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事已经出版了一本书:
计算化学有一个应用需求的大方向是计算机药物设计,还有工业中需求较大的所谓的化学信息学,这俩更偏向数据科学,使用的多是数学模型。近年来大火的人工智能让这俩大方向焕发了生机。
另一大方向是理论化学,因为也有计算,所以有人不细分。国内有许多有特色的研究方向,比如北京大学的量子动力学、计算生物学、凝聚态化学反应的理论计算等等;西北大学的CI、南京大学的CC、厦门大学的VB、复旦大学的DFT、山东大学(青岛)的相对论量子化学、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化学反应动力学、北师大李振东的量子计算电子结构计算等等。而且目前国内还有四位理论化学的院士:黎乐民、方维海、张东辉、杨金龙;另外有机化学院士吴云东、药物研究院士陈凯先、蒋华良都是做理论与计算化学相关研究的。要认清我国的理论与计算化学起步较晚,老前辈如唐敖庆院士留下的遗产有限,大部分国际上能站得住脚的研究方向都是改开后新一辈科研人员努力开创的。目前上述研究也都是国际上亮点工作,来之不易。
关于未来,由于海归PI越来越多,国内的相关研究已经且正在越来越强。目前国际上各种前沿研究基本上在国内都有。就我从事的反应动力学来说,提出新的研究方向的人主要还是国内的相关师长。
有志于理论计算化学的年轻人一定要师从名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有兴趣还可以把现在的“发展战略”跟十年前的理论前沿做一番对比,感受一下我国理论与计算化学十年间的进步:
不过书中的内容,写出来的还不够前沿。比如我近期接触到的,量子计算求解电子结构、量子计算分子动力学、cavity QED量子化学问题,等等。
这里还可以透露一点,我国有军方背景的研究单位,是坚持不用外国进口的软件的。需要用什么就硬刚,看着文献自己实现。这些人可称为理论化学界的脊梁,但是知名度有限。我有幸在太湖之光开会的时候遇到过几个。
还有就是有人觉得国内缺乏长期的软件开发计划。这里主要是因为过去的经费、职称评定等规则(我不评价,只陈述事实)不利于软件的长期发展。但现在至少BDF是有了稳定团队和长期规划的,且团队成员不乏牛人,本职工作是写程序,日常闲暇娱乐活动是推公式。
最后,推荐有兴趣的朋友,参加每两年一度、中国化学会主办的量子化学全国会议,体验一下国内量子化学的前沿是什么样的,有哪些进展与不足,向大会组委会提出工作指导。“你如果对中国量子化学界有意见,应该跟主流相声界(划掉)主流学界沟通,去建设我们的量子化学”(手动狗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