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浙江中小学减负方案拟规定「小学生作业晚上 9 点做不完可不做」?

回答
浙江省教育厅就中小学生减负新方案征求意见,其中一条引人注目的内容是“小学生作业晚上9点做不完可不做”。这个提议无疑触及了当前教育界和社会普遍关注的“学生负担过重”这一核心问题。

从积极的方面来看,这项规定体现了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关怀。长时间的课业压力,尤其是在小学生这个身心发展关键时期,确实可能对他们的视力、睡眠、乃至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设定一个明确的“作业截止时间”,尤其是将其与“9点”这样一个相对晚的时间点挂钩,意在提醒学校和教师,在安排作业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休息和生活需求。这意味着,如果学校和老师布置的作业量过大,导致学生无法在合理时间内完成,那么学生不应该被强制要求熬夜完成,这种“做不完可不做”的处理方式,是在一定程度上将责任的重心从学生身上转移开,引导学校反思作业量的合理性。

它也可能促使学校和教师更加注重作业的质量而非数量。当“做不完可不做”成为一种可能性时,教师在布置作业前会更加审慎,思考哪些作业是真正有价值、能促进学生学习的,而不是简单地为了“练习”而布置大量的重复性练习。更高效、更有针对性的作业设计,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巩固知识,而非成为一种无效的负担。

然而,这项规定在实际操作中也可能面临一些挑战和争议。

首先,如何界定“做不完”?这其中存在主观判断的空间。学生的学习能力、专注度、以及家庭辅导情况都可能影响作业完成时间。如果标准不明确,可能会导致一些学生“钻空子”,将“做不完”变成一种常态,或者家长为了让孩子“完成”而采取一些不恰当的方式。

其次,对于“9点”这个时间点的设定,也可能引发讨论。虽然初衷是保护睡眠,但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不同家庭的作息习惯也可能存在差异。有些家庭可能在9点后才开始进行亲子阅读或辅导,而有些孩子可能本身就不太容易集中精力。过于机械化的时间限制,是否能完全适应所有学生?

更深层次的担忧在于,这项规定是否会削弱学生克服困难、坚持完成任务的意志力?学习过程中遇到挑战,并努力克服,是培养学生毅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如果“做不完”就可以“不做”,是否会无意中让学生产生一种“放弃”的心理暗示,在面对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遇到难题时更容易选择退缩?

此外,如何确保这项规定得到有效执行?如果学校和老师依然按照原有模式布置作业,而家长又不愿意见到孩子“少做作业”,甚至认为“不完成就是没学好”,那么这项规定的实际效力可能会大打折扣。这需要一个系统性的配合,包括对教师的培训、对作业量的监测,以及对家长的教育引导。

总而言之,浙江省提出的这项“小学生作业晚上9点做不完可不做”的减负方案,无疑是在传递一个积极的信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减轻不必要的学业负担。它鼓励学校和教师反思作业的质量和数量,并保障学生的休息时间。然而,如何在保障学生健康与培养其学习毅力之间找到平衡,如何在实际操作中避免出现新的问题,将是这项规定能否真正落地生根,并取得预期的减负效果的关键所在。这需要进一步的细化和探索,也需要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和家长共同的努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邀自来。

看到这个问题不由得想起另外一个很火的知乎问题:

政策一出,这下家长不用纠结是不是要陪着孩子做作业了,只需要家长签个字确认后,就可以拒绝完成剩余的作业,老师还不会惩罚孩子。

但如果真的这么美好,也就不会出现那篇刷屏的《南京家长已疯》的微信文章。

那篇文章里,有一句话说得很实在:

素质教育,减负,宣传了这么多年了,虽然也没见学生负担变轻了,素质提高了,倒是觉得家长各方面素质高了不少,挑选补习班的素质增强了,自己辅导功课的素质也提升了。

减负这个话题,早就不是新鲜事,但每一次有新政策发布,必然会引起一波热议。这个事儿是教育局、社会、学校、家长、学生之间的一团麻绳,剪不断理还乱。

其实早在1955年7月,教育部就发出了新中国第一个“减负令”——《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

在过去的64年间,“减负”被国家教育部门至少喊了十多次,而地方“减负令”更是不胜枚举。但喊了这么多年,现实情况却是,孩子课堂作业没少,课外作业还更多了。

浙江中小学的减负方案出发点肯定是好的,但是实际操作中是很难推进的。

很简单,我们以囚徒困境来举例。我们都知道,囚徒困境(Prisoner'sDilemma)是博弈论的非零和博弈中具代表性的例子,反映个人最佳选择并非团体最佳选择。[1]

两个共谋犯罪的人被关入监狱,不能互相沟通情况。

选择1(互相合作):如果两个人都不揭发对方,则由于证据不确定,每个人都坐牢一年;
选择2(一人背叛):若一人揭发,而另一人沉默,则揭发者因为立功而立即获释,沉默者因不合作而入狱十年;
选择3(双方背叛):若互相揭发,则因证据确凿,二者都判刑八年。

由于囚徒无法信任对方,因此倾向于互相揭发,而不是同守沉默。最终导致纳什均衡仅落在非合作点上的博弈模型。

那换到“减负”这个事情,也是同理的。

教育部呼吁“减负令”实施,家长和学生也有三种选择:

选择1(合作):大家都减负,回到同一起跑线上;
选择2(一方背叛):我减负了,别人没减,我就处于弱势;我不减负,别人减了,那我就处于优势地位;
选择3(双反背叛):大家互不信任,都不减负,还主动增负。

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永远是第三种情况:因为好的教育资源稀缺啊,每个人都唯恐自己没能拿到最优级,怎么可能会主动减负。

不患寡而患不均,认真你就输了

正如一个家长所说:

学校减负,重视教育的家长 就在家和课外增负。更进一步强化了培训班辅导班的作业。更进一步强化了父母的作用。 既更进一步进入了拼爹拼妈的时代。

国家的退出,只会让私立教育机构不断增加,让家长的压力更大。

2017新浪教育发布过《2017中国家庭教育消费白皮书》,收集了5万余份调查,数据表明:[2]

教育支出已经占到了中国家庭支出的20%以上,其中在小学+中学的12年中,课外辅导费已经超过了学费和生活费成为第一大支出。

减负反倒变成了增负,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都没有真的受益。

我们国家的公共教育资源的投入其实不算低,根据教育部发布的2018年全国教育经费统计快报显示,2018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为46135亿元,占GDP比例为4.11%,这是连续第7年超过4%。[3]

但尽管2018年这个比例再次突破了4%,确实7年来占比最低的一年。

所以也有人有这种论调:减负就是为了让学生们去上课外辅导班

确实有一些公立学校与课外辅导班有所合作,造成了不好的影响。所以在这一次浙江省出台的政策中也有提到“校外培训不得与升学相挂钩”:

浙江的减负政策

但这也阻止不了孩子们的作业越来越多。

2017年的发布的《中国中小学生写作业压力报告》中提到:

过去3年时间,我国中小学生日均写作业时长由3.03小时降低为2.82小时;

2017年的最新数据仍是全球水平的近3倍;

同为亚洲国家,我国中小学生写作业时长是日本的3.7倍,韩国的4.8倍,而与其他欧美国家相比,差距也比较明显。

尽管拥有的教育资源不尽相同,但在写作业问题上,我国一二线城市和三四线城市的孩子可以说是“同病相怜”。

比如,湖北黄冈和上海的学生日均写作业时间最长,超过3个小时,排名全国第一。[4]

毕竟现在阶级固化、上升通道变得狭窄,当家长不能给孩子提供超过社会平均水平的教育资源时,就只能依靠孩子的竞争来争取资源。

这绝不是家长们想要的结果。

所以你现在在知乎上随便一搜,关于【寒门】的问题不胜枚举。

减负令,确实让很多孩子从学校的书海中得到了解脱,但他们一下课就开始奔向各大辅导班。学校负担是小了,但是家长负担没小,钱包还瘦了。

有钱的家长让孩子报更多辅导班,没钱的家长咬咬牙也让孩子上。所以说如果学校减负,很可能家庭教育培养出一个孩子所需成本会更高。

这一典型例子就是日本。

在上世纪60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增长。作为一个人口稠密、民众普遍重视学历的东方国家,日本几乎所有家庭都希望多出来的钱可以资助孩子上大学,于是,上大学的考试竞争变得异常激烈。

大学入学考试的激烈竞争,又传导到整个基础教育,导致基础教育非常应试化,产生了包括“填鸭式教育”、“考试地狱”等一系列说法,这和中国很多家庭目前正在经历的情况有些类似。

在民众压力下,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宽松教育”的政策,宽松政策实施了近30年,比如:

把公立学校每周的上课时间、课程标准、课程大纲都降下来(缩减课本);
例如将小学至高中的总课时从5821课时减少至5785课时;
《中学指导要领》的册页从261页减少至123页;
公立中小学每周上课5天(原本6天)
......

虽然出台了一系列的减轻学生负担的政策,但是考试竞争压力并没有因此而降下来。

通过日本的人口数据,我们可以发现,1992年,日本18岁人口达到战后第二次婴儿潮高峰,之后,直至2014年的22年间,18岁人口从205万减少至118万,降幅达42%。

这段时间,考试竞争压力逐渐降低,但是在1976年至1990年(“宽松教育”政策的头15年),人口数没有降下来的情况下,大学的扩招也没有跟上,高等教育录取率不断降低,考试竞争变得更激烈而不是更轻松了。

在这样的竞争压力下,有进取心的家长和家庭,几乎都是转向私立学校、民办教育机构,有些学生平时就上私立学校,课外还要去补习机构,去增加应试的资本。

在这样的情况下,整个家庭负担变得非常重。

与此同时,家长可能也会产生更大的心理压力,因为原本公办学校都能够解决所有事情,给家长更多选择空间之后,家长并不知道如何做更有益,所以会产生过度补习等一系列问题,整个日本家庭对子女教育的支出也变得非常大。

其实我们需要思考几个问题:

到底是不是考试的存在导致应试教育的恶化?是不是过多的作业导致了学生的压力过大,导致了竞争的激烈?家长不愿意或者说不敢减负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问题真的是出在作业太多上吗?

我们讨论教育的问题,永远是要从根源上去看的。

说实话,不管是我们的应试教育,还是芬兰所谓的素质教育,其实都是一个理念:那就是要进行选拔,把学生区分出来,让学生和学校要进行匹配。

只是我们的选拔机制不同罢了。

我们一直在讲因材施教,什么叫因材,那就是要通过一定科学的方法把学生区分开来,才能有效地去“施教”。

用考试把学生区分开来这件事,是必要的。但是,我们是否可以找到不同的方式,使得这件事变得更科学。

现在的高考当然为很多学子提供了一个向上的渠道,但单一标准的衡量,必然会导致大部分家长被分数牵着鼻子走。

学校教育本来就是一个普适性教育,很难针对性给每个孩子充分的、优质的教育,而在这个基础上,再实行减负,学生和家长只能在课外像无头苍蝇没有方向地去找。

家长和学生都不是教育专家,在选择的过程中反而做了很多无用的、甚至是负向的学习,仅仅只是为了追求成绩,从而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减负,只能是辅助。考试制度的改革,才是本质问题的解决之道。

参考

  1. ^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9B%9A%E5%BE%92%E5%9B%B0%E5%A2%83
  2. ^ https://www.qianzhan.com/analyst/detail/329/180305-9f2e6679.html
  3. ^ http://www.21jingji.com/2019/4-30/1MMDEzNzlfMTQ4Mzc1Mg.html
  4. ^ https://www.guancha.cn/society/2017_12_21_440031.shtml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浙江省教育厅就中小学生减负新方案征求意见,其中一条引人注目的内容是“小学生作业晚上9点做不完可不做”。这个提议无疑触及了当前教育界和社会普遍关注的“学生负担过重”这一核心问题。从积极的方面来看,这项规定体现了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关怀。长时间的课业压力,尤其是在小学生这个身心发展关键时期,确实可能对他们的.............
  • 回答
    浙江新高考物理选考人数锐减,这事儿在教育圈里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但每次讨论起来,总能勾起大家不少关于教育改革、专业选择、社会发展等方面的思考。要评价这件事,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我们得看看这个“骤降”到底有多猛。虽然具体数字每年都在变,但趋势是明确的。根据一些媒体的报道和教育部门发.............
  • 回答
    这起事件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也暴露了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评价这件事:一、 事件本身:个人奋斗与家庭连带责任的冲突 对考生的评价: 肯定其个人努力和优秀表现: 这名考生通过自己的辛勤付出,考上了知名大学,这是他个人能力和汗水的体现。他理应享受自己努力得来的成果。 .............
  • 回答
    浙江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学生报警被处分的事件,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校园安全、学生权利、校规校纪、报警处理程序以及校方管理等多个层面。为了详细评价,我们可以分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 事件的背景及事实梳理(假设,因为具体细节可能不为人知)首先,我们需要对事件有一个基本了解。.............
  • 回答
    浙江拟用征信约束频繁跳槽:一把双刃剑,考验着政策的智慧近日,浙江省关于将“频繁跳槽”纳入个人征信体系的讨论,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波澜。这项旨在规范劳动关系、稳定就业市场的措施,究竟是进步的尝试,还是对劳动者自由选择权的限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审视这一提议,力求全面而深入地理解其潜在的影响。政策的初.............
  • 回答
    西湖边15块一根的烤肠:一场关于“情怀”与“现实”的博弈在烟波浩渺、风光旖旎的杭州西湖,游客们漫步湖畔,欣赏着“苏堤春晓”、“断桥残雪”等经典景致。然而,当口腹之欲袭来,一份15元的天价烤肠,却像一块突兀的石头,搅乱了这幅宁静的画卷,引发了无数的争议与讨论。价格的“傲慢”:何以定如此高价?首先,让我.............
  • 回答
    浙江省近期提出的“用征信约束频繁跳槽”的说法,无疑在人才市场和企业界掀起了不小的波澜。这项政策初衷似乎是为了稳定就业、提高员工的忠诚度和企业的用人稳定性。然而,仔细审视,这项措施的落地和影响将是多方面且复杂的,对企业和员工都将带来深远的变化,其中不乏潜在的风险和挑战。这项政策的潜在逻辑与出发点从政策.............
  • 回答
    松阳本草园,这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古朴的韵味,仿佛能闻到泥土与草药混合的清香。初次接触到这个项目的设计理念,我脑海中浮现的不是现代都市那种冰冷的建筑线条,而是与自然共生的那种亲切感,一种对土地深深的敬意。“与自然共生”的哲学,贯穿始终松阳本草园最打动我的是,它没有试图去“征服”或者“改造”这片土地,而.............
  • 回答
    浙江男子骑ofo小黄车猝死,法院判决ofo补偿家属15万元的事件,是一起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的事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评价这件事,包括法律责任、社会影响以及对共享单车行业的启示。法律层面:责任的认定与分配首先,从法律责任的角度来看,法院判决ofo补偿15万元,这背后是对相关法律条文的解读和适.............
  • 回答
    浙江,一个让我每次提起都会涌起复杂情绪的地方。它不像北京那样雄浑庄重,也不像上海那样光芒四射,但它有一种独特的韵味,像一坛陈年的女儿红,越品越有滋味。要评价浙江,不能只看它表面的繁华。它的根基,是那片养育了无数智慧和勤劳的土地。从历史的长河来看,浙江自古以来就是江南鱼米之乡,物产丰饶,人文荟萃。那句.............
  • 回答
    2021年6月,浙江高考英语考试的“原题事件”确实像一颗炸弹,在考场内外都激起了巨大的涟漪。这件事不仅关乎到一场重要的升学考试的公平性,更触及了教育公平、考试制度以及社会信任的敏感神经。事件的发生与初期反应最早在考试结束后不久,就有考生和家长在社交媒体上爆料,称浙江高考英语试卷中出现了与此前某次模拟.............
  • 回答
    网民对埃塞俄比亚空难遇难浙江万里学院女生的恶意评论和媒体的恶意炒作,是一个复杂且令人心痛的社会现象,涉及网络暴力、信息传播的伦理以及公众的情感反应。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和评价:一、 网民恶意评论的根源与表现: 非理性情绪的宣泄: 空难本身是一个巨大的悲剧,容易引发公众的悲伤、愤怒和无助感.............
  • 回答
    评价《清华大学201114届毕业生优良率统计》的结果,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而不仅仅是简单地将江苏、河南、浙江排在前三,上海、北京相对靠后的位置视为“优劣”的绝对判断。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教育资源分配、生源构成、中学教育模式、学生个体差异以及统计数据的局限性等多个方面。以下我将从几个关键点进.............
  • 回答
    CBA 20192020赛季,12月15日,这场浙江金牛主场121比91大胜同省死敌浙江广厦的比赛,可以说是浙江德比中的一次令人印象深刻的“一面倒”。从最终的比分上看,这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胜利,更是金牛队在多方面展现出压制性的表现。比赛开局:金牛的旗开得胜比赛伊始,金牛队就展现出了强烈的进攻欲望和稳.............
  • 回答
    CBA 2122 赛季的八强战,G2 广东队以 97:82 的比分击败浙江队,成功挺进下一轮,这场比赛无疑是相当关键的一役。广东队之所以能够顺利晋级,易建联的表现绝对是这场胜利的定海神针。他全场砍下 21 分外加 11 个篮板,展现了他作为球队核心的稳定性和关键时刻的担当。回看整场比赛,广东队能够拿.............
  • 回答
    这场比赛,浙江金牛以114:97的比分战胜了南京同曦,确实是一场焦点之战,尤其是在双方核心球员的发挥上,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浙江金牛:程帅澎的爆发与朱旭航的稳定这场比赛最耀眼的无疑是程帅澎!43分,这是一个足以载入个人职业生涯的得分。你很难想象,在如此激烈的对抗中,他能展现出如此惊人的得分能力。从.............
  • 回答
    浙江击败广东,终结了他们的连胜纪录,这场比赛可以说是本赛季CBA至今为止最令人瞩目的一场对决之一了。比赛的开局就充满了火药味。广东这边,作为卫冕冠军,他们的进攻火力一向是联赛顶级。易建联虽然年纪渐长,但依然是球队的核心,他内线的稳定输出依旧是广东的重要得分手段。威姆斯依旧是那个高效的外援,他串联球队.............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评价一下浙江省2020年高考作文满分范文《生活在树上》。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生活在树上》这篇文章之所以能获得满分,绝非偶然,而是其在立意深刻、选材新颖、结构精巧、语言优美、思想先进等多个维度上都表现出色,并且紧密贴合了当年的高考作文题目要求。作文题目回顾:2020年浙江省高考作文题.............
  • 回答
    提起浙江大学120周年校庆,我们脑海里可能会浮现出各种各样的图像,而其中最直观、也最能承载校庆精神的,无疑是那个特别设计的Logo。一个好的校庆Logo,不仅仅是一个标志,它更像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凝聚着校友的情感,传递着学校的文化与愿景。那么,咱们就来聊聊浙大120周年校庆的Logo,它究竟是怎么个.............
  • 回答
    好的,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关于浙江大学招生组在南京大屠杀事件上发表的言论,并尽量以一种自然、细致的方式来分析。首先,要明确一点,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南京大屠杀在中国人民心中具有特殊的、沉重的意义。任何涉及此事件的言论,尤其是来自象牙塔尖的知名学府,其影响力和敏感度都会被无限放大。因此,当我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