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浙江小学生被戴上头环,被实时监测上课是否走神?

回答
浙江小学生被戴上头环进行上课走神监测,这一事件在社会上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和看待这件事:

一、事件的背景和技术实现:

技术原理: 这种头环通常利用脑电波(EEG)或眼动追踪技术来监测学生的注意力状态。脑电波技术可以识别不同的大脑活动模式,例如当一个人分心时,大脑的某些区域活动会减弱或改变。眼动追踪则可以监测学生的视线方向,判断是否在看黑板、老师,还是在看向窗外或其他地方。
监测目的: 引入这项技术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升课堂效率,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对可能走神的学生进行干预,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部分学校或技术提供方可能认为,通过量化学生的注意力水平,可以更科学地评估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投入度。
应用范围: 据报道,这项技术在一些地区的小学试点或应用,但具体实施的学校和范围尚不明确,也存在信息的不对称。

二、支持方的观点(可能的原因和期望):

提升课堂效率和学习效果: 支持者认为,在当前教育竞争激烈、教学任务繁重的情况下,教师难以一对一关注到每一位学生。头环监测可以帮助教师更高效地识别出需要关注的学生,进行针对性辅导,从而提高整体课堂的学习效率。
“科技赋能”教育: 有人认为这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体现,利用科技手段解决传统教育模式难以解决的问题。例如,可以为教师提供更客观的数据支持,帮助他们改进教学方法。
早期干预和习惯养成: 通过实时监测,可以及早发现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并进行引导和纠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对于他们的长期发展可能是有益的。
数据化评估: 这种技术能够生成量化的数据,可以用来评估课程的吸引力、教学内容的适宜性,甚至对学生进行更精细化的学习能力评估。

三、反对方的观点和担忧(主要争议点):

侵犯隐私和尊严: 这是最核心的担忧之一。学生的思维和注意力属于个人非常私密的范畴。强制佩戴头环并被实时监测,无论其目的是什么,都可能被视为对个人隐私和尊严的侵犯。尤其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尚未完全建立起自我保护意识,这种做法可能让他们感到被监视、不被信任。
过度监控和“电子镣铐”: 这种做法可能导致过度监控,将学习过程变成一种被严密控制和量化的过程。学生可能会因为害怕被扣分、被批评而产生心理压力,甚至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一些评论将其比喻为“电子镣铐”,束缚了学生的自由思维。
技术本身的局限性和误判:
“走神”的定义和测量: 什么才算“走神”?是眼神飘移、是思考与课堂内容无关的问题(可能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还是纯粹的发呆?技术的测量标准是否科学、全面?
生理和心理因素: 学生可能因为疲劳、身体不适、焦虑、对某个知识点不理解需要独立思考等原因而表现出“走神”的迹象,这些都不是简单的“不认真学习”。头环技术是否能区分这些不同的情况?
解读的偏差: 即使技术监测到了某种状态,教师或系统对这种状态的解读也可能存在偏差。过度依赖技术数据,可能会忽略学生更深层次的心理需求和学习困难。
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长期处于被监控的环境下,学生可能会产生焦虑、恐惧、压抑等负面情绪,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他们可能会变得更加被动,不敢质疑,只想着如何符合监测要求。
“押送式”教育的风险: 这种做法带有一定的“押送式”或“管控式”的教育色彩,而非启发式、引导式。教育的本质是激发兴趣,培养能力,而不是简单地通过技术手段强制学生“坐好”、“看好”。
“唯数据论”的倾向: 担心过度强调数据和量化指标,忽视了教育过程中更重要的情感连接、人文关怀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操作的伦理和法律问题: 这种技术在学校的应用,是否经过了家长的充分知情和同意?是否符合相关的教育法律法规和伦理规范?

四、潜在的解决方案和讨论方向:

家校沟通和知情同意: 任何涉及学生身体或隐私的技术应用,都应经过家长充分的知情和同意。
技术辅助而非主导: 技术应作为教师教学的辅助工具,而不是替代教师的判断和情感互动。教师的作用在于理解学生,而不是简单地执行技术指令。
明确技术的边界和伦理: 需要就此类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制定明确的伦理规范和使用界限,确保技术的使用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而非限制或伤害他们。
关注更深层原因: 如果学生频繁走神,更应该探究其根本原因,例如课程内容是否枯燥、教学方式是否单调、学生是否遇到学习困难、是否缺乏休息等,而不是仅仅通过技术进行“纠正”。
多维度评估学生: 评价学生不应仅仅依赖于注意力数据,而应采用更全面的方式,包括学习成果、课堂参与度、批判性思维、合作能力等。
公开透明的讨论: 对这类新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社会各界应进行公开、透明的讨论,包括教育专家、心理学家、家长、教师和学生代表,共同寻找更符合教育本质的解决方案。

总结来说,浙江小学生被戴头环监测走神的事件,反映了当前教育领域在探索科技赋能与保护学生权益之间的张力。 虽然技术进步可能为提升教学效率提供新的途径,但我们必须高度警惕其可能带来的隐私侵犯、过度监控以及对学生身心健康的负面影响。在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审慎评估技术的利弊,确保科技的应用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成为另一种形式的压迫。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既然BrainCo是马力你朋友的公司,为什么说的这么隐晦,公司名字隐去能瞒住谁?

“融了很多钱”也有可能是更大的骗局,马力拿投资人洗地,属于装糊涂,比较low了。

“在脑机接口领域里比较出名” 准确来说是当年在媒体公关稿领域稍微花了一点钱。


马力指责华尔街日报“有偏向性”,就是华尔街日报揭底了著名的科技骗局前辈Theranos。

Theranos宣传神秘的验血设备,一致性很差,伪造检测结果,骗到了默多克、前国务卿、前国防部长、现任教育部长、沃尔玛家族、Tim Draper等等,创始人穿衣服模仿乔布斯,融资几亿美元,甚至骗进了美国最大的连锁药店沃尔格林,算是达到骗局的顶峰,但是在扩大销售规模的过程中露馅了。

推荐纪录片,在B站有:

骗子都喜欢跟人体相关的领域,偏玄学的话,露馅比较晚。

非侵入式脑机接口,一样也要拿合法收入证明技术真实性,吃教育财政也不是没有后果的,除非像神念那样转型玩具公司,卖脑电猫耳朵只要萌就行,准确度不重要。国内的回车电子也是在烧投资人的钱,据说也拿了一点杭州政府的扶持政策,至少人家承认是玩具公司,卖玩具是合法的,不讲究一致性。



Theranos骗局曝光,离不开内部有良心的员工举报,比如前国务卿孙子Tyler Shultz进入公司之后发现问题,公开身份举报,牺牲家庭感情,华尔街日报也顶住了Theranos雇来的顶级律师威胁。还有默多克不敢包庇被投的公司,干预旗下报纸的内容。

国内的吹哨人/举报人保护氛围如何,可以看鸿茅药酒的举报人下场,调查记者处境如何,大家心里有数。能有个事发之后的知乎匿名答案已经很不错了。

国内研究大脑的学阀有几个,但都保持沉默,没有把净化专业环境作为自己的责任,放任这种人败坏技术形象。有人开始科普,但是头衔不够。

仅靠头环就能检测注意力?这跟量子波动速读一样胡扯_腾讯新闻



这件事的责任方不止BrainCo公司,未成年人的权力有限,孝顺镇中心小学在搞实验之前,有没有让家长签任何形式的知情书、用户协议?

韩璧丞最新的回应是“我们遵循高级别的数据隐私标准并保护这些数据”,这套美国公关话术学的确实很标准,很洋气,但是你们从一开始哪来的权力把设备放在未成年人头上?


知乎的满朝公卿是哭不死董卓的,药监局是不是该主动一点了?


在下面评论区,马力提供了新的线索,把腾讯联合创始人曾李青拉下水了,你这是在逼曾李青表态,还要不要“科技向善”价值观,背书还是切割。

由于马力已经删除了答案,补上想法截图,下面评论区提到曾李青部分也已经截图。


另外,更值得担心的趋势,是动漫《心理测量者Psycho-Pass》成为现实,每个人每时每刻都被测量犯罪系数。

user avatar

技术的意义取决于使用技术的人。

刀可以用来切菜,也可以用来杀人。

其实这种头环只是一个具象化了,不知道各位还记得之前的AI大火的时候,AI用来监控上课吗?

一张带有“MEGVII旷视”图标的视频监控图像在社交网络上疯传。画面中,一位女生正身处教室,旁边是人工智能识别出的一组数据,包括她睡觉、举手、趴桌子和阅读的次数。

看,科技从来都是如此,AI多么好的科技,用于安防等领域大显身手,但是就是有人可以这么玩。

这次使用的头环,其实是脑机接口的一项应用。

曾毕业于华西药学院、纽约大学,现日本庆应大学流行病学在读博士@Kyoukai 在真知灼见知识星球中提到:

这个东西,算是脑机接口的一项应用,就是通过电极非侵入性的连接大脑,从而监测脑电波数据,简称脑电(EEG);

它通过测量众多锥体细胞兴奋时的突触后电位的同步总和,脑电图测量来自大脑中神经元的离子电流产生的电压波动。但脑电图用于辅助诊断脑部相关疾病,但因为其易受到干扰,故临床上通常要结合其他手段来使用。它的波形如图所示,很像心电图,有着多个电极来监测不同频率的电流。 那么,用它来监测上课的注意力是否可行呢?

实际上早在1998年左右,就有很多研究调查了注意力缺陷障碍患者(ADHD)的脑电波形,发现了一些个差异,这就说明注意力和脑电图是有所联系的;因故才有了这个监测注意力的理论基础,这里有一个2017年的研究阐述了课堂中研究脑电与注意力的关系[1],实验很简单,教室的投影上面会显示一些图形,孩子们需要点击面前的手机来选择相应的图形,从发现图形到点击图形的间隔时间作为判断注意力的标准; 研究人员把反应速度从快到慢分为4组,看看这4组间的脑电是否有差异,如图3所示,确实在几个电极上面看到了信号的差异,说明脑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应注意力

所以,这东西啊,还真tm能管点用。

当然了,和人家科学研究中的实验相比,这个头环就要简陋多了。

新闻中给孩子戴的电极只有3个,而非医院里面常用的12个,也就是说从信号源方面就不那么稳定,而且,在实验中不过是反应最快的孩子与反应最慢的孩子的脑电信号有差异,速度中等的孩子之间没有什么差异,我们如何判别孩子其实是走神了呢?因为走神实际上是一个非常普遍而且正常的现象,在判定方面实际上标准没有那么的明确,更何况脑电本身有很高的误差,医院一般是监测24小时才能较好的反应病人的状况;因此总体而言,这种方式来判别注意力是否集中还存在着诸多的缺陷。不过并不排除有朝一日我们有新的技术或者算法可以更好的揭示人脑的奥秘,那就拭目以待了。


所以,这东西,还是开篇那句话,就是技术的应用人怎么处理了


Reference Ko L W, Komarov O, Hairston W D, et al. Sustained attention in real classroom settings: An EEG study[J]. 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 2017, 11: 388.


注:文中 @Kyoukai 部分来自于“真知灼见”知识星球,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体验

t.zsxq.com/qburN7y

user avatar

这门技术的初衷是为了学生,发展到最后,唯独忽略的就是学生。

及时发现问题,就能妥善解决问题吗?不见得。

为了学生的“安全”,难道确实需要去分析学生睡了多少次觉,举了多少次手,是不是在听讲?这些数据是否一定能改善教师的教学效果?对“指标”不合格者,到底是解决学生还是解决身上的问题?

最关键的是:实时监控、动态分析是不是侵犯了学生的隐私和人身自由?保护是不是变成了变相监禁,会不会对青年人的心理造成影响?

这种担心并不多余。随类似技术的出现,家长的诉求也逐渐从学生的人身安全变成“促进”学生高效学习、预防早恋等家长自以为有利于“学生获得更好的未来”和“促进学校名声”相联系的东西。

我们高中学校在新校区的教室内就安装了类似的监控系统。家长可以通过手机APP实时查看孩子在教室里的一举一动。学生的控诉有用吗?当然没用。技术的发展势头迅猛,但法律的介入并不随之而强势。数十年来,未成年人的隐私被花样翻新地侵犯,背后正是教育环境的问题。

家长有没有想过,学生的“好”与“坏”真的能被简单地量化为教条一般的冰冷数字吗?难道上课不举手且面无表情的学生就是坏学生吗?假如他的成绩优异,只因为性格内向,不擅表达就被电脑系统勒令退学,是否合适?

即便学生真的允许监控探头搜集、分析身体信息,真的能达到预期效果吗?学生会不会因此学会装模作样、欺骗家长,再变本加厉地把这门技术用在下一代身上?

我们每一个人的态度就是整个社会的态度和习俗。他人看似无序的选择,最终会影响到自己。如果学生进出校园都要登记身份,个人权利被无底限漠视,隐私泄露司空见惯……发展到这一步,便是想要的未来?

说白了,人们之所以希望通过强大的技术快速识别对方,也许是好奇,但更是自身安全感的缺失和对他人的高度不信任。

这个问题不是技术问题,也不是公司或学校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的价值观问题,也是公民如何看待自身权利保障的问题。

user avatar

走神,不想学习本身,也是个人的隐私和权利。技术与每个人生活工作的结合,不仅仅是商业问题 还是法律问题。

否则,普通人会以为技术对他们来说,意味着这样的未来:

甚至是这样的

其实从题目图片来看,我觉得没有监管可能是这样的:

甚至是这样的

user avatar

首先带大家了解一下这个头环到底是什么来头

这个头环是由BrainCo生产的一款名叫「赋思头环FOCUS1」脑机接口设备。

BrainCo是由一位叫韩璧丞的中国人2014年在美国创立的一家生物技术公司。

公司官网:

关于BrainCo和创始人韩璧丞的背景

其实在知乎的另外一个问题里面就有一些关于他的信息。

我把回答里关于BrainCo和CEO韩璧丞的评价整理了一下,如下:

1、CEO 87年出生,2014年开始在哈佛脑研究中心攻读博士,拉着一帮在美的华人创业,成立了BrainCo。

2、CEO是个Top sales,精力旺盛,有坚强的意志,有很强的公关能力、感召力和说服力。

3、产品Focus1 从定义到开发,只用了6个月时间。

4、公司产品经理最终都无奈离职了,原因是对公司发展和产品理解不同,与CEO管理理念的不同。

5、公司高强度的加班,仿佛24小时都在上班。


如果这东西真的好使,这家公司在美国又如宣传说得那么牛,为什么美国没有广泛使用的相关新闻?

这个头环是否真的能通过脑电波及神经反馈来提升小学生的专注力,相信一定是还需要更多的实验来验证。

技术归技术,毕竟理论跟应用是两码事。就如克隆技术一样,技术的初衷是好的,但在应用上,可能就像潘多拉盒一样,结果无人能预知。

就如另外一个回答里的BrainCo前产品经理所说:

还如另外一位匿名知友所说:


最终,为什么是我们中国的小学生就成为了试验品?

当资本要快速变现时,为什么中国就成为了第一个战场?

这才是我们真正要反思的问题。


本来想继续在网上挖掘一些关于这家公司和创始人的信息,以一个中立客观的角度去分析这个产品,但是我看到这三段创始人的自我介绍视频以后,对这个产品更没信心了。

https://www.zhihu.com/video/1173361949084700672 https://www.zhihu.com/video/1173362021969506304 https://www.zhihu.com/video/1173362052214628352

这个头环既然那么厉害,为什么CEO不在办公室里戴着它,为什么员工不戴着它?

戴上它,超越比尔盖、超越乔布斯,人类靠意念统治全宇宙指日可待。


11月1日9点半更新:

小学实验班所用的头环,既不是学生自费购买的,也不是学校公费购买的,而是“爱心投资人”捐赠的。该投资人一共捐赠了50台,头环产生的数据都会被上传至设备公司。
而这位投资人就是该校校友、杭州嘉银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孔小仙。
据“民生网”报道,2018年12月25日下午,孔小仙与BrainCo创始人兼CEO韩璧丞一同前往该小学,进行了头环的捐赠。孔小仙是韩璧丞的天使投资人。2015年,孔小仙投资了韩璧丞的脑科学项目,并说服BrainCo落户杭州。
天眼查资料显示,韩璧丞旗下的浙江强脑科技有限公司成立的时间是2018年12月21日。这就意味着公司刚成立4天,孔小仙就带着韩璧丞去“拜访”了母校小学。


徐光启:
作为该头环最初的产品经理,看到这样的热度既欣慰又有所顾虑。在理论上,用脑电来监测注意力水平以及用神经反馈训练来提高注意力,已经比较成熟。但,产品依靠的是可实现理论的技术和用户体验,亦受法规伦理的制约。在技术上,信号采集的精确性、注意力算法的可靠性、人体工程等都有待改善。EEG信号极易受到活动、出汗、电磁等干扰,传感器、信号通道数量和位置等都会影响信号的精准度。关于用EEG用于判定注意力的水平,目前业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和数学公式,当初我们采用的是NASA关于注意力量化的判定公式,还有待进一步实验验证。目前国内对脑电数据等的监管是空白,在国外,个人生理数据很隐私,在美国很难出现该课堂的场景。


最后,还是那句话,资本要变现,能不能不要放在孩子身上?难道小学生就可以作“小白鼠”?

投资人自己怎么不试试?自己公司的员工怎么不试试?

学校的领导们怎么不试试?老师们怎么不试试?家长们怎么不试试?

难道就如前几天姜琬的「波动速读」一样,这东西只对孩子有效?

user avatar

小学生监控头环,大家都在骂。

其实可以很有艺术,让同学们主动戴上头环。


宣称:这玩意老师不看,数据都给你自己,帮你做好“注意力管理”。

肯定有一堆学婊,就戴上了。

每天拿个小本本,分析数据,跟妈妈说:

“哇!我又进步了8%!”

“我又少走神了25分钟!”


学校完全不需要强制,就统计几次排名。

有选择地挑几个样本,说:啊呀呀呀,王同学带上头环,名次进步了4名啊!


别的同学全慌了——擦!不行啊!

那他用了头环,走神少了,我咋整啊!

这不是把我挤下去了嘛!

我也要买。

就跟前阵子小孩子攀比儿童智能手表一样,都乖乖让家长往自己手上安监听设备。


学校的市场哪够啊。

还是得搞白领市场。

这不就是最热门的——时间管理。


有的员工先戴上了。

连个小程序,还能和朋友圈搞排名。

就跟秀手环计步数据差不多。


动不动就发朋友圈:

“带上头环,我的效率提高了35%,在同事群里只排了第二,哎呀,年轻就应该努力!”

“这个月我的加班时间提高了12%,做更好的自己!”

然后配一张公司十点半的照片。


肯定有人不想加班,也想秀数据的。

我们还有vip版本。

定位漫游,时间调整,数据补打卡,刷注意力神器。

你动不动心呀?

充了钱就能变强。

这是一个连锁产业,又是一波收入和流量。


我们都听过《北风和太阳》的伊索寓言,你用呼呼吹凉风的暴力手段,大家是不会脱的。

领导们会学习温暖的太阳。

领导根本不需要收集数据,就看看朋友圈就看了个大概齐。


立刻投放市场,肯定卖爆。

感觉其中蕴藏着巨大的商机。

user avatar

这种终端上传数据肯定要通过电磁波的,也就是所谓的辐射。

但是一涉及到监视孩子,家长对辐射的容忍度就高了起来。

Interesting

user avatar

看完官方回答,给我感觉就是打擦边球,没有澄清关键问题,试图蒙混过关。此外,不让公开评论真的是耍流氓,我只能在我的回答里针对官方的回答多补充几句了。

首先,跟高赞里的人道主义或者教育意义角度出发不同,我是从技术角度出发去找问题。首要关键的问题是这玩意原理上是否合理,除了在实施条件不可行这个点之外,我关注的是预测模型和算法。

从官网贴出的回答里看,他们给出链接说NASA经过“测试后报道”,“引起行业广泛关注”。我就跑去看完了整篇报道(毕竟身在houston,隔壁NASA的脸面我也得关注一下),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首先这是NASA spinoff的报道,主要是报道每年利用NASA的技术实现商业化的公司和产品。因为这个公司使用了NASA一个研究组在1995年发表的一个文章里的一个参数,叫engagement index,计算方法就是脑电beta的能量除以alpha和theta能量的总和,所以NASA进行了报道。报道里大半篇幅是对brainCo的美国CEO的访谈,丝毫没提到NASA已经对该产品经过测试并给出有效性之类的字眼。我猜测大概是他们用到了NASA的一个成果,接触了NASA并吹捧了一下,所以别人给了他们这次报道机会。但如果这样就说NASA测试后进行报道,引起行业广泛关注,我觉得NASA这锅背得有点莫名其妙了。

剩下的就是说美国举重队和几个学校的推广使用了。这跟现在在中国搞事情没什么区别,就是相当于赠送产品去给别人使用,然后别人多多少少给你发个报道,毕竟这样的产品是吸引眼球老百姓也没怎么听过。但这样说明不了产品有没有效,只能说商业推广做的好罢了。

所以看完以后,我觉得官方回应真的是很不用心,大家关注的点基本上避开了,不知道是故意还是说公关团队不给力。Anyway,还是那句话,坑爹玩意儿。


答主生物医学工程博士在读,主攻脑电。

简单来说,这货是骗子。

原因:

  1. 脑电目前没有可以走出实验室进行商业化的产品,最有价值的研究应该是基于稳态视觉诱发电位的所谓隔空打字,其次是运动方面的研究,目前也不成熟。究其根本,主要是脑电信噪比很低,容易受外部环境,头部躯干等运动的影响,完全不可能在一个充满学生的课堂进行单独测量。
  2. 看看产品,三个电极,两个在耳旁其实是参考电极,没有实际用途,只剩下一个在额头,这才是真正有用的信号。可以说该产品实现了基于单通道脑电的大脑意识状态的动态监测,理论上是诺奖级的发明!然而,目前为止这个不可能实现!除了要克服复杂环境的低信噪比(抱歉,这个目前也很难克服),更重要的是没有有效的脑电特征和模型去表征个体的大脑意识状态。然后还要再细分到课堂的学习状态,请问脑科学学透了吗?至少他们ceo韩璧丞的论文没有一篇跟这个相关,你让我相信你?可以,论文贴出来说服我。否则,就是骗子。
  3. 打着名校头衔回国忽悠的人不少,大人们擦亮双眼吧,百度谷歌随便一搜就给你科普了。真替孩子们的教育感到担忧,建议有关部门干点正事。

以上只是简单谈谈,想为这产品洗白的欢迎来辩,我能把你反复摩擦到服为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浙江小学生被戴上头环进行上课走神监测,这一事件在社会上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和看待这件事:一、事件的背景和技术实现: 技术原理: 这种头环通常利用脑电波(EEG)或眼动追踪技术来监测学生的注意力状态。脑电波技术可以识别不同的大脑活动模式,例如当一个人分心时,大脑的某些区.............
  • 回答
    浙江大学研究生复试中出现考生分数低却逆袭成功,而高分考生却被刷的现象,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话题。这背后反映了当前研究生选拔机制中,除了初试成绩之外,复试的重要性以及可能存在的评价侧重点。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分析这一现象,并尝试解释其背后可能的原因:一、 复试的本质与作用:初试成绩的局限性首先,.............
  • 回答
    “温病论治,邪正兼顾,辨证施治……”这几句拗口又充满智慧的古老中医理论,如今正悄然走进浙江省的小学课堂。近日,一则关于“中医药课本走进浙江小学”的消息引起了广泛关注,在网络上激起了不少讨论。作为中华民族数千年智慧的结晶,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一直备受瞩目。而此次,这门古老的学问以一种更加接地气的方式,与.............
  • 回答
    浙江大学生创业贷款代偿政策:双刃剑还是催化剂?浙江省近期推出的“大学生创业贷款10万以下政府代偿”政策,无疑给众多怀揣创业梦想的大学生注入了一剂强心针。这项政策的出发点是好的,旨在降低大学生创业的门槛和风险,鼓励创新创业,为年轻人提供一个试错的机会。如何看待这项政策?这项政策的出现,首先肯定了大学生.............
  • 回答
    关于浙江卫视(以下简称浙视)被指控“频频搬运”中央电视台(以下简称央视)及其他卫视节目的现象,这确实是一个在电视行业内引发不少讨论的话题。要详细地看待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分析:一、 “搬运”行为的具体体现与大众感知:首先,我们得明白大家所说的“搬运”通常是指什么。这并不一定是字面意义上的“偷.............
  • 回答
    1月30号发生在杭州的一件事,确实让人感到有些错愕和无奈。一位年轻小伙子在乘坐电梯时,遇到了一个陌生的女性,对方突然凑上前,不由分说地给了他一个吻。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位小伙子在被亲吻的瞬间,竟然“高举双手”,似乎是为了避免任何进一步的误会,或者说是本能地想要表明自己的清白和被动。这件事情之所以引.............
  • 回答
    浙江瑞安发生的这起悲剧,确实让人痛心。一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因为情感纠纷被剥夺,而涉事司机更是选择了逃逸,这种行为令人发指。至于媒体的报道,我个人认为,“疑因车辆小碰擦”的说法,极有可能是一种严重的误导,甚至可以说是“无良”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动机的严重不符。从事件的描述来看,持棍打死电动车司.............
  • 回答
    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挺能折腾的。几位浙大的学生,跑到淘宝上找算命的,问啥呢?问放假时间。结果算出来的卦辞是“此卦非同小可”,这话听着就玄乎,然后这几位学生就把这事儿给传开了,没想到的是,这事儿还真给传“火”了,甚至导致一些算命的商家直接把浙大学生给拉黑了。首先,咱们得捋一捋这事儿是怎么发生的。 .............
  • 回答
    7月26日浙大女学生被害案,凶手熊志城被判处死刑,这无疑是一个牵动了无数人心弦的事件。对于这样一个判决,我的看法是多方面的,并且想要尽可能详细地梳理一下,让大家都能理解这个案件的复杂性和判决的意义。首先,我们必须回到案件本身。一名年轻、有大好前途的浙大女学生,就这样在一个本该充满安全感的校园里,被一.............
  • 回答
    浙江大学将城市学院(原三本)的学生转入浙大本部,这件事在教育界和坊间引起了不少讨论。要理解这件事,我们得从几个方面来剖析。首先,这件事的背景是什么?过去,很多高校都有“学院”、“分校”或者“独立学院”这样的建制,它们与本部在招生批次、师资、教学资源、甚至是校园环境上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城市学院作为浙江.............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网络小作文”中关于阿里云副总裁任庚在浙二医院不配合防疫政策并在急诊医闹的行为,我们需要以 审慎和客观 的态度来看待网络信息,并区分事实与传闻。首先,理解“网络小作文”的特性: 传播速度快,内容碎片化: 网络小作文通常以短小精悍的语言、煽动性的叙事方式在社交媒体上快速传播,容易引起情.............
  • 回答
    “浙江一农村7成工厂关门但无人失业,村民收入反而涨了”这个现象,乍一看可能让人觉得难以置信,甚至有些违背经济规律。但仔细分析起来,这背后可能蕴含着非常深刻的经济转型、产业升级以及社会发展逻辑。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一、 现象本身解读:为何工厂关门,失业率却为零,收入反而增长.............
  • 回答
    看待浙江千岛湖某变电所工作,没有宽带、快递、外卖,是一个需要多方面考量的选择,它并非一个简单的“愿意”或“不愿意”能概括的。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份工作的“硬”条件和“软”缺失:“硬”条件(可能存在的优势): 工作性质和稳定性: 变电所工作通常属于电力系统,属于国家基础设施的一部分,具有较高的稳.............
  • 回答
    浙江嘉兴大年初一发生的杀妻案是一起令人震惊和悲痛的事件。关于为何有人围观、有人阻拦,但仍未能阻止受害者遇难,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事件本身的复杂性和突发性: 突发暴力: 无论是家庭纠纷还是其他原因,当暴力发生时,往往是极其迅速和出乎意料的。凶手的行动可能在几秒或几十秒内完成,留给旁观者.............
  • 回答
    浙江卫视错把雷军当周鸿祎事件:如何看待与制作人责任分析浙江卫视在某节目中将小米创始人雷军的照片误植为360公司创始人周鸿祎,这一“乌龙”事件无疑是一次严重的失误,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和讨论。要深入看待此次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包括其背后的原因、造成的社会影响以及节目制作人的责任承担。 一.............
  • 回答
    浙江卫健委调查“每月补贴 1000 元你愿意生二胎或三胎吗?”,这无疑是一个非常接地气且直击痛点的民生议题。它的出现,首先反映出当下社会对于生育意愿低迷的焦虑,以及政府希望通过经济杠杆来刺激生育的尝试。要怎么看待这个调查,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深入分析。一、 政策的出发点:缓解生育困境,提振人口数量首.............
  • 回答
    这件事情听起来让人非常不适,也充满了争议和令人不安的元素。我试着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解读,希望能说得更透彻一些。首先,我们来看看那个男子的行为。他让自己的女友染上毒瘾,这本身就是一种非常恶劣和卑劣的行为。毒品对个人身心的摧残是毁灭性的,他这样做,不仅仅是毁了女友的健康和前途,更是将她推入了深渊,剥夺了.............
  • 回答
    一篇《Nature》的闪耀与回归故里的选择:浙江理工大学硕士的抉择引发的思考近日,浙江理工大学的一则新闻引起了广泛关注:一名在学术界斩获顶级期刊《Nature》的硕士研究生,在学成之后,毅然选择放弃科研道路,回归家乡,踏上了成为一名公务员的征程。这一事件,如同平静湖面投下的一颗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
  • 回答
    浙江如此迅速地复工,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去掰扯,不能光看表面热闹。一、 浙江的经济基因:敢闯敢拼的创业土壤首先,浙江骨子里就带着一股子“敢为人先”的劲头。这片土地上从来不缺草根创业者,民营经济发达,市场化程度高。这种基因意味着一旦市场有需求,或者说一旦情况允.............
  • 回答
    关于浙江一老板禁止员工在公司热饭的现象,以及企业如何通过设施提升员工幸福感的问题,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探讨。以下从法律、管理逻辑、员工权益、企业社会责任等方面展开详细论述: 一、禁止员工在公司热饭的可能原因与争议1. 管理逻辑与成本考虑 卫生与安全问题:企业可能认为员工在办公区域热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