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以海德格尔的一句“一切实践传统都已经瓦解完了”为嚆矢。滥觞于家庭与社会传统的期望正失去它们的借鉴意义。但面对看似无垠的未来天空,我想循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的生活好过过早地振翮。”
“用在树上的生活方式体现个体的超越性,保持婞直却又不拘泥于所谓“遗世独立”的单向度形象。这便是卡尔维诺为我们提供的理想期望范式。生活在树上——始终热爱大地——升上天空。”
—— 本文结尾
《生活在树上》全文共918字,主题被理解为“年轻人不应该过于自满,少指手画脚、多体验生活”[19]。文中大量引用文学家和哲学家的观点和名言,文中先后提到马丁·海德格尔、伊塔罗·卡尔维诺、阿拉斯代尔·麦金泰尔、马克斯·韦伯、弗里德里希·尼采、切斯瓦夫·米沃什、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等的观点、名言。并夹杂大量冷僻字词,如开头中的“嚆矢”、“滥觞”、“振翮”,结尾中的“婞直”,文中的“孜孜矻矻”等,还有“实践场域”、“理想期望范式”等学术性表达。
这TND什么满分作文。
满满的茴香豆的茴有四字写法+杂烩洋奴+刘阿姨复辟。
果然是资本扫过之处一地鸡毛。
为了赚个培训费一点底线都没了。
高考作文给高分没问题,但是给满分一定要慎重
按照正常的流程,满分作文至少应该是多位阅卷老师都给了满分,其他老师也给出了高分,经过慎重讨论,最终决定给满分
而这篇满分作文的诞生过程则是,第一位老师只给了39,其他两位给了55,最后阅卷组长连讨论都没有一锤定音直接给了60
按说阅卷老师是看不到学生名字的,不太可能是帮亲戚熟人舞弊啊。看看去年浙江的满分作文我们就明白了
这熟悉的文风,跟今年这篇《生活在树上》大有异曲同工之妙啊
再看看我们的陈组长
出书
办高考作文班,开讲座(这里说一句,陈教授已经从浙大退休了,但是办班开讲座还是用着浙大教授的名头)
而且我们的陈组长还“封杀”了一系列中国名人,据说还把这个“黑名单”发给了每个高考阅卷老师,看到这些名字,这个考生的作文基本就凉了。
“陈组长做了总结:出现在这类套话作文中的历史文化名人,以屈原、陶渊明、苏轼为最多,可称为套话作文中的‘三巨头’,其他常见的还有庄子、项羽、司马迁,鲁迅、沈从文、胡适……而且不管作文的题目涉及的是爱国主义,还是环境保护,关怀底层大众还是建设精神文明,这些上述材料都可以被当作素材用于套作。”
“封杀”中国名人的同时,陈组长还鼓励在作文中大量使用外国名人的事迹和语录。
看到这里大家明白了吧,陈组长正是认出了这熟悉的文风。这满篇的德格尔卡尔维诺麦金太尔,一看就是出于自己门下啊。
然后再擅自把满分作文公布引起轰动,大家的注意力都被吸引到这篇作文上。然后谁冷不丁发现,哎,这作文跟陈老师的书/作文班里讲得东西很像啊,快去买书/报班!
陈组长这如意算盘打得是真不错,既当裁判又当教练,自产自销。利用阅卷组长的身份引导写作风向,然后从中牟利
这位满分作文考生跟陈组长的关系,就不做过多推测了,有可能是他的学生,有可能只是买过他的书,也有可能什么关系都没有只是恰好这篇作文让陈组长以为是自己的学生。
这件事的另一个重点就是,陈组长已经担任了20年的阅卷组长,这让他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去操控高考作文的风向。没准举报人的线索来源就是当了20年的副组长呢(狗头)
不过我觉得最讽刺的还是,陈组长三令五申把包括鲁迅在内的中国名人拉入高考作文黑名单,而他自己却是浙江省鲁迅研究会常务理事。
子弹飞得差不多了~
最新进展,有人已经向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实名举报浙江省高考作文阅卷大组组长、浙江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陈建新,称其既担任作文阅卷组组长,又编写出版高考作文辅导书、进行高考作文指导讲座等。
这就是典型的教练员外加裁判员了,现在再看他给的满分作文,是否可以合理怀疑这就是他的得意弟子在他那学习而得到的回报?
这样的人,满口的道德正义,其实,满肚子都是金钱生意。而且这就是最基本的利益输送,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有人说知识分子,耻于言利,实际他们黑起来,比锅底灰还黑呀。这比考试泄题问题更严重,这是直接给满分呀。
同时,有人发现,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与陈建新在《高考作文实战实训》里收入的满分作文《书写自我的生活》在语气、结构上相近,对名人名言的引用方式也如出一辙。看来,还是我猜对了,这篇作文有模板,是机械化生产出来的产品。
同样,媒体报道,记者查阅了13篇网络上流出的浙江省2017-2019年高考语文高分作文,发现将西方哲学家、近现代作家,作为引证材料最为常见。超半数作文中,出现奥古斯丁、克尔凯郭尔、黑塞、加缪、斯宾诺莎、黑格尔等西方哲学家的名字。看来,这些高分作文都是陈门子弟吧。
证据是,中国出版传媒网2019年4月26日有一篇报道,浙江教育出版社联合多位高考阅卷名师制作《高考作文密训课》系列付费课程,主讲人之一就是陈建新。还有多本陈建新主编的高考作文辅导书在各个平台销售。浙江省内多所高中官网信息显示,陈建新曾在杭州、温州、湖州等地进行高考作文指导讲座。
不得不说这个回应非常专业,能高效降低热度,从而瞒天过海。
把最大的陈副教授抛出来,“弃车保帅”。
然后发文说“我们正在解决其他问题”。
一段时间后,等热度降低,再发文声称“其他问题和相关人员已经被处理”,这样,吃瓜群众开心,考生开心,大家也开心,皆大欢喜。
但实际上,最重要的问题,一直没有回应。
为什么该考生的作文能被陈副教授评为满分作文?难道他们之间没有任何关系,而纯粹就是因为陈副教授爱才?
考生的作文,一开始第一位老师给出39分,后两位老师给出55分。
那么为什么送到陈副教授这里,最后力排众议给出了满分?
所谓的爱才,其实只是一句非常苍白的空话。
才在哪里?
这篇作文无论如何都没有满分作文的潜质,而在没有任何关系的情况下,陈副教授能给这篇作文评为满分?
如果陈副教授既当裁判,又当教练,并且和考生有关系,这样就能解释得通了。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可能,就是陈副教授在考生答卷里找一篇和自己撰写的教辅思路类似的作文,然后将其判定为满分,这样就能宣传自己的教辅,并且与考生无关,全部都是陈副教授的责任。
但是找一篇一定会引起争议的满分作文,这样宣传自己的教辅,真的不会适得其反吗?还是说陈副教授已经成功了很多次,只不过这次恰好翻车了?
无论如何,希望我们能看到这件事的下文,而不是以这则公告划上句号。
如果陈教授没有办过补习班,没有出过《高考作文实训》,不是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不是浙江省现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不是浙江省鲁迅研究会常务理事,不是浙江省写作学会副会长,这个满分作文不是浙江考生写的,素材不是出自《高考作文实训》的话
我不会认为陈教授会践踏规则,罔顾规定。
可是,这一切,都是太巧合了
他恰好在考生成绩没公布,志愿没录取前,违反规定,在评卷结束后未经允许擅自泄露考生作文答卷及评卷细节。
而且他一边说着不要模仿,一边有着满分素材库
我是真的不希望,这里面有利益关系,毕竟,高考,是我国来说,最相对公平的一件事了
有人说,那陈教授是作文组组长,不参与评分,只有当阅卷老师给出了偏差超过5分的作文的时候,才会送给组长
问题就出现在这里
陈教授几年前已从浙大退休,其担任浙江省高考作文阅卷大组组长已有20年。
当你在一个领域内深耕了20年,里面的门道,你早就应该摸清了
所以,陈教授,很可能很清楚,什么样的作文,会送到组长手里
这不,就出现了吗。
所以,这个才是问题的关键
希望相关部门,进一步调查。这不是一件小事
这件事的处理结果体现我国传统官场文化的精粹。科长甲因为事件A让整个处都陷入舆论不利的地位,但是不能因为事件A去处罚甲,毕竟甲是以整个处的名义,流程合法但中途渗杂个人利益办的事。如果因为事件A处罚甲,那么整个处都有责任。但是甲不处罚的话,不好给公众,给上级交代。所以就另外找个由头挑出甲的个人错误,施加处罚,算是给公众一个交代。从而掩盖整个处在事件A里面的失职。毕竟对于大部分吃瓜群众,只关心有没有人为过错负责,承担公众不良情绪的宣泄。才不在乎一个部门的错,制度的不完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