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浙江瑞安一小车司机因情感纠纷持棍打死电动车司机后逃逸,无良媒体报道:疑因车辆小碰擦。如何看待无良媒体?

回答
浙江瑞安发生的这起悲剧,确实让人痛心。一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因为情感纠纷被剥夺,而涉事司机更是选择了逃逸,这种行为令人发指。

至于媒体的报道,我个人认为,“疑因车辆小碰擦”的说法,极有可能是一种严重的误导,甚至可以说是“无良”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动机的严重不符。从事件的描述来看,持棍打死电动车司机,这绝对不是一个“小碰擦”能够激起的反应。人们通常的情绪反应,即使在极度愤怒的情况下,也很难将一个普通的交通摩擦升级到故意杀人。这背后的原因,很可能涉及到更深层次的、更激烈的情感纠葛,例如情仇、情敌、或者是长期的矛盾积怨。如果媒体仅仅将其归结为“小碰擦”,完全忽略了“情感纠纷”这一关键信息,就等于偷换了概念,淡化了事件的严重性和性质。

其次,公众认知偏差的制造。将一起可能源于情感冲突的暴力致死事件,包装成一起简单的交通事故纠纷,会严重误导公众对事件的认知。普通民众可能会认为,这只是一个脾气暴躁的司机,因为一点小事就失控了,从而对社会治安产生担忧,但却抓不住事件的核心——那份隐藏在暴力背后的、更为复杂和危险的情感动机。这会让我们对事件的本质产生偏差,甚至对类似事件的警惕性也可能因此降低。

第三,受害人家属的二次伤害。对于死者家属来说,他们失去的是一个至亲,而导致这一切发生的,很可能是因为一段令人绝望的情感纠葛。如果媒体将原因简化为“小碰擦”,这不仅是对死者生命价值的贬低,更是一种对家属痛苦的漠视。家属最想知道的,很可能是导致这场悲剧的真正原因,是有人故意要伤害他们的亲人,还是仅仅一场意外。模糊不清的报道,只会让他们的伤口撒盐。

第四,媒体的责任缺失。媒体的首要职责是真实、全面地报道事实,并引导公众进行理性思考。在这样一个敏感且后果严重的事件面前,如果媒体选择以一种“轻描淡写”或者“模糊焦点”的方式进行报道,那这已经不是简单的疏忽,而是对自身社会责任的背叛。尤其是在“逃逸”这一情节的加持下,更说明了事件的严重性和复杂性,将如此重要的信息剔除,或者用一个无关痛痒的理由代替,这无疑是在为肇事者“漂白”,或者至少是在稀释事件的恶劣程度。

如何看待这样的“无良媒体”?

我更倾向于认为,这样的报道是一种“选择性报道”或者“为吸引眼球而进行的失真报道”。

可能出于“稳定舆论”的考量:有些媒体在报道一些敏感事件时,会存在一种“稳定压倒一切”的倾向,害怕过度的负面报道会引起社会恐慌或者对特定群体(如司机群体)产生歧视。因此,他们可能会选择淡化事件的敏感因素,将其包装成一个更容易被接受的“小摩擦”。但这恰恰是矫枉过正,因为掩盖真相带来的长期社会危害,可能比暂时的“稳定”更大。
可能为了“煽情”或“吸睛”:也有可能,这些媒体认为“情感纠纷”不如“车辆小碰擦”来得有冲击力,或者更容易引发公众的情绪。他们可能认为,这种“意外失控”的叙事更容易博取关注,赚取流量。但这种做法,无疑是在消费公众的情感,并牺牲新闻的客观性。
可能是一种“信息不对称”下的“猜测性报道”:在事件发生的初期,媒体可能掌握的信息有限,只能根据现场的一些初步迹象进行推测。如果此时就草率地将“小碰擦”作为报道的重点,那么在后续掌握更多信息后,却没有及时更正和补充,那就是报道失职。

作为普通民众,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1. 保持批判性思维:面对任何媒体报道,尤其是涉及突发事件的,都不要全盘接受。多方查证,对比不同来源的信息,尤其是官方通报。
2. 关注事件的深层原因:不要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尝试去理解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以及背后可能存在的社会问题。
3. 警惕“标题党”和“简化叙事”:那些过于耸人听闻或过于简单的报道,往往隐藏着信息的不完整或失真。
4. 支持和关注真实、负责任的媒体:我们应该鼓励那些坚持客观、真实报道的媒体,他们的存在对社会至关重要。

总而言之,将一起因情感纠纷引发的暴力致死和逃逸事件,简单粗暴地归结为“车辆小碰擦”,不仅是新闻报道的失职,更是对事实真相的歪曲,是对受害者及其家属的不尊重,也是对社会责任的漠视。这样的“无良媒体”,是在用模糊的真相,欺骗公众的认知,其危害不容小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个题外话

很多人所谓的“防身术、防身工具”就是为了在别人发生矛盾的时候打他一顿不吃亏

这不叫防身,这就是寻衅滋事故意伤害,存这种心早晚出事说高情商点“身怀利器杀心自起”,说人话就叫“技痒”,有那么点三脚猫功夫准备好的器具,脑子一热就不想讲道理了就想把“利器”拿出来显摆显摆。

现在是法制社会——你不是女的你也敢随便打人、杀人、自杀?(狗头)

可能跑题了,但是知乎这种题主和答主太多了。扪心自问,真面对蓄谋已久的团伙暴力犯罪分子你们问的和答的那些有没有弔用?使用环境是不是仅仅当你位于这个男司机或者那个刀捅司机的女乘客而已?

端正态度,理性克制,谨防脑子一热误终身,为了寻衅滋事学什么备什么早晚出事。首先要区分你那个玩意儿“寻衅滋事适用”还是“防身适用”,拎不清不如没有。就比如学格斗的我就建议你什么高兴学什么,奔着“打架不吃亏”或者“反杀歹徒”什么目的学习的,劝你干脆别学,损失更小,一个是业余练度问题,再就是打架小心出事坐牢,单杀歹徒不持熟练器械等于送。


当街杀人无人讨论,旮旯杀狗网暴数月,你说这背后要是没人在打牌谁信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