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德国女生打脸余秋雨等学者,说《道德经》在德国不普及,更不可能人手一本?

回答
关于德国女生“打脸”余秋雨等学者关于《道德经》在德国普及程度的说法,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和分析。这个事件涉及到文化传播、学术认知、大众认知以及跨文化交流的复杂性。

事件背景梳理(推测与常见情况):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这个说法的可能来源和背景。
余秋雨的说法可能来源: 余秋雨作为一位知名的文化学者,其观点往往基于他对西方,特别是欧洲文化圈的观察和研究。他可能是在某个场合,比如一次演讲、访谈或著作中,表达了对《道德经》在德国的接受程度的看法。这种看法可能是基于他在德国的亲身经历、与当地学者的交流,或者对德国出版市场和学术研究的了解。他可能会强调《道德经》在德国作为一种“智力资源”或“哲学经典”的影响力,并以此来对比其在中国受到的重视程度。
德国女生的反驳: 德国女生的“打脸”说法,通常是指她可能通过自己的观察或了解,认为《道德经》在德国的普及程度被高估了。她可能生活在德国,或者对德国的社会文化有深入了解,因此能够提供一个更贴近实际的视角。她强调“不普及”和“不可能人手一本”,直接质疑了某种程度上的“普遍性”和“大众化”。

评价角度:

1. “普及”的定义与衡量标准:
学术普及: 指《道德经》在德国哲学、汉学、宗教研究等学术界的讨论、研究、教学和引用程度。如果在这个层面,《道德经》有固定的研究者和一定的学术影响力,那么可以认为是“学术普及”。
大众普及: 指《道德经》在普通德国民众中的认知度、阅读率和影响力。例如,有多少德国人听说过老子和《道德经》?有多少人阅读过《道德经》的德文译本?有多少人能理解其核心思想?以及它是否像某些西方经典一样,成为日常对话或思考的来源?
“人手一本”: 这是一个非常具象化和极端的表述,通常用来形容某物在某个群体中的极高普及度和拥有率。如果说《道德经》在德国“人手一本”,那意味着它已经成为一种类似圣经或畅销书的普遍读物。

2. 文化传播的现实与理想:
跨文化传播的挑战: 任何一个文化符号,想要在异质文化中获得广泛传播和深刻理解,都存在巨大的挑战。语言的隔阂、思想体系的差异、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都可能影响其接受程度。《道德经》的思想体系,例如“道”、“无为”、“自然”等概念,与西方哲学传统有显著的不同,需要经过大量的解读和阐释才能被理解。
翻译与出版: 《道德经》在德国并非没有译本,甚至有多个优秀的德文译本。例如,德国的汉学家和翻译家 Ernst Schwarz、Richard Wilhelm 等都对《道德经》的翻译和传播做出了贡献。但翻译的质量、出版的营销策略、以及是否能引起德国读者的兴趣,都会影响其普及度。
“小众”与“精英”的接受: 相较于普罗大众,《道德经》在德国可能更容易被对东方哲学、神秘主义、心理学、养生以及东方宗教感兴趣的特定群体所接受。这些群体可能是学者、知识分子、艺术家、瑜伽爱好者等。

3. 学者与大众认知的差异:
学者视角: 余秋雨等学者可能更多地从学术研究、思想史影响、以及对西方哲学思想的启发等角度来评价《道德经》在德国的地位。他们可能看到了《道德经》在德国学术界和某些知识分子群体中的重要性,因此将其描述为“普及”。
大众视角: 德国女生可能更侧重于普通民众的实际认知和阅读习惯。在她看来,如果大多数德国人不知道《道德经》,或者认为它是“外国的古老哲学书”,那么它就不算“普及”。

4. “打脸”的合理性分析:
“打脸”的可能性: 如果余秋雨的说法过于夸张,例如暗示《道德经》在德国就像西方经典一样家喻户晓,被大众广泛阅读和讨论,那么德国女生的反驳是有道理的。她可能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这种说法与德国社会现实不符。
“打脸”的局限性: 如果德国女生仅仅基于“我的周围没人读”或者“我不认识的人里没读过”的经验,那么她的反驳可能也存在以偏概全的嫌疑。她可能没有接触到那些真正对《道德经》感兴趣的德国人群体。

具体分析与观点展开:

《道德经》在德国的实际情况:
学术层面: 《道德经》在德国哲学界和汉学界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自19世纪末以来,德国汉学家对《道德经》进行了大量的翻译、注释和研究。它被视为中国哲学的重要代表,对德国的康德哲学、尼采哲学、叔本华哲学以及后来的存在主义和后现代主义都产生过一定影响。许多大学的哲学系、东亚研究系都会开设与中国哲学相关的课程,其中《道德经》是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一些德国学者,如海德格尔,也曾对老子思想表示出浓厚兴趣。
出版层面: 德国有多个版本的《道德经》译本,包括高质量的学术译本和面向大众的普及本。这些书籍在德国的书店(包括实体书店和网络书店)都有销售。一些版本的销量也相当可观,但通常属于“畅销书”中的特定类别,而非全民畅销。例如,一些以“生活智慧”、“心灵成长”为卖点的版本可能会吸引更广泛的读者。
大众认知层面: 大部分德国普通民众可能对《道德经》及其作者老子并不熟悉。他们可能更多地了解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尼采等西方哲学家,或者莎士比亚、歌德等文学家。对于《道德经》,他们可能仅停留在“一本来自中国的古老哲学书”的模糊印象,甚至从未听说过。因此,“人手一本”这样的说法,在普通大众层面,显然是不准确的。

评价余秋雨的说法:
可能存在夸大: 如果余秋雨的说法是“《道德经》在德国非常普及,几乎所有德国人都读过或者了解”,那么德国女生的反驳是正确的,这种说法很可能是对事实的夸大。
可能侧重学术或思想影响力: 如果余秋雨的说法是“《道德经》在德国学术界或特定思想界有重要影响,得到了深入的研究和关注”,那么他的说法可能是有一定道理的,只是用“普及”这个词可能不够精确,容易引起误解。他可能想表达的是《道德经》的“深度普及”而非“广度普及”。
文化自信的表达: 有时候,学者在介绍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时,可能会带有一定的文化自信或期许,希望提升本国文化的国际地位。在这种情况下,对事实的描述可能会带有一定的“美化”成分。

评价德国女生的说法:
精准反驳广度普及: 如果她指的是《道德经》在普通德国民众中的认知度和阅读率不高,那么她的说法是准确的。对于绝大多数德国人来说,《道德经》确实不是一本“人手一本”的书。
可能忽略深度普及: 但如果她也因此否定了《道德经》在德国的学术研究和在特定群体中的影响力,那么她的说法可能不够全面。她可能没有接触到那些真正对《道德经》感兴趣的德国人。

结论:

德国女生“打脸”余秋雨等学者关于《道德经》在德国普及的说法,更有可能是在反驳“《道德经》在大众层面的广泛普及”这一层面的说法,尤其是“人手一本”这种极端化的表述。

余秋雨等学者的观点: 可能侧重于《道德经》在德国学术界、思想界以及某些特定人群中的接受度和研究深度,认为其具有较高的学术或思想影响力。
德国女生的观点: 更侧重于普通德国民众的实际认知和阅读习惯,认为《道德经》在德国远未达到家喻户晓、人手一本的程度。

两者之间可能并非完全对立,而是视角和衡量标准的差异。《道德经》在德国并非像圣经那样成为普通德国人的生活读物或精神指引,但它在德国的学术研究、哲学探讨以及对特定人群(如对东方哲学、心灵成长感兴趣者)的影响力是存在的,且有一定深度。

因此,评价此事需要区分“普及”的含义:是学术上的普及还是大众上的普及?是思想深度上的接受还是数量上的拥有?如果余秋雨的说法是针对大众普及而言,那么德国女生的反驳是准确和必要的;如果余秋雨的说法是针对学术和思想影响力而言,那么他的说法也可能有其合理性,只是用词可能需要更精确。

总而言之,这是一个关于文化传播和认知差异的生动案例,提醒我们在讨论任何文化现象时,都需要注意定义的清晰化和对事实的准确把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么说吧,马列主义都是中国官方钦定的意识形态了,我也没见过几个党员家里摆马恩列斯选集的,《毛泽东选集》可能多些,但这个只是中国的特殊情况。

另外,你问这些人马列说过什么,几乎也很少有人能说出初高中教材以及大学公共课之外的内容。

我这倒没别的意思——在一个马列主义为主导意识形态的国家,马列主义政党的党员对马列原著的了解尚且如此,你跟我讲《道德经》能在德国普及,这是可能么?

user avatar

这傻逼问题都能撕吧起来?

无非就是问题的人在那儿玩儿关公战秦琼呢呗


先看余秋雨它那个视频说的是啥

他说中国研究老子的历史沉淀太多,结果后人要研究,就只能针对前人那些很艰深晦涩的研究去接着研究,结果导致这个东西脱离大众,老百姓反而对道家的东西不熟

然后他所说的西方人看懂了,那是说西方汉学家翻译这些东西的时候,是按照科普的方向去翻译的,所以老百姓容易明白

他说的是文化普及

不是说西方人哲学素养高,所以才在学术上研究得更懂


而他说这些,是为了卖他那本儿《老子通释》

他那本儿书的卖点是科普,而非学术研究



再看那个“打脸”余秋雨的up主

那个节目是个问答节目

一问一答,前后的问题都不挨着,也没有任何语境

有一题是问:在德国每个家庭都有一本道德经吗?


废话,当然不是了

但是她并没有要去打脸谁

反而是她接下来说了一句


这句在问题的截图里就没有

因为如果加上这句话,恰恰就显示了这东西在德国还挺有知名度的。。。。。。




这种关公战秦琼的问题,是怎么招出那么多回答来的呢?

user avatar

1,德国人都知道中国很大。中国人说中国很大的时候,德国人不会惊讶。

2,非常多的德国人不喜欢中餐。

3,德国人不知道并且不喜欢京剧、昆曲之类的,这些对他们来说基本上是噪音。

user avatar

别说在德国了,在中国也没见人手一本…

user avatar

当你是个穷鬼的时候,你巴不得别人说你家什么东西好,比如有个有钱人跑到你家来指着你家喂狗的盆子说,你这个狗盆子真不错!你就能乐呵半天,于是展开各种复杂的心理活动,甚至于有把狗盆子洗干净擦亮了供起来的,有想把狗盆子“贡献”给有钱人的,有觉得这有钱人是不是懂了心思要抢我狗盆子的。


当你是个富人的时候,别人说你家什么东西好,这不是天经地义的吗?


余秋雨就是中国还很穷的时候,国内文化人窘境的写照,他这个话,对于《道德经》在德国境况的无端臆测,属于穷人家某个东西被富人家夸了以后,复杂而不着边际的心理活动而已。

中国文化一直处于某种弱势地位,在这种地位下很难有真正的“自信”,没办法做到不卑不亢,要么自卑要么亢进,概莫能外。余秋雨这算是好的,有更惨的,噗通跪下磕头如捣蒜的多了去了,指摘余秋雨没什么意思,毕竟人家没跪。跪了磕头如捣蒜的更是丑态百出,余秋雨好歹在恒河里还知道这个河水脏得要命,从丹田里开始想吐。有些磕头磕上瘾的,见人就跪,全世界长得不像中国人的都要跪下磕三个响头,这种人大有人在。


余秋雨好歹是“亢”,他不是“卑”。


他内心里还是盼着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强势起来的,虽然路子不大对,属于是传统的“我祖上阔过”,但心没歪,指望着“失礼求诸野”,走的是文化输出的野路子。这种心理完全可以理解也不要一棍子打死,还是那个狗盆子,家里实在是没什么有钱的东西,就那个狗盆子,据说是祖上传下来的,而祖上确实阔气过,那么很容易联想到那个狗盆子是什么好东西。


这个思维,过去一百年有的是人信,逻辑链条非常简单:这东西是祖上传下来的——祖上阔气过——这东西是好东西。于是就臆测,别人一定看得上这东西,甚至于卖命的推销,甚至于主动的臆想。


问题在于别人真不一定给你当一回事。


还有个问题,狗子会没有狗食盆子用。




老余风骨还是在的,不过毕竟是个文绉绉的文人;我是个武夫,我懒得跟任何人扯什么狗食盆子的事情。《道德经》本身是好是坏是不是狗食盆子这个有待商榷,我不是商榷这玩意儿的人,我只管输出。


《道德经》在中国都不普及呢,怎么可能在德国“普及”?中国本身民间信仰都跟什么《道德经》相去甚远,希望各位在象牙塔里的还是要看到这一点。前几天我去了个民间小庙,乐山西部的大山里,管啥没有,就放了几个泥塑的像,也看不出来是哪一路神仙,谁家头痛脑热了就跑去烧点香拜一拜。你要说这个跟道德经有关系,我看不至于。

看小庙的名字,这很显然是个四川地区流行的“川主信仰”,有时候有些地方又写作“川祖”,这个其实反映了中国传统信仰、本土信仰的一个大问题:不统一。各说各的,并不是集中而统一的,当然各种派系之间却也没什么争斗,至于为什么不争斗,咱们一会儿再说。


中国本土信仰之间大家都是其乐融融的,没有你要搞死我我要搞死你这么一回事,其实战斗力真的不强。就不要说一个宗教的不同派系了,不同宗教之间都没什么争斗,比如说我就见过“汉族群众在佛教寺院里向回族群众传福音”,这个典型的“基督教驻五台山玄天观清真大寺神父王喇嘛”。


为啥这种现象,在别的国家就打个你死我活,在中国就正常得不行呢?


别说不同宗教了,伊斯兰教内部什叶派和逊尼派、基督教内部天主教和东正教,都可以斗个你死我活,所谓的“比异教徒更可怕的是异端”。在中国这一套是不好使的,那么一定是有某种碾压性的、高维度的、超越一切的力量在压制,所有这些争斗顶天了只能在地下暗涌,不可能让你浮上水面来。


这种碾压性的、高维度的、超越一切的力量,才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才是中国对外文化输出的主力,而不是什么狗食盆子。


我们穷的时候,这股力量没有人重视,甚至自己人都看不到,余秋雨就看不到,指望《道德经》去输出,你这不舍本逐末吗?这不是缘木求鱼么?


我们富了,这股力量终究会迸发,摧枯拉朽席卷世界,用不着什么狗食盆子,祖上阔过是因为这股力量,现在我们还阔,还是这股力量,你要不要学习一下啊




这股力量是什么呢?


很巧合,从小庙下来就找到了这股力量所在。


与小庙的破败荒芜明显不同,十几米以外的村卫生室很明显人气要旺盛很多很多,这充分说明一个问题:求神不好使,不如去村卫生室拿药


这就是中国最核心的力量,平平无奇,普普通通,却具有无穷无尽的生命力。


这就是实用主义,唯物主义世界观


我要过得好,我要生生不息繁荣昌盛,大山挡住我我就移开它,大水淹没我我就治理它,神仙无道我就推翻它,太阳太多我就射掉它,天都漏了我就补上它,我不等、不靠、不要,我自己来。


我就是我自己的神


什么东西在中国具有最高的神性?如果一定要做出选择的话,你的家里最终会保留哪一个“神”?如果只能供奉一个的话,你会留下来谁?


祖先


中国人的祖先具有最高的神性,别的什么神都是居于次要的,我可以不要佛祖不要三清不要基督不要真主不要玉帝,但是我不能不要我的祖坟。我死后我也可以成为我的后辈们最高的神,享受他们供奉得最多的香火,“保佑”他们。

村子不远处还有个清代的古墓,现在只剩下一个牌坊了,牌坊的石雕工艺巧夺天工,精美到了极致,各种浮雕、镂空,那可是石头啊,敲坏了一下就毁了,居然能搞得如此繁复美观。中国人讲究一个“侍死如生”,牌坊上的形象都是些祥瑞,仔细观看有关云长的故事、西王母的故事等等民间故事,可谓栩栩如生。


无一例外,这些形象都是中国人的共同祖先。


这就是植根于中国文化中最根深蒂固而且具有碾压性、高维度的、超越一切的力量:人即是神


我相信我们的祖先在世的时候跟我们别无二致,都是大活人,都要吃饭睡觉,也都要生气喜悦悲哀欢乐,都是一手一脚种地的种地,打仗的打仗,繁衍生息、开疆拓土。同时他们也具有最高的神性,这种神性甚至会由我们来传承,只要我也繁衍生息、开疆拓土,我也能成为神。


至于《道德经》,家里的某种器物而已。


所以孔子讲,君子不器


你老琢磨一个狗食盆子干嘛?不能拘泥于手段,而必须要掌握住精魂,寄希望于某个祖上传下来的狗食盆子而不秉承祖先传下来的精神,究竟还是自卑了。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我稀罕你这一本《道德经》吗?




当然了大家不要以为我龙牙一天到晚鼓捣这些话题我就是什么素雅的人,实际上我是个LSP,我更没有什么“神性”,或许以后有吧,现在是没有的。


比如说我跑去西安,古城墙上面逛荡的时候,观察敌楼、箭垛、马道、瓮城,各种军事布局,思考古代战争思想;一边还能看到西安城老城的布局,思考古人城市建筑精髓、古代长安城的繁华,追思盛唐风物,搞得自己很有点飘飘欲仙的感觉。


像个文化人。


这时候突然冒出来个身材火辣衣着暴露的大姐姐。

呵呵呵狗屁盛唐什么军事什么乱七八糟的……


文化输出就是这么回事而已,老余这方面终究没赶上好时代啊,穷了一辈子,富起来的时候已经老了,鼓捣不动大姐姐了。


我还年轻,我有的是力气鼓捣大姐姐,我就比老余运气好。


我们有漂亮健康自信阳光的大姐姐小哥哥,有威武雄壮现代强大的军队,有富足安宁进步向上的生活,有繁荣的经济,有活跃的文化,有发达的科技,这些才是文化输出的矛头,而不是什么狗食盆子,祖上传下来的狗食盆子也不行。


这些东西,任何人都无法无视,他们一样会立刻被吸引眼球,沉迷其中。


最后,他们也想拥有,怎么办到呢?


来仰慕吧,来了解我们是怎么做到的,我们为什么传承数千年不断绝,如何从无数次的沉沦里爬起来,如何秉承一个精神内核那么久,偶尔蒙尘、必将辉煌。


忘了狗食盆子吧

user avatar

德国女生也是闲得慌,这本来就不关德国的事情。

很多人把《道德经》《弟子规》《论语》拿出来干什么?

这叫做今不如昔,酒是陈的香,100年的普洱茶喝了身轻体健,百毒不侵。

有些人对现实不满,话语权旁落。想拿拿不回来。

《百家讲坛》也没有几个人听了。

喜欢八卦的去新浪,喜欢抬杠的来知乎。

余老先生也可以在知乎开一个账号,大家一起讨论《道德经》

但是他不愿意来。

这个破地方,好人不多,破落户多。

文人说话要绕弯子,不能直抒胸臆,这是莽夫所为。

余老先生是聪明人,公开唱反调,这是有教训的。

要找到答案,就要从故纸堆里去翻。

当然,这里面的材料多得很。

每一本拿出来,都是经典,本本有学问,对比当今,无不振聋发聩。

他们这样认为是一回事,现在的年轻人认不认又是另一回事。

现在最流行的一句话:“说人话”

掉书袋的东西,不行。

古人的东西,现代人不认,那么话语权问题仍然没有解决。

这个时候,近代中国有个现成的办法,听洋人的。

你看:科学、民主、自由、共产主义、洋火洋面。

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洋人的就是好的。

洋人大拇指一比,这就歪味骨德。

凡事只要经过的洋人的认证,再返销回来,如同中国生产的马桶盖坐上洋船到了东洋岛,一时就马桶盖金贵。因为这玩意粘了洋屎,有了洋骚味。这就好使了。

这种事情几乎是百试百灵,《道德经》德国人看没看过,这不重要,重要的这是从德国返销回来的经典,尔等还不焚香沐浴拜迎?

他们大半辈子都在20世纪度过,虽然装了一肚子国学经典,但是西装衬衣领子都是喷的德国香水,里面是旧的,外面是散发出好似洋人的味道。

你看这是不是很迷人?

当年砸孔家庙,你以为这事过去了?

并不,孔圣人手底下是千年的势力。

一旦时机成熟,就要翻过天来。

说《道德经》漂洋过海,实在是无奈之举。

这个德国妹子又忒不懂事,你有何面目对得起洋人的列祖列宗?

德国人看《道德经》这事还不够光宗耀祖吗?

然而德国妹子就是不懂事了,今胜往昔,继往开来,与时俱进,连洋人都知道了。

余老先生,夏日消融,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

user avatar

实在被车轱辘话整得有点头大了。加点东西。

对于判断一些资料的可信程度而言,我觉得因为利益相关,研究者对于研究对象会更倾向于做出正面的评价。正如题主所说的余秋雨对于道德经的判断一样。

那么同样,如果我们要更加客观的认识王阳明或者说阳明心学在历史中的作用,更应该从历史类书籍而不是从王阳明个人传记类的书籍或者是研究阳明心学的书籍中去寻找答案。

比如说在认识阳明心学对日本的影响,岩波日本史这样的著作显然比王阳明大传这样的著作更可靠

以下为原回答

这类谣言有很多。

比如说诺贝尔奖得主说的什么想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要汲取孔子的智慧。这个现在没多少人吹了。

再比如说道德经在西方的销量超过圣经巴拉巴拉的。

再比如说明治维新时候的xxx都是王阳明的粉丝。还是把这句话改成阳明心学是推动明治维新的主要动力之类的谣言比较好。

基本上这已经是一种炒作的套路,能够找到的信息基本都是一个模子里面刻出来的。有些产业比较发达,比如说王阳明得相关产业,王阳明的"研究者"们已经出了不少这类书。让事情看的更像真的一样。其他家的还需要再努力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德国女生“打脸”余秋雨等学者关于《道德经》在德国普及程度的说法,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和分析。这个事件涉及到文化传播、学术认知、大众认知以及跨文化交流的复杂性。事件背景梳理(推测与常见情况):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这个说法的可能来源和背景。 余秋雨的说法可能来源: 余秋雨作为一位知名的文化学.............
  • 回答
    关于丁璇在九江学院举办的所谓“女德讲座”,以及由此引发的争议,这件事情确实触及到了许多人敏感的神经,也暴露了一些深层次的社会问题。首先,我们得明确这场讲座的核心内容。据说,丁璇在讲座中宣扬的核心观点包括“男人是一家之主,女人要服从男人”、“女人就应该在家相夫教子,不应该抛头露面”、“女人犯错了,就要.............
  • 回答
    张伟丽在UFC深圳站的胜利,对于中国乃至亚洲的格斗界来说,无疑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那场比赛,她以近乎完美的表现,击败了强大的卫冕冠军杰西卡·安德拉德,不仅为自己赢得了UFC女子草量级世界冠军的金腰带,更是一举点燃了中国格斗迷的激情。赛前的不确定与压力:回顾赛前,压力自然是巨大的。毕竟这是UFC首次在.............
  • 回答
    铿锵玫瑰惜败日耳曼战车:2019女足世界杯首轮中国对德国比赛评价2019年法国女足世界杯小组赛首轮,中国女足迎来了她们的第一个挑战——劲旅德国队。这场备受瞩目的对决,最终以中国队0:1憾负告终。虽然比分上是输了,但回看整场比赛,铿锵玫瑰们用她们的拼搏和韧性,展现出了中国女足的风采,也让我们看到了与世.............
  • 回答
    六六(原名张六六)女士针对已故博士生杨宝德的言论,在网络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并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要评价她的言论,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审视:首先,了解六六女士的背景和她发表言论的语境至关重要。六六女士是一位著名的网络作家,以其幽默、犀利、贴近生活的语言风格而闻名,尤其是在她的早期作品中,她擅长描绘.............
  • 回答
    德国海关扣押美国 3M 集团的口罩和防护服一事,是一起在新冠疫情初期引起广泛关注和争议的事件。要详细评价此事,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事件经过回顾: 背景: 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各国对医疗防护物资,特别是口罩和防护服的需求激增。德国作为欧洲的疫情重灾区之一,也面临严重的供应短缺。 发生时间:.............
  • 回答
    德国电影《浪潮》(Die Welle)是一部令人印象深刻且极具社会反思意义的作品。它改编自真实事件,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探讨了极权主义如何悄无声息地渗透并席卷一个民主社会。以下是我对这部电影的详细评价:核心亮点与主题深度: 极强的代入感与警示性: 电影最成功之处在于它将一个宏大的社会学实验置于一.............
  • 回答
    德国电影《希特勒回来了》(Er ist wieder da / Look Who's Back)详细评价《希特勒回来了》(Er ist wieder da),又名《元首在现代》,是一部2015年上映的德国黑色喜剧电影,改编自德国作家Timur Vermes的同名畅销小说。这部电影大胆而富有争议地将2.............
  • 回答
    关于德国训练探雷犬和寻尸犬识别新冠患者,并声称准确率达94%的这项研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审视它。对这项研究的评价: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这项研究的创新性和潜在价值。在新冠疫情肆虐的当下,寻找更快速、更便捷、更无创的检测方法一直是全球科学界努力的方向。能够通过嗅觉这一人类尚未充分开发的感官来识别病毒,.............
  • 回答
    安格拉·默克尔:一位时代女性的执政画卷安格拉·默克尔,这个名字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早已是响当当的政治符号。她不仅仅是德国的首位女总理,更是自2005年上任以来,德国政治舞台上最稳定、最深远的影响力人物之一。评价默克尔,绝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她的执政生涯宛如一幅复杂而宏大的画卷,其中既.............
  • 回答
    德国司法部长马尔科·布施(Marco Buschmann)近期关于一夫一妻制的言论,无疑触及了一个古老而复杂的话题,并在德国社会引发了不小的讨论。理解这些言论,需要我们深入分析其背景、内容以及可能的影响。言论的背景与核心观点首先要明确的是,布施部长并非主张废除一夫一妻制,也不是在鼓吹多边恋的合法化。.............
  • 回答
    《广场协议》签署于1985年,旨在通过协调主要经济体(美、日、德、英、法)的力量,促使日元升值,以解决美国的巨额贸易逆差问题。对于德国来说,这同样是一个具有深远影响的事件。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评价德国在《广场协议》后所做的应对和选择,看看哪些是“对”的,又有哪些值得商榷。德国在《广场协议》后做对了什.............
  • 回答
    德国统一战争时期,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军事将领,他们以卓越的战略眼光、严谨的战术部署以及坚定的意志,在普鲁士走向统一的过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其中,腓特烈·卡尔(Friedrich Karl von Preußen)亲王无疑是那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的军事生涯和指挥风格值得深入探究。要评价.............
  • 回答
    《德国乐迷看乐夏》?这个话题挺有意思的。我作为一个对音乐有那么点追求的人,也确实关注过一些国内的音乐节目,包括《乐夏》。但要让我从“德国乐迷”的视角来评价,这就像给我戴了顶帽子,得好好琢磨琢磨。首先,得承认《乐夏》这节目,它成功地把一些在地下摸爬滚打多年的乐队,推到了大众面前。从这点上说,它的意义是.............
  • 回答
    德国莱茵金属公司最近发布了一款名为Lynx 120的步兵战车(IFV),这款新战车一经亮相便引起了广泛关注,尤其是在当前地缘政治格局日益复杂、对先进陆战装备需求激增的背景下。要评价Lynx 120,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包括其设计理念、技术亮点、火力配置、防护能力、机动性以及它在现代战场上.............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德国在2008年围绕乙醇汽油的那场“争议”和他们最终的抉择。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因为它涉及到能源政策、农业补贴、环境保护,还有最实在的钱包问题。首先,得明确一个前提:德国在2008年并没有“完全放弃”使用乙醇汽油,更多的是在审视和调整其政策,并且在后续发展中对乙醇汽油的推广采取了更.............
  • 回答
    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推出的Me 262,可谓是一架充满争议却又极具前瞻性的战斗机。要评价它,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它的技术性能上,还得结合它诞生的时代背景、它对战争进程的影响,以及它留给后世的遗产。超前的设计理念:喷气时代的先驱首先,不得不承认的是,Me 262在设计理念上是革命性的。当盟军还在依赖螺.............
  • 回答
    德国政府宣布的针对苹果公司部分产品禁售令,无疑是一记重磅炸弹,在科技界和消费者群体中都激起了巨大的波澜。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商业纠纷,更是涉及知识产权、市场公平竞争以及国家主权等多个层面的复杂较量。要评价这一举动,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深入剖析。事件的根源:专利纠纷与市场力量的碰撞首先,我们必须理解.............
  • 回答
    德国H44超级战列舰,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想象的空间。当人们提到它时,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一艘庞然大物,如同钢铁巨兽般横行于大海。然而,要评价H44,我们需要剥开那层浪漫的想象,回归到历史的真实和设计的逻辑。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点:H44从未真正建成。它是纳粹德国在二战末期,出于宣传和意.............
  • 回答
    “德国挑起一战”,这是一个被广泛讨论且极具争议的历史命题。要评价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角色,绝不能简单地扣上“挑衅者”的帽子,然后一笔带过。它是一个复杂且层层递进的过程,涉及到大国间的权力博弈、民族主义的激荡、军事计划的僵化,以及一系列被历史洪流裹挟的个人和国家选择。首先,我们要回到那个时代的欧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