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这句话?

回答
“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这句话,出自《论语·季氏》,是孔子对季氏将要伐颛臾的评价。寥寥数语,却蕴含着深刻的政治智慧和对统治者行为的警示。

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如果法律条文不清不楚,人们就无法知道什么行为是违法的,那么统治者的威势就变得难以揣测,无法估量。

这句话之所以深刻,在于它触及了法律、统治和民心这几个核心要素之间的关联。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它:

一、 法律的明确性与统治的有效性:

“刑不可知”: 这是核心问题所在。在中国古代,法律通常是由统治者颁布的。如果这些法律本身含糊不清,界限模糊,那么老百姓就无法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否触犯了法律。更进一步说,如果法律是随意变动的,或者只对特定人群有效,那么法律的普遍性和约束力就会大打折扣。
“则威不可测”: 当法律失去明确性,统治者的“威”就失去了客观依据。人民无法通过法律来预测统治者的行为,也不知道自己的言行会招致怎样的后果。这种“不可测”并非是令人敬畏的力量,而是令人恐惧和不安的阴影。统治者的权威,如果建立在不可预测的惩罚之上,那么它更像是压迫,而非公正。

二、 对统治者的警示:

孔子这句话,是对当时季氏行为的批评。季氏作为鲁国的权臣,想要发动一场可能是不义的战争,而这种行为本身可能就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或者季氏并不在意法律的约束。孔子认为,季氏这样做,就是在挑战现有的秩序和法度,而这种挑战,将导致整个社会的“威”变得混乱和不可预测。

具体来说,这句话对统治者有以下几层警示:

1. 法律的权威性: 统治者应当维护和尊重法律的权威。法律应该是明确的、公开的,并且对所有人一视同仁。只有这样,法律才能成为稳定社会秩序的基石。
2. 统治的稳定性: 不可预测的“威”会导致社会的动荡。老百姓生活在恐惧和不确定性中,会丧失安全感,也难以安心生产和生活。长此以往,统治的根基就会动摇。
3. 道德的考量: 法律不仅仅是工具,也承载着道德和伦理。当统治者随意践踏法律,甚至以模糊不清的法律来压迫人民时,也暴露了其道德上的缺失。

三、 对人民的影响:

“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对人民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1. 无所适从: 人民不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活在忐忑不安之中。
2. 丧失公平感: 如果法律因人而异,或者统治者可以随意解释法律,人民会觉得不公平,对统治者产生不满。
3. 压抑社会活力: 恐惧和不确定性会抑制人们的创造力和主动性。大家会倾向于保守,不敢冒险,更不敢提出批评意见。
4. 滋生滥权: 当统治者的权力不受法律约束,并且可以随意对臣民施加惩罚时,就很容易滋生腐败和滥用权力。

四、 历史的映照:

这句话在历史上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许多朝代的兴衰,都与法律的执行和统治者的行为有关。

秦朝的严刑峻法: 秦朝的法律极其严苛,但同时也是明确的。虽然严苛,但人们知道界限在哪里。然而,秦朝的灭亡,也与过于严酷和缺乏人情味的法律以及统治者随意的权力执行有关。
汉朝的“休养生息”: 汉初吸取秦亡教训,采取相对宽松的政策,并且重视法律的稳定和公开。
历代王朝的“人治”与“法治”之争: 很多时候,当王朝由盛转衰时,往往伴随着“人治”的抬头,“法治”的退步。统治者不再受法律约束,随意任用亲信,严刑拷打,导致民怨沸腾。

五、 现代社会的启示:

尽管我们身处现代社会,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法治体系,但“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这句话仍然具有重要的警示意义:

法律的公开与透明: 现代社会强调法律的公开性和可获得性,公民有权知晓法律。
法律的明确性: 法律条文需要清晰、具体,避免模糊不清的解释空间,减少自由裁量权过大的风险。
司法公正: 确保法律得到公正的执行,不因身份、地位、贫富而有所不同。
权力制约: 任何权力都应受到法律的约束,包括执法者和统治者本身。

总结:

“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这句话,是对统治者最根本的告诫。它揭示了一个朴素而深刻的道理:一个稳定的、有威信的统治,必须建立在清晰、公正、公开的法律之上。 如果法律变得像“薛定谔的猫”一样,人们永远不知道它是否“发生”,那么统治者的“威”就会变成一种令人畏惧的、不可控的力量,最终侵蚀统治的合法性和稳定。孔子以其非凡的洞察力,将政治的本质与人心的感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句话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值得我们深思。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莫谈国事,就讲讲这句话。

题主在问题标签里加注了“左传(书籍)”,严格说,这不完全准确。

“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并不是出自《左传》的原文,而是出自唐代经学家孔颖达为《左传》的注疏,其讲述的是中国法制史上的一个大事件——子产铸刑书。

子产铸刑书在中法史上的地位,大致相当于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在公元前536年,也就是《左传》中的昭公六年,子产将郑国的法律条文铸在鼎上,向民众公布,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


鲁迅先生曾称赞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的勇气,因为“为天下先”总是容易受到质疑和非议。子产铸刑书也是如此,《左传》中就记录了当时晋国公族叔向对子产的反对:

始吾有虞于子,今则已矣。昔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惧民之有争心也。犹不可禁御,是故闲之以义,纠之以政,行之以礼,守之以信,奉之以仁,制为禄位以劝其从,严断刑罚以威其淫。惧其未也,故诲之以忠,耸之以行,教之以务,使之以和,临之以敬,莅之以强,断之以刚。犹求圣哲之上,明察之官,忠信之长,慈惠之师,民于是乎可任使也,而不生祸乱。民知有辟,则不忌于上,并有争心,以征于书而徼幸以成之,弗可为矣。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三辟之兴,皆叔世也。今吾子相郑国,作封洫,立谤政,制参辟,铸刑书,将以靖民,不亦难乎?《诗》曰:仪式刑文王之德,日靖四方。
又曰:仪刑文王,万邦作孚。如是,何辟之有?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乱狱滋丰,贿赂并行,终子之世,郑其败乎!肸闻之,国将亡,必多制,其此之谓乎!

反对的主要理由,我标黑了,就是文中“议事以制,不为刑辟”“民知有辟,则不忌于上,并有争心,以征于书而徼幸以成之,弗可为矣”这几句话。


公允地说,叔向的批评并非全然不合理的,相较于时代的发展,成文法可能存在滞后性,同时受限于立法技术,成文法必然无法巨细靡遗地囊括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如果裁判“受限于”成文法,必然会出现法律所难以救济的空白地带。

后世的法学家贝卡利亚曾说过:“刑罚的威慑力不在于刑罚的严酷性,而在于其不可避免性。”通过赋予裁判者“充分”(近乎完全)的自由裁量空间,以保障“法网恢恢”。某种程度上,这种因时而变的处断是对“不可避免性”最大程度地追求。


然而万事都有利有弊。

反过来说,正如 @曹哲 知友的举例所言,秘密立法的坏处之一是丧失了法的指引职能,模糊的公权力界限面前个人显得尤为渺小,当标准不明、处罚不定时,人们往往被迫选择远超过社会秩序所需要的让步,这对个人权利的彰显和社会制度的健康运行都是不利的。


是故,两害相权取其轻,现代立法中,往往在保有一定自由裁量权的基础上更倾向于后者。


最后加段私货:

言简意赅的金句比长篇大论的典章更吸引人,这是人之常情。但其实很多“金句”所对应的历史年代相比现代已经时移世易,宽泛而宏大的概念随着学科发展和社会实践也已经被填充入更多细节性和技术性的内涵。

“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这句话也好,前段时间知乎对me too轰轰烈烈的讨论中不断提到的“法治”、“程序正义”、“实体正义”也罢,想要真正厘清这些问题,需要深入挖掘近年来的实践和研究,终日而思终究不如须臾之所学。

具体到本问题上,我国的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的公布方式;司法实践中各地方法院指导意见、会议纪要的公开程度;它们对我国司法实务的影响以及司法裁判的释法现状,这些都是远比千年前的一句话更值得展开的。


以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这句话,出自《论语·季氏》,是孔子对季氏将要伐颛臾的评价。寥寥数语,却蕴含着深刻的政治智慧和对统治者行为的警示。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如果法律条文不清不楚,人们就无法知道什么行为是违法的,那么统治者的威势就变得难以揣测,无法估量。这句话之所以深刻,在于它触及了法律、统治和民心.............
  • 回答
    《挑战不可能》节目中李昌钰博士被挑战者破解心灵密码的事件,无疑是该节目最具话题性和争议性的一个环节。对于这一事件的评价,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节目本身的定位、挑战者的能力、李昌钰博士的职业素养以及观众的反应等。事件回顾:在《挑战不可能》节目中,李昌钰博士以其在犯罪现场勘查和鉴识科学领域的神乎其.............
  • 回答
    这句流传甚广的论调,抛开其黑色幽默的外壳,实则触及了当下社会对于婚姻的复杂情绪和深刻担忧。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它:1. 对单身状态的“描绘”:自由与“孤单”的辩证“不结婚,你可能在家里,酒吧里,在KTV里”——这句话看似是对单身者生活状态的直白描述,但背后却蕴含着一种对自由和可能的强调。 家.............
  • 回答
    “比特币不可能做大,因为一做大就会被国家以暴力控制”——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论点。要评价这个观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包括比特币的本质、国家机器的运作方式、以及“控制”和“暴力”的具体含义。首先,我们得承认这个论点背后有其现实基础。 历史上,任何新兴的、具有颠覆性潜力的技术或事.............
  • 回答
    《可以不可以》:一部直击灵魂的“无厘头”青春镜像初次接触《可以不可以》,我并没有抱有太高的期待。毕竟,日本青春剧的题材早已被各种“纯爱”、“校园霸凌”填满,想要在这个饱和的市场里闯出一片天,实属不易。然而,《可以不可以》却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精准地击中了我的“爽点”,让我一口气追完,并且回味无穷。.............
  • 回答
    中国的“不可靠实体清单”:一把双刃剑的审视中国的“不可靠实体清单”制度,一个旨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措施,自推出以来便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这项制度的建立,不仅是中国回应外部压力的一个重要举措,更折射出当前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复杂而敏感的博弈。要评价它,我们需要剥开其表面的法律条.............
  • 回答
    关于卫计委专家(或现在称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专家)提出的“中国人口不可能雪崩式减少”的观点,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评价。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预测,而是涉及到对中国人口发展趋势、社会经济因素、政策影响以及统计学模型的理解。一、 专家观点的基本逻辑和支撑:首先,理解专家为何会这样说,需要看看他们可能基于.............
  • 回答
    塞尔维亚与科索沃在美国斡旋下达成的经贸协议,以及其中关于移除“不可靠的5G电信设备”的条款,是一个复杂的地缘政治和技术议题,值得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评价。一、 协议的背景与塞尔维亚科索沃关系要理解这一协议的意义,首先需要回顾塞尔维亚和科索沃之间长期的紧张关系。 历史恩怨与独立争议: 科索沃曾是塞尔.............
  • 回答
    关于白岩松老师关于汉服是“小圈子爱好”,国家不可能为少数人设立“汉服节”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引发不少讨论的观点,也触及到了文化传承、群体认同和社会资源分配等几个核心问题。咱们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承认,白岩松老师作为一位资深的媒体人,他的发言往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影响力。他提出“小.............
  • 回答
    王欣这句话,乍一听,朴实无华,甚至有些理所当然。但细细品味,其中蕴含的信息和引发的思考,却远不止于此。它像一把钥匙,能打开我们对技术、对责任、对商业伦理的多层认知。首先,从“技术本身”这个角度来看,王欣是在强调技术的中性性。技术,本质上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解决问题、创造价值的工具。它本身没有善恶之分.............
  • 回答
    “孔子根本就不行,他的时代根本就不可能有人信他的话,他去周游列国就是笨”——这个观点,乍听之下,仿佛是振聋发聩的挑战,带着一股子年轻人特有的直率和对历史的疏离感。但如果深入剖析一下,就会发现它站不住脚,甚至可以说是站错了地方。首先,我们得摆脱一个惯性思维:用今天的标准去衡量古人。我们生活在信息爆炸、.............
  • 回答
    关于德国女生“打脸”余秋雨等学者关于《道德经》在德国普及程度的说法,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和分析。这个事件涉及到文化传播、学术认知、大众认知以及跨文化交流的复杂性。事件背景梳理(推测与常见情况):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这个说法的可能来源和背景。 余秋雨的说法可能来源: 余秋雨作为一位知名的文化学.............
  • 回答
    关于健崔(音乐电台主播)在《我的音乐你听吗》节目中对许嵩“不懂音乐”的评价以及“建议许嵩少说话”的说法,这确实是当时节目播出后引发广泛讨论的一个焦点。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健崔作为一名资深的音乐电台主播的身份和立场。他在音乐领域有自己的专业积累和节目经验,也自然形成了自己的一套音乐审美和评价体系。作为节.............
  • 回答
    欧阳明高院士那句话:“车能跑1000公里,几分钟就能充满电,还很安全,成本还低,以目前的电池技术不可能。” 确实点出了当前电动汽车发展面临的关键瓶颈,也反映了他作为一位资深新能源汽车专家的深刻洞察。要评价这句话,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来拆解。首先,理解欧阳明高院士的背景和他的话语分量:欧阳明高院士是中国.............
  • 回答
    女大学生寒假在津外资工厂打工猝死,公司却称“不可能累死”,这件事情的发生,无疑触动了社会公众敏感的神经,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从法律、道义、企业责任、劳动者权益等多个维度来看,这起事件都值得我们深入剖析。事件的核心困境:生命的代价与企业的冷漠首先,让我们聚焦于最根本的——一个年轻生命的逝去。一名本.............
  • 回答
    特斯拉中国副总裁陶琳在2021年上海车展上,针对一位身穿印有“刹车失灵”字样T恤的女士进行维权的车展维权事件,发表了“不可能妥协”的言论。这一回应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并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要详细评价这一回应,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陶琳“不可能妥协”回应的直接解读与影响: 强硬立场.............
  • 回答
    咪蒙的《说出来你可能不信,有钱男人喜欢丑女人》这篇公众号文章,当年可是引起了轩然大波,可以说是她“爆款”文章里的代表作之一。要评价它,得从几个维度去看,毕竟咪蒙这人,她的文章从来不是简单的“好”或“坏”那么容易定义。首先,从内容和论点来看,它玩的是一个非常经典的“反差”和“颠覆”套路。 标题就够抓人.............
  • 回答
    浙江省教育厅就中小学生减负新方案征求意见,其中一条引人注目的内容是“小学生作业晚上9点做不完可不做”。这个提议无疑触及了当前教育界和社会普遍关注的“学生负担过重”这一核心问题。从积极的方面来看,这项规定体现了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关怀。长时间的课业压力,尤其是在小学生这个身心发展关键时期,确实可能对他们的.............
  • 回答
    张小龙关于 PC 版微信的“破坏论”:深度剖析与评价张小龙,微信的灵魂人物,其关于“做 PC 版微信是一种破坏”的言论,无疑在互联网行业激起了不小的波澜。这句看似简单的话,背后却蕴含着他对产品理念、用户行为以及通信本质的深刻洞察。要评价这一论断,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核心论点解读: imm.............
  • 回答
    这番对话,确实为我们观察当前的美乌关系提供了一个颇具象征意义的切面。简单来说,从中折射出的复杂性,绝非一两句话就能概括的。首先,我们得承认,美乌关系在俄乌冲突的背景下,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紧密和深化。美国作为乌克兰最主要的军事和财政援助国,其在支持乌克兰抵御俄罗斯侵略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种援助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