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卫计委公益热线官方微博发贴:过节不值得买阿胶?

回答
卫计委(现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官方微博账号(例如过去的“健康中国”等官方宣传平台,具体到“卫计委公益热线”可能是一个特定时期的名称)发布关于“过节不值得买阿胶?”的微博,这是一个颇具争议性的内容,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评价:

一、 内容的意图与背景分析:

公共卫生宣传的视角: 作为政府卫生部门的官方账号,其核心职责在于推广健康知识、普及科学理念、引导公众形成良好的健康习惯。从这个角度看,微博内容可能意在:
理性消费引导: 在节假日期间,阿胶作为一种传统滋补品,往往被视为送礼佳品,市场需求旺盛,价格也可能水涨船高。官方微博借此机会提醒消费者理性看待阿胶的滋补功效,避免盲目跟风消费。
纠正认知误区: 长期以来,阿胶被一些人神化,认为无所不能,对各种身体状况都有显著疗效。官方可能希望借此机会澄清阿胶的实际功效,避免夸大宣传误导消费者。
普及科学中医药知识: 阿胶虽然是传统中药,但其使用并非适合所有人群和所有情况。官方可能想借此机会普及中医药的辨证施治原则,强调阿胶的使用需要遵医嘱,并指出其可能的禁忌症和副作用。
关注生态保护和可持续性: 某些观点认为,阿胶的生产依赖于驴皮,而近年来驴皮资源短缺、价格飞涨。官方微博也可能在暗示这种可持续性问题,鼓励消费者考虑更环保和可持续的替代品。

潜在的争议点:
直接否定“值得买”的口吻: “不值得买”这样的表述较为直接和绝对,容易引起对阿胶这一传统产品持有者和爱好者的反感。
是否过于简单化? 阿胶确实有其适用的中医辨证范围,对于某些人群(如血虚等)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可能确实有益。微博内容如果过于笼统地否定,可能显得简单粗暴。
是否触动了商业利益? 阿胶产业具有一定的规模,官方的此类言论可能会被视为对相关企业和行业的负面评价,从而引发商业层面的反应。

二、 从中医药科学角度的评价:

阿胶在中医药理论中的地位:
根据《本草纲目》,阿胶性甘、平,归肺、肝、肾经,具有补血止血,滋阴润燥的功效。
主要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吐血、咯血、衄血、便血、崩漏下血、阴虚风动、骨蒸劳热、阴虚咳嗽、虚烦失眠、肠燥便秘等症。
需要强调的是,阿胶是“滋腻”之品,容易碍湿生痰,脾胃虚弱、痰湿内盛者不宜单独服用。

科学的看待阿胶:
功效的局限性: 阿胶的功效并非万能,其核心价值在于“补血滋阴”。对于缺铁性贫血等原因造成的血虚,现代医学有更直接有效的治疗方法。阿胶的滋补作用更多体现在中医的辨证施治框架下。
辨证论治是关键: 正如任何一种中药一样,阿胶的使用需要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吃阿胶,也不是所有情况下都“值得买”。例如,感冒发热、痰湿重的人群就不适合服用。
替代品的可能性: 在某些情况下,通过饮食调理(如食用红枣、桂圆、瘦肉等)或选择其他中药材,也能达到一定的补血滋阴效果。

三、 从消费引导和市场监管角度的评价:

理性消费的必要性: 节假日往往是商家促销的高峰期,消费者容易受到广告宣传和节日氛围的影响,产生冲动消费。官方媒体进行理性消费引导是职责所在。
避免虚假宣传: 部分阿胶产品可能会进行夸大宣传,将其功效神化,误导消费者。官方对此进行提醒,有助于净化市场环境。
价格与价值的匹配: 随着驴皮资源紧张,阿胶价格不断攀升,其“值得买”的价值需要与实际功效、生产成本以及消费者自身需求相匹配。

四、 可能的社会反响与影响:

支持的声音: 相信很多人会认同官方的理性提醒,认为这是在帮助大家避免不必要的花费,认识到科学养生的重要性。
反对的声音: 可能会有部分阿胶消费者、生产商或销售商认为此举是在“砸招牌”,影响了传统滋补品的形象和市场。
引发讨论: 这种争议性的内容,无论好坏,都可能引发公众对阿胶、中医药养生以及官方媒体角色的广泛讨论,从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信息传播和观念普及。

五、 总结评价:

卫计委(或类似机构)官方微博发布“过节不值得买阿胶?”的微博,可以从积极的公共卫生宣传和引导方向上给予肯定。它体现了政府部门在面对市场乱象和公众认知误区时,主动承担起科普和引导责任的姿态,倡导理性消费和科学养生。

然而,也需要注意其表达方式的妥当性。过于绝对的否定口吻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反弹,并可能忽略阿胶在特定中医辨证下的适用性。更理想的表述方式可能是:

强调“根据个人体质和医生建议来选择是否购买和食用阿胶”。
普及阿胶的功效、适用人群和禁忌症,让消费者自己做出判断。
与时俱进地讨论驴皮资源的可持续性,引导消费者关注更广泛的健康和环保议题。

总而言之,该微博内容 出发点是好的,但落地执行可能存在提升空间,需要平衡科学普及、市场引导与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它反映了在现代社会,传统医药在科学理性面前如何定位自身价值,以及公众如何健康消费的永恒课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李时珍这次站在卫计委一边:就是不值得!逼卫计委删帖的不是蠢货就是贱人。

这里不讨论阿胶乃至中医是否有效,因为即便无条件接受中医,按照中医理论和药典来说,驴皮阿胶也只是牛皮胶的廉价山寨货,应该比十几块一斤的黄明胶更贱才对,根本不配当节日馈赠的珍品……然而中药诈骗集团形成了足够大的产业,山东靠这个发财的人太多,煽动力足够强,所以能逼别人删帖。

这就是我前几天写《保卫我们的现代生活》提出的观点——大多数“神圣不可侵犯”的“传统”恰恰是新形成的东西。利益集团维护神秘主义光环不是为了保持传统,而是为了绑架大众发财。

世界上第一部药典,唐朝政府颁发的《新修本草·卷第十五》中明确地记载:“阿胶,煮牛皮作之,出东阿,故名阿胶。凡有三种,清薄者,书画用。厚而清者,名为盆覆胶,作药用之。浊黑者,可胶用,不入药。”文献中明确无误地指出,当时的阿胶原料是牛皮,等级分三种,质量上乘者药用,其他等级作颜料或粘胶用。

所以《经方例释》的作者分析道:“是唐宋以来,始有阿井水煎驴皮者,古阿胶即近世黄明胶。”文中说的黄明胶,就是牛皮胶。也就是说,在唐宋之前,阿胶用牛皮而不是驴皮做的。还有一部与《新修本草》同一朝代的中药著作《本草图经·卷第十三》也执同样观点:“今时方家用黄明胶,多是牛皮。《本经》阿胶亦用牛皮,是二皮通用。”文中二皮指驴皮与牛皮。所以,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第五十卷》中,作了这样的总结:“古方所用多牛皮,后世乃贵驴皮。”
古代,由于老黄牛是重要劳动工具而珍贵,而驴子漫山遍野易得,所以驴皮胶代替了牛皮胶。现今,情况转了个180度,是到了让“退居二线”的黄明胶重新焕发青春的时候了,正如清代医著《得配本草·卷九》说的:“如无真阿胶,不若以黄明胶代之。”笔者很赞成这个说法。

张守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

同样的胶质,黄明胶一斤十几块,阿胶几百块。当然是后者能拿出更多的资源来维护“传统”了。

相关回答:

user avatar

巧了,过年前刚有个生意上的朋友,叫老熊,问我,咱们找个什么合适的项目炒作一下呢?最好就是像冬虫夏草、玛咖、藏红花这种,先赚丫个小目标,比如说,一个亿!


本大神思索片刻,捻须微笑,“你炒个JB。


老熊立刻暴跳如雷,当场就要打我,但是在我肱二头肌和沙煲大拳头的劝说下迅速冷静了下来。我说老熊你稍安勿躁,请听我细细道来,JB这个东西,符合一切炒作的条件,是个投机的好门道。


1、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人炒作过JB,任何一种动物的JB都没有;


2、JB是有疗效的,不管实际意义上是不是有疗效,至少玄学意义上是有的,“以形补形”也好,《黄帝内经》《本草纲目》也罢,总之JB的疗效肯定是能够吹出来的。跑古籍里面去寻章摘句,再随便瞎扯几个有机化学名词凑一顿,营养物质要是确实找不到什么确凿的有奇效的,就给发明几个,比如说“虫草多糖”这种,咱们可以叫“JB皂苷”、“JB酸”。请几个穿白大褂的老头,去电视上吹,把JB吹出奇效来,这样就制造了需求。


3、资源稀缺容易控制。你不能谁的JB都能卖钱,万一闹出“中学生切JB卖只为买iPhone”这种大新闻就不好了,有损阴德。必须是某一种动物在某一种环境下的某种状态的JB,才能有疗效,这个就需要投资研究了。如此这般,才能有效的控制供应源头,有利于抬高价格。我觉得西藏高海拔牦牛JB就不错,很稀缺,控制价格简单易行,还好拿出去吹。有了需求价格就会暴涨,你又控制了货源,这个炒作就初具雏形了。


4、光靠卖JB,很容易导致崩盘,要有多重准备。大家都知道,一条JB总是依附于一头动物而存在的,天下并没有自己跑出去逛街的单个JB。

你要生产一条JB,你必须先养一头公牦牛。一条JB,就必须依附于一头牦牛。这样我们就有了出售JB期权的可能性,可以搞一搞JB期货、JB基金之类的东西,这样才是真正的生财之道。并且就算是JB崩盘了,我们还有牦牛,可以卖牦牛肉,这样也更好的对冲了风险,有利于投机客们疯狂加杠杆。如此说来,JB的炒作价值甚至大于虫草、铁皮石斛、玛咖一类的东西。



老熊听了我一席话,简直是茅塞顿开。我心里清楚如果不进一步分析,茅塞顿开很有可能变成“毛瑟顿开”。


我又分析,我们下面来看几个典型的炒作品的套路:


1、炒作必须要有“新鲜度”,炒冷饭是不可能的,一个东西如果炒,就必须是从没有人炒作过的。


比如说,玛咖。玛咖这个东西,就是高原小个头萝卜,壮个狗屁的阳,硬不起来就是硬不起来。自打上次砸盘崩盘以后,这么多人想要注资再炒起来,炒起来了吗?没有。因为它已经是冷饭了,冷饭你再怎么炒又有什么狗屁用呢?


2、疗效一定要玄而又玄,不可验证。千万不能含有确切、可验证、可提炼、能够通过“双盲测试”的有效成分,但是也不能吃死人。你要是有确切的有效成分,信不信那帮子搞有机化学的分分钟给你合成出来?


比如说维生素C。这个疗效确切、可验证、可提炼,你看吧,那帮子玩儿瓶瓶罐罐的哐叽一声就给你合成出来了,卖到两块钱一瓶,你还炒作个狗屁。就必须得玄,没办法验证,甚至根本就没有。

至于吃了你的药,还是硬不起来,怎么办?你可以在炮制方法上下功夫啊!你可以把炮制方法搞成保密的,然后往里面加伟哥啊,那要是还硬不起来才是怪了呢!


3、可以大批量生产的东西不得炒作。比如玛咖、比如铁皮石斛、比如说普洱茶,一旦能够大批量生产,你庄家还没赚到钱,跟风的倒是把钱赚走了,你哭都来不及。你操盘也不好弄,控制不住货源你还操个屁的盘,你只能去操他m。


而冬虫夏草为什么是没有狗屁卵用的东西里面炒作最成功的?就是因为稀缺性。你想想,虫草蝠蛾,被某一种真菌感染死掉,只有这种才能“有效”,多么的稀缺,多么的难得?


4、JB还有利于利益捆绑。没有利益捆绑,政府、工商分分钟抄了你老家,这样是不行的。骗局之所以流毒甚广、尾大不掉,就是要有利益捆绑,别说咱们国家,这个地球上绝大多数地方都通行一条规则叫做“法不责众”,你的利益攸关方多了,明知道是骗局别人也不敢动你了。


牦牛JB生长在哪?雪域高原啊!神秘的西藏啊!民族地区啊!以民族团结、国家统一为重,你搞个骗局只要不影响大局,谁敢管你?你把利益跟本地人结合起来,谁敢动你?谁要是来质疑你,都不用你去网上雇喷子,直接就被摁死了。


比如你还是看虫草,明知道这玩意儿鸟用没有,偌大一个骗局,谁敢说什么了?拖了多久才解决?可惜“极草”这东西是在青海搞的,青海毕竟不靠边境,再跨一步捆绑上西藏本地人的利益,就妥了。



老熊立刻就被我的商业头脑震惊了,半晌说不出话来。


过了好一会儿才问了一个问题:“JB这东西这么恶心,谁吃?”


虫草就不恶心?本体是条虫子,被真菌感染了。动物被真菌感染了,我们最熟悉的就是香港脚,臭脚丫子,汗脚。那么恶心,不照样吃的风生水起的?再说了,这世界上被真菌感染死掉的虫子,少说也有几百种,好多不都是药材吗?

一条虫子,头上长出来了蘑菇,恶心不?



你还别说,中国男人就爱吃JB,跟欧美、日本女人一样的爱吃JB。当然了,人家的女人吃JB主要是为了吃里面的液体,中国男人喜欢切了吃JB海绵体本身,也不知道是个什么毛病。

所以恶心这一条,完全不必担心。




老熊说,都说城里套路深,想不到你一个种地的,也有这么深的套路。


我说,不止呢,还有舆论造势删帖打击质疑资本炒作软文推广,这个套路太多,我一时半会儿跟你说不清楚,咱们有时间再聊。


此外还可以开发牛B,牛B和牛JB本来就是一对好CP,牛JB主攻壮阳市场,牛B主攻滋阴市场,两手准备,共同发力。你只需要牢牢地控制住西藏所有的屠宰场,切下来的牛JB牛B除了你谁也拿不到,这事儿就成了,剩下的事情,资本自然会替你打点妥当


以后人们会尊敬的称你为:牛B老总,或者牛JB总




我可只字未提阿胶两个字哈,不要删我的贴。

user avatar

古代宴会有种菜,叫做看菜。穷人家是烧鸡蒸鱼,富人家是烤乳猪烤全羊。看着油光锃亮色泽明艳让人食指大动,懂规矩的客人从不对这种菜伸筷子。有不懂的,伸筷子一夹,邦邦硬,旁边的人都笑话他。为啥?看菜都是木雕石刻的,上了颜色,宴会开席涂一层桐油,就是给人看的。

现代好多高端补品,其实也是看菜。看破不说破,朋友有得做。

卫计委这事办的本来就不地道,他们这种行为,就是把看菜说破。一边让人笑话他们不懂行,一边让利益相关者觉得他们是砸行来了。东阿集团那么多员工的饭碗你说砸就砸?

同理还有燕窝,还有鱼翅,还有灵芝,还有红糖。

很多收智商税的东西,你得清楚,智商税也是上税的,也是养活了好多人。

谁都知道脑白金屁用没有,现在照样是见长辈送礼的好东西。

这说明看菜这东西,还真缺不了。

把人家看菜砸了,这事儿,办的不地道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