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不丹这个国家?为什么HDI-人类发展指数和GDP均很低但是GNH-国民幸福指数却这么高?

回答
不丹,这个喜马拉雅山脉中的微笑王国,常常以其独特的“国民幸福总值”(GNH)理念而闻名于世。当我们谈论评价一个国家时,通常会聚焦于经济指标,比如国内生产总值(GDP)和人类发展指数(HDI)。在这些量化指标上,不丹无疑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然而,正是这些看似“落后”的数字,反而衬托出了不丹政府和人民对幸福的独特追求,以及其在发展模式上的深远思考。

不丹的经济与发展:低GDP与低HDI背后的现实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不丹在传统经济指标上的表现。

GDP(国内生产总值): 不丹的GDP总量在全球范围内并不起眼。这与其相对较小的经济体量、有限的工业基础以及依赖农业和旅游业的经济结构有关。其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也受到地理位置和交通运输的限制。然而,近年来不丹的经济一直在稳步增长,政府也致力于发展水电、旅游等产业,以提升国民收入。
HDI(人类发展指数): HDI是一个综合性的衡量标准,它涵盖了预期寿命、教育年限和人均国民总收入(GNI)。不丹在HDI上也属于中低等水平。这意味着在健康、教育和生活水平方面,不丹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例如,医疗资源的普及程度和教育质量的均等化,仍然是不丹面临的挑战。

GNH(国民幸福总值):不丹的独特哲学

正是因为在GDP和HDI上的相对“不足”,不丹的GNH理念才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GNH并非否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而是认为经济发展不应以牺牲其他更重要的价值为代价。它是一种更全面的发展观,强调平衡和可持续性。

GNH的核心理念在于,一个国家真正的繁荣,不仅在于物质的富足,更在于国民的精神健康、社会和谐以及对环境的保护。它由四个支柱构成,并细分为九个领域:

1. 良好的治理 (Good Governance): 这包括民主参与、廉洁高效的政府、政治稳定以及尊重人权。不丹实行君主立宪制,国王在国家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精神和政治领袖角色,政府也致力于提升透明度和效率。
2. 经济发展 (Sustain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 虽然GDP不高,但不丹追求的是能够满足人民基本需求的、可持续的经济发展。他们关注的是经济增长是否能够带来更公平的财富分配,以及是否会过度开发资源。
3. 文化保护 (Cultural Preservation): 不丹非常重视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民族认同感。国家政策鼓励人民穿着传统服饰、学习民族语言,并保护佛教文化遗产。这种对文化的珍视,有助于增强国民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4. 环境保护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不丹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在宪法中规定必须保持至少60%森林覆盖率的国家之一。他们将环境保护视为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石,致力于发展绿色经济,推广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这四个支柱之下,GNH又被细化为九个领域:心理幸福、健康、教育、时间使用、文化多样性和弹性、良好治理、社区活力、生态多样性和弹性、生活水平。每个领域都有具体的衡量指标,政府会定期对国民进行调查,以评估GNH的水平,并据此调整政策。

为什么GNH高而HDI/GDP低?

理解了GNH的内涵,我们就能更深入地剖析为什么不丹能在传统指标不高的情况下,拥有较高的幸福感。

发展观的根本差异: 最核心的原因在于不丹对“发展”本身的定义。西方国家普遍将GDP增长视为衡量成功的首要标准,而GNH则将幸福视为最终目标,经济发展只是实现幸福的手段之一。这意味着不丹的政策制定更倾向于保护那些能够提升国民幸福感的要素,即使这可能意味着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
价值观的侧重: 不丹社会普遍重视精神生活、家庭关系和社区联系。与许多发达国家相比,不丹人可能不那么追求物质消费和个人财富的积累。他们更享受与家人朋友相处的时间,参与社区活动,以及在大自然中放松身心。这种价值观的取向,使得即使物质条件相对简单,人们也能感受到内心的富足。
社会公平与稳定: 不丹政府致力于实现社会公平,并努力缩小贫富差距。虽然财富总量不高,但相对而言,资源分配更加均衡,贫困人口比例较低。此外,国家政治相对稳定,社会冲突较少,这也有助于提升国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自然环境的馈赠: 绝美的自然风光和清新的空气,对于不丹人民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种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本身就能带来心灵的慰藉和愉悦。政府对环境保护的坚持,也确保了这种“幸福资源”能够代代相传。
对传统文化的守护: 文化是凝聚人心的重要力量。不丹对自身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让国民拥有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这是一种重要的精神财富。当人们能够认同自己的文化,并从中找到归属感时,幸福感自然会提升。
限制性旅游政策: 为了保护其独特的文化和环境,不丹实行“高价值、低影响”的旅游政策,对外国游客收取每日最低消费。这虽然限制了旅游业的规模,但也有效地防止了旅游业对当地文化和环境的过度冲击,并确保旅游收入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发展和国民福祉。

并非完美,但值得借鉴

当然,我们也不能将不丹浪漫化。低GDP和低HDI也意味着不丹在基础设施建设、医疗技术进步、教育资源投入等方面仍面临严峻挑战。生活在偏远地区的居民,可能依然难以享受到优质的公共服务。政府也需要不断地在追求GNH和应对现实经济需求之间寻求平衡。

然而,不丹的GNH理念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它提醒我们,发展不应该仅仅是数字的堆砌,而更应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和内在的幸福感。在一个日益物质化和竞争激化的世界里,不丹对幸福的独特追求,以及将环境保护、文化传承和社会和谐置于经济增长之上的发展模式,无疑为其他国家提供了一个值得深思的参照系。评价不丹,不能仅仅停留在GDP的“低”上,更需要理解其背后那份对“幸福”更深层次的关怀和追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幸福指数是不丹国王向联合国建议的。但不丹的排名并不高,能排到前100就不错了。之所以很多人误以为不丹夺冠,是因为不丹的确比其他国家更重视这个指标,用来给自己的落后寻找依据。

而之所以不丹要保持落后,是因为王室担心社会进步会招致印度的吞并,所以严厉压制任何社会变革,幸福指数就是给极端保守主义作辩护的理论。

“马前卒工作室”微信公众号昨天有文章专门论述不丹的幸福指数:

《不丹国王也知道“幸福指数”很蠢,但蠢总比被印度吞并好》

如果不是中国的邻国,中国人很容易忽略喜马拉雅山南麓这个小国,由于旅游宣传,很多人也知道这个68万人的小国是个藏传佛教国家。但更多的人听说不丹这个名字,是因为在所谓的联合国“国民幸福指数”排行榜上,不丹号称第一。

自从梁朝伟与刘嘉玲在不丹举办婚礼后,该国的“旅游业”也发现了“幸福”和“纯洁”的旗号很好用,推出了一大批人均万元以上的“高端游”。

1 真幸福么?

不丹王国所谓的幸福政策效果到底如何?抛开“心灵”“信仰”“宗教”等无法衡量的数字,让我们看看“硬指标”

不丹从1961年开始搞 “五年计划”,从1961年到2001年的8个五年计划中,根据不丹“全民幸福总值”的要求,每年财政最低20%,最高30%投入科教文卫事业。

如此之高的财政开支比例持续了40年,不丹识字率从略低于10%上升到28%,人均寿命从45岁上升到55岁,与同期印度数据类似。但这四十年印度人口增长了一倍,而不丹人口还略有下降——所以你大概理解不丹人的“幸福”了。

“国民幸福指数”的确是不丹国王在1972年提出来的,但不丹从来没有拿过冠军,2017年最新排名97名。而更客观的人类发展指数,不丹排在136。所以,所谓“最幸福国家”的说法,就算骗游客也骗不到回头客。不丹年旅游收入只有不到3000万美元,是尼泊尔的五十分之一,还不如印度每年2亿美元的援助多。

实际排名在100左右,这个国家为什么会连续两代国王持之以恒的在国际上宣扬一种纯粹是打自己脸的政治理念哪?——一定有其难言之隐,不得已而为之,笔者在这里给大家做个简单分析:

2 畸形国家关系

既然印度援助是旅游收入的六倍,不丹一切问题都绕不开印度与的“特殊”关系,用我们熟悉的话说,就是“藩属”关系。

首先,如同当年大清对朝鲜的控制,不丹没有独立的外交权。虽然在1970年加入了联合国,但不丹与联合国任何常任理事国都没有外交关系,除了极少数国家外,不丹的外交联系都由印度大使代管。

其次,印度基本控制了不丹军队:不丹现在有一只约五六千人的“皇家陆军”,完全由印度培训,陆军参谋长也基本由印度出生的不丹族担任。就算印度不管,这支完全是旧藏军编制(十个代本)的陆军战斗力也就是印度警察水平。而印度,靠以“保护不丹国境”,在不丹北部派驻了一个山地步兵旅——去年洞朗危机后,印度又增派一个旅。

最后,经济上也绕不开印度。不丹的政府支出主要依靠印度补助,所有进出口贸易需要优先选择印度企业,只有印度企业无意参与时,才能与第三方进行,而且不丹对印度全面免税。

不丹民族与宗教与印度都有巨大差异,当然不会对这种关系非常满意,但考虑到不可企及的国力差异,1975年之前,不丹与印度的关系还凑合。

3 岌岌可危的不丹

1975年印度吞并锡金对不丹造成巨大震动,不丹王室根据自己的理解,将1970年后造成锡印关系恶化的民主运动视为锡金被吞并的关键,所以他们得出三个结论:

  • a. 任何民族解放或者民族觉醒运动都必然导致不丹民众质疑《印不永久和平条约》,从而给印度提供了直接入侵的理由。
  • b. 锡金国王想跳过印度,单独发展与中国美国的外交关系,所以被灭,自己不能碰壁。
  • c. 锡金首先起来抗议《印锡条约》的民族党(该党主体是尼泊尔南部人)是印度派入锡金的内奸,所以不丹南部的尼泊尔族都不可信。

第三个的结论导致不丹在1989年后强硬的推行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不丹化”政策,包括三个方面:

1. 在不丹生活不到30年的尼泊尔人不是不丹国民,取缔一切尼泊尔语学校,尼泊尔男性娶不丹女性,不丹女性会失去不丹国籍,而不丹男性娶尼泊尔女性,尼泊尔女性不仅能获得不丹国籍,家庭还能获得1万卢比补助(200美元巨款)。

2. 所有不会 “宗卡”语的人无法获得教育与就业资格,政府部门和学校等正式场所均须穿不丹族的传统服装(这种服装根本就不适合不丹南部潮湿的气候)

3. 以环保为名建设绿化走廊:大幅提高南部农业区的绿化水平,尤其是要在印不边境上建立起一道宽度在1-3公里宽的“林墙”。客观上,这意味着将尼泊尔族人开垦的农田“退耕还林”,导致十万尼泊尔人失去土地使用权,

从“不丹化”开始到2010年的二十年里,八十万人口的国家产生了十几万难民,其中十万人逃离不丹,滞留在印度与尼泊尔边境地区的难民营里,还有两三万“非法移民”在不丹南部和印越界游击队结合,组成了不丹共产党(马列毛),不丹共产党(毛派),不丹猛虎组织,不丹革命联合阵线等极具南亚色彩的游击队。

在此之前,不丹南部经常成为印度东北诸邦游击队躲避印度政府军追剿的藏身之处,不丹政府也对此一直持放任态度——牵制一部分印度的精力也好。只是尼泊尔人也加入了游击队,导致不丹国王担心游击队基地失控。但无论如何,清除尼泊尔人的政策还算有效,不丹政府中的尼泊尔人比例从最高的38%降低到现在的不足5%。

4.不是办法的办法

前面提到不丹对印度威胁思考了三个结论,前两个结论可以合并为一句话——触动现状,印度人就要端掉不丹王室。所以不丹王室的办法简单明了:保持国家的封闭与愚昧。

从七十年代末开始,不丹新国王吉格梅•辛格•旺楚克就开始用各种手段加强对国家的控制,从本来就没有什么代表性的议会手里收回权力。这实际上打压了自己的国内执政基础,到了2013年不得不搞大选后,国王要依靠印度才能继续维持政府多数,更不敢激发一点社会进步了。

内外交困,不丹王室需要印度来支持自己的反动统治,又怕印度“用力过猛”直接灭掉自己,所以必须在落后的社会基础上打造一点国际影响力,让国家不至于无声无息,让印度来吞并的时候略微投鼠忌器。

恰好这时西方环保与所谓“非物质化”的去工业化浪潮开始,英国留学回来的吉格梅•辛格•旺楚克国王敏锐地发现:这套现在被称为“白左”的理论恰好兼顾了保持社会反动和提高国际知名度的指标,还能以环保旗号驱逐尼泊尔族,最后还能吸引数量可控的外国游客来烧钱,获得高性价比的收入。所以“国民幸福总值”成为不丹最主打的口号,国王因此名正言顺地镇压一切社会变革,压制人民对知识和现代化的需求,推广个人崇拜,在21世纪维护一个中世纪政权。

现在看来,不丹的小伎俩还算成功,虽然70万人口有好几千游击队造反,但至少中国有很多相信不丹是“传说中最幸福的国家”。

当然,21世纪的潮流不是一个人能扭转的。不丹虽小,也有几十万人口。外国游客带来外汇,也带来了外部世界的消息。何况几千游击队也在不断灌输现代政治理念。不意外的话,不丹国王的下场不是被绑到新德里当宠物,就是被反对派冲进王宫吊死。为了推迟这一天的到来,不丹国王只能加倍卖力推销自己的“幸福指数”。

相关回答:

爱尔兰就是“高配版”的不丹

欢迎关注“马前卒工作室”微信公众号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