向经济崩溃。国民党害怕这一过程会被任何,无论是我们的还是它自己的,在中国的大型军事行动所加速。

因此,国民党害怕,也试图避免任何大型军事行动对其资源的进一步损耗。它希望能够有人在中国之外替它赢得这场战争


第二页


它非常害怕美国将军事行动大规模地扩展到中国境内,仅次于害怕苏联介入。

而中共所考虑的问题则恰恰相反。这场战争给予了他们一个成长并极大提升影响力的机会。通过使人们确信这是他们自己的战争、它们必须要参战,中共获得了切实的民众支持,并动员了华北很大一部分人口。积极参与抗日战争给予了共产党一个机会,让他们获得了到目前为止最大的权力。这一事实非常重要。共产党意识到,如果它在赢得这场战争的过程中扮演了主要角色,其国内国际地位都会得到极大的加强。即使不是因为其他理想主义或爱国主义的原因,以上的理由也足以使中共非常想要战斗。

基于这一背景,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a) 把我们的支持和援助局限于国民党将不可能帮助我们获得一个有力的、全心全意的盟友。

(b) 相反,这将鼓励国民党当前的不民主倾向。尽管这也许能延长国民党岌岌可危的政权,但是只要国民党拒绝改革,我们就会怀疑它能否长久推延那不可避免的内部危机。美国的支援甚至将鼓励那些充满法西斯思维的领袖挑起内战,而这一点对中国,对该地区战后和平,对美国在这里和平的利益都是一场灾难,

(c) 对国共两党无差别的援助,将会使至少一支部队变得作战得力,那就是非常热衷于战斗的共产党。

(d) 这种无差别的援助,还将在中国产生一种建设性的影响。国民党将不仅将被迫来争夺我们的支持,也将不得不去争夺中国人民的支持。我们因此可能可以刺激国民党进行改革。

(e) 最后,我们给予共产党的支援将几乎肯定地使国民党无法发动内战。与此同时,我们也不太可能会促使一场宣扬共产主义的内战发生。他们的政策是反内战的。他们从我方想要获得的武器(与国民党想要获得的武器形成鲜明对比)是简单轻便型的,而不是重型进攻性武器。而且,如果我们的政策能够促使国民党实现进步,内战也就是不必要的了。

总结:如果国民党如他们所宣称的那样——民主且真诚、急切地想要尽快击败日本人——那么我们提议要给予中共至少成比例的援助时,他们就不应该反对。不过分地说,国民党反对的强度能够有效反映我们援助共产党究竟有多高的价值。




第三页


B. 军事

尽管我们在实际战区尚未完成现场观察,但对于共产党的了解已经足以获得一些结论。这些结论也与我们从共产党获得合作的结果一致。但是,比其他都更重要的是这样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即共产党从战争之初白手起家到现在已经在华中、华北的广大区域不但维持了而且极大增强了自身实力。与此同时,他们在华中和华北还持续地牵制了大量的日军。

(a) 共产党在长江以北日军交通线沿线而且极为接近交通线的位置保持着战略据点。显示这些地点的地图完全可以说明问题。共产党提供的这一情况与他们所提供情报的范围以及对美军飞行员的援救行动非常吻合。从这些地点出发,他们可以到达各主要城市并切断铁路。由于我们对中国海的控制日趋完全,这些交通线就变得越来越重要了。比方说,如果我们在华东登陆或汉口受到攻击,这些交通线对于日本人来说就将是生死攸关的。

(b) 共产党武装有能力进行运动战、游击战,他们对这种作战富有经验,而且他们有足够的士气和决心来执行此类行动。

(c) 他们在我们所关心的区域中拥有长期、大规模进行游击战所必需的广泛的民众支持。这种广泛的支持带给他们极大的有用(由于自愿且受过部分训练)的人力储备。

(d) 他们的物质需求是简单而且不过分的。给予他们少量支持,就将获得很大收益。他们意识到他们不能够,而且作战地形和行动也不允许,使用重型复杂的现代装备。

(e) 向共产党提供一定量的物资将不仅仅提高他们的战斗力(比方说使他们能够摧毁炮楼,或者在一定时间里守住桥梁以确保破坏工作完成),而且可以使他们像他们过去做的一样,通过缴获日本人的装备来获得更多的物资。他们在日占区所处的区域及他们使用的战术使得他们可以实现自给自足。

(f) 提供给共产党的物资数量就算不多,也可以在扰乱交通、破坏工业和物资以及杀伤日本人方面比空军使用同等数量的物资要更为有效。空中轰炸不仅浪费而且效果很差。由于华北与我们可用的基地之间的距离,它还需要大量消耗汽油、维护物资和其他装备。通过,比方说,大量沿铁路周边地区的协同的游击队攻势,可以更好地实现摧毁日本铁路、让其无法运行的目标



第四页


如果共产党拥有足够的补给而使他们的作战更为得力,不仅是铁路沿线的日本守军,整个占领区的日本守军都不得不增兵。在这些行动造成的日本人装备上的损失和花销将远高于单独的空袭。

(g) 利用共产党武装在日军大后方进行游击战和破交战将使空军力量能够集中到其他任务上。比如,在登陆之前一段时间,共产党军队可以被给与足够的物资并进行相关的训练。那么整装待发的共产党就可以代替空军对满洲至长江流域的交通线进行攻击和扰乱。因而,当登陆即将开始以及完成之后,空军就可以完全投入到直接火力支援之中。

结论:

从所有这些政治和军事因素的考量出发,我认为,应当将美国军事援助扩展至中国共产党军队。

约翰 S. 瑟维斯


批准发送:戴维 D. 巴列特 上校, G.S.C.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国民党在抗日战争后期的表现,是否“消极抗战”,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需要将时间线拉长,审视当时的国内外形势、国民党自身的战略考量以及它所面临的巨大挑战。简单地用“积极”或“消极”来概括,未免过于片面。一、 战局的转折点:从战略防御到战略相持抗日战争爆发初期,面对日军的强大.............
  • 回答
    国民党在抗战后期,其战斗力确实经历了一个复杂而矛盾的时期,尤其体现在国内战场和缅甸战场上的表现差异上。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具体情况。抗战后期国民党战斗力的整体状况:到了抗战后期,国民党军队在经历了几年艰苦卓绝的作战后,其士气和装备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但也并非全然衰退。相反,国民党.............
  • 回答
    抗日战争后期,国民党军队中确实存在消极抗战的现象,这并非否定所有国民党将士的浴血奋战,而是在复杂的大背景下,某些部队和领导者未能完全履行抗日职责,甚至采取了保存实力、观望等待的策略。要量化这一数字非常困难,因为“消极抗战”本身就是一个相对模糊的概念,涉及动机、表现形式和程度的多种解读。但我们可以从几.............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确实触及了许多历史的复杂性。将国民党军在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中的表现,以及解放军(原国民党军投诚起义改编的部队)的战斗力进行对比,往往会得出“国民党军无能,起义部队神勇”的结论。但事情绝非这么简单,背后有很多深层次的原因,需要我们一层层剥开来看。国民党军在抗日战争中的表现:并非“.............
  • 回答
    国民党政权在抗战前确实对共产党进行了多次“围剿”,一度将其逼入绝境,但战后仅仅用了三年时间就失去了大陆的统治权,最终退守台湾,这中间的原因错综复杂,绝非单一因素能够解释。如果要详细分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层面来看:一、 抗战前的“围剿”:成功之处与局限性国民党在“围剿”中取得的阶段性胜利是客观存.............
  • 回答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的失败,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多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下的必然结果。若要细致探究,我们需从以下几个主要层面来剖析:一、 政治层面:丧失民心,统治合法性危机 政治腐败与独裁专制: 抗战期间,国民党政府虽是战时执政党,但内部的官僚腐败、特权横行、裙带关系普遍存在。战后,这.............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假如”,一旦历史的车轮驶入这个未曾发生过的轨道,我们现在的生活,以及整个中国的面貌,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不妨来细致地描绘一番,看看这个“假如”的世界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假设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在外部压力和内部共识下,真的能够放下分歧,以和平协商的方式组建一个联合政府,那么接.............
  • 回答
    ChinaJoy上,一位玩家为了抗议《原神》而砸毁PS4的行为,确实在国内外引起了不少关注和讨论。要评价这件事,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看待。事件本身: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事件的发生。一位玩家在ChinaJoy展会现场,公然砸毁了一台PS4,理由据称是对《原神》的不满。这个行为本身,无论出于何种原因.............
  • 回答
    “国民党抗日积极还是消极?”这个问题,我跟你说,这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历史这东西,就像一杯陈年的老酒,味道复杂得很,不能简单地一褒一贬。尤其是在抗日战争这么一场波澜壮阔的大事面前,国民党在其中的角色更是值得好好说道说道。咱们得先摆明一个事实:国民党政府是当时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也是领导全民族.............
  • 回答
    西安事变:改变中国命运的导火索,还是唯一推手?西安事变,这三个字在中国近代史上如同一道惊雷,响彻云霄,彻底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少壮派将领,以“兵谏”的方式,扣押了当时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要求他停止“剿共”,一致抗日。这一举动,无疑是促成国共第.............
  • 回答
    关于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的“德械师”以及德国为何会在特定时期援助中国,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话题。坊间流传的“晚几年开战多出多少德械师”之类的说法,虽然带着一丝“如果”的想象,但背后反映的是当时国民党政府积极图强,希望通过引进先进军事装备和训练来提升国防力量的努力。国民党政府的“德国情结”.............
  • 回答
    解放战争中,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上屡屡败给中共野战军,这确实是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尤其考虑到其中许多国军将领曾是抗日名将,身经百战。这背后绝非简单的“谁更英勇”就能解释,而是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因素,从战略、战术到政治、经济、人心向背,环环相扣,最终导致了这场军事上的巨大落差。一、 战略层面的失误与僵化.............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问题,背后牵扯到历史叙事、政治立场以及社会现实的方方面面。要理解为什么一些“总要我们铭记历史”的国家,在对待国民党抗战老兵的问题上显得不够重视,需要从几个层面上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必须明白,历史的“铭记”本身就不是一个纯粹客观的过程,它很大程度上是当下政治和社会语境下的选择和.............
  • 回答
    国民党在抗战中并非没有建立敌后根据地,事实恰恰相反,国民党在敌后也进行了广泛的抗战活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相比于共产党在敌后根据地的建设和发展,国民党在这一领域的表现确实存在一些显著的差异,这背后有多重原因交织影响,而非简单的“不建立”。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国民党确实建立了敌后根据地。 .............
  • 回答
    评价国民党正面战场和共产党敌后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需要我们抛开过于简单的二元对立视角,深入到历史的肌理中去考察。两者都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只是其战略定位、作战方式、贡献侧重点以及所面临的挑战有所不同。国民党正面战场:抵御侵略的血肉长城国民党作为当时中国的执政党,其正.............
  • 回答
    国民党和共产党在局部抗战(19311937)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一个复杂且充满动态的议题。这段时期,尽管日本侵略日益加剧,中国国内依然存在着国共分裂、地方势力割据以及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斗争。在此背景下,国共两党都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也为后来全民族抗战的爆发奠定了基础。一、 局部抗战的背景(1931193.............
  • 回答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和日军的战力对比,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不能简单地用“强”或“弱”来概括。双方在装备、训练、战术、士气、组织等多个层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为你梳理这些对比,力求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一、 装备与技术层面的对比这是最直观,也最能体现双方差距的一点。 日本.............
  • 回答
    要说清楚抗战时期国军的战斗力层级划分,这事儿可就复杂了,远不像电影里那样齐刷刷的,强弱差别那叫一个大。不能一概而论,得具体到不同的时期、不同的部队。不过,咱们可以大致梳理一下,让大家心里有个谱。战斗力层级划分:金字塔结构,但塔身崎岖不平如果非要划分,我更倾向于按“建制完整度”、“训练水平”、“装备精.............
  • 回答
    要说清楚国民党在国共内战失败后,为什么选择退守台湾而不是像抗战时期那样迁都重庆,这背后涉及的因素错综复杂,既有历史的偶然,也有战略的必然,更与当时台湾的特殊地位和国民党自身的考量息息相关。首先,我们得明白,抗战时期的重庆,与内战末期的台湾,其性质是完全不同的。抗战时期的重庆:战略撤退与坚持抵抗抗战爆.............
  • 回答
    台湾“前瞻基础建设计划”的通过,尤其是国民党在其中的态度转变,无疑是过去几年台湾政坛的一件大事。要理解这件事,得从几个层面来分析:“前瞻条例”是什么?为何如此关键?首先,我们要知道“前瞻基础建设计划”是怎么一回事。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预算案,而是民进党政府上台后提出的一个大型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号称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