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浙江新高考物理选考生人数骤降?

回答
浙江新高考物理选考人数锐减,这事儿在教育圈里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但每次讨论起来,总能勾起大家不少关于教育改革、专业选择、社会发展等方面的思考。要评价这件事,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聊。

首先,我们得看看这个“骤降”到底有多猛。

虽然具体数字每年都在变,但趋势是明确的。根据一些媒体的报道和教育部门发布的数据来看,物理科目在浙江新高考选考中的热度确实不如从前。过去,物理是理工科的“硬通货”,选择它的学生数量一直比较可观。但现在,选择物理的考生比例明显下降,甚至有跌破某些关口(比如低于某个百分比)的说法。这种“骤降”并非小打小闹,而是对整个选考格局产生了显著影响。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现象呢?这背后牵扯的因素可不少,咱们逐条分析:

1. 专业选择的“吸虹效应”: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新高考改革的一大特点就是“3+1+2”的模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职业规划来选择考试科目。在过去的教育观念里,学好数理化是进入好大学、好专业的敲门砖。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新兴产业的崛起,许多高薪、热门的专业对物理的要求不再是“刚需”。

计算机科学、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类专业: 这些专业对数学的要求很高,但对物理的要求相对较低,甚至很多可以只考数学、语文、英语。这些领域目前是就业市场的香饽饽,薪资待遇也很有吸引力,自然吸引了大批学生。
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等商科类专业: 这些专业一直是热门,对数学能力有一定要求,但对物理的要求更是几乎为零。学生为了更容易地进入这些热门专业,自然会避开需要费大力气学习的物理。
生物、化学等其他理科类专业: 虽然这些专业也属于理工科范畴,但与物理相比,很多学生认为它们的学习曲线相对平缓,或者在高中阶段更容易获得成就感。尤其是一些与医学、农学相关的专业,对生物、化学的需求更大。

可以说,是市场需求和就业前景,通过专业的选择,对物理学科产生了强大的“吸虹效应”,将原本可能选择物理的学生拉向了其他科目。

2. 物理学科本身的“挑战性”:

客观来说,物理是一门抽象、逻辑性强、计算量大的学科。它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数学功底。学习过程中,理解理论、掌握公式、应用到解题中,都需要大量的练习和深入的思考。

学习门槛高: 对于部分基础薄弱或者对抽象概念理解稍显吃力的学生来说,物理的学习过程可能充满挑战,容易产生畏难情绪。
考试难度: 物理的考试题目,尤其是综合性题目,往往需要学生融会贯通,对知识点有深刻的理解,而不是简单的记忆。这给追求高分但基础不牢固的学生带来了压力。
“物理难”的刻板印象: 长久以来,“物理难学”的标签可能已经深入人心,影响了部分学生对物理的心理预期,还没开始学就先打了退堂鼓。

当学生拥有更多选择权的时候,自然会倾向于选择那些他们认为“更容易”或者“更直观”能带来好成绩的科目。

3. 教学方式与评价体系的匹配度:

虽然浙江一直在推进新高考改革,鼓励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但高中物理的教学和考试是否完全适应了“选考”和“走班制”的模式,也值得商榷。

“走班制”的挑战: 新高考改革的“走班制”模式,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选考科目在不同班级上课。物理老师如何在这种模式下更好地照顾到不同基础的学生,如何保证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进度,是一个实际的难题。
评价体系的侧重点: 如果高考物理的评价仍然过于侧重某些类型的题型或解题技巧,而未能充分体现物理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也可能让学生觉得“学了不一定能考好”。
教师资源的分配: 选择物理的学生少了,可能会导致物理老师的教学任务相对减轻,但另一方面,如果部分优秀物理老师因为学生人数少而感到教学动力不足,或者学校在师资分配上有所倾斜,也会间接影响教学质量。

4. 社会认知和家庭观念的转变:

教育不仅仅是学生自己的事,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也很大。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转型: 过去,大家认为“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对理工科的推崇是毋庸置疑的。但现在,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和新兴职业的出现,大家对职业发展的理解更加多元化。“文科生也能有大作为”、“商科就业前景好”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家长“望子成龙”的路径选择: 家长往往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拥有更好的未来,当看到计算机、金融等专业的热门和高薪时,他们可能会引导孩子选择与这些专业更相关的科目组合,从而规避物理。
信息传播的影响: 网络上关于热门专业、高薪职业的信息传播很快,这些信息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专业选择,进而影响到科目选择。

那么,这种“骤降”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影响和启示?

1. 对高校招生和专业设置的影响:

部分理工科专业生源结构失衡: 一些对物理有较高要求的理工科专业,可能会面临生源数量不足或者生源基础参差不齐的困境。这可能导致高校不得不调整招生政策,甚至某些专业需要降低物理成绩的要求。
学科间的“冷热不均”: 物理选考人数的下降,会加剧学科间的“冷热不均”现象,可能影响到整个理工科人才培养的体系。
高校需优化招生宣传: 高校需要更积极地向学生展示物理学科的魅力和在现代科技中的重要作用,吸引有兴趣的学生。

2. 对中学教育的挑战:

如何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学校和老师需要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让物理变得有趣、有吸引力,强调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和在科技发展中的基础作用。
如何保障物理教学质量? 即使选考人数减少,物理作为基础学科的地位不应动摇。学校需要保证物理教师队伍的稳定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 需要加强学生的生涯规划教育,帮助他们更全面地了解不同专业和职业的特点,以及各科目在其中的作用,避免盲目跟风。

3. 对未来科技发展的影响:

基础研究人才的断层风险: 物理是许多前沿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基础,如果长期缺乏优秀的人才投入,可能会对国家在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领域的突破造成长远影响。
交叉学科人才的培养: 未来许多科技创新都发生在学科交叉领域,但一个坚实的物理基础对于理解和创新至关重要。

评价方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看:

改革的初衷是否完全实现? 新高考改革的目的是让学生自主选择,扬长避短,这从某种程度上是实现了的。但如果这种选择导致了对基础学科的整体性忽视,那就是一个需要反思的问题。
是否是对学生兴趣的真实反映? 学生的选择往往是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的,包括个人兴趣、外部环境、未来预期等。如果学生因为真正对物理不感兴趣而放弃,那是正常的。但如果是因为“怕难”、“为了好分数”等原因而避开,那就需要我们思考如何改善物理的教学和评价。
是否对教育公平和长远发展有利? 如果物理选考人数骤降导致一些重要的理工科专业出现人才瓶颈,或者影响到国家科技的长期发展,那这种选择的“自由”就会打上问号。

总结一下,浙江新高考物理选考生人数骤降,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它既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的变化,也暴露出教育改革在推进过程中可能面临的挑战。

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好”或“坏”。 从个体选择自由的角度看,学生有了更多自主权。但从整个教育体系和国家长远发展的角度看,我们必须警惕对基础学科的冷落,并积极思考如何重新点燃学生对物理的兴趣,确保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这需要教育部门、学校、家庭以及整个社会共同努力,在改革中不断探索和完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2017年高考浙江全省29.13万考生,但选考物理的却只有8万人,“弃物理”的风气疯狂蔓延。面对这种情况,中科院科学家曹则贤在SELF讲坛上说,物理知识应该成为一种常识,它与现代高科技社会密不可分,是一位受过教育的人必备的素质。

中科院科学家告诉你为什么要学物理:

https://www.zhihu.com/video/896394473054040064

@中科院之声

@中国科普博览

——————补充信息的分割线——————

另据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官方微信公众号“浙江考试”最新发布的信息,本问题的描述有不实之处,请各位考生和家长不要轻信谣言,按照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报科目,集中时间和精力认真学习复习,争取考出好的成绩。

user avatar

这明显是为复旦的针灸航空方向解决生源问题。。。

user avatar

2047年,深秋。

我正在菜市场门口摆着我的猪肉摊子,

忽然,警笛大作,

城管来了?

隔壁卖了30年菜的盛老师,朱老师,纷纷丢下摊子,自顾逃命,

临了还不忘带走秤砣。

我也想逃,

奈何左脚30年前被游标卡尺砸瘸了。

警车径直开到我的摊前,

后面跟着一特种车,

赫然印着“中国航天”的字样。

车门打开,

下来一中年男人,胸前写着“总工程师”,

后面跟着4个荷枪实弹的特J。

他一见我,热泪盈眶,

紧紧握住我的手,

范老师,我可找您10年了。

这十年来,我们的航天发射屡屡失败,

技术难题一直得不到解决。

这十年来,

我一直有一个核心问题想请教您,






















请问,第一宇宙速度是多少。

user avatar

物理算是所有学科中最有用的了。

其培养科学精神,加上编程培养工具,可以打杀四方啊。


别人不选,你就更好。竞争更少。

user avatar

起初,他们捧杀了生物,21世纪的学科从神坛上一朝跌落,我感觉到的只是庆幸,当年本有机会占这个便宜去读个生物,还好不忘初心。

后来,他们公然宣称“我们恨化学”,我装作义愤填膺,其实心里暗爽,要是民众都不懂化学,我们才好造出点什么神仙水,说不定能够攫取99%的智商税,剩下那1%成本主要是包装。

如今,他们开始对物理下手了,这实在是大快人心的好事情,谁让你们这帮学物理的成天霸占鄙视链高层,最科学的自然学科,不动你动谁?

也许有一天,他们会真的不承认数学的存在,到那时,应该就不会再有人站出来说话了,我们终于可以效仿前清,重建那个视理工科为奇技淫巧的天朝上国了!

吾辈加油!




我发现还真是有不少人没理解,说清楚一点,要是还看不懂,这智商也就真该告别数理化和知乎了。

思考一个问题吧,现在管教育方面的人,都是怎么爬到这个位置的?肯定不乏各种二代,但更主流的都是刚恢复高考之后的那批人,而他们接受的教育是什么?

如果知道当时背景的话,那么请问,为什么当时会特别重视数理化?

其实要知道“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句口号同时流行的,还有“造原子弹不如卖茶叶蛋的”,可见学好数理化在当时并非就业导向型,想想那时候顶尖的理科人才都只能出国才有工作不是么?倒是现在的工业界,各行各业都需要理工科人才。问题是,在当时知识分子这个阶层被压制了很多年之后,每个人重新爬上去的机会差不多是均等的,而且,理工科(尤其是理科)是最为公平的,不会因为你的意识形态、家庭成分等等问题,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不成立,只有可能用更完善的理论去替代它。甚至,经济因素也是很次要的,只要有这智商,有张纸有支笔,你也能去算哥德巴赫。所以,那个时候,能够脱颖而出的,很大一批人都是在理工科方面有优势的,他们很清楚新形成的知识分子阶层,依靠的是什么。

工业时代以后,强大的文化必定建立在强大的科技之上,你说你要学摄影艺术,却不知道快门光圈的原理?你说你要学钢琴,却连声音的物理性质都不懂?你说你要学历史,好啊,碳-14鉴定技术总得明白吧,否则你知道你手上的考古资料年代能不能对上,难不成参考《山海经》?所以,重视理工科不意味着轻视文史哲和艺术,没必要过度解读,但反过来,如果轻视了理工科,现代文科的发展能怎么样,恐怕也就只能重新捡起《三字经》《弟子规》了,如果对近几年这种所谓“传统文化”的回归还没有警惕性,我只能说,您可能瞎,需要治治眼睛,眼睛要是没问题,大概需要多吃点核桃补补脑(Tips,请通过《列女传》和《本草纲目》的基本知识,说明这条有没有科学道理)。

比起文史哲与艺术来说,数理化这些基础学科,更容易实现超越自身阶级的成绩。很多人觉得文科简单,是的,文科,还有艺术看起来简单,但要想有突破,没背景还真难。比如高考作文题出个评论梵高的《向日葵》,一个连复制品都没亲眼见过的人,文采出众就能写得过出国看过原版的人?你要当我这是在开玩笑,就不妨看看最近几年真实的一些高考题呗。数理化你出个超纲题,一堆名校老师会炸毛,至于作文题,乡下学校见识少,活该!

说到底,通过这种方式获益的人,试图关闭这条路堵死更多与自己后代竞争的人,何况就连最近热门的《辉煌中国》也在强调,中国科学家团队很年轻,平均三十多岁,所以,就算基础学科遇冷了,十几二十年,不会出现什么全国性人才短缺的问题,于是放心地欺上瞒下呗。别说什么这就是赋分制度背锅,这么多人研究政策并把关,会引起什么效应,要是不能提前预知,只能说明这帮人尸位素餐,渎职了好么!对风向研究了几十年,还不如一群高中学生及其家长想得明白,吃屎都不该这么没长进。

联系到中医进入小学生课堂,再联系到什么《弟子规》,还有前两天的双一流,教育口的这帮肉食者到底要做什么,就真的这么难理解?


2017.10.12更新一个,引用 @西雅图雷尼尔知乎用户:如何看待 OECD 2015 年 PISA 测试的结果?

回答中的一幅图:

PISA考试的背景不多介绍了,有需要的话看原答案即可。就说这一条,对科学相关工作从事兴趣的中学生比例,中国为16.8%,在参加OECD评分的国家中处于较低的位置,不仅低于表中这些科学分高于中国(北上苏广联队)的国家地区,也低于英国、美国这些科学分还不如中国的,而OECD各国平均是24.5%,这个差距有多大,应该一目了然了。

相对来说,科学工作者的待遇远高于二三十年前,横向对比地位也有提升,80年代末直至新世纪初,多少研究所搞不下去开始转产,人员下海,这个稍微有点阅历的人都知道,所以,如果说是因为就业问题导致这个结果是偏颇的,更何况,中学生思考这个问题也不只是就业考虑,兴趣也是很大的因素。我们现在的前沿科学界,平均年龄在30-40岁之间,可以说是此前偏重理科基础教育的红利。

对比一下,如果还感觉不到我们现在教育出了什么问题,那对不起,我不负责叫醒装睡的人。

另,再强调一下,我不轻视文科专业,如果现在的高中教育偏重于文史哲,也无可厚非,这些学科也是一个民族进步的阶梯,但请不要把一些所谓的“国学”塞进去。

最后,请问鼓吹“因为物理不利于高考,所以高考改革导致弃物理就是从实际角度出发”这个观点的人,请告诉我,下面这幅照片,哪儿能看出有利于高考?

中新网西安5月4日电(李思默)4日下午,一场由247名高中生参加的特殊成人礼在西安博物院举行。)


(2019年4月9日更新)

联系后续的这件事,食用更佳。


(2018.12.15更新)

评论区有一位对“神仙水”问题有质疑的朋友 @法无禁止皆可为,介于某些言论,不再单独评论了,在此做一些更新。

(介于此人已被知乎永久禁言,后面的吐槽不想看也不要紧,相关评论可以慢慢翻)

首先,如果我提“神仙水”影响到谁的买卖,表示抱歉,但是如果认为我存在诽谤或者污蔑行为,完全可以采取法律途径,最终损失的是我,没有必要义愤填膺。

其次,我没有任何一句话是谈论“神仙水有没有用”这个议题的,而是“神仙水的成本构成”,这是两个论题,不能等价,请不要偷换概念。举个例子,空气,我们通常都不需要花钱去购买,成本为零,却是对我们人类而言,最有用的东西;反之,放射性元素锎贵得离谱,但是这世上大概只有不到100人需要用得到它。

再次,因为从事化学相关工作,我比大多数人更关注安全问题,神仙水近几年有关激素的事儿是造谣,但是早年间在中国推广的时候,可没少出问题,2006年时,甚至出现过大规模下架事件,一度传出SKII要从中国退市的说法,最后是日本使馆出面协调。当时的事件,网上现在还能找到蛛丝马迹,是铬和钕元素超标。钕元素暂且不论,一个护肤品,铬,而且是六价铬超标,不得不让人怀疑其有效性是怎么实现的。当然话又说回来,肯德基苏丹红事件发生在2005年,而2006年SKII的事情,当时闹得不比肯德基事件小,苏丹红至今人们记忆犹新,是肯德基抹不去的黑点,但神仙水重金属超标事件在网上只留下只言片语,大概真的是因为SKII的“口碑”好吧?

再再次,评论中提到的一些化学物质,如烟酰胺、A醇等,都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化学品,有一些身体内本身就含,或者在生物体内很普遍,拿这些物质来证明化妆品的“高价值”,也只有在一些营销文案中会出现,但凡了解一些相关物质的性质,看完之后只会有这样一个感觉:所以说几千块的护肤品或化妆品,跟贴黄瓜没啥区别?

再再再次,并不是所有批评护肤品及化妆品的男性都是直男癌或者所谓的“迷之自信”,没有必要带着刻板的眼光去看这个问题。比如我和家里领导的关系,就是我不干涉她的消费,她也不挑战我的专业。我会提示家中各种物质的化学风险所在,然后继续在免税店买买买。这是两个范畴的事情,花一千多块钱买瓶神仙水,领导能用一年多,每一次使用的时候都能开心一下,这才是神仙水的真正价值所在,偶尔求生欲丧失的时候我吐槽一句,拿这么好的水就浇出朵狗尾巴花,然后卒,重生,蓄力,如此循环。至于有没有用并不重要,用处大于害处就足够了。

再再再再次,护肤是个系统工程,主要的影响因素有:基因、饮食、生活习惯及外用保养品等,其中,基因的影响可能是最大的,而保养品恰恰是锦上添花的工程。相比之下,做好饮食均衡,多吃点消耗自由基的还原性食品,不抽烟,少喝酒,规律作息,不暴晒,等等,远比护肤品来的效果更显著。

再再再再再次,护肤品对于部分人来说无效,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没有必要为此洗地,别说是这些东西,就是经过多次临床使用的药物,也不是对所有人都适用,专门拿出来解释,恰恰是因为露怯,对自己宣传的效果没有底气。但是,编排有些人是因为白花了五分之一的工资所以大骂神仙水云云,这纯属脑补过度,人民币都做不到每个人都喜欢,何况一款普通的护肤品?不是每个人都这么小肚鸡肠,别人就不能单纯是因为不喜欢才骂么?有脑残粉,自然就有脑残黑。

最后,我并不反对营销,相反,我支持营销行为,因为这是在弥合信息不对称。科普工作本来也是营销的一部分,难道读者们就认为,我成天码字单纯是因为爱好?对不起,佛系的科普工作者早死绝了。一个行业对于消费者而言的不对称性越高,它能获取的利润也就越高,但是这不代表我就需要直接从事这个行业,请对他人的职业选择保持一点敬畏心。

user avatar

怎么又刷出了这个问题。


因为非重点学校的策略选择。

既不是学生自愿,也不是学校逼迫。

是大家都为了生存做的选择。

从另外一个方面说明大家还是公认物理最代表理工科。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