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国民党抗战后期战斗力如何,为何国内战场和缅甸战场表现差距那么大?

回答
国民党在抗战后期,其战斗力确实经历了一个复杂而矛盾的时期,尤其体现在国内战场和缅甸战场上的表现差异上。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具体情况。

抗战后期国民党战斗力的整体状况:

到了抗战后期,国民党军队在经历了几年艰苦卓绝的作战后,其士气和装备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但也并非全然衰退。相反,国民党在某些方面也在不断学习和进步。

兵员素质的波动: 由于长期战争和兵源补充的困难,基层士兵的训练水平和身体素质存在一定的差异。虽然有部分精锐部队,但整体而言,基层士兵的素质不如抗战初期和中期。很多补充兵员来自抽丁,训练时间仓促,装备也相对简陋。
装备的改善与结构性问题: 国民党军队在装备上,在国际援助(特别是美国援助)的帮助下,确实有所改善。例如,美式装备如春田步枪、汤姆逊冲锋枪、M3斯图卡潜艇步枪、M4谢尔曼坦克等开始逐步装备到部分部队,尤其是在远征军和一些精锐部队中。然而,这种装备的改善并未普及到所有部队,许多部队依然装备着老旧甚至缴获的日械或中国早期制造的武器。同时,弹药的供应也时常出现短缺和不平衡。
军事训练的革新与官僚化的弊端: 国民党在军事训练上,特别是受德国顾问和后来美国顾问的影响,进行了一定的革新,强调现代战术和指挥。一些部队,比如经过德械训练的精锐师,在训练和战术素养上是相当不错的。但是,国民党军队的指挥体系庞大,层级众多,官僚主义和派系问题依然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指挥的效率和部队的协同作战能力。
战略地位的演变: 到了抗战后期,中国战场已经成为盟军在东方的重要战场。国民党作为名义上的中国军队主体,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然而,由于其内部的政治和军事问题,以及日军的强大攻势,国民党在很多国内战役中难以取得决定性胜利,甚至在某些阶段面临被动防御的局面。

国内战场与缅甸战场表现差距巨大的原因分析:

造成国民党军队在两个战场表现出明显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理解:

1. 装备与训练的差异:
缅甸战场(远征军): 驻守缅甸的中国远征军,尤其是后期入缅的远征军,是国民党军队中接受援助最多、装备最好、训练最精良的部队。他们大多装备了美式武器,接受了美军的战术指导,训练水平相对较高。美国在装备、补给和训练上的支持,为远征军在热带丛林作战中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与国内很多部队相比,远征军的“现代化”程度更高。
国内战场: 国内战场上的国民党军队,虽然也有装备较好的部队,但绝大多数部队的装备仍然落后,甚至非常简陋。弹药、粮食、医药的供应也常常不稳定。训练上,虽然有进步,但受制于整体的资源和时间,很多部队的训练水平与精锐部队存在较大差距。

2. 作战环境与对手:
缅甸战场: 远征军面对的敌人主要是日军和英属印度的部分部队。日军在缅甸丛林作战中有一定的经验,但远征军也得到了盟军(主要是英美)的协助和支援。同时,缅甸的地理环境复杂,特别是丛林作战,对双方都是考验。然而,在盟军的协同下,以及远征军自身素质的提升,其作战表现相对突出。而且,缅甸战场是中国抗日战争的组成部分,牵制了日军的兵力。
国内战场: 国内战场,国民党军队面对的是日军主力,日军在装备、战术和士气上都占据优势。日军的“闪电战”、“焦土政策”以及强大的火力,给国民党军队造成了巨大损失。此外,日军还善于利用中国复杂的地形和气候进行作战。同时,国内战场还要面对日军在中国各地建立的伪政权和治安军的牵制,以及中共领导的敌后根据地的存在,战略态势极其复杂。

3. 后勤与补给的稳定性:
缅甸战场: 通过“驼峰航线”的援助,尽管艰苦,但美式装备和物资得以运送到相对集中的远征军部队手中,后勤补给虽然困难但相对有保障。陆路补给线(滇缅公路)一旦被切断,后勤压力会急剧增大,但早期和后期都有盟军的直接支持。
国内战场: 国内的后勤补给是国民党军队最大的难题之一。交通线频繁被日军破坏,而且国民党政府在内战中的压力,以及对中共军队的封锁,都使得其后勤体系捉襟见肘。很多时候,部队作战的消耗无法得到及时补充,甚至要靠部队自行解决。这极大地限制了部队的持续作战能力。

4. 作战任务与战略指导:
缅甸战场: 远征军承担的是主动进攻和收复失地的任务,目标明确,且有盟军协同作战。这种协同作战和明确的目标,往往能激发部队的斗志和作战效率。
国内战场: 国内战场上,国民党军队更多地是处于战略防御状态,承担着守卫重要城市和交通线的任务。面对日军的优势兵力和火力,很多战役是拉锯战,付出巨大代价也难以取得战略性突破。此外,国民党军队在战略上存在着过度依赖后方、缺乏穿插迂回等战术运用不足的问题。

5. 部队的士气与军纪:
缅甸战场: 远征军士兵很多是经过严格选拔和训练的精锐,面对外敌入侵,且有盟军支持,其士气普遍较高。在反攻缅甸的战役中,远征军表现出了顽强的战斗精神。
国内战场: 国内战场上的部队,由于长期作战的消耗、后勤的困扰、士气低落的现象在部分部队中存在。一些被俘士兵的遭遇,以及部分将领的指挥失误,也可能影响到部队的整体士气。当然,也有许多部队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下依然保持着高昂的斗志。

总结来说:

国民党抗战后期,其战斗力呈现出一种“结构性”的不平衡。在接受了较多国际援助、经过较好训练的部队(如远征军),在相对有利的外部条件下,能够发挥出相当不错的战斗力。然而,绝大多数在国内作战的部队,则因为装备落后、后勤补给困难、训练水平参差不齐、日军强大攻势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其战斗力表现相对逊色。这并非是国民党军队整体战斗力出现断崖式下跌,而是不同部队在不同条件下表现出的差异。缅甸战场因为拥有更好的装备、训练和盟军支持,更能体现出国民党军队在“现代化”作战体系下的潜力,而国内战场则暴露了其在长期全面战争中的脆弱性和诸多结构性弊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国民党抗战后期在豫湘桂会战还能一溃千里。

国军在缅甸和国内战场的表现完全是两个极端。。。

国内战场的国军只能说偶有亮点,基本一无是处。出国抗战的远征军尤其是新一军绝对是蜚声国际的一流强军。

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

从兵员素质、训练水平、武器装备、医疗后勤等各方面来说,远征军都远远远远远远超过国内抗战的国民党部队。

一、兵员素质

国军士兵多为目不识丁、被军阀剥削的凄凄惨惨的农户组成,很多部队都是成建制的“壮丁部队”,电视或电影荧幕上制服笔挺、满面红光国军不是国军的整体形象。

远征军则是当时中国精英中的精英的精英的精英。。。。原新38师112团机枪连长丁涤勋在央视采访中讲述过税警总队(新38师的前身)在长沙雅礼中学(湖南最好的中学之一)招兵,由美国军医体检,他本人和另外500名学生去报考,最后只录取30多人。在识字率不足10%的旧中国,能吃饱饭都是奢望,能识字都算得上精英了,能上中学已经是绝对精英,能考上省城最好中学算得上绝对精英中的精英,这些人中再淘汰94%,剩下的6%就是中国远征军的兵员。。。可以说绝大部分知识结构最完整、体魄最强健的中国人都集中在远征军里。

骨瘦嶙峋的国军

军容严整的远征军


二、训练水平:

国军大部分士兵都称不上有效训练,更谈不上科学训练。

远征军42年后多在印度蓝姆伽接受了分工明确、科学严谨的现代化军事训练。技术科目以美军教材为标准,由美军精选教官对不同层级、不同战位的官兵进行分类教学。高级参谋人员与指挥官,被授以参谋作业、战略、后勤保障等特别科目教学。普通军官则接受作战技巧、战术,以及战时不同兵种的配合与协同等科目 ;士兵则训练其通晓和掌握所使用的武器以及如何执行各类型战斗任务教学,包括炮科、步兵科、通讯、战术和后勤管理诸科,并附设车辆驾驶等辅助性课程,包括自行火炮、坦克驾驶和维护等装甲部队的训练课目。针对东南亚的环境,美军尤其重视防暑、抗疟等卫生知识的教授。仅以丛林战训练为例,摘录训练内容如下:指南针和地图的使用;巡逻队的构成;荫蔽地的出击-穿越开阔地的方法;野外生活;声响测试、射击和武器类型;丛林的运动,暗号联络与无声运动;伪装和隐蔽;战斗巡逻示范;事先精心安排的突击的重要性;休息的安排-休息的队列;伏兵-四种类型的丛林示范;狙击兵;建筑物的防御;渗透;陷阱-尖桩和特别陷阱;村庄的进攻;战术行军-露营的选择,前哨、野外的火力配置包括完善防御的思考;陷阱包括特别的类型制作和破坏;攻击-前沿和外围;丛林使用包括竹子的使用;穿越河流示范,包括单兵、漂浮物、救生艇和小船;被单和防水油布;夜间罗盘课程。这已经远远超过当时大多数国军的训练水准,甚至远远超过大多数国军对训练的理解。

(不是我们夸美帝,美帝不仅仅是掌握核心科技,更重要的是对科学的尊崇,科学练兵效果绝对不一样。即便今天的pla,能够真正落实科学练兵的单位也不见得有多少,很多部队不严格落实训练大纲、很多极具实战意义科目几乎没搞过,五公里怼完怼单杠,单杠怼完怼障碍, 障碍怼完再怼个五公里,因为上级总检查这几样。。上级考核某科目,基础训练都停住,集中全团练一样,来了吃喝不耽误。)

(担心其逃跑、毫无训练可言的壮丁部队)

(进行通讯科目训练的远征军)

三、武器装备

国军的装备水平参差不齐,最好的中央军所谓的“德械师”也只是轻武器实现了并不完全德械,除了m35钢盔和Y型背带配备齐全,从连部火力到重武器与纳粹的正牌德械师相比差了十万八千里。剩下的国军除了部分被拿着美援分配大权的国民党高层搞的层层扒皮、乌烟瘴气的半美械部队,大部分装备几乎可以说相当简陋,川军寒冬腊月还穿着草鞋,拿着大刀长矛躺路,大量部队装备的是“汉阳造”和“老套筒”,重型装备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远征军装备与国内缺枪少弹、缺吃少穿的部队相比,已经奢侈到无法无天的地步。小到内衣内裤、羊毛袜子大到谢尔曼坦克、105毫米榴弹炮应有尽有。卡宾枪、汤姆森冲锋枪该有的装备都有;“巴祖卡”排,“反坦克连”该有的建制都有。国内部队还在为吃穿发愁, 远征军根据不同场合连帽子都配了钢盔、软帽、便帽三种。与团以下通讯基本靠吼的国内部队相比,远征军步话机普及到了连甚至排,与国内靠脚板机动的国军相比,新一军一个40000多人的军级建制居然配备了近3000多辆车和1000多骡马。

(大刀斗笠是川军的经典形象)

(远征军的机械化部队)

四、医疗后勤

国军后勤补给用理论上的定值讨论没有意义,因为国军后勤体系是前现代体系,各地兵站和后勤部门克扣贪污成风,军阀作风无处不在,国军士兵很多都面黄肌瘦,形同枯槁。就战地医疗来说,一个师就几十个医护人员,带上每团配属一个担架排,一个排。。。。蒋梦麟作为中华民国红十字会主席视察桂湘红十字会医务工作……所见“沿途所见落伍壮丁,骨瘦如柴,或卧病道旁奄奄一息;或状若行尸,踯躅山道;或倒毙路旁,任犬大嚼”。。。。魏德迈初到中国以为是来解决中国军队的装备和战术问题,但来了才发现,国军最大的威胁不是武器装备不足,而是士兵严重的营养不良甚至无法正常行军。

与几乎与肉隔绝且时常处在饥饿状态的国内部队相比,远征军是活在另一个世界,士兵每天被高蛋白的食物包围着,每天能吃到半斤肉,每顿包括一个牛肉罐头、两包麦片、饼干、一粒维生素丸,每天还配发一包茶和香烟。战地医疗水平放在今天看也相当高效,军部和师部都有野战医院,军部配30辆战地救护车,并配有大量的流动手术队,手术队就在营或团的指挥所附近开设,3分钟左右担架队可以将伤员送到,约60%的伤兵可返回战场,日常病害防治严谨科学,卫生知识普及,士兵营养状况良好, 没有发生大规模病害。由于东南亚气候易使骡马患病,各军还设立了兽医所,与狗吃人都没人管的国内部队相比(任犬大嚼),不要说人了,连骡子病了都有的医。。。。

以新一军为例,医疗团队骨干名单:军医处长是燕京大学及协和医学院博士薛庆煜,新38师军医主任是张涤生(后来成为蜚声国际的整复外科学及显微外科学专家、新中国工程院院士),还有蒋大宗(后为我国生物医疗工程奠基人、他有个很有名的学生,叫做长者)和卞声宏(后为美国精神病学专家),这只是远征军新一军的医疗团队,这只学霸部队很多人在建国后还成长为独当一面的科技工作者,可见远征军选材之精、人才炽盛。


一流的训练、一流的装备、一流的保障再配上一流的人才。这只部队与国内的国军相比完全是现代化超一流强军和十九世纪军阀结合体的差距。当然表现完全不同,远征军的战功就不多说了。

(和远征军并肩战斗的美军游骑兵部队臂章上保留着“青天白日”)



远征军最可怕的敌人不是日本人,也不是共产党,最可怕的敌人是国民党。当美军那一套高效、廉洁、科学的治军传统被国民党的腐败、低能、倾轧的治军传统取代时,哪怕新一军也难逃厄运。当国民党那一套腐败、低能、倾轧的治军系统被共产党信仰、高效、平等的治军传统取代时,曾经怯懦、软弱的壮丁部队也会变成赳赳武夫。

毕竟“人间正道是沧桑!”啊。

user avatar

泻药,俺的一点粗略看法。驻印军是由美国人控制,美国人指挥,美国选拔,装备,补给,美军支援的中国军队,基本可以踏入现代化军队门槛,避免了很多封建军队的陋习。

装备上全面换装美械,自动武器,火炮,装甲坦克火力可以压制日军火力,还有空中优势。

兵源质量上有很多知识青年,而且经过检查淘汰,史迪威日记里提到一批1800人中60%未被接受,主要是结膜炎和皮肤病。

美国人出装备,管训练,英国人负责生活供应,士兵装备可以用奢侈来形容战斗服,作训服,夹克,内衣,毛裤雨衣,背包钢盔,防毒面具,甚至袜子面面俱到。伙食面包,大米,罐头,肉食,补给到连,供应到人,有美军后勤部门转发,没有苛刻。津贴由美军掌握花名册,直接发到士兵手里,没有吃空饷,克扣。

训练和弹药发放补充全部由美军单位一手操持,全部真枪实弹,弹药充足,像炮兵指挥一定要亲自指挥发射400发炮弹才能达到训练量。驻印军兰姆伽基地还开设了各种专门学校,分门别类对军官做专业培训。

再补充个细节,史迪威日记记载,42年国军补充的新兵只有53%到部队,剩下的不是逃亡就是死在路上,一支封建军队怎么可能和现代军队比战斗力

另外,驻印军战后回国迅速腐化,速度之快令人瞠目结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国民党在抗战后期,其战斗力确实经历了一个复杂而矛盾的时期,尤其体现在国内战场和缅甸战场上的表现差异上。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具体情况。抗战后期国民党战斗力的整体状况:到了抗战后期,国民党军队在经历了几年艰苦卓绝的作战后,其士气和装备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但也并非全然衰退。相反,国民党.............
  • 回答
    抗日战争后期,国民党军队中确实存在消极抗战的现象,这并非否定所有国民党将士的浴血奋战,而是在复杂的大背景下,某些部队和领导者未能完全履行抗日职责,甚至采取了保存实力、观望等待的策略。要量化这一数字非常困难,因为“消极抗战”本身就是一个相对模糊的概念,涉及动机、表现形式和程度的多种解读。但我们可以从几.............
  • 回答
    国民党在抗日战争后期的表现,是否“消极抗战”,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需要将时间线拉长,审视当时的国内外形势、国民党自身的战略考量以及它所面临的巨大挑战。简单地用“积极”或“消极”来概括,未免过于片面。一、 战局的转折点:从战略防御到战略相持抗日战争爆发初期,面对日军的强大.............
  • 回答
    国民党政权在抗战前确实对共产党进行了多次“围剿”,一度将其逼入绝境,但战后仅仅用了三年时间就失去了大陆的统治权,最终退守台湾,这中间的原因错综复杂,绝非单一因素能够解释。如果要详细分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层面来看:一、 抗战前的“围剿”:成功之处与局限性国民党在“围剿”中取得的阶段性胜利是客观存.............
  • 回答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的失败,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多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下的必然结果。若要细致探究,我们需从以下几个主要层面来剖析:一、 政治层面:丧失民心,统治合法性危机 政治腐败与独裁专制: 抗战期间,国民党政府虽是战时执政党,但内部的官僚腐败、特权横行、裙带关系普遍存在。战后,这.............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确实触及了许多历史的复杂性。将国民党军在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中的表现,以及解放军(原国民党军投诚起义改编的部队)的战斗力进行对比,往往会得出“国民党军无能,起义部队神勇”的结论。但事情绝非这么简单,背后有很多深层次的原因,需要我们一层层剥开来看。国民党军在抗日战争中的表现:并非“.............
  • 回答
    抗战时期国民党能退守西南,解放战争末期却只能败走台湾,这背后涉及政治、军事、经济、国际关系等多方面的复杂原因。虽然两者都是战略性撤退,但其根源和结果却大相径庭。下面将详细阐述: 抗战时期国民党退守西南:为何是“战略大撤退”而非“败逃”?抗战爆发之初,国民党政府在全国范围内的统治基础相对稳固,虽然军事.............
  • 回答
    抗战期间,国民党军在国难当头、自身力量也捉襟见肘的情况下,依然决定派遣远征军奔赴缅甸战场,这绝非一时兴起或草率之举,而是基于多重、深远的战略考量和历史必然。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视线拉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体会当时中国所处的严峻形势,以及国民党政府所面临的抉择。首先,缅甸战场直接关系到中国抗.............
  • 回答
    评价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在正面战场上的突出贡献,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一个孤立的事件,而需要将其置于当时中国的国情、国际局势以及整个抗战的宏观背景下进行审视。那是一段烽火连天的岁月,无数中华儿女为了民族存亡而浴血奋战,而国民党军作为当时中国唯一的中央政府军队,承担了抵抗侵略的主要责任,其贡献是无可置.............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假如”,一旦历史的车轮驶入这个未曾发生过的轨道,我们现在的生活,以及整个中国的面貌,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不妨来细致地描绘一番,看看这个“假如”的世界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假设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在外部压力和内部共识下,真的能够放下分歧,以和平协商的方式组建一个联合政府,那么接.............
  • 回答
    ChinaJoy上,一位玩家为了抗议《原神》而砸毁PS4的行为,确实在国内外引起了不少关注和讨论。要评价这件事,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看待。事件本身: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事件的发生。一位玩家在ChinaJoy展会现场,公然砸毁了一台PS4,理由据称是对《原神》的不满。这个行为本身,无论出于何种原因.............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问题,背后牵扯到历史叙事、政治立场以及社会现实的方方面面。要理解为什么一些“总要我们铭记历史”的国家,在对待国民党抗战老兵的问题上显得不够重视,需要从几个层面上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必须明白,历史的“铭记”本身就不是一个纯粹客观的过程,它很大程度上是当下政治和社会语境下的选择和.............
  • 回答
    国民党在抗战中并非没有建立敌后根据地,事实恰恰相反,国民党在敌后也进行了广泛的抗战活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相比于共产党在敌后根据地的建设和发展,国民党在这一领域的表现确实存在一些显著的差异,这背后有多重原因交织影响,而非简单的“不建立”。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国民党确实建立了敌后根据地。 .............
  • 回答
    评价国民党正面战场和共产党敌后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需要我们抛开过于简单的二元对立视角,深入到历史的肌理中去考察。两者都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只是其战略定位、作战方式、贡献侧重点以及所面临的挑战有所不同。国民党正面战场:抵御侵略的血肉长城国民党作为当时中国的执政党,其正.............
  • 回答
    国民党和共产党在局部抗战(19311937)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一个复杂且充满动态的议题。这段时期,尽管日本侵略日益加剧,中国国内依然存在着国共分裂、地方势力割据以及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斗争。在此背景下,国共两党都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也为后来全民族抗战的爆发奠定了基础。一、 局部抗战的背景(1931193.............
  • 回答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和日军的战力对比,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不能简单地用“强”或“弱”来概括。双方在装备、训练、战术、士气、组织等多个层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为你梳理这些对比,力求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一、 装备与技术层面的对比这是最直观,也最能体现双方差距的一点。 日本.............
  • 回答
    要说清楚抗战时期国军的战斗力层级划分,这事儿可就复杂了,远不像电影里那样齐刷刷的,强弱差别那叫一个大。不能一概而论,得具体到不同的时期、不同的部队。不过,咱们可以大致梳理一下,让大家心里有个谱。战斗力层级划分:金字塔结构,但塔身崎岖不平如果非要划分,我更倾向于按“建制完整度”、“训练水平”、“装备精.............
  • 回答
    要说清楚国民党在国共内战失败后,为什么选择退守台湾而不是像抗战时期那样迁都重庆,这背后涉及的因素错综复杂,既有历史的偶然,也有战略的必然,更与当时台湾的特殊地位和国民党自身的考量息息相关。首先,我们得明白,抗战时期的重庆,与内战末期的台湾,其性质是完全不同的。抗战时期的重庆:战略撤退与坚持抵抗抗战爆.............
  • 回答
    关于“张自忠、阎锡山等人的抗战功绩与国民党无关”的说法,这是不正确的。要详细地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来理解:1. 张自忠将军的贡献与国民党: 身份背景: 张自忠将军是国民革命军上将,历任集团军总司令、战区长官等要职,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成员。他的一切军事职务和晋升都来自于国民政府.............
  • 回答
    “国民党抗日积极还是消极?”这个问题,我跟你说,这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历史这东西,就像一杯陈年的老酒,味道复杂得很,不能简单地一褒一贬。尤其是在抗日战争这么一场波澜壮阔的大事面前,国民党在其中的角色更是值得好好说道说道。咱们得先摆明一个事实:国民党政府是当时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也是领导全民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