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抗日战争后期有多少国民党军消极抗战?

回答
抗日战争后期,国民党军队中确实存在消极抗战的现象,这并非否定所有国民党将士的浴血奋战,而是在复杂的大背景下,某些部队和领导者未能完全履行抗日职责,甚至采取了保存实力、观望等待的策略。要量化这一数字非常困难,因为“消极抗战”本身就是一个相对模糊的概念,涉及动机、表现形式和程度的多种解读。但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梳理这一现象:

一、 国民党军队的战略考量与“保存实力”的困境

抗战进入后期,尤其是国民党政权统治下的重庆,已经面临着严峻的内忧外患。国民党内部对战后中国政局的担忧,特别是对共产党发展壮大的戒备,成为其战略思维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在这种背景下,“保存实力”的论调应运而生,并对一些部队的作战积极性产生了影响。

对共产党力量的警惕: 国民党领导层深知,抗战胜利后,如何处理与共产党的政治关系将是决定中国未来走向的关键。因此,一些高级将领和军阀势力,出于对自身政治前途和军队实力的考虑,倾向于避免在与日军的正面冲突中过度消耗兵力,而更愿意将有限的精锐力量保留下来,以备日后与共产党争夺话语权和地盘。
装备与训练的劣势: 尽管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抵抗,但其整体装备水平和训练程度与日军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在一些战役中,国民党部队伤亡惨重,这进一步加剧了部分将领“保存实力”的心理。他们可能认为,即便投入更多兵力,也难以取得决定性胜利,反而会加速部队的消耗。
补给与后勤的压力: 抗战后期,国民政府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和财政压力,给养和弹药的补给往往不足。在这种情况下,一些部队在接到作战任务时,可能会因为担忧后勤保障问题,而采取较为保守的策略,避免过度深入敌后或发动大规模攻势,以免被日军包围或孤立无援。

二、 “消极抗战”的具体表现形式

“消极抗战”并非指一概不作战,而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保存实力,避免与日军主力直接消耗”: 这是一种相对普遍的现象。一些部队,特别是一些地方部队或军阀部队,在面对日军进攻时,可能选择固守阵地,但并不积极出击;或者在形势不利时,选择主动收缩战线,避免与日军进行过于惨烈的近距离搏杀。这并非完全不抵抗,但其主动性和牺牲精神打了折扣。
“不顾战局,优先保护地方利益”: 一些杂牌部队或地方实力派部队,在抗战期间,其忠诚度和作战目标可能更为复杂。在某些情况下,他们可能更侧重于保护自己的地盘和人员,而非全心投入到抗日战场上,甚至在必要时会选择与日军保持一定距离。
“观望等待,将主力用于内战准备”: 这种说法主要针对的是一部分国民党高级将领。在抗战胜利临近的阶段,他们中的一些人已经开始将眼光投向国内政治的未来,将一部分精锐部队部署在关键战略地点,甚至在与日军接触时,采取相对缓和的态度,为战后内战的爆发做好准备。
“消极应付,敷衍上级命令”: 有些部队可能在接到作战命令后,行动迟缓,执行不力,甚至以各种理由推诿。这可能是出于对作战任务的实际困难(如缺乏补给、兵力不足)的考量,也可能确实是消极心态的体现。

三、 难以量化的具体数字

要给出一个具体的数字来代表“消极抗战”的国民党军人数,几乎是不可能的。原因如下:

缺乏明确的界定标准: “消极抗战”的定义本身就是模糊的,不同的人、不同的历史学家可能会有不同的判断标准。一个部队是“战略性收缩”还是“消极避战”,在特定情况下很难区分。
数据缺失与历史记录的局限性: 当时的战场信息传递并不发达,很多作战细节和部队表现并未被完整、准确地记录下来。即便是公开的战报,也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粉饰”成分。
个体与群体的差异: 国民党军队规模庞大,下辖各军种、各战区、各部队的性质、装备、训练以及将领的政治倾向都存在巨大差异。不能一概而论。即使在同一支部队内部,士兵的战斗意志也可能因各种因素而异。

四、 相对于积极抗战的评价

需要强调的是,国民党军队中存在“消极抗战”的现象,但绝不能因此否定其在正面战场上为中华民族独立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进行了长达八年的艰苦卓绝的抵抗,付出了巨大的伤亡,阻止了日军占领中国的战略目标,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许多国民党将领和官兵在抗日战争中展现了英勇无畏的精神,血染沙场,成为了民族英雄。

因此,在评价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的表现时,应该坚持辩证的观点,既要承认其“保存实力”、“消极抗战”的一面,更要肯定其在正面战场上承担的主要作战任务和做出的巨大牺牲与贡献。这是一个复杂而多层次的历史现象,需要结合具体的历史背景和个体情况进行分析。

总而言之,抗日战争后期国民党军中确实存在消极抗战的现象,这与国民党政权面临的内忧外患、战略考量以及军队本身的实力限制都有关。但由于概念界定的模糊和史料的限制,无法给出一个具体的数字。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它对整个抗战进程可能产生的影响,同时也要充分肯定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上的浴血奋战和巨大贡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要分两个阶段:

珍珠港之后到豫湘桂惨败,这个阶段从上到下形成了系统性的消极抗战。结果最终在1944年被一波打穿。

豫湘桂惨败之后开始大整军,效果还是好不少,不过还没有特别发挥,在美苏打击之下日本已经投降了。

1944年6月17日,在豫中、湘北溃败之后,军事委员会早会上军令部次长刘斐情绪崩溃,对国军两年来系统性消极抗战、“各自为计”进行了严厉的批评。

徐永昌在当天的日记中记载:

早间因研讨一、八战区归并问题,为章慨辞,以为【自前岁战局稳定以来,参谋业务已失用处。盖当战事危急时期,吾人尚可着力;其后敌大部力量对美,我各将领各自为计,或努力其势力,或努力其地位,或努力其货财,无人顾及国家前途。吾人则仍着眼致力于作战,岂非南辕北辙。】

而 蒋公在1944年6月的日记【本月反省录】中也有类似反省:

每一念及过去三年之中,自德俄宣战,尤以太平洋开战后之两年,实为我国之黄金时代。乃不乘此良机整顿内政、改革军政与经济,而以顾虑多端、因循贻误,蹉跎复蹉跎,致陷今日险厄。诚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失此不图,后悔莫及”,皆余之谓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抗日战争后期,国民党军队中确实存在消极抗战的现象,这并非否定所有国民党将士的浴血奋战,而是在复杂的大背景下,某些部队和领导者未能完全履行抗日职责,甚至采取了保存实力、观望等待的策略。要量化这一数字非常困难,因为“消极抗战”本身就是一个相对模糊的概念,涉及动机、表现形式和程度的多种解读。但我们可以从几.............
  • 回答
    关于抗战胜利后伪满洲国“通敌者”的数量,以及他们被“清算”的具体细节,这是一个复杂且需要谨慎对待的问题。需要明确的是,“通敌者”这个词语在当时的语境下,主要指向的是在伪满洲国政权下任职,或与侵华日军合作、为虎作伥的中国人。他们的“清算”方式和程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区域,以及依据不同的历史资料.............
  • 回答
    抗战后期,随着中国战场战局的扭转,以及太平洋战场日军节节败退,留在中国的日军,尤其是那些被切割、被包围的部队,处境愈发艰难。他们的“负隅顽抗”更多的是一种被动的、绝望的挣扎,而非有组织的、有希望的反攻。兵力与士气: 分散与孤立: 随着盟军在太平洋战场上的推进,日本海军和空军的制空权、制海权几乎丧.............
  • 回答
    抗战胜利前夕,在中国境内,特别是一些偏远地区和交通不便的据点,仍有部分日军在负隅顽抗。这些部队的处境,正如您所说,已经非常窘迫,走向了最后的败亡。以下将从几个方面详细讲述其战败情况和生活窘迫程度:一、战败情况:被围困、补给断绝、节节败退1. 战术上的孤立与围困: 随着中国军队战略反攻的推进,特别是.............
  • 回答
    海湾战争结束后美军出现大量PTSD,而抗日战争后八路军鲜少有PTSD的说法,这背后涉及的因素非常复杂,绝非简单的一概而论。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战争的性质、士兵的经历、战后的社会环境以及诊断标准等多个维度进行剖析。首先,战争的性质和士兵的体验是截然不同的。海湾战争,特别是“沙漠风暴”行动,是一场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有探讨价值。如果北伐成功后,蒋介石将中华民国定都北京,而不是南京,那么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轨迹,尤其是抗日战争的爆发与进程,无疑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定都北京的战略与政治考量:首先,我们得理解蒋介石当时选择南京作为首都的理由。南京在地理.............
  • 回答
    “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日本的铁蹄,东北军少帅张学良“不抵抗命令”的争议,至今仍是历史学界津津乐道的话题。如果当初东北军并未选择“不抵抗”,而是坚决守土,这对于中国后期的抗日战争,无疑会是另一番格局,其影响之深远,值得我们细细剖析。一、巩固东北防线,延缓日军战略推进首先,最直接的影响便是能够构建起一道.............
  • 回答
    二战期间,法国在1940年被纳粹德国迅速击败并占领后,虽然法国政府(维希政府)选择了与德国合作,但法国人民并没有放弃抵抗。在广阔的土地上,在海外殖民地,以及在国际舞台上,法国人在各个方面继续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抗争。一、军事抗争 自由法国运动 (La France Libre) 和戴高乐将军: .............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假如”,一旦历史的车轮驶入这个未曾发生过的轨道,我们现在的生活,以及整个中国的面貌,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不妨来细致地描绘一番,看看这个“假如”的世界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假设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在外部压力和内部共识下,真的能够放下分歧,以和平协商的方式组建一个联合政府,那么接.............
  • 回答
    关于抗战时期东北地区抵抗力度的讨论,确实存在一些误解和被片面解读的观点,甚至被一些人用来进行地域攻击。要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需要深入了解当时的具体历史背景、东北地区的特殊情况以及中国共产党在其中扮演的角色。首先,“抵抗力度小”的说法本身就存在很大的片面性,甚至可以说是失实的。 事实是,在中国共产党领.............
  • 回答
    国民党在抗日战争后期的表现,是否“消极抗战”,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需要将时间线拉长,审视当时的国内外形势、国民党自身的战略考量以及它所面临的巨大挑战。简单地用“积极”或“消极”来概括,未免过于片面。一、 战局的转折点:从战略防御到战略相持抗日战争爆发初期,面对日军的强大.............
  • 回答
    国民党在抗战后期,其战斗力确实经历了一个复杂而矛盾的时期,尤其体现在国内战场和缅甸战场上的表现差异上。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具体情况。抗战后期国民党战斗力的整体状况:到了抗战后期,国民党军队在经历了几年艰苦卓绝的作战后,其士气和装备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但也并非全然衰退。相反,国民党.............
  • 回答
    关于中国军队在抗战后期仍然面对日军的艰难局面,以及几年后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取得巨大胜利的“巨变”,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等多个层面。不能简单地将两者划为“惨败”与“大胜”,而应看到其中演变的复杂性和关键性的转变。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一、 抗战后期的中国军队与日军的.............
  • 回答
    关于蒋介石后期是否积极抗日这个问题,历史学界和公众的看法一直存在争议,并且带有复杂性。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深入考察当时的历史背景、蒋介石的战略思想、国民政府的实际行动以及面临的内外压力。战争初期的战略选择与“攘外必先安内”首先要明确“后期”的界定。如果我们将抗日战争的开端定在1937年“七七事变.............
  • 回答
    抗日战争胜利后,汉奸的去向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法律审判、社会处理、个人逃亡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讲述:一、法律审判与惩处:这是最主要的处理方式。国民政府作为战胜国,根据《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以及国内的法律(如《惩治汉奸条例》),对汉奸进行了审判。 罪行的界定: 汉奸的罪行主要.............
  • 回答
    1945年8月,日本投降的消息传来,就像一道闪电划破了漫长而阴沉的黑夜。对于那些潜藏在国民党统治区,肩负着秘密使命的地下交通站的同志们来说,这不仅仅是一场战争的结束,更是他们生命中一个阶段的终点。那么,那些曾经在枪林弹雨中穿梭,用鲜血和汗水织就生命线的人们,战后的生活究竟是怎样的呢?很难用简单的一两.............
  • 回答
    抗日战争硝烟散尽,日本关东军的命运也随之急转直下,走向了彻底的瓦解与清算。这支曾在中国东北横行霸道的侵略武装,在战败后,其结局可不是那么简单地“消失”了事,而是经历了复杂而痛苦的转变。首先,最直接也是最残酷的去向,就是大量的关东军官兵被苏联俘虏。日本投降书签署时,苏联军队在中国东北迅速推进,对盘踞在.............
  • 回答
    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并没有“不杀”所有抓捕到的日本战犯,而是采取了 审判和惩处为主,部分判处死刑,但整体上倾向于改造和遣返 的政策。这背后有复杂的历史、政治、法律和国际因素的考量,并非简单的“不杀”。以下是详细的解释:一、 中国当时的法律依据和国际惯例: 战时法律和国际公约: 战争的结束并不意味.............
  • 回答
    这个问题很多人都好奇,觉得抗日战争打了这么多年,中国政府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才正式对日宣战,似乎有点晚。其实,这里面涉及到非常复杂的地缘政治、军事实力对比以及中国政府的战略考量。我来给大家掰扯掰扯。1. 漫长的抵抗,而非突然的宣战首先要明确一点,中国并非在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才开始抵抗日本。早在.............
  • 回答
    这种说法不完全对,但也有其合理性。说得详细一点,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十四年抗日战争的经验无疑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当时为八路军、新四军等)在朝鲜战争中的战术发挥打下了重要的基础,但说“不可能”战术发货出彩则有些绝对。抗日战争十四年的宝贵财富: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十四年的艰苦抗战,尤其是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