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浙江如此迅速地复工?

回答
浙江如此迅速地复工,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去掰扯,不能光看表面热闹。

一、 浙江的经济基因:敢闯敢拼的创业土壤

首先,浙江骨子里就带着一股子“敢为人先”的劲头。这片土地上从来不缺草根创业者,民营经济发达,市场化程度高。这种基因意味着一旦市场有需求,或者说一旦情况允许,大家会非常积极地去抓住机会。过去几十年,浙江经济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试错、不断调整、不断前进的历史。疫情虽然带来了挑战,但这种经济的韧性和活力并没有消失,反而可能在这种压力下被激发出来。

二、 精准施策与快速反应:政府的“排头兵”作用

“迅速复工”不是一句空话,背后一定有政府的周密计划和快速执行。浙江省政府在这次疫情应对中,确实展现出了很强的执行力和创新性。

“白名单”制度: 这是最直观的体现。浙江很早就开始推行“白名单”制度,优先保障重点企业、特别是出口型企业的复工。这些企业通常是产业链的关键环节,一旦停摆,影响的不仅仅是企业自身,还会拖累整个供应链。通过这样一个“白名单”,可以把有限的资源(比如防疫物资、人员流动审批)集中起来,确保关键节点能够率先转动起来。
“点对点”对接: 为了解决企业用工难的问题,浙江推出了很多“点对点”的包车、包机服务,把外地员工直接接到复工岗位。这背后需要强大的组织协调能力,从出行审批、健康监测到落地后的隔离安排,环环相扣,确保人员安全流动的同时,也解决了企业的燃眉之急。
数字化手段的应用: 浙江一直走在数字化前沿,“健康码”就是最好的例子。在复工过程中,健康码被广泛应用,作为人员流动和健康状况的通行证。这种数字化的管理方式,既提高了效率,又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传播风险。企业可以通过数字化平台报备员工健康信息,政府也可以通过数据进行宏观调控。
政策支持的力度: 除了组织层面的支持,浙江也出台了一系列财政和金融支持政策,比如减税降费、金融纾困等,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为复工复产提供了动力。

三、 产业链的韧性与全球化分工的现实考量

浙江很多地方是制造业重镇,很多产业在全球供应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例如纺织服装、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等等。

产业链的协同效应: 很多时候,一个环节的停摆会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如果浙江的工厂不开工,下游的订单会流失,甚至可能导致国外客户转向其他国家。所以,浙江的快速复工,也是为了维护自身的产业地位和市场份额。
全球化背景下的压力: 疫情在全球蔓延,各国都在努力复工。如果浙江停滞太久,一旦其他国家开始正常生产,浙江的“订单窗口期”就会关闭。这种来自外部市场的压力,也是促使浙江加快复工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 风险评估与管理:在“动态平衡”中前行

当然,快速复工并不是完全不顾风险的“硬闯”。这背后一定是经过了审慎的风险评估和管理。

精准的疫情监测和控制: 浙江在疫情早期就做了非常严格的防控措施,一旦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为复工创造了条件。复工过程中,企业内部的防疫措施也必须到位,比如体温检测、场所消毒、员工管理等。这是一种“边防控、边复工”的动态平衡策略。
分区分级的管理: 并不是所有地区、所有企业都同时以最高强度复工。政府会根据疫情风险等级进行区分管理,低风险地区的企业复工相对更容易,高风险地区的则需要更严格的措施。

五、 挑战与反思:并非一帆风顺

虽然复工速度令人印象深刻,但这并不意味着过程中没有挑战和困难。

企业资金压力: 即便复工了,订单能否及时恢复,原材料供应是否顺畅,都是未知数。很多企业仍然面临资金链紧张的困境。
用工风险: 即使解决了“来得了”的问题,如何保证员工在工作期间的健康安全,防止疫情在企业内部传播,依然是巨大的挑战。
外部需求的不确定性: 全球疫情的走向,以及其他国家的经济状况,都会直接影响到浙江出口企业的订单。

总结来说, 浙江的迅速复工,是其长期以来形成的经济基因、政府高效精准的施策、产业链的全球定位以及审慎的风险管理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展现了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和政府的强大动员能力,但也并非没有隐忧,需要在后续的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中持续动态调整。这是一种在挑战中寻找机遇,在风险中寻求突破的生动实践。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跟疫情的控制和浙江的经济结构发展模式有关。

论疫情隔壁江苏没那么严重但复工很谨慎,还是由于江苏国资和外资的比例较大,国资多挺几天无所谓,挣钱不是他们的主要责任。外资呢也谨慎,虽然也想复工但更多考虑风险和收益也没那么着急。

浙江复工首先还是疫情有效地控制住了这个是前提,然后就是民营为主体的老板们摒不牢了,不复工损失惨重都是真金白银。浙江的政府和企业在这一点是打成了默契的一致性,复工也就顺理成章了。包飞机包高铁就是这个原因。

user avatar

其实内心有点复杂

知乎上一直有一种在“极端悲观”和“极端自信”两边跳的风气,完全不能有中间地带

站中间地带就是两头都挨骂





浙江复工了,叫好声一片,毕竟是比湖北还早开始一级响应的地方

第二天就封了高速,责任到户,排查湖北接触人员;第三天城市绝大部分道路也封路了

事前抓得紧,事后才松的快

其他很多省看到了,也都开始心思活络了

毕竟单单从数据上看,浙江累积确诊1203,全国排第四

而其他很多省份,单日的新增确证人数已经是个位数了

你要说各省不想复工?头顶最大的一个雷是本省境内疫情大爆发,但是脚下还有无数的雷,中小企业能不能撑那么久,老百姓没收入能不能撑那么久,大规模的信贷危机会不会发生……


有了浙江这个榜样,其他各省有了典范,预计除湖北以外的全面复工就在最近了





复工肯定是好事

但是因为数据上看,新增是个位数,就断定其他省份可以复工了,有点太莽了

如果要精准的说,除了爆发地湖北(631),浙江(28),还有山东(203),其他各省都是个位数增长了

那我们就来看看山东吧

之前山东保持了非常不错的控制态势,这一周都是个位数增长

但是一天时间,一个监狱,200多确诊

数据塌了

没爆,就是控制得当;爆了,就是操之过急

你以为写字楼会比监狱的人口密集度少?你以为戴口罩就能完全防护住旁边的同事?喝水吃饭的时候是不是要摘口罩?护目镜会随时都带上么?


现在是延迟复工,企业撑不住,员工撑不住,银行撑不住,政府更撑不住

但是复工,又可能会爆发下一个监狱类疫情失控

这平衡点怎么抓,太难了

也希望其他各省多学学浙江是怎么做防疫的,而不是只盯着浙江复工了

user avatar

身为浙江人,真的感觉最近吹嘘浙江的太多了,实在太多了,这些所谓好的地方,只是当官的本就该做的,没什么好吹嘘的,我只记着一句话,捧得越高,摔得越惨。

至于怎么看待,理性看待,浙江开厂的多,再拖下去,得倒一大片,包飞机,高铁,补车票,这其实都是小钱,开工后就能赚回来,政府基于对疫情的管控情况也有魄力,敢提前这么干,希望全国早日度过这道难关。

user avatar

浙江拼命要复工不奇怪,奇怪的是很多地方不急着复工,很多内地省份到现在也不放人出来。

疫情防控导致了一个悖论现象:一方面,东部地区的企业迫切希望复工,却因缺乏安全可用的劳动力而无法复工复产;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区的农民工却闲置在家,想务工而不得。结果是,全国劳动力处于封冻状态,经济社会复苏滞缓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原因是现阶段明显的财政收支脱节。正常情况下,一个壮年劳动者创造的财富,要用来养老人,养孩子,支付教育经费,达到收支平衡。但现实是,壮年劳动者在沿海打工,所得税,社保,租房买房隐含的土地财政都交给沿海省份,老人孩子都留在内地,消耗内地的财政资源。

所以,从内地省份的利益说,加快复工速度意义不大,对本地财政没有明显好处——实际上反而有坏处,因为打工者走得早,在本地的消费也少。还不如把人都管死,减少那么一两例疑似病例刷政绩。

当然,国家会协调,搞转移支付,从沿海多收税,补给内地,否则内地早就没能力建学校,搞新农合医疗了。但中央政府给钱,和沿海具体企业的经营状况无关。内地省份就算努力送人出去,国家也不会因此多给钱;晚送几天,国家也不会因此少给钱。所以,就让浙江、福建,江苏广东自己秀吧……

更多内容看视频:

user avatar

被逼的!

浙江以中小微民营企业为主,抗风险能力很弱的,再拖下去不开工将会倒下一大片,会严重影响百姓的生活、银行的房贷、政府的税收,乃至社会的稳定,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所以,请大家也不要夸浙江,谢谢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