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国民党正面战场在抗战中的地位和中国共产党敌后战场在抗战中的地位?

回答
评价国民党正面战场和共产党敌后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需要我们抛开过于简单的二元对立视角,深入到历史的肌理中去考察。两者都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只是其战略定位、作战方式、贡献侧重点以及所面临的挑战有所不同。

国民党正面战场:抵御侵略的血肉长城

国民党作为当时中国的执政党,其正面战场担负着最直接、最残酷的对外作战任务。其地位和贡献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抵御日军主力的中坚力量: 战争初期,面对拥有精锐武器和强大军队的日本侵略者,国民党军队是唯一能够进行大规模、正面抵抗的力量。从1937年淞沪会战开始,国民党军队就以极大的牺牲与日军展开了殊死搏斗。虽然伤亡惨重,屡次失地,但正是国民党军队用血肉之躯筑起了抵抗日军深入的防线,为国家保存了实力,也为争取国际援助争取了时间。
2. 维系国家主权和国际地位: 国民党政府是当时中国的合法政府,其在正面战场上的抵抗行为,直接关系到中国的主权完整和国家地位。正是因为国民党政府坚持抗战,才使得中国能够加入同盟国阵营,成为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一员,并在战后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收回了部分失地。如果没有国民党政府的正面抵抗,中国很可能在战争初期就被迫屈服,国家主权荡然无存,国际地位也将不复存在。
3. 消耗日军有生力量的战略配合: 虽然国民党军队在装备和训练上存在劣势,但其在大规模会战中对日军造成了可观的消耗。例如,台儿庄战役等一系列重要的战役,虽然胜利的代价极其高昂,但极大地打击了日军的锐气和士气,迟滞了其侵略的步伐。这些正面战场的牵制作用,也为共产党在敌后战场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和时间。
4. 承受了巨大的战略压力: 国民党正面战场需要面对的是日军的主力部队,其装备和战术都处于绝对劣势。在战争的大部分时间里,国民党军队都在以劣胜优的态势进行作战,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这种持续的消耗战,虽然战略上存在一些争议,但从根本上阻止了日本迅速占领中国的目标,为整个抗战的持久化奠定了基础。

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国民党正面战场存在的局限性:

战略战术的局限: 在长期作战中,国民党军队的战略战术有时显得不够灵活,过于依赖阵地战,面对日军的闪电战和立体作战,暴露了其在现代化战争方面的不足。
内部腐败与分裂: 国民党内部派系林立,政治腐败现象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军队的战斗力。同时,在抗战后期,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合作关系时有摩擦,也消耗了部分抗战的精力。
经济与民生的压力: 战争的长期消耗给国民党政府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也严重影响了民生,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中国共产党敌后战场:星星之火的燎原之势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虽然在兵力、装备上与国民党正面战场不可同日而语,但其战略意义和贡献同样不可估量。

1. 开辟了抗战的新局面,实现了战略牵制: 在国民党正面战场节节败退,但仍能抵抗日军主力的同时,中国共产党根据地在日占区的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开辟了广阔的敌后战场。这使得日军不得不分兵占领和“扫荡”根据地,极大地分散了日军的兵力,减轻了正面战场的压力。这种“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使得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2. 广泛动员和组织民众,奠定了抗日战争的群众基础: 共产党在敌后战场最突出的贡献在于其能够深入发动和组织占中国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民阶级。通过减租减息、土地改革等政策,赢得了农民的支持,组建了庞大的抗日武装力量,如八路军、新四军等。这种广泛的群众动员和组织能力,是其他任何政治力量都无法比拟的,也是持久抗战能够坚持下去的重要基础。
3. 发展了人民军队,积累了未来建设的经验: 在敌后战场,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在艰苦的环境中得到了锻炼和成长,不仅在军事上积累了丰富的游击战经验,在政治上、组织上也形成了独特的优势。这些力量的壮大,为中国共产党最终夺取全国政权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国革命的胜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4. 塑造了抗战的意识形态和民族精神: 共产党在敌后战场积极宣传抗日救国思想,树立了坚定的抗日决心和民族精神。通过各种宣传和教育,将抗日战争上升为一场全民参与的民族解放战争,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抗战意志。

同样,我们也需要认识到共产党敌后战场的客观局限性:

战略消耗与军事实力的局限: 敌后战场面对的是装备简陋的游击队,虽然能够有效地牵制日军,但在与日军正规部队的正面交锋中,其战略消耗能力和军事实力与国民党军队相比有较大差距。
发展过程中的牺牲与困难: 敌后战场的发展充满了艰辛,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在日军的“扫荡”和国民党的限制下,经历了巨大的牺牲和困难。
政治合作中的摩擦: 国共合作期间,尽管有共同的敌人,但双方在战略和利益上的分歧也导致了摩擦,例如“皖南事变”等事件,都对国共合作造成了影响。

综合评价:

国民党正面战场和共产党敌后战场,并非是相互独立、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配合的两个战场。

正面战场是主战场,承担了最直接的对外作战任务,起到了抵御日军侵略的“门户”作用。 它消耗了日军的主力,阻止了日本迅速灭亡中国的企图,为国家保存了火种,也为国际社会的干预创造了条件。
敌后战场则是在正面战场的基础上,开辟了新的抗战空间,起到了牵制、消耗、削弱日军力量的作用。 它通过广泛动员民众,将抗日战争变成了人民战争,极大地增加了日本侵略者占领和控制中国的难度,成为持久抗战不可或缺的战略支撑。

两者共同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战略整体。可以说,没有国民党正面战场在战争初期的浴血奋战,中国可能早已灭亡;没有共产党敌后战场在战争中后期的广泛开辟和发展,抗战的胜利也难以想象。

评价两者,我们不能简单地用“谁贡献更大”来衡量,而应该看到它们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所承担的不同战略任务和发挥的各自独特作用。都是中华民族在抗击外侮中最英勇的组成部分,他们的付出和牺牲共同铸就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也为中华民族赢得了宝贵的独立和尊严。历史的复杂性在于,它往往是不同力量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共同作用,而抗日战争正是如此。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克明峻德

呵呵。我只是选取了一个月时间来对比,来源我已经注明,各种观点也已经表达清楚,你看不懂人话?

你要是认为是段子,不信就罢了;何必来洗地呢?评论还专门找我?找我骂你?

好,那as you wish.

KMT和CPC的成败在于那时候的人心项背,历史自有公论,到如今也有了几十年的发展对比,现在湾湾啥样,大陆啥样你看不到?

想拿一点光亮去遮掩整体黑暗,未免贻笑大方。豫湘桂会战打的是谁的脸?日伪军汉奸摇身一变就成正规军是为何?冈村宁次一个侵略者都能成为座上宾的国民政府,竟然还有这种操作?你还指望它给你未来?你当那时候人民和你一样S后面一个B ?

当然,你要是立志做一个为上个世纪国民党正名洗地的人,那我只能说你开心就好~

懒得跟你撕,春下虫二。

转自不吐不快:日本投降前最后一个月国共两党都在干什么? - 中国历史 - 铁血社区

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投降。那么,往前一个月,就是1945年7月15日嘛。好,就从这个时候开始,我们看看国民党、共产党,都在干嘛。

先看国军对日战场:




1945年7月15日,日寇攻占福建云霄县城。

7月15日 日军洗劫浙江金华县。

7月19日、日军攻陷江西万安县城。

7月20日、日军攻陷福建诏安县城。

7月21日、日军攻陷江西吉水县城。



7月23日、日军攻陷江西泰和县城(江西省国民政府所在地)。

7月24日、日军攻陷广西凭祥县城和镇南关。

7月27日、日军攻陷江西万载县城。

7月29日、日军攻占江西吉安县城。

7月30日、日军攻陷江西上高县城。

8月1日、日军攻陷江西奉新县城、高安县城。



8月2日、日军攻陷江西峡江县城。

8月3日、日军攻陷江西新淦县城。

8月6日、日军攻陷江西清江县樟树镇。

8月7日、日军攻陷江西清江县全境。

8月8日、日军攻陷江西丰城县。

一直到8月12号,国军还丢了一个县城。就这样连败的情况下,到8月15日,日军突然宣布,我战败了,打不过你们,我投降。大家看,是不是很好玩?



日军差不多每天都在攻克国军防守的县城,然后,突然宣布战败了。

在我们就要胜利的时候,国军居然还能丢失县级城市18座,让这些地方的人民见识一下日寇的三光政策,可真是二战中最大的奇迹之一了。


仍然是最后一个月,看看共产党都在干什么:


中共对日作战战场:




1945年7月15日、新四军收复扬中县城。

7月23日、八路军山东军区,收复郯城。

7月24日、八路军冀鲁豫军区6分区一部,收复山东武城县城。

7月26日、八路军冀鲁豫军区4分区一部,收复河北广宗县城。

7月26日、冀鲁豫军区第4军分区、7军分区、8军分区主力,收复堂邑、阳谷县城。



7月28日、八路军冀鲁豫军区3分区一部,收复山东馆陶县城。

7月31日、八路军冀鲁豫军区2分区一部,收复河北巨鹿县城。

8月7日、八路军鲁南军区一部,收复费县县城。

8月7日、八路军冀鲁豫军区12分区一部,收复河南扶沟县城。

8月8日、渤海军区第6军分区部队收复山东省高苑县(今属高青县)县城。

8月8日、冀晋军区、冀察军区地方武装各一部,分别收复河北省平山和察哈尔省涿鹿两座县城。



8月8日、晋察冀军区主力一部,收复绥远省兴和县城。

8月14日、冀鲁豫军区部队收复山东省东阿县城。

8月14日、新四军收复定远县城。

到8月15日,日军就投降了

对比来看,最后一个月,国民党丢了18座城,最后一个月,共产党夺取了16座城,无丢失。这就是对比,差距。

在这胜利到来的最后一个月里,占有国家主要财力、人力、物力的国民政府军队的表现和“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的中共军队相比的确相距甚远!



我们尊重一切为中华民族牺牲的英雄,不论他的信仰、党籍和属于哪一支军队,甚至就是一个普通民众。

但是客观地正视历史,却是我们本分!

对于这些每天不断丢失中国疆土的国民党兵,我要说:

兵都是好兵,上层太垃圾。

(以上资料摘自百度、网络)

user avatar

看了某团的回答,来来来,除了平型关战斗和百团大战以外,你再给我说个拿的出手战役,就这百团大战打完彭还被批评了,再者你歼灭日军的数量是多少,别拿某个人的评价来说,拿日军和中方统计数据综合来说另外你得数据出处在哪,说的清楚些。第三没有正面战场的抵抗,又那来敌后的迂回,在东北地区日军的控制范围内,大部分的游击队都只能跑到苏联去躲好吧,第四抗日是全民族的事,不分哪个党,全是中华民族的英雄儿女,说话长良心,不然对不起几百万在正面和敌后死去的英魂。

user avatar

这是日本投降当天的形势图,苏联已经兵分几路进军东北,共军也处于敌后抗日根据地发展壮大的时刻,而国军却定格在豫湘桂大溃败的尴尬瞬间。

来源:B站up主幻想浅绿【史图馆】抗日战争全程战线记录_bilibili_哔哩哔哩 视频截图

题主的问题描述的没错,国民党确实一直在正面战场抵抗日本侵略,而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也确实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我猜测,题主是想知道为什么共产党在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不光题主,很多人都不太理解中流砥柱的含义,这里我就解释一下:

中流砥柱位于三门峡大坝下方的激流之中。黄河上的艄公又叫它"朝我来"。冬天水浅的时候,它露出水面两丈多;洪水季节,它只露出一个尖顶,看上去好像马上就被洪水吞没,惊险万分。千百年来,无论狂风暴雨的侵袭,还是惊涛骇浪的冲刷,它一直力挽狂澜,巍然屹立于黄河之中,如怒狮雄踞,刚强无畏,自古被喻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中流砥柱更多的是指精神上的,而不是实力上的,从对日作战意志顽强角度来说,共产党很多时候在敌后战斗,条件更艰苦,形势更严峻,面对强大的敌人却从未放弃,确实起到了表率作用,无愧于中流砥柱的称号。而国军在挺过1942年最孤立无援的时期,在美国参战后,特别是太平洋战场美军掌握主动,眼看日本人快要不行了,对局势过于乐观,滋生了消极抗战坐等胜利的想法(类似于打平即可出线),尤其在1944年日军陷入困境,其他战场都在节节胜利的时候,国军反而遭遇了豫湘桂大溃败,而且败的特别难看。

1944年初,日本在太平洋战场逐渐失利,它与南洋的海上交通线被美军切断,迫切需要打通中国的大陆交通线。于是,日军发动了豫湘桂战役。 豫湘桂战役是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向国民党正面战场发动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历时八个月,国民党损失兵力五六十万人,放弃了豫、湘、桂、闽、粤等省的大部分和贵州省的一部分,丧失国土达20万平方公里。

日军在“一号作战”中把国军打得溃败,同时从后方抽调大量部队补充前线兵力,造成了华北空虚,共产党乘机攻占山东山西河北的大量据点,日军在华北占领的400多个县城纷纷失守,最后到投降的时候华北平原上的鬼子只能控制一些大城市和交通线。

于是就有了最上面那张图,日军在垂死挣扎中还能把国军防守的豫湘桂给打穿了,而后方的华北平原却成了一片红色的海洋。

当然如果你是个果粉,可以把“黄河安澜、国泰民安”的大坝当成国军在正面抵抗的象征,把露出的砥柱石当成共军的象征,我也没意见。

但别忘了在大坝溃败后的滚滚洪流惊涛骇浪中,是共产党建立的敌后建立根据地一直屹立不倒。



在整个抗日战争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东北抗日联军(既有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也有国民党领导的军队,下有说明),一直都是在完全没有支援的敌后孤军奋战,一直到1941年陷入绝境,只剩下残部退到苏联。他们是我最敬佩的抗日英雄。

东北抗日联军共有11个军,人数最多时有3万多人,其中,第一、二、三、六、七等军是在反日游击队(共产党领导)的基础上建立的;第四、五两军是在王德林的救国军、李杜的抗日自卫军余部的基础上建立的;第八、九、十、十一军是在义勇军余部和抗日山林队的基础上建立的。




新华社在2016年9月18日发布的《浴火重生的历史回响——写在“九一八事变”爆发85周年之际》一文中写到:85年前的今天,日军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14年的抗日战争从此打响。多少中华儿女毁家纾难,义无反顾,与侵略者殊死拼杀。

官方承认十四年抗战,就是承认了东北抗日联军这只中国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抗敌最早、坚持最久、条件最恶的一支英雄部队的卓越贡献。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评价国民党正面战场和共产党敌后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需要我们抛开过于简单的二元对立视角,深入到历史的肌理中去考察。两者都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只是其战略定位、作战方式、贡献侧重点以及所面临的挑战有所不同。国民党正面战场:抵御侵略的血肉长城国民党作为当时中国的执政党,其正.............
  • 回答
    评价国民党在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作用,是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需要结合历史背景、战略部署、实际战果以及面临的内外困境来审视。总体而言,国民党领导的国民政府是抗日战争的最高統帥和主要组织者。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他们承担起了正面战场的主要作战任务,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 回答
    评价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在正面战场上的突出贡献,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一个孤立的事件,而需要将其置于当时中国的国情、国际局势以及整个抗战的宏观背景下进行审视。那是一段烽火连天的岁月,无数中华儿女为了民族存亡而浴血奋战,而国民党军作为当时中国唯一的中央政府军队,承担了抵抗侵略的主要责任,其贡献是无可置.............
  • 回答
    在中国国内,对于阿富汗塔利班的态度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存在着相当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其中,对塔利班持正面或相对理解态度的人群,他们的观点往往建立在特定的认知框架和现实考量之上。要评价这部分人,需要深入剖析他们立场背后的逻辑和出发点。首先,我们可以从务实主义和地缘政治的视角来看待一部分国内持正面态度的人。.............
  • 回答
    评价洪秀柱2016年总统大选的竞选宣言,以及部分大陆民众为何为之感动,这需要从她当时的政治背景、竞选策略以及宣言内容本身来分析。洪秀柱的竞选宣言:一种“正统”与“保守”的诉求洪秀柱在2016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中的竞选,本身就带有强烈的“非典型”色彩。她并非党内呼声最高的候选人,却在初选阶段异军突起.............
  • 回答
    胡琏,一个在中国近代军事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名字,其军事才能之评价,历来是褒贬不一,众说纷纭。但若要客观地审视这位国民党名将,便不能仅凭一两次战役的得失来论断,而需要深入剖析其军事思想、指挥风格、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作为。战场上的悍将与智囊:胡琏最显著的军事才能体现在其坚韧顽强的作战意志和灵活应变的指.............
  • 回答
    评价一个政党,尤其是像国民党这样拥有百年历史、经历过中国大陆、台湾以及海外风云变幻的政党,绝非易事。它如同一个人,有着辉煌的过去,也有着深刻的教训,其政策、人物、成败往往是多维度、多视角解读的。要“正确”评价,首先要抛开非黑即白的简单论断,而是要尝试理解其历史定位、政策演变、人事更迭以及其在不同时期.............
  • 回答
    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国际社会普遍承认的基本事实。关于台湾的现状和国民党在台湾的政治角色,需要从历史、政治、经济、国际关系等多方面客观分析: 一、台湾的历史与政治现状1. 历史背景 国民党在1949年迁台后,长期执政台湾,建立了一个以中华民国名义运作的政权。但1979年《中美建交公.............
  • 回答
    黄维,这位在国共内战后期叱咤风云的国民党军高级将领,其评价历来复杂而充满争议。他既是国民党阵营中备受倚重的一位“战将”,也被不少人视为军事上的“固执”或“愚忠”的典型。要深入理解黄维,我们需要剥开历史的迷雾,从他的军事生涯、个人品格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来细细审视。军事生涯的辉煌与曲折:黄维早年毕业于黄.............
  • 回答
    关于数以万计的河南农民自发地抗击国民党军队,并被指控“帮助侵略者鬼子”的说法,这涉及到一段复杂的历史时期和复杂的立场判断。要评价这件事,我们需要梳理当时的具体情况、农民的动机以及“帮助侵略者”这个指控的由来和其本身的合理性。历史背景梳理首先,我们要明确“数以万计的河南农民自发地打国民党军”这个说法所.............
  • 回答
    重庆谈判,那段风云激荡的岁月,是近现代中国历史上绕不开的关键节点。从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主席踏上重庆的土地开始,到10月10日《双十协定》的签署,中间这几十天,牵动着亿万中国人的心。《双十协定》的诞生:一场艰难的和平博弈话说日本投降的消息传来,国共两党围绕着国家未来走向的争论瞬间被推到了风口.............
  • 回答
    新党近期高调宣布与国民党“分道扬镳”,这无疑是近期台湾政坛的一个重要动态,背后折射出的不仅是两党间的分歧,更是台湾政治生态演变的一个缩影。要评价这一举动,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梳理和剖析。一、 分道扬镳的原因:历史恩怨与现实落差新党与国民党的关系,可谓恩怨纠葛,由来已久。新党的前身是“国民党改革派”.............
  • 回答
    要评价今日之中国国民党(虽然您使用了“反动派”这一带有强烈历史色彩的词汇,但在现代语境下,通常将其视为台湾的主要政党之一,与“右派”的政治光谱相对应),并分析其在台湾发展面临的挑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首先,关于“国民党反动派”的称谓,需要明确的是,这个词汇源自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在国共内战时.............
  • 回答
    国民党当局史学对于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领导的东北军“不抵抗政策”的评价,在不同时期、不同论述中有其复杂性和演变。总体而言,早期和官方宣传时期,将责任主要归咎于张学良个人的怯懦和错误决策,强调其“不抵抗”是导致东北沦陷的主要原因。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在两岸关系发展和史料解密之后,这种评价也出现了一些.............
  • 回答
    关于“国民党在抗日战争期间一直给日本赔庚子赔款”的说法,这是一个在历史讨论中时常出现的观点,但需要我们细致地梳理史实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首先,我们要明确“庚子赔款”的来龙去脉。庚子赔款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的《辛丑条约》中规定的赔偿款项。这笔巨额赔款以白银为单位,对当时积贫积弱的.............
  • 回答
    国民民主党,在日本政坛算是个比较特别的存在。要评价它,不能简单地贴标签,得从它诞生的背景、主张、过往以及它在当前日本政治格局中的位置来细说。它从何而来?首先,得说说国民民主党是怎么来的。它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由原先的民进党分裂和重组而来。民进党当年可是日本民主党政权瓦解后,一度希望重振在野党力量的产.............
  • 回答
    911事件作为一场震惊世界的恐怖袭击,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广泛的哀悼和同情,但同时,确实也存在一部分人,包括一些特定群体或个人,表现出了幸灾乐祸的态度。评价这种态度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审视,并且区分不同动机和表现形式,同时也要认识到这种态度并非主流,且受到普遍谴责。以下将从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1. 幸.............
  • 回答
    法国大区选举,尤其是近年国民阵线(如今更名为国民联盟)的强势表现,无疑是法国政治版图上一道引人注目的风景线。要评价这一现象,我们不能仅仅将其视为一次选举结果,而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复杂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动因。首先,国民阵线的崛起并非一夜之间。这是一个长期以来,在法国社会深层矛盾累积下逐渐发酵的过程。我.............
  • 回答
    “礼仪之邦”的盛名之下,国民礼仪现状的讨论,确实是个颇为复杂且值得深思的话题。一方面,我们引以为傲的历史文化中,“礼”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从周礼的繁复精细,到儒家思想中对仁义礼智信的强调,无不彰显了我们祖先对秩序、尊重和教养的重视。中国古代社会,礼仪不仅是人际交往的规范,更是一种社会运行的基石,承.............
  • 回答
    不丹,这个喜马拉雅山脉中的微笑王国,常常以其独特的“国民幸福总值”(GNH)理念而闻名于世。当我们谈论评价一个国家时,通常会聚焦于经济指标,比如国内生产总值(GDP)和人类发展指数(HDI)。在这些量化指标上,不丹无疑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然而,正是这些看似“落后”的数字,反而衬托出了不丹政府和人民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