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在正面战场所发挥的作用?

回答
评价国民党在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作用,是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需要结合历史背景、战略部署、实际战果以及面临的内外困境来审视。

总体而言,国民党领导的国民政府是抗日战争的最高統帥和主要组织者。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他们承担起了正面战场的主要作战任务,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为最终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一、 战略决策与总体部署:

持久抗战方针: 在全面抗战爆发之初,面对日军的强大攻势和自身实力不足的现实,国民党政府迅速确立了“持久抗战”的总战略。这一战略是基于对国际形势和自身力量的理性判断,避免了速胜的幻想,也防止了因急于求成而遭受更大损失。虽然在执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争议和反复,但整体而言,这一方针为中国争取到了时间,熬过了最艰难的初期阶段,并为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以空间换时间: 为了消耗日军的有生力量,国民党在战争初期采取了“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主动放弃一些重要城市和地区,将战线拉长,迫使日军分散兵力,深陷中国广袤的国土进行消耗战。例如,淞沪会战虽然是惨败,但中国军队在此役中展现了坚韧的战斗意志,给予日军沉重打击,也迫使日军调整了原定的速胜计划。南京保卫战、徐州会战等一系列重大战役,虽然在战术上可能存在失误,但都在一定程度上牵制了日军的进攻,为国民政府迁都重庆、继续抗战赢得了宝贵时间。
战略防御与战略相持: 在战争的不同阶段,国民党军队执行了不同的作战任务。初期是战略防御,中期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在此阶段,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组织了多次大规模会战,如武汉会战、枣宜会战等,虽然未能取得决定性胜利,但有效阻止了日军的战略进攻,消耗了其军事力量,为后来的反攻创造了条件。

二、 主要战役与军事表现:

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承担了几乎全部的陆上作战任务,经历了无数场大小战役。其中一些重要的战役和军事表现值得肯定:

淞沪会战: 这是抗战初期规模最大、最惨烈的战役之一。国民党军队集中了精锐部队,在上海及其周边地区与日军展开了长达三个月的激战。虽然最终以撤退告终,但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极大地鼓舞了民族士气,也让国际社会看到了中国人民抗战的决心,打破了日本速胜的迷梦。此役国民党军队的伤亡十分惨重,但其付出的牺牲是巨大的。
徐州会战: 包括台儿庄大捷在内的一系列战斗,是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上一次较为辉煌的胜利。在李宗仁的指挥下,国民党军队协同作战,重创了日军坂垣师团和矶谷师团,取得了台儿庄大捷,这是抗战初期中国军队获得的第一次重大战役胜利,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
武汉会战: 这是抗战初期规模最大的一次会战,国民党军队投入了大量兵力,与日军进行了长达四个月的激战。虽然最终因战略形势需要而放弃武汉,但在此期间,国民党军队顽强抵抗,给予日军重大消耗,并成功将战线推向了日军的后方,迟滞了日军的战略进攻。
昆仑关战役: 这是国民党军队在1939年底至1940年初在广西昆仑关地区对日军发动的一次重要反击作战。杜聿明指挥的第五军敢于反攻,经过激烈战斗,收复昆仑关,重创日军,振奋了抗战军民的士气。
正面战场其他重要战役: 如娘子关、忻口、太原、武汉、南昌、长沙、桂南、昆仑关、随枣、枣宜、上高、鄂西、常德会战等,国民党军队在这些战役中都进行了顽强的抵抗,虽然胜负不一,但都在不同程度上消耗了日军的力量,迟滞了其进攻步伐。

三、 军事实力与作战特点:

装备落后与训练不足: 国民党军队在抗战爆发时,军事装备与日本相比存在巨大差距。虽然通过各种渠道购入武器,但总体上仍然是“小米加步枪”,缺乏重型武器和空海军的支援。士兵的训练水平也参差不齐,一些部队战斗力较强,但也有不少是缺乏训练的补充兵。
战术的局限性: 在面对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日军时,国民党军队在战术上常常处于被动。虽然涌现出了一些优秀的将领和战术创新,但总体上缺乏有效的战术体系来应对日军的现代化作战。也存在一些战役指挥失误,导致了不必要的损失。
军队的构成: 国民党军队是当时中国最主要的武装力量,但其内部也存在派系林立、指挥不统一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作战效率。
顽强的战斗意志: 尽管装备和训练的劣势,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上涌现出了大量英勇顽强的官兵。他们抱着必死的决心,在炮火连天、弹雨横飞的战场上,为了保家卫国而浴血奋战,付出了极为惨重的牺牲。这股顽强的战斗意志是中国军队能够坚持抗战下去的重要精神支撑。

四、 面临的挑战与困境:

评价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的作用,也必须看到他们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和困境:

内外压力巨大: 国民党政权在抗战期间,既要面对日本侵略者强大的军事压力,又要处理国内复杂的地缘政治和经济困境。同时,盟国对中国援助的有限性也使得国民党在武器装备和后勤补给上长期处于捉襟见肘的状态。
经济与财政压力: 战争是经济的消耗。国民党政府为维持战争,承受了巨大的经济和财政压力。财政收入不足,货币贬值严重,民生凋敝,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抗战的持续进行和军队的战斗力。
国际援助的有限性: 虽然中国是同盟国的一员,但其获得的国际援助相对有限,特别是在战争初期和中期。这使得国民党军队在与日军的装备和技术较量中始终处于劣势。
与共产党的合作与摩擦: 第二次国共合作是抗战取得胜利的重要基础,但国共两党在合作过程中也存在矛盾和摩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抗战的整体协调。

五、 历史贡献与局限性:

主要承担者: 国民党军队是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主要作战力量,承担了绝大多数消耗日军的有生力量的战斗,他们是名副其实的中华民族抵抗侵略的脊梁。
战略决策的正确性: 持久抗战的战略决策,是中国人民抗战胜利的关键。虽然执行中存在曲折,但这一根本方向是正确的。
牺牲巨大: 国民党军队在抗战中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伤亡,据统计,国民党军队的伤亡人数占到整个抗战时期中国军队总伤亡人数的绝大多数。这是他们最直接、最沉重的历史贡献。
局限性: 当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国民党军队在作战指挥、装备训练以及内部管理等方面存在的不足,这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作战效果,并导致了一些不必要的损失。

总结来说,国民党在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是主导性的、决定性的。 他们用顽强的抵抗、巨大的牺牲,赢得了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为最终的抗战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历史评价应基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既要肯定其英勇的抵抗和战略的正确性,也要理性看待其在作战、管理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他们的付出,是中国人民抗战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被铭记和尊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战争不是斗殴,痛快打不赢战争。实事求是的讲,正面战场对抗战起到了约九分之一的作用。

1938年10月12日,信阳沦陷,京汉铁路郑武段被切断,标志着正面战场在军事上已经彻底失败,敌后战场成为了决定中国命运的主战场。

郑州—武汉轴线,是正面战场的底线,对中国的意义比莫斯科对苏联的意义更大,这条轴线被切断之日即正面战场彻底失败之日。全面抗战八年共97个月,郑武轴线仅坚持一年零三个月即遭切断。从这个角度而言,正面战场对抗战起到的作用大概是15.5%。

京汉铁路郑武段被切断后,中国已经丧失大兵团战略机动和跨战区物资调配能力。日军可以利用铁路和水运,在任何一个方向集结远远超出任何一个战区战斗力的兵力,对各个战区逐次进行毁灭性的打击。而由于缺乏战略机动能力,中国将对此毫无办法,只能坐视一场又一场失败。如果没有敌后战场的话,此时已经可以投降了。

豫湘桂的惨败,在1938年10月12日已经注定了。惨败之所以到44年才来,并不是因为国军能打,而是敌后战场的牵制和日本国力的限制。

下图为抗日相持时期形势图。如图可见,京汉铁路,湘赣铁路,荆江—湘江航道皆已被切断。国统区已经被分割为河套、关中—中原、颚西、湘桂、闽浙赣等孤立的战区。彼此间无法大规模的调兵,亦无法大量调剂物资,已陷入各自为战的境地。国军已经无法调集兵力去组织淞沪,徐州,武汉级别的战役了。对豫湘桂这种日军集中主力,逐次打击各孤立战略大区的战役,已经没有了任何进行有效抵抗的可能。如果没有敌后战场的话,中国战场继续抵抗的时间不会超过渡江战役之后。

这种态势的灾难性,已经使得正面战场失去了军事意义。49年再度形成这种态势时,离开国大典已经以月计了。

再以豫湘桂为例:其实豫湘桂时期国军的战斗力,是远远超过淞徐武三大会战时期国军的,达到了接近列强军队水平(内战时期基本达到列强标准,后来TG眼中并没有几支军队比国军强)。但是战略态势的崩溃,使得战斗力已经接近乃至超过三大会战时期全国战斗力的各战区,根本无法抵抗日本的进攻。。。。

因此,不客气的说,在1938年10月12日,正面战场已经输了。

其实,如果没有花园口的话,郑武轴线在38年6月就会被切断。从这个角度来说,正面战场的作用又要减去四个月即4.1%,只剩下11.4%。。。。

也就是说,正面战场对抗战起到的作用,大约是九分之一。

最后再说一遍,战争不是斗殴,痛快并不能让你赢得战争,你打的痛快,敌人更痛快。

user avatar

抗日勇士的牺牲,使二战之前积弱已久的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瞩目的头等大国,你我都在被这段历史所影响,希望我们讨论这些话题的时候,可以对前人保持尊敬。

我按双方敌对态势,而不是时间,分一下时期

战初期(37年-38年初),军队素质参差不齐,基层战士训练不足,战场指挥官素质低下,领导阶层对形势判断不足,从上到下不能知己知彼,结果就是悲惨的尸山血海打法,以至于千军万马奋勇冲锋于前,兵败如山倒于后,这绝对是领导阶层的失职。

初期的国军从战争意识到战争素质全面落后,以至于不能和敌人形成相持,淞沪战场就是典型证明,倾国军主力七十万,付出重大牺牲,仍不能实现战役目地,而一旦开始撤退,由于缺乏组织,军心已乱的抗日勇士立刻变成惊恐万状的逃兵,导致无法形成第二道防线保卫首都南京。

公道而言,当时日军的侵华目标,自己都不是很一致,国军如何应对,也要视战场结果来决定,根据后来8年的情况来反推当时应该如何如何,没有意义。如果当时淞沪会战中方惨胜,那肯定又是另一个局面。不过老蒋作为最高领袖,他组建的领导班子即不够聪明,又似乎节奏慢了些。即使要败,也有很多败法,国军初期真是惨败。

抗战中期(38年) 由于军队重新整肃、军阀割据自保思想的减退(各派系都意识到无法割据了,真的是拿出实力去全面抗战了)、真正的全面抗战的展开,加上全军对敌人和战争形势有了充分认识,虽然战役上仍然被动,但已不再有军队大崩溃兵败如山倒的情况出现,而且偶有小胜让日军不敢轻视,比如台儿庄大捷,继之武汉会战,万家岭大捷,再加上抗联和华北共军的活动,日军在一次次大小挫败中感到自身兵员不足,感到灭亡中国遥远而不切实际,转而满足于占领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1930-1940

年的日本,就像一只膨胀的猛兽,四面出击试探,有便宜就占,打完东北、华北,又和苏俄掰手腕,赢就得寸进尺,输则偃旗息鼓,我觉得他们并没有一个绝对的战略目标,这从日本内阁、海陆军的争吵中可见一斑。(读的书太杂,想引经据典还得多记笔记才行)

中期的国军抗战,真正挡住了日本的野心,使其转向他图,由灭亡中国变成巩固华北和东南沿海,转向太平洋,只是日本没有想到他将面临的是足可以致其于死命的对手。可以想像,如果没有国军在正面战场的浴血奋战顶住对手,日军的欲望将不断膨胀,以灭亡中国作为第一目标。能吞得下中国的日本,战略上不见得会那么激进,去挑动太平洋彼岸的巨人。

抗战中后期(39年-42年),不熟。

抗战后期(42年-45年),随着日本海军在太平洋的胜利,远东形成了新的态势,中国已被战略迂回,国际交通线被掐断,中国远征军是不得已为之,却也让中国真正与世界接轨,成为举足轻重的盟国。优质的兵员和良好的装备训练,让驻印军在东南亚战场给中国带来无数光荣,我特别喜欢看远征军的历史,他们证明,有了良好的装备和训练的中国人,不是东亚病夫。后期值得一提的是,日军为打通交通线,清除美军空军基地的豫湘桂战役,日军海陆空立体作战的实力仍然强大,国军在几年后展现出来的实力让人感到失望,就像前面说的,作为最高领袖,蒋介石和他的领导班子,实在难辞其咎,要我说,勤能补拙,所以他们最大的问题不是头脑,是不够勤奋,或者说不务正业,下面忙着升官发财,上面忙着贪污腐败,这样的架构怎么可能把事情做好。

以上,历史摆在那里,人人可评价,每个人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都会有不同看法,对于我而言,我更喜欢尽量的去观察和想象,想象自己放在那里,会是什么样的反应。我不知道怎么评价他们,我只知道,当我从数字和纸张中抬起头,看到山川地理,看到那些博物馆中的实物,每一次,我的心灵都被震撼,我会掂量自己是否挥得动清兵的腰刀,拿一只土造的木柄手榴弹是否炸得了日军的92式重机枪,是否扛得起哪怕一名排长的职责...

附两张拍摄于宛平城内抗日战争纪念馆的照片: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